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贫困地区的发展现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贫困地区的发展现状

一、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状况

甘肃省地处黄河上游。东接陕西,东北与宁夏毗邻,南邻四川,西连青海、新疆,北靠内蒙,并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甘肃全省总土地面积45.4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七位。人口6000万。

甘肃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等类型齐全,交错分布,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形呈狭长状,东西长1655公里,南北宽530公里,复杂的地貌形态,大致可分为各具特色的六大地形区域:陇南山地、陇中黄土高原、甘南高原、河西走廊、祁连山地、河西走廊以北地带。甘肃深居西北内陆,海洋温湿气流不易到达,大部分地区气候干燥,属大陆性很强的温带季风气候。省内年平均气温在0~16℃之间,各地海拔不同,气温差别较大,日照充足,日温差大。全省各地年降水量在36.6~734.9毫米,大致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乌鞘岭以西降水明显减少,陇南山区和祁连山东段降水偏多。受季风影响,降水多集中在6~8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50~70%。全省无霜期各地差异较大,陇南河谷地带一般在280天左右,甘南高原最短,只有140天。

建国以来甘肃省的社会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在计划经济时期,甘肃作为一五和三线建设时期的重点投资区域,获得了较多的中央投资,建立起了门类较为齐全、以资源开采和重化工业为主导的工业产业体系。但是,受区位因素、历史因素和改革开放后国家梯度开发发展战略的影响和限制,甘肃省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东部发达省区相比,差距较大。2005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仅占全国的1.06%;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7341元,仅为全国人均生产总值的52.65%,比全国平均水平13944元低6603元;财政收入虽然增幅较大,但是总量仍然较小,还不到全国的l%;2005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人为1980元,远远低于全国平均3255元的水平,多年来位居全国倒数。甘肃城市化水平低,2005年仅为30.0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3%近l3个百分点。全省财政收入总量偏小,支出需求大,收支矛盾突出,财政运行仍处于捉襟见肘、举步维艰的境地。可集中用于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增量十分有限。1994年到2005年,全省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加不足9亿元,有12个县的财政收入不足1000万元,最少的不足400万元。

由于财力所限,社会保障、扶贫救灾、医疗保险、法定支出及公用经费都不能足额安排,住房公积金、职工教育经费、工会会费等财政对个人的补贴无力安排。同时,近年来,虽然甘肃省一直要求超编地方人员负增长,其他地方零增长,但由于经济发展整体落后,就业渠道狭窄,财政供养人员膨胀较快,致使财政人员供养负担日趋严重,财政赤字挂帐数额较大。到2003年底,全省财政供养人数达93.9万人,占总人口的3.6%。各级财政赤字28亿元,相当于当年地方财政收入的21.8%。全省财政无力筹集更多的资金用于“三农”。而有限的财政支农资金由于管理分散,难以统筹协调形成合力,资金使用效益并不高。

甘肃省是西部贫困省份,14个市州自然条件差异很大,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很不平衡,城市近郊和河西地区发展较快,中东部地区和南部的广大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城乡差距突出,城市的聚集和辐射功能十分有限,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础条件比较薄弱。农村内在的封闭性以及资源和生产要素流动性差,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扶贫任务艰巨。2004年全省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为158.86万人,初步解决温饱但还不稳定的农村低收人人口为397.95万人,绝对贫困和低收入人口占农村人口的30.67%,加快扶贫攻坚仍是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首要任务。

甘肃农业基础设施和经营方式落后,农田水利设施不足而且标准低。农业经营方式落后,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十分有限,农民组织化和生产集约化程度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发展严重滞后,农村劳动力总体素质偏低。2004年全省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56.39%,初中文化程度占31.3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2.26%,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6.77年,基本达到小学毕业水平,培养新型农民的任务更为艰巨。

二、甘肃农村贫困地区的区域特性

1、甘肃农村贫困地区贫困面广,贫困人口比重大,贫困度较深

甘肃贫困地区分布面广,全省共有4个县级市、59个县、7个民族自治县、16个市辖区。在86个县(区)中有53个县是国列和省列贫困县。其中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不含市辖区)41个,占全国扶贫开发县的6.93%(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592个),占甘肃全省县(区)的58.57%。按照经济区域划分,大致分布如表3-1,3-2所示:

资料来源:《甘肃年鉴2004》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从表3-1、3-2可以看出,甘肃省41个贫困县(市)绝大部分分布在除河西经济区之外的其它4个经济区,其中陇南经济区贫困县最多,其数量占所在地区县(市)总数量的比重高达85.71%,陇中经济区、陇东经济区和民族经济区贫困县数量也较多,所在地区县(市)总数量的比重分别为66.67%、53.85%和75%,河西经济区贫困县数量最少。从区域分布来看,甘肃省的贫困县主要集中在陇南山地、陇中黄土高原以及甘南草原,尤以定西中部地区是甘肃省土地最贫瘠的地方之一。

资料来源:《甘肃年鉴2004》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贫困地区由于受自然条件差异及发展起点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处于较低的水平。2003年,41个国家贫困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52.44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85.2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111.09

亿元,占全部县域的41.4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0.13亿元,其中只有7个县的GDP超过10亿元,有18个县的GDP在5-10亿元之间(见表3-3)。

资料来源:《甘肃年鉴2005》,表中数据经作者按照相关区域划分整理计算。

甘肃农村贫困人口大致分布情况见表3-4。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贫困人口的分布呈现为全省分散、区域集中的格局,分布于全省各地。陇南市和甘南州、临夏州的贫困人口合计达85.7万人,占全省农村贫困人口的70%,集中了全省大部分的贫困人口,是甘肃“八七”扶贫计划的攻坚地区,国家确定的41个贫困县中有16个县在这些地区,省里确定的8个攻坚县中有7个县也在这一区域。“两州一市”成了扶贫建设的重中之重。

表3-4:甘肃省农村贫困人口的地区分布(2004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