病理生理学-凝血抗凝血平衡紊乱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
致病因子作用下,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 大量促凝物质入血,凝血酶增加,微循环中广 泛性微血栓形成,使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消耗, 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增强,导致患者出血、 休克、器官功能障碍和溶血性贫血等临床表现 的危重临床综合征。
一、凝血活性过强
(Hypercoagulation)
可见于凝血因子增多、抗
凝血因子减少、血小板数量增
多、大量红细胞破坏和血管内 皮细胞损伤等过程。
二、凝血功能障碍
(Blood coagulation impairment)
可见于凝血因子减少、病理
性抗凝物生成、纤溶活性亢进、 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功能缺陷和
• “3P”试验(鱼精蛋白副凝试验): 主要监测血浆中FDP的X片断,鱼精
蛋白入血浆—使FDP与纤维蛋白单体分离— 鱼精蛋白与FDP结合、纤维蛋白单体彼此聚 合凝固形成白色沉淀,不需酶而形成纤维 蛋白的现象称副凝试验,DIC者呈阳性
• D-二聚体检查:
D-二聚体是纤溶酶分解纤维蛋白的产 物,是反映继发性纤溶亢进的重要指标, 也用于血栓性疾病溶栓疗法的监测
APC灭活Ⅴa Ⅷa, 抑制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抑制Ⅹa与血小板结合 灭活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抑制凝血酶的的活性 加强蛋白C的作用 使凝血酶由促凝转向抗凝
TM
(内皮细胞上 凝血酶的受体)
1. PC灭活Ⅴa Ⅷa 抑制Ⅴ和Ⅹa组成凝血 酶原激活物 2. PC刺激纤溶酶原激活物的释放,增强 纤溶酶的活性, 促进纤溶 3.蛋白S存在内皮细胞和血小板细胞膜上, 可能是蛋白C的受体,加强蛋白C的作用 4.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 TM) 是内皮细胞膜上凝血酶的受体,可降低凝血酶 的活性、加强蛋白C的作用 、促其释放t-PA, 使促凝转为抗凝
血小板附着受损的内皮细胞表面(单 箭头指示) 。
图示在ADP作用下, 血小板变形。
图示微血栓内的血小板
血小板粘附在内皮下胶原
血栓形成过程
血小板不可逆聚集并释放
(二)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凝血、 抗凝调控失调的机制 内皮细胞受刺激或损伤
XII因子 激活
MT/PC HS/AT-Ⅲ 功能降低 TFPI生成减 少
PK-Ⅺa-HK-Ⅻ a 、凝血酶 t-PA、u-PA 纤溶酶原激活物
纤溶酶原
plasminogen
纤溶酶
plasmin
◆水解纤维蛋白(原) FDP ◆水解各种凝血因子及其它血浆蛋白
三、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的调节
(一) 血管内皮细胞在凝血与抗凝血中的作用 正常内皮细胞 内皮细胞受损 分泌组织因子和 凝血因子等 促凝作用
一、DIC的病因 (Causes of DIC)
感染性疾病是DIC的最常见病因,
产科并发症、的严重组织损伤、恶性
肿瘤和急性白血病也是其常见病因。
二、DIC的发病机制
(一)组织因子释放 启动凝血系统
外科创伤 产科疾患 恶性肿瘤
组织因子 释放
DIC
(二)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凝血、 抗凝调控失调
正常内皮细胞(电镜扫描)
分泌抗凝纤溶物质
抗凝作用
(二) 多系统网络调控
(Network regulation of multiple system)
体内的凝血系统不仅与抗凝血系统
间存在相互激活、相互制约的关系,还
与激肽、补体等系统间存在着复杂的正
负反馈关系。
第二节 凝血与抗凝血功能紊乱
(Disturbance of coagulation-anticoagulation)
(二) 脏器功能障碍
(Organs insufficiency) 广泛微血栓形成,器官组织缺血、缺氧 微血栓溶解引起缺血-再灌注损伤
细胞因子和生物活性物质生成和释放
重要器官发生严重功能障碍,致华-佛综合
症、席汉综合症等
肝内微血栓
心肌中的微 血栓
肺内微血栓
肺泡
肾内微血栓 (纤维蛋白特殊 染色)
(三)休克
(Shock)
1.微血栓栓塞血管 2.出 血
回心血量减少
血容量减少 心肌供血减少
3.冠脉微血栓栓塞
4.缺血、酸中毒
抑制心肌舒缩
5.血管扩张
血管容积增大
6.血管通透性增大
血粘度增大
(四)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Microangiopathic hemolytic anemia)
因微血管内纤维蛋白性血栓 形成,使红细胞受机械力作用而破 裂所引起的贫血,称为微血管病 性溶血性贫血。
(四) 微循环障碍
(Disorder of microcirculation)
血小板黏附 微循环障碍 内皮细胞损伤
四、DIC的分期和分型
(一)分期 1.高凝期
2.消耗性低凝期
3.继发性纤溶亢进期
(二)分型 1.按发病快慢分
2.按代偿情况分
(一) 高凝期
(Hypercoagulable stage)
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阶段
凝血酶形成阶段 纤维蛋白形成阶段
TF
VII Ⅹ Ca2+ VIIa
Ⅸ Ⅸa
外源性凝血通路
Ⅸa-Ⅷa-Ca2+-PL
Ⅹa Ⅹa-Ⅴa-Ca2+-PL
凝血酶原 纤维蛋白原
wenku.baidu.com
凝血酶
ⅩIII
ⅩⅢ a
纤维蛋白单体
纤维蛋白 多聚体
PK
K HK 胶原
Ⅻa Ⅺ Ⅺa

内源性凝血通路
Ⅸa-Ⅷa-Ca2+-PL
思考题
1.名词解释:DIC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 贫血、裂体细胞、 “3P”试验 2.严重感染容易引起DIC的机制? 3.为什么妊娠末期发生胎盘早期剥离或 羊水栓塞容易引起DIC? 4.DIC引起出血的机制? 5.DIC的常见病因和发病机制? 6.DIC引起休克的机制?
1.血浆抗凝物质
组织因子途径 抑制物(TFPI)
(内皮细胞合成)
灭活凝血因子 Ⅶa和Ⅹa 抑制ⅡⅦⅨ ⅩⅪ Ⅻ ⅫI 的活性
抗凝血酶Ⅲ(ATⅢ) 与肝素(HS)
(肝和内皮细胞合成)
2.血栓调节蛋白和蛋白C系统 (Thrombomodulin,TM and
protein C,PC) PC
(肝脏合成)
裂体细胞:
DIC引起溶血性贫血时,外周血涂片中 出现一些形态各异的红细胞,其外形呈盔形、 新月形、星形等,统称为裂体细胞。
血 流 冲 力
纤维蛋白丝
DIC血象(裂体细胞)
六、DIC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一) 积极防治原发病 (二) 改善微循环 (二) 建立新的凝血与抗凝间的动态平衡 1.抗凝治疗(高凝和消耗性低凝期) 2. 保护重要脏器功能 3. 补充凝血物质 4. 适当的抗纤溶治疗
表达TF
内皮细 胞tPA PAI-1
血小板 粘附聚集
激活凝血系统
DIC
(三)血细胞的大量破坏 血小板被激活
• 1.红细胞的大量破坏 释放内源性ADP-血小板黏附聚集 红细胞损伤释放磷脂,浓缩、局限Ⅱ、Ⅶ、 Ⅸ、Ⅹ等凝血因子 • 2.白细胞的破坏或激活 白细胞的破坏时释放组织因子 ET、 IL-1、TNF-a等刺激单核与中性粒细 胞表达组织因子 • 3.血小板的激活
释放的5-HT、ADP、组胺等能损伤内 皮细胞,促进凝血过程。
二、抗凝血系统(Anticoagulation system)
(一) 细胞抗凝(Anticoagulant effect of cells)
清除促凝物质(内毒素等)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肝细胞 清除活化的凝血因子
(二) 体液抗凝
第九章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Coagulation-anticoagulation disturbances)
内容纲要: 凝血与抗凝血功能 凝血与抗凝血功能紊乱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第一节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
(Coagulation-anticoagulation balance)
一、凝血系统
血管止血功能障碍等。
第三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


患儿8个月,于2000年3月20日晨9时以突发高热、呕 吐急诊入院。查体:T 39.50C,颈部强直,精神极度萎糜。 11时发现全身出现广泛瘀点、瘀斑,且迅速融合成大片,皮 下出血,继以片状坏死。面色苍灰,唇周及指端紫绀,四肢
凝血酶-TM复合物
PC APC
灭活Ⅴa、 Ⅷa
抑制Ⅹa的 活性
刺激VEC释 放t-PA
3.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fibrinolytic system)
由纤溶酶原(PLg)、纤溶酶原
激活物(PAs)、纤溶酶原激活抑制
物(PAIs)和α2抗纤溶酶(α2-PI)
等因子构成。
纤溶系统的激活与抑制
抑制物PAI-1 α2-PI
各脏器微循环毛细血管和小静 脉中广泛微血栓形成。
(二) 消耗性低凝期
(Consumed hypocoagulable stage)
血液中凝血物质过量消耗,致 凝血性能降低,同时随凝血激活而 继发激活纤溶系统。
(三) 继发性纤溶亢进期
(Secondary fibrinolytic stage)
水解多种凝血因子和纤维蛋 白,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FDP) 还具有强抗凝作用。
厥冷,脉搏细速,血压下降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20×109/L,中性粒细胞85%-90%,血小
板减少。据了解本村曾有流脑病例的发生。
腰穿:颅内压升高, 脊液清亮,细胞数、 蛋白、糖量亦无改变 细菌学检查:皮肤瘀 点和脑脊液沉淀涂片 检查检脑膜炎球菌菌 阳性。 13时患儿,循环呼吸 衰竭经抢救无效死亡 尸检:全身脏器及浆 膜多发性出血,以脑 出血最为严重 诊断:流行性脑脊髓 膜炎(爆发型中的休 克型); DIC;休克
(一)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 严重感染、组织坏死、大剂量使用 糖皮质激素、肝硬化、脾切除等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封闭” 清除促凝物质和激活的 凝血因子的能力降低
促发 DIC
巨噬细胞吞噬
严重感染致DIC的可能因素:
• ET及严重感染时炎症细胞因子作用于内皮 细胞表达TF增加,而血栓素调节蛋白(TM) 和硫酸乙酰肝素(HS)减少 • ET损伤内皮细胞激活血小板 • 严重感染时炎症细胞因子可激活白细胞 • 产生的细胞因子可使血管内皮细胞产生tpA 减少、PAI-1增多
(二) 肝功能障碍 (Hepatic insufficiency)
释放组织因子
肝脏损伤
抗凝血酶生成减少 凝血因子生成减少
(三) 血液高凝状态
(一)妊娠 1.妊娠三个月起凝血因子、纤溶酶原 激活物抑制物增多 2.AT-Ⅲ 、t-PA 、u-PA减少 (二)酸中毒 1.内皮细胞受损 2.凝血因子活性增加,肝素的抗凝活 性下降,血小板的聚集性增强

RBC大量损伤的原因: 异型输血,各种原因的 溶血。
RBC破坏释放ADP;暴露出磷脂,促进DIC发生、发展

中性白细胞、单核细胞破 坏 能释放组织因子样物质,促 发DIC
内毒素引起肾DIC
(四)促凝物质入血
蛇毒、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
胰腺癌时,可有大量胰蛋白酶
入血直接激活凝血酶原。
三、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
(Coagulation system)
(一) 凝血过程
(Blood coagulation) 参与凝血过程的三要素: 凝血因子
血小板
Ca2+
根据启动因子的不同, 凝血过程有两条通路:
由XII因子活化启动内源性凝血通路 由组织因子/组织凝血活素启动外源
性凝血通路
凝血系统的激活分为三阶段:
五、DIC的功能代谢变化
(一)出血 1.凝血物质被消耗而减少 2.纤溶系统激活 3.FDP形成
DIC出血(腹主动脉瘤)
FDP的作用: • (1)X、 Y 、D片段妨碍纤维蛋白单 体的聚合 • (2)Y、 E片断有抗凝血酶的作用 • (3)多数片断与血小板膜结合,降 低其黏附、聚集、释放反应导致出血

Ⅹa
Ⅹa-Ⅴa-Ca2+-PL
凝血酶原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单体
凝血酶
ⅩⅢ ⅩⅢ a
纤维蛋白 多聚体
(二)血小板在凝血中的作用
(Effect of platelets on blood coagulation)
凝血因子和凝血酶原活化的反应场所 释放凝血因子和ADP等,促进凝血
直接活化凝血因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