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朱子语类》三则(学生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七单元天理人欲《朱子语类》三则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发展概况,辩证思考理学的历史意义。

2、引导学生讨论并把握朱熹在理欲问题、义利问题、读书方法方面的基本思想。

☆作家作品

1、作家

朱熹,字元晦,号晦庵,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宋代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如果把孔孟看作前儒家的代表人物,那么朱熹则是后儒家的代表人物。朱熹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为理学思想。宋明理学是我国传统哲学发展的最高形态,是宋明直至清前期主要的哲学思潮,影响中国社会长达九百年之久。

在其理学思想中,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即天理,人欲。朱子曰:“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人不能不吃饭,这是正常的欲望,是天理;追求过高的享受,要求美味,就是人欲。朱子认为天理、人欲是人性中相对的两个方面,即道德规范与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问题,从孔子的“克己复礼”,到孟子的“舍生取义”,到宋明理学的“天理人欲”乃至“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都真实地反映了儒家在处理这种关系的态度与主张。

2、《朱子语类》

是朱熹与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其中密布着师徒间紧凑的对答,且以口语式的文体记录下来,使朱子精深细致的哲学观点变得极为平易而实用。

☆整体感知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中国封建时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更趋完备。元朝皇庆二年(1313)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集注》试士子,朱学定为科场程式。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强有力的精神支柱。朱熹的学术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影响。

☆问题导学

1.朱子对读书有什么观点?是如何表达的?2.除了读书法,朱熹还教给我们什么“为学”功夫?

3.第三则选文讨论的主旨是义利之辨,与理欲之辨有怎样的联系?

☆合作探究

在今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应怎样理解和继承朱熹的“天理人欲”和“义利”观?

☆同步练习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是( )

A.若读之数过.过:遍,次

B.略晓其义即厌.之厌:厌恶

C.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机:关键

D.试自睹.当自家睹:察看

2

.下列语句中“乃”字的意思与“乃为人欲引去”中的“乃”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家祭无忘告乃翁 B.乃使人复葺南阁子

C.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D.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3.下列语句中与“此为天理,彼为人欲”句式一样的一句是( )

A.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B.竖子不足与谋

C.多于南亩之农夫 D.夫晋,何厌之有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屋后的山在冬天可以阻挡呼啸而来的北风,起到防寒的作用。

②池塘既可供农田灌溉、村落消防,又能调节气候,给村庄带来勃勃生机。

③岭南地区的村落,家家户户周围都有山丘、池塘、河流、田野等形成的生态景观。

④许多人认为,好的住宅就应该背山面水,坐北朝南。

⑤夏天从南边吹来的凉风经过水面,穿过竹林后,吹进住宅,使屋内空气清新凉爽。

⑥屋前的池塘与池塘边种植的树竹融为一体,在整个房屋布局中不可或缺。

A.③④①⑥②⑤ B.③④⑥②⑤①

C.④③①⑤②⑥ D.④③⑤②⑥①

合行大路,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著,自家不知不觉行从小路去;及至前面荆棘芜秽,又却生悔。此

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须是遇事之时,便与克下,不得苟且放过。此须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

若是上智圣人底资质,不用著力,自然存.天理而行,不流于人欲。若贤人资质次于.圣人者,到遇事时固不会错,只是先也用分别教是而.后行之。若是中人之.资质,须大段著力,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

治,始得。曾子曰:‘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又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直是恁地用功,方得。”

5.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为人欲引.去引:引拉 B.此便是无克.己工夫克:约束

C.自然存.天理而行存:保留 D.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免:避免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也知此为.天理乃为.人欲引去

B.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若是中人之.资质

C.若贤人资质次于.圣人者则是于.此一卷书犹未得趣也

D.只是先也分别教是而.后行之而.今而后,无知免夫

7.下列语句不能体现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方法的一项是( )

A.须是遇事之时,便与克下,不得苟且放过

B.须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

C.不用著力,自然存天理而行,不流于人欲

D.先也用分别教是而后行之

8.下列有关本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则中的“理”与“欲”的问题,就是道德规范与人的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

B.朱熹认为在生活中经常被人欲所引导而丢失了天理是“克己工夫”没有做好。

C.圣人在理欲问题上不需要任何用力,自然就会顺天理而行,而不流于人欲。

D.朱熹引用曾子之言,是为了说明对于理欲之辨的问题,要认真谨慎地对待。

9.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这样处,极要与他埽除打叠,方得。

(2)须是遇事之时,便与克下,不得苟且放过。

三、深化扩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人。父松字乔年。熹幼颖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熹问曰:“天之上何物?”松异之。就傅,授以.《孝经》,一阅,题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余,随事处画,必为经久之计。有短.熹者,谓其疏于.为政,上谓王淮曰:“朱熹政事却有可观。”

熹登第五十年,仕于外者仅九考,立朝才四十日。家故贫,箪瓢屡空,晏如也。诸生之自远而至者,豆饭藜羹,率与之共。往往称贷于人以给用,而非其道义则一介不取也。其为学,大抵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尝谓圣贤道统之传散在方册,圣经之旨不明,而道统之传始晦。于是竭其精力,以研究圣贤之经训。所著书皆行于世。熹没,朝廷以其《大学》、《语》、《孟》、《中庸》训说立于学官。平生为文凡一百卷,生徒问答凡八十卷,别录十卷。

(节选自《宋史·朱熹传》)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悉厘.而革之厘:整理 B.为《学规》俾.守之俾:并且

C.单车屏.徒从屏:使……退避 D.有短.朱熹者短:诋毁,指摘

1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父指天示之.曰天之.上何物?

B.就傅,授以.《孝经》复以.纳粟人未推赏

C.谓其疏于.为政所著书皆行于.世

D.一阅,题其.上曰郡县官吏惮其.风采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朱熹“政事可观”和“为学”成就的一组是( )

A.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箪瓢屡空,晏如也

B.复以纳粟人未推赏,辞职名大抵穷理以致其知

C.移书他郡,募米商,蠲其征而非其道义则一介不取也

D.随事处画,必为经久之计所著书皆行于世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熹从小就聪慧过人,刚能讲话时所提出的问题就让父亲觉得惊奇。后来跟从老师学习《孝经》,他就用“不若是,非人也”这句话表明了自己对孝道的认识。

B.朱熹非常注重教育。政务繁忙之余,他经常到州郡的学校去,召集学生给他们讲学。他还重修了白鹿洞书院。

C.朱熹政绩显著,曾得到皇帝肯定。他能采取灵活合理的措施应对灾荒,帮助百姓渡过难关。他还只身深入民间,察访百姓疾苦。

D.朱熹认为圣贤思想学说的传授错误很多,于是他竭尽精力,深入探究圣贤的思想准则。

14.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

(2)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部肃然。

(3)熹没,朝廷以其《大学》、《语》、《孟》、《中庸》训说立于学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