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分析

合集下载

浅析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浅析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浅析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内容摘要]鲁迅在小说中塑造了大量知识分子形象,他们的命运大都是多灾多难。

本文分析了作者对这些知识分子命运的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接露,主要论证了这些知识分子悲剧命运产生的社会原因以及知识分子形象的分析。

[关键词]鲁讯知识分子形象鲁讯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也是现代中国最具有创造性和独立性的思想家,文学家和革命家。

他在小说集《呐喊》,《彷徨》中塑造了一系列命途多灾,穷愁潦倒的知识分子形象。

通过描写他们的悲剧命运,鲁讯是要指出知识分子必须彻底改造,努力与工农群众相结合,作者对他们虽有同情,但同时也有批评。

通过他们,揭示了近代文学史中,知识分子在作为弱国子民的悲哀几对东西方文化的反省与选择的双重重负下,觉醒、挣扎、辗转、不屈不挠地探索革命道路的历史,给我们探索知识分子道路以有益的启示。

二、知识分子形象的分析鲁迅在谈到他怎么做起小说来时,曾说他是“抱者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

出于此,他小说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示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这是说,他小说的主人公多选取处在社会底层的人们,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痛苦,生活十分不幸;鲁迅希望唤醒人们起来改革这痛苦的人生。

虽然有批评,但更多的是同情。

即便是对待孔乙己这样一类思想毛病较严重的知识分子,鲁迅在深刻批评他们的同时,也不掩饰自己对他们的遭遇的同情,愤怒地控诉毒害和葬送他们的黑暗制度,替他们大声地喊出了“封建礼教吃人!”“狂人”的形象是一个“迫害狂”的真实形象,是鲁迅着意创造出来的一个“精神界之战士”的真实形象。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这个艺术形象的出现标志着鲁迅对中国革命问题的第一个重要的探索。

鲁迅《狂人日记》中,紧紧抓住“迫害狂”这一特点来写。

狂人,诚然是鲁迅作为“精神界之战士”的艺术形象来塑造的。

他希望在“风雨如晦”的这个时候,在“决无窗户”的铁屋子开要闷死人的这块地方,出现精神战士,能够大喊起来,惊起昏睡着的人,是他们从麻木、昏暗中奋醒起来,“出于荒寒”而进“于善美则健”,以“毁坏这铁屋”,以掀掉着大小无数的人肉筵席,毁坏安排这人肉筵席的厨房。

浅议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浅议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浅议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摘要纵观鲁迅先生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基本可以概括为捍卫封建统治的忠诚者,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者,挑战封建制度激进者,爱情和个性解放的殉道者四种类型。

有别于当时一般作家,作者致力于以革命的态度分析问题、研究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在怒其不争,哀其不幸的同时为他们呐喊。

通过这些知识分子的种种不幸,映射出当时病态社会的某些本质,同时也间接的反映出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

关键词鲁迅小说知识分子形象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程碑式人物,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之巨大。

鲁迅在当时的历史下环境下以小说的形式为我们塑造了封建统治的卫士,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激进的圣斗士,爱情和个性解放的殉道者等等众多的人物形象。

这些知识分子形象的描述,使人为之震撼,令人为之折服。

一、捍卫封建统治的忠诚者鲁迅小说中像赵太爷、假洋鬼子、四铭和高干亭等维护封建统治的知识分子很多。

其中最有典型的四铭和高干亭,这两个人物表面看来都是热心肠之人,处事为他人着想,积极帮助别人,实则是道貌岸然的小人,都是为了竭力维护封建礼教,纯粹是“表面的正人君子,内心却满是肮脏的封建卫道士”。

在他们心中,反对封建礼教和制度,哪怕只要有一点想法,也都是大逆不道,天理不容的,二人是封建制度忠实的守护者,甚至可以誓死效忠与封建礼教。

在四铭的思想中,封建正统的一切才是根本,才是完美的典范,凡是封建礼教流传下来的,那肯定是对的,是确凿无疑理应捍卫的。

在他看来,连女学生剪发,在街上正常的行走,也会激起他的憎恨和痛斥,认为是“搅乱天下”、“道德沦丧,世风日下”的罪恶之举,认为是不成体统,乱了祖宗法度,必然不会有好的下场。

在他心目中,男尊女卑是天经地义,女人生就是男人的玩物,什么改革,什么自由解放,简直是无稽之谈。

高干亭就是一个吃喝嫖赌的人世间的败类,社会的人渣,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文化流氓。

他通过写《中国国粹义务论》和《论中国国民皆有整理国史之义务》的文章,被统治阶级认同,才小人得志,而后飞黄腾达。

(完整版)关于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的分析

(完整版)关于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的分析

鲁迅的小说中所描绘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主要分为:具有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具有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以及觉醒的知识分子的形象。

在他们的身上体现了中国的旧知识分子所具有的可悲性与鲁迅先生的某些思想和心路历程。

我要讲的,主要是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

因为在这些人的行为中,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世界的某种认识。

鲁迅先生一生善于骂人,却极少称赞人。

而这些觉醒了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就正是为先生所称赞的为数不多的人。

首先,还是略微谈一下其他的两种知识分子形象:1.具有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形象;由于从秦初到清末,封建阶级始终占据着统治地位,而封建思想又已经在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所以在鲁迅的小说里有一大部分是描写和封建思想有关的知识分子。

在他们当中,我们可分为两小类:1.封建思想的受害者(孔乙己《孔乙己》、陈士成《白光》等)。

2.封建思想的维护者(四铭《肥皂》,高尔础《高老夫子》等)。

对于受害者,作者对他们的描写除了批判与同情之外,主要是为了向世人揭示封建思想的“吃人”本质,用以惊醒那些仍然麻木的具有封建思想的下层文人。

而对于维护者,作者对他们只有批判没有同情。

而对于他们的刻画,鲁迅始终是抱着“启蒙教育”的思想和改良人生的目的,因此其小说的题材“多采至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要揭出病苦,引起疗效的注意”而反讽则是鲁迅小说的重中之重,只有多揭露一些与封建有关的知识分子的可悲可叹之处时,才能够真正的惊醒世人,达到疗救世人的目的。

2.具有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形象。

从清末到民国中后期,大资产者和封建买办及帝国主义共同统治着中国,而鲁迅本人就生活在那样的年代。

因此在鲁迅的小说里所反映的知识分子的形象有很多的一部分是描写具有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的,而在这些具有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中又无非是写了大致的三种类型:即革命者(夏瑜《药》)、投机者(假洋鬼子《阿Q正传》)、消沉者(吕纬甫《在酒楼上》、魏连殳《孤独者》、N先生《头发的故事》、方玄绰《端午节》、文学青年《幸福的家庭》、涓生和子君《伤逝》)。

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分析

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分析

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分析知识分子和农民作为鲁迅作品中的两类主要的人物形象,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国民性,鲁迅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主要表现了他"哀其不兴"的态度,他的农民题材小说更多地表现了他"怒其不争"的思想,更集中地表现出鲁迅作为一个启蒙主义思想家的特点。

鲁迅正是通过这两列人物形象,全景式的反映了当时旧中国的普遍社会氛围,从一个国民审视者的视角入手,表现了鲁迅对于中国社会的深刻认识与深切思考。

一、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鲁迅收入《呐喊》和《彷徨》两部集子中的25篇现实题材的小说,主要有知识分子和农民两大题材。

其中,知识分子题材占14篇,真实地描写了中国知识分子在清末、辛亥革命和"五四"以后三个重要时期的精神和生存状况,是鲁迅小说的一个重要内容。

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其精神特征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者,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白光》中的陈士成等。

他们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一心想求得功名,充满旧式文人的酸腐气味,作者对他们既有批判,也有同情;第二类是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和追随者,如《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尔础等。

他们的灵魂已经完全腐朽,表面上道貌岸然,实际上满肚子男盗女娼,或是封建道德的卫道士、假道学,或是不学无术的文人垃圾、文人败类。

作者对他们只有批判,没有同情;第三类是封建制度的破坏者和反抗者,如《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孤独者》中的魏连殳、《伤逝》中的涓生和子君,以及《药》中的夏瑜、《长明灯》中的疯子、《一件小事》中的"我"和《幸福的家庭》中的"文学青年"等。

他们具有现代的意识、进步的思想和改革的要求,也曾有过为自己理想而奋斗的辉煌历史,但他们的反抗几乎都以失败而告终。

这类形象不仅数量众多,而且也是鲁迅最为看重的现代知识分子形象。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字数500字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字数500字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字数500字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是一个经典而又有深意的人物形象,他们多以重视自身文化修养,拥有深厚的精神底蕴,文学才华开阔的眼界。

他们崇尚清新的美学追求,厌恶俗套与浅薄无用之事,勤奋努力,追求完美。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们大多有着超凡的才智,并以此得到他们全面的博学,在思想上都有着独特的思考,充满了洞察力与智慧力量。

他们有着宽广的视野,能够从全方位的角度把握大局,用理性的观点阐述问题,思考问题,以探究真理。

同时也有着敏锐的品识,通过分析对事物的观察,能够洞察复杂的社会关系。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们,不仅表现出才智与博学,更表示出他们心中所拥有的远大理想,他们以智慧与勇气,不断去追求真理,努力去追求完美,勇敢与坚守,他们是鲁迅小说里最让人称道的人物之一。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孤独者的悲剧人生一、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类型鲁迅是一个世纪以来的一座文学丰碑,他以其思想的冷静深邃和艺术的独创和成熟,为本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扛起一面大旗,站在世纪之交,肩负黑暗的闸门,用力揭出国人灵魂及传统的一角,“揭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的《南腔北调·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达到用文艺来教育人的思想作用,进一步改造国民劣根性的目的。

在他的小说中,史无前例地把生活于恣睢麻木之中的平凡的农民甚至是破落形象的农民搬上历史舞台,为中国现代文学阵廊增添了一组卑琐、丑劣又可以当作镜子观照国人灵魂的丰满文学形象,也把小说的地位和主题意识抬高到一个新的历史台阶,在对传统文化与道德的吸收中反思,在借鉴与消化外来文化中批判传统,从而产生一种跳跃,一种对历史、传统及外来思想的超越,所以说,在小说领域中,鲁迅开创了一个新时代,当然,鲁迅对小说从形式到内容的开拓不单是表现在其农民题材的系列小说中,而且表现在其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中,在某些方面,其艺术技巧甚至比前者更趋于成熟——表现出现代性技巧,就其知识分子形象而论,是可以和其农民形象互相辉映,双峰并峙的,无论从认识的深刻,还是解剖的犀利、准确,农民和知识分子这两大主体形象是鲁迅小说世界里的双子星座。

下面我就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中作一浅探。

“五四”时期进步的知识分子是作为启蒙的先锋出现于思想文化界的,影响所及,知识分子题材成为“五四”小说的热门。

鲁迅写农民不以滑稽和哀怜为目的,他写知识分子同样是不以感伤和顾影自怜为基点的。

他比同时代作家站得高,目光如炬,身手不凡,在有限篇章中写了知识分子的诸多类型,几乎囊括了“五四”前后新旧知识分子阶层的全部构成,于热门题材显示了主流作家的风度。

鲁迅写了三代五个类型的知识分子。

(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一卷97页。

)第一类型有《孔乙己》中的丁举人,《祝福》中的鲁四老爷和《离婚》中的七大人。

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写作提纲目录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1)内容摘要 (1)关键词 (1)一、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者 (4)二、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和追随者 (7)三、封建制度的破坏者和反抗者 (8)参考文献 (11)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内容提要:鲁迅,“中国现代小说之父”,是最早描写知识分子的作家之一。

在《呐喊》和《彷徨》这两座新小说的丰碑中,命途多舛、穷愁潦倒的知识分子是他主要塑造的典型的人物形象之一。

在创作中,鲁迅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真实而深刻地刻画出一系列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知识分子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五四”前后时代的急剧变化给各类知识分子带来的思想灵魂的深刻变化。

鲁迅深入地剖析了知识分子的灵魂,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他们的思想矛盾和苦闷,并以现代意识观照他们的生活,揭示他们的内心世界,体现了作家对二十世纪初期知识分子命运的深刻的理性思考。

鲁迅对知识分子了解得十分透彻。

在作品中,他用许多篇幅来描写知识分子。

他既不是为了表现自己的“心灵的历程”,也不仅仅是为了写出知识分子生活的痛苦和无助。

他用那匕首投枪般的钢笔,生动地刻画了几种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给世人留下深远的启示。

鲁迅在这些作品中,他塑造了三种不同的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

他们虽由于所受教育和自身经历各不相同,生活和结局很不一样,但他们命运大致相同,几乎都十分凄苦,在贫病和屈辱中悲惨死去的亦有其人。

本文着重分析三类知识分子形象: 第一类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者;第二类是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和追随者; 第三类是封建制度的破坏者和反抗者。

关键词:鲁迅小说知识分子悲惨命运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灵魂。

他的作品在中国二十世纪的文学史上地位显赫,无论是在创作手法上、人物塑造上、主题的开掘的深广度上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因为鲁迅所提供的精神文化资源是十分丰厚的,需要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发掘、理解和诠释,这也正是经典的魅力。

鲁迅《呐喊》、《彷徨》中刻画的三类知识分子形象-2019年精选文档

鲁迅《呐喊》、《彷徨》中刻画的三类知识分子形象-2019年精选文档

鲁迅《呐喊》、《彷徨》中刻画的三类知识分子形象鲁迅收入《呐喊》和《彷徨》两部小说集中的25篇现实题材的小说,主要有知识分子和农民两大题材。

其中,知识分子题材占14篇,真实地描写了中国知识分子在清末、辛亥革命和“五四”以后三个重要时期的精神和生存状况,从隋文帝杨坚的九品中正制开始,到清朝的八股取士,经过历代帝王推崇及儒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了封建科举这个作为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的思想工具,也诞生了封建制度下的知识分子这个群体,在他们的身上充分体现了中国的旧知识分子的局限性和可悲性.他们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封建体制的守护者,二是封建体制的抛弃者,三是封建体制的反抗者。

一、封建体制的守护者封建社会几千年的兴亡更替,总有一些守护者,他们是封建体制下的既得利益者。

他们表面上道貌岸然、满腹经纶,整日里说着伦理道德,实际上满脑子男盗女娼,他们维护封建体制,其实就是在保护他们自身的利益。

如《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老夫子就是这些假道学、伪君子的典型。

他们自己都是毫无道德心的人却口口声声说是关心社会的道德。

四铭是一个尊孔、崇儒、专经、复古的国粹派,他在街上看到一个侍奉祖母讨饭的十七八岁的乞丐女子,便对她发生同情,称赞她是孝女,想做诗文表彰她,以为世道人心之劝.不过他这举动,从他多次兴致勃勃地复述小流氓“ 你不要看得这货色脏。

你只要去买两块肥皂来,咯吱咯吱遍身洗一洗,好得很哩!”的话中,鲁迅无情地把这位道学先生的假面具撕了下来,让人们看到道貌岸然的下面原来藏着一团邪念。

实际上他是一个言行不符,名实不副的伪君子。

他神气十足的以有教养的正人君子自居,声言要维护伦理道德,向败坏风气的坏学生及恶社会宣战,但内心的丑恶更甚于用言语挑逗乞丐少女的无赖光棍。

道貌岸然的面具使他遗失了健康的人格和良知,四铭这样的维护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带给社会只有因循守旧,阻碍社会的前进。

高尔础则更是一个不学无术,假充正经的伪君子。

他标榜道德高洁、心性纯洁,骨子里却是无比的卑鄙肮脏。

论鲁迅作品中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论鲁迅作品中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论鲁迅作品中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前言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界的一位巨匠,鲁迅通过其作品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这其中,观察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可以看到许多典型的形象和特点。

本文将从鲁迅小说中的几个知识分子形象入手,旨在探讨鲁迅如何塑造知识分子形象。

一、叶圣陶叶圣陶被认为是鲁迅描绘知识分子形象的典型。

在鲁迅的《阿Q正传》中,叶圣陶被描绘成一个典型的书生形象。

叶圣陶的形象描绘了鲁迅笔下的一类知识分子,他们虽然读书很多但思想浅薄,缺乏担当和责任感。

叶圣陶在小说中只注重文学创作,而对生活中的问题显得漠不关心。

这种表现方式在鲁迅笔下被认为是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它暴露了知识分子的虚伪和无能。

二、鲍照在《呐喊》一书中,鲁迅描写了一个鲍照的形象,这个形象受到了小说中其他人物的逼迫,终于疯掉了。

鲍照被塑造成一个不幸的知识分子,他处于社会的底层,没有任何的尊严和尊重。

鲁迅通过塑造这个形象,告诫所有的知识分子不要无视社会的底层,同时也让底层人民能够感受到他们的权利和尊重。

三、孙少安在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中,孙少安是一个典型的文人形象。

在小说中,孙少安对自己的文学才能非常自信,但他的自信实际上是虚伪的,他习惯于异化自己的感情和精神生活,表面上沉浸于文学创作,实际上却缺乏真正的感性体验和情感表达。

这种现象在现今社会中也存在,在鲁迅笔下被指出并警示。

在鲁迅的作品中,知识分子形象被塑造成了很多种不同的样子,但其中一个共性是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无论是身份高贵还是处于最底层,都没有逃脱这种问题。

在鲁迅看来,知识分子应该担当起社会责任,为人民服务,同时也要发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知识分子要抛弃虚伪的面具,秉持对真理的坚定信念,才能在未来的社会中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

鲁迅笔下知识分子类型

鲁迅笔下知识分子类型

鲁迅笔下知识分子类型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类型一、文艺青年:他们是那些热衷于文学、艺术的知识分子。

他们追求自由、独立的生活,对社会现实充满批判性思考。

他们痴迷于文学作品,对于诗歌、小说、戏剧等艺术形式有着极高的欣赏和创作能力。

他们常常把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他们对社会问题有着敏锐的洞察力,通过文学艺术来批判社会的黑暗面,呼吁社会的进步和改革。

二、理论家:他们是那些热衷于研究学术理论的知识分子。

他们对于各种学科领域都有着深入的研究和思考,他们的知识面广博,对于各种学术理论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他们通过研究和思考来发现问题的本质,提出新的理论观点,对学术界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们常常参与学术会议和研讨会,与其他学者进行交流和讨论,推动学术界的进步和发展。

三、社会改革者:他们是那些热衷于社会公益事业的知识分子。

他们对社会问题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平等现象。

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组织和参与各种社会改革运动,通过宣传和行动来唤起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重视。

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对社会的贡献和价值。

四、教育工作者:他们是那些热衷于教育事业的知识分子。

他们对于教育有着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对于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有着独特的见解和认识。

他们积极参与教育工作,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服务。

他们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华来启迪学生的思想,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道路。

五、科学家:他们是那些热衷于科学研究的知识分子。

他们对科学有着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对于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有着独到的见解和认识。

他们积极参与科学研究,致力于科学的发展和进步。

他们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发现和解决问题,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用自己的科学成果来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改善人们的生活和健康。

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的形象和农民的形象

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的形象和农民的形象

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的形象和农民的形象知识分子的形象(一)觉醒反抗的知识分子《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是一个真战士。

他既是一个在半封建社会中因受迫害而致精神失常的患者,又是一个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叛逆者。

“狂人”生活在封建大家庭中,耳闻目睹了家族制度和礼教的罪恶,从“满页都写着‘仁义道德’”的历史中,看出“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毫不留情地剥去了历代反动统治阶级标榜的“仁义道德”的假面具,一针见血地揭穿了中国封建宗法制度下吃人和被吃的真实历史和现实。

“狂人”是因二十年以前要“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受到以赵贵翁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们的迫害而致狂的战士。

他在被迫害发狂以后,反复思考自己被迫害的原因,经过观察现实、研究历史,认识了旧中国是吃人的社会,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是吃人的历史,并识破了吃人者的各种伎俩,勇敢地起来同他们展开面对面的斗争,虽遭失败,仍不退缩,而是总结经验,同旧社会、旧家庭和旧我彻底决裂,最后找到了从“救救孩子”入手的新的革命途径,成为一个彻底反封建的战士。

因而,从实质上来说,鲁迅《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是在战斗中逐步成长的彻底反封建的“精神界战士”。

它真实地写出了一个彻底反封建的思想革命战士思想性格成长的过程。

作品揭示出中国“四千年来”的历史“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揭穿了封建统治阶级种种吃人的“老谱”,提出了“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的社会理想,并向整个社会发出了“救救孩子”的战斗呼唤。

鲁迅在《狂人日记》中,通过一个精神病患者的意识流程,展示出知识者自我认识能力逐渐增强的过程。

狂人发狂之始,感到“精神分外爽快”;而以前的三十多年则“全是发昏”。

这样,他就把自己从过去的常规性现实世界中分离出来,以迫害狂患者的视点来观察客观外界,从而有一种陌生感。

路人那铁青的脸色,怪眼睛的目光,母亲打儿子时要咬几口的话语,狼子村吃人的传闻等,使他隐隐地感到不安,产生了人们是不是想吃自己的疑惧。

试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试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试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鲁迅的小说主要塑造了两类人物形象,一类是辗转于社会底层,受尽压迫和蹂躏的贫苦农民,另一类则是命运多舛、穷困潦倒的知识分子。

对这两类人物,鲁迅表示的同情和给予的批评尽管在程度上有所不同,但基本认识和态度是一致的。

长期以来,评论者对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所显示的意义及作者对他们的态度,总的说来分析切合实际,即认为作者通过这些人物揭示了封建制度对劳动人民的摧残和迫害,以艺术的方式替他们喊出了内心的痛苦,博得了读者的同情。

但是,对于知识分子形象,大多数评论者却认为他们的命运固然说明了封建礼教对他们的压迫和毒害,反映了社会的黑暗。

但主要是显示了知识分子自身的弱点和缺点,即追求功名、个人奋斗、脱离群众、软弱动摇等,鲁迅刻画他们,就是要指出知识分子必须彻底改造。

努力和工农群众相结合,作者对他们的态度虽有同情,但主要是批评。

一、鲁迅在自己作品中描写知识分子的社会环境鲁迅在自己的作品中用那么多的篇幅来描写知识分子,对他们的痛苦生活和不幸的命运表现出极大的关心,决非出于偶然。

他既不象有的评论家所说是为了表现自己“心灵的历程”,也非仅仅为了写出知识分子生活的痛苦和无奈。

他对知识分子问题显出很大的兴趣,对知识分子倾注巨大的热情,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

就鲁迅进行小说创作的前前后后,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巨大的变动。

资产阶级所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导致了清王朝的覆亡。

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转眼间成为过去,人们被压抑的承重心情很自然地感到一时的轻松。

但是,兴奋的心情并不等于客观现实,资产阶级革命由于没有触动旧社会的根基,原有的社会问题并没有解决。

即如孔乙己的生活出路问题,科举制的废除,取仕的道路完全断绝,他们就丧失了仅有的一点支持自己活下去的力量,然而孔乙己们的悲剧命运在辛亥革命之后毕竟并未成为过去,相反,还是当时社会生活中较为普遍的现象。

二、鲁迅对他所描写的知识分子究竟持何种态度鲁迅对他所描写的知识分子究竟主要抱什么态度,是否如一些评论者所说的主要是批判或批评?形象本身最说明问题。

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和《彷徨》主要塑造了两类人物形象,一类是辗转于社会底层,受尽压迫和蹂躏的贫苦农民,另一类则是命途多舛,穷愁潦倒的知识分子。

作者对这两类人物的态度本来是十分清楚的,即认为他们都是“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对他们的悲惨遭遇寄予了深刻的同情;与此同时,也看到他们身上存在的这样那样的弱点、缺点,对他们作了诚恳的并且也是深刻的批判,希望他们能够摆脱现状,奋发努力地在人生的道路上前行。

应该说,对这两类人物,鲁迅表示的同情和给予的批评尽管在程度上有所不同,但基本认识和态度是一致的。

长期以来,评论者对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所显示的意义及作者对他们的态度,总的说来分析切合实际,即认为作者通过这些人物揭示了封建制度对劳动人民的摧残和迫害,以艺术的方式替他们喊出了内心的痛苦,博得了读者的同情。

但是,对于知识分子形象,大多数评论者却认为他们的命运固然说明了封建礼教对他们的压迫和毒害,反映了社会的黑暗。

但主要是显示了知识分子自身的弱点和缺点,即追求功名、个人奋斗、脱离群众、软弱动摇等,鲁迅刻划他们,就是要指出知识分子必须彻底改造。

努力和工农群众相结合,作者对他们的态度虽有同情,但主要是批评。

这种看法是否正确理解了作者的创作意图?是否符合鲁迅作品的实际?今天我们可以重新作一番探讨。

(一)知识分子在社会结构中并不是一个单独的阶级。

在旧社会,由于他们的经济状况和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有本身就是统治阶级或极力为统治阶级效劳的知识分子,有靠自己的劳动自食其力的知识分子,也有被压迫被剥削的知识分子。

总的说来,本身就是剥削阶级的知识分子是少数,大多数知识分子(包括被称为自由职业者的依靠自己的知识和劳动谋生的知识分子,更不用说那些穷愁潦倒的知识分子)都和劳苦大众一样处在被压迫、被剥削的地位,他们也是被侮辱与被损害者,虽然由于知识分子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处于较劳苦大众稍好的状况,但是,也由于他们思想活跃,反应敏感,统治阶级对他们的思想统治和政治压迫就较之一般群众为烈。

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分析

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分析

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分析目录摘要 (1)一、鲁迅小说中人物形象塑造的社会背景 (1)(一)社会原因 (1)(二)个人思想原因 (3)二、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分类 (4)(一)有功名的知识分子 (4)(二)“道貌岸然”的知识分子 (5)(三)“意志消沉”的知识分子 (5)(四)旧知识分子形象 (6)(五)下层知识分子 (6)三、鲁迅作品中人物形象表达思想内涵 (7)(一)作者通过对知识分子形象塑造,揭露了腐朽封建势力强大 (7)(二)作者通过对疯狂者形象塑造,表达了一种反抗封建精神 (8)(三)作者通过刻画假洋鬼子形象,表达对社会的思索 (10)结论 (11)主要参考文献 (1)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鲁迅先生小说中人物形象塑造的社会背景人物形象所表现的鲁迅的思想内涵,人物形象意义及人物形象类别来比较全面把握鲁迅小说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力争对鲁迅作品中人物形象有一个全面理解,同时也可以全面看待鲁迅对知识分子所持的态度,了解中国旧知识分子命运,他们虽由于所受的教育和自身经历各不相同,生活和结局不一样,但命运大致相同,几乎都十分凄苦,无论是那一类知识分子形象他们最终的结局都值得人们去深思。

鲁迅更深刻认识了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和历史地位,认识了他们在阶级社会中的处境和可能发生的作用,总观鲁迅描写知识分子作品,他对知识分子的弱点和缺点有所揭露、有所批判,其实给予更多则是同情。

鲁迅是伟大的。

他最了解知识分子,既写了他们的长处,也写了他们的短处。

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所真正从生活实际出发,用革命观点认识现实、反映现实。

关键词:知识分子社会地位形象广义类别封建礼教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分析几十年来,学术界对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研究,显示了鲁迅研究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但是研究的方法大多是对单个人物进行评价和分析。

其实鲁迅在小说中特别注意营造不同的知识分子系列形象。

本文试图把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按照性格特征进行分类,从人物系列形象角度对人物性格进行分析。

论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的形象

论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的形象

论鲁迅小说中只是分子的形象第一章绪论鲁迅是中国近现代文学中的杰出作家之一。

他的小说以揭露社会现实、揭示人性弱点、反映人类命运为主题,作品风格雄浑豪放,语言生动有力,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思想内涵,广受读者欢迎。

其中,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尤为引人注目,是他作品中一个重要的生动形象。

第二章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鲁迅的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并不单一,既有以知识分子为主角的小说,如《故乡》、《阿Q 正传》等,也有以知识分子为背景的小说,如《孔乙己》、《药》等。

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有着丰富的内在世界和复杂的性格特征。

首先,鲁迅的知识分子形象往往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良知正义。

比如,《故乡》中的乡村教师高小狗,他虽然受尽了农民们的欺压和排挤,但依然坚守着自己的职责,为农民们传授知识,试图改善他们的命运。

《阿Q正传》中的知识分子则更具有鲜明的革命精神,他们意识到社会的不公和腐败,因而加入革命队伍。

其次,鲁迅的知识分子形象也体现出一定的自卑感和挫败感。

他们常常在社会上感受到自己的无力和孤独,认为自己的学识和才华无法得到应有的回报,同时也对社会上的不公和黑暗感到愤怒和失望。

比如,《故乡》中的高小狗就曾经在内心深处感到自己的无助和挫败,这种情绪在他的形象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第三章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的社会意义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展现出了他对社会的深入挖掘和对人性的深刻探索,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和矛盾冲突。

这些形象的存在,既是对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的批判,也是对后人的警示。

同时,鲁迅们的知识分子形象也给人带来了一种深刻的启示,即知识分子应该有一种承担社会责任的精神,应当加强自身的修养和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发挥自己在社会中的作用。

第四章结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是他作品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和生动形象,在形像和意义上都是丰富的。

鲁迅通过这些形象,反映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与社会的矛盾与冲突,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和人性弱点的深刻剖析,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入的启示。

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和农民形象分析

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和农民形象分析

摘要鲁迅小说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表现了他对知识分子和农民思想的深刻揭露。

鲁迅的小说中表现为知识分子力图摆脱传统的羁绊,从封建主义的桎梏下挣脱出来争取个性自由和解放的心理要求,但最终还是被封建势力所压迫。

鲁迅农民题材的小说不仅成功地塑造出了一批落后农民的艺术形象,而且还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黑暗的现实,深刻地揭示出了这些农民愚昧、麻木的精神上的创伤。

鲁迅对农民的关注立足于封建社会丑恶的现实生活,并深入到封建社会的本质灵魂深处,挖掘出病根,展示病态,积极寻求疗病的良药。

【关键词】鲁迅,知识分子,农民,人物形象,封建思想AbstractLu Xun's novel by portraying the characters, the performance of his ideas of intellectuals and farmers to expose the profound. Lu Xun's novels in the performance of intellectuals trying to shake off the fetters of tradition, from under the yoke of feudalism break out individual freedom and liberation for the psychological demands, but in the end, or other feudal forces of oppression. Lu Xun's novel subject matter not only of farmers succeeded in shaping a group of farmers behind the art of image, but the field really was a reflection of the dark reality of rural China, reveals a profound ignorance of these farmers, numbness of the mental trauma. Lu Xun's concern for farmers based on the ugly reality of feudal society, life, and a feudal society into the depths of the nature of the soul, digging out the root cause, showing pathological, and actively seek the good medicine for curing diseases.【Key words】Lu Xun, intellectuals, peasants, images, feudal目录摘要 (1)Abstract (2)绪论 (4)一、知识分子形象分析 (5)(一)觉醒反抗的知识分子 (5)(二)追求自由的知识分子 (7)(三)彷徨的知识分子 (9)二、农民形象分析 (11)(一)愚昧的农民 (11)(二)麻木的农民 (14)结论 (16)参考文献 (17)绪论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

讨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讨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讨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讨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一、引言中国现代文学发轫于五四时期,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山鼻祖,现代文学即源于鲁迅之手,又成熟于鲁迅之手,正如严家炎先生在《鲁迅小说的历史地位》一书中所说:“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走向成熟。

”由此可见,鲁迅先生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之大,也足见鲁迅小说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展所起到的不容无视的指导作用和典范作用。

鲁迅小说能受到如此高度的评价,与他小说中塑造的一系列人物形象的典型性,代表性,特殊性和悲剧性是分不开的。

正是这些塑造地入木三分的鲁迅小说人物形象,承托了鲁迅小说的内涵意蕴,从而成就了鲁迅小说的文学价值和时代承当。

二、鲁迅小说知识分子典型形象评议在鲁迅先生塑造的众多鲜明而鲜活的人物形象里,又尤其以小说中的知识分子的形象给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和强烈的心灵震动,同时还伴随着几缕幽幽的伤感和儿分莫名的怨恨。

也正应了鲁迅先生所说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纵观鲁迅先生的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大概可以分为以下五大类型。

三、典型形象之一:最先觉醒的革新者和叛逆者第一类是最先觉醒的革新者和叛逆者—《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和《长明灯》中的疯子。

他们遭受了叫卖于众人之中,而人们却并无反响的可悲下场。

小说中的狂人是一个开始觉醒的国民的典型,他惨遭压迫,面临绝境,不但抑郁而痛苦,而且总在焦灼中思索、期待和追求着,以致于被迫而疯狂,这是二十世纪初中国人民思想情绪的艺术概括,是一个完整的、真实的、开始觉醒的国民的典型形象; 《狂人日记》的主题十清楚确,就是要“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作品虽然是一篇狂人的日记,却始终围绕着中国几千年历史中不断发生的吃人现象展开,其用意就是告诉大家,在写满“仁义道德”的历史中,其实满本都只写着两个字:“吃人”!这是**迅对封建道德下的定义,也是他多年来思考的结果。

狂人的形象具有“狂”与“不狂”的两重性。

狂人的“狂”,一方面在于他所具有的精神病患者的特征,一方面也在于他对传统世俗的对抗;而狂人的“不狂”,那么在于他“超前”的思想认识,说出了当时人们不敢说或根本还没有想到的话。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鲁迅的小说中所描绘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主要分为:具有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具有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以及觉醒的知识分子的形象。

在他们的身上体现了中国的旧知识分子所具有的可悲性。

一、具有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形象;由于从秦初到清末,封建阶级始终占据着统治地位,而封建思想又已经在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所以在鲁迅的小说里有一大部分是描写和封建思想有关的知识分子。

在他们当中,我们可分为两小类:1封建思想的受害者、2封建思想的维护者。

1、受封建思想毒害的知识分子形象。

《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白光》中的陈士成。

这二人都是深受封建思想毒害,进而家道中落、屡试不第、穷困潦倒,最后成为被封建思想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

在他们的身上充满了旧式文人的酸腐气味,作者通过对他们的描写,一方面批判了封建科举制度,另一方面又同情了受其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

孔乙己是一个辛亥革命前受到封建思想严重毒害和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是封建教育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在他的身上即有可悲的一面,又有可爱的一面。

首先,孔乙己虽是一个下层的知识分子,却不同于其他的下层社会的劳动者。

孔乙己虽然和那些短衣帮们同样是站着喝酒的,但是他却看不起那些短衣帮。

孔乙己为了显示自己是读书人,竟然一直都不肯脱掉那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的长衫,同时他说起话来又是满口的之乎者也,甚至当别人戏弄他时,他还一再表现出自命不凡、孤芳自赏的傲气,即使是生存成了问题,但这个孔圣人的门徒依然是整日里只想进学,对造成自己如此狼狈生活的原因没有丝毫反省。

学而优则仕一直是知识分子的目标。

在这种封建思想的熏陶下,孔乙己自然鄙视农工商,因而他的生活自然十分穷困潦倒。

当他不得已去干些偷书的事时,被人嘲笑,却硬要去涨红了脸的争辩,死要面子,最后落到被大折腿的惨境,作者通过对孔乙己的外貌和语言的描写,来揭示孔乙己的可悲之处。

其次便是孔乙己的可爱之处——即他的心地善良。

鲁迅小说《孔乙已》、《白光》、《伤逝》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鲁迅小说《孔乙已》、《白光》、《伤逝》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鲁迅小说《孔乙已》、《白光》、《伤逝》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对于鲁迅先生的小学,我们都是非常熟悉的,他塑造了很多不同种类知识分子的形象,所以他的小说很多就是将知识分子的生活进行鲜活的展现,他塑造的知识分子有几种主要形象,这几种形象在鲁迅小说《孔乙已》、《白光》、《伤逝》,分别得到了细致准确的体现,本文就这三部小说中所塑造的知识分子的形象进行剖析,欣赏鲁迅先生用生活的百般姿态,将知识分子人性的软弱和他们自身的弱点对他们个人造成的危害。

标签:鲁迅小说知识分子形象分析一、前言鲁迅先生是我国非常伟大的文学家,在他的作品中主要体现的是对封建制度的反抗和对人性的剖析,所以鲁迅先生塑造的很多人物形象都成为了我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人物形象,这些知识分子的人物形象不仅是简单的代表了当时知识分子的大部分形象,更是反应了当时整个社会存在的诟病,展现了一个非常病态不正常的而社会现象,在鲁迅的小说中《孔乙已》、《白光》、《伤逝》等,这些小说塑造的知识分子有对当时封建制度反抗者的形象,也有深受封建制度迫害者的形象。

这些知识分子的家庭背景、接受的教育层次、教育方式及社会背景都是不尽相同的,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都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他们的生活结局都是凄惨可悲的。

二、对《孔乙已》、《白光》、《伤逝》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分析1.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者《孔乙已》这部小说中讲述的知识分子的是孔乙己,孔乙己这个人物可谓是深受当时残存的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心里想的全部都是考取功名,但是总是屡屡不得志。

在作者眼里,孔乙己这个人物就是非常可悲的,但同时对他又是批判的,孔乙己从小到大再到老,可谓是自己的一生都在读书,一心想要考取功名,可是到最后他任何功名都没有取得。

由于孔乙己受到封建环境下封建教育的毒害,使得他的思维非常不开阔,局限性特别大,一致认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因为他一直认为只有通过科举考试,自己考取功名,才能过上上等人的生活,进而享受荣华富贵,所以他变得对任何事情都没有了兴趣,最终竟然变得非常懒惰,连一个正常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能力都没有了,但是在他的骨子里仍然是自恃清高的,所以在酒馆喝酒时即使是站着喝酒还是穿着长衫,即使他所穿的长衫又脏又破,但是他不肯将其脱掉,不肯与所谓的穿短衣的人站在同一个队伍,可见他是多么自负,更为可笑的是他还兴致勃勃的去考问酒馆里的伙计,并且为他们去讲解所提问的问题,当他的生存的路子断了,他竟然还去偷书,然后将其卖掉换钱,当被发现时还为自己辩解,真是迂腐可笑至极,最终被人将腿给打断了,变得苟延残喘,渐渐的消失在大家的视野中,小说真实的讲述了当时社会存在的阶级等级差别,将人性的冷漠表现的淋漓尽致,为孔乙己最后的悲惨命运提供了典型环境,并对当时害人的封建社会和害人的科举制度进行了强有力的抨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论文提要、关键字 (2)论文正文:一、为封建科举制度牺牲的知识分子形象……3-5二、维护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形象…………5-6三、被扼杀在萌芽状态下的知识分子形象…...6-7四、有正义感爱憎分明的进步知识分子形象......7-8 结束语 (8)参考文献 (9)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论文提要:鲁迅“中国现代小说之父”是最早描写知识分子的作家之一。

在创作中,鲁迅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真实而深刻地刻画出一系列具有鲜明特征的知识分子形象,从孔乙己、陈士成到子君、涓生、四铭等,鲁迅描写了好几代知识分子形象,使之构成为一个可以烛照历史进程系列的,既表现了知识分子在历史生活中所肩负的重任,也表现了他们的软弱和妥协,表达了作家作为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反封建思想启蒙战士的思想和艺术追求,希望知识分子和劳动人民共同行动起来,在荆棘丛中践踏和开辟出新的生活道路。

关键字:鲁迅知识分子封建科举制度觉醒悲惨的命运“吃人的社会”论文正文:在中国社会变革中,知识分子往往最先觉悟的,他们和革命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在思想意识上的弱点,也与时代浪潮的起伏分不开,他们坎坷的生活历程可以反映出中国革命的艰难与曲折。

可以说他们的生活状况也成为一面反映社会的镜子,可以照见社会的某些本质。

鲁迅“中国现代小说之父”是最早描写知识分子的作家之一。

在创作中,鲁迅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真实而深刻地刻画出一系列具有鲜明特征的知识分子形象,揭示他们的内心世界,体现了他对二十世纪初期知识分子命运的深刻思考。

应该指出,鲁迅十分重视知识分子问题,和他当时的思想也是分不开的。

他在日本留学期间,就有感于国人的愚昧和麻木,主张用文艺为武器改变国民的精神。

他希望有志之士能够奋起,改变中国的落后状况。

他是要在知识分子当中寻找“精神界之战士”的。

通过实际考察,虽然他感到有些失望,因为他发现知识分子也有各种不同的情况;由于他们有着不同程度的弱点和缺点。

希望他们成为“精神界之战士”并不那样简单。

但是他终于更深刻地认识了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和历史地位,认识了他们在阶级社会中的处境和可能发生的作用。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主要有这么几类:一、为封建科举制度牺牲的知识分子形象《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是一个倍受封建教育制度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是封建教育制度下的牺牲品。

这个始终没有考上秀才的老童生,穷酸、迂腐的性格特点造成了他的命运悲剧。

鲁迅写孔乙己,人物出场的第一句“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就表明了这一点。

他做过“十年寒窗,一朝成名”的美梦,结果胡子花白,却还是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

没有爬上去,不能依靠所学的知识来生活,那就必须依靠劳动来谋求生存。

可由于封建社会“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影响,使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染上了“好喝懒做”、蔑视劳动的坏习气。

即使穷困潦倒,也不愿意脱下那件作为读书人标志的“又脏又破”的长衫。

而残酷的现实又把他挤出“长衫主顾”的系列,使他成为“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沦为使人快活供人奚落的笑料。

他不仅不承认自己的没落,还时时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处处摆着读书人的架子。

但“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这样,充分体现孔乙己穷酸、迂腐的性格,体现了他的“灵魂”。

孔乙己的悲惨命运是无法避免的。

不劳动,就难以维持,弄到将要讨饭的境地。

但讨饭要抛头露面,他自然不愿意干,最终不得不以最末的手段——偷窃来苟延残喘。

他甚至连书也偷,当人家揭发、讥笑他的时候,他“争辩道”“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窃书不能算偷……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生动地刻画了他的性格特点。

当人家故意跟他开玩笑问他:“孔乙己,你当真识字么?”他倍受封建教育毒害之深更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

他“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那自负清高、鹤立鸡群的神情跃然而出。

这正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在这个已走上穷途末路的读书人身上打下烙印。

但当问到“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孔乙己虽然沦落到了这种地步,但仍忘不了科举,把自己考不上秀才,当成生平最遗憾、最丢人的事。

他对封建文化教育的毒害,还没有任何的觉醒,这正是他最可悲之处。

孔乙己的悲惨命运是无法避免的。

他偷了封建科举制度的代表人物——丁举人的东西,被打断了腿。

他最后一次在酒店门前出现,“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了……”这个场面是非常悲惨的,令人目不忍睹。

在这里,作家更进一步地对封建教育和科举制度进行了血与泪的控诉。

与孔乙己相似的还有《白光》中的陈士成,这个陈士成是一个没有运气,考了十六次也没有中试的老童生。

不同的是,他出身于没落的豪绅阶级。

这陈府有过它光荣的过去,“陈氏的祖宗是巨富的,这屋子便是祖基”。

在陈士成的心目里,他这书香门第的世家子弟,理应一步青云,功名富贵,唾手可得,但他竟然会屡试屡败,这岂不是考官不懂文章,有眼无珠!封建科举制度和没落世家的妄自尊大,在他的生活和精神上造成了一个总对功名富贵疯狂追求的欲望,一心指望“隽了秀才,上省去乡试,一径联捷上去,……绅士们既然千方百计的来攀亲,人们又都像看见神明似的敬畏,深悔先前的轻侮,发昏,……赶走了租住在自己破宅门里的杂姓――那时不劳说赶,自己就搬的,――屋宇全新了,门口是旗杆和扁额,……要清高可以做京官,否则不如谋外放。

……”多少次,多少次,这铺着锦绣前程的好梦,出现在陈士成的幻觉里,但一次又一次的考场失意,飘散了他的梦境。

颓唐,空虚在袭击着他的无聊的私塾生活,而那好梦却又不因此而消逝。

愈失意,愈狂热,为功名利禄燃烧起来的近似兽性的欲望,使他一次又一次把那纠缠着他的好梦,雕塑的更美满,更完全……但这毕竟是第十六次了,“这回又完了”,“他平日安排停当的前程,这时候又像受潮的糖塔一般,刹时倒塌,只剩下一堆碎片了”,“阻住了他的一切路”。

于是,那功成名就的倒塌的糖塔,又为金银狂想的白光所代替――“左弯右弯,前走后走,量金量银不论斗。

”绝望把陈士成引向那无稽的谣传,而幻象又把他驱往变态的疯狂。

最后终于在不能自制的狂乱中,扑向闪烁着白光的湖水,用生命去填塞了他自己手造的欲海。

作品结尾关于万流湖里的浮尸的描写,实际上显示出作家对“病态社会”的愤懑和对死者的同情。

陈士成和孔已己都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教育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品,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弱点:不敢反抗。

鲁迅在怀着一定的同情心鞭挞他们的迂腐和缺乏反抗精神的同时,也间接地指出:在黑暗的旧社会,知识分子只有反抗才是唯一的正确的出路。

很显然,作家的意图主要不是批判他们,而是发人深省地向读者提出问题:他们为什么会走到穷途末路?他们的结局是谁造成的?二、维护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形象《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尔础等是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和追随者,他们的灵魂已经完全腐朽,表面上道貌岸然,实际上满肚子男盗女娼,他们既是封建道德的卫道士、假道学,又是不学无术的文人垃圾、文人败类。

作者对他们只有批判,没有同情。

《肥皂》中的四铭是一个道貌岸然的假道学。

他神气十足地以有教养的正人君子自居,声言要维护伦理道德,向败坏风气的坏学生及恶社会宣战,但内心里却丑恶至极。

他在街上被两个光棍对年轻女乞丐说的“咯支咯支遍身洗一洗”的话所挑动,萌生邪念,情不自禁地多次讲述“孝女”的德行及光棍的秽语。

通过他老婆“简直是不要脸”的唾骂和何道统的放荡大笑,把四铭内心的隐秘揭露得淋漓尽致。

喜剧性的笑声,使这位伪君子无可逃遁地现出了原形。

《高老夫子》中的高尔础更是新旧两种文化夹缝中的中性人。

他标榜道德高洁、心性纯洁,骨子里却卑鄙肮脏,腐败丑陋。

此人虽身为一个女校的历史教员,虽然易字“尔础”以表仰慕俄国文豪高尔基之心,还发表中华国民皆有整理国乐之义务宏论,但却是个不学无术,假充正经的伪君子,坐在牌桌上凑着打牌、看戏、喝酒、跟女人,无一不做。

“他教课的动机是‘看女人’,正如他的牌友所说:“‘外面看看还不够,又要钻到里面去看了,’在备课过程中功夫全费在照镜子和如何遮住眉棱上的瘢痕上。

”作者通过高尔础这个表面挂着顺应世界潮流招牌,内心却是个不学无术的文人败类的形象,借此来嘲讽了维护封建思想的无耻文人,进而有力的讥讽和抨击像高尔础之辈的无耻嘴脸。

四铭和高尔础这两个知识分子处于新思潮较盛行的都市,他们是新旧两种文化夹缝中的封建怪胎 , 既在表面上标榜道德高洁,心性纯净,骨子里却是卑劣肮脏、腐败丑陋的灵魂。

他们在虚伪的“卫道”中遗失了健康的人格和自己的良知。

在小说中,鲁迅运用讽刺手法,通过刻画这两个人物形象告诫读者:对于某些道貌岸然、文质彬彬,实际内心肮脏、丑恶龌龊的知识分子,应擦亮眼睛,谨防上当,并和他们斗争到底。

在冷静的客观的描写中,鲁迅对这类表里不一的伪君子进行的讽刺和彻底的批判,表达了坚定的战斗精神和强烈的憎恶感情。

他认为:“只有多揭露一些与封建有关的知识分子的可悲可叹之处时,才能够真正地惊醒世人达到疗救世人的目的。

”三、被扼杀在萌芽状态下的知识分子形象《伤逝》中的涓生和子君都是 20 年代初期具有某种程度的民主思想的知识青年。

他们互相认识后,在时代精神的感召下,大胆地追求自由恋爱、婚姻自主,并且不顾强大的封建势力和世俗偏见,勇敢地冲出封建家庭,走到了一起。

但是,他们在一起生活没有多久,彼此间的冷漠就代替了热恋。

女主人公子君作为五四时期的新女性,她对封建势力的反抗,她的大胆和坚决的性格,确实证明了“中国女性,并不如厌世家所说那样的无法可施,在不远的将来,便要看见辉煌的曙色。

”她对自由的追求,对爱情的忠贞,尽管周围的人对他讥笑,她却是大无畏的。

涓生在开始也真正是全身心地爱子君,他们一起“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说明他们的思想有着共同的基础。

对这些,鲁迅都是赞扬的。

鲁迅对子君和涓生的思想性格上的弱点和缺点,批评也是很明显的。

子君缺乏远大的生活理想,她在建立起小家庭之后,便用全部精力忙于烧饭做菜,忙于饲油鸡,喂阿随。

她至死未悟“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这个十分浅显的道理,涓生虽逐渐认识到生存温饱要比爱情来得迫切和实际,认识到“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

但是,他们的爱情怎样才能更新、生长、创造?他们新的生活道路到底在哪里?这一切,他自己也并不很清楚。

当局长一纸公文断绝了他的生活来源后,他最初还是做了多种努力,想通过个人奋斗,改变处境。

当一切努力失败后,他竟错误地把一切责任都归于子君,认为:“我一个人,是容易生活的, ...... 现在忍受着这生活压迫的苦痛,大半倒是为了她”,最后终于提出了和子君分手。

涓生本以为和子君分手后可以自由奋飞,子君也可以获得解脱。

然而,他没有想到,离开子君后他依然是求告无门,走投无路,处于绝境,只有一个人在会馆“寂静和空虚”的破屋中,带着“悔恨和悲哀”回首往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