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修第三单元《荀子》选读 W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荀子》选读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荀子密切关注现实世界的变化,充满事功精神。荀子讲学于齐、仕宦于楚、议兵于赵、议政于燕、论风俗于秦,对当时社会的影响不在孔孟之下。俯仰于政治与学术之间,荀子所体现的务实精神,应该是汉代儒宗董仲舒的取法对象。他们都为儒学适应时代环境、进而寻求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荀子,是赵国都城邯郸人。战国末期,诸侯人民期盼天下一统。荀子作为一个社会大转变时期的思想家,

【课内挖掘】

课内素材

内涵丰富的荀子

纵观荀子全书,凡哲学、伦理、政治、经济、军事、教育,乃至语言学、文学皆有涉猎,且多精论,足以为先秦一大思想宝库。

从哲学上说,荀子是朴素的唯物主义者。在天人关系上,荀子反对天命、鬼神迷信之说,肯定了“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即自然运行法则是不以人们的意识为转移的,主张“明于天人之分”,认为天有“天职”,人有“人分”,提出“制天命而用之”“应时而使之”的人定胜天思想。既说明规律的不可抗御性,也强调应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荀子主张“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荀子继承孔子思想的地方,还在于他对于礼和师法的重视,坚持儒家“正名”之说,强调尊卑等级名分的必要性,主张“法后王”即效法文、武、周公之道。又由于主张“性恶论”,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荀子是后来出现的法家的开启者。

另外,荀子在经济上主张“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提出强本节用、开源节流和“省工贾、无夺农时”等主张,为以后历朝历代所

遵守,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运用角度

【课外应用】

荀子不畏权贵,“敢为异说”。曾经在一篇文章里批评了墨翟、慎到、田骈、子思、孟轲等十二个当时著名的学术权威。荀子公然反对孟子的性善论,提出“人之性恶”。他以“人性恶”为哲学基础,推出了独具特色的一整套治理国家的理论体系。

正因为如此,荀子遭到儒学门人的激烈反对、君王的轻视冷漠和小人的谗言诽谤。他到处游说,到处碰壁,晚年被罢黜兰陵县令,流落在民间,依靠教书为生。

可是,世间的冷漠、小人的诽谤、悲怆的命运,并没有让荀子气馁、丧志。荀子说:“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为之德操。”他依然为追求真理而百折不回。

一、基础达标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祆是生于.乱生于.

今而志乎古 B.⎩⎪⎨⎪⎧上明而.政平因物而.多之 C.⎩⎪⎨⎪⎧风雨之.不时物之.已至者 D.⎩⎪⎨⎪⎧则是其.在我者也而不慕其.

在天者 解析:B 项,均表递进。A 项,介词,从/介词,在。C 项,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定语后置的标志。D 项,助词,无实义/指示代词,那些。

答案:B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怪.之,可也万物之怪.,书不说 B.⎩⎪⎨⎪⎧日.月食而救之是以日.

进也 C.⎩⎪⎨⎪⎧治.乱天邪禹以治. D.⎩⎪⎨⎪⎧本事不理.孰而理.

物而勿失之也 解析:A 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形容词用作名词,奇怪的现象。B 项,名词,太阳/名词作状语,一天天。C 项,安定、太平/使动用法,使……安定。D 项,均为“治理”。

答案:D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彼作.

矣,文王康之 作:起义、叛乱

B .若夫志意修.

修:美好 C .万物之怪.

,书不说 怪:奇怪的现象 D .非以为得求也,以文.

之也 文:修饰、文饰 解析:A 项,作:建筑房屋。

答案:A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均为通假字的一组是( )

A.⎩⎪⎨⎪⎧①君子有常.体矣②是无世而不常.

有之 B.⎩⎪⎨⎪⎧①三者错.,无安国②小人错.

其在己者 C.⎩⎪⎨⎪⎧①楚王后车千乘,非知.也②德行厚,知.

虑明 D.⎩⎪⎨⎪⎧①其说.甚尔,其灾甚惨②万物之怪,书不说.

解析:C 项,均通“智”,智慧、聪明。A 项,①无通假;②通“尝”,曾经。B 项,①无通假;②通“措”,放弃。D 项,均无通假。

答案:C

二、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人有三不祥:幼而不肯事长,贱而不肯事贵,不肖而不肯事贤,是人之三不祥也。人有三必穷:为上则不能爱下,为下则好非其上,是人之一必穷也;乡则不若,偝①则谩之,是人之二必穷也;知行浅

薄,曲直有以相县矣,然而仁人不能推,知士不能明,是人之三必穷也。——人有此三数行者,以为上则必危,为下则必灭。

人之所以为人者,何已也?曰:以其有辨也。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然则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故人道莫不有辨。

辨莫大于分②,分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圣王。圣王有百,吾孰法焉?曰:文③久而息,节族④久而绝。故曰:欲观圣王之迹,则于其

者,天下之君也;舍后王而道上古,譬粲然者矣,后王是也。彼后王

..

之是犹舍己之君,而事人之君也。故曰:欲观千岁,则数今日;欲知亿万,则审一二;欲知上世,则审周道⑤;欲审周道,则审其人所贵君子。故曰: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此之谓也。

夫妄人曰古今异情其以治乱者异道而众人惑焉彼众人者愚而无

之说陋而无度者也。其所见焉,犹可欺也,而况于千世之传也。五帝

..外无传人,非无贤人也,久故也;五帝之中无传政,非无善政也,久故也;禹、汤有传政而不若周之察也,非无善政也,久故也。传者久则论略,近则论详。略则举大,详则举小。愚者闻其略而不知其详,闻其详而不知其大也。是以文久而灭,节族久而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