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论语》选读三 待贾而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话题链接——把握良机积极用世

1.教材赏悟

子贡觉得老师孔子有道不仕,甚为奇怪。于是,借美玉试问孔子。孔子便以“待贾而沽”来回答。孔子不仅由此表明了自己的处世原则,同时也为士阶层指明了一条抬高身价的求仕之道。

2.名句赏记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周易·系辞下》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桓宽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罗隐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张九龄

◆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苏轼

◆良机只有一次,一旦坐失,就再也得不到了。——勃朗宁

◆人不能创造时机,但是他可以抓住那些已经出现的时机。——雪莱

◆一个人不论干什么事,失掉恰当的时节、有利的时机就会全功尽弃。——柏拉图

◆从容不迫地谈理论是一件事,把思想付诸实行——尤其在需要当机立断的时候——又是一件事。——罗曼·罗兰

◆好花盛开,就该尽先摘,慎莫待美景难再,否则一瞬间,它就要凋零萎谢,落在尘埃。——莎士比亚

◆一个明智的人总是抓住机遇,把它变成美好的未来。——托·富勒

◆机会对于不能利用它的人又有什么用呢?正如风只对于能利用它的人才是动力。——西蒙

3.典例赏析

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孟子·公孙丑下》

原文: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译文:孟子离开齐国,充虞在路上问他说:“看样子您好像有些不痛快。以前我曾经听到您讲过:‘君子不该抱怨天,不该责怪人。’”孟子说:“当时是当时,现在是现在。历史上每过五百年,必定有圣君兴起,其中还必定有声望很高的辅佐者。从周武王至今,已有七百多年了。算年头,已经超过五百年了;按时势需要而论,也该是可以有作为之时。只是老天还不想让天下太平;如果要使天下太平,面临今天这样的形势,除开我以外,还会有谁?我为什么不痛快呢?”

4.时文赏读

孔子不是官迷

曾经有一次,接受一个刚刚大学毕业的年轻记者采访,她突然说了一句话:“我们大家都知道,孔子就是一个官迷!”我愕然而愤怒。愕然的是,她如此年轻,怎么会有这样的观点;愤怒的是,她怎么用这样鄙夷不屑的口吻来和我谈孔子。稍微冷静一下后,我直视她的眼睛,告诉她:“你一句话有两个错误,知道吗?”

现在是她愕然了。我告诉她:你说“我们大家都知道”,这是双重的强加于人。首先,你强加给我们一个所谓的“事实”:“孔子是一个官迷”;其次,你还拉来大家一起做你的附议,也就是说,你不仅自己认为“孔子是一个官迷”,而且你还认定所有人都这样认为。如此,就造成一种三人成虎、众口铄金的效果:“孔子是一个官迷”于是成了一个人人皆知并承认的事实。那么,我告诉你:第一,也许你这么认为,但并不是“我们大家都”这么认为,比如,我就不这么认为。第二,“孔子是一个官迷”不是事实。

事实上,孔子大约在20岁时就去季氏家里做家臣了。孔子在季氏的政务院至少做了两任官:委吏和乘田,而且做得不错,很有政绩。到最后,甚至可能还做过管理祭祀、礼仪方面的较高级别的官,可以入太庙,可以参与会见国宾。这样一直做到30岁左右时,他突然辞职做私塾老师了。放弃高官、厚禄,去从事私人教育,我们见过这样的“官迷”吗?

此时,鲁国的政治状况愈加令人担忧,孔子出山挽救国家,已成朝野的一致吁求。此时挟持了鲁定公、季桓子,因而把持了鲁国大权的阳货,逼着孔子出来做官,但孔子只是随口敷衍,并没有真想出来做官。我们见过这样的官迷吗?

不久,阳货倒台,鲁国经历了如此巨大的政治动荡之后,急需有人来收拾残局,安抚人心。这时,孔子出山了。从51岁到55岁,四年时间,孔子从乡长做起,一直做到司法部长、公安部长,最后,甚至被季桓子任命为他的助手,相当于政务院副总理!可是,就在官运如此亨通之时,孔子又不干了!他离开鲁国,以55岁的高龄,坐木轮车,走坎坷路,颠颠簸簸,周游列国去了!我们见过这样的“官迷”吗?

孔子周游列国14年,去了7个国家。又有人说,孔子是找官做去的。这在

逻辑上就不成立:如果要找官做,他何必离开鲁国?在鲁国他不是做得好好的吗?

孔子当然不反对做官,也愿意做官,但是,正如他的学生子路所说:“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做官,那是为了推广道义!

(有删节)

常识链接——知人论著

1.识人物

周文王(前1152—前1056),姬姓,名昌。周太王之孙,季历之子。商纣时为西伯,即西部诸侯(方国)之长。亦称西伯昌。

周文王是很有作为的创业君主,勤于政事,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礼贤下士,广罗人才,拜姜尚为军师,问以军国大计,使“天下三分,其二归周”。《史记》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周文王在被商王囚禁期间在狱中写了《周易》一书。

周文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位名君、圣人,为后世历代所称颂敬仰,《诗经·大雅》中有关于他的颂诗。

2.知背景

孔子认为,“为国以礼”,一个没有修养的人是不知道谦让的,也不可能用礼、义治国。这位胸怀兼济之志的盛德君子,却四处碰壁,常常遭遇失意落魄的人生尴尬。这是因为当时的当政者大都急功近利,认为孔子那一套太费时、见效慢,这样,就形成了儒学的仁政思想与传统社会的专制制度背离的状况。因此,孔子欲入世而不得,但他仍然满怀入世、救世的热忱,以“内圣”之学为本,随时准备为朝廷和百姓服务,以匡救无道的社会现实,实现圣王德治的大同理想。

3.积成语

(1)愚不可及:原指人为了应付不利局面假装愚痴,以免祸患,为常人所不及。后用来形容人极端愚蠢。

(2)笃志好学:一心一意爱好学习。

(3)待贾而沽:等待高价出售。比喻某些人等有了好条件或待遇才肯出来做事。也比喻怀才待用或待时而出。

(4)韫椟待价:把玉藏在匣子里,等待高价出售。比喻怀才待用或怀才隐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