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幕遮 优秀教案

苏幕遮 优秀教案
苏幕遮 优秀教案

苏幕遮(碧云天)

【教学目标】

1.初读,整体感知。

2.再读,理解词意。

3.品读,学会赏析。

【教学重难点】

学会品读赏析诗词,掌握一定的赏析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学

范仲淹(989—1052年)(即太宗端拱二年——皇祐四年)字希文。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学家,吴县(今属江苏)人,汉族。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

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范仲淹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他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他的《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

二、课前小练笔:请同学们填空。

碧云天,黄花地,()总是离人泪。(《长亭送别》王实甫)明确: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

三、请同学们说出刚才所填曲子的前两句引用的原文及该词的词牌名。

明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

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四、开卷有益

请同学们边听录音边读本词,说说本词主要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从哪些词语中可以体现?

明确:

1.主题为思乡以及思念亲人。

2.下片较多,如乡魂、旅思、相思等。

五、品读上片,回答:

1.找出词的一二两句中所写的意象,说出意象所显示的特点。

云----碧

叶----黄特点:鲜艳浓烈烟雾迷蒙

波----绿

烟----翠

2.三四两句中的意象及其画面又是什么?它能让人想起什么来?

水画面:夕阳西垂想起

斜阳芳草萋萋家

芳草

六、品读下片,试讨论回答

1.本片中第一句和第二句分别是以谁的口吻来写的?理解这两句的含义。

明确:

(1)一种说法是:妻子说的第一句,作者说的第二句。(妻子追丈夫,丈夫梦妻子)另一说法是:作者思念家乡,黯然销魂。妻子好梦相随,别感凄恻。

(2)这两句无论如何理解都体现出一种思念家乡,渴望亲人之情。

2.三四两句选取的意象分别是什么?试对这两句作简要欣赏。

明月

高楼赏析:

酒倚楼之孤影,带酒之泪痕,刻画出思乡之旅人,相思泪愁肠形象鲜明,很有感染力。

七、再次品读全词,试从写作手法上来赏析作者是如何来传情达意的?

1.手法:写景入手,触景生情。

2.具体分析:上片写出典型的秋天之景,从开始那开阔的境界,到以斜阳芳草作结,引出下片之中明显的思乡怀人之情。

3.手法独到之处:作者上片中的芳草斜阳引发出的想家思亲之情,水到渠成。而在下片之中,用带着泪痕所刻出的思家之人更让读者印象深刻,回味无穷。

八、请回顾本课所学,品味咀嚼,将不清楚的问题提出讨论。背诵本文。

【作业布置】

1.课后查阅有关资料,试说说文中的“芳草”“斜阳”的意象与想家有什么联系?有没有相关的典故?

一说:“芳草”化用了《楚辞》“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句,意思是说王孙远游不归,只见家乡的芳草丰茂地生长,因此“芳草”指故乡。

二说:以草的缠绵,喻情思不断。如《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宋代谢逸《蝶恋花》:“独依栏杆凝望远,一川烟草平如剪。”李煜的《清平乐》:“离恨恰如草,更行更远还生。”水天相接之处斜阳照着远山,而不解思乡之苦的芳草(暗指故乡)却更在斜阳以外的更远方。以家乡渺远衬托出思乡之情浓。

2.试将本词上片改写成写景片段。

白云满天,黄叶遍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泪。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资料补充】

一、理解赏析词文:

1.云为什么是碧的?

秋天的天空格外晴朗,一片碧蓝,只有几许薄薄的云彩飘荡在蓝天上,在碧蓝天幕的背景中,云彩也成了碧色的了。

2.赏析“碧云天,黄叶地”所写之景。

碧云浮空,黄叶匝地,俯仰生姿,“碧”“黄”搭配,色彩浓烈(斑斓),意境开阔。

《词苑》引《历代诗余》:范文正公《苏幕遮》“碧云天”云云,公之正气塞天地,而情语入妙至此。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中有“碧云天,黄花地”即由此句化出,此句已成为描写秋景的千古名句。

3.“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写景角度的变化。

由俯仰变为平视远眺。

4.“秋色”一词结合上文具体指什么?如何理解“秋色连波”?

“碧云天”“黄叶地”。因在高楼上极目远望,远处碧云天、黄叶地与秋水相接,所以说“秋色连波”。

5.赏析“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两句使用的层层深入的手法(层深)。

一说:“芳草”化用了《楚辞》“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句,意思是说王孙远游不归,只见家乡的芳草丰茂地生长,因此“芳草”指故乡。

二说:以草的缠绵,喻情思不断。如《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宋代谢逸《蝶恋花》:“独依栏杆凝望远,一川烟草平如剪。”李煜的《清平乐》:“离恨恰如草,更行更远还生。”

水天相接之处斜阳照着远山,而不解思乡之苦的芳草(暗指故乡)却更在斜阳以外的更远方。以家乡渺远衬托出思乡之情浓。

6.赏析“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两句使用的实虚结合的手法。

“山映斜阳天接水”写远观的实景,而“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是虚景,即想象之景,实虚结合,将读者的情思引向更加渺远的故乡,使思乡之情得以深化。

这两句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由上片的写景,过渡到下片的抒情。

总结:唐圭璋《唐宋词简释》:“上片写天连水,水连山,山连芳草;天带碧云,水带寒烟,山带斜阳。自上及下,自近及远,纯是一片空灵境界,即画亦难到。”

7.理解“黯乡魂,追旅思”互文的手法。

思乡羁旅之情缠绕不止,使人黯然销魂。

8.赏析“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抒情婉曲的特点。

表面上看去,好像是说乡思旅愁也有消除的时候,实际上是说它们无时无刻不横梗心头。如此写来,使词的造语奇特,表情达意更为深切婉曲。

9.如何理解“明月高楼休独倚”的表达的感情。

“休独倚”更可见词人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团圆,反衬出词人身在异乡,倍感孤独寂寞。“倚”却说“休倚”表达了作者痛苦深沉的思乡情

思。

10.写乡思离愁的词,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这首词却反其道而行之,景色写得阔远而秾丽。其作用是怎样的。

它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反过来衬托了离情的可伤,另一方面感情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柔而有骨,深挚而不流于颓靡。

二、赏析:

苏幕遮

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上诗解释此词抒写乡思旅愁,以铁石心肠人作黯然销魂语,尤见深挚。“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天地的苍莽秋景,为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所本。

“秋色连波”二句,落笔于高天厚地之间的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秋波:秋色与秋波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的则是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山映斜阳”句复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同时,“斜阳”又点出所状者乃是薄暮时分的秋景。“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则隐寓其中。埋怨“芳草”无情,正见出作者多情、重情。下片“黯乡魂”二句,径直托出作者心头萦绕不却乡愁。“除非”说明舍此别无可能。但“天涯孤旅好梦”难得,乡愁也就暂时无计可消了。“明月楼高”句顺承上文: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团团,反使他倍感孤独与怅惘,于是发出“休独倚”之叹。歇拍二句,写作者试图借饮酒来消释胸中块垒,但这一遣愁的努力也归于失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全词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是真情流溢、大笔振迅之白云满天,黄叶遍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泪。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初读,整体感知。 2、再读,理解词意。 3、品读,学会赏析。 二、重点、难点 学会品读赏析诗词,掌握一定的赏析方法。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导学 范仲淹(989—1052年)(即太宗端拱二年——皇祐四年)字希文。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学家,吴县(今属江苏)人,汉族。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 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范仲淹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他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 页脚内容1

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他的《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 五、课前小练笔:请同学们填空。 碧云天,黄花地,()总是离人泪。(《长亭送别》王实甫) 明确: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 六、请同学们说出刚才所填曲子的前两句引用的原文及该词的词牌名。 明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七、开卷有益 请同学们边听录音边读本词,说说本词主要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从哪些词语中可以体现? 明确:1、主题为思乡以及思念亲人。 2、下片较多,如乡魂、旅思、相思等。 八、品读上片,回答: 1、找出词的一二两句中所写的意象,说出意象所显示的特点。 云----碧 叶----黄特点:鲜艳浓烈烟雾迷蒙 波----绿 页脚内容2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范仲淹《苏幕遮 怀旧》原文、译文及赏析(通用)

苏幕遮·怀旧 苏幕遮·怀旧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醉。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译文】 白云满天,黄叶遍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注释】 苏幕遮:词牌名。此调为西域传入的唐教坊曲。宋代词家用此调是另度新曲。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 碧云天,黄叶地:大意是蓝天白云映衬下的金秋大地,一片金黄。黄叶,落叶。

秋色连波:秋色仿佛与波涛连在一起。 波上寒烟翠:远远望去,水波映着的蓝天翠云青烟。 山映斜阳天接水:夕阳的余晖映射在山上,仿佛与远处的水天相接。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草地延伸到天涯,所到之处比斜阳更遥远。 黯乡魂:心神因怀念故乡而悲伤。黯,黯然,形容心情忧郁,悲伤。 追旅思:撇不开羁旅的愁思。追,紧随,可引申为纠缠。旅思,旅途中的愁苦。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每天夜里,只有做返回故乡的好梦才得以安睡。夜夜除非,即“除非夜夜”的倒装。按本文意应作“除非夜夜好梦留人睡”。 【鉴赏】 这首《苏幕遮》,《全宋词》题为“怀旧”,可以窥见词的命意。 这首词的主要特点在于能以沉郁雄健之笔力抒写低回宛转的愁思,声情并茂,意境宏深,与一般婉约派的词风确乎有所不同。清人谭献誉之为“大笔振迅”之作(《谭评词辨》),实属确有见地的公允评价。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直接使用这首词的起首两句,衍为曲子,竟成千古绝唱。 上片描写秋景:湛湛蓝天,嵌缀朵朵湛青的碧云;茫茫大地,铺满片片枯萎的黄叶。无边的秋色绵延伸展,融汇进流动不已的江水;浩渺波光的江面,笼罩着寒意凄清的烟雾,一片空濛,一派青翠。山峰,映照着落日的余辉;天宇,连接着大

苏幕遮教案

《苏幕遮》(周邦彦)教案 【学习目标】 1、美读理解词意,体会作者的思乡情。 2、学习鉴赏本词的艺术特色。 3、有感情地诵读全词。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故导入 莲花历来为人们所喜爱,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咏赞莲花的诗篇,同学们能说出几句写荷花的诗句。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杨万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送林子方】杨万里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李白。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周敦颐。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周邦彦是如何来描绘荷花的神韵的,由赏荷寄托词人了怎么的情感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周邦彦的《苏幕遮》。 二.走近作者: 周邦彦(1057-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中国北宋词人,妙解音律,善于作词,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 周邦彦的词以富艳精工着称,但这首《苏幕遮》却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清新自然。 此词作于神宗元丰六年(1083)至哲宗元佑元年(1086)之间,当时周邦彦久客京师,从入都到为太学生到任太学正,处于人生上升阶段。周邦彦本以太学生入都,但却无所作为,不免有乡关之思。 三.检查预习: 1、读准字音、辨析字形 燎liáo 溽rù楫jí浦pǔ 2、结合注释解释意思 燎沉香消溽暑侵晓窥檐语楫梦入芙蓉浦四.朗读感知 学生自读,注意把握节奏停顿。教师指导,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师生共读。 问题一:从内容上看,词的上下片分别侧重写什么 明确: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问题二:词的下片抒情,抒发了一种什么情感 明确:思乡之情 问题三: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段落极其分明,但是情景之间关联密切,想想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联系两片之间的感情纽带是哪个意象明确:风荷。 五.美读赏画 那么词人是如何写荷花的呢请同学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上片,找两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教师及时点评。 问题一:上片的景中有哪些意象

《苏幕遮》,公开课,教学设计

《苏幕遮》教学设计 丹凤县商镇中学周炜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从诵读中体会本词景与情的关系。 ②深入分析本词是如何把羁旅愁思与所咏之物巧妙地融为一体。 ③赏析本词写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 能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积累,运用“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等方法体验并赏析作品内容和表现形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周邦彦词以咏雨后荷花为中心,表现思念故乡的情怀。感受作者久居京华的羁旅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运用“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方法深入品味此词的丰富感情和优美意境。 【教学难点】 分析本词如何把羁旅愁思与所咏之物巧妙地融为一体,感受到作者的感情色彩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教法】诵读、点拨设疑导读 【学法】诵读探究讨论归纳拓展延伸 【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荷花,是夏日诗卷中最想收藏的清梦。雨后初晴,微风中的荷花嫣然欲语,尽情摇曳着清雅的风姿。水天相映的地方,荷花娉婷而立,翠盖红裳,点染了夏季长卷中的池塘。让我们走进宋朝的沧海桑田,品味周邦彦笔下的荷香诗韵。(板书课题) (二)知人论世,走近作者 学生参看P50注释①了解词人的基本知识。了解词人的写作主题、风格,影响等情况,积累相关文学常识。 (三)初读感知 1、自由诵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要读出感情 点拨:诗歌美读大有讲究 a、要注意句内节拍,联末韵脚; b、词大多是参差不齐的长短句组成,缓急要处理好; c、揣摩作品中词句声音上的情感色彩和作者情绪的变化,在缓急、曲直的语调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以情带声,因声求气,声情并茂 2、学生展示自读成果并加以点评 3、播放范读视频。通过名家的朗诵进一步感知词人情感。学会吟咏词句。

周邦彦《苏幕遮》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周邦彥《苏幕遮》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 析 周邦彥《苏幕遮》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苏幕遮 周邦彥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 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 郎相忆否?小戢轻舟,梦入芙蓉浦。 14.这首词上片主要写_____,下片主要写_____,联系两片之间的情感纽带是_____。(3分) 15.写相思的古诗词中有一种常用的写法:以想象对方思念的情境来表达自身柔肠似断的思念。这首词有这 种写法吗?试作分析。(3分) 14.写景抒情风荷 15.“五月渔郞相忆否?”不直接说自己思念友人,而是从友人角度落笔;在这盛夏五月的时节,我的在故 乡一起钓鱼的朋友们,你们是否想念我?我可非常想念 你们,在梦中划着小船,和你们一起畅游芙蓉浦中。这样,更突出了词人的乡愁。 赏析 此词上片记景。起头描写的静景,焚沉香以消溽暑,

这二句的环境安静非常。三四句出现鸟叫,并点出昨夜 下雨,并有动景——鸟雀的动作,表示晴天到来,气氛 轻松愉快。五六句清秀的工笔细描,极具形态又仿若音 乐在耳。以荷花形态动作的轻快结束上阙。 下阙抒情相对上阙缠绵倍至。又用词白话,大不同 他精工细腻的风格。一二句点出现在住的地点非家乡。 三四句思乡之情溢于纸外。五句低问家乡渔郎是否思念 自己以反衬自己对家乡朋友的浓烈思念。后两句就进入 梦中。层次分明,分工细致,线条流畅。从实地荷忆旧 曰友,又梦入旧地荷,变幻莫测。前人评周邦彦写词 “擅长写景咏物,精工词语,铺叙中,曲折,变化,回环。”(张炎《词源》)。吴世昌也曾说“清真长调小令,有时有故事,脉络可循,组织严密,以事用字时出之, 不浪费笔墨,亦增结构之美、韵调之精。”(《词林新话》吴世昌著;北京出版社2001年10月一版一印;第179页)。这首小词深证其是。 从上面的分析,在我们的面前可以出现这样一个情景:五月盛夏的汴京的一个早晨,昨夜刚下过雨,闷热 非常,很潮湿,主人刚醒;嗅到昨夜消溽用的沉香残味,听到周围的鸟叫,更显静寂,并起身看鸟儿那可爱的动作。屋外荷花雨后正盛,在曰出之后,荷叶上的雨珠渐 蒸干。清平的水面上挺立着一枝枝荷花在风中摇摆……

《苏幕遮·怀旧》(碧云天-黄叶地)教案

单元选修(一)唐诗宋词——“格高韵远”の北宋词(一)课题《苏幕遮》教案 教学目标1.能够对诗歌中佳妙の炼字进行鉴赏 2.能够展开联想,驱驰想像,撰写文笔隽永の诗词意境想像文。 3.一步了解范仲淹词风,赏析词中の意境。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一、导入 有一首歌唱地好“山不转水在转,水不转人在转”,但无论身处何地,我们对家乡の情是无法改变の,“人穷则返本”、“落叶归根”等熟语说明中国人烙印在骨子里の就有思乡情结。想想我们学过の诗歌,有哪些是抒发思乡之情の。“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烟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断肠人在天涯”。透过诗行,我们可以看见游子の思念,母亲の呼唤,亲人の期盼,今天,我们走进范仲淹の《苏幕遮》,看看又是一番怎样の思念。 二、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范仲淹,字希文。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学家,吴县(今属江苏)人,汉族。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の宰相,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 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の朝政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の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宋仁宗采纳他の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の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范仲淹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他工于诗词散文,所作の文章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他の《岳阳楼记》一文中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爱国の写照。 2.背景介绍:范仲淹是宋代の政治家,性格刚正坚毅。但《苏幕遮》这首词抒写了羁旅相思之情写柔情,千回百转。看似矛盾,实际上并不矛盾。尽管是政治家,也有他自己の个人生活,有友谊,有爱情,在作品里反映出来并不奇怪。这首词抒写羁旅乡思之情,题材基本上没有脱离传统上离愁别恨の范围,但是意境の阔大却是这类词所少有の。 三、诵读(一)一读诗歌,整体感知 【思考1】全词抒发了何种思想感情? 以低徊婉转、沉雄青刚の笔触,抒写了羁旅乡思の情怀。 【思考2】这首词上下片在表达方式上是如何分工の? 上片写景,描绘了秋色;下片抒情,直抒胸臆。 【提问1】这首词の上阕被誉为“写景之典范”,你能说说它好在那里吗? ①从高到低或从上到下(碧云天,黄叶地),由近及远(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②突出秋景の鲜明色彩:碧蓝の天空,枯黄の落叶,绵长の水波,苍茫の远山,西下の夕阳等, ③抓住典型景物大处落笔,境界开阔。 ④为读者展现了一幅清澈剔透、色彩绚丽而又广阔无际の秋色图,烘托作者の伤感之情。 【提问2】这种“思乡和羁旅”之愁,作者是想如何排遣の? ①“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寄希望于“好梦”(梦中好景与现实虚空形成强烈对比,带给作者更大の心理落差,惆怅之情倍增) ②「明月楼高休独倚」——登高望远,但不能独倚(写月下登楼,原可倚楼怀想。此夜难眠,颇欲登楼远眺,以遣愁怀) ③「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借酒浇愁愁更愁,化作相思泪。(这真是欲遣相思,反增相思。作者试图借饮酒来消释胸中块垒,但这一遣愁の努力也归于失败。)(至此,作者思乡之情达到极致。) 【思考3】这首词中还有哪一点能看出作者思乡之久,思乡之深の,试分析. 从「斜阳」到「明月」,显示时间推移,可见凝望已久,离愁深重。

关于范仲淹的苏幕遮赏析

关于范仲淹的苏幕遮赏析 这首词抒写了羁旅乡思之情, 题材基本上不脱传统的离愁别恨的范围, 但意 境的阔大却为这类词所少有。 下面小编带来的是关于范仲淹的苏幕遮赏析, 希望 对你有所帮助! 苏幕遮·怀旧 宋代: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 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 作相思泪。(留人睡 一作:留人醉) 译文 碧云飘悠的蓝天,黄叶纷飞的大地,秋景连接着江中水波,波上弥漫着苍翠 寒烟。群山映着斜阳蓝天连着江水。芳草不谙人情,一直延绵到夕阳照不到的天 边。 默默思念故乡黯然神伤, 缠人的羁旅愁思难以排遣, 除非夜夜都做好梦才能 得到片刻安慰。不想在明月夜独倚高楼望远,只有频频地将苦酒灌入愁肠,化作 相思的眼泪。 注释 苏幕遮:原唐教坊曲名,来自西域,后用作词牌名。又名“云雾敛”“鬓云 松令”。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 “波上”句: 江波之上笼罩着一层翠色的寒烟。 烟本呈白色, 因其上连碧天, 下接绿波,远望即与碧天同色,正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 “芳草”二句:意思是,草地绵延到天涯,似乎比斜阳更遥远。“芳草”常 暗指故乡,因此,这两句有感叹故乡遥远之意。 黯乡魂: 因思念家乡而黯然伤神。 黯, 形容心情忧郁。 乡魂, 即思乡的情思。 语出江淹 《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追旅思(sì):撇不开羁旅的愁思。追,追随,这里有缠住不放的意思。旅 思,旅居在外的愁思。思,心绪,情怀。 赏析 看得出上片写秾丽阔远的秋景,暗透乡思。起首“碧云天,黄叶地”两句, 即从大处落笔,浓墨重彩,展现出一派长空湛碧、大地橙黄的高远境界,而无写
1/6

《苏幕遮》教学设计

《苏幕遮》教学设计 一、三维目标 .通过诵读技巧的指导,让学生更深切体会作品的情感2.通过揣摩词的语言,体会词的意蕴,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二、教学重点 .朗读指导 2.揣摩语言,体会意境,培养想像力 三、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 四、教学设想 .本篇属于选修的诗歌部分,这一部分自主赏析作品四篇,两首诗、两首词对于诗的赏析,课本作了赏析示例,而词的赏析示例没有,因此选择这首讲读,为学生鉴赏词作一个示例诗词鉴赏历来强调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这就是要深入吟咏和诵读,在教学中一定要抓住诵读,让学生在这一方法体会诗中的节奏,体味诗歌的意境,领会诗的文旨和意味2.在比较中学习也是一个重要的方法,它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扩大知识面因此,教学中选择了同样写乡思的范仲淹的《苏幕遮》进行比较,加深对本词情感的把握

3.对于周邦彦,学生在这以前未接触过,文学文体常识在讲解过程中作简要补充 五、过程与方法 .合作学习,把握词的内容,揣摩词中的意象,体会意境 2.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赏析词的语言,探究词是如何做到内容与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 3.吟诵,“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有什么样的感情,就有什么样的语言节奏和音韵,通过诵读“进入角色”,深切体会词中的情感 六、课时安排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余光中的《乡愁》 思乡,自古以来一直是诗歌表现的主题之一尤其是在交通、通讯极不发达的古代,一旦离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谁人传递?于是,远在他乡异地的诗人,常常不禁悲从中来,美丽而忧伤的诗句便汩汩而出,成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继柳永之后“婉约派”的集大成者周邦彦的思乡情中,看他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板书课题)

苏幕遮怀旧全文注释赏析

苏幕遮·怀旧 宋代: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留人睡一作:留人醉) 译文 白云满天,黄叶遍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注释 苏幕遮:词牌名。此调为西域传入的唐教坊曲。宋代词家用此调是另度新曲。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 碧云天,黄叶地:大意是蓝天白云映衬下的金秋大地,一片金黄。黄叶,落叶。 秋色连波:秋色仿佛与波涛连在一起。 波上寒烟翠:远远望去,水波映着的蓝天翠云青烟。 山映斜阳天接水:夕阳的余晖映射在山上,仿佛与远处的水天相接。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草地延伸到天涯,所到之处比斜阳更遥远。 黯乡魂:心神因怀念故乡而悲伤。黯,黯然,形容心情忧郁,悲伤。 追旅思:撇不开羁旅的愁思。追,紧随,可引申为纠缠。旅思,旅途中的愁苦。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每天夜里,只有做返回故乡的好梦才得以安睡。夜夜除非,即“除非夜夜”的倒装。按本文意应作“除非夜夜好梦留人睡”。 鉴赏

这首《苏幕遮》,《全宋词》题为“怀旧”,可以窥见词的命意。 这首词的主要特点在于能以沉郁雄健之笔力抒写低回宛转的愁思,声情并茂,意境宏深,与一般婉约派的词风确乎有所不同。清人谭献誉之为“大笔振迅”之作(《谭评词辨》),实属确有见地的公允评价。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直接使用这首词的起首两句,衍为曲子,竟成千古绝唱。 上片描写秋景:湛湛蓝天,嵌缀朵朵湛青的碧云;茫茫大地,铺满片片枯萎的黄叶。无边的秋色绵延伸展,融汇进流动不已的江水;浩渺波光的江面,笼罩着寒意凄清的烟雾,一片空濛,一派青翠。山峰,映照着落日的余辉;天宇,连接着大江的流水。无情的芳草啊,无边无际,绵延伸展,直到那连落日余辉都照射不到的遥遥无际的远方。 这幅巨景,物象典型,境界宏大,空灵气象,画笔难描,因而不同凡响。更妙在内蕴个性,中藏巧用。“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范晞文《对床夜语》)。眼前的秋景触发心中的忧思,于是“物皆动我之情怀”;同时,心中的忧思情化眼前的秋景,于是,“物皆著我之色彩”。如此内外交感,始能物我相谐。秋景之凄清衰飒,与忧思的寥落悲怆完全合拍;秋景之寥廓苍茫,则与忧思的怅惆无际若合符节;而秋景之绵延不绝,又与忧思之悠悠无穷息息相通。所以“丹诚入秀句,万物无遁情”(宋邵雍《诗画吟》)。这里,明明从天、地、江、山层层铺写,暗暗为思乡怀旧步步垫底,直到把“芳草无情”推向极顶高峰,形成情感聚焦之点。芳草怀远,兴寄离愁,本已司空见惯,但本词凭词人内在的“丹诚”,借“无情”衬出有情,“化景物为情思”,因而“别有一番滋味”。 下片直抒离愁:望家乡,渺不可见;怀故旧,黯然神伤;羁旅愁思,追逐而来,离乡愈久,乡思愈深。除非每天晚上,作看回乡好梦,才可以得到安慰,睡得安稳。但这却不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教学教材

《苏幕遮》(范仲淹) 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初读,整体感知。 2、再读,理解词意。 3、品读,学会赏析。 二、重点、难点 学会品读赏析诗词,掌握一定的赏析方法。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导学 范仲淹(989—1052年)(即太宗端拱二年——皇祐四年)字希文。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学家,吴县(今属江苏)人,汉族。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 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范仲淹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他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他的《岳阳楼记》一文中的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 五、课前小练笔:请同学们填空。 碧云天,黄花地,()总是离人泪。(《长亭送别》王实甫) 明确: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 六、请同学们说出刚才所填曲子的前两句引用的原文及该词的词牌名。 明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七、开卷有益 请同学们边听录音边读本词,说说本词主要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从哪些词语中可以体现? 明确:1、主题为思乡以及思念亲人。 2、下片较多,如乡魂、旅思、相思等。 八、品读上片,回答: 1、找出词的一二两句中所写的意象,说出意象所显示的特点。 云----碧 叶----黄特点:鲜艳浓烈烟雾迷蒙 波----绿 烟----翠 2、三四两句中的意象及其画面又是什么?它能让人想起什么来?

苏幕遮公开课优秀教案

《苏幕遮》教案孟园园祥云一中 一、教学目标: 1、“因声求气”、“吟咏诗韵”,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词中的意境和情感。、品味语言,体会意境,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2、理解周邦彦词以咏雨后荷花为中心,表现思念故乡的情怀,感受作者久居京3 华的羁旅思乡之情。二、教学重点: 1、“因声求气”、“吟咏诗韵”,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词中的意境和情感。、品味语言,体会意境,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2 三、教学难点:体会词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鉴赏词人表情达意的不同手法及其巧妙之处。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五、教学方法:诵读体味、合作探究、问题引导六、教学时间:一课时七、板书设计: 苏幕遮 周邦彦 羁旅之思忧愁燎香消暑沉闷 风荷 上片鸟雀呼晴欢快下片 写景(见景生情)抒情 思乡之愁伤感风荷出水欣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说到荷花,我们都会想起周敦颐的《爱莲说》中写尽荷花品格的诗句——“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而历代文人中吟咏荷花的作品也是数不胜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宋时期婉约派词人周邦彦的一首咏荷佳作——《苏幕遮》。[设计说明] 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做好上课的心理准备和情绪准备。 二、作者及作品风格简介 周邦彦(1056-1121),北宋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妙解音律,善于作词,宋徽宗时曾任大晟乐府提举官,进一步完善了词的体制形式。他的词富艳精工,自成一家,有“词家之冠”“词中老杜”之称。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推崇。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 ,让学生对作者有更深一步的了解。设计目的]“知人论世”[三、诵读词作,初步感知1、全班齐读(检查预习) 初读要求:读准字音 燎(liáo) 溽(rù) 侵(qīn) 窥(kuī) 楫(jí) 浦(pǔ) 2、教师点评,指导诵读:

苏幕遮范仲淹诗词赏析

苏幕遮范仲淹诗词赏析 苏幕遮 范仲淹 北宋 碧云天, 黄叶地, 秋色连波, 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 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1] 追旅思,[2] 夜夜除非, 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 化作相思泪。 【注释】: [1]黯:形容心情忧郁。黯乡魂:用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语。 [2]追:追随,可引申为纠缠。旅思:羁旅之思。 【赏析】 此词抒写乡思旅愁,以铁石心肠人作黯然销魂语,尤见深挚。 “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 景,为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所本。 “秋色连波”二句, 落笔于高天厚地之间的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秋波: 秋色与 秋波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的则是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这里,碧云,黄 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 “山映斜阳”句复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 映。同时,“斜阳”又点出所状者乃是薄幕时分的秋景。 “芳草无情”二句, 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 而离情别绪则隐寓其中。 “芳 草”历来也是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之一, 如传为蔡邕所作的 《饮马长城窟行》 :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李煜的《清平乐》:“离恨恰如草,更行更远还 生”。埋怨“芳草”无情,正见出作者多情、重情。 下片“黯乡魂”二句, 径直托出作者心头萦绕不去、 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 羁旅之思。 “夜夜除非”二句是说只有在美好梦境中才能暂时泯却乡愁 。“除非”说明舍此别无可能。但天涯孤旅,“好梦”难得,乡愁也就暂时 无计可消了。“明月楼高”句顺承上文: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 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团团,反使他倍感孤独与怅惘,于是发出“休独倚”之 叹。 歇拍二句, 写作者试图借饮酒来消释胸中块垒, 但这一遣愁的努力也归于失 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全词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是真 情流溢、大笔振迅之作。

周邦彦《苏幕遮》三维目标教案

周邦彦《苏幕遮》三维 目标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苏幕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掌握由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鉴赏技巧。 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朗读,体会词中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走进诗人情感,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 【重点难点】词中独到的景物描写及词中流露的思乡之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说到荷花,我们都会想起周敦颐的《爱莲说》中写尽荷花品格的诗句——“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而历代文人中吟咏荷花的作品也是数不胜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宋时期婉约派词人周邦彦的一首咏荷佳作——《苏幕遮》 二、作者简介 周邦彦(1057-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中国北宋词人,妙解音律,善于作词,羁旅愁思是他词作的重要题材,咏物也是周词的主要题材,周邦彦是继柳永之后北宋最有影响力的婉约派词人。周词语言富丽精工,音调和谐,讲究格律,被称为“词中老杜”,“词家之冠”。技法上成为婉约词的集大成者。 周邦彦的词以富艳精工著称,但这首《苏幕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清新自然。 三、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要求:1、读准字音;2、读出节奏;(注意停顿和节拍)3、读出情感。(注意语气和情感的把握,词语的抑扬轻重,文句的舒缓起伏) 思考: 1、从结构看,词的上下片分别侧重写什么? 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2、词的下片抒情,抒发了一种什么情感? 思乡之情 四、合作探究 (一)、上片 1、上片的景中有哪些意象?

沉香、鸟雀、初阳、荷叶、水面、风荷。 2、这些意象的前面后者后面有一个动词,请同学们找出。 燎呼窥举 3、这些动词很好的体现了景物的意境,请同学们赏析动词的作用。 燎、烧,点燃沉香,驱赶室内湿热的暑气。 呼、窥:拟人的修辞手法 呼:充满人性化,表现了小鸟欢快的叫声和活泼灵动的神态。 窥:把鸟儿东张西望的神态表现得活灵活现。 举:十分逼真的写出了荷叶雨后舒展而挺立于水面的勃勃生机,使人眼前浮现出绿荷的动态美。 4、王国维认为“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两句,“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你如何理解这个评价? (1)这两句词有一种简约的构图美。水面是水平的,“清圆”的荷叶及荷叶上的雨滴是圆的,而亭亭玉立的荷茎又是垂直的。这种几何图形般的简约构造,让读者过目不忘。 (2)这两句用词精炼,“一一”把荷叶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高低起伏的层次刻画得惟妙惟肖。一个“风”字,把微风吹过荷塘,荷叶随风轻轻摇动的姿色勾勒出来。“举”字最为人们称道,它把荷茎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十分逼真的写出了荷叶雨后舒展而挺立于水面的勃勃生机,使人眼前浮现出绿荷的动态美。 上片小结:上片写景,词人用这些动词把它们生动的联系起来,整幅画面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清新自然,从容淡雅。 (二)、下片 1、在这么美好的景物下,作者产生什么样的情思呢哪些句子能够看出作者的这种情思 思乡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2、作者上片写荷花,下片直接写思乡,联系两片之间的感情纽带是哪个意象? 风荷。词人的家在南方,可是他长期羁留京城,旅居他乡。看着眼前的荷塘美景,此时家乡的湖畔,必定也是“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的景致。词人从眼前的“风荷”想到了家乡,自然过渡到思乡之情。 3、欣赏“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五月渔郎相忆否?”对写法,反客为主 如果说前面的都是写实景,那么最后一句就转入了虚构的梦境描写。思乡情切,以致梦中飞渡,恍若回到故乡,与友人一起小楫轻舟畅游芙蓉浦了。 下片小结:全词以如梦如幻的乡愁乡梦结束。以虚写实,虚实结合。 全班有感情的齐读下片 (三)、深化主题 词中除了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外,还寄托了其他什么情感? 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对回归自然的宁静生活的向往。

《苏幕遮》教学设计

《苏幕遮》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作者及其词坛成就。 ②把握词中自然清幽的意境,了解用词格律严谨、语言清新自然的特点。 ③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体会词的音韵美。 2、过程与方法 鉴赏本词擅长铺叙、用语自然的艺术特色。 3、情感与价值观 感悟周词中那种从容雅淡、自然清新的风韵美及含蓄深沉的乡愁。 教学重点: 1、美读全词,吟咏情韵。 2、分析诗词的意象及意境,把握诗人的感情。 教学难点: 如何通过形象写乡愁;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 教学设想 1.本篇属于选修的诗歌部分,这一部分自主赏析作品四篇,两首诗、两首词对于诗的赏析,课本作了赏析示例,而词的赏析示例没有,因此选择这首讲读,为学生鉴赏词作一个示例诗词鉴赏历来强调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这就是要深

入吟咏和诵读,在教学中一定要抓住诵读,让学生在这一方法体会诗中的节奏,体味诗歌的意境,领会诗的文旨和意味2.在比较中学习也是一个重要的方法,它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扩大知识面因此,教学中选择了同样写乡思的范仲淹的《苏幕遮》进行比较,加深对本词情感的把握 3.对于周邦彦,学生在这以前未接触过,文学文体常识在讲解过程中作简要补充 过程与方法 1.合作学习,把握词的内容,揣摩词中的意象,体会意境 2.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赏析词的语言,探究词是如何做到内容与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 3.吟诵,“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有什么样的感情,就有什么样的语言节奏和音韵,通过诵读“进入角色”,深切体会词中的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盛夏,雨后的清晨,闷热潮湿的房间,依稀可以嗅到昨夜消溽暑用的沉香残味。鸟儿的叫声带来些许清新的气息。诗人信步出门,屋外荷花雨后正盛,荷叶上残留着昨夜的雨珠,在阳光的照耀下逐渐蒸干,清平的水面上挺立着一枝枝荷茶在风中摇摆……诗人就在这样一个早上陷入回忆,梦回故乡…… 二、作者简介

《苏幕遮》诗词鉴赏

《苏幕遮》诗词鉴赏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词作鉴赏 此词以低徊婉转、沉雄青刚的笔触,抒写了羁旅相思的情怀。词的上片写秾丽阔远的秋景,暗透乡思;下片直抒思乡情怀。全词大笔振迅,意境深阔。 上片起首两句点明节令,从高低两个角度描绘出廖廓苍茫、衰飒零落的秋景。三、四两句,从碧天广野写到遥接天地的秋水。秋色,承上指碧云天、黄叶地。这湛碧的高天、金黄的大地一直向远方伸展,连接着天地尽头的淼淼秋江。江波之上,笼罩着一层翠色的寒烟。烟霭本呈白色,但由于上连碧天,下接绿波,远望即与碧天同色而莫辨,如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所以说“寒烟翠”。“寒”字突出了这翠色的烟霭给予人的秋意感受。这两句境界悠远,与前两句高广的境界互相配合,构成一幅极为寥廓而多彩的秋色图。

上片结尾三句进一步将天、地、山、水通过斜阳、芳草组接一起,景物自目之所接延伸到想象中的天涯。这三句写景中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着一“情”字,更为上片的写景转为下片的抒情作了有力的渲染和铺垫。 过片紧承芳草天涯,直接点出“乡魂”、“旅思”。乡魂,即思乡的情思,与“旅思”意近。两句是说自己思乡的情怀黯然凄怆,羁旅的愁绪重叠相续。上下互文对举,带有强调的意味,而主人公羁泊异乡时间之久与乡思离情之深自见。 下片三、四两句,表面上看去,好象是说乡思旅愁也有消除的时候,实际上是说它们无时无刻不横梗心头。如此写来,使词的造语奇特,表情达意更为深切婉曲。“明月”句写夜间因思旅愁而不能入睡,尽管月光皎洁,高楼上夜景很美,也不能去观赏,因为独自一人倚栏眺望,更会增添怅惘之情。 结拍两句,写因为夜不能寐,故借酒浇愁,但酒一入愁肠,却都化作了相思之泪,欲遣相思反而更增相思之苦了。这两句,抒情深刻,造语生新而又自然。写到这里,郁积的乡思旅愁外物触发下发展到最高潮,词至此黯然而止。 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本是词中常见的结构和情景结合方式。这首词的特殊性于丽景与柔情的统一,即阔远之境、秾丽之景与深挚之情的统一。写乡思离愁的词,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这首词却反其道而行之,景色写得阔远而秾丽。

苏幕遮 教案 (周邦彦)

苏幕遮教案(周邦彦) 教学目的: 1、了解周邦彦的生平事迹。 2、掌握词的内容及表现技巧,品味语言。 3、诵读课文。 教学重点:掌握词的内容及表现技巧,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 教学方法:讨论法、诵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作家作品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人。少年时落拓不羁,二十四岁时入太学读书,后来当过一些地方官和校书郎等职。他精通音律、善作词,其作品善铺叙而含蓄,富丽精细,格律精严。 漂泊的孤独和憔悴失意,是周邦彦词的情感基调。咏物也是周词的主要题材。周邦彦是继苏轼之后北宋中后期词坛领袖,他不同于苏轼追求创作自由,注重抒情言志,而是强调精心勾画,法度井然,注重词境的开拓。 周邦彦开宗立派,是继柳永之后北宋最有影响力的婉约派词人。 三、朗读课文 苏幕遮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四、课文赏析 (一)词的上片写景: 问题一:上片的景中有哪些意象? 意象:沉香、鸟雀、初阳、荷叶、水面、荷花 问题二: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整幅画面清新自然,从容淡雅。 五月盛夏的一个早晨,消暑用的沉香散发出淡淡的香味(嗅觉),昨夜刚下完雨,天放晴了,鸟儿在屋檐下欢快地叫着,吱吱喳喳,异常可爱(听觉)。初升的太阳照着屋外茂盛的荷花,荷叶上的雨珠渐蒸干。清平的水面上挺立着一枝枝荷花在风中摇摆(视觉)。 (二)词的下片抒情 问题二 讨论: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段落极其分明,但是情景之间关联密切,想想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联系两片之间感情的是哪个意象? 明确:情与情的关系:见景生情。 风荷。词人从眼前的“风荷”想到有荷花的家乡,转入虚构的梦境“芙蓉浦”的描写。词人的家乡在钱塘,西湖的荷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样就由描写“风荷”很自然地过渡到抒发怀乡之情,而不着痕迹。 问题三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设计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设计 1、体会范仲淹词的阔远之境。 2、把握范仲淹的羁旅乡思之情。 3、鉴赏词中的佳句。、、、、 1、理解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2、鉴赏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 全词抒情结构的把握和写景抒情技巧的鉴赏上。 由《长亭送别》导人 范仲淹,字希文,吴县人。宋真宗朝进士。庆历三年七月召拜枢密副使,授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改革,即庆历新政,因守旧派阻挠而未果。次年罢政,自请外任,历知邓州、杭州、青州。卒溢文正。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卓然可观。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词则能突破唐末五代词的绮靡风气。有《范文正公集》二十卷,词仅存五首。 范仲淹是宋代的政治家,性格刚正坚毅。然而这首词写柔情,千回百转。看似矛盾,实际上并不矛盾。尽管是政治家,也有他自己的个人生活,有友谊,有爱情,在作品里反映出来并不奇怪。这首词抒写羁旅乡思之情,题材基本上没脱离传统上离愁别恨的范围,然而意境的阔大却是这类词所少有。 参考示例:

碧云天,黄叶地两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即从大处落笔,浓墨重彩,展现出一派长空湛碧、大地澄黄的高远境界,而无写秋景经常出现的衰枫之气。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化用这两句,改为碧云天,黄花地,同样极富画面美与诗意美。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两句,从碧天广野写到遥接天地的秋水。秋色,承上指碧云天、黄叶地。这湛碧的高天、金黄的大地一直向远方伸展,接连着天地尽头的淼淼秋江。江波之上笼罩着一层翠色的寒烟。烟霭本呈白色,然而由于上连碧天,下接绿波,远望即与碧天同色而莫辨如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所以说寒烟翠。寒字突出了这翠色的烟霭给予人的秋意感受。这两句境界悠远,与前两句高广的境界互相配合,构成一幅极为寥廓而多彩的秋色图。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傍晚,夕阳映照着远处的山峦,碧色的遥天连接着秋水绿波,妻萎芳草,一直向远处延伸,隐没在斜阳照映不到的天边。这三句进一步将天、地、水通过斜阳、芳草组接在一起,景物自目之所接延伸到想象中的天涯。这里的芳草,虽未必有明确的象喻意义,然而这一意象可引发有关的联想。自从《楚辞?招隐士》写出了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萎妻以后,在诗词中,芳草就往往与乡思别情相联系。这里的芳草,同样是乡思离情的触媒。它遥接天涯,远连故园,更在斜阳之外,使瞩目

梅尧臣《苏幕遮草》鉴赏试题答案及赏析

梅尧臣《苏幕遮|草》鉴赏试题答案及赏 析 梅尧臣《苏幕遮|草》鉴赏试题答案及赏析 苏幕遮|草 梅尧臣 露堤平,烟墅杳。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独有庾 郎年最少。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 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落尽梨 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1)这首词“翠色和烟老”中的“老”字用得极妙,请分析其妙在何处。 (2)宋代沈义父云:“咏物词,最忌说出题字。”(《乐府指迷》)这首咏草词虽不着一“草”字,却将春草写得形神兼备。试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并指出作者 借咏草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答案 (1)“老”字与上片的“嫩”字遥相呼应,在春草由“嫩”变“老”之中,暗寓伤春之意,而这恰好是词 人嗟老、倦游心情的真实写照。 (2)这首咏草词虽不着一“草”字,却用环境、形象、神态的描绘,将春草写得形神兼备。词的上片以绮 丽之笔,突出雨后青草之美;下片以凄迷之调,突出青

草有情却落入苍凉之境。通过上下片的对照,抒发了作 者惜草、惜春的情怀,寄寓了个人的身世之感。 作品鉴赏 宋沈义父云:“咏物词,最忌说出题字。”(《乐府指迷》)这首咏草词虽不着一“草”字,却用环境、形象、神态的描绘,将春草写得形神俱备。词中,上片以绮丽 之笔,突出雨后青草之美;下片以凄迷之调,突出青草 有情,却反落入苍凉之境。 上片起首两句写长堤上绿草平整、露光闪烁;远处 的别墅如烟绿草掩映下若隐若现。接下来一句总写芳草 萋萋。“雨后江天晓”,是用特定的最佳环境来点染春 草的精神,通过雨后万物澄澈、江天开阔的明媚物象, 活画出浓郁的春意和蓬勃的生机,为下文“少年”的出 场作铺垫。“独有庾郎年最少”三句,由物及人,由景 入意。“庾郎”本指庾信。庾信是南朝梁代文士,使魏 被留,被迫仕于北朝。庾信留魏时已经四十二岁,当然 不能算“年最少”,但他得名甚早,“年十五,侍梁东 宫讲读”(《庾开府集序》)。这里借指一般离乡宦游的才子。“窣地春袍”,指踏上仕途,穿起拂地的青色章服。宋代六、七品服绿,八、九品服青。刚释褐入仕的 年轻官员,一般都是穿青袍。春袍、青袍,实为一物, 用这里主要是形容宦游少年的英俊风貌。“嫩色宜相

【范文】《苏幕遮》(周邦彦)教案

《苏幕遮》(周邦彦)教案 【原文】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曰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学习目标】 、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 2、了解作者,体会词中作者的情感。 3、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少年时落拓不羁,二十四岁时入太学读书,因献《汴都赋》升太学正,后来当过一些地方官和校书郎、宗正少卿等职。徽宗即位后,由于他精通音律、善作词,被任命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有《清真集》,又名《片玉集》。 在北宋,以苏轼为代表的词风在大力开拓词的表现领域

的同时,又往往成为“曲子中缚不住者”,表现出作为文字作品的词与音乐逐渐分离的趋向。而周邦彦却是朝另一个方向发展,极端重视词与音乐的配合,使词的声律模式进一步规范化、精密化。在任大晟府提举时,周邦彦以他的音律知识并吸收民间乐工曲师的经验,搜集和审定了前代与当时流行的八十多种词调,并创制了《六丑》等不少新调。 周邦彦的词虽说在题材和情感内涵方面没有提供更多的新东西,但在艺术形式、技巧方面都堪称北宋词的又一个集大成者,为后人提供了许多经验。因此,南宋以后的姜夔、吴文英等人都十分推重周邦彦,有人甚至称他为“二百年来以乐府独步”。直到清代的常州词派,还奉他为词之“集大成者”。这说明在词的艺术形式和语言技巧上,周邦彦确有出色的贡献与深远的影响。 周邦彦,北宋晚期一个重要词人,是北宋晚期的集大成者,他集结了北宋的大成,开拓了南宋的先声。他开拓出一种新的作风,不重感发而重思力。 “人望之如木鸡,自以为喜”,周邦彦是以自己的私人得失利害为主的,跟苏东坡以国家得失利害为主是不同的。 二.词文赏析: (前人评周邦彦写词“擅长写景咏物,精工词语,铺叙中,曲折,变化,回环。”)——张炎《词源》。 .“燎沉香,消溽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