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901154梁建斌信息技术教学论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
通过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和奖 励,激励学生继续努力学习, 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建议和指
导。
常见的教学评价方式
传统考试
包括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通过试卷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作业评价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分,以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课堂表现评价
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发言、讨论、小组合作等,来评价 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参与度。
合作学习模式
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协作、 项目式学习等方式,共同 探究、解决问题,提升团 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与数学课程整合
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数学建模 、数据分析等,深化对数学概念
和方法的理解。
与科学课程整合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科学实验 模拟、数据处理等,提高科学探
究能力和实验效率。
04
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重要性
01
02
03
专业素养提升
信息技术教师需要不断更 新知识体系,提高教育教 学能力,以适应快速发展 的技术环境。
终身学习意识
信息技术领域的变革日新 月异,教师应具备终身学 习的意识,不断跟进新技 术、新方法。
教育创新实践
通过专业发展,教师可以 更好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 教学实践,推动教育创新 。
• 评价方式单一:传统的考试和作业评价方式可能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信息技术 能力,教师需要探索更多的评价方式,如项目实践、作品展示等。
• 评价结果反馈不及时:由于信息技术课程的特殊性,学生的作业和作品可能需 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这可能导致评价结果反馈不及时,影响学生的学习进度 。教师需要合理安排评价时间,确保评价结果能够及时反馈给学生。
《信息技术教学论》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doc
《信息技术教学论》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名词解释(共4题,每题5分,共20分)1、教育调查法是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1分),运用列表、问卷、访谈、个案研究以及测验等科学方式(2分),搜集研究问题的资料(1分),科学分析教育现状并提出具体工作建议的一种实践活动(1分)。
评分标准:每个要点全对得5分,要点表述不正确扣1-5分。
2、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在社会分工中逐步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有其身的职业特点和职业要求(2分),教师专业化是一个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教师个体和群体不断发展的过程(2分),这就是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1分)。
评分标准:每个要点全对得5分,要点表述不正确扣1-5分。
3、信息素养是一种通过教育所培育的(1分),在信息社会中获得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方面的修养与能力(1分)。
它包括信息意识与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信息常识以及信息能力多个方面(2分),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共同的评价(1分)。
评分标准:每个要点全对得5分,要点表述不正确扣1-5分。
4、任务驱动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一个具体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2分),将教学内容融入任务中,使学生围绕一个目标(1分),在教师的帮助下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现知识建构的过程(2分)。
评分标准:每个要点全对得5分,要点表述不正确扣1-5分。
二、简答题(共4题,每题5分,共20分)1、简述任务驱动教学法中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应注意的问题。
(1)任务要有趣味性,贴近学生生活(2分)(2)任务要具有适宜性(1分)(3)任务要具有明确性(1分)(4)任务要具有可评价性(1分)2、加涅把学习的心理活动分为八个阶段,简述这八个阶段。
动机阶段、领会阶段(1分)、获得阶段、保持阶段(1分)、回忆阶段、概括阶段(1分)、操作阶段、反馈阶段(2分)3、简述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原则。
(1)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原则(1分)(2)基础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原则(1分)(3)培养信息能力与创新能力相结合原则(1分)(4)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原则(1分)(5)趣味性与严谨性相结合原则(0.5分)(6)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原则(0.5分)4、简述信息技术教学论的主要研究对象。
(完整word版)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整理版
第一章 信息时代的新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第一节 信息技术课程的地位 一、 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1、 信息技术教育成为各个国家与民族振兴的重要手段 (1) 信息资源成为国家与地区重要的战略资源。
(2) 克服数字鸿沟、实现教育同权的措施。
(3) 信息多元化要求开拓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2、 信息社会中个人发展的必要条件 (1) 信息技术成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
(2) 信息素养成为个人就业的重要条件。
(3) 信息技术发展改变了人们交流信息的方式与范围. 二、 从计算机课程到信息技术课程 1、 课程名称的变化:从计算机课程到信息技术课程. 2、 课程目标的变化:从计算机文化到信息素养 3、 信息素养培育途径分析 (1) 信息技术课程的显性课程 (2) 信息技术课程的隐性课程 4、 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 (1)、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试验启动阶段、逐步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
(2)、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体系的发展经历了教学大纲、指导纲要、课程标准三个阶段。
5、对信息技术课程发展性的理解。
(1)新课程,许多问题正在探索 (2)课程不断发展与变化 三、 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位置 1、 不同国家信息技术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位置 2、 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位置分析 2000年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将“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作为首要的教学目标之一. 3、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1)《普通高中信息技术的新课程标准》在2003年颁布。
(2)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3)高中信息技术课的培养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包括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共包括六个模块。
(5)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总学分为2+2+(x )其中必修2学分,科目内选修2学分,跨领域选修x 学分. (6)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要求,每个学生必须修满4学分,才能取得高中毕业资格。
信息技术教学论课件
第一节 信息技术教学论简介
四、信息技术教学论的研究方法 6.基于设计的研究 是一种为了解决现实教育问题,管理者、研 究者、实践者和设计者等共同努力,在真实 自然的情境下,通过形成性研究过程和综合 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根据来自实践的反馈不 断改进直至排除所有的缺陷,形成可靠而有 效的设计,进而实现理论和实践双重发展的 新兴研究范式。
本教材的特点: 紧扣“新课标”。 实用性强。 具有启发性。 内容新颖全面。
本书的构成:
1. 2. 3. 4. 5. 6. 7. 8. 信息技术教学论概述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原则与方法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与教学组织形式 信息技术学习与信息素养培养 信息技术教学环境 信息技术教师能力与专业化发展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
第一节 信息技术教学论简介
1、信息技术的含义 作者比较认同教育技术专家南国农教授对 信息技术的含义的界定。信息技术不仅包含各 种信息媒体,还包括运用信息媒体采集、加工、 存储、交流、应用信息的方法,所以说信息技 所以说信息技 术是采集、加工、存储、交流、 术是采集、加工、存储、交流、应用信息的手 段和体系的总和。 段和体系的总和。
第一节 信息技术教学论简介
四、信息技术教学论的研究方法 2.文献法 是指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有关文 献,从而全面地正确了解、掌握所研究 的问题,揭示其规律和属性的一种方法。
第一节 信息技术教学论简介
四、信息技术教学论的研究方法 3.行动研究法 是指教育实践工作者在实践过程中发 现并确定问题,系统地制定并根据研究 实际不断调整方案、开展探究活动,进 而改进教育实践的研究方式。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课程教学大纲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情况与说明(一)课程代码:(二)课程英文名称:Teaching Methodology of Information Curriculum,简称ICTM (三)课程中文名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四)授课对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育技术专业本科学生(五)开课单位:工学院(六)教材:《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王吉庆编,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版;(七)参考书目[1].《现代教学设计论》,盛群力,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2].《教学设计》,乌美娜,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3].《教学过程设计》,李龙,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4].《教学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加涅,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5].《教学设计基础》,章伟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8[6]. 《教学设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皮连生,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Redesigning the ID Curriculum》,Martin Tessmer and John F.Wedman[8].《Making Instructional Design Decision》,Barbara Seels[9]. 《现代教学设计纲要》,孙可平,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八)、课程性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是教育技术学专业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信息技术方向专业选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深刻理解信息技术课程的作用和地位,系统掌握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并逐步形成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新课改目标的技能和一定的开发、研究能力,为学习者以后的教学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九)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习者能够掌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的基本概念、基本思想、理论基础与基本方法;掌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操作方法和技巧,学会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定教学目的,分析教学内容,设计适当的教学方案,具有运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方法解决信息技术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与信息意识,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综合能力,使之能够更好地适应21世纪的教育需要,为实现教育现代化服务。
《信息技术教学论》考试大纲
《信息技术教学论》考试大纲一、课程简介《信息技术教学论》是课程与教学论(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是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课程。
信息技术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为信息技术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信息技术教学理论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理念、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地位和作用、信息技术课程目标、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以及信息技术教师的能力和专业化发展等;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内容主要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学环境、教学设计与教学组织形式、信息技术教学技能、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以及信息技术教学研究等。
二、考查目标与要求《信息技术教学论》是为选拔全日制课程与教学论(计算机)专业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复试考试科目。
考查的目标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水平,从而评价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是否具备了基本的信息技术教学能力。
考查的要求是学生系统地获得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熟悉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与环节,掌握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技能,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教育的整体认识水平,具备教材分析能力、信息技术教学能力,能够运用当代信息技术教育的基本理论指导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使之适应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对信息技术教师的要求。
三、考试内容(一)信息技术教育概论1.理解信息技术学科的主要特点2.了解信息技术教学目的和依据3.掌握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情况(二)信息技术课程与教材1.了解信息技术课程和教材建设的理念和意义2.掌握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标3.理解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内容4.掌握信息技术教材多样化的发展情况5.掌握信息技术教材编写的原则(三)信息技术教学理论与方法1.理解信息技术教学中依据的主要理论2.掌握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学原则3.掌握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4.掌握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模式5.理解信息技术教学过程6.掌握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过程7.掌握信息技术课实验教学的过程(四)信息技术课程对学生能力的培养1.理解信息素养的概念和意义2.掌握信息技术课程中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能力的方法(五)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1.理解信息技术教师的地位和作用2.掌握信息技术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3.掌握信息技术教师的培养途径(六)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与检测1.理解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概念和特点2.掌握信息技术课学生成绩的评价的方法和原则3.掌握信息技术课基于网络的测评的技术和评价方法(七)教育信息化与现代教育手段1.理解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和意义2.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目标、条件、模式和发展情况3.掌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相关内容4.掌握中小学计算机机房的设置及管理方法5.掌握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基本理念和类型6.掌握微格教学的教学过程和教学设计方法四、试卷结构1.试卷满分为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信息技术教学论
第一章信息技术教学论概述1、信息媒体和信息媒体应用的方法是信息技术的两个基本要素。
一般来说,信息技术的分类体系结构包括信息基础技术、信息系统技术和信息应用技术三个基本的层次。
2、信息技术教学论:信息技术教学论是研究信息技术教学现象和问题,揭示信息技术教学规律,指导信息技术教学实践的一门理论兼应用的学科。
3、信息技术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信息技术教育的全过程。
信息技术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包括:(1)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和任务;(2)信息技术的课程设置;(3)信息技术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4)信息技术教学评价;(5)信息技术教学环境;(6)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及其发展。
4、信息技术教学论的基本特点:(1)信息技术教学论是一门综合性的独立的边缘性学科;(2)信息技术教学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理论学科;(3)信息技术教学论是一门发展中的理论;(4)信息技术教学论是一门具有创新型的理论学科。
5、开设信息技术教学论的目的: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掌握信息技术教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和信息技术科研的能力。
6、信息技术教学论的学习要求:(1)端正态度,明确信息技术教学论学习的重要性;(2)重视方法,提高能力;(3)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的理论和技术。
7、信息技术教学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以计算机学科教学研究为主和以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研究为主的阶段。
第二章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1、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意义:(1)信息技术教育促进全民素质的提高;(2)信息技术教育引发一场深刻的教育革命;(3)信息技术教育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2、信息技术课程的作用:(1)提升信息素养,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2)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3)有效支撑其他学科的课程改革;(4)为培养信息技术人才起到奠基作用;(5)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美国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中小学生的技术活用能力,日本信息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运用能力,英国信息技术教育总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_河南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_河南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教师对教科书的理解应基于“双基”、只见“外表”、关注“具体”、重视“局部”。
参考答案:错误2.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最顶层的需求是?参考答案:自我实现3.2000年,《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决定将信息技术课程正式列入中小学必修课程。
参考答案:正确4.在起步阶段,“计算机教育”拓展为“信息技术教育”,并计划将“信息技术课程”纳入高中课程体系。
参考答案:错误5.信息技术教科书的内容的选择不用考虑内容容量和难度的适中性。
参考答案:错误6.教材编写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充分反映课程性质和理念。
参考答案:正确7.教科书直接影响到课程标准的落实,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和学业评价的重要资源。
参考答案:正确8.教学资源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式,根据()分类可将教学资源媒体分为:教学信息、作业布置、教育叙事和生活领悟等。
参考答案:信息内容9.信息技术在狭义上指现代信息技术,指借助计算机、互联网对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存储、加工、表达的各种技术。
参考答案:正确10.1982年,教育部决定将清华、北大、北师大、复旦和华东师大5所大学的附中作为试点,开设选修课,这就是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开端。
参考答案:BASIC语言11.1981年7月,第三届世界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WCCE)在瑞士洛桑举行。
会上,前苏联计算机教育专家作了题为“程序设计——人类的第二文化”的主参考答案:伊尔肖夫12.()年,《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出台,标志信息技术作为一个独立科目的开始。
参考答案:200313.显性课程指的是学校开设的学科课程和课外实践活动。
参考答案:正确14.评价作为一种反馈-矫正系统,能够帮助教师发现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缺陷与问题,为学校和教师改进教学工作提供依据。
参考答案:正确15.教育评价提供了衡量教育过程或结果好坏的标准,对整个教育教学活动具有导向或指导作用。
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教学大纲
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专科起点)信息技术教育方向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在多方位诠释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将目标放在学习者面向实际的问题解决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
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应该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掌握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基础理论知识,对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现状形成宏观的认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较好地掌握教学、评价以及信息技术教师发展的方法与规律,在积累认识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今后面对具体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信心。
在此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己,提高信息技术课程建设和实施的能力,提升自身综合素养。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配合与分工与本课程相关的先修课程、同期课程和后续课程决定了本课程的知识结构体系。
先修课程“教学设计”、“课程与教学论”、“教育技术学导论”等,为本课程提供了:运用系统论的方法设计教学过程的知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课程研制与教学实施的基本策略与方法的知识,以及教育技术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等相关知识。
这些知识为本课程奠定了课程论、教学论、教学设计以及教育技术理论的知识基础。
与本课程同期开设的“学与教的理论”、“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课程,为本课程提供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与教学原则方面的知识,各类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方法与流程的基本知识。
这些知识影响到本课程知识选择时不需要再将课程的教学资源作为重点,教学实施的理论基础也不需进行过多阐述。
本课程的后续课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决定了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在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建设与教学问题等方面。
三、课程特点本课程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以能力本位为指导的理念。
以能力本位作为本课程建设的指导理念与指导原则。
课程(教材)的组织体系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作为主线,借助能力板块的组织和能力台阶的逐步提升,使学生学习本课程后,逐步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教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以及具备一定的从事信息技术教学、评价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全文)
“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全文)【【【XX】G420 【XX】B 【论文编号】1009―8097(2021)11―0044―06引言当前,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毕业生在学校中主要承担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工作。
因此,“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逐渐成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教育技术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本科生主要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来了解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知识、掌握信息技术教学的典型方法及基本技能、明确自身应当具备的素养、提高其教学与研究能力。
因此,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该课程进行优化设计是十分必要的。
笔者在以往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依据《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书中“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1]对本课程进行教学设计,以期为学生的课程学习过程提供有力支持,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一前端分析1 课程特点分析“信息技术教学论”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
课程内容既有理论性非常强的部分,如信息素养的解析、作为内容体系指导思想的“双本体理论”和“‘工作’主线思想”等。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要结合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别是新课程标准下正在如火如荼的推进中的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相关内容,使学生具备先进的信息技术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
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原则、方法,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的技术(艺术)等部分又表现出明显的实践性特征。
在课程教学中,必须结合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开展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教学设计能力,使他们掌握信息技术教学的典型方法和基本技能。
2 学习者特征分析根据培养方案,本课程被安排在第六学期开设。
大学三年级的学生,其学习逐步从盲从走向理性,学习能力较强。
尤其是经过“学习的科学与教育技术”课程的学习,学生逐渐适应了在多媒体和XX络环境中的自主学习和团队协作学习,以及各种形式的研讨与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能够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搜集信息,并根据需要对信息进行分析和加工处理。
信息技术教学论第一章(杨威版部分答案)
第一章1。
1什么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物化技术与非物化技术如何表征?答:凡是可以扩展人的信息功能的技术都是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按表现形态的不同可分为物化技术和非物化技术。
前者指各种信息设备及其功能.后者指有关信息获取与处理的各种知识,方法与技能。
按工作流程中基本环节的不同,信息技术可分为信息获取技术,信息传递技术,信息存储技术,信息加工技术及信息标准化技术。
按技术的功能层次不同,可将信息技术体系分为基础层次的信息技术(如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支撑层次的信息技术(如电子技术,激光技术),主体层次的信息技术(如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应用层次的信息技术(如各种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应用软件与设备)。
1.2画图描述扩展信息功能的信息技术,以及信息社会的生产过程。
1。
3简述信息技术教育的定位与目标,以及教育信息化。
答: 信息技术教育的定位: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以及利用计算机进行自主学习和探讨的能力。
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与技术相关的伦理、文化和社会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正是在大众文化层面上的,对未来社会劳动者的一般性的要求,而不是精英文化意义上的要求。
因此,信息技术教育的技术内容应该定位在大众文化教育的层面上。
信息技术教育目标从总体讲是有关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活动整体概括性的要求;从分体看是有关信息技术教育目标的各个方面的精确和详细说明,是学生在完成一个教学单元的学习后应达到绩效的具体明确的表述。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1.4简述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四要素,以及后现代课程观与4R标准。
答:(1)多元智能理论是针对传统智能一元化理论提出的.加德纳认为,传统的智能观过于狭窄,把智能主要局限与语言和数理逻辑方面,忽视对人的发展具有同等重要作用的其他方面,如音乐,人际交往、肢体动作等.其实,智能并非人们以往所认为的那样,是以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以整体方式存在着的一种智能,而是彼此相独立、以多元方式存在着的一组智能.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结构至少由七种智能要素组成,即言语—-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交流--交际智能和自知——自省智能。
信息技术教学论
信息技术教学资源的应用与评价
信息技术教学资源的应用包括教师备课、 课堂教学、学生自主学习等方面,应用 方式多种多样,需要根据实际需求进行
选择和调整。
信息技术教学资源的应用效果需要进行 通过对信息技术教学资源的应用与评价, 科学评价,评价方式包括学生满意度调 可以不断优化和改进教学资源的质量和 查、教学质量评估、资源利用效率分析 效果,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整体水平。
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实施
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教学方法需 要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
生特点等因素。
在实施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时,需 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需要结合多 种教学方法,根据实际情况进行 灵活运用,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
果。
03 信息技术教学资源
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实施与改进
01
02
03
实施步骤
确定评价目标、选择评价 方法与工具、收集和分析 数据、撰写评价报告、反 馈与改进。
注意事项
确保评价的公正性和客观 性,收集全面的数据,及 时反馈和改进。
改进措施
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方 法和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和效果。
05 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
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概述
算机辅助教学方面进行初步探索和实践。
02 03
发展阶段
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信 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逐渐深入,出现了许多新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如 在线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等。
成熟阶段
21世纪以来,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信 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更加紧密,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信息技术教学理 论体系。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小学信息技术优秀论文
1042010年第18期(总第106期)et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探索魏立荣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甘肃陇南 742500摘 要: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是具有教育理论基础和信息技术教学实践特点的综合性课程,也是高师院校计算机教育专业学生获取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形成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技能的重要途径。
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内容结构、教学方法、评价手段等几方面介绍了笔者在本课程教学改革中的一系列研究及实践经验。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论 课程 教学技能 改革以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已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并逐步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使人类进入了信息化社会。
为适应时代需要,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开始,用5~l0年的时间,在中小学(包括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
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需要大量高素质师资作保障,而高等师范院校承担着为中小学培养高素质教师的任务。
我校于2003年起开办了计算机教育专业,特将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列为专业课程之一,由于该课程形成的历史较短,相应的理论体系尚未完善,教学策略、评价机制也尚不成熟,使得这门课程对于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培养效能未能充分发挥出来。
笔者在近几年从事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的教学工作过程中,对这门课程的内容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评价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式的改革实践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的实践与探索高师院校计算机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合格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能向学生提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技能方面的知识, 是具有教育理论基础和信息技术实践特点的综合性课程。
所以,本课程的教学在注重相关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还要切实培养、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
1.构建全面、合理的教学内容体系现行《信息技术教学论》教材的版本很多,但其课程内容体系大同小异。
信息技术教学论
信息技术教学论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日常的通讯交流到复杂的科学研究,从便捷的在线购物到高效的工业生产,信息技术的身影无处不在。
正因如此,信息技术教学在教育领域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信息技术教学,旨在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使他们能够适应这个信息爆炸的社会,并具备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创造价值的能力。
首先,信息技术教学需要明确其教学目标。
这既包括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如文字处理、表格制作、幻灯片演示等,也包括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思维,如算法思维、逻辑思维、创新思维等。
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道德观念,学会合法、合规、合理地使用信息技术,避免信息滥用和信息犯罪。
在教学内容方面,信息技术教学涵盖了丰富多样的领域。
硬件知识是基础,学生需要了解计算机的组成部分、工作原理以及常见的外部设备。
软件应用则是重点,从操作系统的使用到各类办公软件、图形图像处理软件、编程软件等,都需要学生熟悉并能够熟练运用。
此外,网络知识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包括网络的架构、通信原理、网络安全等。
而在如今大数据、人工智能盛行的背景下,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应用也逐渐成为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内容。
教学方法的选择对于信息技术教学的效果至关重要。
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在某些基础知识的传授上仍然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在实践操作环节,更需要采用任务驱动法、项目学习法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
例如,通过布置一个具体的任务,如设计一个班级网站,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主动探索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同时,利用在线学习平台、虚拟实验室等信息化手段,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更加真实的实践环境。
信息技术教学的评价也是一个关键环节。
评价不能仅仅局限于考试成绩,而应该是多元化的。
可以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作业完成情况、项目成果展示等多方面来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信息技术教学论》教学大纲(理论课)
湖北大学信息技术教学论(理论课)(课程代码)教学大纲(2010版)教育学院教育技术学系2011年3月前言一、大纲编写依据教育部于2003年3月颁布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新课标对信息技术课程进行了全新定位,使信息技术课程从理念、目标、内容到实施过程出现了全面更新。
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课程目标,标志着信息技术课程已成为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重要阵地。
信息技术教学论是专业方向课程,是培养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教师的重要课程,本专业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和了解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相关的知识,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和实践能力,为学生今后担任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的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信息技术教学论的学科性质和发展历史;明确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及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原则、方法、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形式;掌握信息技术学习方法和培养方法以及信息技术教学资源环境和人文环境;明确信息技术教师能力与专业化发展要求;掌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方法。
2、能力目标(1)实践能力通过课程学习,运用所学知识编制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案;构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环境;通过微格教学训练,掌握教学技能。
(2)创新能力通过教育实习,研究信息技术课程新的教学模式。
三、教学方法1、课堂教学(1)讲授课程以讲授为主。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突出重点和难点。
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
运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结合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践中的案例进行分析(包括中小学教材分析),讲清概念和相关理论。
采取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过程和方法及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由教师设置相关探究学习专题,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基于网络资源的自主探究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对学生完成的作品进行自评、互评,提高学生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评价能力。
第一章信息技术教学论概述
息或知识;
(2)信息是熵的减少,是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3)信息是关于事物运动状态与规律的表征。 (4)信息是人、生物或自动机等控制系统所接收和加工 的事物属性或运动状态。
信息的一般性含义:
信息是能消除接受者不确定性的消息、指令、 数据等,它是由人或事物发出的,依赖信号与符号 而存在和传播。
计算机在其中的地位不同 计算机课程把计算机作为课程的学习对象来学习 ,而且是惟一的学习对象;而信息技术课程则把 计算机作为课程的学习工具来学习,而且只是学 习的工具之一。
我们知道什么(知识)
知识的容器
教师角色 = 分发知识 学生角色 = 接受知识
传统教学
学习过程 缺少知识转 化
机械的 学习动作 结果
•缺少参与角色
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 参与者,成为意义建构 的主体
树立现代 教育理念
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 实践,努力创新的精神
1、以教育学、心理学为基础,进一步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树立“以
人为本”、“以学习者为中心”、“促进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2、明确信息技术课程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信息技术课程 标准,熟悉中小学各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
3、掌握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教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具备教学设计、
课程内容不同 计算机课程的内容主要是学习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基 础知识、基本操作与使用、程序设计、工具 软件等等。信息技术课程内容除了计算机基础知 识和基本操作之外,还包含了信息文化的知识。 课程教学方法不同 计算机课程由于是以技能训练为主,教学主要采 用传统讲练结合的方法。信息技术课程中研究性 学习、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是主要的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教学论(重点)江苏师范大学(共五则)
信息技术教学论(重点)江苏师范大学(共五则)第一篇:信息技术教学论(重点)江苏师范大学1、信息技术不仅包含各种信息媒体,还包括运用信息媒体采集、加工、存储、交流、应用信息的方法,所以说信息技术是采集、加工、存储、交流、应用信息2、通过对学科教学论的学科性质的分析,信息技术教学论的学科性质也就非常明了了。
信息技术教学论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学科,它是将一般教学理论与信息技术,教学实践相结合用来指导信息技术的教学实践,同时在此基础上研究出一般的理论,对有关一般的论据进行整合、补充、发展和完整,并且研究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规律的学科。
(简答)3、信息技术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主要有两个方面:信息技术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41、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和任务2、信息技术的课程设置3、信息技术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4、信息技术教学评价5、信息技术教学环境6、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及其发展。
5、信息技术教学论的特点。
一综合性,二基础性,三独立性,四发展性,五实6、信息技术教学论的研究方法。
一教育调查法,二文献法,三行动研究法。
四教育实践法,五教育经验总结法,六基于设计的研究。
(填空)7一树立现代教育理念。
二掌握信息技术教学的基础理论和基础技能。
三培养学生从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和信息技术科研的能力。
81、以教育心理学为基础进一步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树立以人为本以学习者为中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2、明确信息技术课程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掌握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熟悉中小学各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
3、掌握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教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具备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和教学评价的基本能力。
4、了解信息技术科研的一般方法掌握信息技术常用科研方法的基本步骤具备信息技术科研的初步能力。
5、了解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明确专业发展的方向和途径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和科研能力。
9、信息技术教学论的学习要求1、端正态度明确信息技术教学论学习的重要性2、重视方法提高能力3、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的理论和技术。
信息技术教学论
填空1信息技术教学论的特点有((综合性、基础性、实践性、独立性、发展性))。
2信息技术课程性质主要表现在((综合性、基础性、实践性、层次性、人文性))五个方面。
3信息技术课程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
4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环节主要包括((显现任务、教师导学、明确任务、完成任务、完成情况评价))五个环节。
5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特点((实践性、耦合性、多样性、整体性、继承性、发展性))。
6解决问题的方法主要有((尝试错误和顿悟法))。
7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类型与选择从时空距离看可以分为((远程教学方法和非远程教学方法))。
8课堂教学形式((班级授课、全班或分组集体上机、分组协作学习))。
9分析学习内容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归类分析法、图解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卡片法、解释结构模型法))等等。
10我们对中小学生信息技术课程所有学习内容进行分析,发现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学习内容总体而言可以分为((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信息技术应用软件操作技能、计算机算法与程序))等三大类。
11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分为((课堂讲授型、自主探究型、合作探究型))三种。
12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结果评价可以分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13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方案是把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过程以规范的方式展现出来,其呈现是灵活多样的,((有叙述式、表格式))等。
14叙述式教案应包括((课题、学习目标、授课时数、课的类型、主要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件资源和反思))等项目。
15学习过程中形成性评价手段有((提问、课堂作业、课外作业))等。
16自主探究型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有((支架式教学策略、抛锚式教学策略和随机进入式教学17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策略分为((替代型策略和生成型策略))。
18在教育调查法中,教育问卷的份数不应少于((30份))。
19影响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主要因素有((学校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
20信息技术知识学习包括三个过程:((习得新信息、转换、评价))。
第1章信息技术教学论概述
《第1章信息技术教学论》学案学习目标:1. 回顾所学课程,了解《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2. 明确《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的学习目标、研究对象、学习过程与方法。
3. 做好学习课程的心理准备,确立学好课程、提升教学与研究的能力的信心。
学习内容:一、《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的地位与作用1.回顾所有所学课程,分析《信息技术教学论》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在这个课程体系中对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发展进行了大概三个方向的倾向性选择,即:计算机科学方向、教育影视方向与信息技术教学方向。
在计算机科学方向又具体分为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网络、计算机软件应用等方向。
每个同学都可以在各方向课程合格基础上选择一个方向深入扎实地学习。
根据教师教育公共课《教育学》中对教师知识素养要求的阐述,教师应该具有扎实的本体性知识、丰富的条件性知识与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
以上专业课程,均属于教育技术学本专业教师必学的本体性知识,即能胜任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教师必须掌握的全面而扎实的专业知识。
2.信息技术教学论的地位与作用作为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目标之一:即培养各层次信息技术教师的要求,《信息技术教学论》是教师教育类课程《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课程延续;也整合了教育技术学的所有有关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专业课程,是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本体性知 信息技术教学论多媒体艺术设计 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 教育技术学导论 教育传播学 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 教与学的基本理论 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教学论教师教育公共课 教育影视方向 计算机方向 计算机基础 数字影像技术 图形图像处理技术 计算机平面动画设计 计算机三维动画设计 数据结构与程序设计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 网络教育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 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 教育电声电视系统 电视教材设计与制作信息技术教育方向 教育学 心理学 教师职业素养与能力提升识、教师条件性知识的积累与聚焦的课程,是对学生专业学习效果终极检验的课程,因此,该课程地位超然于其他专业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44 1.试述你对学习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的看法2003年开始实施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的新课标明确了普通高中课程的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与评价,对现行的普通高中课程作了大规模调整。
此次实施的新课程标准改革,整合了国外教育的先进理念、思想,在国内一线教师意见的基础上,融入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突出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性,传递了人与技术和谐共融的现代理念。
为配合信息技术教育新课程的实施,非常有必要对新课程标准进行较深入的认识和理解,才能在教学中能有效地将课程标准的教育教学理念创造性地运用于实践,改进自己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
以下就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谈谈本人的看法及提出一些思考。
一、不断深入学习新课标的精神,认真领会新课标的先进理念与思想,为新课改的实施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认清形势,更新观念,主动出击,积极转变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抢占新的制高点。
三、明确责任,认清目标,积极主动,认真做好课前准备,勇敢尝试。
四、注重过程,重谈感受,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能力。
五、边学边教,寓教于乐,若有所思。
新课标体现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
新课标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对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总之,信息技术新课改目标在于提升自我,改良教育,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改革也肯定会遇到很多因难,需要教师与学生想办法来解决。
P22试用八维信息技术教育空间(即信息技术教育的几何模型)描述你熟悉的一所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的情况。
以下我将对我实习的学校进行分析。
实习学校为我初中的母校。
分析对象为初二年级的学生。
1轴(教育心理学):被教授的对象都是一群15岁左右的孩子,虽然信息技术课程不作为重点课程,但是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学习还是充满了好奇心,毕竟有别于其它主科的学习。
信息技术的一名名教师都为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的,有丰富的教育经验。
2轴(信息社会结构):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技术课程已经被纳入了中小学的必修课程,扩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但是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副科,所受的重视普遍偏低,存在被主科老师占课的情况。
由于缺乏重视和资金,学校机房的设备比较落后,在相当大的程度下影响了老师的教学进度和教学热情,同时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3轴(信息技术教育目的理论)信息技术教育目的是要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初步具有收集、传输、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具有应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学习和工作的能力。
4轴(教材理论):开始这门课的主要目的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信息意识。
通俗地讲,面对不懂的问题,能积极主动地去寻找答案,并知道在哪里,用什么方法去寻求答案;二是信息知识。
这既是信息科学知识的理论基础,又是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要求,通过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他,它不仅体现学生所具有的信息知识的丰富程度,而且还制约着他们对信息知识的进一步的掌握;三是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包括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能力,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处理和应用能力,以及对信息系统与信息进行评价的能力等等,这也是信息时代重要的生存能力;四是信息道德。
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要让学生学会对媒体信息进行判断和选择,自觉地选择对学习生活有用的内容,自觉抵制不健康的内容,不组织和参与非法活动,不利用计算机网络从事危害他人信息系统和网络安全,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活动,这也是信息素养的一个重要体现。
5轴(计算机辅助教学方法):教师利用监控系统控制学生的计算机,然后进行演示讲解。
学生如果存在任何问题可以电子举手询问老师。
学生的每一个问题都能得到老师的回答,及时地解决学生的疑问,提高教学效率。
6轴(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由于学校机子比较陈旧,为了防止系统崩溃以及学生的上课质量,老师上课没有给学生连接互联网。
不过老师会讲上课所需要用到的素材、资料共享到学生机上,如果学生有超出素材以外的需求可以让老师帮忙查找需要的资料或者回家自己上网收集。
7轴(教学评价系统):目前对于信息技术教学的评价主要从会考这方面来检验,还有教师的教案以及课件等。
8轴(信息技术管理系统):该校有专门成立信息技术科研小组,并且有科研组长。
科研小组定期进行交流汇报,分享教学经验以及商讨教学难题。
P44 3.根据你了解的一所学校信息技术教学资源,按现行的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试设置其教学内容及安排。
我了解的学校是长汀县策武中学,拥有的资源电脑室一间计算机54台,多媒体教室两间一、初中阶段的教学目标1、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
2、初步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
3、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
4、在他人帮助下学会评价和识别电子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5、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能够遵照法律和道德行为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模块一信息技术简介(1)信息与信息社会。
(2)信息技术应用初步。
(3)信息技术发展趋势。
(4)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道德和法律问题。
(5)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6)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和软件简介。
模块二操作系统简介(1)汉字输入。
(2)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发展。
(3)用户界面的基本概念和操作。
(4)文件和文件夹(目录)的组织结构及基本操作。
(5)操作系统简单工作原理。
模块三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1)文本的编辑、修改。
(2)版式的设计。
* 模块四用计算机处理数据(1)电子表格的基本知识。
(2)表格数据的输入和编辑。
(3)数据的表格处理。
(4)数据图表的创建。
模块五网络基础及其应用(1)网络的基本概念。
(2)因特网及其提供的信息服务。
(3)因特网上信息的搜索、浏览及下载。
(4)电子邮件的使用。
*(5)网页制作。
*模块六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1)多媒体介绍。
(2)多媒体作品文字的编辑。
(3)作品中各种媒体资料的使用。
(4)作品的组织和展示。
模块七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1)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
(2)计算机硬件及基本工作原理。
(3)计算机的软件系统。
(4)计算机安全。
(5)计算机使用的道德规范。
(6)计算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一周4课时,至少70课时P124 13.如何进行实验教学设计?一、问题的提出《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新兴的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具学科。
在教学观念、方法、模式、手段和过程都与其他学科有很大的区别。
而我国基础教育目前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教学形式,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太适宜《信息技术》的教学实施。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学生按照教师、教材提出的某些要求或自己的某些需要而去完成某项工作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习、探究活动的蓝本,指导学生完成某项任务的实施初步设计方案。
它是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桥梁,具有导向、规范和参考的作用。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我们探索了切实可行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任务驱动”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二、课堂教学设计的原则(一)科学性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探究其未知领域,是一种非常严谨的探讨活动。
那么,活动方案中的任务设置、内容安排和探讨程序都应该符合教育科学发展特点,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及认知规律,使之结构巧妙、逻辑严密、井井有条、张弛有度。
(二)主体性学生在一定情景下,借助教师帮助和其他资源进行一种有意义的探究活动,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活动主体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帮助者。
这样我们就必须摒弃传统“知识汇集”的教学设计,创作出能给学生极大活动空间,引导其主动探索知识的未知识领域,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的活动实施方案。
(三)实用性课堂教学设计是根据培养目标,要求学生达到某一目标而设计的可操作的师生共同活动的方案,特别强调具有针对性、可操作和实用性。
不能图形式或不讲究实用价值。
(四)创造性虽然教学设计是以课程标准、教材为依据,但是,课堂教学设计必须考虑其方案实施的对象及条件因素,特别是《信息技术》课程尤为突出。
课程标准、教材只是教师引导和组织学生学习活动的参照标准和依据,加上《信息技术》教材的“一纲多本”,各地教材在编排上都有一些细小的差别以及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导致条件因素的差异,因此拟定课堂教学设计方案,也就是教师的一种创造性活动。
三、课堂教学设计中各要素的设计(一)对象、条件因素的分析1、对象:指学习活动对象的构成。
比如:该方案适合“某某年级或某个层次水平的学生”等。
2、条件因素:学生完成某项任务所必须的情景或因素,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情景:是指给学生提供一个什么样的学习、探究活动的氛围,以怎样的方式引起学生持久的浓厚的兴趣,激发其聪明才智,更加出色的完成任务。
(2)人的因素:包括两种含义:其一是指学生现有知识、技能水平、身心发展规律及认知水平;其二是指完成任务方式(个人、小组、师生互助)。
(3)物的因素:指实现任务教学设计方案所必须的硬件(电脑、网络)、软件设备,以及学习资源的来源方式(网络、图书等)。
(4)时、空因素:教学设计方案必须考虑学生在完成即定任务所需场所(空间、地点)和时间。
(二)实现任务的目标设计1、任务目标的分类依据课程教育教学目标(任务目标)的分类从单纯的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中走出来以后,许多从事学科教学的专家普遍认为:教育目标是教育教学中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除学科知识以外,还应包括技能和情感二大体系。
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了一个通过教学活动所要实现的整体教育教学目标(任务目标)可以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的“教育分类学”。
三大领域的教学目标都是从低至高的排列方式,而且在每一级别上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发展的内在关联,形成三维一体的模式。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同样遵循以上教学目标分类较为科学。
2、任务目标确立(1)目标确立要适度。
课堂教学设计是根据本班的学生学习需求水平而确定的活动方案。
任务活动的目标是针对学习者个体发展,培养目标而确立的,因此,培养目标要适合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通过学习、探究活动都能得到最佳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