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学十二讲参考文献共页
《语用学十二讲》参考文献,共10页
《语⽤学⼗⼆讲》参考⽂献,共10页[217]何⾃然,2007,《语⽤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18]何⾃然、陈新仁,2004,《当代语⽤学》,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19]何⾃然、何雪林,2003,“模因论与社会语⽤”,《现代外语》,第2期。
[220]何⾃然、段开诚,1988,“汉英翻译中的语⽤对⽐研究”,《现代外语》,第3期。
[221]何⾃然、李捷、李东杰(译),2009,《英语语⽤学》,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22]何⾃然、吴亚欣,2004,“关联理论是⼀种因错⽽‘对’的理论吗?”,《现代外语》,第1期。
[223]洪岗,2000,“语际语语⽤学研究”,《杭州教育学院学报》,第3期。
[224]胡⽂仲,1995,“跨⽂化交际研究如何起步?”,《外语与外语教学》,第1期。
[225]胡⽂仲,1992,“⽂化教学与⽂化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第1期。
[226]胡⽂仲、⾼⼀虹,1997,《外语教学与⽂化》,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27]姜占好,2004,“中澳⼤学⽣英语道歉策略的对⽐研究”,《外语研究》,第2期。
[228]蒋骁华,2003,《符号学翻译研究:⽂学语⾔的理据及其再造》,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E229]靳义增,2009,《中国⽂法理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30]李海辉,2003,“《假定意义:⼀般会话含意理论》评介”,《现代外语》,第1期。
[231]李怀奎、李怀宏,2004,“景观标识名称汉译英的语⽤等效研究”,《上海科技翻译》,第1期。
[232]李捷,2006,“汉语反问句加强‘施为⽤意’浅析”,《外语教学》,第2期。
[233]李捷,2008a,“国内语⽤学研究的多元化发展”,《外语教学与研究》,第6期。
[234]李捷,2008b,“模因论视域中的⾔语幽默”,《外语学刊》,第1期。
[235]李梦⽣,2004,《左传译注(第⼀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语用学参考文献
•1] 顾曰国. 使用者话语的语言学地位综述[J]. 当代语言学. 1999 (03)•[2] 姚小平. 索绪尔语言理论的德国根源[J].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3(03)•[3] 许国璋. 关于索绪尔的两本书[J]. 国外语言学. 1983 (01)•[4] 岑麒祥. 瑞士著名语言学家索绪尔和他的名著《普通语言学教程》[J].国外语言学. 1980 (01) ] 顾曰国. 使用者话语的语言学地位综述[J].当代语言学. 1999 (03)•[2] 姚小平. 索绪尔语言理论的德国根源[J].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3(03)•[3] 许国璋. 关于索绪尔的两本书[J]. 国外语言学. 1983 (01)•[4] 岑麒祥. 瑞士著名语言学家索绪尔和他的名著《普通语言学教程》[J].国外语言学. 1980 (01)••[1] . 《语言科学》稿约[J]. 语言科学. 2003 (03)•[2] 余光武. 当代语言科学创新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暨《语言科学》创刊十周年庆典在徐州召开[J]. 语言文字应用. 2012 (04)•[3] 丁邦新. 祝贺《语言科学》创刊十周年[J]. 语言科学. 2012 (06) •[4] 余光武. 当代语言科学创新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暨《语言科学》创刊十周年庆典综述[J]. 语言科学. 2012 (06)•[5] 侯精一. 贺《语言科学》杂志创刊[J]. 语言科学. 2002 (01) •[6] 李宇明. 面向社会需求,发展语言科学[J]. 语言科学. 2002 (01) •[7] 孙宏开. 贺《语言科学》杂志创刊[J]. 语言科学. 2002 (01) •[8] . 《语言科学》2005年(总第14-19期)总目录[J]. 语言科学. 2006(01)•[9] . 《语言科学》2006年总目录[J]. 语言科学. 2006 (06) •[10] . 《语言科学》2007年总目录[J]. 语言科学. 2007 (06)优秀硕士论文跨文化语用学视角下的语用失误探析蔡悦硕士吉林大学2013从词汇语用学角度研究中英多义词的语用充实现象冯欢硕士武汉理工大学2013中国学生英语语用能力的语际语用学研究郭芳硕士华东理工大学2011新课改下小学作文语用学分析裴霞苏州大学2012课堂的文学语用学分析李玉婷硕士西华大学2012语用学视角下网络流行语分析鞠其琪硕士山东师范大学22012语用学视角下的英汉礼貌用语对比研究李冰心硕士辽宁大学2013陈露魏银萍盛新月胡婷婷阚秀丽。
(完整版)语用学
语用学概论(1)丈夫:我去办公室啦。
(2)妻子:老公,今天是星期天。
(1)父亲:今天哪儿也不想去。
(2)女儿:老爸,今天是星期天。
(1)下午踢球去吗?(2)晚上还有考试。
(昨天把腿拉伤了。
)(1)小王:怎么样?(2)小李:资料都拿走了。
(1)老师:现在几点了?(2)学生:路上自行车没气啦。
第一讲什么是语用学一、语用学的起源❑“语用学”术语的提出1938年美国哲学家莫里斯在著作《符号理论基础》(Foundation of the theory of signs)中首次使用了“语用学”这一术语(Pragmatics)。
这个术语是莫里斯参照pragmatism(实用主义)和pragmaticism(实效主义)创造出来的。
符号学(semiotics)包括:句法学(syntax)、语义学(semantics)、语用学(pragmatics)三分。
句法学(Syntactics or syntax)研究“符号之间的形式关系”;语义学(semantics)研究“符号及其所指对象的关系”;语用学(Pragmatics )研究“符号和使用者的关系”(Morris,1938)《符号、语言和行动》(1946 )语用学是符号学的一个部分,它研究符号的来源、应用及其在行为中出现时所产生的作用或效果。
⏹语用学与符号学⏹语用学与语言哲学自20世纪30年代末开始,皮尔斯、莫里斯和卡纳普等把语用学作为符号学的一部分,其研究仅限于哲学,这可算是语用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末,以希勒尔、奥斯汀、塞尔和格赖斯等为代表的语言哲学家对言语行为和会话含意理论的探索,使语用学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他们的研究成果基本上奠定了语用学的理论基础,这可算是语用学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此时的语言学研究仍限于哲学范围内。
正式因为哲学家对语言的探讨,为70年代语用学成为语言学的一门独立学科准备了条件。
70年代以后,特别是1977年在荷兰正式出版发行了《语用学学刊》以后,语用学作为语言学的一门新兴学科才得到确认。
合作原则的违反在巴金小说《憩园》会话中的运用
合作原则的违反在巴金小说《憩园》会话中的运用发表时间:2019-06-24T11:50:19.030Z 来源:《成功》2019年第4期作者:罗桂花[导读] 本文主要是从格莱斯提出的合作原则角度来分析巴金小说《憩园》的会话含义,从而揭示其语言背后隐藏的人情世故、人物性格、作者意图等更深刻的内容,充分挖掘和丰富巴金的小说《憩园》。
在实际交际过程中,人们并不总是遵守合作原则的,所以本文主要通过合作原则的量准则、质准则、相关准则、方式准则四个原则的违反在《憩园》会话中的运用来展开,突显出合作原则在小说《憩园》中的具体实践和运用。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江西南昌 330038【摘要】本文主要是从格莱斯提出的合作原则角度来分析巴金小说《憩园》的会话含义,从而揭示其语言背后隐藏的人情世故、人物性格、作者意图等更深刻的内容,充分挖掘和丰富巴金的小说《憩园》。
在实际交际过程中,人们并不总是遵守合作原则的,所以本文主要通过合作原则的量准则、质准则、相关准则、方式准则四个原则的违反在《憩园》会话中的运用来展开,突显出合作原则在小说《憩园》中的具体实践和运用。
【关键词】巴金小说《憩园》;合作原则的违反;会话分析目前对巴金的小说《憩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小说的文学审美、人物性格、“败家子”的悲剧形象、“看与被看”模式的分析、大家庭没落和家园回归的分析、小说主题本身、巴金自身的矛盾分析、母亲形象、巴金的小说《憩园》与《寒夜》的比较,还有与张爱玲、鲁迅以及一些外国文学的对比上,更有对女主人公出场的相关服饰研究;也有从《憩园》的修辞性叙事、叙事模式等角度去分析的,但都是从文学叙事模式的角度去分析,运用语用学的会话原则等相关理论去分析这篇小说的是少之又少。
小说的对话是小说活的灵魂,是生活的真实写照,所以对小说的对话分析也是对实际语言的应用。
格莱斯将合作原则定义是合作原则要求每一个交谈参与者在交谈中所说的话符合当时交谈的目标和方向。
如果发话人的话语在表面上违反了合作原则下任何一条准则,那么他可能是故意这样做的,而受话人则要根据当时的语境,推断出发话人表面违反合作原则的目的,也就是要弄明白他的话语含义。
理论语言学第三章语用学资料讲解
(14)你被公司开除了。
(15)我命名这条船为“利贝特”号。 例中,说话人如果成功地完成了宣布的行为,
那么就(13)而言,晚会也就结束了;就(14) 而言,“你”就不再是公司的职员了。如果成功 地完成了命名的行为,那么“这条船”也就成了 “利贝特”号船。
3. 以言成事行为(言之成/言之效)
例(5)既可以真的用来询问原因,也可以 用来提出建议,但删略为(5)的形式后,似乎 就只能理解为提出建议了:
(5)Why not read in desk ?
(为什么不在桌上看书?)
2. 间接言语行为的类别
间接言语行为又可以分为两种:
I、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
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是指依据习惯由句子的 “字面用意”推断出来的间接言语行为。使用规约 性间接言语行为往往是出于礼貌的需要,或是为 了求得表达上的委婉。
III、以言成事(收言后之果)
例如:
(3)a、他使我恢复了理智,把我劝阻了。
或者:
b、他使我烦恼。
(三)间接言语行为
1. 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
根据交际意图的实现方式的不同,可以把言 语行为分为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
I、直接言语行为
说话人采用某种行事行为的表达方式来实现 其自身预期所能实现的意图,这是直接言语行为, 如用祈使句来表示请求,用疑问句来表示询问。 直接言语行为句往往含有“告诉、请求、保证、 感谢、宣布”之类具体指明行事行为的施为动词。
悖的行为,那也同样是不合适的。
再如,汤姆跟玛丽在教堂举行婚礼,而且在牧师面 前宣誓:“我愿意娶玛丽为妻”。可是一出教堂,他就 对玛丽说:“遇到你非常高兴。我要走了,再见。”接 着发生的行为太不正常,使人怀疑他在教堂里所作的言 语行为是否合适。
当代语用学 何自然参考文献格式2004
当代语用学何自然参考文献格式2004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当代语用学是语言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研究的是语言使用的规则、原则和策略。
语用学家何自然在2004年的研究中提出了一些关于当代语用学的观点和理论,为该领域的发展贡献了重要的思想和方法。
在何自然的研究中,他强调了语用学与社会文化背景的密切关系。
他指出,语言使用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传递,更重要的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因此,语用学的研究必须考虑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才能更好地理解语言使用的规律和特点。
何自然还提出了一种基于情境理论的语用学研究方法。
情境理论强调了语言使用的环境和背景对交际行为的影响,包括言语行为的目的、参与者的角色和关系、情感因素等。
何自然认为,只有通过分析言语行为的情境,才能揭示语言使用的真实含义和目的,从而更好地理解语用学现象。
此外,何自然对语用学中的礼貌原则和语篇分析也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指出,礼貌原则是语用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涉及到人际关系、尊重和社交规范等方面,对言语交流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在语篇分析方面,何自然通过对实际交际事件的详细分析,揭示了语言使用中的逻辑结构、语义关系和语法规律,为语用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总的来说,何自然在当代语用学研究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观点和方法为语用学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对于理解语言使用的规律和特点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希望在未来的研究中,能够继续深入挖掘语用学的理论和实践,为语言学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第二篇示例:当代语用学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语言在社会语境中的使用规则和含义。
语用学的研究对象不再是语言本身的结构和规则,而是语言在实际交际中的运用。
在当代语用学的发展过程中,何自然(2004)的研究成果为该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何自然在他的著作中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语用学理论,强调了语用行为与社会、文化、认知等因素的密切关联。
语用学
语用学辅助讲义0.OriginA.渊源——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古希腊以来的哲学基础:Metaphysics 形而上学Epistemology 知识论Ethics 伦理学最初的三类问题:* 有关世界的本质与真理* 有关人如何知道或认识真理* 有关生命的意义与道德实践•现当代哲学基本问题之一: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原唯心主义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意识先于物质,物质依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唯物主义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先于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二元论——另类回答物质和意识是两个独立的、互不依赖的本原。
•现当代哲学基本问题之二: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大多数哲学家回答肯定,但解决原则不同:唯物主义在承认物质世界及其规律的客观存在、思维是存在的反映的基础上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唯心主义把客观世界看作思维、精神的产物,认为认识世界就是精神的自我认识。
不可知论——另类回答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哲学家如何关照语言?虚假的本体论陈述貌似关于普遍的东西的陈述虚假的特称描述语虚假的本体论陈述1. 食肉的牛不存在。
2. 印度的牛是不可侵犯的。
表层分析:―不存在‖是对―食肉的牛‖的描述。
若这种描述成立则混乱了世界上根本没有―食肉的牛‖这一事实。
我们怎么可能对根本无其物者进行描述?问题:―存在‖和―不存在‖不是普通意义上的谓词或描述语。
语言学意义的―存在‖和―不存在‖有时是虚假的;而哲学意义上的―存在‖和―不存在‖一定追究真值条件。
改写:* 任何牛都不是食肉的。
? 任何可侵犯的牛都不在印度。
在前一例中,―存在‖消失了;在后一例中,―可侵犯‖却不能消失。
―食肉的牛不存在‖并不一定引起误解,但它倾向于引起误解。
貌似关于普遍的东西的陈述3. 不守时应当受到责备。
4. 张三应当受到责备。
表层语法分析:世界上有―张三‖这样的具体人物;世界上有―不守时‖这样的共相。
深层意义分析:―张三‖应该为自己不守时感到惭愧;―不守时‖却不会为自己感到惭愧。
语言学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语⾔学毕业论⽂参考⽂献语⾔学毕业论⽂参考⽂献 导语:语⾔学毕业论⽂的'参考⽂献有哪些呢?语⾔是我国⾮常重要的⽂学,也是⼈与⼈交流的重要桥梁。
下⾯是⼩编分享的语⾔学毕业论⽂的参考⽂献,欢迎阅读! 奥马利第⼆语⾔习得的学习策略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2001 陈保亚 20 世纪中国语⾔学⽅法论济南:⼭东教育出版社,1999 丁⾔仁英语语⾔学纲要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2001 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学教程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冯翠华英语修辞⼤全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桂诗春,宁春⾔主编语⾔学⽅法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桂诗春应⽤语⾔学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何兆熊新编语⽤学概要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何⾃然语⽤学与英语学习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侯维瑞英语语体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 胡壮麟语⾔学教程(修订版)北京:北京⼤学出版社,2001 黄国⽂语篇与语⾔的功能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黄国⽂语篇分析概要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李延富主编英语语⾔学基本读本济南:⼭东⼤学出版社,1999 李运兴语篇翻译引论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刘润清西⽅语⾔学流派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刘润清等现代语⾔学名著选读(上下册)北京:测绘出版社,1988 刘润清等语⾔学⼊门北京:⼈民教育出版社,1990 陆国强现代英语词汇学(新版)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戚⾬村现代语⾔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秦秀⽩⽂体学概要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 孙志外国语⾔研究论⽂索引(1995—1999)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索绪尔普通语⾔教程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王德春语⾔学概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王寅语义理论与语⾔教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王宗炎语⾔学与语⾔的应⽤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王佐良等英语⽂体学引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伍谦光语义学导论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伍铁平普通语⾔学概要北京:⾼等教育出版社,2001 熊学亮语⾔学新解上海:复旦⼤学出版社,2003 扬⾃俭语⾔多学科研究与应⽤(上下)南宁:⼴西教育出版社,2002 张国扬,朱亚夫外语教育语⾔学南宁:⼴西教育出版社,1996 章振邦新编英语语法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周考成英语语⾳学引论成都:四川⼤学出版社,1980 Clark,J.et al.语⾳学与⾳系学⼊门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Gimson,A.C.and Arnold,E.An Introduction to Phonetics and Phonology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Halliday,M.A.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2nd edition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Leech,G.N.Principles of Pragmatics.Longman,1983 Lyons, J.Linguisti Semantics.An Introduction.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Peccei,J.S.Pragmatics.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Radford,A.Syntax.A Miniminalist Introduction.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Robin,R.H.General Linguistics.北京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Quirk,Randolph,et al.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Longman,1927【语⾔学毕业论⽂参考⽂献】相关⽂章:1.2.3.4.5.6.7.8.9.。
当代语用学 何自然参考文献格式2004
当代语用学何自然参考文献格式2004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当代语用学是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语言在社会交际中的使用规律以及语言交际中的意义和效果。
语用学研究了语言使用的情境和语言的含义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人们在语境中如何使用语言来达到特定的交际目的,揭示了语言的丰富多样性和复杂性。
语用学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的初期,而当代语用学是对传统语用学理论的批判和发展,强调语言使用的现代特点和实践。
何自然在2004年的一篇文章《当代语用学探索记》中对当代语用学做了全面的介绍和分析。
在这篇文章中,何自然从语用学的起源、发展历程、研究内容、理论方法、应用领域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详细探讨,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当代语用学的视角。
在文章中,何自然首先介绍了语用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他指出,语用学源于对语言使用规律和语境因素的关注,而在20世纪初期,奥斯特华尔德等学者提出了蕴涵理论和对话理论等经典理论,开创了语用学的研究范式。
随后,格莱斯等学者提出了言外理论和言语行为理论,为语用学的理论框架奠定了基础。
在当代语用学的发展中,何自然强调了语用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如语言哲学、社会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丰富了语用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何自然在文章中还介绍了当代语用学的研究内容和理论方法。
他指出,当代语用学主要研究包括意义理论、会话分析、言语行为、语用逻辑、语篇分析等多个领域,其中包括语篇分析是语用学的核心研究内容之一。
而在理论方法方面,何自然强调了语用学的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相结合,通过语料库、调查、实验等多种途径来验证和完善语用学理论。
何自然在文章中还探讨了当代语用学的应用领域和未来发展方向。
他指出,语用学在教育、翻译、广告、法律等多个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帮助解决实际交际中的问题和困难。
而未来,何自然认为当代语用学应该注重跨学科的合作和实证研究的深入发展,逐步建立起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语用学学派。
《语义学和语用学》PPT课件
近代范式2:语言哲学范式 日常语言分析学派、逻辑实证主义学派 近代范式3:结构主义范式
语法结构=>命题逻辑
近代范式的发展
范式1的“单干”——穷途末路 语义区别特征、语义原子、语义基元可以穷尽么? 自然语言词语与语句的意义可以用这些东西给出比较完
语言学》杂志。 出现了认知语法、构式语法、概念隐喻理论、
心理空间理论、 概念语义学、神经认知语言学等。
1-4 语义学的“秦穆公” ——认知语义学(2)
——评价 苦劳可钦!词概念原型(ICMs)、句概念语法、
上下文校正 功 劳 何 在 ? Concepts belong to language
system, their classification and origin are
to unify the psyc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levels of scientific inquiry
into cognitive capacities of organisms,
human language included.
(《当代语义理论指南》1997,乔氏序言)
“福山论证说,‘我们可能正在目睹…这样的历史终 结,
即人类意识形态的演进的终结点和西方民主自由制的 普及。’
……非欧洲的世界中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在中 国和苏联。
思想的战争已经终结。 马列主义的信仰者可能仍然存在于
像马那瓜、平壤和马萨诸塞的坎布里奇这样一些地方, 但是自由民主已经获得全面胜利。学的重大探索 4-1 主题与焦点 4-2 话语隐含理论 4-3 话语表征理论DRT 4-4 语用学与语义学的交织
语用学方向必读之物(必读书目文献)
60. 徐盛桓. 1994. 新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和含意否定[J]. 外语教学与研究(4).61. 徐盛桓. 1996. 含意本体论研究[J]. 外语教学与研究(3).62. 徐盛桓. 1997a. 含意本体论论纲[J]. 外语与外语教学(1):5-9.63. 徐盛桓. 1997b. 话语含意化过程[J]. 外国语(1).64. 徐盛桓. 1997c. 论含意思维[J]. 外语学刊(2):1-6.65. 徐盛桓. 1998. 含意研究的逻辑学思考[J]. 外国语(2):34-41.66. 徐盛桓. 2002a. 关联原则与优化思维——关于关联理论的阐释与献疑[J]. 外国语(3):2-10.67. 张乔. 1998a[2004]. 模糊语义学[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68. 赵彦春. 2004. 语言学的哲学批判[M]. 重庆: 重庆出版社.69. 赵彦春. 2005. 翻译学归结论[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70. 赵艳芳. 2001. 认知语言学概论[M] .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语用学方向可读之物(说明:格式等方面有不完善处请谅解。
)Brown, P. & S. Levinson. 1978[1987].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 Politeness: Strategies in Social Interaction[M]. Cambridge: CUP.Gu, Yueguo/顾曰国. 1990. Politeness phenomenon in modern Chinese[J]. Journal of Pragmatics 14:237-257.Halliday, M. A. K. & R. Hasan. 1985[1989]. Language, Context and Text: Aspects of Language in a Social-semiotic Perspective[M]. Geelong, Vic.: Deakin University Press (republished by OUP).Levinson, S. C. 1989. A review of relevance[J]. Journal of Linguistics25:455-472. Searle, J. 1975. Indirect speech acts[J]. In P Cole & J. L. Morgan (eds). Syntax and Semantics (3): Speech Acts[C]. N.Y.: Academic Press:59-82.Searle, J. 1976. A classification of illocutionary acts[J]. Language in Society 5:1-24.Searle, J. 1965[1991]. What is a speech act?[A] In S. Davis (ed). Pragmatics — a Reader[C]. Oxford: OUP.Wilson, D. 2004. Relevance, word meaning and communication: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of lexical pragmatics[J]. 现代外语:1-13.Zhang, Q/张乔. 1998. Fuzziness ― vagueness ― generality ― ambiguity[J]. Journal of Pragmatics 29:13-31.顾曰国. 1989. 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 诠释与批判[J]. 外语教学与研究(1):30-39.顾曰国. 1992. 礼貌、语用和文化[J]. 外语教学与研究(4):10-17.顾曰国. 1999. 使用者话语的语言学地位综述[J]. 当代语言学(3):3-14.何刚. 1997a. 语用方式——语用的语法化[J]. 外国语(3):37-42.何刚. 1997b. 论语用的文化语境制约[J]. 山东外语教学(2):16-20.何文忠. 2003. 论话语交际中的幽默原则[J]. 外语教学(4):11-16.何兆熊. 1988. 英语中间接请求及其分类[J]. 外国语(4):22-26.何兆熊. 1989. 语用学概要[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何兆熊. 1995. Study of Politenes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Cultures[J]. 外国语(5):2-8.何兆熊. 1999. 语用学概要[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何兆熊、蒋艳梅. 1997. 语境的动态研究[J]. 外国语(6).何自然. 1990. 浅论语用含糊[J]. 外国语(3):28-41.何自然. 2000. 再论语用含糊[J]. 外国语(1):7-13.何自然. 2002. 非关联和无关联对话中的关联问题[J]. 外国语(3):11-17.何自然、冉永平. 2001. 语用与认知——关联理论研究[C].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何自然、张淑玲. 2004. 非真实话语作为语用策略的顺应性研究[J]. 外国语(6):25-31. 何自然. 1990. 浅论语用含糊[J]. 外国语(3):28-41.何自然. 2000. 再论语用含糊[J]. 外国语(1):7-13.何自然. 2005. 语言中的模因[J]. 语言科学(6):54-64.何自然、张淑玲. 2004. 非真实性话语行为作为语用策略的顺应性研究[J]. 外国语(6):25-31.何自然、吴亚欣. 2004. 因错而对的理论么侯国金. 2004. 关联的是非和交际中的意义虚实[J]. 外语学刊(2):39-43.侯国金. 2005a. 语用标记等效原则: 翻译评估的新方法[M]. 成都: 四川大学出版社.侯国金. 2005c. 语用含糊的标记等级和元语用意识[J].外国语(1):41-47.侯国金. 2005d. 调控转类-串类语用含糊的策略[J]. 修辞学习(5):40-44.胡壮麟. 2002. 语境研究多元化[J]. 外语教学与研究(3):161-166.胡壮麟等. 2002[2003]. 语言学高级教程[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姜望琪. 2001a. 语言学的前沿领域——语用学[J]. 福建外语(4):9-15+21.姜望琪. 2001b. 关联理论质疑[J]. 外语研究(4):26-31.姜望琪. 2002. 再评关联理论——从“后叙”看Sperber和Wilson对关联理论的修改[J]. 外语教学与研究(5):301-308.姜望琪. 2003a 当代语用学发展的趋势[J]. 外国语言文学(3):12-18.蒋严. 2002. 论语用推理的逻辑属性——形式语用学初探[J]. 外国语(3).廖巧云、侯国金. 2005. 多级二步明示推理及其泛式[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5):7-11. 刘润清. 1995[1999]. 西方语言学流派[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刘润清. 1987. 关于Leech的“礼貌原则”[J]. 外语教学与研究(2):42-46.刘森林. 2000. 认知语境因素结构化[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4):54-59.刘绍忠. 1997. 语境与语用能力[J]. 外国语(3):24-31.刘英凯. 1991. 合作原则及文化差异的英汉对比试析[J]. 深圳大学学报(3):1-13.吕公礼. 2000. 语用形式化与话语信息量研究[J]. 外国语(6).吕公礼. 2003. 形式语用学浅论[J]. 外国语(4).吕叔湘. 1984. 歧义类型[J]. 中国语文(5):裴文. 2000. 现代英语语境学[M]. 合肥: 安徽大学出版社.钱冠连. 1989. 不合作现象[J]. 现代外语(1).钱冠连. 1995. 新格赖斯语用机制新在哪里?[J]. 外国语(1):17-24.钱冠连. 1997a. 翻译的语用观——以《红楼梦》英译本为案例[J]. 现代外语(1):32-37. 钱冠连. 2000b. 语用学: 统一连贯的理论框架——J. Verschueren《如何理解语用学》述评[J]. 外语教学与研究(3):230-232.钱冠连. 2003a. 语用学的大格局[J]. 外语语言文学(1):1-2+32。
《语用学十二讲》评介
语言 中 的模 因是 个新 兴 的课 题 , 只有 很少 的语用 学著作 述 及, 如何 自然(0 6的《 20 ) 语用 三论 : 关联 论 、 应论 、 因论 》 顺 模 和冉 永平、 张新 ̄ 20 ) 语用 学纵 横》 Z(0 7的《 。本章对 当前研究成 果进行 系统 总结 , 同时融入来 自生活 的新 鲜例 子 , 来介绍模 因与语 言 、 语 言模 因 的复 制和传播 、 因的语 用效应 , 模 并指 出研究语言模 因价 值所在 和后继 研究 的思路。 实验语 用学 术语最 早见 于 19 年 的 C gio 杂志上 , 99 ont n i 它主
《 语用学十二讲》 评介
李 征娅
摘 要 : 用学在 国内发展二 十 多年 来 , 映研 究成果的相 关研 究著作也 出版 不少 ,0 1 出版 的《 用学十二讲》 语 反 21 年 语 具有其本 身的优 势, 内容翔 实丰富 , 映前 沿研 究和覆 盖面广 , 了包含一 些语 用学经典章节 , 其 反 除 还介绍 了指示语 、 言 中的模 因和 实验语 用学等新兴 语
18 年何 自然教授 《 98 语用学 概论 》 的出版 , 志着 国 内系统 标 地开始研 究语用学 。因为其研究 面广 , 涉及 的关 联学科 多 , 引起 了 国内外众 多学者 的兴趣 。2 多年来 , 用学作 为一个 独立 学 0 语
学, 此三讲 在以前 的语用 学教材 中很 少见 , 极大地拓 宽了语用 学
语行 为与礼貌 和显性施 为句与隐性施 为句 的语境 比较 j个角度 来论述 言语 行为的使 用条件和作用。
得语用学研究 摆脱 经验主义的束缚 , 强了研究 成果 的可信度和 增
说 服力 。本讲详 细地介绍 了其学科基础 、 究方法 、 研 研究课题 和 已有 技术条件 , 使读 者对该领域 能有所 了解 和认识 , 以便开展 后
语用学文献综述
语用学文献综述摘要:语用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至今不过二十多年时间,但其发展速度和影响却是不可忽视的.本文将对语用学的发展做一个简要的回顾,并就其在我国的发展情况进一步作简要介绍.关键字: 语用学发展综述一引言语用学自20世纪70,80年代由西方学者们建立起来之后,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至今不过二十多年时间,但它却受到了各科学者极大的重视,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成为了外语界和汉语界共同研究的热点。
二语用学的发展语用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1 语用学的源起:在回顾语用学的发展历程之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语用学产生的背景.20世纪初,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索绪尔区分了语言和言语, 历时研究和共时研究, 纵向替代和横向组合关系这三对重要的语言学概念. 在他的语言和语言学理论影响下,相继出现了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几个重要学派. 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语言学领域一直是结构主义语言学一统天下的局面, 他们重视研究语言能力研究, 忽视语言运用研究. 直到20世纪中叶,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的提出, 使得人们开始重视起语义方面的研究, 一些学者出版了相关著作.语义研究的加强直接导致了语用学的产生和蓬勃发展. 但直到20世纪60年代, 语用学一直作为"废纸篓" 接纳语义学无法解决或者没有提及的内容.早在1938年,美国哲学家Morris 就已经提出将符号学分为三个部分:句法学, 语义学和语用学. 也是他第一个提出了"语用学"这个概念. 但是Morris在这里提到的语用学实际上有区别与我们今天所学习的语用学. 或者可以说, Morris 所研究的是符号语用学, 而我们今天所研究的属于语言语用学.虽然Morris的理论得到了一些学者的认同, 但在这之后的40年时间里, 其发展在语言学领域一直处于停滞状态.在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 语用学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1955年,美国哲学家奥斯汀(Austin) 提出了著名的言语行为理论, 这是语用学上的第一个重要理论的出现. 他认为"任何言语都是在实施行为, 至于话语具体实施什么样的行为, 在一定程度上要依赖语境而确定."(杨文秀:2003). 他进一步将每一个言语行为划分为是在实施三个行为,即locutiongary action(言内行为), illocutionary action (言外行为) and perlocutionary action(言后行为). 言外行为是我们表达和研究的重点.奥斯汀的学生塞尔(Searle)继承并发扬了他的老师的观点.并进一步提出了间接行为理论", 即说话人不仅可以通过直接言语行为, 而且可以通过实施某种言语行为可以间接地实施另一种言语行为.美国哲学家格莱斯(Grice)提出了人类言语中普遍遵循的原则------合作原则, 并进一步将其细化为四个准则: 量的准则, 质的准则, 关联准则, 方式准则. 至此, 语用学的基本理论已经形成.1977年, <<语用学杂志>>在荷兰正式出版发行; 1983年, 第一本语用学教科书Pragmatics(由语言学家莱文森著)问世; 1986年国际语用协会(IPrA)成立. 这三件大事标志着语用学作为语言研究的一个相对独立地分科得到学术界地承认.3 语用学的繁荣发展90年代以来,语用学以惊人地速度发展着,除了大批学术论文外, 一批语用研究的专著相继问世.如:Grundy, Doing Pragmatics( 2000 )Kasper, G. & Blum-Kulka. Interlanguage Pragmatics ( 1993)Mey, J. Pragmatics: An Introduction. ( 1993)Thomas, J.Meaning in Interaction: An Introduction to Pragmatics. ( 1995.)V erschueren, J.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 1999.)George Yule. Pragmatics.(1996)etc.这几本专著的侧重点各自不同,而且每本著作里都有作者自己对语用学独到地见解,这对语用学的飞速发展创造了很大的条件.三语用学的基础知识莱文森(Levinson)认为,语用学可以分为两大流派, 一是英美学派,他们把语用学看作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枝,与句法学,语义学等并列, 有人称其是语用学的分相论,其研究大多是脱离语境进行的. 现在这种观点多被称为微观语用学. 二是欧洲大陆学派,以May, V erschueren 为代表人物, 他们主张将语用学看作是语言功能的综观, 认为语用学没有具体的基本研究内容, 认为凡是与语言的使用和理解有关的都可以看作语用学的研究对象, V erschueren在他的著作Understanding Pragmatic 中,系统的阐述的这种综观论. 人们一般称其为宏观语用学,其研究分枝主要有社会语用学,跨文化语用学以及认知语用学等. 分相论一直被语用学界接受为普遍的看法.但是语用学的研究也并不是被这两种流派二分天下的, 德国当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哈贝马斯(Habermas)从强调交际中的语用规范出发,提出了"规范语用学"(formal pragmatics)的概念. 但事实证明这是一种建立在理想化语境下的研究,是不会成功的.2 语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目前, 一般把指别(deixis),会话含义(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预设(presuppotion),言语行为理论(sppech act theory), 会话分析(conversational analysis) 以及微观上的礼貌原则(polite principle), 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等作为语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四语用学在我国的发展情况语用学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 其理论和研究方法才开始被引入到我国,到现在也不过20几年时间, 但它在我国的传播却十分迅速. 一般认为我国学者在语用学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两个大的方向:一是引进国外理论,二是与汉语结合进行相关的语用学研究.最早在国内介绍语用学相关理论地是北京大学地胡壮麟教授. 它在<<国外语言学>>上发表的题为<<语用学>> (1980), 是最早也是最全面细致的介绍国外相关理论的学术文章.此后, 国内许多专家学者也纷纷开始出版,发表有关语言学的论文, 如:钱冠连, 语用学在中国: 起步与展望, (1990);何自然, 语用学方法论刍议, (1999);何自然, 我国近年莱的语用学研究, (2004);黄次栋. 语用学与语用错误, (1984);此外, 许多专家也出版了一些语用学方面的教科书并翻译了一些外国学术著作, 作为语言学专业学生了解这门学科的快速, 直接有效的途径, 如:索振羽, 语用学教程, (2000)姜望琪, Pragmatic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2000)何自然,冉永平,语用学概论, (2002)何兆熊, 语用学概要, (1999)钱冠连等,语用学诠释, (2003) 等这些著作或是创作都为语用学理论何研究方法在我国的快速传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这也是为我国学者创造自己的理论而积蓄力量. 但直到目前, 我国学者所进行的基本上是对西方现有的语用学理论加以评论、修正和补充如钱冠连(1986,1989)对格赖斯的合作原则及其各会话准则提出不同的看法; 徐盛衡对“新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这种语用推导机制修正和补充,进而提出自己的会话含意理论框架; 顾曰国(1990) 结合汉语对对“礼貌原则”的探讨,并对“礼貌原则”和“面子”概念作出了重要修正. 这些研究成果是我国学者在语用学道路上取得的巨大进步, 但是我们在自己的理论创造方面仍然急需加强.五结束语语用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 其内容早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便受到学者的关注。
语言学概论参考文献
《语言学概论》参考文献1. 爱德华•萨丕尔:《语言论》,商务印刷馆,1985年。
2. 布龙菲尔德:《语言论》(袁家骅等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
3.岑麟祥:《语言学史概要》,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8年。
4. 岑运强:《语言学基础理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5.陈保亚:《语言接触与语言联盟》,语文出版社,1996年。
6.陈昌来,《二十世纪的汉语语法学》,书海出版社,2002年。
7.陈原:《社会语言学》学林出版社,1983年。
8.程工:《语言共性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年。
9. 戴维·克里斯特尔编:《现代语言学词典》(沈家煊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10. 丁声树等:《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商务印书馆,1980年。
11. 范晓:《语法理论纲要》,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
12.房德里耶斯:《语言》(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92年。
13. 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
14. 冯志伟:《现代语言学流派》,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冯志伟:《数理语言学》,知识出版社,1985年。
15. 高名凯、石安石:《语言学概论》中华书局,1963年。
16.高明凯:《语言论》,中华书局,1963年。
17.龚千炎:《中国语法学史》,语文出版社,1997年。
18. 桂诗春:《心理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年。
19. 桂诗春、宁春岩:《语言学方法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年。
20. 何自然:《语用学概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
21. 何自然、陈新仁:《当代语用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年。
22. 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得影响》(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99年。
23. 胡明扬:《西方语言学名著导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
24. 胡壮麟:《语言学教程》(中文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语言学纲要参考文献
语言学概论(FYNC200603) >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百部参考文献1.[英]R. H. 罗宾斯:简明语言学史(许德宝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2.冯志伟:现代语言学流派,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3.赵世开:美国语言学简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4.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5.邢福义《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6.胡明扬《语言与语言学》,湖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7.黄弗同《理论语言学基础》,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8.刘伶等《语言学概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9.李宇明《理论语言学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0.王刚《普通语言学基础》,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11.陈原《社会语言学》,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
12.戴庆厦《社会语言学教程》,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3.邢福义主编《文化语言学》,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4.高名凯、石安石《语言学概论》,中华书局1963年版。
15.[美]J·艾奇逊《现代语言学导论》(方文惠、郭谷兮译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6.李延福主编《国外语言学通观(上)(下)》,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7.刘伶等主编《语言学概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18.[英] 罗·亨·罗宾斯《普通语言学概论》(李振鳞、胡伟民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
19.马学良主编《语言学概论》,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20.倪立民等主编《语言学概论》,浙江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21.[英] R·L·特拉斯克《语音学和音系学词典》(本书编译组译),语文出版社2000年版。
22.[英]R·R·k·哈特曼、F·C·斯托克《语言与语言学词典》(黄长著等译),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年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用学十二讲》参考文献,共页
[176]Yule,G.1996.Pragmatics.Oxford:OI『P.
[177]包惠南,2003,《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78]蔡新乐,1996,《跨文化文学翻译中的文化特色的处理问题》,(中山大学博士论文)。
[179]。
曹雪芹、高颚,2001,《红楼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80]陈嘉,1983,《英国文学作品选读》(第一卷),北京:商务印书馆。
[181]陈嘉映,2003,《语言哲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82]陈立平等,2005,“大学生英语口语自我修正性别差异研究”,《现代外语》,第3期。
[183]陈淑莹,2006,“标示语英译的语用失误探析”,《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第1期。
[184]陈文锋、崔耀等,2005,“心理实验系统E—Prime介绍及其应用”,《心理科学》第6期。
[185]陈向明,2000,《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86]陈新仁,2006,导读,见Rose&Kasper,2006,Pragmatics觑Language Teaching,北京:世界图书出
版公司。
[187]陈新仁,2002,“话语联系语与英语议论文写作:调查分析”,《外语教学与研究》,第5期。
·[188]陈新仁,2009a,《新编语用学教程》,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89]陈新仁,2009b,“语用学研究的社会心理维度”,《中国外语》,第5期。
[190]陈新仁、任育新,2007,“中国高水平英语学习者重述标记语使用考察”,《外语教学与研究》,第4期。
[191]陈新仁,2008,《全球化语境下的外语教育与民族认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2]陈治安、袁渊泉,2006,“语际语用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外语教学》,第6期。
[193]承载,2004,《春秋毂梁传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194]戴云娟,2007,“第二语言学习者汉语会话修正现象研究”,《汉语学习》,第6期。
[195]杜金榜,2000,“从目前的研究看法律语言学学科体系的构建”,《现代外语》,第1期。
[196]冯庆华,2002,《文体翻译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197]冯庆华,2003,《实用翻译教程》(增订本),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冯国华,2002,“语境通观,随便适会——在语境中把握意义”,《中国翻译》,第l期。
[199]戈玲玲,2001,“语境关系顺应论对词义选择的制约”,《中国科技翻译》,第1期。
[200]戈玲玲,2002,“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兼谈语用翻译标准”,《外语学刊》,第3期。
[201]耿柳娜、张鹏,2009,“DMDX心理学教学平台及其应用”,《现代远距离教育》,第1期。
[202]耿龙明(
主编),1998,《翻译论丛》,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203]顾日国,1990,Politeness phenomenon in modern Chinese,Journal D,Pragmatics,14,237—257。
[204]顾日国,1992,“礼貌、语用和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第4期。
’
[205]何安平、徐曼菲,2003,“中国大学生英语口语Small Words的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第4期。
[206]何兆熊,2000,《新编语用学概要》,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7]何自然、戴仲平,2007,“模因论与修辞”,见:夏中华主编《修辞学论文集》第九集,北京:北京大学出
版社,37—38。
[208]何自然,1996,“翻译要译什么?——翻译中的语用学”,《外语与翻译》,第1期。
[209]何自然,1988,《语用学概论》,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10]何自然、冉永平,2002,《语用学概论》(修订版),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11]何自然、冉永平,2009,《新编语用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12]何自然,1992,“汉英/英汉翻译与语用学”,《外语教学》,第1期。
[213]何自然,1996,“什么是语际语用学”,《国外语言学》,第1期。
[214]何自然,1997,《语用学与英语学习》,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15]何自然,2000,《语用学探索》,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16]何自然,2005,“语言中的模因”,《语言科学》,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