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新精神分析
许燕《人格心理学》笔记及课后习题讲解 新精神分析学派(圣才出品)
第3编新精神分析学派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许多富有创造力和洞察力的心理学家开始探索精神分析的新道路。
他们发展自己的人格理论,创立自己的心理学派,不过由于他们保留了弗洛伊德理论的基本概念与假设,因而被统称为新精神分析学派.1.产生背景(1)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经典精神分析学说经历了一场危机,从而失去了在心理治疗方面的垄断地位。
1920年前后,经典精神分析学派陷入了危机。
(2)随着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经济危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国家,人类的处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种新的病态心理现象,即生活的无意义感、精神异化、焦虑、孤独、恐惧和忧郁,对此,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已明显力有不逮。
另一方面,弗洛伊德及其追随者都逐渐停滞下来,由激进退缩为顺从,企求得到人们的尊敬而不是创造出更为先进的理论。
(3)19世纪末,社会学、人类学相继成为独立学科。
此类学科认为人是社会的产物,人的行为主要是由其生长的社会文化环境所塑造。
在社会学科的影响下强调以社会文化因素作为人类精神生活基础的新精神分析理论便应运而生。
2.新精神分析学派诞生20世纪30年代后期,新精神分析学派从经典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主义)分化出来。
(1)它反对以本我心理学为核心,反对以泛性论为动力的生物主义和悲观主义,突出自我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的重要价值和乐观主义精神。
(2)新精神分析学派把经典精神分析理论进一步从生物学、心理学领域转向社会学领域,肯定了社会文化因素对人类行为的重大影响。
(3)在新精神分析学派中,霍妮、弗洛姆、沙利文和艾里克森代表了比较有影响的社会文化学派及自我心理学的理论观点,他们对精神分析理论进行了修正,创造出了一种清新的理论魅力。
表3-1新精神分析与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区别理论要点经典精神分析新精神分析人格结构本我自我人格动力内心冲突社会文化、人际关系问题人格影响童年经验社会文化影响与主观奋斗人格发展性心理阶段终身发展3.1霍妮的人格理论一、理论观点霍妮的人格理论,是在秉承弗洛伊德的一些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加以批判和修正,从而建立起来的社会文化观点的精神分析理论。
新精神分析学派3
㈡、自我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包括四个方面: ——个体性:一种意识到的独特感,个体以一 种不同的、独立的实体而存在 ——整体性和整合感:一种内在的整体感,把 零碎的表象整合为一种有意义的整体 ——一致性和连续性:潜意识追求一种过去和 未来之间的内在一致和连续感,感受到个体的生命 的连贯性并朝着有意义的方向前进 ——社会团结感:具有团体的理想和价值的一 种内在团结感,感受到社会的支持和认可
霍妮的社会文化的神经症理论
一、神经症的文化观 二、神经症病理学 三、神经症的治疗
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
二、成立标志 1941年,霍尼被纽约精神分析研究 所开除,但她迅速成立了美国精神分析 研究所并且自己担任所长。 三、主要代表 霍尼、沙利文、卡丁纳、弗洛姆
四、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共同特点
1.都继承了弗的潜意识动机和人格的动力学观点形成 了各自的人格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 2.都继承了弗重视童年经验或亲子关系的传统,但抛 弃了本能决定论、婴儿性欲论和人格结构论。 3.都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对人格的影响,将微观的家庭 环境与宏观的社会环境联系起来研究人。 4.都受过传统的精神分析的正规训练,掌握了精神分 析治疗技术。 5.都抛弃了弗关于人和社会的悲观主义态度,对人持 乐观主义态度。
《同一性:青春期与危机》《儿童与社会》
(1950)
《同一性与生命周期》 《新的同一性维度》
(1980)
(1973)
(1968)
《青年路德:一个精神分析和历史的研究》
(1958)
《甘地的真理:论好战的非暴力根源》
(1969)
一、自我及其同一性
㈠、自我
自我是一种有意识的心理过程;是过去经验和现 在经验的综合体,并能综合进化过程中的两种力 量——人的内部发展和社会发展,引导人的心理 性欲合理发展 自我是一种独立的力量,不再受伊底和超我的压 迫 自我的特性:信任、希望、意志、自主性、勤奋、 同一性、忠诚、爱、创造、关心、智慧
第三编 新精神分析学派(沙利文、埃里克森)
第三节 理论应用
心理治疗
• 治疗分为四个阶段 – 正式的初期晤谈 – 侦察阶段:在这个阶段,治疗师要试着熟 识病人的情况 – 详细的探问:在这个阶段,治疗师试着去 了解病人 – 结束阶段:在这个阶段,治疗师要强化病 人所获得的各种收获(gains)。
第四节 对沙利文的人际关系人格理论的评价
四、自我系统
自我动能也称自我系统,指以个体的人际经验为基础所建立起来的一种自 我”自我成分(good-me)、坏 我(bad me)自我成分、非我(not me)成分。 人格意象(自我系统)最早形成于母亲或抚养者的关系,是在母亲的赞许 或责备的人际互动与交往中逐渐塑造形成的。 受赞许的行为被自我接受,从而形成“好我”自我成分。这主要与安全感 有关的行为,换句话说其中不带有焦虑感;受责备的行为被自我接受而形 成“坏我”的自我成分。换句话说“坏我”的人格意象反映的是人们不愿 想起的、不受赞扬的那些经历,这些行为能引起焦虑。 第三种自我人格意象是非我,它代表了自我中我们感到害怕的方面,我们 把它们与自我体系割裂开来,将其保留在我们的无意识中。 按照沙利文的观点,人们只有在睡着或精神分裂的时候,才意识到并体验 到非我的人格化。
一、理论贡献
他有两大贡献: ①认为精神分裂症主要由于患者的童年人际关系的失 调,产生了严重的焦虑,从而导致经验组织的分裂; ②提出了自我系统概念,主张人生来就有追求满足和 安全的需要,在人际关系中逐渐形成了稳定的人格模 式。在他的理论中,包括了机能主义、新行为主义和 格式塔心理学中的一些概念,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 折衷主义思想的典型倾向。
1902~1994
人格心理学 知识点归纳
人格心理学第一章绪论一、人格: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二、人格的四大特性:1.整体性:精神分裂症:是精神内部的分裂,统一性的丧失,精神的内部分裂是此病的本质。
人格虽有多种成分和特质,但在真实的人身上它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密切联系,综合成一个有机组织。
2.稳定性:人格的跨时间的持续性,人格的跨情境的一致性。
3.社会性与生物性:①社会性吧人这样的动物变成社会成员,人格是社会化的人所特有的;②社会化:个人与他人交往过程中掌握社会经验和行为规范,获得自我过程。
4.独特性与共同性: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过程和行为是不相同的,由于人格结构组合多样性,使每个人格都具有自己特点。
三、学习人格心理学的目的:1.理解人性,了解人类行为的差异性与共同性;2.预测人的行为;3.改变人的行为(一定程度上)四、人格心理学流派:①渗透着各时代主流科学的认识方式;②面对各个时代临床问题(当时的社会背景与当时需解决的问题);③渗透着各个时代与人本质的认识(性善与性恶);④因此,揭示人格不同层次的规律;⑤现代人格研究的六大流派。
⑴精神分析学派:强调人格发展的动力特征和无意识特征;⑵特质流派:对人格的不同方面进行分类;⑶生物学流派:注意生理、进化、遗传因素对人格的决定作用;⑷人本主义流派:强调人类由低级人格向高级人格的发展,向自我选择、自我实现、责任感等高级人格发展潜力;⑸行为/社会学习流派:注意环境(行为强化、社会学习)对人格形成的决定性作用(内外控,自我效能,习得性无助,性别角色);⑹认知流派:强调同样的外在条件下,不同的人格发展方向。
五、人格心理学的建立(心理测量运动:高尔顿、卡特尔、比纳)六、科学人格心理学得发展:第一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是人格心理学中主要人格理论体系的建立时期;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出现了综合化的趋势(专题化、小型化、人格的认知研究大行其道,重视文化因素对人格的影响,人格的生物基础研究)。
许燕《人格心理学》(课后习题 第3编 新精神分析学派)【圣才出品】
第3编新精神分析学派1.分析新精神分析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答:(1)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经典精神分析学说经历了一场危机,从而失去了在心理治疗方面的垄断地位。
1920年前后,经典精神分析学派陷入了危机。
(2)随着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经济危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国家,人类的处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种新的病态心理现象,即生活的无意义感、精神异化、焦虑、孤独、恐惧和忧郁,对此,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已明显力有不逮。
另一方面,弗洛伊德及其追随者都逐渐停滞下来,由激进退缩为顺从,企求得到人们的尊敬而不是创造出更为先进的理论。
(3)19世纪末,社会学、人类学相继成为独立学科。
此类学科认为人是社会的产物,人的行为主要是由其生长的社会文化环境所塑造。
在社会学科的影响下强调以社会文化因素作为人类精神生活基础的新精神分析理论便应运而生。
2.论述新精神分析理论与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异同。
答:(1)相同点①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和新精神分析理论都属于精神分析理论,都强调人格的作用。
②新精神分析不仅保持了弗洛伊德学说中一些基本概念,他们所提出的一些基本理论和框架,尽管具体说法不同,但归根结底还坚持潜意识的驱力和先天潜能的主导作用。
因此,新精神分析并没有超越潜意识心理学的范畴,最终仍属于精神决定论的唯心主义的领域。
③新精神分析所强调的“自我”,往往过分强调了潜意识自我的功能,贬低自觉能动的意识的价值。
这一点与经典精神分析不谋而合。
(2)不同点①经典精神分析重视先天自我的作用,而新精神分析则强调后天自我的价值。
他们认为自我具有自己的能量来源和它的动机及目的,把自我看成是一个理智指导下的系统和人格中最富于独立性的部分。
②经典精神分析坚持本能论和泛性论,这是其反社会因素的生物学化倾向的集中表现。
而新精神分析的先驱阿德勒就已明确肯定“社会生活逻辑”决定着人的心理的发展,并主张应从社会环境中去寻找人类行为动机的根源。
以“基本焦虑说”为代表的霍妮等认为,“恋母仇父”的现象不是幼儿的性欲所致,而是父亲教管不严,母亲宽慈溺爱的结果。
心理动力理论(自己整理)解析
三、新精神分析理论
(七)◆ 总结评价—主要缺陷
1、没有脱离精神分析的理论主体 2、理论仍具神秘色彩
四、讨论
1、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应用心理动力理论? 2、请用集体无意识相关知识解释股票市场
的集体无意识行为。
3、讨论现代人的精神危机。
4、对视频中内容进行开放式探讨。
三、新精神分析学派
(二)◆阿德勒—评价
他修正了弗洛伊德提过的个人对性发展不完全而求 其补偿的理论。 总之,阿德勒学派认为人是主动的、富于创造性的、 有责任感的,会选择目标与理想并接受自己所选择 的目标与理想的指引。
三、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
(三)◆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 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 分析派的代表人物。首次提出 “自我同一性”的概念。他提出 人格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
法国作家雨果说过: 世界上最浩瀚的是海洋, 比海洋更浩瀚的是天空, 比天空更浩瀚的是人的心灵。。。
三、新精神分析学派
主要代表人物: 荣格、阿德勒、埃里克森、霍妮、弗洛姆、沙立 文、哈特曼等。
共的特点: 强调文化背景和社会因素,反对弗洛伊德的本能冲 动论和泛性论。在美国形成了新精神分析学派。
三、新精神分析学派
●本能
生的本能
死亡本能或攻击本能
●性心理发展5阶段:
①口欲期;②肛门期;③性蕾欲 期;④潜伏期;⑤生殖期。
二、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弗洛伊德
4、释梦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有
着严格的因果关系,没有一件事是偶
然的,梦也不例外,绝不是偶然形成
的联想,而是欲望的满足。
●梦是通向潜意识的一条秘密通道。
三、新精神分析学派
新精神分析
新精神分析(转)一、从古典的精神分析到新精神分析(一)新精神分析产生的历史背景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席卷资本主义各国,随之又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神经病的发病率大大提高。
患者的病因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各种复杂的因素,其中以经济因素尤为突出,已非泛性论所能解释。
20世纪30年代以来,各学科都逐渐重视社会文化因素,在精神病治疗方面,也注意到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深信与患者的交互影响的重要性。
在此情况下,精神分析由里比多说演进为了文化说。
(二)新精神分析的特点新精神分析的特点是强调精神病病因学的社会因素,重视文化因素对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1、新精神分析学家否定里比多或性的重要性而代之以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因素。
2、新精神分析学家重视发生法,研究发展心理学。
3、新精神分析学家倾向于性善论,而不同于弗洛伊德所认为的潜意识里装着的是不可告人的欲望。
二、沙利文及其心理学理论沙利文(1892-1949),第一个文化派精神分析理论家,主要著作有《现代精神病概念》。
他非常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影响,其精神分析理论又叫人间关系理论。
(一)人格学说沙利文认为人格是那些经常发生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模型,它们能表明人的生活特性。
即人格是一个中间变量,从一个人与其他的人和物有关的行为中推论而得,一个人的人格只有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才能存在。
他主张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种关系包括了心理关系。
沙利文把一个人从婴儿到成年分为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前青年期、成人早期和成人后期这六个阶段,认为每一阶段的年龄大约与某一成熟程度相当。
成熟很重要,因为它能使个人觉察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各个方面并能给予应付。
在人格发展的各个阶段中,生理成熟与社会认可之间产生矛盾冲突可以引起焦虑、倒退和自我中心的人格。
他的人格发展已证实有三个过程:动能、人格化和认知过程。
动能代表一种相对持久的模型,这些模型是有机体在体验自己生存时出现的,可用以了解人对人的行为的有意义方面。
第三章 新精神分析定稿
新精神分析
• 新精神分析论是西方现代的一个哲学思潮,也 是西方现代人格心理学的一个学派。它主要是 在20世纪30年代后从经典精神分析论中(除弗 洛姆之外)分化出来的。 • 新精神分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 广义的新精神分析是指在一些基本概念、原理和方 法方面并没有脱离弗洛伊德体系,而同时又对经典 精神分析论有所变通、修正和扩充的理论:主要包 括阿德勒的个人心理学,荣格的分析心理学,霍妮、 沙利文和弗洛姆的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以及埃 里克森的自我发展理论等。 • 就狭义而言,阿德勒的个人心理学和荣格的分析心 理学是经典精神分析论转向新精神分析论的过渡阶 段。而美国的社会文化派则属于新精神分析论的特 有范畴。
(三)追求优越
• 1. 阿德勒受叔本华唯意志论哲学的影响很深, 他认为人的一切行动都是受追求优越的向上意 志所支配,人行为的根本动力就是力求优越 • 2.这种追求优越的根源是什么?阿德勒认为追 求优越是先天的,所有人生下来就具有的东西。
3.追求优越的两重性
追求优越如同自卑感一样,具有两重性。
• (1)一方面它可以激励人去追求更大的成就,使人的 心理得到积极的成长。 • (2)另一方面有的人会因为追求自己个人的优越而忽 视社会与他人的需要,从而产生“优越情结”。 一个具有优越情结的人狂妄自大、自负自夸、轻 视别人、支配别人。这样的人难以与他人相处,最终 因缺乏社会支持而导致失败。
(四)社会兴趣
• 有人批评阿德勒的早期理论,认为它把人基本上看成是自私 自利的,只顾追求个人优越的个体。为了应付这种批评,阿 德勒提出了社会兴趣的概念。 • 阿德勒认为社会兴趣是所有人具有的一种先天需要,一种与 他人友好相处,共同建设美好社会的需要。 • 因为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人在其生命过程中必须完成职业、 结婚、养育子女等社会任务。要完成这些任务,人们之间必 须分工合作,相互协作。所以,人生下来就必然具有一种先 天的社会兴趣。
郑雪《人格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 人格心理学概论——第3章 新精神分析)【圣才出品】
第1章人格心理学概论1.1 复习笔记一、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一)人格的含义1.一个人表现在别人眼中的印象或外表的自我;2.某人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或真实的自我;3.与自己工作相适应的个人品质的总和;4.表示一个人的尊严和优越。
(二)其它学科的人格定义1.基督教用人格来表示上帝三位一体的神性;2.西方哲学波伊悉阿斯认为人格是真实的有理性的个人的本性;3.伦理学家把人的崇高价值当做人格的核心;4.古代《罗马民法法典》认为人格是指“享有法律地位的任何人”,当代的法学家认为人格是“一个活的人类生物,包括他的一切”;5.社会学家认为人格是“文化的主观方面”、社会传统、风俗文化在个人生活中的主观化。
(三)人格的心理学定义1.罗列式的定义如普林斯对人格的定义:“人格是一切生物个体的先天倾向、冲动、趋向、欲求和本能,以及由经验而获得的倾向和趋向的总和。
”2.整合的或完形的定义这种定义强调个人属性的组织性和整体性。
如,华伦和卡尔启尔把人格定义为:“一个人在任何发展阶段的全部组织。
”3.层次性定义麦独孤、海德与布朗德等不少心理学家对人格也采用层次式的定义,把人格的属性或特征按一定的层次结构排列起来。
例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把自我(实际上是指人格)分成四个层次:物质的自我、社会的自我、精神的自我、纯粹的自我。
4.适应性定义倾向于把人格看成是生物进化过程中对环境适应的一种现象。
5.区别性的定义强调个人人格的独特性,人与人之间在人格上的差异性或区别性。
例如,人格心理学的创始人奥尔波特认为“人格是在个体内在心理物理系统中的动力组织,决定人对环境适应的独特性。
”(四)本书的人格定义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具体解释为:1.人格是一个人的心理行为模式;2.从某种程度上讲,人格是人的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体;3.这种心理行为模式是相对稳定的;4.人格是生物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20世纪西方文论讲义 第三章精神分析学
第三章精神分析学一、概述从心理角度入手论述文学艺术,古已有之。
柏拉图认为诗歌使人心智衰颓而诗的创作能力属于神性的迷狂,亚里士多德提出心灵净化说,柯勒律治对想像进行了一番论述,都可以证明心理批评的历史源远流长。
但是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分析批评始自19世纪末,在当代盛行的诸多批评模式中。
它是出现得较早、影响也极为深远的一种,它将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以及其他现代心理学理论应用于文学批评之中。
追溯精神分析批评的百年演变历程,考察它所研究的无意识对象,可以看出在不同发展阶段精神分析批评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以弗洛伊德本人为代表的传统精神分析批评(本我心理学批评),主要研究作者个人(或作品中人物)的无意识心理,文学作品被当作作家的心理征候来加以分析;后弗洛伊德时代的自我心理学批评开始分析读者对文本的心理反应,突出读者与文本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在卡尔·古斯塔夫·荣格的原型心理学批评中,文学作品既不是体现作者个人心理征候的地方,也不是满足读者的个人无意识中隐秘幻想的渠道,而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再现。
雅克·拉康等人将传统的精神分析批评与结构主义语言学联系起来,从语言学角度重新阐释和改造了传统精神分析学中的许多概念,例如,“无意识”被认为是语言的产物,具有同语言一样的结构。
精神分析批评的运作:a探讨作家的创作心理精神分析首先将目光投向作家的无意识领域,对影响作家创作的无意识心理作了细微的阐发。
注重对作家各种资料的搜集和分析,包括自传、私人信件、讲稿及其它文稿,特别是作家童年生活的记载。
作家内心深处的冲突尤其是童年生活中性爱冲动的幻想和挫折构成了作家从事文学创作的根本原因和动力。
在了解作家生活经历特别是童年生活的基础上,精神分析要求反观作家的作品,以揭示这些文本中暗藏的意义或深层的内容。
作品是作家受到压抑而创作的产物,它记录了作家的隐秘和痛苦。
b分析人物的心理结构——人物的性心理和人格结构关系c阐释作品的潜在意义d探究艺术创作中的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指一种种族原始时期产生而遗留下来的普遍精神。
第三编新精神分析学派详解课件
新精神分析学派与古典精神分析 学派在某些方面存在分歧,如对 人际关系和人际互动的重视程度
。
02
CATALOGUE
梅兰妮·克莱茵的理论
梅兰妮·克莱茵的生平简介
1882年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
1920年代在柏林精神分析研 究所工作
02
01
03
1930年代移民英国,并在伦 敦建立自己的诊所
1960年代成为英国精神分析 学会主席
04
CATALOGUE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理论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生平简介
1856年出生于奥地利
1882年与玛莎·伯奈斯结 婚
1881年获得医学博士学 位
1885年前往巴黎学习神 经学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
潜意识理论
认为人的心理由潜意识和意识两部分组成,潜意识是人的心理活 动的主要方面,它包含着人的本能的冲动和欲望。
安娜·弗洛伊德的主要理论观点和应用
安娜·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同的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心理需求和发展任务。
安娜·弗洛伊德的理论在儿童心理咨询、教育、治疗等领 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她强调儿童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认为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助于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她提出的自我心理学和防御机制理论也为成人心理分析 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艾瑞克·弗洛姆、卡伦·霍妮、雅克·拉康等。
新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基础
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对个体心理的影响 ,认为个体心理的发展是在社会文化 背景中进行的。
重视自我概念和自我同一性的形成, 认为个体心理问题的根源在于自我概 念和自我同一性的缺陷。
关注人际关系和人际互动,认为人的 心理问题往往与人际关系有关。
人格心理学课件第三章 新精神分析
三、荣格的人格类型说
态度类型 外倾:力比多倾注于外,以外界评估为标准 内倾:力比多投注于自身人格上,以自己为准则 功能类型 感觉:告诉我们存在着某种东西 思维:告诉我们它是什么 情感:告诉我们它是否令人满意 直觉:告诉我们它来自何方和去向何方 八种人格类型
八种人格类型
内倾思维型 思维是内向性的。如哲学家 外倾情感型 理智服从于情感。女性居多 内倾情感型 情感深藏于内心,女性多见 外倾直觉型 异想天开、喜怒无常 ,兴趣广泛 而不稳定,女性多见 内倾直觉型 不可思议、难以理解,如艺术家
二、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器官缺陷与补偿 自卑感与追求优越 社会兴趣 生活风格
创造性自我 假想的目的论 出生顺序对人格的影响 父母对人格的影响
(一)器官缺陷与补偿
1907年发表《器官的自卑感及其生理补偿》 几乎所有人在生理上或多或少有缺陷 个体补偿的途径: 集中力量发展功能不足的器官(如狄摩西尼) 发展其他的机能来弥补有缺陷的技能(如盲人的听觉) 器官缺陷的两个作用: 为个体生存带来不便 推动个体发展 生理缺陷
(四)生活风格
一个人的人格特征集中体现在其生活风格(四五岁形成)上 生活风格:一个人在每一行动中所表现出来、极其独特并因人而异的各种动机、特性与价 值的团集物。 生活风格的类型(社会兴趣) 具体类型(社会兴趣的程度) 错误的、病态的 统治-支配型 索取-依赖型 回避型 正确的、健康的 社会利益型 错误生活风格的成因: 器官缺陷、溺爱或骄纵、受忽视或遗弃 启示? 理解生活风格的途径: 出生顺序 早期记忆:具有主观选择性、创造和想象的成份 潜意识梦境的分析
《新精神分析流派》课件
02
拓宽了心理学研究领域
新精神分析流派强调对潜意识的研究,拓展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随着心理学研究的深入,新精神分析流派将继续深入研究潜意识的作用和机制。
深入研究潜意识
新精神分析流派将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探索与心理健康、心理治疗、人际关系等相关的新领域。
拓展研究领域
新精神分析流派将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融合,促进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跨学科研究。
社会环境对人格的影响是动态的,随着时间和情境的变化而变化。
人格特质和行为模式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会逐渐形成并发展,同时也会随着社会环境和个体成长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例如,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会逐渐适应社会角色的要求,形成相应的行为模式和人格特质。
总结词
详细描述
总结词
详细描述
总结词
详细描述
社会角色是个体在社会中承担的职责和身份。
总结词
人类学派认为,个体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其所处文化背景的深刻影响。不同的文化传统、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塑造了不同的人格特征和行为模式。例如,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和自我实现,东方文化则注重集体主义和和谐共处。这些文化差异反映在个体的人格特质上,如西方人可能更倾向于独立、竞争和冒险,而东方人可能更注重合作、谦虚和稳定。
社会角色和认同对个体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个体在扮演社会角色的过程中可能会面临角色冲突、角色压力等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因此,理解和处理社会角色与认同问题是促进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之一。
总结词
社会文化变迁对人格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详细描述
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个体的生活环境和价值观也会发生变化,这会对个体的人格发展产生影响。例如,在现代社会中,个体更加注重自我实现和个性发展,这可能会导致更多的人展现出自主、创新等积极的人格特质。
人格心理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人格心理学概论人格与人格心理学一、基本概念人格(personality):源于拉丁文,意指面具、脸谱。
含义见下。
人格心理学:是研究人格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二、基本问题1、“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起来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2、人格的性质:第一、整体性(形诸于外,蕴蓄其中。
)第二、独特性第三、稳定性(人格在时间上的前后一贯性和空间上的普遍性。
我们相信在一个人的一生中,人格都具有可塑性和可变性。
)第四、生物性与社会性(人格不是生下来就有的,而是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起来的。
)3、心理学上最早探讨个别差异及其测量问题的是英国著名心理学家高尔顿。
1937年著名美国心理学家阿尔波特发表其名著《人格∶心理学的解释》,标志着人格心理学的诞生。
4、人格理论体系及代表古典精神分析(弗洛伊德:1900年,弗洛依德发表《梦的解析》,标志着古典精神分析的形成)新精神分析(霍妮,埃里克森,弗洛姆)特质论(奥尔波特,卡特尔)行为学习论(斯金纳、多拉德和米勒)社会学习论(罗特和班杜拉)人本主义的人格理论体系(马斯洛、罗杰斯)认知主义的人格理论体系(凯利)5、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问题:人格结构人格动力人格发展人格适应人格评估(方法:投射测验、自陈测验、行为评定)6、人格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唯一从整体层面上研究人的心理、探讨人性的科学。
人格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基本概念临床研究:这种方法着重从个体化和特殊性方面去研究人格相关研究:在相同条件下,考察一组被试的两个或更多个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由此来确定这些被试之间在某种人格特征上的差异,以及人格特征之间、人格特征与别的因素之间的相关情况。
实验研究:严格控制条件,系统地操纵某个或多个变量(自变量),以期导致另一个或另一些变量(因变量)的某种变化,从而作出因果性的结论。
第三章 新精神分析理论2
期与父母的关系中去寻找。这些看法构成了霍
尼与众不同的人格发展观点。
霍尼自己在儿童时期并不快乐,她自己缺
乏父亲的关爱,又和母亲关系密切,这些在她 个人的发展和她的理论观点方面都有较大的影 响。
几种主要原型 人格面具(persona) 阿尼玛(anima)和阿尼姆斯(animus) 暗影(shadow) 自性(self)
• 人格面具 • 个体用来应付社会习俗和传统要求,在公 共场合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公开人格。 • 面具是我们人格中必要的一面,但如果我 们过度认同我们的面具,就无法觉知我们 自己真正的个性,使个人的自我呈现受到 阻碍。
ISFJ
Protector 保护者
INFJ
Counselor 咨询师
INFP
Healer/Tutor 治疗师/导师
ESTJ
Supervisor 督导
ESFJ
Provider/Seller 供给者 /销售员
ENFJ
Teacher 教师
ENFP
Champion/Advoca te /Motivator
倡导者 /激发者
ENTJ
Field Marshall /Mobilizer
ENTP
Invertor 发明家
统帅/调度
五、评价 • 理论价值 • 扩展了心理学研究的视野 • 强调人格的整体性 • 人格类型的研究开创了个体差异研究的新 领域 • 缺陷 • 神秘宗教色彩浓厚,晦涩难懂
第四节 艾里克森的自我发展理 论
一、生平 二、自我与自我同一性(自我认同 感) 三、人格的终身发展阶段论
ISTP
操作者/演奏者
ISFP
INTJ
智多星 /科学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新精神分析•精神分析的转变•个体心理学•自我心理学•人格的社会文化论第一节精神分析的转变一、精神分析学派的分裂阿德勒(1911)、荣格(1914)叛离奥托.兰克、弗伦克兹背离(1924-1929)新精神分析学派形成(20世纪30年代)二、新精神分析学派兴起的根源1.从社会历史背景看2.从心理学背景看3.从科学发展的背景看4.从精神分析学派阵营上看第二节个体心理学一、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简介•1870年生于维也纳,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后成了一名精神科医生,因仰慕弗洛伊德而加入精神分析行列,不久因意见不合,1911年两人关系决裂。
1935年,定居美国,任长岛医学院教授,1937年病逝。
一个犹太人的孩子,从维也纳的郊区出来而死于阿伯登,这已是闻所未闻的经历,并足以证明他走得太远了。
世人对他曾经在对抗精神分析方面所做的贡献,实在给了他足够的奖赏。
—弗洛伊德著作•《超越自卑》(又名《自卑与超越》)•《神经症的性格》•《器官缺陷及其心理补偿的研究》•《理解人类本性》•《个体心理学的实践与理论》•《生活的科学》•《生活对你应有的意义》二、人格动力学理论(一)自卑感与补偿–自卑感是人格发展的动力,驱使人产生对优越的渴望–早期理论中,自卑感与身体缺陷相联系;–后期理论认为自卑感源于人生活中所有不完全或不完美的的感觉。
–补偿•集中力量在低劣的器官上(超补偿)•发展其他机能(二)追求优越•人类所有行动背后的主要动力,是人的本性,先天遗传的。
•追求优越的两重性–追求个人的成就(收获)社会的利益---社会兴趣三、生活风格理论•生活风格–每个儿童用以对付环境的方法和策略,在生活中不断加以总结、归纳和概括,逐渐固定下来,形成一套特殊的行为方式,即生活风格,用以补偿他真正的和想象的自卑感。
•生活风格四、五岁时已形成。
•理解生活风格有三种途径:(1)出生顺序。
(2)早期记忆。
(3)潜意识梦境。
•出生顺序–老大——有强烈的权力和优越感,被过度保护,有较高的焦虑。
–老二——有强烈的社会兴趣与竞争性–老么——被娇纵,缺乏独立性。
–独子——较少社会兴趣,期待别人的照顾。
早期记忆–揭露个人生活风格的最佳引导。
–Adler发现我们对于自己在4、5岁时的回忆会显示出我们在成人时持续的生活风格。
–Adler也发现:个案的早期回忆是真实事件或虚构,其差异不大。
潜意识梦境梦更主要是体现出个人对日常生活中所遇问题的态度,梦贯穿了人的生活风格。
四、个体发展理论•身体发展水平个体的身体发展水平是影响精神发展的一种因素。
因为机体的生理缺陷会使人形成自卑情结。
•遗传与环境因素遗传与环境只能为个体的心理发展提供可能性和客观条件。
•创造性自我人格中的自由成分,它使得个体能在可供选择的生活格调和追求目标之间进行选择。
五、社会兴趣理的形成过程•1908年,他在阐述儿童依恋需求时已隐含了对社会兴趣的思考。
•1929年他在其《生活的科学》中专为¡°社会兴趣¡±列了一章。
•1931年在《你如何看待生活》中他继续强调了社会兴趣的意义。
•1933年,阿德勒出版了《社会兴趣:对人类的挑战》一书,社会兴趣理论最终形成,同时,他的个体心理学体系也趋于成熟。
阿德勒的心理学在心理学历史中是第一个沿着我们今天应该称之为社会科学的方向发展的心理学体系。
¡ª墨菲六、阿德勒与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区别七、总结与评价贡献:•阿德勒注重人与社会的关系,确立了个体心理学的社会科学方向。
•最早提出对心理学界影响很大的创造性自我概念•不足:•阿德勒的人格理论来自变态心理学,用于常态人格尚需补充和修正。
•只用一个概念—追求优越来解释复杂行为,过于简单了。
•阿德勒重视社会环境对人格的影响,但他所指的环境主要是家庭环境。
第三节自我心理学一、安娜.弗洛伊德的自我心理学(一)人物简介•无正规学历,学术成就全靠自学•14岁旁听精神分析讨论会•27岁取得维也纳分析学会正式会员资格•1923-1938,在维也纳私人开业,从事精神分析治疗工作•1939-1945,在维也纳创办小学,将精神分析理念扩展到教育领域用以研究儿童。
•1950年开始,先后被克拉克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维也纳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
•终身未婚,享年87岁。
(二)安娜.弗洛伊德的自我心理学思想•重视自我的作用,强调自我约束本我•对自我防御机制的研究•儿童自我的6条发展路线1依赖他人情绪上的自信2吸吮动作正常饮食3排便不自制排便自控4不管理自己身体负责管理5关注自己的身体关注玩具6自我为中心建立友谊关系二、艾里克森的自我心理学(二)自我及其同一性•艾里克森对自我的看法1自我的独立性。
2自我的自主性。
3自我的潜能很大。
•自我同一性&同一性混乱1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尝试把自己有关的各个方面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自己觉得协调一致不同于他人的独自具有同一风格的自我。
2同一性混乱是自我同一性的另一个极端,是指个体不能选择生活角色,难以理解别人,别人也不理解他。
(三)人格发展渐成说(8阶段理论)人格在人的一生中不断发展,人从出生到死亡共经历八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是由一对冲突或两极对立组成,形成一种危机(发展中一个重要转折点)。
不强调性本能,而是把重点放在个体的社会经验上,他的阶段论称为―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论‖。
测测你的人格•根据下列标准打分:•1=完全不适用2=偶尔适用或基本不适用•3=常常适用4=非常适用•我不知道自己是怎样的人•别人总是改变他们对我的看法•我知道自己应该怎样生活•我不能肯定某些东西是否合乎道德或是正确•大多数人对我是哪类人的看法一致•我感到自己的生活方式很适合我•我的价值为他人所承认•当周围没有熟悉人时,我感到能更自由地成为真正的我自己9.我感到自己生活中所做的事并不真正值得;10.我感到我对周围人们很适应11.我对自己是这样的人感到骄傲12.人们对我的看法与我对自己的看法差别很大13.我感到被忽略14.人们好象不接纳我15.我改变了自己想要从生活中得到什么的想法16.我不太清楚别人怎么看我17.我对自己的感觉改变了18.我感到自己是为了功利的考虑而行动或做事19.我为自己是我生活于其中的社会一分子感到骄傲记分标准•记分时,先把1、2、4、8、9、12、13、14、15、16、17、18题的回答结果反向记分,其他问题则保持不变。
然后把19个问题回答的得分相加。
•奥克斯和普拉格(1986)发现,用这个量表对南非15~60岁的人进行测试时,他们的平均得分在57左右,标准差在7左右。
这表明,大多数人的得分在平均得分正负7或8的范围内,得分明显高于该数字的人,表明他的自我认同感发展良好;得分明显低于该数字者,表明他的自我认同感还处在发展和形成阶段。
第四节社会文化论一、霍妮的基本焦虑说二、弗洛姆的社会人格论一、霍妮的基本焦虑说•1906年考入柏林大学医学院•1915年,柏林大学授予她医学博士学位•1914-1918年在柏林精神分析研究所接受精神分析训练,得到阿伯拉罕的指导•1917年,发表第一篇精神分析论文《精神分析的治疗技术》•1918-1932年,在柏林精神分析研究所工作,并开办私人诊所•1932年,任美国芝加哥精神分析研究所副所长•1934年任教于纽约精神分析研究所•1952年,逝世。
霍妮的两个贡献:(一)神经症的形成过程(二)十种神经症需要•友爱与赞许•生活伴侣•狭窄空间•权力•剥削•获得声望•社会认可•自我赞许•成就•自主•完美主义(三)神经症人格类型•依从型(趋向他人)•敌对型(反对他人)•退缩型(逃避他人)(四)神经症的自我理论自我的三种状态•真实自我(real self)•指个体的潜能,它是个人成长与发展的内在力量,也称可能的自我(possible self) •理想自我(idealized self)理想的自我是指一个人希望自己成为的那个样子,这种―理想的自我‖不一定有什么客观价值,它只是人的愿望、理想或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也称不可能的自我(impossible self)•现实自我(actual self)个体此时此地心身存在的总和,它是自我现实的、社会存在的真实反映。
(六)评价•贡献–霍妮为精神分析的焦虑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对焦虑本质的认识具有启发性•不足:–霍妮对社会文化因素对焦虑所起的作用认识不够彻底–霍妮对焦虑的心理机制的认识简单化,霍妮并未完全摆脱弗洛伊德理论的负面影响二、弗洛姆的社会人格论•1900年生于德国法兰克福•1922年获爱丁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并在柏林精神分析研究所研究精神分析理论•1934年移居美国,并从国外关注欧洲的发展•曾在多所大学任教•1974年迁居瑞士•1980年逝世著作对弗洛姆早年影响较大的两件事对弗洛姆的理论研究影响较大的两个人(一)人格概念•人格由气质和性格共同组成,包含人的先天和后天的全部心理特征,使人具有独特的个体特征。
•社会性格社会性格是同一文化群体中的一切成员共有的心理,是激发群体行为的共同内驱力,是经济、政治、文化相互作用的结果,是性格结构的核心。
•个人性格个人性格是同一文化群体中各成员个体的性格,彼此之间有差异。
人的性格主要是由社会性格决定的,在此基础上表现出个体特点。
(二)人格类型•接受型:自己所需的东西,只能从外界而来,自己不愿付出,总是期盼别人来给予。
•剥削型:必须从外界获取所需的事物,但是要通过抢夺、欺诈或其他操控手段来得到。
•囤积型:通过囤积和节约来获取安全感,尽可能地把各种各样的事物都收罗到自己的掌控之下,消费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威胁,保存住现有的才是最安全的。
•市场型:个人的价值是由外界和他人决定的,自己就像是一件商品,会过分在意别人的看法。
古典精神分析与新精神分析比较思考题1. 生活风格2.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渐成说。
3.个体性格与社会性格4.试析古典精神分析与新精神分析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