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古斯特孔德

奥古斯特孔德
奥古斯特孔德

奥古斯特?孔德_学说

一、学说

孔德旨在创建一种自然主义的社会科学,这种社会科学既可以解释人类的历史发展,又可以预见其未来的进程。除了要建立一种能够解释人类运动规律的科学之外,孔德还企图阐明在具体历史时期影响社会稳定的条件。他的学说的两大支柱是社会动力学和社会静力学,即关于社会进步和社会秩序、社会变化和社会稳定问题的探讨。

孔德认为,必须用研究自然界的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尽管人类社会更具复杂性,它仍然像宇宙的其他部分一样服从于基本规律。孔德认为,自然科学已成功地确定了自然现象的规律性,发现了从自由落体到行星运动等一系列现象,认为这些现象都遵循有秩序的发展过程。在自然界,科学成功地逐渐缩小了从表面看是不规律的、偶然的现象所赖以存在的领域。现阶段应开始在社会研究中下同样的功夫。

从牛顿时代起,自然科学家就放弃了探寻最初原因和最终原因的作法,代之以对连续性和相似性的恒定关系规律进行研究。新的科学不再依赖传统权威,而依赖推理和观察,把这当作获取知识的唯一正确的方式。科学的理论必须以观察到的事实为根据,而没有某种理论的指导也就无法观察到事实。

孔德起初把自己要创立的新的社会科学称为“社会物理学”,后来,他考虑到比利时的社会统计学家阿道尔夫·凯特勒从他那里“剽窃”了这一术语,于是杜撰了一个新词——“社会学”(sociology),这是个拉丁语和希腊语混合而成的术语。社会学是依照自然科学的模式建立的,不仅就其经验主义方法和认识论基础而言是如此,而且就其服务于人类这一功能而言也是如此。和自然科学一样,社会科学远不止于进行理论探讨,它必须最终对人有具体的益处,对改善人类生存条件起较大的作用。

人为了按照自己的利益改变自然环境,他必须掌握支配自然界的规律,“因为只有掌握了现象的规律、从而能够预见未来,我们才能……为了自己的利益逐一改变现象。……科学产生预见,预见产生行动。”同样,一旦人类进化的运动规律确定了,社会秩序和个人之间和谐的基础明确了,有益于人类的社会行动就会成为可能。

只要人们仍然认为社会事件“总是面临立法者、人和神的偶然干预的干扰,科学的预见就不可能产生”。只要人们仍然相信社会行动是任意的和偶然的,并不遵循任何规律,他们主水能采取任何一致的行动来改善自己的命运。这样,人们自然会在追求不同的利益时互相冲突。在这种情况下,霍布斯的社会模式(在这个模式中,只有权力和对权力的赞同都会产生类似秩序的东西)似乎是适宜的

和可能的。但是,一旦社会学能够教给人们认识人类发展和人类秩序的各种各样的必然规律,情况就完全不同了。那时,人们将学会利用这些规律去实现自己的集体目的。“我们将发现,除非使社会现象服从于各种永恒的自然规律,否则就无法实现秩序与和谐,这些规律将给各个阶段确切地规定出社会行动的限度和性质。”

社会基本规律的发现将医治人们过分的野心,他们将懂得,在任何历史时刻,社会行动的范围都受到社会有机体的正常活动所必要的限制。但同时,人们也能够在即定限度之内通过控制社会规律的作用以适合自己的目的而实现主动的行动。在社会领域内,也和在其他领域一样,“科学的作用不在于支配现象,而在于改变现象,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了解现象的规律。”首先,一旦新的科学体制盛行起来,人们就不再用绝对的术语进行思维,而是用与具体的社会状况相关的术语进行思维。例如,人们不会脱离政治行动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而谈论政治目的。由于承认了社会秩序对于人们行动的制约,人们同时也就能够在这种必须性的范围之内自由地安排自己的社会。

新的实证科学否定了长期传统的权威。孔德反复坚持,一切都是相对的。这一观点是他的学说的核心。他不承认永远有效的教条式真理,而坚持人类的认识是个连续发展的过程,并认为科学一团糟具有自我修正的性质。“一切对存在本质,对存在的最初和最终原因的研究都必定是绝对的,而对现象规律的研究则必定是相对的,因为这种研究假定,即使精确的现实永远无法被充分揭示出来,只要观察方法在逐渐改进,人们的思维就会成为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道学观念的相对性不能脱离对自然规律的正确认识。”

然而孔德决不反对一切权威。一旦人们承认了科学在指导人类事务中的权威地位,他们就会放弃对“自由研究权利或者毫无抵赖的道德自由信条”的虚幻要求。只有那些愿意服从科学方法论的严格限制而尊重道学根据的人才能在指导人类事务中享有发言权。个人意见的自由在天文学或物理学中毫无意义,将来,这种自由在社会科学中也同样是不合适的。普通的人如果认为自己应对科学事实持有什么见解,那就是不可容忍的自负。目前在社会科学中刚刚产生的思想变革,“要求大多数人放弃他们个人力不胜任的研究。”正如今天自然科学的情况一样,在未来的社会学中,“自由研究的权利将局限于自然的和永久的限制之内:人们将在适当的智力条件下用受到普遍尊重的基本法则研究各种后果之间的真实关系。”科学研究迫切需要对无效的推测和不受约束的乌托邦主义加以严格的限制。

研究方法

社会学要解释社会发展和社会秩序的规律,那么,它所依据的方法是什么呢?首先就是在自然科学中已经成功地运用过的同样方法:观察、实验、比较。

观察的意思并不是无目的和收集杂乱的事实,“如果没有预备性理论做指导”,观察者就不会知道观察什么事实。“一个社会事实只有用一种预备性理论同某一其他社会事实联系起来才具有科学意义。”因此,只有当观察法从属于现象的静力学规律和动力学规律时,它才是有效的。尽管受到限制,它也仍是必不可少的。

第二种科学研究方法,实验法,只可部分地应用于社会科学。直接的实验在人类范围内是行不通的。但“只要现象的正常进程显然受到干扰,就可以进行实验。……病理学就是纯实验性的科学。”社会机体所受到的干扰“就像人的有机体所生的疾病一样;”通过对病态的研究可以获得对常态的理解。

对于社会学家来说,最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是比较。这是因为它有助于驱逐绝对主义精神。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之间的比较将给我们提供宝贵的线索,使我们了解“社会关系的起源”和人与动物之间的分界线。而在人类内部所作的比较对社会学来说则更为重要。这里,主要的方法是“对地球上不同区域的人类社会的不同生存状态进行比较——这些状态相互之间没有依赖关系。用这种方法就可以同时观察发展的不同阶段。”虽然人类总体是以同一的方式取得进步的,但不同区域的居民在发展程度上是极不平衡的,其原因至今尚不清楚。西方文明没有留下关于某些发展阶段的明确资料,对于这些发展阶段,只有靠比较法去了解,即对原始社会作比较研究。而且,如果我们要研究人种或气候对人类事务的影响,比较法就更是不可缺少的了。比如我们要批驳这样一种谬论:造成社会差异的原因是气候不同,而不是社会发展的不平衡,那么,就必须用比较法。

虽然社会学必须使用上述三种传统的科学方法,但它首先要依靠第四种方法,即历史法。“对人类连续状态的历史比较不仅是新的政治哲学的手段,也是这门科学的基础。”贯穿于人类发展全过程的历史比较是社会学研究的核心。如果失去历史发展的意识,社会学就不能成立。

人类进步法则

早在1822年,当孔德还在做圣西门的秘书时,他就给自己规定了这样一项工作,“发现人类从类人猿一直到今天的欧洲文明所经历的连续不断的演变过程。”在应用了他认为是科学的历史比较法之后,孔德形成了自己的核心观念,即人类进步法则,或称三阶段法则。

人类心灵的发展和个人心灵的发展是相似的。系统发育(人类群体或人类总体的发展)重演个体发育(个人有机体的发展)的方式。正如我们每个人在童年

时是个虔诚的信仰者、在青年时是个批判式的形而上学家、在成年时是自然哲学家那样,人类在成长过程中也经历了这样三个主要阶段。

“我们的每一个主要观念——我们的每一种知识,都相继经历过三个不同的理论状态:神学的或虚构的;形而上学的或抽象的;科学的或实证的。……在神学状态中,人类心灵探寻存在的本质特性,探寻一切结果的最初原因和最终原因(起源和目的)……认为一切现象都产生于超自然的存在物的直接行动。在形而上学状态中……人类心灵认为……抽象力量、真正的实体(即人格化的抽象)……能够产生一切现象。……在最后的实证状态中,心灵不再徒劳地寻求绝对观念、宇宙的起源与终极、现象的原因,而致力于研究现象的规律,即承续和相似的恒定关系。”

孔德认为,人类心灵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或亚阶段都必然是向前一阶段或亚阶段生发出来的。“旧体系不消亡,旧的心灵秩序的潜力不枯竭,新体系就不能产生。”“如果最高的思想境界跟不上未来的时代,就无法辨识它的特点。”

虽然孔德研究的主要是人类心灵发展和逐步解放的各个阶段,但他强调指出,这些阶段与相应的社会组织的发展、社会秩序类型的发展、社会单位的发展以及人类生活的物质条件的发展的各个阶段是相互联系的。所有这些都以与心灵发展相同的方式发展着。

孔德认为,如果以为一种新的社会秩序会平衡地从旧秩序的死亡中诞生出来。那就错了。“从一种社会制度向另一种社会制度的过渡不可能是持续的,径直的。”事实上,人类历史是以“有组织的”时期和“危急的”时期相互交替为特征的。在有组织的时期,呈现社会稳定与文化和谐的局面,社会的各个部分处于平衡状态;危急时期则相反,原来肯定的东西被推翻了,传统被破坏了,社会处于不平衡状态;这种危急时期——孔德认为自己所处的时代就是危急时代——对于渴望秩序的人们来说是不安定的、混乱的;但危急时期却是一种新的有组织状态出现的必要前奏。“往往有至少持续数代之久的过渡性混乱状态,它持续得越久,更新也就越彻底”

毫无疑问,孔德的三阶段法则具有强烈的精神论或唯心论倾向。然而,他把人类的每一精神时代都同相应的特殊社会组织和政统统治类型联系在一起。在神学阶段,祭司占据统治地位,军人治理国家(孔德把这个阶段又分为许多亚阶段,但这与我们理解这一法则无关)。形而上学阶段(大约相当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统治者是牧师和法官。实证阶段刚刚开始出现,它将由工业管理者和科学的道德指导者去统治。在第一阶段,典型的社会单位是家庭;在第二阶段,国家具有突出的社会作用;在第三阶段,整个人类成为有效的社会单位。

尽管孔德多次说过,智力演进是他解释人类进步的主要依据,但他仍然承认其他因素。例如人口的增长就被看作决定社会进行速度的主要因素。“人口的集聚,特别在其早期阶段,导致了在人数较少时不能产生的……那样一种分工:……个人的谋生能力被新的更高级的方法激发出来。……由于产生了新的需求和新的困难,这个逐步的集聚过程产生出新的进步手段和秩序手段,它靠的是消除身体差异、赋予那些智力和道德力量以不断增长的优势,这些力量在较少的人口中是受压抑的。”孔德把分工视为社会进化的强大推动力。

科学层次

孔德第二个最著名的理论,即科学层次理论,与三阶段法则有密切关系。正如人类的进步要经过限定性的阶段,每一阶段要待前一阶段完成之后才能开始那样,科学知识的发展也要经历类似的阶段。不过不同学科有不同的发展速度。“某种知识达到实证阶段的先后与它的普及程度、简单程度、不依赖其他学科的程度成正比。”因此,所有自然科学中最普遍、最简单的学科——天文学,最先得到发展。以后依次是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最后是社会学。在这个以复杂性增高、普遍性降低为特征的科学层次系列中,每一学科的出现要靠其前一学科的发展。

社会科学,这个最复杂、最需依赖所有其他学科的发展方得以出现的科学,居于“最高”层次。社会科学具有完善地应用实证方法的特点。所有其他学科……都为它作了准备。“只有在社会科学中,通过永远消除最高级学科中的主观意愿和空想出的实体,一般意义上的自然法则才能得到决定性发展。”“社会科学可把先前一切科学作为源泉,”但它又使用历史方法,这种方法“进行调查靠的不是比较,而是一步步进行关系考证。”“社会学中的主要现象……是代际之间连绵不断的相互影响,如果缺乏历史分析这一必要的方法,这种现象就不容易看出来。

尽管社会学在方法论上有与众不同的特点,因而有别于以前那些学科,但它仍然要依靠那些学科,尤其是生物学这门在层次上最接受它的学科。使生物学区别于其它自然科学的是它的整体论性质。物理学和化学是从孤立的成分出发的,而生物学则研究有机的整体。就强调有机的整体这一点来讲,社会学与生物学是一致的。“如果把社会分割为若干部分而分别进行研究,就不可能对社会的条件和社会的运动进行科学的研究。”在社会学中只有一个正确的途径,那就是“借助于整体的系统去观察各个成分。……在研究非有机体的学科中,我们对成分的了解要比对各个成分组成的整体的了解清楚得多,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从简单事物出发,进而研究复杂事物。但要研究人和社会,就必须使用相反的方法。作为整体的人和社会更为我们所熟悉,因而也更适于由此入手去进行研究。”

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

在生物学中把解剖学和生理学分开是有益的,同样,在社会学中把静力学和动力学分开也是合乎需要的。“这一区分并不是两类事实的区分,而是理论的两个方面的区分。这一区分对应于两个概念:秩序和进步。秩序就是……社会存在诸条件之间的持久的和谐,而进步则是社会的发展。”秩序和进步,静力学和动力学,总是相互关联的。

为了充实其阶段理论,孔德开始研究社会稳定的基础。“社会静力学就是暂时不考虑社会系统的基本运动,去研究该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的作用和反作用的规律。”它研究“社会整体内各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平衡。”在研究系统的整体和部分之间必定永远存在着一种自发的和谐。这种和谐一旦丧失,社会便处于病态。

当孔德处理社会系统各组成部分的时候,他决不把个人视为成分。“科学精神禁止我们把社会看作由个人组成。真正的社会单位是家庭——如有必要,还可分解为构成家庭基础的夫妇。……家庭变成部落,部落变成国家。”如果社会科学把个人的需求作为出发点,那么它必定要失败。如果从人的功利考虑引申出业已证明为人本性中所固有的社会倾向,那就更是错误的。在人类的早期阶段,社会中个人的利益是否存在还很可疑。“显然,如果社会的产生是由于人们相信从中可以得到个人的好处,那么社会就根本不会存在。”

正是在家庭内部,基本的利已主义倾向受到约束而服务于社会利益。“正是通过家庭,人才摆脱了单纯个人的人格,学会用另一种人格去生活,同时又顺从其最强大的本能。”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单位和其他一切人类组织的原型,因为它们是从家庭和血缘群体进化而来的。“集体有机体本质上是由家庭(这是它真正的元素)和阶级、阶层(这是它真正的组织)以及城市、乡镇(这是它真正的器官)组成的。”

虽然孔德是用生物有机体作类比来看待社会的,但他很清楚,这种类比的思维随后会带来许多困难。生物有机体的表而是皮,因而具有物质界线。而社会机体则无法用物质手段结合为一个整体,只能用精神纽带。因此,孔德认为语言是极其重要的,而最为重要的则是宗教。

语言好比一艘船,装载着以前各代的思想和我们祖先的文化。我们加入到语言的世界中,就成了语言共同体的一部分。语言把我们和同伴紧紧联系在一起,同时又使我们成为将今人共同体与久远的祖先连接在一起的长长链条中的一环。在人类社会中,死的成员比活的成员要多。没有一种共同的语言,人们就无法达到团结一致,社会秩序也是根本谈不到的。

对于人类共同体来说,共同的语言是必不可少的,但它只是行动的一种媒介,而不是行动的指导。还需要有共同的宗教信仰。宗教提供共同遵守的原则,没有

这一共同的基础,社会便会因个人纠纷而毁灭。宗教使人们得以克服利己主义的倾向,通过爱自己的同伴而超过自我。这是一种强大的粘合剂,它用共同的崇拜对象和共同的信仰体系把社会紧紧结合成一体。宗教是社会秩序的根基。为使政府的统治合理化,它是必不可少的。没有精神力量的支撑,任何世俗的权力也无法长久存在。“每一个政府都需要用宗教来命令和服从神圣化、规范化。”

除了语言和宗教,还有第三种因素使人和他的同伴联系在一起,那就是分工。

人们“正是由于自己的职业分工不同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种分工造成了社会有机体的广泛的和不断增加的复杂性。根据每人的个性……,根据其受教育程度和地位,总之,根据他的资格,指定他做他最适宜的工作,由于这样进行分工,社会组织日益依赖于个人的差异作出准确的估计。因此,个人有机体,即使是最邪恶、最不完善的……,最终仍可以服务于总的利益。”

孔德原则上相信,分工在促进个人天赋和才干获得发展的同时,也有助于人类的团结,因为它使每一个人产生一种对他人的依赖感;然而同时,他又被他认为是现代工业分工的某些消极方面的东西所困惑。

“社会分工一方面发展出一种有用的精细精神,另一方面也会抑制或限制我们所谓的总体的或综合的精神。同样,在道德关系中,尽管个人需要紧紧依赖群体,他却由于自己的特殊活动的扩大而脱离群体;个人的活动常常使一个人想到自己的私利,并且不大考虑个人利益对公众的影响。……分工所造成的不利方面与它所特有的有利方面一同发展起来。”于是,孔德盼望在将来世俗力量和精神力量二者会联合起来,“坚持整体的观念和相互联系的感情。”

孔德总是从语言、宗教、分工等社会现象对较广泛的社会秩序的作用这个角度去研究这些现象,而不考虑它们自身的意义。从这个角度上讲,他可以被视为最早的社会功能分析学家之一,因为他不仅考虑社会现象对社会系统的重要性,而且还强调所有这些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在社会系统中,部分和整体之间必定总是存在一种自发的和谐。……显然,不仅在政治机构、社会风俗与生活方式、思想这两方面之间必定永远存在相互关系,而且这一切作为一个整体,从性质上说就总是与相应的人类整体发展的状态互相联系的。”

在孔德看来,社会静力学研究,即对社会秩序的条件和前提的研究,与社会动力学研究,即对人类进步和进化的研究,有着必然的联系。虽然他未能详细说明这一联系,但他毕竟提纲挈领地反复表述过这一观点。尽管为着方法论和启发式研究的需要,将静力学和动力学分开是有利的,但从事实上看,它们是相互关联的。功能分析和进化分析决非相互矛盾,从效果上看,它们是互相补充的。

规范学说

我们还必须简略介绍一下孔德的规范理论。对于这一理论他在其早期著作中曾概略地叙述过,而在《实证哲学》及其以后的著作中,他又发展了这一理论,他给未来完美的实证社会描绘了一幅复杂的蓝图,指导这个社会的是新的实主证宗教的牧师的精神力量和金融界、工业界的领导者。这些科学的社会学家兼牧师象神学时代的天主教牧师一样,是共同体在首先方面的引路人的监察官,他们用自己的广博知识提醒人们注意责任和义务;他们是教育的指导者和每一社会成员能力的最高评判者。在未来的实证社会统治中,人类宗教的科学家兼牧师,由于他们具备了对善和恶的实证知识,就会严格地使人们履行其集体义务,并会帮助压制任何破坏性思想。圣西门曾经说过,将来人对人的统治会被对物的管理所取代。孔德则认为,这里被管理的“物”实际上就是个体的人。人的关系将被“物化”。正如11世纪的希尔德布兰德大主教曾一度将他的精神权力凌驾于一切世俗权力之上,以大主教未能具备的科学知识武装起来的人类高级牧师将会实行和谐、正义、正直、公道的统治。按照孔德爱用的说法,新的实证主义制度将以爱为原则,以秩序为基础,以进步为目的。古往今来的人类的利己主义倾向将被利他主义和“为别人而生”的指导思想所取代。个人将充满对同伴的爱,将尊崇实证主义的灵魂工程师,这些灵魂工程师的智慧体现了人类过去和现在的科学知识,体现了走向一个可以预见的未来的由规律所决定的道路。

孔德,尤其在晚年,把自己看作不仅是一个社会科学家,而且首先是一个新宗教的先知和创始人,这个宗教可使人类解除一切苦痛。孔德的规范理论虽然对思想史的研究很重要,但在讨论社会学的时候只是顺便提提就行了。

奥古斯特?孔德_生平

二、生平

1798年1月19日,即共和国诞生后第6年的雨月初一,奥古斯特·孔德出生于法国南部城市蒙彼利埃。他的父亲,一个热心的天主教徒和谨慎的保皇党人,是个小官吏,办事认真,一丝不苟,献身于工作、宗教信仰和家庭,唯一的业余爱好是养花。他藐视法国大革命,抗议伴随大革命而来的对天主教的迫害,但不论动荡时代中政府的形式和结构在多么迅速地变化,他从未忘记自己是为政府服务的。他首先是个服从命令的人。

少年时代的奥古斯特·孔德瘦小纤弱,患多种疾病。他9岁进了家乡的帝国公立中学,是个成绩出众的学生。他学习很用功,但也是最倔强、最不听话的学生之一。上学之后不久,他就不再信仰父母信仰的宗教,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热情的共和主义者对自由的信仰。他憎恨皇帝,向往恢复大革命的辉煌日子。

唯一给少年孔德留下强烈印象的教师是他的数学教授达尼才尔·昂孔特尔,他原本是个新教的牧师,学识渊博、兴趣广泛。可能就是他使少年时代的孔德对数学发生了兴趣,而且为孔德后来成为一名知识渊博的学者树立了一个典范。

1814年8月,孔德参加了著名的巴黎综合工艺学校的入学考试(该校类似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但更难考入),并以第4名的资格被录取。他于10月到巴黎入学,从此再没有离开过这个城市——除短期之外。

在巴黎综合工艺学校,皇帝一向不大得人心。这个学校是“国民公会”创建的,是学习自然科学的学校。皇帝把它改成军事方面的学校,让一位军事长官和他的部下来掌管。在拿破仑看来,这个学校主要应训练军官,即使他本来是培养工程师的。但学生们仍认为该样的性质是自然科学的,他们把自己看作是未来著作,可是未来仍然一片渺茫。理工学校即将重新开课,但重新入学的事情他连试也没试。随后,那个将改变他生活道路的“一见钟情”来到了。

与圣西门合作

1817年夏,孔德经人介绍认识了亨利·圣西门。圣西门当时是《工业》杂志社的社长,是个富于创造力和想象力、生性邋遢、容易激动的人,他后来对孔德的生活和事业发生了重大而持久的影响。圣西门那时将近60岁,被这个出色的年轻人吸引住了。孔德那种训练有素、一丝不苟的工作能力正是圣西门所缺少的。孔德成了他的秘书和亲密的合作者。

两人融洽地共事了一段时间。起初,孔德每月领300法郎薪金,但后来圣西门又一次陷入经济困难——他常常如此——孔德继续留在他身边,不再领取报酬。一来是为了学术上的原因,二来是希望以后能领到薪金。

有些学者争论过这样一个问题:在两人的合作之中谁受益更大,孔德还是圣西门。对这场拜占庭式的争论没有必要偏袒一方。可以这样说,孔德受他导师很大影响,尽管与圣西门的密切接触可能只是使他原已萌发的思想趋于成熟而已。无论如何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位年轻的拥护平等的共和主义者在结识圣西门后不久便开始鼓吹杰出人物统治论了。孔德写于1819年7月的一篇论文可以为证。杰出人物统治论的观点伴随了他一生。

在与圣西门密切合作的那些年,特别是1819年到1824年,孔德所写的随笔和论文中已包含了他以后主要思想的核心内容。其中人们不仅可以找到他后来在《实证哲学教程》中所发挥的主要科学思想,而且还可以发现常常被人忽略的一种思想萌芽,即他后来所发展的思想:需要一种以新建的精神权力为基础的统一的社会秩序。

1824年,孔德同他的导师最后决裂了。直接原因是一场颇为复杂不大体面的争吵——孔德的一篇论著将以何种形式发表,是象过去那样以圣西门的名义发

表,还是以奥古斯特·孔德的《实证政治体系》第一卷第一部的形式发表?孔德得到了100本由他自己署名的样书,同时,圣西门发行了1000本署名亨利·圣西门的《企业家入门》第三部,其中包括孔德的论著,附加圣西门一篇未署名的序言,序中他对自己的弟子不无苛责。孔德当即驳斥自己的老师,从此以后圣西门的名字一直是他诅咒的对象。老师被否定了一次,就永远被否定个没完。

这次争吵固然有这类实际方面的原因。孔德对这位老人大摆恩师的架子开始感到生气,他仍把孔德看作过去那个虔诚的学生,而不视为有些竞争力的同盟者。孔德这时已成为自由派报刊上小有名气的人物,著名科学家们对他也另眼相看了。然而争吵还有学术方面的原因。两位合作者对于采用何种办法扩大影响、争取民众的支持存在分歧。圣西门始终是个活动家,强调必须立即改革。他所希望的首先是把自由派企业家和银行家鼓动起来,支持他加快重建法国社会的步骤。相反,孔德强调要把理论工作放在改革活动之上,就当时来说,建立科学学说的基础要比施加任何实际影响都重要。还有一点,简直成了学术史上的笑谈,孔德这位未来的人道宗教的祭司长竟反对圣西门学说中当时开始出现的宗教色彩。

因此,虽然他现在已经收到来自著名科学家居维叶、洪堡等人以及形形色色的自由派代表人物和政治家的来信对他的最新著作表示称赞和鼓励,但他仍是一个孤独的边际知识分子,与巴黎的文学界、科学界只有稀疏的关系。孔德的体系已经建立,但孔德本人既无地位和职位,也无职务和工资。

与此同时,孔德认为自己至少在私人生活上有了点着落。1825年2月,他决定娶卡罗琳·玛森为妻。他与这位年轻女子相识已有数年。她过去是王宫附近一带的妓女,后来成了一所小书店店主。这个婚姻很不稳定,几分几合,最后两人还是永久地分手了。孔德暂时感受到一种家庭的安定,不过他仍四处奔走,寻求得到学术上的承认和社会上的地位。

有人主动向孔德提供一个职位——作化学工程师,他拒绝接受,继续给私人授课,过着勉强糊口的生活。这样他可以致力于研究理论问题,而不是解决实际问题,有时他还可以同自己那些出身高中的学生的家庭建立密切的关系。有时他也能得些稿酬,特别是为《生产者》撰稿,这份期刊是圣西门死后由他一些信徒创办的。

在这几年中,孔德把主要精力用于推敲他的实证哲学。当这项工作进展到足以向广大公众提出的时候,孔德由于缺少一个阐述其理论的正式职位,决定举办一个私人讲座,听从事先预约,讲座内容是实证学说的纲要。1826年4月,讲座开始。听众中有一些著名人物:亚历山大·冯·洪堡,几名科学院院士——经济学家夏尔·迪努瓦耶、拿破仑·德·蒙泰贝洛公爵、伊波利特·卡诺(革命军

队创建者之子,伟大的科学家萨迪·卡诺的兄弟),还有理工学校过去的一些学生也参加了。

孔德作了8次演讲,但听众们第4次来时发现房门紧闭。孔德病倒了,患了严重的精神失常。他在著名医生埃斯基罗尔的医院作为“躁狂症”患者治疗了一段时间,那位《论躁狂症》的作者试图用冷水疗法和放血疗法把他治愈。当孔德太太最后决定把他送回家时,埃斯基罗尔表示反对。在病人出院登记簿上有埃斯基罗尔写的两个法文缩写字:“N.G.”(尚未恢复)。

孔德回家后陷入极度忧郁状态,甚至企图投塞纳河自尽。但经过1827年和后来一次重返故乡蒙彼利埃的旅行,这位病人渐渐恢复了健康。1828年8月,他为一本书《愤怒和愚蠢》写了篇书评,以表示他已战胜疾病。

讲座于1829年继续举办,孔德高兴地发现听众中有一些科学界和文学界的大人物。然而这点小名气对他来说还远远不够。一些名人继续支持他,但渐渐地他在科学团体中变成了嘲笑的对象。各个科学领域的专家们一致指责他这个异想天开的人竟妄图把一切科学的发展包容在他那个百科全书式的体系之中。

孔德又过起默默无闻的孤独生活了。1830年到1842年他撰写那部名著《实证哲学教程》时,一直过着这种凄惨的生活,处在学术界的边缘上。他想在理工学校做教授,在科学院或法兰西学院谋个职位,所有这些企图全部落空。他只是在1832年在理工学校当了个“分析和力学课辅导教师”,5年后,又当上这所学校的校外主考人。前一职务给他带来2000法郎的微薄收入,后一个略多一点。他还在一所私立学校教数学。这三项工资再加上有时作为理工学校的巡回主考人得到的日薪,刚够他勉强摆脱贫困。

在他专心撰写《教程》的那些年,他不仅受到经济困难和学术界排斥的干扰,而且婚姻关系也越来越坏。渐渐地,他变得沉默寡言。他所创建的体系开始支配了他整个人。为了“大脑健康”的缘故,他不再阅读那些与他所写的内容有关的众多领域的新文献了,只读小说和诗歌。在晚年,唯一一本他读了又读的书是《效法基督》。

尽管有这些磨难,孔德还是渐渐有了信徒。一些著名的法国人投到他的门下,如杰出的学者埃米尔·利特雷成为他忠实的追随者,更为可喜的是他的实证学说已经越过英吉利海峡,在英国受到相当的关注。著名物理学家戴维·布儒斯特爵士于1838年在《爱丁堡评论》撰文,对这一学说表示欢迎。最可喜的是约翰·斯图尔特·穆勒成了他最亲近的赞赏者,他在《逻辑体系》(1843)中说孔德是“欧洲第一流的思想家”。孔德和穆勒经常通信,在信中,孔德不仅告诉他自己的科学工作情况,还谈到自己婚姻生活的不幸和物质生活上的困难。穆勒约集了一些赞赏孔德学说的英国人,给他寄去很大一笔钱,帮助他渡过经济上的难关。

《教程》写完不久,孔德的妻子与他永久分手。他在孤独中继续抨击那些拒不承认他的科学家。他向部长们申诉,给报纸写堂吉诃德式的信,刺激他的对手,就连他身边剩下的几个朋友也对他不耐烦了。1844年,由于他在理工学校树敌太多,他的主考人聘书没发下来。他因此失去了差不多一半收入。(他在该校的另一职务于1851年失去。)

1844年他因失去一个职务而在众人面前蒙受屈辱,然而后来证明,这一年也是他最为得意的一年。他与克洛蒂尔德·德·沃相爱了。她是位中产阶级的妇女,不到30岁,被她丈夫,一个小官吏,遗弃了。那人携公款潜逃到布鲁塞尔,把她,还有他的赌债,抛在巴黎。孔德在一名青年信徒家中见到她,深情地爱上了她。顿时,孔德呈现给外部世界看的那付冷漠、刻板的假面具不见了。恋爱中的孔德完全成了另外一个人。他天性中过去受到压抑的一切情感成份分部显露出来。与克洛蒂尔德的邂逅虽然为时不长,但对中年的孔德来说其重要性不下于年轻时与圣西门的相识。

这场热烈的迷恋从未导致肉体的满足。克洛蒂尔德拒绝他的一切恳求,使爱情始终保持着一种柏拉图式的崇高而浪漫的色彩。他们初次互递情书之后仅仅几个月,克洛蒂尔德便染上了最富于浪漫色彩的疾病——肺结核。爱情持续了差不多一年,她去世了。

孔德发誓要把自己余下的生命完全用来悼念“他的天使”。《实证政治体系》于1844年开始草拟提纲,后来成了纪念心上人的铭文。在行文中,孔德欢呼着感情高于理性,感情高于智慧,一遍又一遍地赞美着女性的温情对于长期受到冷酷的男性理智统治的人类所具有的医治力量。

在1851年到1854年《实证政治体系》问世期间,孔德失去了即使不是大多数也是很多理性主义信徒,那是他在过去15年经历千辛万苦才得到的信徒。约翰·斯图尔特·穆勒和埃米尔·利特雷不愿承认博爱是解决一切时代纠纷的良药。他们也不能接受“人道宗教”,而孔德则自命为这一宗教的祭司长。繁复的典仪,特别的历法,整个苦心经营的迷信鬼话,在他们看来全是对孔德以往学说的否定。实证舞台上的预言家看来是退缩到神不这舞台的茫茫黑暗之中了。所发生的一切,在他最早写的文章中已露端倪,却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孔德并没有因失去信徒而感到沮丧。让他们去吧,他将把别的人们招进新教会的殿堂。孔德决定,从今以后签署所有信件都用“宇宙教创始人,人道宗教大祭司”。从这位新的大祭司笔下一封封信发向世界各地的当权者——沙皇尼古拉,奥托曼帝国首相,耶稣会会长——企图使他们改用新的仪式。在国内,孔德向各种各样的听众讲演,特别是工人阶级,劝他们改信新的教义。他向工人们写

呼吁书,《实证教义问答,向保守主义者呼吁》,其实是向任何人和一切人呼吁,只要他们肯听。

1848年,二月革命几天之后,他创建了“实证主义协会”,50年代初,这个协会成了他讲授学说的主要场所。会员们拿出自己的钱供养这位老师,并许诺要传播老师的学说。孔德每星期都向各省和国外的门徒写信,他把这些信比作圣保罗的使徒书。在西班牙、英国、美国、荷兰,他的传道发生了作用。除星期三实证主义协会召开例会,平时每晚7点至9点他在家中接见巴黎的信徒们。过去的综合工艺学校的学生,未来的政治家,知识分子,工人,都怀着对他们老师的敬爱来到这里。孔德曾多少次遭到人们的排斥,现在他终于感受到一种满足,那就是他最后获得了信徒,他们不像他过去那些虚假的朋友一样仅仅赞美他的理智,而是沐浴在他的爱的雨露之中,同时也报他以爱。孔德由青年时代一个热情的共和主义者和提供公民自由权的人起步,走了一条漫长的道路。蒙比利埃的造反学生现在鼓吹着服从的美德和秩序的必要。“实证教会”的两条训言仍是“秩序”和“进步”,但在最后几年中,在创建人的眼里秩序的分量更重了。由于孔德对1848年8月的流血事件十分反感,他倒向拿破仓三世的阵营,正是这种对秩序的渴望,使他把沙皇、首相、耶稣会会长等人视为精神上的兄弟。

1857年6月17日,孔德11年中第一次没能去拉雪兹神父公墓悼念克洛蒂尔德。一种癌症的早期症状使他无法出门。病情很快恶化,9月5日他逝世了。下个星期的星期二,一小群信徒和朋友、邻居扶柩前往拉雪兹神父公墓。在他坟墓周围形成了一个小型的实证主义者公墓,那里,紧挨着这位大师,埋藏着他最忠诚的信徒们。

西方政治思想史人物

1西方政治思想史著名人物 对于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复习,重要人物一定要总结出来,还有他们的学术著作,比如今年就考到了博丹的《共和六书》!!! 一、名词解释: 1.波利比阿(前201一120年)希腊化时期的史学家,政治思想家。 主要思想: 1.政体循环论,认为历史上的政体是一个周而复始的更替过程; 2.混合政体论,认为混合政体就是结合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因素而形成 3.主张:罗马国家应该通过执政官、元老院以及平民三种权力相互牵制,以保证政治上的持续与稳定。 主要著作:《历史》 2.格老秀斯:1583-1645,17世纪,荷兰人,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先驱,近代自然法理论创始人、近代国际法学奠基人,开创“论证体系”时代,是主权学说的发展者。 主要思想: 第一次把国际关系问题引入政治学说,把主权国家作为国际法的主体,改变了古罗马以个人权利和契约为基础的万民法概念,奠定了近代国际法的基础。 提出了自然法学说,国家和主权学说,政治学方法论,否定人民主权原则。主要著作:《战争与和平法》 3.《乌托邦》 空想社会主义创始人英国人莫尔的著作。全名《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集有理又有趣的金书》。乌托邦,即实行财产公有,共同劳动的力量社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生产,家庭是基本经济单位,农业劳动实行义务制,公民有大量的业余时间进行科学研究、文化学习或艺术活动,人人具备高尚的道德修养。实行政治民主制度,最高首脑是一位哲学王,城市权力在人民大会手中,法律极为简单明了,公民人人精通。此书深刻的批判当时的专制君主、封建贵族

和教会僧侣,指出国家无非是在为一伙私人利益谋划,法律不过是把富人的阴谋规定成大家必须遵守的东西。(这个已经考过了,不知道会不会重新再考) 4.《上帝之城》 中世纪神学家奥古斯丁的著作。在神学的框架内阐述了一整套政治哲学,从理论上总结了基督教政治价值观。奥古斯丁以《圣经》为基本依据,从神学的角度研究国家,从上帝与人的关系中来考察人,考察国家和政治问题。借助于他的声望,这套政治哲学在整个中世纪对于人们的政治观念及教会与国家的关系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5.《论美国的民主》 是托克维尔的代表作。全书分六大部分,上卷的两个部分分别讲述美国的政治制度,分析美国的民主现状,下卷的四个部分阐述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政治社会学的思想。 6.《论法的精神》 是孟德斯鸠于1784年写成的学术巨著,他在书中抨击了封建专制制度,系统地提供了政治和法律制度建设的原则,指出法与各种事物综合就是“法的精神”表达了孟德斯鸠对影响改制和法律性质的规律性的理解。这部著作奠定了他在西方学术界的重要地位,直接影响了法、美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也波及到近代中国的政治思想界。 7.斯宾诺莎 17世纪荷兰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他的伦理学说对近代西方思想有重要影响。 主要思想: 他最早提出思想自由、无神论,系统阐释自然权利,他用演绎推理的方法阐述了社会契约论和政体主张。 主要著作:《神学政治论》、《伦理学》、重释《圣经》、无神论

当代西方政治思想史期末大作1

当代西方政治思想史期末大作业 姓名: 学号: 学校:天津广播电视大学蓟县分校

总分: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15分 1、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政坛和思想界的政治思潮呈现、和趋势 2、所谓积极的自由,柏林的说法最具经典:“我的生活与选择,而不取决于任何外界的力量”。 3、对国际政治问题的理论思考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希望神学产生的标志是1964年莫尔特曼发表。 5、女权主义神学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70年代中期传入。 6、自19世纪中期、特别是70年代以来,一些民族主义者堕落成侵略的、扩张的主义。 7、在行为主义革命高潮时期,伊斯顿就倡导过的必要性。 他撰写的论文主旨是反对以专业化为名的过细学科划分,强调各分支学科之间的整体合作与统一。 8、在西蒙看来,政治科学界的行为主义革命并非推崇人的理性,而是性为。 9、战后西欧的社会经济发展、民主化、以及科学组织的创立,也为这门学科的诞生提供了重要前提。 10、981年,伊斯顿发表了论文介绍了国家概念重心向美国社会科学界渗透的情况。这是了解“国家回归派”的重要参考材料之一。 11、政治文化是经济发展和政治民主的重要。 12、后现代主义最早出现在文学领域,它开始向文化、艺术、建筑、哲学、社会学、文化理论蔓延。 13、政治社会学是运用和方法研究政治现象的一门学科。 14、当代西方政治社会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标志是1959年9月在斯特雷萨召开的第四节社会学世界大会上建立的政治社会学委员会。 15、国家与社会关系问题的研究在当代政治学中主要表现为。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 1、70年代理性选择的模式以() A.个人利益为核心,以利益最大化解释各类政治行为 B.集团利益为核心,以集团利益最大化解释各类政治行为 C.政党利益为核心,以政党利益最大化解释各类政治行为 D.民族利益为核心,以民族利益最大化解释各类政治行为 2、自由道德的基础应当包括() A.自由的平等 B.对那些使我享受自由、繁荣、使我受到启蒙的个人给与回报 C.最单纯与最普遍意义下的正义 D.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3、在个人、社会与政府三者之间的关系上,自由主义认为()

西方政治思想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西方政治思想复习资料 1、柏拉图认为“除非哲学家成为我们这些国家的国王,或者我们目前称之为国王的统治者 的那些人物,能严肃认真地追求智慧,使政治权力与聪明才智合二为一”,否则“我们前面描述的那种法律体制,都只能海客谈瀛,永远只能是空中楼阁而已”。“只有正确的哲学才能为我们分辨什么东西对社会和个人是正义的,除非真正的哲学家获得政治权力,或者出于某种神迹,政治家成了真正的哲学家,否则人类就不会有好日子过。”柏拉图这种哲学王的思想对当时和现代有什么影响? 答:A、对当时的影响: 哲学王思想是《理想国》的核心主张。柏拉图创作《理想国》并不是表达一种乌托邦式的空想;而是针对当时希腊世界政治状况作出的现实主义的反馈。这一时期希腊的政治已经表现出种种衰败的征兆,而在观念世界,智者带来了希腊世界的逻各斯危机。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认为:逻各斯是一种对人讲的、人应当洗耳恭听的语言,它凌驾于时间之上,只是借助哲人之口言说出来。而智者的思想,把人视为万物的尺度,使语言和文字成为私利的奴仆,修辞学成了一门技艺,它为一切机会主义服务;人成为万物的尺度的逻辑结果,不过是强权和暴力成为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之死正是希腊世界逻各斯精神退化的后果。就此点而论,柏拉图的理想国家,正如法国学者布兰所指出的,其“目的就是消除普罗泰格拉定为最高标准的人是尺度的信条”,它实际是要“把个人从暴力下解救出来”。按照柏拉图的这一思路,共和国的价值在于将暴力与私利角逐从人们的生活中排除出去,而代之以和平安定的制度结构,它以秩序代替无序,以正义代替腐化,以公理代替强权,以永恒至福代替短暂的肉体享乐,以人人之福祉代替某个集团之利益,这对于现代人理解什么是共和国的精神,依然有着深刻的启迪意义。 然而,柏拉图毕竟属于古代,他没有个体权利与自由的明确概念,对私有财产的价值缺乏认识,缺乏宗教宽容的精神,他的政治哲学中体现着对个性的压制,对主观自由的否定,而这一切只有到了近代,才以自由主义的面目出现。尽管如此,柏拉图的政治哲学依然是政治哲学史上的伟大的先驱。柏拉图的哲学王思想标志着这样一个根本性的转折:古典希腊城邦时代终结了,人们面临的将是另一种生活世界;公共政治生活的时代结束了,哲学与宗教的时代开始了。 B、对现代的影响: 柏拉图试图确立知识统治,高扬理性在人类生活中的指导作用,无疑为西方理性主义的传统奠定了根基。他对少数哲学家与常人的描述,虽然带有强烈的精英主义色彩,但人们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直到今天,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中,依然是少数知识精英处于统治的地位,而普通民众则为生计所累,处于社会的底层。柏拉图的政治哲学,主张限制激情,节制欲望,这与现代宪政主义的基本精神有暗合之处。他的政治哲学,体现着秩序在政治中的优先性,体现着对整体和谐的追求。 让哲学家来统治国家,或使国家的统治者成为哲学家,在许多人看来都是一种不现实的乌托邦思想。的确,这两种设想都无法实现。但是,在柏拉图看来,它却是可以实现的一个理想。尽管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中就认识到实现该理想的难度,但是,柏拉图认为他的这个思想并不是完全脱离现实的,而是相反,他认为这个理论是建立在他在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分析和考察的过程中提出来的,具有很大的可能性。而且,他一生亲身躬行,曾三次远赴西西里,就是想将他的这个思想在当时的现实中实现出来,甚至后来的亚里士多德也受到影响,想将亚历山大大帝培养成为“哲学王”。

浅谈孔德:人类精神发展的三个阶段

浅谈孔德:人类精神发展的三个阶段 14金融01班20140270 贺佳琦 摘要:孔德提出人类精神发展有三个阶段:神学、形而上学以及实证主义阶段。关于神学与形而上学阶段,孔德认为人们没有认识到人类认知的特点、缺乏审查自己的能力及认识的局限性,强制地追求对知识、事实的根源的解释;而实证主义精神的中心是:一切知识均以实证的事实为基础,知识局限于感性知觉。然而,我们现在所学习或运用的科学,是否完全符合实证精神的理论?超出了经验事实的认识必然会失去科学性吗? 关键词:实证精神、经验事实、科学性、认知 在关于神学及形而上学阶段的观点上,我十分赞同孔德的观点,无论是人类认识的局限性以及缺乏审查自己的能力,还有就是对事物根源的追寻到想象出某些带有神化色彩的东西来满足自己的“求知欲”。就我看来,曾经的人类就是这样,万物是神造的(神创论),亦或是女娲造人的故事,无不是追寻对事实的一个根源解释,然而无端的猜想确实没有科学性,同时也对科学性思维的发展有一定的局限性。 于是,随着科学性思维的不断深入探究,人类步入实证主义阶段。孔德认为,我们所认识的是关于现象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是我们可以用来解释各种事实,同时可以证之以实,即可以用观察到的事实来证明;实证阶段一切知识均以实证的事实为基础;超出了经验事实的认识必然会失去科学性;知识局限于感性知觉,关于现象的知识是相对的,而非绝对...... 那么,是否我们现在所学习的知识,所了解、运用的科学就只是事实的知识吗?如果不只是基于事实本身的知识,那科学是否失去了科学所必须的特性——科学性呢?比如,我们都知道1+1=2,然而“1+1=2”在数学上未能被证明,而且我们认为数学即科学的分支,那么一个无法证明的定理,既是科学有不具有科学性吗?这值得我们去好好想想。

西方政治思想史

柏拉图 一、生平和著作 古希腊城邦时代的政治哲学家。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第一个有系统的政治学著作传世的思想家。创立“阿卡德米学园”。 著作:《理想国》、《法律篇》、《政治家篇》 二、国家的理论和正义的国家 1、坚持整体主义。 2、城邦政治建立在社会分工基础上,应该有统治、保卫、生产三种职能。 3、四种美德:智慧、勇敢、节制、正义。 4、一个灵魂包含包含理性、激情、欲望。应使理性居主导地位,统帅激情, 控制欲望。 三、哲学家治国 1、现实中四种政体的弊端。荣誉政体、寡头政体、平民政体、僭主政体。 ⑴造成统治者的无知;⑵社会的动荡;⑶人民品质下降。 2、哲学家的含义:高超的智慧、真实的知识、完美的道德和绝对的权力相 结合。 3、对城邦的社会改造 人有知识就是美德。 在哲学家和军人内,要废除私有财产。 理想城邦最重要的基础是三个等级不能乱动。 要求解放不是为了人的平等,是为了城邦。 重视教育,理想城邦需要理想公民。同时有文化专制主义精神。 四、政体思想 1、五种政体:贤人政体、荣誉政体、寡头政体、平民政体、僭主政体 2、当一种政体下的统治者和公民的品质发生变化的时候,政体也会发生变 化。 3、柏拉图批判平民政体和僭主政体。 4、按按照政体是否依法统治将政体分为两类: 守法政体:王制、贤人政治、民主政治

不守法政体:平民、寡头、僭主政体。 五、第二等好的国家 1、实行法治 2、实行有限民主制和混合政体 3、在社会经济制度上放弃了共产共妻的主张,坚持三个等级的划分。第一 等级:公民;第二等级:工匠商人;第三等级:奴隶。 亚里士多德 一、生平和著作 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和思想家,西方政治学的创始人。 代表作:《政治学》,《雅典政制》 二、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1、亚里士多德将知识分为三类:理论的、应用的、生产的。 2、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城邦。 3、政治学的研究内容:前人关于政制问题的研究。考察什么样的政治保全 城邦,什么样的政治破坏城邦,理想的政体是什么。 4、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历史和经验的研究方法。将城邦分解为最基本的要 素,通过最基本要素的分析而认识城邦本质,分析城邦起源而研究城邦本质。(溯源法) 三、城邦的起源、本质与目的 1、三种善业:人的目的就是要完善三种善业。包括:物质的富足,身体的 健康,良好的道德。 城邦是至高而广泛的社会团体。 起源:家庭——村庄——部落——城邦的自然演化 2、个人和城邦的关系: 个人价值依赖于城邦。“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人”指城邦公民。 3、公民的本质:指能参加司法事物和治权机构的人。享有自由平等的人。 城邦的本质:公民的自治团体。 四、对城邦的经验研究

西方政治思想史期末复习资料

西方政治思想史 1、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经历了:自然政治观、神学政治观和权力政治观三个阶段;①自然政治观是古代希腊、罗马时期的基本政治观。②基督教神学政治观是西方中世纪的基本政治观。③权力政治观是西方近、现代的基本政治观。 2、城邦的起源:亚里士多德描述了人类的社会组织由低级向高级的演进,同时也是人得本质不断趋于完善的历程。人类天生是合群的动物,必须国共同的生活。起初,由男女和主奴这两种关系的结合而组成了家庭,它是人类为满足日常生活需要而建立起来的社会的基本形式。而后,人类为了适应更广大的需要,又由若干家庭联合起来而组成村庄,村社的最自然形式就是部落。最后,若干村社又进而联合起来组成城邦。至此,社会组织就进化到了高级而完备的境界。所以,城邦完全是自然进化的产物。 3、城邦的本质:城邦就是自由公民的自治团体,是公民在法律之下分享权利和义务的政治体系。 4、城邦的目的是“至善”,是公民“优良的生活”。 5、古希腊政治思想的特点:①自然政治观与整体主义价值观;②理性的政治思 考与近于科学的研究方法;③特定的研究主题和范围:④公民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视角。 6、柏拉图的代表作中最有影响的——《理想国》。 其中阐述了一个理想城邦,包括其基本原则、基本制度和生活方式等。这个城邦不存在于现实当中,而是现实城邦所应趋赴的目标,是现实各类城邦中合乎正义的因素的集中提炼和升华,是城邦本质或内在精神的真正体现和阐发。 7、城邦的正义:集中体现在社会分工上。社会分工是城邦产生的原因和动力,也是理想国社会政治结构的突出特征。 8、如何论证正义? 柏拉图根据希腊人所谓的“四主德”,即一个人的美德包括: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个部分,区分各等级。他认为在城邦各组成部分中,哲学家的美德是智慧,军人的美德是勇敢,而节制则不专属某一阶级,它贯穿全体公民,它是天生优秀的和天生低劣的部分在谁应当统治和谁应当被统治这个问题上所表现出来的一致性和协调。而这几个等级各安其位,各尽其责,城邦就实现了正义。 9、亚里士多德对西方政治思想史的贡献:(3个) ①他是政治学的开创者;②他虽然没有超出古希腊整体主义传统,但是他否定了柏拉图的极端整体主义,在整体主义的框架内渗透了某些个人主义的因素。 ③是古希腊政治理论的集大成者。④西方理性与科学传统的先驱。⑤希腊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的百科全书人物。⑥城邦时代公民政治信仰的忠实表达者。 10、启蒙运动对法国革命的影响? ①它的矛头是封建制度及其精神支柱天主教会为对象的,因此为即将到来的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②启蒙思想家宣扬天赋人权,三权分立,体察功能自由、博爱、平等,而且这些思想迅速在欧美传播,对欧美的资产阶级革命起了影响和推动的作用,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进步,而且对亚洲国家的思想解放起了催化剂作用。③提高了法国人民的思想觉悟。④为法国大革命奠定了基础,让法国人民认识到需要争取平等权利的重要性,推翻君主制度,启蒙运动中的平等自由为法国大革命打下了基础。 11、卢梭:小资产阶级的代表

西方政治思想史小抄

名词解释: 柏拉图:(公元前427-347年)是古希腊城邦时代的政治哲学家,出生于雅典的一名门望族,师从苏格拉底。公元前387年建立阿卡德米学园,一生著述颇多,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理想国》。 《理想国》:作者柏拉图,书中阐述了一个理想的城邦,包括其基本原则,基本制度和生活方式。它以理念论为基础,认为城邦的理念就是合乎正义。其核心内容是哲学家执政,实现贤人政治。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32年)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和思想家,西方政治学的创始人,是希腊城邦政治思想的总结着,后来创立吕克昂学园,在政治学方面的著作有《政治学》,《雅典政治》。 《政治学》:是亚里士多德最有影响力的代表作,该书有意识地将城邦作为研究的对象,系统的讨论了城邦的起源,性质,目的等抽象的一般理论问题,还对各种类型的城邦体制进行了分类和比较研究。 马基雅维利:意大利政治家,思想家,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奠基人之一,一生著作甚多,涉及历史、军事、文学艺术、政治各个方面。其代表做是《君主论》。 《君主论》:是马对佛罗伦萨几百年间的“政治实验和激烈改革”,对历史和现实中各国统治者的政治经验,以及他本人多年从政阅历的理论总结。在书中他从人和人的经验出发,总结国家强弱、权力得失的原因。在西方他最早把政治的实质看作权力的问题,将法律、军队、权术等治国要策视为权力的工具,为近代西方政治学待定了基础。 洛克:英国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西方近代自由主义最早的代表人之一,著有《论宗教宽容》,《政府论》,《人类理解论》 《政府论》:洛克的精心之作,是他对多年的政治经验的理性思考和总结。书中提出的自由、法治与分权的政治原则发扬了西方近代自由与宪政的传统,它被资产阶级奉为“圣经”。 孟德斯鸠:法国近代分权学说,地理环境论与历史方法的创立者,又是近代法理学和社会学的奠基人,其学术巨作《论法的精神》。 《论法的精神》:孟德斯鸠的学术著作,书中猛烈抨击了封建专制制度,系统提供了政治和法律制度建设的原则。奠定了孟德斯鸠在近代西方学术界的重要地位。影响英法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和近代中国的政治思想界。 卢梭:法国启蒙运动中特色鲜明的小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家兼著名的文学家,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其政治思想代表作是《社会契约论》 《社会契约论》:书中用公意这个学理概念和其他启蒙学者的理性论划开界限,全面阐述了社会契约、人民主权、政府、法律理论,表明他激进的民主主义理论体系成型。 托克维尔:法国政治思想家,政治社会学的奠基人,出生于贵族世家,深受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人的影响,其代表作是《论美国的民主》。 《论美国的民主》:托克维尔的代表作,上卷的《绪论》部分阐述了全书的基本思想,上卷的两个部分分别讲述美国的政治制度,分析美国的民主现状,下卷的四个部分阐述了作者的政治哲学思想和政治社会学思想。 柏克:英国政治思想家,保守主义政治理论的奠基人,出生于都伯林的一个律师家庭,代表作有《关于目前不满情绪的根源》、《法国革命论》等。 保守主义; 简答题: 什么是贤人政治?柏拉图在为其理想国家寻找理想政治模式的时候,首先考察了四种不完善的政体形式:荣誉政体、寡头政体、民主政体和僭主政体,这四种政体均不合柏拉图之意,都构不成理想政体。他认为,理想国中应实行的政体形式是“贤人政治”,也就是哲学王的知识统治。在哲学王为最高统治者的理想王国中,哲学王是高超的智慧,真是的知识,完美的德行与绝对的权威的结合体,哲学王在国家中凌驾于一切之上,具有发号施令的绝对权威。因为只有他才拥有以永恒不变的概念为对象的真正知识,只有他才能够正确地区别开实在、本质和现象,过一种清醒的生活。 在柏拉图的这种贤人政体中,权力与知识得到了有机的结合,至高无上的哲学王必须是经过特殊训练,

孔德

孔德人物介绍 一、实证社会学:含义、原则、思想三阶段 二、社会动力学:社会发展三阶段理论 三、社会静力学:社会构造 四、孔德的宗教学:人道教 一、简介 奥古斯特·孔德(Isidore Marie Auguste François Xavier Comte,1798年1月19日-1857年9月5日)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实证主义的创始人,1798年1月孔德出生于蒙彼利埃的一个中级官吏家庭,在其著作中正式提出“社会学”这一名称并建立起社会学的框架和构想,整个19世纪,值得一提的法国社会学家屈指可数,但作为实证主义的创始人,社会学之父的奥古斯特·孔德(AugustComte,1798-1857)却当之无愧。他创立的实证主义学说是西方哲学由近代转入现代的重要标志之一。代表作有:《实证哲学教程》、《实证政治体系》等著作。 二、生平 1798年1月孔德(英译Auguste Comte)出生于蒙彼利埃的一个中级官吏家庭。1817年8月,他成为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的秘书。1830年,《实证哲学教程》第一卷出版,稍后其他各卷(共六卷)陆续出版。1838年出版的第四卷中,正式提出“社会学”这一名称并建立起社会学的框架和构想。1844年孔德遇到对其理论发生重大影响的德克洛蒂尔德·德沃。受德沃影响,孔德创立“人道教”,并成立了具有宗教色彩的“实证主义学会”,设计了一整套宗教仪式和僧侣制度。1857年9月,孔德在巴黎因癌症逝世。 三、实证社会学概念的提出

孔德认为,为了摆脱社会危机,重建社会秩序,必须创建一门新的知识与信仰体系,即一门关于社会的科学,将科学的实证方法运用到社会、政治、道德以及宗教等问题上。这就是社会学。 1、实证的含义 孔德是西方社会学史上最早把自己的哲学称之为实证主义的欧洲思想家。在孔德看来,实证的含义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是现实的,而不是虚幻的;(2)是有用的,而不是无用的; (3)是可靠的,而不是可疑的;(4)是确切的,而不是含糊的。 2、实证社会学原则 孔德认为,社会学实证主义基本原则有以下几点: (1)方法论上追求自然科学主义倾向。孔德认为,社会学应当以自然科学为基础,并采用其它科学方法;它主要依据自然规律去解释社会现象; (2)认识论上追求经验主义:孔德认为,社会学可以解释经验、感觉以及其它可实验性的知识或材料; (3)追求价值中立:社会学作为一门实证科学,它只与“是什么”有关,而对“应该是什么”不感兴趣,因此,它是价值中立的。 3、人类思想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 圣西门早就说过,一切科学都从假说开始,经过由简到繁、由抽象到具体的发展而以实证结束。孔德对此进行了系统化,认为每一种知识、人类的发展都经过三个不同的阶段:即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以及实证阶段。 第一,神学阶段,这是人类思维的起点以及初级阶段。神学占据统治地位,人们往往追求事物的本源,把自己无法认识的对象都归结为“神”,这是一种虚构的状态; 第二,形而上学阶段,这是人类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人类乞求于抽象的实体,以抽象的概念、实体代替了神,运用形而上学解释一切; 第三,实证阶段,这是人类智力发展的最高阶段,人类努力寻求事物或现象的客观规律性和实证性。也就是说,人类不再探求宇宙的起源、不再探求“事物的原理与原因”,而努力发现事物的实际规律。 孔德认为,一方面,每一门学科的发展都要经过这三个不同发展阶段,另一

西方政治思想史

1、苏格拉底的主要政治思想 从美德即知识这一命题出发,苏格拉底提出了下列政治思想: 1、治理国家的人应当是懂得治国艺术的人,应当由掌握政治知识的人来治理国家。 2、判断真理要靠知识,而不能靠多数。 3、公民必须维护国家法律的尊严,法律如契约,遵守法律就是遵守契约,破坏法律就是破坏契约。 4、反对僭主政府和豪富专政,主张贵族政体和贤人政治。 5、城邦应注重教育。 2、柏拉图的“哲学家治国思想”以及对“第二等好的理想国”设计。 柏拉图在《法律篇》中所设计的“第二等好的理想国”(次优国家方案)应具备的条件是: 其一,承认民主原则,采用混合政体。 其二,实行公民、工匠、商人、奴隶的社会分工。 其三,城邦的适当规模为5040个公民组成,超出者进行海外殖民。 其四,国家机构由37人作为领导者,360人组成议会,另设将军、祭祀、法官等,所有公职人员任职不得超过20年,不满50岁不得被任命,超过70岁必须离职。在此基础上,建立完备的法律制度,进行“法律的统治”。 3、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以及他对西方政治思想史的贡献。 1、开创政治学研究之先河。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中所研究的国家的目的、起源,政体的产生、衰败及保全的原因,政体的分类,理想城邦的构建,以及公民教育等思想,都对近现代政治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重经验、重归纳的研究方法,使政治思想的研究摆脱了神的束缚,把政治学变成了人的政治学。 3、亚里士多德思想中的个人主义的胚芽、对民主法治等政治价值所作的理论阐述,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斯多葛学派主要政治思想及其影响。 1、提出了自然法的基本思想 2、提出了人人平等的基本原则 3、提出了人的精神自由的思想 影响:1、斯多葛学派奠定了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独具特色绵延不绝的自然法传统。2、斯多葛学派关于人的平等思想与人的自由思想一起,构成西方政治学说史上关于人的观念的一个重大变革。 5、波利比阿的主要政治思想。 主要表现在他提出的混合政体理论。虽然罗马的执政官、元老院、公民大会与近代西方的行政、司法、立法机构还不能相提并论。但是,波利比阿经

《西方政治思想史》

《西方政治思想史》 1.教材 (5)利维坦——《圣经》中所描述的一种力大无穷的巨兽。在西方政治术语中通常用来指称权力不受限制的国家或者政府。 (6)社会契约——人们为了脱离自然状态以让渡个人权利、建立公共权威而换取社会和平与个人安全的协议。 2.《政治学核心概念》 (1) 主权,在最简单的意义上指的是绝对与不受限制的权利原则。但是在使用时通常要对法定主权和政治主权进行区分。法定主权指无上的法律权威,即由法律规定的要求顺从不容置疑的权利。政治主权指的是不受限制的政治权力,即掌控服从的能力,这是通过对强制性力量的垄断来确保的。 (2)合法性,一般表示正当性。它赋予命令以权威或约束力的特性,从而将权力转化为权威。合法性在政治哲学和政治科学中的用法也并不一致。政治哲学家一般将合法性视为道德或理性原则,以及政府可以要求公民服从的根据。因此,对合法性的宣称要比公民服从的事实更为重要。政治科学家则通常从社会学角度来理解合法性,将其当成是依从某个统治系统的意愿,而不管该系统是怎么建立起来的。正如韦伯所言,这种视野下的合法性,表示的是对合法性的一种信仰,即对“实施统治的权利”的信仰。 (3)经验主义是这样一种学说,即感觉经验是知识的唯一基础,因此一切假说和理论都应接受观察和实验过程的检验。 (4)理性主义是这样一种观念,即世界有一种理性结构,而这种结构又能被人类的理性与批判性探索所揭示。作为一种哲学理论,理性主义坚信知识来源于理性而非经验,并因而与经验主义形成了对照。但是,作为一种普遍原则,理性主义着重强调人类理解和解释世界以及寻找问题解决途径的能力。

(5)功利主义是一种道德哲学,它指出任何一项行动、政策或制度 的“正确性”都能够以其增进幸福的趋势来确定。这一观点基于这样的假定,即个人是由自身利益驱使的,这些利益可以定义为追求快乐或幸福的欲望和避免痛苦或不幸的愿望。因此,个人总是通过计算每项可能的行动方案所产生的快乐和痛苦的数量来选择能保证最大快乐与最小痛苦的行为路线。 (6)宪政在狭义上就是有限政府通过宪法的存在而进行的实践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只要政府机关和政治过程受到宪法规章的有效约束,就存在宪政。在宽泛的意义上,宪政指的是一系列政治价值和期望,反映人们希望通过建立制约政府权力的内外机制来保护自由的愿望。(7)民主从字面上看就是由人民来统治,林肯在盖茨堡演讲中极力赞美他所称之“由人民构成、由人民通知并对人民负责的政府”的优点。这一表述凸显了民主的三个核心特征的重要性。第一,对“人民”的强调意味着政治平等,即对政治权力和影响的平等分配。第二,政 府“由”着人民强调了大众参与的重要性。第三,政府“为”着人民突出了民主意味着按公共利益实施的统治理由。 (8)个人主义是一种认为个人的重要性高于任何社会群体和集体的价值观。个人主义作为描述性概念,其表现形式为方法论个人主义,它认为个人是任何政治理论或社会解释的核心——任何关于社会的论断都应该以组成社会的个人为依据。作为规范性概念,其表现形式为道德个人主义,它意味着,个人的权利、需要或利益应放在优先地位;社会应该按照个人受益的目的来建设。 (9)正义是主张从道义合理地分配奖励与处罚的观念。简而言之,正义就是给予他或她“应得”的东西,这又常常被视为他或她的“正当报酬”。 (10)同意的意思就是表示赞同或作出应予。同意,作为一项政治原则一般与权威相联系,是人民答应接受统治并因而服从政治义务的一种方式。

《教育社会学》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

《教育社会学》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社会角色 2.角色扮演 3.同辈集体 4.课堂控制 5.过分社会化 二、判断对错,并对错误的加以改正(每题4分共20分) 1.在教育社会学史上,孔德被认为是教育社会学的真正奠基者。 2.在教育社会学研究中,以社会结构--—社会组织-行为规范—--个体事实作为研究路径,并偏重社会事实的是韦伯。 3.教育习俗是一种非正式规范,其最显著的特点是非制约性。 4.角色期待越强烈,越会产生期待效应。 5.学校文化的实质是一种“显性知识”对学生产生教育影响。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2.简述教育社会学的学科特点。 3.简述差异交往说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你是如何看待学生崇拜明星这一现象的? 2.试析大众媒介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参考答案: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与社会对占据该地位的人的行为期望相符合的一套行为模式。A1 2.角色扮演:当一个人具备了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就称为角色扮演。 3.同辈集体:是指处于同等社会地位的同代人组成的小群体。B5 4.课堂控制:是指教师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对学生行为也包括对自身行为进行的有意识引导、约束和调整 5.过分社会化:是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是一种只承认共性、抹杀个性的社会现象。B4 二、判断对错,并对错误的加以改正(每题4分共20分) 1.在教育社会学史上,孔德被认为是教育社会学的真正奠基者。 错。在教育社会学史上,涂尔干被认为是教育社会学的真正奠基者。 2.在教育社会学研究中,以社会结构--—社会组织-行为规范—--个体事实作为研究路径,并偏重社会事实的是韦伯。 错,孔德、涂尔干等人 3.教育习俗是一种非正式规范,其最显著的特点是非制约性。 错。教育习俗依靠个体对群体的认同与自觉尊重并通过舆论的力量起着控制、协调个体行为的作用,具有制约性。 4.角色期待越强烈,越会产生期待效应。 错。未必。角色期待可以影响教师的角色行为,但必须通过被期待者的内化过程。 5.学校文化的实质是一种“显性知识”对学生产生教育影响。 错。隐性知识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西方政治思想史复习提纲

《西方政治思想史》 课程考核内容和复习提纲 徐文涛 (一)绪论 一、考核内容 西方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发展线索和学习方法。 二、考核要求 (一)识记 1.政治思想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2.西方政治思想从古代一直到近代,始终重视如何认识国家、组织国家的问题,管理国家的问题直到19世纪末期才引起思想家们的突出的关注。 3.自由主义是贯穿于西方政治思想的一条主线 4.唯理性是指西方思想崇尚“理性”思辨,重视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规律。 (二)复习题 1.什么是政治思想?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2.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基本线索是什么 3.西方权利政治观是如何发展演变的? (二)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思想 一、考核内容 古代希腊和古代罗马政治思想的一般状况;古代希腊和古代罗马政治思想发展与特征;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斯多葛派、西塞罗、奥古斯丁政治思想的基本内容。 二、考核要求 (一)识记 1.在西方,最早的国家形式。 2.古希腊城邦最显著的特征。 3.在古希腊城邦中,自由公民享有政治权利。 4.《荷马史诗》是希腊政治思想萌芽的代表。5. 公元前509年,雅典的克里斯提尼改革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正式确立。到伯里克执政时期,雅典民主制空前繁荣。 6.从苏格拉底等思想家开始,古希腊学术研究的主题由自然界转向人类社会。 7.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和思想家,西方政治学的创始人。 8. 柏拉图设计的理想国是后来一系列理想国中的第一个。这种政治学说中理想国家与现实国家的对立,开创了西方政治思想史中乌托邦主义的传统。 9. 斯多葛派是希腊化时期最重要的政治哲学流派,它流传到罗马帝国时代并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成为罗马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10. 西塞罗的平等思想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转折,它开始以一种平等的、没有根本差别的眼光来看待所有的人。 11.奥古斯丁的传世作《上帝之城》从理论上总结了基督教的政治价值观,对人们的政治观念,对教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释词 1.苏格拉底柏拉图哲学王亚里士多德斯多葛派西塞罗奥古斯丁

斯宾塞和孔德理论的异同

斯宾塞和孔德理论的异同 孔德和斯宾塞都是对西方社会学的创立和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孔德是公认的西方社会学的创始人,享有社会学之父的美称;斯宾塞是英国社会学的奠基者,被称为是19世纪英国学术界的“思想泰斗”“维多利亚英国的亚里士多德”。 他们都将社会看做是一个有机整体,社会的各个部分执行特殊的功能。孔德持有强烈的整体倾向,并批判了当时主要从个体主义角度从事研究的心理学和经济学。他借用生物学的概念,把社会比作一个有机体,认为社会各部分相互联系,必须将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斯宾塞将孔德的思想更加系统化,并明确指出,社会可看做一个有机整体因为它和生物有机体有许多相似之处。这主要表现在生长过程、结构进化、功能分化、整合趋势等几个方面。 孔德和斯宾塞都认为社会是不断进化的,社会可以看做个人一样不断生长的,,逐步进化的。原始社会对应人类的童年;现代社会对应人类成年。孔德认为社会是有一个阶段向另外一个阶段转变的,社会在曲折中发展。斯宾塞倾向马克的获得性遗传理论,认为宇宙万物,从自然到社会无不受进化规律支配。 孔德和斯宾塞都强调情感的重要性,都将情感看做是行动的动力,道德的基础。他们都是乐观的,都对未来充满希望。孔德希望重建政治开明、道德进步、社会稳定、人民幸福的新的社会秩序。斯宾塞严重的社会是不断成长变化的,经过优胜劣汰之后会变得很美好很强大。 他们还都有市政的科学统一观,认为社会现象最复杂,社会学必须建立在其他学科的完善的基础之上,尤其是生物学的基础之上。孔德将社会学看做是一门市政的科学,将之与神学和形而上相区别,,他认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现象的基本规律的科学,是唯一探索人的理性极其心理在社会生活的影响下如何晚上起来的科学。孔德提出必须运用四种科学的基本方法,即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和历史法。斯宾塞企图吧一切知识纳入他的进化论之中,他认为社会学这门最复杂的科学必须建立在其他各门相对简单的具体科学基础之上,尤其是它与生命科学的关系格外密切、十分接近。 孔德重视主管,斯宾塞重视客观,前者更强调精神的重要性,后者更强调结构的重要性。孔德希望通过倡导实证的科学来统一人们的认识,重建社会秩序。他认为由于受到旧制度和旧观念的束缚,实证主义社会学在当时还处于建设过程中,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实证主义精神的优越性也未能充分显示出来。他强烈要求在学校开设实证主义课程,并积极地举办实证主义讲习班,成立实证主义教育自由协会,热情地堆普通百姓进行实证教育,以便为精神重建奠定基础,人们的精神解放创造有利条件。斯宾塞认为社会是松散的整体,组成他的个体是或多或少的自由和分散的,彼此结合的程度不那么牢固。斯宾塞认为结构的变化伴随着功能的变化,社会单位规模的增大必然引起社会活动的进步与分化。斯宾塞总是劝告人们从结构的进化阶段以及在此阶段上发挥的功能这两个方面来研究机构。 孔德提倡集体主义,主张个人服从社会整体;斯宾塞则宣扬个人主义,强调社会服务于

西方政治思想史参考书目

《西方政治思想史》参考书目 1.教材类阅读书目 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天津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丛日云:《西方政治文化传统》,大连出版社1996年版。 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多卷本),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唐士其:《西方政治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张桂琳:《西方政治思想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马啸原:《西方政治思想史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浦兴祖:《西方政治学说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乔治·H. 萨拜因:《政治学说史》,盛葵阳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约翰·麦克里兰:《西方政治思想史》,彭淮栋译,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 [美]列奥·施特劳斯着:《政治哲学史》(上、下),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英]昆廷·斯金纳:《近代政治思想的基础》,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意]萨尔内·马斯泰罗内:《欧洲政治思想史》,黄华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2.原着类阅读书目 [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古希腊]柏拉图:《法律篇》,张智仁、何勤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日知、力野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古罗马]西塞罗:《西塞罗三论》,徐奕春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古罗马]西塞罗:《国家篇法律篇》,沈叔平、苏力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意]阿奎那:《阿奎那政治着作选》,马清槐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意]马基雅维利:《君主论》,潘汉典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荷兰]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温锡增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英]洛克:《政府论》(上下篇),瞿菊农、叶启芳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下册),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法]让—雅克·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高煜译,

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理论

第二章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理论 本章学习要点: ●“实证”一词的含义 ●“三阶段论”的主要思想 ●社会学的学科性质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社会静力学的基本内容 ●社会动力学的基本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 科学分类和三阶段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社会学研究方法 课时安排:3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内容: 第一节生平与著作 1798年孔德出身于法国南部地中海海滨的一座古城蒙贝利埃,父亲是县税务所的会计官,母亲原为流亡贵族小姐,两人均是狂热的天主教教徒。幼年的孔德体弱多病、身长腿短、眼斜个小、其貌不扬,但极聪慧好学。9岁寄宿于蒙贝利埃中学,文理两科的成绩均名列前茅,且显示出一定的反叛精神。1812年他考入著名的巴黎综合技术学校”,因年龄太小,两年后才被正式录取。他并不安于数理科学的学习,还热情关心时事政治,广泛涉猎政治和社会理论书籍,如饥似渴地研读18世纪启蒙思想家的哲学、政治著作以及法国当代思想家的著作道德的叛逆精神在这里又有所发展,他和一些同学故意蔑视校纪校规,因而经常受到校方的申斥,多次被关禁闭。1816年,他终于被校方永久地开除了。 1817年孔德经人介绍,当了著名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圣西门的秘书。起初,孔德非常尊敬比他大30多岁的圣西门,将其视为良师益友。但7年后,两人终因意见不和而分道扬镳。其间,孔德的生活一直很拮据,主要靠给人讲授数学维持生计。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孔德决定创立一门新的哲学即实证主义哲学(简称实证哲学),这是一种源于实证科学并与形而上学哲学相对立的哲学体系。1826年,孔德在自己的住所开办“实证哲学讲座”,应邀前来听讲的有不少是当时法国科学界的名流。然而只讲了三讲,孔德便因精神分裂症住进了医院,其后又投河自杀被人救起。1829年孔德恢复了实证哲学讲座。讲座每周两次,几乎持续了两年。孔德接着将讲稿整理成书,以“实证哲学教程”的书名从1830年起陆续出版,内容涉及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社会学诸多领域,到1842年一共出齐6卷。该书是孔德最重要的著作,被视为实证主义这一哲学流派的里程碑式的文献,而且,正是在这部巨著中他首次使用社会学这一名词,并提出建立社会学这门学科的系统思想。 孔德一直希望能在大学谋到一个正式的教职,但未能如愿。他一生只在大学有过短暂的兼职,和学术界缺乏密切的联系,成为学术边际人,这在后期愈发明显。1844年,有过不幸婚姻生活经历的孔德,结识了遭丈夫遗弃的年轻女子克洛蒂尔德,两人柏拉图式的爱情维持了一年多以后这位女子不幸病故。与克洛蒂尔德的恋情对孔德的影响很大,他的观念也因而发生明显的变化。晚期的孔德在“实证”概念中加进了“感情”要素,并开始推崇早年极力反对的宗教。他后来甚至创立了一个旨在强词人类之爱的“人

西方政治思想史

名词解释 《理想国》:《理想国》是柏拉图对自己前此哲学思想的概括和总结,以理念论为基础,建立了一个系统的理想国家方案。认为国家起源是社会分工的结果,政治的目的是正义,主张哲学家治国,提出废除私有制,实行公产、公妻制。理想国的正义(分工模式):正义就是每个人根据上天赋予自己的品质,做好自己份内的工作,正义的城邦就是各人按照天性做自己应做的本分工作的共同体。 斯多葛学派:希腊化时期的哲学流派,创始人芝诺。学说兼有唯物和唯心的因素。承认事物是物质的、发展的、运动的,但认为发展变化的决定因素是神性和命运。认为道德即是幸福。提倡过道德的、自然的生活。提出了“人人皆兄弟”和世界公民的政治主张,其理想是建立一个由理性所统治的世界国家。 恩典说:中世思想家奥古斯丁在其著作《上帝之城》中的观点,完整阐述了基督教的社会政治哲学,其中最主要的思想是教权至上原则。人类由于他们的原罪而丧失了改恶从善的意志,不能自己解救自己,只能依靠上帝的恩典。只有一部分人能得到上帝的恩典,谁能获救是上帝预定的,不取决于个人主观的努力。从而解释人应该从属于上帝,人间之城从属于上帝之城,加强基督教的合法统治地位。 权力政治观:是西方近、现代的基本政治观。这一政治观认为,政治权力的建立是来源于维护个人权利的要求。围绕着权力,人们形成了一系列的新观念,从马基雅维利的“国家理性"到布丹的“主权”理论,西方政治思想搭建了权力政治观的基本框架,确立了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的基本体系。 霍布斯: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西方近代政治学理论的系统阐发者。他将机械唯物论的哲学观应用到政治学理论的研究当中,运用几何学等“真正科学的方法”进行政治学研究。在霍布斯那里,这种方法同人性论、自然法和社会契约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他自称的所谓新“政治科学”。《利维坦》是其代表作。 孟德斯鸠:法国18世纪启蒙运动的先驱,著名的政治思想家。《论法的精神》一书是他一生学术研究的代表作。在这本书中,孟德斯鸠运用历史方法和文化学的方法,论证了资产阶级的政治自由和民主制度,在西方政治思想界有着重要的地位。他提出的分权制衡学说成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本组织原则,对美、法资产阶级革命产生过重要影响。 《论法的精神》:由孟德斯鸠所著,发表于1748年。该书内容广泛,包括了政治理论、法律理论、经济理论等多项内容,认为法的精神是法律与其他事物间的关系,提出了只有法律才能保障人民的自由权利,政体和政体原则是影响法律的重要因素,而专制则是对人性的蔑视和对自由的践踏,第一次正式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完善了洛克的分权理论,奠定了近代西方政治与法律理论发展的基础。 潘恩:全名托马斯.潘恩,美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政论家。他出生于英国,1774年移居美国,在一家杂志上写了不少涉及时事的文章。针对当时北美人民在反英过程中的目标模糊、对英王仍抱有幻想的心态,他在1776年发表小册子《常识》,揭露英王的专制暴虐,指出战争的目标是独立,并号召北美人民拿起武器,摆脱殖民枷锁。《常识》一举扭转了北美的舆论,提高了人民的觉悟,推动他们倾向独立。 分权与制衡:汉弥尔顿一方面继承了洛克和孟德斯鸠的分权理论,一方面又做了修改。主张加强议会中富有者和出身高贵的人的力量,加强行政权和司法权的力量,力图以此削弱民主的因素。在三权分立的基础上,使三种权力相互混合、渗透以相互牵制,主要是想牵制议会。他主张给行政首脑以极大地权力,集权于一身以保障人民的利益。总统有权否决议会制定的法律,以形成对议会的牵制。法院不受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的干预,独立行使司法权,即司法独立。最高法院有判决议会法案违宪的权利,从而进一步削弱了议会的权力。他在主张行政权、司法权对立法权牵制的同时,也赋予议会对包括总统在内的行政人员的弹劾权,这样达到政府各部门权力的平衡,保证国家的统一与稳定。 功利主义:功利主义也称效益主义,是19世纪英国政治思想的一个流派。提倡追求“最大幸福”。主要思想家有米尔、边沁等。功利主义不考虑一个人行为的动机与手段,仅考虑一个人行为的结果对最大快乐值的影响,能增加最大快乐值的即是善;反之即为恶。以此认为人类的行为完全以快乐和痛苦为动机。其唯一目的是求得幸福,所以对幸福的促进就成为判断人和政府一切行为的标准。是一种以超阶级的功利作为人们行为标准的资产阶级哲学思想。对西方的法律、政治学经济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