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2012)

合集下载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它们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工具性是指事物被看作是一种工具,用来满足人类的需要和目的;而人文性则是指事物所具有的人文关怀和情感色彩。

工具性和人文性在实践中常常相互对立,但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它们需要被统一起来,以满足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需求。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需要实现科技与文化的融合。

科技是人类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满足人类需求和目的的功能性。

而文化则是人类的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人文关怀和情感色彩。

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可以使科技成果更好地服务人类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当科技与文化相结合,可以更好地满足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创造更多的精神财富。

在当前新时代,我们更应该注重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需要加强人才培养,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在当今社会,科技人才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具有创新能力,可以创造出更多的科技成果,满足人类的需求和目的。

而人文人才则是推动人文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具有人文情感和关怀,可以使社会更加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

我们需要加强科技与文化人才的培养,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略谈阅读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略谈阅读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略谈阅读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 特级教师于漪说过:“没有人文,就没有语言这个工具;舍弃人文,就无法掌握语言这个工具。

”由此可见,工具性与人文性,两者密切联系,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人文性以工具性为载体;人文性是工具性的精神所在,工具性以人文性为内在动力。

这就如同航船与船工,只有互相配合,才能成功驶向彼岸。

而阅读教学又是整个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是托起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的重要支柱。

语文教师,应当充分调动学生在主动积极的语文学习实践活动中,去掌握语文这门工具的知识并学会运用这种工具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感悟、理解、欣赏、评价等能力,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因此,阅读教学如何基于语言的学习,把学习语言、培养语文能力和人文熏陶﹑滋养统一起来,值得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去关注和研究。

以下,笔者拟就课前——深刻钻研,挖掘文本中的闪光点;课中——创设情境,引发学生与文本的撞击点;课后——拓宽延伸,沟通课堂内外的联结点三个方面,对本题作一略谈。

一﹑课前——深刻钻研,挖掘文本中的闪光点。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小学语文课文,饱含着浓郁的人文特色,每一篇文本范例,无不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

这些作品或是抒发对祖国﹑对劳动人民﹑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的;或是反映历史人物与事件的;或是歌颂我国革命领袖﹑英雄人物伟大品格的;或是展示各族人民精神风貌的等等。

在这些课文中, 往往有一处或几处写得最为精彩,这些精彩之处就是文本语言的闪光点。

这些闪光点往往也是课文的情理意趣之所在,可谓语言中的精品,读来或酣畅淋漓,或精妙雅致,或优美生动,或韵味无穷。

针对这些蕴涵着丰富情感的语言闪光点,教师要善于“披文入情”,通过反复诵读乃至背诵这些语言文字, 让学生徜徉于课文的意境,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两种不同的概念。

工具性指的是一种特定的技术或工具,其主要作用是为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便利和效率。

例如,手机、电脑、机器人、汽车等都是大家熟悉的工具性产品,它们的发明和应用大大地提高了我们的生产效率和生活水平。

而人文性则是一种价值观,它强调人的尊严、自由和平等,以及人与自然、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密切联系。

人文性的概念比较宽泛,常常和艺术、哲学、人文学科等相提并论。

人文性的价值观在很多领域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教育、文化、社会等。

尽管工具性和人文性在不同的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但两者之间也存在一些局限。

对于工具性而言,它的局限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由于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不断提高着生产效率和生活水平,人们追求的往往只是表面的功利效果,而忽视了工具所带来的其他影响,例如环境污染、资源消耗、人类关系的淡化等。

另一方面,大规模的机械自动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取代和冲击了人的劳动和智力,使某些情况下工作变得枯燥和单调。

同样地,人文性也存在着一些局限。

由于不同的文化、社会和人群有着不同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因此人文性的价值观不可能完全统一。

此外,人文性的观念也容易被误解为对生活的中庸之道,忽略了科技带来的重要进步和改变。

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一个重要的任务。

它可以使科技发挥它的最大效益,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同时,还可以让受众在亿点彩票人文文化的熏陶下充分地领悟科技将人类带到哪个方向。

因此,我们需要探究如何充分利用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间的优势和互补关系,实现它们的统一。

首先,要强化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认识和理解。

我们需要充分了解科技的发展及其给生活带来的改变,同时认识到我们所处的环境和人类文化的价值。

通过了解和领悟这些,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间的关系。

其次,对于工具性的应用,我们需要明确强调人类的价值观。

技术发展的目的不仅仅是要提高生产效率和生活水平,更应关注到环保、资源保护、人权尊重等重要问题,充分考虑到影响到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因素。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两个看似对立的概念,但在现实生活中却需要统一起来。

工具性是指工具或技术的使用和功能,注重实用性、效率和功利性;而人文性则强调人类的情感、智慧和文化。

如何统一这两者,构建一个和谐发展的社会,是我们需要思考和探讨的重要课题。

我们必须认识到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社会发展的双轮驱动。

工具的发展和使用,可以增强人类的生产力和创造力,提高生活水平。

工业革命让生产工具的效率大大提高,使得各种商品大规模生产并普及,人类的生活得到极大改善。

技术的发展也为人类解决了很多难题,比如医疗设备的进步拯救了无数生命,交通工具的革新缩短了地域和文化的距离。

工具性的强大作用无疑是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人文性则是社会的文化和情感脉络。

它承载了人类的智慧和情感,通过文学、艺术和哲学等形式传达人类对生活和世界的认识和理解,提升人类的精神境界。

人文性也是人类社会区别于其他生物的重要标志,它赋予了我们独特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人文性的重要性在于,它将人类发展置于更高的尺度上,超越了功利性,呼唤人们保持对人性、生态和自然的尊重和关怀。

并不是所有时候工具性和人文性都能统一,甚至有时会发生矛盾。

在现代社会中,科技的发展使得人们更加注重功利性和实用性,而忽视了人文情感的体现。

人们对政策、产业发展和个人利益的追求,使得环境、文化和伦理受到严重伤害,社会出现了“唯利是图”、“物化人性”的现象。

传统的人文精神有时也会影响到工具性的发挥,比如宗教和传统观念限制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社会发展停滞不前。

这种情况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呢?我们需要重视人文教育和人文情怀的培养,使人们具备尊重、体谅和关爱他人的能力。

通过文学、艺术、历史等学科的学习,培养人们的情感和智慧,拓展他们的精神世界,提高社会的人文素养。

只有人文教育才能让人们明白,工具的使用不应该成为对人与自然的破坏,而是应当为了人类自身和社会的和谐与文明。

发掘教材人文内涵,实现英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发掘教材人文内涵,实现英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发掘教材人文内涵,实现英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作者:黄美琴来源:《新课程·教师》2012年第11期摘要:英语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英语教学应该以工具性为基础,以人文性为价值取向,以人为本,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到人文关怀。

英语课本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素材,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人文信息,在词汇教学、语法教学和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关键词:人文性;统一;词汇教学;语法教学;阅读教学英语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作为交际工具,英语具有“工具性”的特点,但同时它所交际的内容又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便使英语具有人文性的特点。

然而,在英语的实际教学中,受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等的影响,英语学科工具性倾向明显,教师重语言知识的讲解、语言技能的培养,忽视对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培养,导致人文性的缺失。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首次明确提出了外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的理念,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英语课程有利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英语课程要以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为目标。

”美国语言学教师Krashen也说过:“语言的习得和掌握绝非一种孤零零的语言过程,语言学习最好应伴之以语言知识之外的能赋予语言意义的东西。

”因此,只有把语言和能赋予语言意义的文化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外语教学成为一个完整的过程。

作为小学生,英语课本是他们学习英语的主要素材,教材在编写时本身就非常注重人文信息的输入,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价值,教师要充分钻研教材,发掘、总结其中的人文点,然后以点带面,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社会和人生经历体验、诠释教材的人文内涵,把教材中的人文思想展现给学生,不断提高小学生的英语人文素养,实现英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一、英语词汇教学人文化词汇是语言的基本材料,是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

英国著名语言学家D.A.Wilkins有句名言:“Without grammar little can be conveyed,without vocabulary nothing can be conveyed.”(没有语法,人们不能表达很多东西,而没有词汇,人们则无法表达任何东西。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和观念,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工具性是指一种评价事物的标准,强调实用性和效果;而人文性则是强调人的尊严、社会价值和情感体验。

工具性的代表是科学和技术,它们追求实证和客观的知识,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和改善生活。

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诸多改变和进步,如医疗技术的先进化、互联网的普及、交通工具的改善等。

这些工具的出现和使用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过度强调工具性可能会导致一些问题。

一方面,工具性对人的视角过于狭隘,将人们视为工具的使用者和实现者,忽略了人的情感和主体性。

过度追求工具性可能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和功利化,人们更关注实际利益而忽视了情感的交流和人际关系的建立。

这样的情况下,社会的关系会变得紧张和脆弱。

相比之下,人文性强调人类的尊严和价值,关注人的情感、经验和社会交往。

人文性的代表是人文学科和艺术,它们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研究人的情感和意义的体验。

人文学科的发展能够促进人的自我理解和价值观念的形成,艺术的创作则可以表达人的情感和意义的体验,提供心灵的寄托和启迪。

过度强调人文性也会带来问题。

一方面,人文性可能导致主观性和相对价值的强调,使得人类社会的规范和标准变得缺乏客观性和一致性。

过度强调人文性可能会让人们过分沉溺于情感世界而忽视实际问题的解决和现实利益的考虑。

将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起来,是建设一个良好社会的必要条件。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意味着在解决实际问题的也要关注人的情感和尊严。

在社会政策和规划的制定过程中,需要考虑到人的需求和情感体验,使社会发展的路径更符合人的利益和价值观。

在教育方面,除了培养学生的科学和技术能力,也要培养学生的情感、人际交往和道德价值观,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在个人层面,工具性和人文性也需要统一起来。

个人需要拥有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关注他人的情感和需求。

在工作和生活中,个人需要保持社会责任感和情感素养,关注他人的利益和福祉。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一对关系紧密的概念,前者指的是工具的实用性和功能性,旨在满足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而后者则涉及到文化、艺术、道德等人性的层面,通过反映生活的真实本质和丰富的情感内涵,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因此,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非完全独立的概念,在现实生活中,两者应当进行统一和协调。

工具性的实现是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和机器设备来实现的,是人类应对外部资源和环境变化的反应。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工具性的实现也日益多样化和便捷化。

例如,智能手机、电脑、智能家居等高科技产品,以及各种先进的机器设备,都是为了让人们更加轻松便捷地处理和管理日常事务。

但是,光有工具性却缺乏人文性,将导致社会的机器化和计算化,甚至到“冷血”化的极端,无法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人类具有情感、理性、审美等丰富的内在价值,而这些内在价值正是人文性的体现。

因此,在工具的设计和使用中,应当将人文性的元素有机地融入其中,充分考虑人类的情感、智慧和艺术等方面,以创建人类感性和理性的情境和环境。

如何将工具性和人文性进行统一呢?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和实践。

首先,需要从工具的本质出发,将工具的实用性和人性化融合在一起,打造符合人类需要的工具。

换言之,应该在保证实用性的基础上,考虑工具的人性化需求,从外观、易用性和交互性等方面进行优化和设计,使得工具在使用时既能够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又可以带来愉悦和美好的使用体验。

其次,需要注重工具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在工具的使用过程中为人们提供更为丰富的文化体验和思考空间。

这需要将工具与文化、艺术、道德等方面的价值相结合,在新技术、新浪潮、新想法等合理的情境下推行,使之成为人类推动思想进步和文明发展的重要推手。

最后,强调工具的普及应当适应不同文化习惯和地域特性。

工具的本质和功能是普遍适用的,但是人类文化习惯、地域特色和环境差异带来的需求差异是不同的,因此任何工具的设计与应用都需适应不同的文化和习惯,体现出跨文化、跨地域的普适性和灵活性。

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浅谈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摘要]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教学要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在教学环节中体现;通过考试评价体现;紧密联系生活体现。

[关键词] 工具性人文性教学环节考试评价联系生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指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练地运用语言工具,并能顺利地参与交际活动;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人格、个性、精神世界的关怀,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高尚的审美意识。

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在一起的。

反思语文教学现状,在高考这根指挥棒下,应试教育大行其道:重书面语言的培养,轻口头语言的培养;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教学成绩,轻个性发展,急功近利,舍本求末,从根本上背离了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

针对现实,语文教学应如何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基本特点呢?一、在教学环节中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1.通过诵读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有一个时期一些重视诵读的老师提出了批评:现在的语文课听不到琅琅的读书声,这还怎么能称为语文课?其实诵读的过程不仅仅是掌握语言这个工具的过程,同时也是思想感情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

从工具性角度说,诵读有助于学生在头脑里形成一个语言表达的模式和形成语言反应机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

有些学生平时不爱诵读,看书时、“全省各国”、“送门上货”、“恶路挡狗”等,闹出不少笑话。

其实这正是他缺少诵读,记忆不深,虽有了语言模式,而没有形成正确的语言反应机制的缘故。

从人文性角度说,对于情感浓郁的课文,入情地朗读,是学生与作者之间的一条心灵通道。

学生能入情入境地朗读,自然会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熏陶感染。

在诵读过程中,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统一在一起的。

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1、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包含两个层次的涵义。

(1)单就语文课程的本身考察,工具性指语文本身是一种工具,表现在三方面。

第一,就个体而言,人们使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进行思维活动。

第二,就人际而言,通过语言人们可以交流思想和情感。

语言不仅是人类表达思想的工具,也是吸收信息的工具。

第三,就人类总体而言,语言是文化得以积淀和传承的载体。

(2)就整个课程系统而言,工具性还表现在,语文的学习还有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

2、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尊重人,尊重具体的人的生命价值,尊重具体人的文化及其多样性,是指语文学习过程是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激发人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

通过语文学习,学生将认识到中华民族文化的的深厚博大和世界各地文化的丰富多元,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和人类文化的营养,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学生还将在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等方面获得陶冶和培养,逐步形成积极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

二、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必要性1、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第一,工具性不能脱离人文性。

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在语文教学中要落实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的目标时,不可能是单纯的语言文字教学。

另一方面在阅读教学中,作为语文能力之一的阅读能力的培养,要求不仅是了解文本中的语言文字,更重要的是通过语言文字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产生情感共鸣。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对文本所蕴涵的思想感情的解读与剖析。

第二,人文性不能脱离工具性。

语文课程人文性教育不能脱离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的教学,即不能脱离文本来抽象、孤立地进行人文性教育。

表现在两方面,第一,我们知道,任何人文性的内容都孕育于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文本中,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不能脱离语言文字的学习来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

第二,因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能自成体系,所以人文性教育不能以简单说教、抽象说理、机械灌输的方式进行的,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阅读来理解文本自身思想意义,通过感悟、熏陶来潜移默化发挥作用、产生影响。

语文课程教学论(2012年重点)

语文课程教学论(2012年重点)

1.我国语文独立设科的起点:癸卯学制,最早是中国文学。

(奏定学堂章程)2.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九年义务课程标准到高中课程标准。

变化快。

3.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基本属性。

为什么说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一新的理念,即继承了语文教育应该使学生切实掌握语文这个工具性打好语文基础这一传统的正确观点,又反映了语文教育应该体现固有的人文精神加强人文精神的新的时代观点,同时,澄清了工具性人文性各执一端的片面认识。

应该说,这是语文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

这一关键问题的解决,为语文教育端正了方向,把语文呢教育指向了健康发展的正确道路。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⑴如何理解此文段中两个句子的逻辑关系?⑵联系实际,谈谈语文教学应如何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基本特点。

(1)“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而“人文性”着重于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人文学科的特点.关于两者的关系,新课标中运用的是“统一”而非“结合”.这是因为工具性是人文性的载体,人文性又是工具性的灵魂,二者合一,方能放出异彩.(2)一、根据课文特点,把握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度”崔峦老师说:“语文课程贵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难也难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回顾我们所教的一篇篇文章中,体现工具特点的是结构、语言及技巧,体现人文特点的是内容,主旨。

有的文章语言隽永,有的文章内容深邃,前者可侧重于工具性,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后者可侧重于人文性,谈谈内涵的丰富。

如《普罗米修斯》一课,老师就可以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引导学生跨越时空,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让心与心慢慢地贴近在一起,尽而感受到普罗米修斯的伟大,神话的无穷魅力,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结合。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两个看似对立的概念,但它们却是密不可分的。

工具性是指事物具有的实用性和功利性,而人文性则是指事物所具有的人文关怀和情感价值。

在现代社会,工具性和人文性常常被简单地划分为对立的两极,工具性被强调为追求效率和利益的手段,而人文性则被视为追求情感和人性的表达。

真正的价值在于将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起来,因为二者并不是完全矛盾的,而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关系。

首先需要理解的是,工具性和人文性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许多事物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

比如一本好书,它具有知识的功能,可供人们学习和获取信息,这就是它的工具性;它也能给人以启发和情感上的满足,这就是它的人文性。

再比如一件艺术品,它可以是工具性的装饰品,也可以是人文性的精神食粮。

工具性和人文性应当被看作是互相渗透、相互依存的关系,而不是孤立存在的两极。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工具性被更加强调,人们追求更高效率、更大利益,追求的是外在的实用性和功利性。

这种追求容易导致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淡化,人性的渐渐失落。

如何将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起来,成为了当代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

具体而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应当表现在对待事物和对待人的态度上。

对于事物来说,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意味着要追求功能性的也要追求审美性、情感性。

对于产品设计来说,要注重外观美观、人性化的设计,从而提升产品的使用体验;对于企业来说,要注重产品的质量和效益的也要注重对员工的关心和培养,使员工不只是工具,更是人文关怀的对象。

对于人来说,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意味着要追求个人的发展和利益的也要注重人际关系和情感表达。

人不应当只是他人眼中的工具,更应当被看作是有情感、有需求的生命,应当受到关怀和尊重。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也需要在社会制度上得到体现。

社会的发展需要工具性的推动和效率的追求,但同时也需要人文性的温暖和关怀。

在现代社会的建设过程中,政府应当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更要注重人文关怀。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两个看似相互矛盾的概念,但在实际应用中,它们却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关系。

工具性是指事物的实用性和功能性,而人文性则是指事物的人性化、文化性和艺术性。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意味着将实用性与人性化相结合,将功能性与文化性相融合,从而实现事物的全面发展和创造性的应用。

在当今社会,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因为这种统一不仅可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还可以增加人们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对于产品的设计和制造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上,产品主要侧重于功能性和实用性,设计师们更注重产品的性能和使用功能,而忽视了产品的人文性。

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不断提升,产品不仅要满足基本的功能需求,还要具有人文关怀和文化品味。

比如在家居产品方面,无论是家具、灯具还是餐具,设计师们都开始注重产品的外观设计和人性化的体验。

通过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设计出更加符合人们审美需求和生活方式的产品,这不仅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还提升了用户的消费体验,从而为企业赢得了更多的市场份额。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对于城市规划和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城市规划更注重城市的功能性和经济性,而忽视了人文关怀和文化传承。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生活品质的不断提升,人们开始更加关注城市的人文气息和文化底蕴。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应该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既要注重城市的功能性和经济发展,又要注重城市的文化传承和人文关怀。

比如在建筑设计中,可以通过融入当地的文化元素,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人文气息的建筑,提升城市的文化品味和人居环境。

通过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可以构建更加宜居宜业的城市空间,为人们提供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和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对于企业管理和组织运营也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上,企业管理更注重业绩和效益,忽视了员工的人文关怀和情感需求。

随着企业对员工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注重员工的人文关怀和个性发展。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但在现实社会中,它们却又不可分割的关联在一起。

工具性主要强调实用性和功利性,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和满足实际需求;人文性则更注重人的内心感受和精神追求,强调人的情感和情感价值。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人们往往更加注重实用性和功利性,导致人文性受到忽视。

如何统一工具性和人文性成为了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并不是简单的把两者混为一谈,而是要寻找到二者之间的平衡点,让它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推动社会的发展。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需从多方面来实现。

我们要从教育入手,改变以应试教育为主的现状,注重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石,只有通过教育培养出具有人文情怀和理性思维的人才,才能推动社会朝着更加和谐和富有人文关怀的方向发展。

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心灵培养,引导他们关注他人的需求和情感,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关怀精神,让他们不断进步成为更有思想和情感价值的人。

加强社会文化建设和传承,弘扬人文精神。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传统文化的传承,让人们感受到人文情怀带来的美好,增强对人文精神的认同和尊重。

加强对社会公德和道德的建设,塑造社会良好风气,培养人们的共情和互助精神,让社会更加和谐。

科技发展也应当更加注重人文性的发展。

科技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许多便利,但是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科技进步使社会变得越发冷漠,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变得越发机械和功利,人们更加注重的是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和创造更大的利润,而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关怀。

在科技发展中应当更加注重人的情感需求,注重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交流,不断推动科技的发展朝着更加人性化的方向发展。

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当共同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共同努力。

政府应当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和支持相关的活动和项目,为人文性的发展提供更加良好的环境。

社会各界应当积极参与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中来,共同推动社会向更加和谐和有爱心的方向发展。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一个复杂而又深刻的话题,涉及到科技发展、人类文化、社会进步等多个领域。

在当今社会,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已成为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不仅是对科技发展的要求,更是对人类文明的要求。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分析其现状和发展趋势,并提出促进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途径和方法。

我们需要了解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概念。

工具性是指工具、技术和方法等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改善作用,它是一种实用性和功利性的特征。

而人文性则是指人类文化、精神和情感等方面的需求和情感。

工具性和人文性看似有些矛盾,但实际上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

只有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情况下,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和进步。

在当今社会,人们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越来越重视。

一方面,随着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工具性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人们对工具性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人文性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和情感上的交流。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成为了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为了促进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我们需要在多个方面着手。

需要加强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理解和认识。

只有深入理解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内涵和要求,才能找到促进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途径和方法。

需要不断完善科技和制度,提高工具性的质量和效益。

只有提高工具性的性能和功能,才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需求。

也需要强化人文关怀和教育,满足人们的精神和情感需求。

只有加强人文性的关怀和教育,才能更好地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境界。

在推进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借鉴和学习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

在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在推进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

他们在强化科技创新的也注重提高人文关怀和教育,实现了科技和人文的有机统一。

在国内,一些地方也积极探索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之路,取得了一些进展。

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第一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起来文金平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工具性是其本质属性,语文学科的教学目的就是叫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这一工具的能力。

但是,如果在教学中片面地强调其工具性,孤立地去学字、词、句、章、语、修、逻、文等知识的,就会导致语文课堂教学的枯燥乏味,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就会逐渐减退甚至会产生厌恶之情。

试想,一个学生从小学到高中,都是机械地、近似于重复地接受这些知识,他们的学习热情怎么能高涨?我认为,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教会学生思考人生、感悟人生的能力以及分析判断是非的能力,从而使之成为有道德、有理想、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语文教学中人文性因素应该不断加强,最终要占重要地位。

韩愈在《师说》一文指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当今社会已进入了网络时代,经济时代,学生们面临的困惑也越来越多,他们无法解决的矛盾越来越多,所有这些,严重地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热情。

在教学实践中,我把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作为一个重点,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在教授《丑小鸭》一课时,让学生既感受语言文字的美,也通过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感悟做人时对弱者要有同情心,乐于帮助关爱他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

教《狮子爱尔莎》时,在朗读感悟中体会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情感,从而提高环保意识。

这样做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了学生的美好情操。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学史家冯钟芸先生在谈到对于语文教学以及教师素质的一些看法时说“文学教育的任务是使学生从文学作品中了解生活、感受命运、体验痛苦与幸福,并引起对文学的兴趣。

”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他认为“学习诗,可以激发人的想象力,可以提高人们观察社会的能力,可以使人与人合群,可以抒发心中的愤懑;从近处来说,可以用诗中的道理侍奉父母,从远处看,可以用诗中的道理侍奉君主。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引言在当今社会,科技飞速发展,各种工具性的产品层出不穷。

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各种工具,无论是物质层面还是数字世界,工具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与此同时,人们对人文性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

人文性强调人的尊严、情感、审美、思维等方面,关注着人的内在需求和价值。

工具性和人文性似乎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概念,然而,是否有可能将它们统一起来呢?工具性的优势工具性的产品在现代社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它们通过帮助人们提高效率、解决问题、创造价值,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

工具性的产品往往追求实用性、有效性和便捷性,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举个例子,现代科技发展使得通信工具变得非常便捷,人们通过手机、电脑等设备可以随时随地与他人交流。

这种工具性的产品不仅缩短了地理距离,还提供了即时交流的便利,帮助人们更高效地完成工作、联系朋友、获取信息。

同样,智能家居设备也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人们可以通过语音控制等方式操控灯光、家电、安全系统等,提升居住体验。

人文性的重要性尽管工具性的产品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效益,但一味追求实用性和效率并不足够。

人们的生活不仅仅是完成任务,还包括情感的表达、审美的追求、思考的发展。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往往感到焦虑和疲惫,渴望与工具和数字世界之外的人文氛围相结合,寻找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人文性强调人的情感与情感交流,注重个体的内在需求和心理健康。

例如,音乐作为一种人文性的表达方式,可以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给人们带来愉悦和安慰。

艺术作品也是人文性的表现形式,通过艺术家的创作和观众的欣赏来传递情感和价值观。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尽管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表面上看起来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概念,但实际上它们并不是对立的关系。

事实上,工具性和人文性可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首先,工具性的产品可以为人文性的表达提供有力的支持。

例如,数字音乐平台为音乐人和音乐爱好者创造了更广阔的交流渠道,促进了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概念。

工具性指的是某物或某事物的实用性和功利性,即其是否能够达到特定的目的或用途。

人文性则强调某物或某事物的人性化、情感化和文化内涵。

虽然工具性和人文性在一定程度上是互为对立的,但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它们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过多追求工具性而忽视人文性,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和生活的冷漠。

为了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我们需要在工具的设计、应用和使用过程中注重人的需求和情感体验。

工具的设计者应该充分考虑用户的需求和便利性。

在产品设计上,不仅要注重其实用性和功能性,也要注重人性化的设计。

在智能手机的设计中,除了提供高效率的处理器和大容量的存储空间,还应注重用户的使用习惯和操作体验,使用更加直观和简单的操作界面,方便老年用户和儿童操作。

工具的应用和使用过程中需要关注人的情感体验。

在生活中,我们往往对某些工具有着情感依赖,比如喜欢一个笔记本电脑的外形设计,喜欢一款手机的界面风格等。

这种情感体验不仅仅是对工具本身的满意度,更是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和体现。

工具的使用过程中,我们应着重培养对工具的情感认同,让工具成为我们生活和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为了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我们应该在工具的使用中注重人际关系的培养和沟通。

在数字化和虚拟化的社交环境中,我们常常通过各种社交媒体工具与他人进行交流和互动。

这种交流方式的便捷性也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真实沟通和情感联系逐渐淡化。

我们需要通过工具的运用来促进人与人之间真实的交流和理解。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还需要注重工具的文化内涵和社会责任。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工具的设计和推广应充分尊重不同文化的多样性。

工具的使用和运作过程应符合社会伦理和道德标准,避免对环境和他人产生负面影响。

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作者:翟焕凤来源:《成才之路》 2012年第17期河北唐山●翟焕凤由于应试教育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传统的语文教学容易忽略人文内容,一味地进行文章分析,乏味的讲解,引起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消失。

自从新课改后,这一趋势已大大改善。

然而,当前的语文教学实践研究表明,又出现了另一个极端: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轻视语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片面追求人文课堂松弛,气氛热烈在表面上,但没有把语文的精髓展现出来。

我认为,语文教学不仅要注重理解,还要把必不可少的积累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特定的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工具与人文的统一,防止人为地分开呢?一、学习新课程,树立正确的教学观与学生观,是处理好工具性与人文性关系的前提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是教与学交流和互动,是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注重互相启发,互相补充。

丰富教学内容,采用多样灵活的教学模式,才能共同发展,达到预期的目的。

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性,使学生的人格力量有充分的表现时间和空间。

每个人都只能使用自己的器官吸收营养物质,学习亦是如此;学生只能用自己的头脑,吸收精神营养,这不是别人所能替代得了的。

只有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观察、分析、反思,才能使自己的知识逐渐提高,掌握语文的精髓。

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和肯定学生,充分认同他们是独立意义的人,这样才能伸出援助之手,弯下腰,倾听学生的声音。

要根据语文教育的特点,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渗透在教学过程中。

二、工具性和人文阅读的同构共生首先,注重利用教科书进行人文教育,语文教材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材料。

我们教师在注重字、词、句、段、章解释的同时,要挖掘人文材料。

其次,从课外阅读的经典中得到文化感情的熏陶。

自古就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说法。

要更好地完成阅读教学,就要汲取更多的文化精髓,经典阅读的课外补充是至关重要的。

第三,在阅读中明辨是非,树立良好的道德价值观。

这就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生活观、价值观、文化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入案例一: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通过听、看、用英语讨论动画, 提高同学们听、说能力和语言 运用能力。
工具性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参
人文性
与意识和学习动机; 2.了解国外文化,形成跨文
化意识和国际意识。
读前----导入 案例二
Module 9 Unit 2 The government is working hard to save the panda.
When is the best time to visit Qing Zhou?
What to do:__________ Why:___________
通过写作训练,培养同学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意识。
Summary
Module 9 Unit2 The government is working hard to save the panda.
Animals are our friends. We need to protect them! To help animals is to help ourselves.
实现情感的共鸣和升华
Module 4 Unit 2 Project Hope has built many schools.
初中英语读写课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青州市北关初级中学 张春梅
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
二、阅读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三、教学建议
课程性质
工具性
人文性
语言技能 语言知识 学习策略
情感态度 文化意识
(一)工具性内涵解读:
交流工具 认知工具 1. 培养学生基本 的英语素养
工具性
传播工具 2. 发展学生思 维能力 思维工具 发展工具
读前----导入 案例一
Module 6 Unit 2 The white rabbit was looking at its watch.
1. Was the rabbit strange? Why?
2. Was the girl running the rabbit?
读前----Βιβλιοθήκη 入 案例一What to do:__________
Why:___________
Why:___________
When is the best time to visit the USA?
Any time you like.
who
when
The end story
where
Why
what
How
who was in the story?
(二)教学环节中的人文性:
铺垫性渗透 1. 读前---导入设计: (1) 激趣求知,开阔思路,提高人文素养。 (2) 渲染气氛,实现情感共鸣,传播人文思想。 (3) 补充背景知识,培养文化意识,进行人文教育。 阅读题目设计 :(1)工具性题目设计 (2)人文性题目设计
2.读中
理解性渗透 阅读形式设计:(1) Fish bone 形式 (2) Language tree 形式 (3) Sunflower 形式 升华性渗透 3.读后---活动设计: (1) 活动设计,体现文本的思想性和课堂教学的人文性。 (2)通过写作训练,培养同学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意识。 (3)图、文、音并茂,实现情感的共鸣和升华。
(二)人文性内涵解读:
人文性的内涵 提高 学生
人文性
为什么要进行人文教育
综合
人文
素养 人文教育的主要内容
人文教育的主要内容
使命感和责任感 培养学生健康向 上的高尚品质 开阔学生视野 提高审美能力 激发热情和内在的 潜能
人文性
平等、互助、诚实 守信的品德等 发展创新能力
形成跨文化意识
增强爱国主义精神
案例二: 初二上册第4模块Unit2 Project Hope has built many schools. 文本信息所体现的人文性是:通过希望工程对 贫困儿童的助学活动,培养同学们关爱他人的情感素质。 案例三:初二上册第5模块Unit 2 Vienna is the centre of European classical music. 文本信息所体现的人文性 是:通过介绍国外的音乐家,理解国外的艺术文化,培 养国际意识和跨文化意识,通过对中国音乐家的介绍, 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
Summer Where to go:___________
What to do:__________
Why:___________
Winter Where to go:___________ What to do:__________ Why:___________
Autumn Where to go:___________
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
1.工具性是人文性的载体和途径 二者关系 2.人文性是工具性的内涵和本质
二、阅读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一)文本信息中的 工具性和人文性
工具性与人 文性的统一 (二)教学环节中的 工具性和人文性
读前
读中 读后
(一)文本信息中的人文性:
案例一: 初一下册第11模块第二单元的中国首位航天员 这个文 本信息所体现的人文性是:通过对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 伟的介绍,来增强民族意识,提高民族自豪感。
2. When is the best time to visit New England?
读前----导入 案例三
导入案例三: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通过看New England的不同季节图 片,讨论什么季节去那儿旅游最好, 提高同学们听、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 力。
工具性
人文性
1.了解美国的风土人情、地理风光和旅 游胜地,有利于培养国际意识和跨文化 意识。 2.补充背景知识,降低文本难度,更有 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体现以人为本 的人文意识。
读前----导入 案例三
Module 11 Unit 2 When is the best time to visit your town or country?
Enjoy the pictures of New England , the USA,
and talk:
1. Do you think the pictures are beautiful?
1. What animals can you see?
2. Are they in danger?
读前----导入 案例二
导入案例二: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通过听、看、用英语讨论动画 歌曲,提高同学们听、说能力 和语言运用能力。
工具性
人文性
渲染气氛,引起学生情 感共鸣,唤醒学生对自然的 保护意识和对动物的爱护意 识和对生命的呵护意识。
The poor children need help.
The disabled people need help. The people in disaster area need help. The people in poor area of the world need help.
If you can give them a hand, our world will become a beautiful paradise(天堂).
Wang Lifa and his customers ________________
When did the story start?
______________
In 1898.
When did Laoshe write the story?
______________
In 1957.
Where did the story happen?
1.在阅读练习题设计时,设计与中 心思想有关的开放性题目,在工具 性学习中,进行人文性渗透。
人文性
2. 图示阅读形式设计,有利于激 发兴趣和学习动机,提高审美意识, 有利于学生理清文章思路,降低难 度,以学生便于理解,易于掌握为 出发点,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阅 读形式设计体现人文性。
3.读后---活动设计:
1. 读前---导入设计:
(1) 激趣求知,开阔思路,提高人文素养。 选择适合文本材料的导入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内在潜能, 引起同学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 成主动求知。或是用生动活泼、富有文学价值和文化内涵的材料导入,有助于 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提高。 (2) 渲染气氛,实现情感共鸣,传播人文思想。 选择与文本信息有关的动画、音乐或图片等导入,渲染气氛,实现情感的共鸣, 有助于顺利导入文本阅读,与文本信息所包含的人文性相呼应,有助于对文本 信息中的人文性的理解。 (3) 补充背景知识,培养文化意识,进行人文教育。 有的文本材料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导入中对背景知识进行补充,有利于降 低文本难度,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三、教 学 建 议
1. 学高为师----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我们要有扎实的英语专业知识和 教育教学专业知识;我们要有课堂教学的技巧、教学设计的技巧和和多媒体 应用技巧等。 2. 身正为范----提高教师人文素养 我们不光要掌握精湛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我们还要有丰厚的文化底 蕴,我们的人文素养提高了,才能用我们自己的学识和人格去潜移默化的影 响学生。 3. 学海无涯----做一名学习型教师 我们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充实自己,才能充实我们的知识结构。 4. 不断创新----做一名研究型教师 我们要研究教材,深挖文字背后的人文信息和人文思想,进行人文教育;我 们要研究课标、研究教法、研究学法、研究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我们的 教学,做一个研究型教师。 5. 以人为本----既做“经”师,又做“人”师 我们既要做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又做学生精神世界的引领者,做 学 生的良师益友,实施素质教育,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培养学生的英语素养 和人文素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