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学院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俱乐部制改革实施方案讲解
基于“因需施教”的有效教学模式探究——以合肥学院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相关探索为例
பைடு நூலகம்
体 。它通 常 指称 的是 高校根 据培 养 目标 和教学 条 菜单式 学 习 , 它 主要 是 由教 师 根 据俱 乐 部 会 员 的不
件, 发 挥个 人 的体 育 才能 、 兴趣 和爱 好 , 由学 生 自主 同要求 , 有 针对 性 地 安排 训 练 、 专题讲座 、 竞 赛 等 形
S p o ls i c l u b t e a c h i n g mo d e l o f He f e i Un i v e r s i t y h a s i t s o w n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 a d v a n t a g e s ,b u t i n t h e
需进一步完善 , 以最大程度满足学 生个性化发展 的需求。
关键词 : 体 育俱 乐 部 ; 教 学模 式 ; 学生发展 ; “因需 施 教 ” 中图分类号 : G 6 4 2 . 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2 — 9 2 0 X( 2 0 1 4 ) 0 2 - 0 1 1 3 — 0 4
CH EN F e n— p i n g h
,
Y A N G Q i o n g , X u D a . q i n g
( 1 a .D e p a r t me n t o f E d u c a t i o n ,l b . D e p a r t me n t o f P u b l i c P E T e a c h i n g , He f e i U n i v e r s i t y ,H e f e i 2 3 0 6 0 1 ;
Ke y w o r d s :s p o a s c l u b;t e a c h i n g mo d e l ;d e v e l o p me n t o f s t u d e n t ;“ n e e d — o i r e n t e d ”t e a c h i n g
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规范化构建
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规范化构建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对体育活动和健康生活方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高校体育俱乐部因此得到了迅猛发展。
当前高校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模式存在着一些不规范的问题,比如教学内容不够全面、教学方式单一、师资力量不足等。
对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进行规范化构建,是提升体育俱乐部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的重要举措。
一、规范化教学内容高校体育俱乐部的教学内容应当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兴趣,进行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体育活动和技能培训。
可以设置篮球、足球、羽毛球、游泳等项目的基础技能培训课程,同时也可以引入瑜伽、健身操、有氧运动等多种健身项目,满足不同学生的健身需求。
还可以开设体育赛事策划、运动心理学、运动康复等相关课程,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二、多元化教学方式针对不同的体育项目和学生群体,高校体育俱乐部应当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灵活运用示范教学、视频教学、分组训练、比赛模拟等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可以引进专业教练、校内外专家、优秀运动员等资源,为学生提供更丰富多彩的教学体验和学习机会。
三、提升师资力量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师资力量是推动教学规范化构建的关键因素。
应当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培训和资格认证,不断提升其教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可以通过引进校内外专业教练、优秀运动员、学科专家等形式,为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提供更多的专业支持和资源保障。
四、加强管理和监督为了确保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规范化构建能够顺利推进,校方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体育俱乐部的管理和监督。
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和规范,明确教学目标和标准,完善教学评估和考核机制,加强对教师的岗位考核和教学质量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整改,确保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提升。
五、结语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规范化构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校方、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和参与。
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创新,才能够不断提升体育俱乐部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为广大学生提供更好的体育锻炼和健康教育服务。
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的实践与反思作者:王汝田来源:《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第19期王汝田(合肥学院体育教学部,安徽合肥 230601)摘要:通过对合肥学院公共体育课实施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改革8年来的实践分析与总结,阐明了高校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特点、意义,同时指出了制约体育俱乐部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的措施.关键词:公共体育课;体育俱乐部;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3)10-0119-03合肥学院体育俱乐部改革自2006年初在黄山路校区试点到如今已经走过了8年多的历程.我院体育俱乐部改革坚持“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丰富大学生的校园体育文化生活,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这8年多来,我们不断审视改革中遇到的问题,结合学院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坚持“在改革中规范,在规范中改革”的原则,进行体育俱乐部的建设,开展学生喜欢的体育活动.1 体育俱乐部教学改革指导思想1.1 “以人为本、健康第一”在体育俱乐部建设过程中,首先确立了我院体育课程教学俱乐部改革的指导思想.即,坚持“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可持续发展.转变教育观念和管理理念、优化整合教育资源,实现大学体育教学内容个性化、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安排生活化、教学管理网络化、教学评价过程化、课内课外一体化.1.2 教养性课程的功能定位明确了体育课程主要作为教养性课程的功能定位.认为,大学体育适当进行“三基”(基本体育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学习是非常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意义是在于培养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终身兴趣和热爱,领悟健身以及由此而带来的个人良好的社会适应和健康生活方式对学生一生的价值.1.3 体育文化的传承明确了包含体育精神在内的体育文化的传承是我院体育俱乐部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组织体育俱乐部活动,发挥大学体育在塑造有利于形成学生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学生的健全人格、团队合作、拼搏进取精神中的作用,使体育俱乐部成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交流、沟通、适应和组织协调能力的系统能力培养平台.1.4 隐性课程的价值明确了作为隐性课程的体育俱乐部活动对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实现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的重要价值.课程理论认为,显性课程与学术性要求联系在一起,隐性课程与非学术性要求联系在一起,两者共同构成学校课程的整体.从大学体育课程改革要求学生达到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这五个领域目标中可以看出,大学体育课程目标的非学术性要求所占比重相当大.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隐性课程的体育俱乐部活动对实现高校体育课程目标具有重要价值.2 体育俱乐部建设2.1. 师资队伍建设大学体育教研室共有教学人员23人.其中专职教师19人,兼课教师4人.副教授12人,占教师总人数的52%,讲师7人,占教师总人数的31%,助教4人,占教师总人数的17%,,学历结构方面,有硕士8人,占教师总数的35%.另从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安徽体院等高校外聘了近10位中高级教师、教练,师资力量雄厚.2.2 教材建设选用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大学体育与健康教程》,同时根据我院教改实际,组织编写了新的体育俱乐部教学大纲和课程简介.2.3 组织建设在体育俱乐部建设中,成立了单项体育俱乐部和体育俱乐部管理中心,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干部,制订了俱乐部章程,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招收俱乐部会员,并且配备了俱乐部教练给予指导,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俱乐部管理组织架构.2006年9月,我院两个校区共成立了14个单项体育俱乐部.同时我们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要求还可以开设新的单项俱乐部,到2012年年底,我院单项俱乐部达到了19个.各单项体育俱乐部分别设立了学生主任、副主任及其相关职能的委员.2007年3月,为了协调各俱乐部的活动,成立了体育俱乐部管理中心,现更名为体育俱乐部联盟.设主席1名,副主席2名.2.4 会员建设目前,俱乐部由原来的初、中、高三级会员制改进为四级会员制,即“准会员、初级会员、中级会员、高级会员”.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俱乐部,大一、大二的学生通过网上选课成为准会员.经过一学期体验式学习,如对俱乐部仍有兴趣并形成一定运动技能基础的学生可向俱乐部申请成为初级会员.准会员根据兴趣爱好也可直接申请,经俱乐部考核合格后加入初级会员.准会员和初级会员经选拔,身体素质、运动技术较好的学生成为中级会员;运动能力突出,在教练的指导下可以担任俱乐部中级课外辅导任务的学生以及能够代表校队水平的学生,则可以成为高级会员.3 体育俱乐部教学形式及内容3.1 教学形式体育俱乐部开展的活动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俱乐部的基本活动包括会员招新、体育教学课、训练课、活动课、俱乐部赛事、会员大会等.会员招新:即在学期初招收俱乐部新会员,俱乐部管理中心和各个单项俱乐部,通过横幅、展板、海报、广播等多种形式加大体育俱乐部宣传力度,.吸引学生自觉自愿加入自身感兴趣的俱乐部.进入俱乐部的会员要完成一定课时的教学课和训练课,课外还可以接受中高级会员提供的训练辅导.各个单项俱乐部也会组织开展一些小型多样的活动来调动会员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俱乐部的凝聚力.俱乐部也可以承办学院的体育赛事及校际间的体育交流活动,还有一种比较重要的俱乐部活动形式就是会员大会.各个单项俱乐部通过定期召开会员大会,使会员及时地了解俱乐部的动态,充分行使会员的权利.各课程负责人和指导教师可以及时的听取会员的意见与建议,更好的为会员服务.3.2 教学内容体育俱乐部的教学内容是个性化的,教学安排具有生活化,教学管理实现了网络化,教学评价注重过程化.教学内容针对准会员,主要采用的是常规体育教学模式.针对初级会员,主要是进行“套餐式学习”,学生助教和指导教师根据体育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所组织的学习.针对中、高级会员,采用“菜单式学习”.教师根据会员的不同要求安排训练、讲座、竞赛、活动指导、辅导等形式多样的个性化学习.体育俱乐部的教学安排将教学与活动等的时间最大限度的融入学生日常生活,以便于会员形成良好的健身习惯,也可以根据气候变化等灵活调整俱乐部活动时间.如早晨和晚上开设俱乐部课程,每年的五一和十一后提前或推迟教学活动时间.为了便于管理,俱乐部实现教学管理网络化,2006年8月,自主研发的合肥学院体育俱乐部计算机管理系统投入了使用,并借助校园“一卡通”对全院学生参加俱乐部课程学习情况进行管理,并建立了在线考试系统,加强学生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俱乐部的教学评价更注重过程化评价,淡化终极性评价.会员的考核重点在于会员的学习过程、活动参与度、成长性和健康素质等,由单一评价向多元内容评价转变.4 体育俱乐部教学成果4.1 常规赛事近8年来,体育俱乐部开展了大量的体育文化活动,有力的促进了体育教学和群众性体育运动的发展.学期初,针对大一新生组织了全校性的“新生杯”篮、排、足三大球和网球、乒乓球、羽毛球、壁球四小球比赛,得到了新生很大的关注,增加了他们对俱乐部的了解.如今,承办的篮、排、足球系部联赛和俱乐部联赛以及“百胜杯”高校网球邀请赛已经成为我院的传统赛事,健美操、啦啦操、武术、体育舞蹈、瑜伽、街舞等表演队也成为学院每届体育节开闭式和闭幕式的保留节目.以三大球为例,改革前三大球每年的比赛场次不足百场,且参加的学生多是各系少数体育精英,而改革后的第二年,篮、排、足球的比赛有360多场,到了08-09学年,篮、排、足球的比赛达到了660多场.更重要的是,参与竞赛的绝大多数是普通学生.这主要是因为俱乐部会员的不断加入,组成的俱乐部队不断增加,赛事增多,会员水平的提高,赛事精彩了,吸引的学生自然也就多了.是俱乐部给他们提供了一展身手的机会,让他们体会到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现在每当有比赛的时候,除了可以欣赏到双方队员场上的精彩表演、暂停时间的啦啦操表演,还经常可以看到对阵双方的啦啦队摇旗呐喊,为运动员加油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驻足观看的观众将赛场围得水泄不通.4.2 特色项目击剑俱乐部是我院的一个特色俱乐部,也是我院唯一一个拥有高水平运动员的俱乐部,他们多次在全国大学生击剑锦标赛上取得辉煌成绩.每届比赛金牌数第一,并且获得体育道德风尚奖的双丰收.在高水平运动队的带动下,推动了击剑运动在我院的发展,击剑俱乐部举办的比赛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健美操俱乐部的啦啦操队也连续数年在全国大赛上取得优异成绩.每年举办的校园啦啦操比赛都吸引了各系的踊跃参加.网球俱乐部组织的“百胜杯”等高校网球邀请赛已经成功的举办了6届,我院的网球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举办的比赛吸引了校外众多的网球高手的参与,我院每届均取得了优异成绩.在中国网球协会2009和2013年举办的两届梅赛德斯-奔驰高校网球行团体赛(合肥)站比赛中,我院网球俱乐部自行组队参赛,仅负于由硕士和博士生组队的中国科技大学队,均取得团体第二名的优异成绩.网球普及率及运动水平居全省前列.体育舞蹈俱乐部每周五举行的周末舞会,健美俱乐部组织的角斗士比赛,有氧健身俱乐部组织的大蜀山登山挑战赛和环湖长跑比赛、瑜伽俱乐部组队参加了2012年全国第二届绿色运动会,取得了“体育道德风尚奖”和男子个人第一的好成绩.组织的“爱心瑜伽”等也成为了最受学生欢迎的赛事和活动.在每年的四月中旬我院的体育文化节上,各个单项俱乐部承办体育比赛,很大一部分俱乐部会员作为大会志愿者服务体育节.俱乐部管理中心每年也会举行一些相关活动来提高俱乐部干部思想觉悟和工作能力,加强俱乐部间的友谊和联系,丰富俱乐部干部的生活,比如请有关领导和老师对每届新干部集中进行思想和业务方面的培训、拔河比赛、座谈会、联谊活动等等.4.3 品牌文化体育俱乐部联盟每年举办一次的《俱乐部之夜-元旦大型联欢晚会》充分体现了我院“厚德博学,善思致用”的深刻内涵,以及“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思想,是检验俱乐部教学成果的大舞台,也是全院学生参与率最高、影响力最大的优秀学生校园文化活动.每年举办,各俱乐部都根据自身特点,精心准备表演节目,宣传和展示教学成果.体育教研室则组织有关人员对节目进行2-3次审查,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严格把关.确保节目的质量和效果,传达正能量.尤其是2012年元旦晚会,因学生参与人数太多安排在新体育馆举行,院党委陶登松书记亲自出席晚会致辞并和学生互动,有4500名左右学生观看表演,连过道都站满了人,体育馆成了师生欢乐的海洋.8年来俱乐部改革成级斐然,效果显著.在省内外影响较大,新华社安徽分社、中国教育报、合肥晚报等新闻媒体都就我院体育俱乐部改革作了报道,吸引了省内外近百所高校的来访取经.我院体育俱乐部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5 存在问题5.1 体育选课系统不在教务系统中显示.势必存在在体育教学时间与各系的临时加课、调课和考试安排相冲突的现象,造成学生两难的选择.5.2 俱乐部联赛与系部比赛的冲突.主要精力放在俱乐部活动上,势必弱化了全校性的活动.俱乐部的活动也限制了广大非会员的参与.影响活动氛围.5.3 教学时间学生自主选择,虽给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课,提供了充分的选择余地.但一个班学生选课过于分散,不可避免造成系部、年级、班级活动时间安排的困难.直接影响学生体育课的出勤,使体育教学效果和质量无法保证.5.4 课程理论研究滞后,无教授和博士,缺乏拔尖课程带头人6 应对措施6.1 将体育选课系统纳入教务系统,可有效解决与其他课程教学时间上的重叠与冲突.6.2 全校性的活动和竞赛,必然会引起各系部的重视和全体学生的关注,应以全校性的活动为契机,推动俱乐部活动的开展.6.3 学生在自由选择教师、项目的同时,教学时间的选择上应相对自由,给系部和班级开展活动留有集中统一的时间.6.4 加大拔尖人才引进力度和校内教师的培养机制,使俱乐部的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上获得双丰收.参考文献:〔1〕季浏,胡增荦.体育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刘志敏.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的比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1).〔3〕邹师,冯火红.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类型与特色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1).。
普通高校俱乐部制体育教学的设计
普通高校俱乐部制体育教学的设计
一、普通高校俱乐部制体育教学的设计
1、建立俱乐部制体育教学组织机构,明确俱乐部制体育教学的职能定位,确定俱乐部制体育教学的组织架构,组织俱乐部制体育教学的管理机构,确定俱乐部制体育教学的组织责任。
2、组织俱乐部制体育教学的课程设置,确定俱乐部制体育教学的课程内容,确定俱乐部制体育教学的课程安排,确定俱乐部制体育教学的课程考核方式。
3、组织俱乐部制体育教学的教师队伍,确定俱乐部制体育教学的教师来源,确定俱乐部制体育教学的教师培训,确定俱乐部制体育教学的教师考核。
4、组织俱乐部制体育教学的学生队伍,确定俱乐部制体育教学的学生来源,确定俱乐部制体育教学的学生培训,确定俱乐部制体育教学的学生考核。
5、组织俱乐部制体育教学的资源配置,确定俱乐部制体育教学的资金来源,确定俱乐部制体育教学的场地设施,确定俱乐部制体育教学的物资供应。
6、组织俱乐部制体育教学的活动管理,确定俱乐部制体育教学的活动安排,确定俱乐部制体育教学的活动组织,确定俱乐部制体育教学的活动考核。
7、组织俱乐部制体育教学的评价管理,确定俱乐部制体育教学的评价指标。
高校体育俱乐部实施方案
高校体育俱乐部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运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高校教育中,体育运动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体育运动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高校体育俱乐部实施方案应运而生。
二、实施目标。
1. 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意识,增强体育锻炼的积极性;2. 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强学生的体育锻炼乐趣;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领导能力;4. 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学生的体质健康。
三、实施内容。
1. 俱乐部成立及组织架构。
(1)俱乐部成立,由学校相关部门负责成立,明确俱乐部的宗旨和定位;(2)组织架构,设立俱乐部主席、副主席、部长等职位,明确各职能部门。
2. 活动内容及形式。
(1)定期举办各类体育比赛,如篮球、足球、羽毛球等,增强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2)组织体育知识讲座和健身指导,提高学生的体育知识水平;(3)开展户外拓展活动和团队建设训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领导能力。
3. 资源保障及管理。
(1)学校提供必要的场地和设施支持,保障俱乐部活动的顺利开展;(2)俱乐部成立专门的管理团队,负责俱乐部日常活动的组织和管理。
四、实施保障。
1. 学校领导的支持和重视,为俱乐部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后盾;2. 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支持,为俱乐部的活动提供持续的动力;3. 社会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为俱乐部的发展提供外部支持。
五、实施效果评估。
1. 定期对俱乐部的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2. 结合学生的参与情况和体育锻炼效果,对俱乐部的工作进行总结和评价;3. 不断改进和完善俱乐部的活动内容和形式,提高俱乐部的活动效果。
六、结语。
高校体育俱乐部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将有力地促进学生体育运动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领导能力。
相信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高校体育俱乐部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成效,为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教学俱乐部制大学体育课程模式探讨
教学俱乐部制大学体育课程模式探讨1. 引言1.1 教学俱乐部制大学体育课程模式探讨导言教学俱乐部制大学体育课程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将传统的大学体育课程与俱乐部体育活动相结合,旨在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和参与度,促进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这种模式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体育活动领域,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领导能力。
在当前教育环境下,大学体育课程的独特性和创新性越来越受到重视。
教学俱乐部制大学体育课程模式的出现,为大学生体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俱乐部模式,学生可以在更加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体育知识,培养运动技能,提高身体素质。
俱乐部模式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程的吸引力和趣味性,使体育课程更具有教育性和趣味性。
教学俱乐部制大学体育课程模式对于学生的发展和教育具有积极的影响。
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一教学模式的特点和优势,为未来的教学实践提供参考和指导。
2. 正文2.1 教学俱乐部制大学体育课程模式的历史背景教学俱乐部制大学体育课程模式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
当时,大学体育课程主要是以体育俱乐部的形式存在,学生可以选择加入不同的俱乐部进行体育活动。
这种体育俱乐部制度带来了一定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不同俱乐部之间的资源分配不均等,以及俱乐部之间竞争激烈导致一些体育项目被忽视。
随着大学体育课程的发展,一些学校开始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革,将不同的体育俱乐部整合为一个整体的体育教学系统。
这种教学俱乐部制大学体育课程模式的出现,旨在通过统一的管理和资源整合,提升体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这种模式也强调了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通过不同的俱乐部活动和专业课程的结合,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2.2 教学俱乐部制大学体育课程模式的特点1. 个性化教学:教学俱乐部制大学体育课程模式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特长和需求,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个性化设计,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学校体育教育与俱乐部管理方案
学校体育教育与俱乐部管理方案在学校里,体育教育被视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如何提高学校体育教育的质量,有效管理俱乐部,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学校体育教育与俱乐部管理方案,并提出建议,希望能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一些思路。
第一,学校体育教育方案学校体育教育方案应该综合考虑学生的发展需求、教学资源和学校实际情况。
首先,学校应提供多样化的体育项目,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
例如,可以设立足球、篮球、排球等不同球类项目,以及游泳、跳绳、轮滑等非传统项目。
其次,学校应确保体育教师具备专业水平和教学经验,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有效的指导和培养。
第二,俱乐部管理方案俱乐部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和竞技交流的重要场所。
因此,学校需要制定有效的俱乐部管理方案,规范俱乐部的组织和运行。
首先,学校应明确俱乐部的目标和定位,明确俱乐部的宗旨和使命。
其次,学校应确保俱乐部拥有充足的资源,提供良好的场地设施和器材装备,为俱乐部成员提供良好的训练和竞技条件。
此外,学校还应加强对俱乐部的监督和指导,确保俱乐部的活动符合学校的安全和纪律要求。
第三,学校体育与俱乐部协作学校体育教育和俱乐部管理应相互协作,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首先,学校体育教育方案应考虑到俱乐部的特点和需求,为俱乐部成员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指导。
其次,俱乐部活动应与学校体育教育相衔接,俱乐部成员应参加学校组织的体育课程和比赛,以提高他们的竞技水平和团队合作能力。
最后,学校应加强对俱乐部的支持和扶持,提供必要的资源和资金,为俱乐部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第四,促进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学校体育教育和俱乐部管理方案应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体育活动。
首先,学校可以开展丰富多样的体育课程,增加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参与欲望。
其次,学校可以组织定期的体育节和运动会,增加学生与体育的接触机会,并提供充分的展示和竞技平台。
最后,学校可以设立学生体育奖励制度,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树立良好的体育精神和价值观。
融合助力,推进改革——高校公共体育“俱乐部”教学改革新思路
当代体育 第09期102体育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在高等教育环境中,围绕体育教育的改革与升级从未停止。
高校公共体育的内容多元,但在大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下,围绕教学内容上的供需矛盾凸显出来。
为妥善解决这一问题,尝试探索“俱乐部”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的尝试是借助“俱乐部”的发展模式来革新传统的体育教学空间环境,带给学生更专业化的学习空间,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一、高校公共体育“俱乐部”教学改革优势分析公共体育“俱乐部”教学改革已经在高校得以实践,展现出了一定的优势。
相比于传统的公共体育教学框架,“俱乐部”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教学空间与环境,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下探索体育的核心魅力。
1.助力学生个性发展对大学生而言,个性特征鲜明。
但由于网络环境的开放性也导致这一群体的体育锻炼空间被压缩,体育锻炼习惯无法有效养成。
在这种情况下,迫切需要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为其提供广阔的参与锻炼的空间。
“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实践,让公共体育的内容得到拓展和延伸,提供的项目俱乐部更多元,学生可选择面广阔,符合学生的个性化体育锻炼需要,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保障与支持。
2.拓展体育教学时、空间在传统的公共体育教学框架中,大部分学生被限定在固定的时间、空间下,体育学习的体验感大打折扣。
“俱乐部”教学模式则不同,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和发展空间,对学生的成长有重要意义。
与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不同,“俱乐部”教学让传统的教学框架得到延伸,按照俱乐部的模式赋予了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和“特权”,这种对学生个体成长和意愿的重视程度的提高,让高校公共体育“俱乐部”教学能发挥其自身优势。
二、高校公共体育“俱乐部”教学改革策略高校公共体育“俱乐部”教学改革与实践,要有明确的策略和方案的支撑。
通过资源整合,保证“俱乐部”教学的有序展开。
搭建教学框架,完善更多的教学内容,在动态评价中检验公共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为学生的成长打下坚实基础。
1.结合学校实际,做好资源整合高校公共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的全面革新,要发挥出“俱乐部”教学的价值,则需要与学校实际情况相结合,做好对资源的全面整合。
学院大学体育教学俱乐部制改革实施方案
大学体育教学俱乐部制改革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为进一步转变学校体育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优化整合我校体育教育资源,实现体育教学个性化、多样化、管理网络化、评价过程化和课内课外活动一体化,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掌握科学锻炼的基本方法和至少两项终身受益的体育运动技能。
依据**省教育厅《关于在全省高校推行公共体育艺术教育俱乐部制教学改革的意见》文件精神,在前期实践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我校大学体育俱乐部制改革,提升大学体育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切实推进我校〃健康校园〃工作的顺利实施。
二、组织领导在校体委和校艺体俱乐部制改革领导小组指导下,成立**学院大学体育俱乐部管理中心,其成员如下:主任:副主任:组员:办公室主任:大学体育俱乐部管理中心负责制定俱乐部管理规章制度,协调指导俱乐部运行与管理,审核俱乐部年度工作方案,评估俱乐部年度工作绩效,负责俱乐部授课教师的选用、业务培训、工作考核等工作。
中心下设各单项体育俱乐部,具体负责制定各俱乐部教学指导纲要、每学期教学及活动计划安排。
负责各俱乐部初、中、高级会员的考勤工作。
负责各俱乐部中、高级会员资质及素拓分值的审核工作。
负责各俱乐部举办的活动、赛事的申报、组织和管理工作。
三、俱乐部运行(一)项目设置拟成立16个体育俱乐部,分别为:篮球俱乐部、排球俱乐部、足球俱乐部、网球俱乐部、乒乓球俱乐部、健美操俱乐部、武术俱乐部、跆拳道俱乐部、体育舞蹈俱乐部、瑜伽俱乐部、羽毛球俱乐部、健步走俱乐部、晨跑俱乐部、健身健美俱乐部、轮滑俱乐部、沙滩排球俱乐部。
俱乐部具体开设及规模将根据我校现有体育场馆设施以及师资情况,分阶段逐步推进落实。
(二)会员注册与管理1、俱乐部实行会员注册制管理。
**学院在校大学生根据自己喜好及运动技能水平自主选择注册俱乐部会员级别,一经注册,该学生即为俱乐部会员。
俱乐部会员级别分为初级会员、中级会员、高级会员三类。
2、原则上,一、二年级学生必须以初级会员的身份加入某项俱乐部,学生按时参加俱乐部教学活动。
高校体育教学中俱乐部模式的建立与理论分析
高校体育教学中俱乐部模式的建立与理论分析俱乐部模式的建立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俱乐部模式的定位和目标。
俱乐部模式的建立需要明确俱乐部的定位和目标,包括俱乐部的宗旨、理念、任务和工作目标等。
其次是俱乐部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系。
俱乐部模式需要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系,包括俱乐部的领导机构、教练队伍、学员管理和培养机制等。
再次是俱乐部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俱乐部模式需要明确俱乐部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学员能够在实践中学到知识和技能,并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最后是俱乐部模式的评估和改进。
俱乐部模式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估和改进机制,通过不断的调研和改进,完善俱乐部的教学模式和体系,以提高教学效果。
俱乐部模式的理论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教学目标的设定。
俱乐部模式的教学目标需要符合学校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需求,并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次是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
俱乐部模式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包括讲授、实践、案例分析、讨论和实训等,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再次是教学资源的利用。
俱乐部模式需要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的资源,包括场地、设备、教材和教师等,以提高教学效果。
最后是俱乐部模式的评价体系。
俱乐部模式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包括对学生学习成果和教学效果的评价,以及对俱乐部工作和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以便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
高校体育教学中俱乐部模式的建立与理论分析是一项复杂而又重要的工作。
只有建立科学的俱乐部模式,并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体育教育需求,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和学习兴趣,推进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发展。
合肥学院体育俱乐部教学实践与发展策略研究
基 金 项 目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安徽省基层体育社团发展研究—— —兼与江苏省比较(SK2012B364)
- 83 -
内容的设置上不断调整,逐渐满足了学生的需求. 座位体前屈(女生);台阶测试.
目前体育俱乐部开设的项目有篮球、排球、足球、乒 3.5 建立会员卡制评价模式,构建以参与活动为
在体育公共教学部和教务处统一指导下,打破 原有班级、系部建制重组班级,通过学院校园网教 务综合系统进行网上选课.各俱乐部根据学生的兴 趣、爱好和能力差异,对初、中和高级会员进行分餐 式教学,以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 3.1.2 实施“三自主,三规定”选课
单项体育俱乐部根据《全国高等学校体育课程 指导纲要》的精神,在总结兄弟院校实施体育俱乐 部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提出 “三自主”与“三规定”的教学形式“. 3 自主”是学生 根据自己的体育兴趣自主选择俱乐部,自主选择本 俱乐部老师和自主选择参加俱乐部的学习时间. “三规定”是根据学院教学安排规定俱乐部范围;俱 乐部活动时间范围;规定每人每学期参加的俱乐部 数目范围. 每个单项俱乐部均采用分类教学方法, 按学生的专项基础水平、所需知识、活动方式、所达 目的分成 1- 3 个类型,分别安排活动时间.每个俱 乐部的各类型均采用教师指导、学生骨干辅导、自 由练习 3 个步骤. 3.2 我院体育俱乐部教学开设项目情况
教学的优越性.目前学生比较喜欢的项目依次是乒 践中,我院体管中心在学生意向选择的基础上,为
乓球、网球、健美操、瑜伽、跆拳道等,其它的项目基 每个学生建立了学期活动档案,每次活动时学生持
本处于均衡状态.
会员卡参与俱乐部教学活动,学期末其会员卡将作
高校体育俱乐部模式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初探——以合肥学院为例
[摘要]高校体育俱乐部模式是目前国内教育专家、学者讨论的热门话题,有些高校已经开始将体育教学改革朝着这个方向发展,部分高校已经做得很好,但是随之而出现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翻转课堂模式也是目前学校教育的“新宠”,而且翻转课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体育俱乐部模式的短板,以合肥学院为例,探索体育俱乐部模式与翻转课堂模式结合的可行性。
[关键词]高校体育俱乐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8)12-0172-02高校体育俱乐部模式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初探———以合肥学院为例金想茹1,张胜利2,孙财元1,陈晓武1(1.合肥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合肥238000;2.合肥学院,安徽合肥230000)一、合肥学院体育俱乐部改革现状自2006年以来,以“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为自身办学定位的合肥学院在对高校体育俱乐部理论认真研究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提出了全新教学理念,逐渐探索出一条集教学、训练、竞赛、课外体育活动为一体的体育俱乐部改革之路。
体育俱乐部改革的主要特点体现在教学安排生活化、教学内容个性化、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管理网络化、课内课外一体化和教学评价过程化。
十多年来,体育俱乐部改革的成果显著。
学生在各俱乐部中不仅学到了专项技术,更重要的是被俱乐部的氛围所感染,在训练和比赛中不仅强健了体魄,还培养了坚强的意志品质、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良好的沟通与协作能力以及终身体育的意识等,这些优良品质无疑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学生通过加入自己喜欢的体育俱乐部,真正感受到了体育的魅力,感受到了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无法给予的快乐,使学生“爱体育,更爱体育课”。
二、体育俱乐部模式面临的挑战合肥学院体育俱乐部改革“摸着石头过河”走过了十几年,期间不断遇到新问题,不断解决新问题,真正实现了“以人为本、健康第一、面向全体、团队学习”的育人目标。
合肥学院体育俱乐部制度实行会员制,即“三级会员、四个层次”。
安徽省高校体育课内外一 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研究--以合肥学院为例
Research on the In-class and After-class Club Teaching Mode with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Integration in Anhui Province:Taking Hefei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作者: 苏传俭[1];何亚梅[2];郝辉[1]
作者机构: [1]安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安徽合肥230001;[2]安徽新华学院,安徽合肥
230088
出版物刊名: 梧州学院学报
页码: 74-80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6期
主题词: 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安徽省;合肥学院
摘要:高校体育课可达到更高的教学质量和效率,这是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的新型教学模式能够充分而有效地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从而有效提升体育课堂的趣味性,在帮助提升体育教师教学工作针对性的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爱好。
该文以合肥学院为例,分析了合肥学院15年来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实施成效与特征,并对安徽省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改革从教学理念、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校园文化建设4个方面提出了意见与建议,以期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借鉴,从而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与价值观。
浅谈大学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优化对策
浅谈大学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优化对策
赵祖航
【期刊名称】《体育风尚》
【年(卷),期】2024()2
【摘要】为更好地优化体育教学,众多高校逐渐采用俱乐部制的教学模式。
俱乐部教学方式对提高学生体育兴趣及身体素质有着十分明显的优势,不仅是当前体育教学改革的重点,更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育人核心。
体育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要引领学生的发展方向,故而要深刻分析体育教学现状,探索开展俱乐部制模式的对策。
本文简单分析体育俱乐部教学方式的概念,阐述大学体育教学的现状,之后从优化选课平台等方面提出一些解决策略。
【总页数】3页(P125-127)
【作者】赵祖航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体育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对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的探析——兼论东华理工大学体育教学实施俱乐部模式的可行性
2.大学体育俱乐部制模式教学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影响研究——以钦州学院大学体育俱乐部教学改革为例
3.俱乐部制体育教学模式的优化对策
4."俱乐部制"模式下高校体育舞蹈教学改革探索——以龙岩学院体育舞蹈俱乐部模式为例
5.大学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优化对策探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因需施教”的有效教学模式探究--以合肥学院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相关探索为例
基于“因需施教”的有效教学模式探究--以合肥学院体育俱乐
部教学模式的相关探索为例
陈芬萍;杨琼;许大庆
【期刊名称】《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4(000)002
【摘要】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为旨归,既反映了社会发展需要,也满足了大学生发展需求,体现了“以人为本”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是一种体现“有效教学”和“因需施教”理念的体育教学模式。
合肥学院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但在课程目标、资源建设、教师发展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以最大程度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总页数】4页(P113-116)
【作者】陈芬萍;杨琼;许大庆
【作者单位】合肥学院教育系,合肥 230601;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合肥学院公共体育教学部,合肥 2306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2.0
【相关文献】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因需施教”刍议——基于“按需分班”分类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J], 袁贵礼
2.留学生汉语短训班结构化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以合肥学院为例 [J], 张发清
3.基于网络的一年制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以应用型院校合肥学院为例 [J], 戴圣虹
4.新闻专业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实践探索
——以合肥学院新闻专业3DsMax设计课程为例 [J], 陈钢
5.新闻专业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实践探索——以合肥学院新闻专业
3DsMax设计课程为例 [J], 陈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肥学院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俱乐部制改革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着眼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发展。
转变教育观念和管理理念、优化整合教育资源,实现大学体育教学内容个性化、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安排生活化、教学管理网络化、教学评价过程化、课内课外一体化。
努力培养学生“终生体育”意识、能力和体育精神,养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
二、俱乐部管理模式
由教研室为中心向俱乐部为中心转变,各单项运动俱乐部在俱乐部管理中心的统一领导下,独立地组织开展教学、训练、比赛、举办讲座和开展宣传等活动。
↓↓
三、俱乐部组织架构
1、俱乐部管理中心:由基础部、教务处、学生处、团委、院学生会相关部门人员所组成合肥学院体育俱乐部管理中心,统一管理、指导各俱乐部开展教学、辅导、训练、竞赛等活动。
设中心主任一名、副主任两名、委员若干。
2、俱乐部:根据我院目前所开设的体育课程成立十四个体育俱乐部,分别为:篮球俱乐部、排球俱乐部、足球俱乐部、网球俱乐部、乒乓球俱乐部、健美操俱乐部、健美俱乐部、武术俱乐部、跆拳道散打俱乐部、击剑俱乐部、体育舞蹈俱乐部、定向运动与野外生存俱乐部、瑜伽俱乐部、有氧健身跑俱乐部共14个俱乐部。
基础部教学部还可根据学生要求,在体育场地、器材、师
资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设新的体育课程、成立新的体育俱乐部。
各俱乐部南、北校区分设主任、副主任各一名,分管宣传部、竞赛部、外联部、后勤部、培训部的委员各一人。
3、俱乐部会员:俱乐部实行三级会员制,即初级会员、中级会员、高级会员;凡选择某项目俱乐部课程、对该项目感兴趣、运动基础较弱的同学为初级会员;凡经申请并获俱乐部批准,且运动基础较好的同学为中级会员;凡经申请并获俱乐部批准,且运动能力突出的同学为高级会员;另:俱乐部管理中心指定或通过选举任命的学生管理干部均为高级会员;三、四年级同学可凭会员证参加俱乐部组织的各种竞赛、表演、辅导等活动,并可向俱乐部管理中心申请素质教育学分。
4、俱乐部教练:由基础部大学体育教研室教师、院内兼职教师、外聘教师、教练员、高水平运动员担任;助理教练由俱乐部中、高级会员担任。
四、俱乐部课程设置
1、一、二年级学生必须以某等级会员的身份加入俱乐部。
各俱乐部初级会员在完成校方根据教育部规定的每周2学时的教学课之外,每周至少参加该俱乐部组织的活动二次以上(含俱乐部辅导课),由俱乐部负责考勤。
俱乐部将根据初级会员实际参加俱乐部活动的次数结合教学课考核的情况进行评价。
符合条件的学生可申请成为俱乐部中、高级会员。
成绩考核实行学期评价制,1学分/学期,共4学分。
2、一至四年级中、高级会员俱乐部安排训练、竞赛或其他活动。
具有中高级会员的资格的学生可自行组队或班,由俱乐部聘请教师担任教练。
时间安排原则上由俱乐部决定。
三、四年级中、高级会员可选择继续参加俱乐部的训练、竞赛等活动课。
亦可向俱乐部管理中心申请素质教育学分,实行学年评价制,2学分/学年,共4学分。
3、三、四年级不申请素质教育学分的学生必须完成3次/周的课外体育锻炼(院外实习除外)。
以上均由俱乐部管理中心负责考勤。
完成情况作为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育素质的主要依据。
4、俱乐部教学、训练、比赛以及辅导均采用校园一卡通刷卡考勤的方式进行管理。
班级构成俱乐部化,即学生会员在一周内,在自己所选择的教练指导的任一时间均可刷卡上课。
五、俱乐部教学内容
1、面向俱乐部初级会员:围绕课程教学计划的学习(套餐式学习):由教师根据学院体育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所组织的学习。
(具体略)
2、主要面向中高级会员:菜单式学习:由教师根据俱乐部会员的不同要求有针对性地安排训练、竞赛、专题讲座等形式的个性化学习。
(具体略)
六、俱乐部教学评价
1、会员考核标准:
原则上由体育教研室会同各俱乐部主任、委员、学生会员代表共同制定。
重点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参与度、成长性和健康素质进行考核。
通过奖励学分的办法鼓励更多优秀的、有运动天赋的学生加入院体育代表队,为学院争光。
对于文化基础较弱的特招高水平运动员学生,也可以此激励他们刻苦训练,取得优异成绩。
2、教师、教练员考核方法:
主要通过学生网上评教、俱乐部中高级会员考核以及同行专家听课的方式进行综合评价。
七、俱乐部活动的基本形式
1、俱乐部招收新会员:结合新生入学教育进行,每学年第一学期第1~ 3周;
2、教学课:分为“小班课”和“大班课”两种。
对象为初级会员;
小班课:人数为40人左右。
由教师担任教练;
大班课:人数80~120人,根据各项目教学特点确定,如晨练健美操、有氧健身跑、晨练武术。
由教师、高级会员担任教练;
3、训练课:人数视参加队的情况而定,对象为中级会员。
由本校教师、外聘高水平教练担任教练;
4、竞赛课:同上;
5、辅导课:对象为初级会员,由中高级会员担任教练;
6、承办院内单项体育赛事、俱乐部赛事;
7、活动课:俱乐部宣传、专题讲座、观摩、联谊等;
8、会员大会。
八、俱乐部活动时间
1、俱乐部招新:每学年第一学期第1~ 3周;特殊情况也可中途进行。
2、教学课:
早晨6:00~7:00(春夏季)
6:30~7:30(秋冬季)
下午14:00~17:30
晚上19:00~20:30
3、训练、竞赛课:
周一至周五下午18:00~20:00
周六、日上午9:00~11:00
周六、日下午15:00~ 17:00
4、活动课:
周一至周五下午俱乐部自定
周一至周五晚上俱乐部自定
周六、周日全天任一时段,时间不少于2小时;
5、辅导课(俱乐部自定):
早晨6:00~7:00
下午16:00~17:30(秋冬季)
17:00~18:30(春夏季)
晚上18:00~21:00(秋冬季)
19:00~22:00(春夏季)
6、讲座与交流:(略)
7、体育文化传播:(略)
8、会员大会:每学期开始和结束阶段进行。
合肥学院体育竞赛管理模式
为配合学院体育课程教学俱乐部制改革,整体规划学院各级各类体育赛事,加强竞赛的组织和管理,我院采取固定赛季时间和比赛项目的方法,使竞赛活动课程化、常态化,形成制度,使学生有目的地围绕比赛进行准备性训练,以赛促练,调动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竞赛管理模式如下:
比赛类型主办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