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抑郁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影响

抗抑郁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影响

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可导致大脑血管的破裂或者阻塞,使得大脑无法正常运作,导致一系列健康问题。脑卒中的一些常见后遗症包括肢体瘫痪、语言障碍、失明、记忆力减退、焦虑和抑郁等情况。抑郁症是脑卒中后遗症中最常见的精神健康问题之一,对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有着极其负面的影响。因此,对于脑卒中患者,需要对抑郁症进行治疗,以提高康复和生活质量。

抗抑郁治疗是一种方法,通过使用药物来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和情绪状态。最常见的抗抑郁药物包括SSRI类药物和SNRI类药物。这些药物可以通过影响神经系统中的化学物质来缓解患者的抑郁症状,以及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思考和情感状态。

研究表明,抗抑郁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有着积极的影响。一项研究发现,在脑卒中患者中,使用SNRI类药物的患者在一年后的康复结果更好。另一项研究则发现,使用SSRI类药物的患者在对照组中和康复周期中都体验到了更少的抑郁症状。

此外,研究还表明,抗抑郁治疗还可以帮助脑卒中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适应和应对身体上的弱点和障碍。一些患者可能会因为焦虑和抑郁而产生负面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认知,而药物可以帮助他们更客观地看待自己的情况,并减少自我评价不良的情况。

尽管抗抑郁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有着积极的影响,但在治疗前需要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包括其他疾病和药物的使用。治疗前和治疗期间的沟通和跟踪也非常重要,以确保抑郁症状得到充分的缓解,并且没有出现其他不良的反应或症状。

脑卒中后抑郁症中国急性脑卒中诊治指南的建议

脑卒中后抑郁症中国急性脑卒中诊治指南的 建议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较高 的发病率和致残率。由于其造成的神经功能障碍,脑卒中患者经常面 临抑郁症的风险。抑郁症能够显著影响患者的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 因此对于脑卒中后抑郁症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中国急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提供了指导医生们应该如何诊断和治疗脑 卒中患者以及相关并发症,其中也包括了脑卒中后抑郁症的诊疗建议。下面将详细阐述这些建议。 首先,病史采集和初步评估是确诊脑卒中后抑郁症的重要步骤。在 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初步评估时,医生需要仔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 既往心理健康状况、家族病史等,并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来评估其是 否存在抑郁症的可能。此外,医生还应该了解患者的脑卒中类型、程 度以及康复进展情况,以便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其次,脑卒中后抑郁症的诊断需要借助标准化的评估工具。根据中 国急性脑卒中诊治指南的建议,可以使用常用的抑郁症评估工具,如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或北京大学医院抑郁量表(PUMCH-D)。这些评估工具能够帮助医生全面评估患者的抑郁症状和病情程度,从而更好地制定个体化的治疗计划。 在治疗方面,中国急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提出了综合治疗策略,包括 药物治疗和心理干预。药物治疗方面,选择抗抑郁药物通常是首选的

治疗方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以选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 制剂(SSRI)或其他适当的药物。在使用药物治疗时,医生应该密切 关注患者的治疗反应和不良反应,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此外,心理干预也是脑卒中后抑郁症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干 预可以包括认知行为疗法(CBT)、支持性心理治疗等,这些方法能 够帮助患者调整负性思维、提高心理适应能力,从而减轻抑郁症状。 在进行心理干预时,医生应该根据患者的需求和病情程度来选择合适 的方法,并定期评估治疗效果。 此外,脑卒中后抑郁症的管理还需要兼顾其他方面的治疗。例如, 脑卒中患者需要进行康复训练以提高肢体功能,改善生活质量。此外,合理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也对康复起着重要作用。医生在制定治疗计划 时应该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并与康复团队进行密切合作。 总结起来,脑卒中后抑郁症对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都有重要影响。中国急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提供了相应的诊疗建议,包括病史采集和评估、标准化评估工具的应用、药物治疗和心理干预等,医生应该根据 这些建议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此外,还应该兼顾其他方面的治疗,包括康复训练和改善生活习惯等。通过综合治疗,我们可以更好地帮 助脑卒中患者克服抑郁症,促进其康复和重返社会。

脑卒中后抑郁的治疗

脑卒中后抑郁的治疗 抑郁是一种心境状态,以显著的心理低落为主要特征,对平时感到愉快的活动丧失兴趣或愉快感。焦虑指一种内心紧张,害怕,不安的体验.抑郁或焦虑情绪是人类的正常的情感体验,但过分严重抑郁或焦虑即可能成为一种病态心理状况,即抑郁症状和焦虑症状. 抑郁症和焦虑症是综合医院的常见疾病,已成为发病率高,识别和诊断率低,未治率高,危害公众健康,引起严重的功能损害和社会负担的疾病.抑郁症及焦虑症患者往往重复叙述各种躯体不适,对心理问题忽视和对心理问题回避. 目前已知许多躯体疾病会伴发抑郁症状,患较为严重的内科疾病的患者其抑郁症患病率也较高,如脑卒中,各种老年躯体性疾病,癌症,肾衰,心梗,帕金森病等疾病的患者中约有40%患者可合并抑郁,并且比不伴发抑郁患者的死亡率高3-4倍. 中风是神经科最常见的严重急性病.认识到中风与抑郁存在一定的联系已有近100年的时间,但一直到最近25年,我们才开始对它们进行系统的研究.大量的资料表明,PSD 与中风后日常活动的损害程度关系密切,它可影响中风后患者日常活动的康复及中风后的认知功能. PSD的诊断标准与普通抑郁症相同,但前提是病因必须是中风.中风后一个月(中风急性期)发病的患者占2 4 — 2 6 %,半年左右发病的患者占半数,这两段时间是中风合并抑郁症的高峰期,中风后两年是合并抑郁症的高危期.中风后抑郁往往抑郁焦虑合病,同时由于中风病人年龄一般较大,很可能同时伴有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因此治疗上不能忽略了单纯的抗抑郁治疗对患者的副作用. 机制:卒中后抑郁发生,称为卒中后反应性抑郁,大多可自然缓解,老年期心理的变化及大脑功能的衰退,下丘脑功能失调,导致情绪的不稳定性增高.脑卒中的病灶产生的损害,NE神经元和5— HT神经元及其径路,使这两种递质水平低下而致本病与脑的局部有一定的定位关系,额叶损伤可致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心境低落和思维阻滞等抑郁状态. 脑卒中后抑郁临床特点: 1有心脑血管危险因素

脑卒中后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脑卒中后抑郁症的研究进展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往往导致患者长期的瘫痪或导致其他严重后遗症。在康复的过程中,患者也经常面临着抑郁症的困扰。近年来,关于脑卒中后抑郁症的研究也逐渐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脑卒中后抑郁症是一种情绪障碍,常常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自责、焦虑或是什么都不想做等类似症状。据研究发现,脑卒中后抑郁症的发病率非常高,其主要原因是受损脑区的化学信号在脑内的不平衡。 对于脑卒中后抑郁症的治疗,目前的研究主要侧重于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这两个方面。在药物治疗方面,大部分医生选择使用抗抑郁药物,其主要作用是通过影响脑内的神经递质,来缓解患者的症状。此外,还有一些研究表明,一些抗癫痫药物、镇静药物和睡眠药物也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药物都有一定的副作用,并且需要严格遵守医生的指示来使用。 在心理治疗方面,有认知行为治疗(CBT)、白羊教育(SEE)、支持性治疗等治疗手段。对于脑卒中后抑郁症的患者,心理治疗的效果也是非常显著的。通过受训的治疗师指导下的自我管理技能、

认知重构和修补支持,患者可以逐渐重建自己的生活,并减轻他们的症状。 除了药物和心理治疗外,一些其他的治疗手段也会被应用到脑卒中后抑郁症的治疗中。例如,一些研究表明物理治疗也可以帮助缓解患者的抑郁症状。此外,音乐治疗、艺术治疗等非传统的治疗方式也被一些医生所采用,通过这些治疗方式,可以使患者感到更加放松和愉快,从而缓解他们的抑郁症状。 在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也有望应用到脑卒中后抑郁症研究之中。例如,一些基于脑刺激的治疗方式,如经颅磁刺激、经颅直流电刺激等已被证明在治疗抑郁症方面有效。此外,一些neurofeedback治疗方案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这些治疗手段都使用了神经调节技术,通过直接操纵脑部信号来调节脑内化学物质的平衡,有望能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的治疗。 总之,脑卒中后抑郁症是常见的疾病,它会给患者造成重大的困扰,也需要我们更加严谨和科学地研究它的成因及治疗方法。值得一提的是,治疗方案应当针对患者的个体情况综合考虑多种治疗方案的有效性,选择最合适的方案为患者提供更好的生活质量。

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康复护理的研究进展

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康复护理的研究进展 摘要:脑卒中后抑郁,英文全称为post stroke depression(PSD),是 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患者在脑卒中后可能会经历抑郁,如情绪不稳定、心浮气躁、忧郁、多疑等不良情绪,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随着社会的进步,人 口老龄化的增加,我国居民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也在逐年递增。有研究显示, 国内PSD发生率约为43%,脑卒中患者在发病后会产生一系列的负面情绪。这些 负面情绪会极大地影响到患者病情的正常恢复,有研究表明,PSD倾向于损害患 者的记忆能力、学习能力和注意力,严重时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作产生影响,导致患者疾病复发率增加,死亡率也随着上升。因此,对于脑卒中后抑郁患 者采取合理的康复护理措施尤为关键。 关键词:脑卒中;抑郁患者;康复护理 引言 近年来,随着老龄化进程加快,脑卒中已成为全球人口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在全球范围内,每年约有1500万人罹患脑卒中。我国总体卒中终生发病风 险为39.3%,居全球首位。研究表明,约20%的脑卒中幸存者在12个月的随访中 发展为抑郁症。卒中后抑郁是指脑卒中后表现出的持续性抑郁心境障碍,具有情 绪低落、兴趣缺乏和精神运动迟滞“三低”特征,以及由此引起的学习能力和记 忆力减退。PSD不仅导致患者住院时间长、丧失独立生活能力,甚至可能引起患 者自杀。因此,针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康复护理展开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机制与原因概述 脑卒中已经成为我国成人致死、致残的首位病因,严重危害国民的身体健康,以中老年好发。中年人面临着婚姻、父母、子女教育以及工作等多方面的压力易 产生焦虑、抑郁情绪;老年人由于身体素质下降,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亦容易 发生焦虑、抑郁。已有大量研究表明,这两种不良情绪会严重影响脑卒中患者的 康复进程,降低生活质量,减少社交活动,甚至增加其自杀风险。目前脑卒中

脑卒中后抑郁的病理机制及干预措施

脑卒中后抑郁的病理机制及干预措施 脑卒中后抑郁是指在脑卒中发生后出现的情绪障碍,表现为情绪低沉、乏力、对生活失去兴趣等。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导致的神经损伤和功能障碍可能与抑郁的发生相关。脑卒中后抑郁的病理机制虽然尚不完全清楚,但目前的研究认为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包括神经损伤、炎症反应、神经递质紊乱以及生活质量下降等。 一、神经损伤和功能障碍 脑卒中引起的神经损伤和功能障碍可能是诱发抑郁的重要因素。脑卒中导致大脑出血、脑缺血或脑梗死,造成神经细胞的坏死和功能丧失,进而导致大脑功能受限。这种功能限制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动,进而引发抑郁的产生。另外,神经损伤后还会导致体内一系列生物化学改变,如神经递质的异常分泌和神经炎症的发生,这些生物化学改变也与抑郁的发生密切相关。 二、炎症反应 脑卒中发生后,损伤的脑组织会引起炎症反应的发生。炎症反应是机体对损伤或感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但过度的炎症反应会导致神经细胞的进一步损伤。炎症反应引起的氧化应激和炎症因子的释放可以影响神经递质的正常运转,从而影响情绪的调节。炎症反应与抑郁的关系已被广泛研究,研究发现,炎症反应的激活与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具有密切关联。

三、神经递质紊乱 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可能与神经递质的异常分泌有关。神经递质是神经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包括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等。这些神经递质在情绪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而脑卒中导致的神经损伤和炎症反应可能会导致神经递质的异常分泌。研究发现,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多巴胺和5-羟色胺水平下降,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增加,这些变化与抑郁的发生密切相关。 四、生活质量下降 脑卒中后患者常因身体功能障碍、精神状况不佳和社会支持不足而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常感到自卑、无助和无望,这种消极情绪会使他们失去对康复的信心,从而加重抑郁的症状。此外,抑郁还会影响患者的注意力、记忆和认知功能,进一步加重生活质量的下降。 针对脑卒中后抑郁的干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药物治疗:抗抑郁药物是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主要药物治疗方案之一。常用的抗抑郁药物包括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和三环类抗抑郁药物。这些药物可以通过调节脑内神经递质水平来减轻抑郁症状。 二、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学会应对抑郁情绪和康复困难。常用的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疗法、支持性心理治疗

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依从策略以及总结展望

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依从策略以及总结展望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所引起的脑损害综合征,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和高复发率的特点。目前,脑卒中已成为中国第一致死病因,70%的脑卒中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而且其中40%为重度功能障碍,这都会给社会、家庭带来沉重的精神负担和经济压力。近些年,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虽然脑卒中患者的死亡率有所下降,但高致残率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 康复治疗依从性指患者对康复治疗处方的遵从程度。脑卒中作为一种康复周期较长的疾病,其治疗需要患者的长期配合。因此,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依从性的优劣对疾病的预后和患者康复起着决定性作用。 患者良好的康复治疗依从性可以减少跌倒的发生率,改善抑郁症状,增强患者执行功能和记忆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坚持康复锻炼能够改善脑卒后患者的心血管功能,增强患者步行能力和上肢肌肉力量,但对下肢功能提高的报道较少。另有文献报道,患者良好的康复治疗依从性还可以减少治疗和康复费用。世界卫生组织指出,脑血管病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后,第1年末约有60%的患者可以生活自理,20%的患者只需在复杂活动中给予帮助,15%的患者需要部分活动帮助,5%的患者需要全部活动帮助。可见,高依从性能够促进脑卒中患者的疾病自护能力,提

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患者复发风险。 康复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 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因素、家庭因素、个人因素、医院因素等,其与患者个人知识程度、文化层次、经济状况、心理素质和疾病严重程度有关,与医院健康教育、药物、医疗服务水平、医患关系等有关,与社会支持、社会环境、社会医疗体系有关,同时也与家庭照护、家庭健康信念等有关。其中,有些影响因素对患者的作用是固定的,如性别等,但有些影响因素对患者的作用是可变的或作用强度会发生变化,如卒中后抑郁、家庭照护等。以卒中后抑郁为例,患者的抑郁程度总体呈先加重后缓解的趋势,刚确诊的患者抑郁明显,随着病情的好转减轻,并与康复锻炼效果呈负相关.这些影响因素本身难以控制、极易波动、无法测量。由于康复治疗过程的长期性,影响其依从性的因素又错综复杂,这也可能成为患者康复治疗依从性产生明显波动的原因之一。临床上观察到一种矛盾的现象:许多脑卒中幸存者具有达到更高水平肢体活动能力的潜质,但患者的实际肢体活动能力却不理想。这种矛盾现象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患者对康复治疗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没有认识到功能锻炼对脑卒中疾病康复的价值.研究发现,部分患者认为如果没有明显或危急症状就不需要定期到医院复诊,对正规医院的复诊和复查缺乏重视,表现在出院12周左右看私人门诊或私自购药情况增多。 (2)患者可获得的康复资源和支持力度不够。

他汀类药物对脑卒中患者抑郁发生的影响

他汀类药物对脑卒中患者抑郁发生的影响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疾病,其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近年来,研究发现,脑卒中患者中抑郁的发生率较高,进而对患者康复产生了不良影响。因此,有必要探讨如何预防和治疗脑卒中患者的抑郁。 他汀类药物是一类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病和高脂血症等疾病的降脂药物,最常见的代表药物是辛伐他汀。其主要作用是通过抑制胆固醇合成酶,降低体内胆固醇水平,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此外,他汀类药物还具有一些其他的益处,例如具有抗炎作用、改善内皮功能等。最近的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对脑卒中患者的抑郁发生也有一定的影响。 根据一些观察性研究的结果显示,他汀类药物可以通过不同途径,预防或治疗脑卒中患者的抑郁。首先,他汀类药物通过改善脑血管通透性,增强血脑屏障功能,促进脑组织的修复和再生,进而缓解脑卒中后遗症,降低患者的心理负担。其次,他汀类药物可以通过抑制血清素再摄取,调节血清素水平,从而起到抗抑郁的作用。最后,他汀类药物还可以通过抑制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增强其他药物的药效,例如抗抑郁药物等。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关于他汀类药物对脑卒中患者抑郁发生的影响还存在一些争议和不确定性。一些研究认为,他汀类药物可能会对抑郁的发生产生负面影响,例如导致一些与抑郁有关的副作用,例如头痛、失眠等。此外,他汀类药物与其他药物的作用也需要注意,有些药物会与他汀类药物产生相互作用,从而影响药物的药效和安全性。 综上所述,他汀类药物对脑卒中患者的抑郁发生具有一定的影响。然而,需要进一步开展更加严格的研究,以确定他汀类药物的剂量、疗效和安全性,进一步推广和应用于脑卒中患者的抑郁治疗中。在使用他汀类药物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药物,注意药物的合理搭配,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脑卒中后抑郁及其对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探析

脑卒中后抑郁及其对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探析 作者:石红胜 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年第05期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抗抑郁药物对神经功能的影响以及脑卒中后抑郁症的危险性和发生的相关原因。方法选取本医院的132为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隔两个月对这些患者进行一次检测,评估他们的神经功能的损失情况、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并且对他们的抑郁状况进行诊断,除此之外,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还需要独自完成两份自测表,即焦虑自测表和抑郁自测表,将这些资料记录下来作为参照探析。结果脑卒中后患者中将近一半的人患有抑郁症,与性别无关,治疗抑郁症的药物最为有效的即盐酸绯西汀,脑卒中后抑郁症的发生和日常生活自理程度及神经功能的受损程度有很大关联。结论急性脑血管症疾病患者患有脑卒中后抑郁是一件很常见的事情,这是非常严重的并发症,患者的抑郁情绪影响治疗的效果,治疗患者的抑郁心理会在改善患者心理的同时加快患者的康复速度。 【关键词】脑卒中后抑郁;神经功能;抗抑郁 急性脑血管的死亡率在37%,在我国,每年会新增大概110到140万急性脑血病患者,经治愈的患者仍然会有严重的后遗症,导致生活质量大大下降[1]。抑郁症是急性脑血病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实际上抑郁症并不只是有心理引起,它也有一定的生物基础和化学基础,治疗抑郁症的药物近年来层出不穷,人们对抑郁症也越来越关注[2]。本院通过研究脑卒中后患者在不同阶段的抑郁心理程度,对患者使用不同的抗抑郁药物,观察抗抑郁药物对神经功能的影响以及脑卒中后抑郁症的危险性,现报告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在2001到2003年间,我院收治了大量急性脑血病患者,从中选出132人,其中男性患者79人,女性患者53人,他们的平均年龄为48岁,这132人在入院是均接受了详细的体检并且对他们的患病历史有过详细的调查。这些患者中,其中有75人曾经患过抑郁症,有16个人患过糖尿病,还有1位患者有家族抑郁史,他们的受教育程度各不相同。 1.2 研究方法由专业的神经内科医生在治疗过程的第三个星期、二月、四月、七月还有十月对这些患者进行专业的生活自理能力以及神经功能进行评析,并且由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和这些患者进行交流,帮助他们完成心理自测表。数据的判断标准依据国际通用的心理诊断标准。将这132人依据他们身上所带有的病症分为四组,分别为脑梗塞组、HAMD组、出血组以及糖尿病患者组,对他们使用同类的抗抑郁药物,比较分析他们之间的不同。

脑卒中恢复后期抗抑郁治疗对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的影响

脑卒中恢复后期抗抑郁治疗对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的影响 【摘要】目的评价抗抑郁治疗对脑卒中恢复后期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康复的影响。方法将160例脑卒中恢复后期并发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0例,治疗组在常规脑卒中康复治疗基础上行抗抑郁治疗,对照组给于安慰剂维生素B6治疗。结果病后6月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CSS)、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变化,进行组间对比,统计学分析两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脑卒中恢复后期并发抑郁症,及时抗抑郁治疗对神经功能康复起着促进和协调作用,能明显提高卒中患者生活质量。应重视脑卒中恢复后期抑郁症的发生,及早诊断、治疗。 【关键词】脑卒中;恢复后期;抑郁症;康复 脑卒中是我国老年人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其复发率高,患者生活质量差,存活者中约3/4不同程度丧失劳动力,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极大的负担,积极的康复治疗可有效降低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抑郁症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临床上多以兴趣丧失、无愉快感、精力减退或疲乏感、精神运动性迟缓、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下降、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食欲下降或体重明显减轻为主要表现。多发于脑卒中急性期,脑卒中的康复治疗及抗抑郁治疗根据病情越早越好,在脑卒中发病后前3个月效果最显著。而恢复后期及后遗症期患者亦较多并发抑郁症,其危害不容忽视。 1 对象和方法 选择本院神经内科2006~2008年的住院患者,经1.5TMRI确诊的脑卒中患者,对其发病后3~9月追踪随访,筛选达到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方案诊断标准(CCMD-2-R)有关抑郁症诊断标准者160例,并排除:阿尔茨海默病、变性疾病等器质性精神障碍,确认病前无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等各种功能性障碍病史。其中男性102例、女性58例;年龄45~81岁,平均71.11岁;其中脑出血61例、脑梗死99例;中国卒中量表(CSS)评分20.3;HAMD评分23.6。轻中度抑郁118例,重度抑郁42例。其中78例为脑卒中急性期并发抑郁症未经抗抑郁治疗或未配合治疗或疗效不佳而延续至恢复后期,82例为恢复后期新发抑郁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0例)。两组病例入院时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卒中类别、CSS评分、HAMD评分等方面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60例患者均在医院神经内科进行临床药物治疗和早期康复治疗(一级康复),及恢复中期的二级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氟西汀口服20 mg,1次/日,连续治疗3个月,若合并焦虑及失眠可短期给予氯硝西泮口服1~2 mg,1次/晚,并配合心理治疗及卒中后抑郁症相关因素调查。对照组不使用任何抗抑郁药物而给予维生素B6口服20 mg,1次/晚。于治疗3月时功能测评:依据《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评定疗效,计算神经功能缺损减分率和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的减分率来判断疗效。所有资料均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χ2

阶段性心理干预对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康复效果研究

阶段性心理干预对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康复效果研究 作者:刘齐芳贺璐 来源:《中国现代医生》2022年第06期 [摘要] 目的探討阶段性心理干预对经颅磁刺激(TMS)治疗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南昌市第一医院60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TMS治疗,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阶段性心理干预+常规干预)与对照组(常规干预)两组,每组各30例。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焦虑(SAS)、抑郁(SDS)评分、认知功能评分(MMSE)、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问卷调查患者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后SAS、SD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观察组干预后各项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MMSE评分及AD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阶段性心理干预;经颅磁刺激;卒中后抑郁;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 R749.1;R255.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22)06-0174-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habilitation effect of phased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on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 in treatment of post-stroke depression. Methods Sixty patients with post-stroke depression in Nanchang First Hospital from May 2019 to May 2020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ll patients were given TMS treatment and were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phased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 routine intervention) and the control group (routine intervention)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with 30 patients in each group. The scores of anxiety (SAS), depression (SDS), cognitive function (MMSE) and ability of daily living (ADL)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2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and the satisfaction of patients was investigated by questionnaire. Results The SAS and SDS scores in the two groups were lower after intervention than before, and the score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intervention,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0.05), but the MMSE and ADL score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intervention,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 Phased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Post-stroke depression; Cognitive function; Ability of daily living; Satisfaction 抑郁作为脑卒中常见并发症,在所有脑卒中占25%~60%,不仅会对患者神经及肢体功能产生影响,而且延长了患者康复周期,增加了患者的心理负担[1]。脑卒中患者多伴随肢体瘫痪、失语以及心理障碍等,患者肢体功能受到限制,对今后生活缺乏信心,因此,脑卒中后极易发生抑郁并发症[2]。随着微创理念的发展,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在精神疾病治疗中得以应用,其利用电磁脉冲能够对大脑皮质电活动起到诱导作用,有利于大脑皮质功能改善,既往应用于精神分裂症、抑郁症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3]。但 该治疗方式也会产生不良反应,患者及家属容易出现抵触,降低治疗效果[4]。基于此,本研 究引入阶段性心理干预,为探讨其应用价值,收集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南昌市第一医院60例TMS治疗卒中后抑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总结汇报研究结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按照入组标准分析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南昌市第一医院60例TMS治疗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发放随机数字编为两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43~75岁,平均(57.63±4.02)岁,病程17~53 d,平均(34.38±5.24)d。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44~78岁,平均(57.53±4.09)岁,病程18~55 d,平均 (34.39±5.28)d。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脑卒中后抑郁及对患者神经功能认知功能的影响

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脑卒中后抑郁及对患者神经功能认知功能的 影响 胡会婷;王敏忠 【摘要】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Ai Sciplan on the neural function and cognitive function of patients with post-stroke depression. Methods:82 stroke patients were selec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Octo-ber 2016 to October 2017 were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as the research object,it was divided into study group ( 41 cases ) and control group ( 41 cases ) by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routine drug treatment the study group,patients taking escitalopram on the basis of routine thera-py,patients in control group received placebo on the basis of conventional drug treatment, continuous treat-ment for 12 weeks. The depression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nerve function, the cognitive function and life ability The evaluation. Results: Before treatmen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HAMD score,NIHSS score,MMSE score and FIM sco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P>0.05). After treatment,the HAMD scores, NIHSS scores, MMSE scores and FIM scor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all improved,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In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post-stroke depression, the use of escitalopram can improve neurological function and cognitive function,as well as improve depression and viability of patients.%目的:探究艾司西酞普兰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神经功能、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

科学的心理疏导对脑卒中患者抗抑郁的重要意义

科学的心理疏导对脑卒中患者抗抑郁的重要意义目的观察早期心理疏导对急性脑卒中后抑郁(PSD)患者康复的影响。方 法选取2010年11月~2013年11月我院收治的72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肢体活动等指导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心理疏导。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MESSS)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4周进行抑郁程度评估,并对两组患者进行肌力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的SDS、HAMD和ME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4周,观察组的SDS、HAMD和MES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心理疏导对急性PSD患者的康复有明显疗效,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influence of early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on rehabilitation of patients with post-stroke depression(PSD). Methods 72 patients with PSD admitted into our hospital from November 2010 to November 2013 were selected and even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in random.In the control group,medication and guidance of limb exercise was provided,whil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was added.Depression degree was evaluated by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and modified Edinburgh scandinavian stroke scale(MESSS)before treatment and the fourth week after therapy,and muscle strength was also evaluated. Results Before treatment,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in SDS,HAMD and MESSS of two groups(P>0.05).Four weeks after therapy,the scores of SDS,MESSS and HAMD in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P <0.05). Conclusion Early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obtains a great effect on rehabilitatio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PSD and can improve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 [Key words]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Post-stroke deppression;Depression 抑郁症是脑卒中后一种常见的并发症,不同年龄发病率也有所不同,有统计显示,脑卒中后抑郁症的发病率为47.2%,其中青年组发病率为13.3%,中年组发病率为43.1%,老年组发病率为55.8%,老年人较青年人更容易出现脑卒中后抑郁症。早期时有学者曾经以“脑卒中后情感障碍”(emotionalist)定义,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正式命名为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pression,PSD),之后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相关研究人员的重视。PSD是指脑卒中后引起的抑郁症,其属于继发性抑郁症中的一种,先决条件病因必须是脑卒中,其中包括出血性和缺血性脑卒中,同时还须符合抑郁症的诊断标准。本研究探讨早期心理疏导对脑卒中患者抗抑郁的重要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