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自我中心”的原因与解决方法

合集下载

幼儿自我中心怎么办

幼儿自我中心怎么办

幼儿自我中心怎么办十多岁两个月服务中心宝宝自我为中心的原因自我中心,或我们通常所说的懦弱,是许多外来工比较普遍的问题。

出现这个问题,固然同独生子女兄弟姐妹相伴有关。

但更重要的是家长的教养方式尽可能和教育宽容不当。

主要竞技状态在对孩子的关心过度、照顾过度、宠爱过度、迁就过度。

接下来,就来看看两岁六个宝宝自我为中心要怎么办吧。

两岁两个月宝宝自我为中心怎么办转移家庭注意的焦点。

父母和祖辈不要把注意力全集中于孩子身上,这样很容易溺爱孩子。

溺爱会强化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

使父母认为自己是认为世界的中心,长辈长辈们自然而然地围着自己转,满足自己的一切要求。

父母应有意识地转移家庭注意的焦点,把孩子视为独立的一个人,视为与其他家庭成员自由民主民主主义的一个人。

这样就会使孩子能正确地旨趣体认自己,也看到别人。

运用移情方法。

即引导孩子避责的想到别人。

例如,一对父母带着孩子去双亲拜访朋友,朋友家的孩子正在吃香蕉。

朋友就叫自己的孩子拿一个香蕉给来玩的孩子吃,但孩子不肯。

朋友就开导他说:“小朋友到我们家来玩,我们应好好地招待人家。

如果你去别的小朋友家玩,人家只顾自己吃东西而不会给你吃,你会高兴吗?”孩子说:“不高兴”。

朋友接着说:“对呀,所以我们要给小朋友吃,他才会高兴呀。

”通过一个比较,朋友家的孩子就拿出蔬果了。

可见,小孩子走出自我中心,需要父母引导。

作为父母,应通过讲故事、做游戏和比喻等手段引导小孩子自比认识他人、理解他人、同情他人,促进孩子从“自我”走向“他人”,由自己想到别人。

让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

过度保护、封闭孩子会使孩子失去与他人游戏的机会,也需要价值使孩子失去认识他人价值的机会。

在集体活动中,能使欢笑宝宝品尝到成功带来的喜悦,体验到与他人合作中的意义,从而走出自我的小团体。

;;。

中班幼儿自我中心现象浅析

中班幼儿自我中心现象浅析

(下转第121页)摘要每天我们在关心孩子是不是吃饱、营养有没有跟上、学到了什么本领的时候,却忽略了孩子懂不懂规矩、能不能遵守规则,是不是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简单来说,就是孩子是不是懂礼貌、讲道理;是不是能和别人友好相处;是不是会判断对错;是否愿意帮助别人等等,这些正在被大家慢慢地忽视。

现在是独生子女的社会,众多家人的围绕和宠溺造成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现象。

也许有的人认为孩子小,不懂事,长大了慢慢就懂了,这是错误的想法。

良好的行为只有从孩子抓起才能养成习惯。

《弟子规》中有一句话“已有能,勿自私”,说的是当你有能力可以服务众人的时候,不要自私自利,只考虑到自己,舍不得付出。

现在的孩子有几个能做到的?真的不重要吗?重要的话,我们怎么把它找回来关键词弟子规幼儿自我中心A Brief Analysis of Middle Class Children 's Self -cen 鄄teredness //Huang HongleiAbstract Every day,we only care for children's daily life,and neglect their conduct and habit.In the one-child society,chil-dren are often self-centered,but some parents and teachers think that it will be improved with children's growth,which is a wrong viewpoint.In accordance with the disciplines in 'Standards for Being a Good Student and Child",this paper analyzes contempo-rary children's bad behaviors and discusses the writer's own re-flections.Key words Standards for Being a Good Student and Child;chil-dren;self-centeredness幼儿过分地以自我中心思想所引发的不良习惯我们应该加以正确的引导帮助幼儿改掉,如何引导成为了研究的方向。

专家详解“皮亚杰的自我中心论”【2015幼儿教育理论备考资料】

专家详解“皮亚杰的自我中心论”【2015幼儿教育理论备考资料】

专家详解“皮亚杰的自我中心论”【2015幼儿教育理论备考资料】皮亚杰作为个体发展的阶段论者,他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儿童认知的发展表现出阶段性的特征,其发展过程中依次经历感知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它独特的阶段年龄特征。

自我中心是处于前运算阶段儿童认知发展的突出特征,表现在儿童心理发展的诸多方面。

一、自我中心论的概述中公教育提供皮亚杰在其著作《儿童的语言和思维》最早中提出“自我中心”这一概念。

自我中心是指儿童不能区分自己的观点和他人的观点,不能区别自己的活动和对象的变化,把一切都看作与自己有关,是自己的一部分。

简而言之,就是儿童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观点及行为上的现象。

二、验证思维发展“自我中心”特征的实验为了解前运算阶段儿童思维发展的特征,皮亚杰与其助手设计了一个用以测验儿童的“自我中心”的思维特征的实验,即著名的“三山实验”,如图1。

图1:三山实验实验的主要内容:在一张桌子上放置高低、大小、颜色不同的三座假山模型。

首先,让4—7岁的儿童分别站在桌子的四边从模型的四个角度对三座假山模型进行观察,其目的是让儿童看清楚不同角度三座假山模型的空间位置关系。

然后,让儿童面对模型而坐,在与儿童相对的模型那边放置一个玩具娃娃,出示四张不同角度的三座假山山景图片,让儿童从这四张山景图片中指出哪一张是对面玩具娃娃看到的山景图。

实验结果发现,7岁以下的儿童指出的山景图片几乎都是从自身角度所观察到的山景图片。

这一实验结果说明,7岁以下的儿童只能从自己的角度来描述三座假山模型的空间位置关系,即自己所看到的三座山的形状。

皮亚杰以此来证明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的发展具有“自我中心”的特点。

三、“自我中心”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表现1.“自我中心”在学前儿童言语上的表现中公教育提供自我中心的言语是前运算阶段儿童两大基本言语类型之一。

皮亚杰认为,这种言语是一种非社会性言语,是这一阶段儿童认知发展自我中心特征在言语发展上的表现。

幼儿自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幼儿自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幼儿自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幼儿时期是人生发展过程中最关键的阶段之一,也是个体行为、认知和情感等多方面能力得到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

然而,在这个阶段,幼儿也会出现一些问题和不足。

本文将探讨幼儿在自身存在方面的问题与不足,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社交能力不足1. 缺乏合作意识由于幼儿处于自我中心阶段,他们往往难以理解并尊重他人的意见和需求。

这导致他们缺乏合作意识,难以有效地进行团队合作活动。

2. 不懂得分享幼儿经常因为占有欲强烈而不愿意分享玩具或食物。

这表明他们还没有完全理解分享的重要性,并且缺乏同理心。

解决方法:- 鼓励游戏场景中的合作与分享,例如组织团队游戏和角色扮演活动。

- 引导幼儿通过故事书、角色扮演等方式学习帮助他人并体验分享所带来的快乐。

二、情绪管理困难1. 冲动和情绪爆发幼儿常常因为无法控制自己的冲动而表现出情绪爆发的行为,例如大声喊叫、踢打他人等。

这主要是由于幼儿情绪管理能力尚未充分发展。

2. 情绪转换困难幼儿容易陷入特定情感状态,并且很难从中走出来。

当他们经历愤怒、沮丧或恐惧等消极情绪时,缺乏有效的应对机制。

解决方法:- 建立稳定的日常规律,并减少外界刺激对幼儿情绪产生的影响。

- 鼓励幼儿参与适合他们年龄段的活动,如艺术手工、音乐舞蹈等有助于释放情绪和调整心态的活动。

三、自理能力不足1. 缺乏个人卫生意识幼儿在自我保健方面常常存在一些问题,如不洗手、不喜欢刷牙等。

这可能会导致身体健康问题,并增加疾病传播风险。

2. 困难的穿脱衣服幼儿在穿脱衣服时可能遇到困难,例如系扣子、拉拉链等。

这会影响他们的自理能力和独立性。

解决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注重个人卫生教育,向幼儿灌输正确洗手、刷牙等卫生习惯的重要性。

- 鼓励幼儿自主进行穿脱衣物的练习,并提供适合他们使用的易于操作的衣物。

四、集中注意力能力不足1. 容易分心幼儿往往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和其他事物的干扰,很难集中注意力完成一项任务。

2. 短暂记忆较弱幼儿的记忆时间短暂有限,对于信息存储和回忆能力相对较弱,这可能导致学习困难。

幼儿自我中心的原因与解决方法

幼儿自我中心的原因与解决方法

幼儿自我中心的原因与解决方法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幼儿“自我中心”的原因与解决方法文章摘自歪歪兔官方网站“自我中心”就是指幼儿在任何情况,都以自己为主,做事只顾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不会考虑他人,且与同伴之间的交往存在不合群,不关心别人,任性等诸多的问题。

我国现阶段的幼儿大多是在家中有特殊地位的独生子女,所以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更加以自我为中心。

此类现象多发生在小龄的幼儿身上。

一、幼儿“自我中心”的原因分析儿童的思维发展有个过程,其中2-3岁时,呈现出“自我中心”的思维特征: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理解自我与他人的不同和联系,同时也处在“自我中心”的关键期。

如今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身子女,如果不注意对他们去自我中心的思维训练,会更强化这种自我中心性。

这些孩子在家庭中处于“特殊”的中心地带,家中又缺乏能够与之分享物质和情感的兄弟姐妹,加上现在的家长都把自己的孩子视为掌上明珠,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整天被爱包围着,唯恐自己对孩子照顾不周。

而现在的生活水平显着的提高,家长有能力并乐意满足幼儿所提出的一些要求,幼儿便有一种想要什么就一定要得到的想法。

并且知道自己在家庭成员中处于“特殊”位置,在家里就体现出任性,脾气古怪,不高兴时就随意的发脾气,而且在幼儿园也把这种强烈的“自我中心”的意识带到了与同伴之间的交往中。

二、幼儿“自我中心”所存在的弊端由于幼儿的年龄小,难以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会有"自我为中心"的阶段性思维特征。

问题是家长对这种情况要把握“尺度”,而家长事事顺从,满足孩子所有的需要,就越来越加强幼儿“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使同伴渐渐的远离他。

“自我为中心”的孩子,在其心中只有自己而体现不合群,不关心别人;不会与同伴和平相处;打架、冲突时有发生。

如果长期缺少同伴的交流,孩子在社会性方面的发展,会遇到障碍。

对小班幼儿“自我中心”行为的研究

对小班幼儿“自我中心”行为的研究

对小班幼儿“自我中心”行为的研究作者:汤玉洁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8年第28期一、幼儿“自我中心”问题的提出(一)“自我中心”的含义和原因自我中心理论最先见于皮亚杰所著的《儿童的语言和思维》一书中。

是指儿童在前运算阶段(2-7岁)只会从自己的立场与观点去认识事物,而不能从客观的、他人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

自我中心行为倾向明显的儿童很难进行角色换位,不能从他人的角度思考、处理问题。

皮亚杰指出:活动缺乏协调、主客体没有分化是心理上的自我中心状态的根源,儿童理智上的和社会的自我中心都是随着动作的逐渐协调而消逝的。

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观点,“自我中心主义”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必经阶段,在心理发展的每一阶段,它都由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转变,即更高的形式代替了较低的形式。

(二)幼儿“自我中心”已有相关研究1.幼儿“自我中心”的种类幼儿的“自我中心”可以分为四类:(1)生理的“自我中心”。

(2)思维的“自我中心”。

(3)语言的“自我中心”。

(4)社会的“自我中心”。

2.小班幼儿“自我中心”的行为表现(1)入园时大哭大闹,跺脚、往地下赖,拼命拉住家长不放手,不吃饭,不上床睡觉;(2)在活动中突然地大哭,有时是因为受了小伙伴的欺负,有时是因为想小便,总之什么事都爱用哭来解决;(3)不由分说地抢玩具,一边抢一边说:“我的、我的”,当老师告诉他不能抢玩具时,通常都是若无其事地说:“我要玩。

”;(4)有的孩子远离群体,喜欢一个人玩,经常一个人在班上走来走去,嘴里还念念有词;(5)即使是共同性活动,孩子们也经常各做各的,互不理睬;(6)在合作活动中,大多数孩子不会主动地去寻找合作伙伴,而是原地不动,等待着别人;(7)在游戏中不让别人碰自己的东西,打人等现象屡见不鲜。

(三)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本研究的意义就在于通过与幼儿亲身接触,观察了解幼儿”自我中心”行为产生的原因,对幼儿“自我中心”的种类和应对策略进行分析总结,真正做到将幼儿的发展放在第一位,落实《纲要》所提出的“培养健康活泼、好奇探究、文明乐群、勇敢自信、有初步责任感的面向21世纪的儿童。

孩子总以自我为中心怎么办?

孩子总以自我为中心怎么办?

孩子总以自我为中心怎么办?1、让孩子与同龄人充分交往只有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儿童才能将自己的观点与别人的观点想比较,从而认识到自己的感觉与别人有别,对别人的观点才可以提出疑问或更改意见。

因此,无论是在家里或是在幼儿园、学校里,都可以鼓励孩子多与同伴交往,让孩子多参加一些团体合作才能完成的活动。

让孩子在彼此思想的碰撞中,逐渐学会尊重别人的意见,并且体会到合作带给大家成功的快乐,以及矛盾和误会带给大家失败的痛楚。

2、父母应采取科学的教养方式,转变家庭注意的焦点儿童自我中心的形成往往与父母不恰当的教养方式有关。

帮助儿童走出自我中心,父母需要学习采取科学的教养方式。

现在儿童多数是独生子女,自然会受到家长更多的关怀与爱护。

但是家长对子女的爱与保护要有一个度,不能变成溺爱,溺爱会强化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

孩子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长辈们理所当然地围着自己转,满足自己一切要求。

只有注意培养孩子独立的人格,才会使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为了避免孩子的自我中心,家长应有意识地转移家庭注意的焦点,把孩子视为独立的一个人,一个与其他家庭成员平等的人,这样会使孩子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和他人。

3、培养孩子学会关心与尊重的良好品行善良和同情是孩子的天性,自我为中心并不是独生子女与生俱来的缺陷。

要使儿童从自我中心中解放出来,最重要的途径是与同伴发生作用。

幼儿期是孩子个性和行为形成的最初阶段,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和逆转性,观察、模仿是幼儿阶段孩子们行为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

我们可以通过培养幼儿学会关心与尊重的良好品行来帮助幼儿逐渐摆脱与克服自我中心。

4、鼓励孩子与同伴分享鼓励孩子与同伴分享并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在活动中交朋友,当她出现类似现象的时候,和她进行交谈,给她提出一些交朋友的建议。

同时,也引导孩子去感受和朋友一起游戏时的快乐,强化孩子对于朋友之间快乐情感的体验,弱化对物质的占有。

5、创造积极的成长环境消除负面的自私的环境,创造积极的成长环境。

观察和理解小班幼儿的“自我中心”

观察和理解小班幼儿的“自我中心”

观察和理解小班幼儿的“自我中心”[摘要]所谓“中心”,是指事物的核心;“自我中心”,一般是指把自己放在首位,遇事往往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不重视甚至完全不顾及别人的想法和情绪。

初入园的小班幼儿,由家庭的小圈子一下转到幼儿园这个大家庭、大集体,面对不熟悉的环境,面对周围陌生的小朋友,面对老师而不是妈妈,他们的行为及情绪常常会有过激的表现,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更为突出。

孩子年龄越小,“自我中心”就越严重,但是孩子,尤其是小班孩子的“以自我中心”绝不只是成人眼中的“自私”。

本文以孩子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心理发展特点为理论依据,浅析小班孩子的这种“以自我为中心”是孩子在认知过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这种“自我”和他的年龄、认知、能力有着密切的关联。

在成人的理解、帮助、引导下,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认知水平和其他各方面能力的提高,消极、负面的“自我”也会逐渐演变成积极的自我意识。

[关键词]观察理解小班自我中心[正文]一、幼儿“自我中心”的形成。

所谓自我中心,在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看来,是指某些主、客观相互作用方面缺乏的鉴别能力。

其实质上是一种在行为或观念上完全以个人为主而不考虑他人的倾向,表现为不良的个性特征,譬如,自私、任性、霸道、自满等倾向。

自我中心行为倾向明显的儿童很难进行角色换位,不能从他人的角度思考、处理问题,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观点,“自我中心主义”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必经阶段,在心理发展的每一阶段,它都由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转变,即更高的形式代替了较低的形式。

对于儿童认知的自我中心局限,皮亚杰认为可通过精心设计的“训练”加速其认知发展,早日解脱“自我中心”,皮亚杰先生的观点,对“自我中心”的行为研究和幼儿教育都极富启示意义,为教育实践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幼儿“自我中心”的种类。

幼儿的“自我中心”可以分为四类:1.生理的“自我中心”:即生物性的自我中心,例如幼儿饿了就要吃,困了就要睡,痛了就要哭,不管是在什么地方,对于幼儿来说有个依偎,他们就可以很快的进入自己的梦乡,这些都是幼儿生理上自我中心的表现。

幼儿园教师如何帮助孩子克服自我中心思想

幼儿园教师如何帮助孩子克服自我中心思想

幼儿园教师如何帮助孩子克服自我中心思想1. 引言自我中心思想是幼儿园阶段孩子普遍存在的心理特点,表现为孩子只关注自己的感受、需求和利益,缺乏对他人的关心和理解。

作为幼儿园教师,我们应该积极帮助孩子克服自我中心思想,培养他们的社会意识和合作精神。

本文将介绍一些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旨在帮助幼儿园教师更好地应对孩子的自我中心思想。

2. 理解自我中心思想在开始介绍方法和策略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深入了解自我中心思想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自我中心思想是孩子发展的正常阶段,其主要特点包括: - 关注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忽视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 过分强调自己的权利和利益,缺乏合作意识;- 难以理解和体验他人的情感和想法;3. 提供合作机会和活动为了帮助孩子摆脱自我中心思想,我们可以积极提供一些合作机会和活动,例如:- 分组合作游戏:让孩子们一起参与团队游戏,通过合作完成任务,体验到团队的力量和重要性。

- 小组合作项目:将孩子们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计划和完成一个项目,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 角色扮演和情感教育通过角色扮演和情感教育,我们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求,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关心他人的能力,具体方法包括: - 角色扮演:让孩子们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到他人的感受和想法,从而培养同理心和关心他人的能力。

- 情感教育:组织一些情感教育活动,通过故事、绘本等形式,引导孩子们理解他人的情感,学会关心和帮助他人。

5. 培养积极的沟通习惯良好的沟通是克服自我中心思想的关键,幼儿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培养孩子的积极沟通习惯: - 倾听和尊重:教师需要充分倾听孩子们的意见和需求,尊重他们的想法,促进积极的互动和交流。

- 表达和分享:鼓励孩子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故事,培养他们关心他人的能力。

6. 示例行为和正面激励教师的示范行为和正面激励对于孩子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的塑造非常重要,具体方法包括: - 示范行为:教师可以表现出关心和理解他人的态度,与孩子们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引导他们从教师身上学习关心他人的方式。

幼儿园教师如何帮助孩子克服自我中心思想

幼儿园教师如何帮助孩子克服自我中心思想

幼儿园教师如何帮助孩子克服自我中心思想幼儿园是孩子接触外界的第一步,也是他们社交能力、情感发展和认知成长的重要阶段。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年幼无知,缺乏经验、认知和控制技能等原因,孩子们往往会产生一种被称为“自我中心”的思维方式。

为了帮助孩子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培养自我情感、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幼儿园教师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帮助孩子克服自我中心思想。

一、什么是自我中心思想自我中心思想指的是孩子们只关注自己的感受、需要和兴趣,无法理解他人的情绪和感受,缺乏共情和社交技能,不能与他人建立有效的沟通和交往,经常表现为自以为是、自我中心、自私、孤立和无理取闹等行为。

二、自我中心思想的成因1.自我存在感缺失孩子还未形成完整的自我概念,缺乏自我认同感和安全感,需要通过攀比和自我表现来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

2.心理启蒙不足孩子的思维处于自发、片面、片段和表象性阶段,容易被片面的感性印象所左右,缺乏对问题的全面、深入和准确的理解,容易产生不同于他人的意见和思想。

3.缺乏交往技能孩子缺乏交往技能和生活经验,不会主动关注他人的情感和需求,无法将自己的情感和需求理性表达,容易产生沟通障碍和冲突。

三、帮助孩子克服自我中心思想的措施1.加强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孩子们在情感上得到充分发展。

幼儿园教师可以通过谈话、故事、游戏和活动等形式,引导孩子正确理解他人的感受和情感,增强孩子的共情和同理心,让他们学会用正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2.优化教学活动幼儿园教师可以针对自我中心思想的特点,适度地加入协作与竞争因素,通过组织小组活动、游戏和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孩子们学会与他人合作、沟通和竞争,在协作和竞争的过程中体验到交往的快乐和成就感。

3.加强行为指导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幼儿园教师可以及时提醒孩子们不当的行为和言语,纠正和指导他们,及时进行情感教育和师生家长互动,让孩子们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对他人产生的影响和结果,以减缓自我中心思想的影响。

去自我中心化是什么意思

去自我中心化是什么意思

篇一:《幼儿“自我中心”的原因与解决方法》幼儿“自我中心”的原因与解决方法文章摘自歪歪兔官方网站/zjxt_list.asp?id=268“自我中心”就是指幼儿在任何情况,都以自己为主,做事只顾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不会考虑他人,且与同伴之间的交往存在不合群,不关心别人,任性等诸多的问题。

我国现阶段的幼儿大多是在家中有特殊地位的独生子女,所以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更加以自我为中心。

此类现象多发生在小龄的幼儿身上。

一、幼儿“自我中心”的原因分析儿童的思维发展有个过程,其中2-3岁时,呈现出“自我中心”的思维特征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理解自我与他人的不同和联系,同时也处在“自我中心”的关键期。

如今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身子女,如果不注意对他们去自我中心的思维训练,会更强化这种自我中心性。

这些孩子在家庭中处于“特殊”的中心地带,家中又缺乏能够与之分享物质和情感的兄弟姐妹,加上现在的家长都把自己的孩子视为掌上明珠,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整天被爱包围着,唯恐自己对孩子照顾不周。

而现在的生活水平显著的提高,家长有能力并乐意满足幼儿所提出的一些要求,幼儿便有一种想要什么就一定要得到的想法。

并且知道自己在家庭成员中处于“特殊”位置,在家里就体现出任性,脾气古怪,不高兴时就随意的发脾气,而且在幼儿园也把这种强烈的“自我中心”的意识带到了与同伴之间的交往中。

二、幼儿“自我中心”所存在的弊端由于幼儿的年龄小,难以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会有"自我为中心"的阶段性思维特征。

问题是家长对这种情况要把握“尺度”,而家长事事顺从,满足孩子所有的需要,就越来越加强幼儿“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使同伴渐渐的远离他。

“自我为中心”的孩子,在其心中只有自己而体现不合群,不关心别人;不会与同伴和平相处;打架、冲突时有发生。

如果长期缺少同伴的交流,孩子在社会性方面的发展,会遇到障碍。

三、解决幼儿“自我中心”的方法。

爱因斯坦所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识比智慧和博学更为重要”。

如何帮助幼儿纠正过度自我中心现象

如何帮助幼儿纠正过度自我中心现象

如何帮助幼儿纠正过度自我中心现象如今社会,家中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全家人几乎都围着一个小孩团团转。

久而久之,也就导致了孩子们总喜欢以自己为中心。

因此,在很多孩子的眼中,父母给自己买玩具是理所当然,外公外婆嘘寒问暖地照顾自己也是应该的,别人对自己的帮助也不需要感激…这都是孩子典型的"以自我为中心",家长应该引起重视。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讨论下,该如何引导你的孩子感激他人,让他远离自私、不良的行为。

琪琪在家里堪称一个“小霸王”,她在家里最喜欢看的就是动画片。

只要琪琪在家,电视就只能永远看儿童节目,全家人只能和她一起看。

有一天,外公想看新闻广播,琪琪不让。

爸爸妈妈只好打开电脑,让外公在电脑上看新闻。

琪琪一会儿又跑了过去,一把从爷爷手里夺过鼠标,大声喊道:“不许看了!我要玩游戏!”平时生活里,琪琪不仅霸占了电脑、电视机、ipad,还霸占了客厅的沙发,沙发上摆满了她的玩具、玩偶。

每当有人想碰她的东西时,她就大哭大闹,弄得家里人头疼得很。

许多父母认为,“孩子不懂事,等长大了就不会再这么自私了。

”但事实上,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是一种本能的冲动,在成人世界里不能简单地归类为“自私”。

随着孩子的成长,当他上学和小伙伴交往时,他“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会使他失去很多朋友,变得孤立。

那么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一、孩子出现“以自我为中心”的原因1. 假想观众效应自我意识发展所带来的“假想受众效应”是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仅如此,孩子们会坚持认为别人对他们的关注和他们对自己的关注应该是平等的,此外别人对他们的评价应该也和他们对自己的评价高度一致,这就是假想的观众效应。

正因为如此,孩子们就会特别关注自己在他人眼中的角色,并期待他人给予他们认可和积极的反应。

这导致孩子在服装搭配、发型选择或外貌修饰上都格外小心,为了在他人面前保持良好的形象,才能赢得他人的积极关注。

一旦他们得不到别人的注意和表扬,他们就会感到非常沮丧,认为自己没有吸引力,甚至会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严重地造成一定程度的自卑或社交焦虑。

婴幼儿“去自我中心”的指导训练——讲义

婴幼儿“去自我中心”的指导训练——讲义

一、案例一个幼儿帮妈妈戴眼镜时,将眼镜腿冲着自己,而把镜片直接往妈妈脸上贴,这个过程就反映了幼儿不会抛弃自己的立场站在妈妈的立场来看待问题。

这其实是婴幼儿早期习惯“以己之心,度人之心”的表现,反映了婴幼儿的“自我中心”倾向;二、“自我中心”的概念自我中心是指儿童仅依靠其自身的视角来感知世界,不能意识到他人可能具有不同视角和观点的倾向性。

如果婴幼儿始终不会从他人角度出发理解问题,长此以往,在同伴交往中势必会出现社会交往问题。

因此,要帮助婴幼儿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来看待问题,为社会交往建立良好基础。

三、如何有效帮助婴幼儿“去自我中心”1.在生活中,教育者要多多引导婴幼儿换位思考;换位思考可以使幼儿不过分关注自己,能较快地摆脱自我中心,把自我的概念扩展到他人身上去;例如,当幼儿的玩具被同伴抢夺时,就可以说“你现在很生气对吗?因为你的玩具被别人抢了,那你想想上一次你抢别人的玩具,别人是不是也很生气”。

2.可通过专门的角色扮演游戏,体验他人的心理活动;在角色游戏过程中,婴幼儿会站在他人的角度上进行感知和体验,看问题的视角就会发生改变。

例如,娃娃家、商店、躲猫猫等游戏都是幼儿期最典型、最有特色的角色游戏。

四、实训游戏1.游戏名称:《躲猫猫》,适合18—36个月的幼儿2.游戏目的:通过躲藏和寻找,了解他人的视角和自己不一样,为去自我中心做准备。

3.游戏准备:适合躲猫猫的场地(如有窗帘的客厅、有窗帘的活动室)4.游戏展开:第一步:游戏开始,进行角色分配和规则说明老师:宝宝,现在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游戏,它的名字叫《躲猫猫》,你扮演老鼠,在这个房间里找一个地方藏起来,我扮演小猫-来寻找你,我会闭上眼睛数10个数,你要把自己藏好,数完后我就来找你,游戏开始!第二步:游戏展开,开始按角色躲藏与寻找老师:我闭上眼睛啦,10、9、8、7、6……幼儿开始躲藏……教师开始寻找……发现露出的脚丫子……第三步:游戏结束,引导幼儿分析被找到的原因老师:我找到你啦,你藏在窗帘后面,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我看到你的脚丫露出来了!我又找到你了,你藏在桌子后面,因为我看到你的头露出来了!5.注意要点:游戏前,注意角色分配明确,玩法讲解要清楚;游戏中,注意游戏安全;同时,教育者要用语言传递游戏进程;游戏后,当幼儿被找到时,告诉幼儿你看见了什么,让幼儿意识到要想躲藏得好,要站在寻找者的视角才行。

如何处理三到六岁儿童的自我中心行为

如何处理三到六岁儿童的自我中心行为

如何处理三到六岁儿童的自我中心行为三到六岁是儿童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可能会表现出较为明显的自我中心行为。

作为家长和教育者,理解并妥善处理这些行为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三到六岁儿童的自我中心行为。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常常以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为出发点,不太能理解他人的观点和需求。

比如,他们可能会独占玩具,不愿意分享;在游戏中只按照自己的规则来,不考虑小伙伴的想法;或者在与家人交流时,总是急于表达自己的需求,而不愿意倾听别人说话。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自我中心行为呢?一方面,这是儿童认知发展的一个阶段特点。

在这个时期,孩子们的思维方式还比较局限,他们更多地关注自己眼前的事物和直接的感受。

另一方面,家庭环境和教育方式也可能产生影响。

如果家长过于溺爱孩子,事事都以孩子为中心,那么孩子就容易形成自我中心的习惯。

接下来,让我们探讨一下如何处理这些自我中心行为。

第一,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家长和老师可以通过讲故事、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孩子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感受他人的情绪和需求。

比如,讲一个关于分享的故事,然后和孩子一起讨论故事中角色的感受,引导孩子理解分享带来的快乐。

第二,建立明确的规则和界限。

当孩子出现自我中心行为时,要及时指出并纠正,同时明确告诉他们什么样的行为是可以接受的,什么样的行为是不被允许的。

例如,规定在玩玩具时要轮流,不能独占。

规则要简单明确,并且要一贯执行,让孩子知道违反规则会有相应的后果。

第三,鼓励孩子参与集体活动。

集体活动是培养孩子合作和分享精神的好机会。

在幼儿园或者社区里,组织孩子们一起做游戏、完成任务,让他们在与小伙伴的互动中学会协调、妥协和合作。

第四,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家长和老师是孩子最直接的模仿对象,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表现出关心他人、乐于分享、善于倾听等良好品质,孩子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五,引导孩子学会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当孩子能够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而不是通过任性和哭闹来达到目的时,他们的自我中心行为也会相应减少。

浅谈学前儿童自我中心化理论及去自我中心化策略

浅谈学前儿童自我中心化理论及去自我中心化策略
地 把 自己 的观 点想 法 强 加 到 其 他 的人 和 物 上 , 认 为 外 在 的思 维 与 自己 的 是 一致 的 。从 本 质 上 来 看 , 自我 中心 是 学 前 儿 童 思 维 缺 乏
这么认为的 , 于是往鱼缸里添加了许多黄土期待长 出许多小鱼 , 为 自己觉得正确不错的行 为欣 喜希望得到爸爸的表扬 。自我中心化 是学龄前 儿童内部心理结构发 展过程 中的一个 特殊阶段 , 也是学 前儿童构建内部心理结构 的必经之路 。皮亚 杰认 为 , 学前儿 童 自 我 中心化 产生的原 因是他们 混淆 了主体 与客 体问 的界线 , 不能脱 离 自己的感受 , 不善于把事物联系起来从 内部 去认识分辨 , 只会将 注意都集 中在 自己的想法 和行 为上 , 把个人的感知 当做 是绝对 的
浅谈学前儿童 自我中心化理论及去 自我中心化策略
李 令 4 1 0 0 0 2 ) ( 湖 南师 范大 学
【 摘 要】 学前儿 童的 思维发展 处 于一 个特 殊 的阶段 , 认 知 能 力和 心理

看来 , “ 说一次谎话的严重性 , 不 在 于 儿 童存 心 欺 骗 的程 度 , 而 在 于
真理 。
可逆性 , 难 以适应 同化与顺 化的结果 , 它使幼儿在认识 和适应外 在
世 界 时 总 是不 自觉 地 指 向和 迷 恋 于 自己 的 言行 、 观点 、 思 维 和 理 念 世界 , 以为 它 们 是 世 界 独 一 无 二 的 中心 。
二、 学 前 儿 童 的 去 自我 中 心 化
使 幼儿所感知 到的既不是具有意识 的 自我 , 也 不是独立于 自我 的 客体 , 这是一种主客体 不分 的世界 。凶此 , 皮亚杰认为学前儿 童的
自我 中心 化 是 一 种 稳 定 的和 无 意 义 的 错 觉 , 是 幼 儿 对 世 界 的相 对

“幼儿自我中心言语”心理现象分析

“幼儿自我中心言语”心理现象分析

“幼儿自我中心言语”心理现象分析儿童从三四岁起就常常会边玩边嘀咕,一个人絮絮叨叨地不知在说些什么。

这种自言自语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是幼儿心理发展和语言学习的必经之路。

本文尝试以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来阐释幼儿自我中心言语产生的原因,并从这一角度来思考幼儿教育的某些实践问题。

一、什么是幼儿自我中心言语自我中心言语是心理语言学关注的话题之一,且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与探讨。

幼儿自我中心言语指幼儿在活动或游戏过程中发出的、似乎并不在意能否达到与别人沟通的目的的自言自语或公开说的话。

研究者以各自不同的专业角度对幼儿的自我中心言语作了不同的划分。

皮亚杰从幼儿言语的机能出发将其分为自我中心言语和社会化言语。

其中,自我中心言语包括重复、独白和集体独白三种表现形式。

维果茨基则依据自我中心言语的功能和作用将其分为自我中心的沟通、幻想游戏和针对非人类物品的谈话、感情的释放和表达、形容自己的活动和自我引导、大声读出以及听不见的喃喃自语几种类型。

幼儿自我中心言语有特定的发展路径。

儿童在不同的发展时期,自我中心言语出现的频率是不同的。

据皮亚杰统计,3 岁以前,自我中心言语占全部言语的 1/2 至 3/4; 3 岁至 6 岁,自我中心言语逐渐减少,大约在 1/2 至 1/3 之间; 7 岁以后,进一步减少到 1/4。

而维果茨基则认为,自我中心言语在学前阶段增加,在初小阶段逐步减少,其出现频率呈倒 U 型;当自我中心言语被部分内化时,公开的自我中心言语便减少;当自我中心言语被简化及内化时,会产生结构和文法上的改变;随着儿童的进一步发展,他们自言自语的时间由跟随在行为之后转变为出现在行为之前,具有计划和规范的功能。

另有研究发现,幼儿的自我中心言语与任务难度高度相关,尤其是在中等难度的任务和困难任务中。

父母在场对幼儿的自我中心言语出现频率没有影响。

在学前阶段,幼儿自我中心言语不断地发展变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一部分自我中心言语被内化了。

婴幼儿自我中心的具体矫正解决方法

婴幼儿自我中心的具体矫正解决方法

婴幼儿自我中心的具体矫正解决方法婴幼儿是一个人的最初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他们都具有自我中心的特点,即只关注自己的需求和欲望,难以理解他人的情感和需要。

然而,为了培养婴幼儿的社交能力和共情能力,我们需要采取一些具体的矫正解决方法。

本文将介绍一些帮助婴幼儿克服自我中心的方法,并探讨它们的有效性。

1. 渐进式互动技巧首先,家长和照顾者可以通过渐进式互动技巧来引导婴幼儿学习与他人的互动。

这其中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模仿:模仿是婴幼儿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

父母可以通过模仿婴幼儿的表情、动作和声音来引起他们的注意,并逐渐引导他们模仿他人的行为。

- 视觉接触:加强婴幼儿与他人的视觉接触,尤其是与面部表情相关的接触。

通过面对面的眼神交流和微笑,可以帮助婴幼儿理解他人的情感,并培养他们的共情能力。

- 社交玩耍:与其他婴幼儿和家庭成员一起玩耍,让婴幼儿体验到与他人一起分享乐趣的感觉。

在玩耍过程中,引导他们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和尊重他人的意愿。

2. 鼓励言语和情感表达言语和情感表达是婴幼儿发展共情能力和克服自我中心的重要途径。

以下是几种可行的方法:- 与婴幼儿进行面对面的对话:与婴幼儿进行面对面的对话有助于他们学会倾听他人,关注他人的需求。

家长可以与婴幼儿进行简单的对话,鼓励他们使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 阅读绘本:阅读绘本是培养婴幼儿语言和情感表达能力的有效方法。

通过阅读绘本,家长可以引导婴幼儿理解故事中的情感和冲突,从而培养他们的共情能力。

- 表达情感的游戏:通过一些互动的游戏,如角色扮演、模拟情感等,可以帮助婴幼儿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并理解他人的情感需求。

这些游戏可以在家庭中进行,也可以参加一些社交智力游戏活动。

3. 建立积极的家庭氛围婴幼儿在家庭环境中度过大部分时间,建立积极的家庭氛围对于他们克服自我中心具有重要作用。

以下是几种可行的方法:- 提供安全和稳定的环境:婴幼儿需要一个安全、稳定和温暖的家庭环境,这有助于他们建立安全感和信任感,从而愿意与他人分享和合作。

幼儿的自我中心思维

幼儿的自我中心思维

幼儿的自我中心思维几个小故事小班的绘画课今天,小班美术课的主题是自由画,老师让小朋友们自由地画自己想画的东西。

他们画完之后,纷纷把自己的作品拿给老师看,还争先恐后地说自己画了什么,老师发现:丽丽画了一只觅食的蚂蚁,可是她把那只蚂蚁画得比旁边的小树还大;乐乐画的爸爸,腿又粗又长,头和胳膊却非常短小;小叶子画的小朋友,身体上有四个大大的圈圈,老师问了才知道:原来那些圈圈是衣服的纽扣……奇怪的对话下面是3岁的佳佳和叔叔的对话。

佳佳:“叔叔,它爬上了你的汽车,还用爪子抓车。

”叔叔:“什么?”佳佳把叔叔带出去,指着汽车顶部的一个刮痕说:“你看。

”叔叔:“佳佳,这是谁干的?”佳佳:“不是我。

”叔叔笑着说:“我知道不是你,可是这个刮痕是怎么来的呢?”佳佳:“它爬上了你的汽车,用爪子抓出来的。

”叔叔:“谁?”佳佳望了望四周,指着一只穿越街道的猫说:“它在那儿。

”叔叔:“哦,是猫啊!那你为什么一开始不告诉我呢?”佳佳:“我说了啊!”接电话的安安家里的电话响了,妈妈在做饭,就让4岁的安安帮忙接一下电话。

安安拿起电话,原来是爸爸打过来的:“喂,是安安吗?”安安点了点头,没说话。

爸爸没有听到说话声,感觉应该是安安,就问:“安安,妈妈在吗?”安安又无声地点了点头。

爸爸又问:“安安,让妈妈接一下电话好吗?”安安再一次无声地点了点头,然后去厨房叫妈妈听电话。

为什么会这样事实上,上述几个小故事中的幼儿具有一个相同的思维特点,心理学上称之为:自我中心。

“自我中心”并非我们通常所说的“自私自利”,而是幼儿心理学中的一个术语,即幼儿常常依赖于自己的想法而非事物的客观特点,仅从自己的角度去观察和认识外部世界,认为每个人看到的世界都和自己看到的一样。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举过这样一个例子:两个男孩去给妈妈买生日礼物,7岁的男孩选了一串珠宝工艺品,3岁半的男孩则选择了一辆小汽车,小心地包装好送给妈妈。

可以看出这个3岁半男孩的行为就是“自我中心”的,因为他没有考虑到妈妈的兴趣与自己的兴趣并不相同,当然这并不是自私。

儿童的“自我中心”与“分享”

儿童的“自我中心”与“分享”

圆园2311卷首黄进在日常生活和教育实践中,我们常常有一种感觉,就是小孩子都是自私自利的,他们总是希望自己占有得更多、得到得更多,有时会为争夺喜欢的东西大打出手,也总觉得自己比别人更为重要。

教师们在观察记录中,常常将这样的行为表现描述为“有问题的”“不良的”,在解释原因时又倾向于将其归为“自我中心主义”的思维方式。

这样的思考和解释多少有点似是而非。

首先,如果说小孩子都是自私自利的,那么如何解释他们很早就表现出对他人情绪、态度的理解和共鸣,以及愿意帮助别人去实现一些愿望的举动?其次,由皮亚杰提出并被广泛运用于教育实践的“自我中心主义”概念仅仅描述了理智领域的客观现象,“自我中心”并不是认知上的一种缺陷,相反,它具有潜在的社会适应功能,能在活动过程中更好地实现主体的能动性(杨宁,张莉,2001)。

因此,“自我中心”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并不适合在消极的意义上使用。

将“自我中心”理解为自私自利,是一种对科学概念的误读。

说到底,这是用一种“小大人”的观念看待儿童,希望儿童具有成人看待和处理问题的方式。

杜威曾经说过,成人对儿童渴望的一些东西不感兴趣,是因为他们已经占有过了。

是啊,糖果、玩具,地上捡到的一颗“宝石”,天上掉下来的一片羽毛,对于成人来说,不是什么重要的东西吧?可是对于儿童来说,那是其珍贵的所有物。

那么,孩子分享的倾向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它究竟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为此,心理学家研究了儿童的“公平分配”行为,设计了一系列任务情境,希望发现儿童在这方面的发展规律。

有研究者发现,5—6岁的孩子追求一种绝对的公平,而6—7岁的孩子会考虑功劳大小方面的因素;也有研究者发现,孩子3岁时就对不利于自己的分配表示不满,而对有利于自己的不公平的分配则要到8岁才开始出现不满。

这方面的研究很多,情境也比较复杂,但总的来说,近期的研究发现,孩子形成分享和合作方面的意识可能比我们预想的要早得多。

发展心理学家、进化人类学家托马塞罗通过一系列巧妙的研究(Michael Tomasello ,2011)来对比黑猩猩与幼儿的分配行为的差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自我中心”的原因与解决方法
文章摘自歪歪兔官方网站/zjxt_list.asp?id=268
“自我中心”就是指幼儿在任何情况,都以自己为主,做事只顾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不会考虑他人,且与同伴之间的交往存在不合群,不关心别人,任性等诸多的问题。

我国现阶段的幼儿大多是在家中有特殊地位的独生子女,所以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更加以自我为中心。

此类现象多发生在小龄的幼儿身上。

一、幼儿“自我中心”的原因分析
儿童的思维发展有个过程,其中2-3岁时,呈现出“自我中心”的思维特征: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理解自我与他人的不同和联系,同时也处在“自我中心”的关键期。

如今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身子女,如果不注意对他们去自我中心的思维训练,会更强化这种自我中心性。

这些孩子在家庭中处于“特殊”的中心地带,家中又缺乏能够与之分享物质和情感的兄弟姐妹,加上现在的家长都把自己的孩子视为掌上明珠,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整天被爱包围着,唯恐自己对孩子照顾不周。

而现在的生活水平显著的提高,家长有能力并乐意满足幼儿所提出的一些要求,幼儿便有一种想要什么就一定要得到的想法。

并且知道自己在家庭成员中处于“特殊”位置,在家里就体现出任性,脾气古怪,不高兴时就随意的发脾气,而且在幼儿园也把这种强烈的“自我中心”的意识带到了与同伴之间的交往中。

二、幼儿“自我中心”所存在的弊端
由于幼儿的年龄小,难以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会有"自我为中心"的阶段性思维特征。

问题是家长对这种情况要把握“尺度”,而家长事事顺从,满足孩子所有的需要,就越来越加强幼儿“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使同伴渐渐的远离他。

“自我为中心”的孩子,在其心中只有自己而体现不合群,不关心别人;不会与同伴和平相处;打架、冲突时有发生。

如果长期缺少同伴的交流,孩子在社会性方面的发展,会遇到障碍。

三、解决幼儿“自我中心”的方法。

爱因斯坦所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识比智慧和博学更为重要”。

要培养幼儿优秀的性格,解决幼儿“自我中心”的问题至关重要。

现在家长也普遍认识到幼儿“自我中心”的意识将影响到孩子各方面的发展,但该怎样解决呢?
最重要的是家长必须改变错误、传统的教养方法。

在现在家庭中,一家几口围着一个孩子转,把自己最好的都给孩子。

家长应该改变这种对孩子过分保护、溺爱的态度,给孩子提供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让孩子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体验到快乐,学会分享与合作。

让孩子知道他只是家庭成员之一,家庭成员之间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当孩子有分享行为时,爸爸、妈妈要及时表扬。

需要注意的是,家庭成员之间应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当孩子把东西给你吃时,你不要说:“我不吃,给你一个人吃!”多让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交往。

可以请小朋友到家里玩,如果两个人都争着玩一样东西,家长可以启发孩子想一想怎么办,学习轮流玩,你玩一会我玩一会,或者说:我和你一起玩。

”当孩子与同伴发生争执意见不统一时,家长作为孩子的管理者,不能事事以自己的孩子为中心,什么都干涉,应放手让孩子自己去积极存在的问题。

让幼儿体验分享以及分享的快乐。

鼓励孩子把自己心爱的图书和玩具带到幼儿园和小朋友一起玩。

幼儿园的春游、
秋游对孩子也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机会,孩子可以把自己带的东西分给老师和小朋友,使孩子在别人的分享中得到快乐。

我们可以通过有目的的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内容来改掉幼儿的自我中心化的外在表现,培养幼儿自发的分享行为,让幼儿充分体验给予及被给予带来的快乐和满足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爱。

这样,对于全面提高幼儿的素质,将来做一个有利于社会的人都将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