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里宁大师的有机疏散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沙里宁“有机疏散”理论
【摘要】城市设计的概念产生很晚,但是城市设计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至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这段时期人类文化的巨大变革影响到各个方面,包括城市规划。
从工业革命开始到二战时期是城市设计理论走向成熟的飞速发展的时期,在此期间社会形态的频繁更替,社会思潮的不断改变,导致了城市设计模式发生多次演变
【关键词】城市设计沙里宁有机疏散
“有机疏散”论的产生及背景:
面对大城市发展的困境,E.霍华德和勒·柯市西
埃提出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解决方法。
前者倾向于人口分
散,实现“田园城市”的理想;后者倾向于人口集中,
主张以先进的工业技术发展和改造大城市。
芬兰建筑师
伊利尔·沙里宁(Eliel Saarinen)(1873-1950年)
提出了一种介于二者之间又区别于二者的思想——“有
机疏散”理论(Theory of Organic
Decentralization))
有机疏散理论是芬兰学者伊利尔·沙里宁在二十世
纪初期针对大城市过分膨胀所带来的各种弊病,提出的
城市规划中疏导大城市的理念,是城市分散发展理论的
一种。
伊利尔·沙里宁的“有机疏散”思想最早出现在1913
年的爱沙尼亚的大塔林市和1918年的芬兰大赫尔辛基
规划方案中,而整个理论体系及原理集中在他1943年
出版的巨著《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中。
1918
年,沙里宁与荣格受一家私人开发商的委托为芬兰的赫
尔辛基新区明克尼米-哈格制定了一个17万人口的扩展
方案,也称“大赫尔辛基”方案。
在着手赫尔辛基规划
方案时,发现单元中心城市存在中心区拥挤问题,而当时赫尔辛基已经在古城郊区开始建造的卫星城镇,因为仅仅承担居住功能,导致生活与就业
不平衡,使卫星城市与中心市区之间发生大量交通阻塞问题,并引发了其他社会问题。
因此他主张在赫尔辛基附近建设一些可以解决一部分居民就业的“半独立”城镇,以此缓解与城市中心区通勤的矛盾。
在他的规划思想中,城市是一步步逐渐离散的,新城不是跳离母城,而是有机地进行着分离运动,即不能把城市的所有功能都集中在市中心区,应实现城市功能的有机疏散,多中心发展,多功能布局;郊区的卫星城,应该创造居住与就业的平衡,这样不但可以减轻交通的负担,更会降低市民的生活成本,提高城镇居民生活质量。
“有机疏散”论的基本原则:
有机疏散的两个基本原则是:把个人日常的生活和工作即沙里宁称为“日常活动”的区域,作集中的布置;不经常的“偶然活动”的场所,不必拘泥于一定的位置,则作分散的布置。
日常活动尽可能集中在一定的范围内,使活动需要的交通量减到最低程度,并且不必都使用机械化交通工具。
往返于偶然活动的场所,虽路程较长亦属无妨,因为在日常活动范围外缘绿地中设有通畅的交通干道,可以使用较高的车速迅速往返。
有机疏散论认为个人的日常生活应以步行为主,并应充分发挥现代交通手段的作用。
这种理论还认为并不是现代交通工具使城市陷于瘫痪,而是城市的机能组织不善,迫使在城市工作的人每天耗费大量时间、精力作往返旅行,且造成城市交通拥挤堵塞
“有机疏散”论的核心内容:
有机疏散理论是沙里宁为缓解由于城市过分集中所产生的弊病而提出的关于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的理论。
他在1942年出版的《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一书就详尽地阐述了这一论理。
沙里宁认为:有机疏散的城市发展方式能使人们居住在一个兼具城乡优点的环境中,这一结构方式既符合人类聚居的天性,便于人们过共同的社会生活,又不脱离自然。
他认为:城市是一有机体,秩序优良是其活力所在,乱七八糟的聚集,导致城市秩序混乱,是城市衰败之根源,只有按城市的功能要求,将城市人口和就业岗位分散到可供合理发展的非中心地域,城市才能获得新生。
有机疏散理论并不是一个具体的或技术性的指导方案,而是对城市的发展带有哲理性的思考,是在吸取了前些时期和同时代的城市规划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在对欧洲、美国一些城市的发展中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和思考后的结果。
沙里宁认为卫星城确实是治理大城市问题的一种方法,但他认为并不一定需要另外新建独立于中心城市的卫星城,而可以通过建
立于中心城市有密切联系的半独立的城镇,来定向发展来
达到同样的目的。
因此,他提出对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
进行调整的有机疏散理论。
沙里宁的理论来源是利用对生物和人体的认识来研
究城市,认为城市由许多“细胞”组成,细胞之间有间隙,
有机体通过不断地细胞繁殖而逐步生长。
大城市一边向周
围迅速扩散,同时内部有出现了被称之为“瘤”的贫民窟,而且贫民窟也在不断蔓延,这说明城市史一个不断成长和变化的有机体。
沙里宁将交通要道视为动脉、静脉;将街区内道路视为毛细血管;将城市的不同功能区视为有机体的不同的器官。
沙里宁从有机生命的观察中得到的启示是:所有生物的生命力都取决于个体质量的优劣以及个体相互协调的好坏.
有机疏散论认为没有理由把重工业布置在城市中心,轻工业也应该疏散出去。
当然,许多事业和城市行政管理部门必须设置在城市的中心位置。
城市中心地区由于工业外迁而空出的大面积用地,应该用来增加绿地,而且也可以供必须在城市中心地区工作的技术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商业人员居住,让他们就近享受家庭生活。
很大一部分事业,尤其是挤在城市中心地区的日常生活供应部门将随着城市中心的疏散,离开拥挤的中心地区。
挤在城市中心地区的许多家庭疏散到新区去,将得到更适合的居住环境。
中心地区的人口密度也就会降低。
要达到城市有机疏散的目的,就需要有一系列的手段来推进城市建设的开展,沙里宁在书中详细地探讨了城市发展思想、社会经济状况、土地问题、立法要求、城市居民的参与和教育、城市设计等方面的内容。
沙里宁认为,城市与自然界的所有生物一样,都是有机的集合体,因此,城市建设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也与此相一致的,或者说,城市发展的原则是可以从与自然界的生物演化中推
导出来的。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基础上,他全面地考察了中世界欧洲城市和工业革命后的城市建设状况,分析了有机城市的形成条件和在中世纪的表现及其形态,对现代城市出现的衰败的原因进行了揭示,从而提出了治理现代城市的衰败、促进其发展的对策——进行全面的改建,这种改建应当能够达到这样的目标:
(1)把衰败地区中的各种活动,按照预定方案,转移到适合于这些活动的地方去;
(2)把腾出来的地区,按照预定方案,进行整顿,改作其他最适宜的用途;
(3)保护一切老的和新的使用价值。
因此,有机疏散就是把大城市目前的那一整拥挤的区域,分解成为若干个集中单元,并把这些单元组织成为“在活动上相互关联的确功能的集中点”。
在这样的意义上,构架起了城市有机疏散的最显著特点,便是原先密集的城区,将分裂成一个一个的集镇,它们彼此之间将用保护性的绿化地带隔离开来。
针对于城市规划的技术手段,他认为“对日常活动进行功能性的集中”和“对这些集中点进行有机的分散”这两种组织方式,是使原先密集城市得以从事必要的和健康的疏散所必须采用的两种最主要的方法。
因为,前一种方法能给城市的各个部分,带来适于生活和安静的居住条件,而后一种方法能给整个城市带来功能秩序和工作效率。
所以,任何的分散运动都尖当按照这两种方法来进行,只有
这样,有机疏散才能得到实现。
城市的发展走向了“急功近利”
(1)城市形态走向混乱:城镇随之而胡乱扩建,城市结构从原先
的统一体变为不同成分、不同利益、参差不齐的堆积物,其物质面
貌必然是各种不同形式的七拼八凑,呈现出功利主义浅薄的平庸状态。
(2)城市规模失去控制:由于各种因素促使人口普遍地涌向大城市,兴建高层建筑使城市的拥挤状况变得更加严重。
城市的边缘呈爆炸状地向四周农村扩展,交通车辆在数量、种类上
迅速增加,……仅仅
几十年的时间,许多城镇竟会如此迅速地扩展为大城
市。
(3)城市功能结构的失衡:城市的这种“巨变”是在没有统一安排的情况下形成的,城市中日益严重的混乱拥挤状态成为城市的特征,各种互不相关的活动彼此干扰,造成骚乱。
在这
种情况下,城市不可能正常地发挥作用。
如果人体内部的器官像畸形发展的城市那样,乱糟糟地掺杂在一起,那么结果必然是疾病和死亡。
对大城市发展危机问题的思考:
面对大城市的危机,沙里宁作出了极其冷静、理智的分析:迅速发展的大城市是一种较新近的事物。
在不远的过去,世界上的大城市还屈指可数,但自从城市开始在数量上与规模上迅猛发展以来,我们这个时代就要来应付这种发展所带来的不幸后果了。
当我们说需要赶快提出恰当的建议时,我们不能套用早期的经验和陈旧的城镇建设方式,目前的和将来的工作必须建立在一个全新的基础上。
有机生长的启示:沙里宁认为,解决城市的危机可以从树木的生长机理找到办法。
一棵树木,它的大树枝从树干上生长出来时就会本能地预留出充分的空间,以便使较小的分枝和细枝将来能够生长;而这些分枝和细枝又本能地预留出空间供树叶和嫩枝的生长。
这样,树木的生长就有了灵活性,同时树木中的每一部分都不致妨碍其他部分的生长。
他的理论是把无秩的集中变为有秩的分散。
“有机疏散”的规划实施:
对于“有机疏散”理论的实践,沙里宁认为城市发展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应当提倡把内容广泛的规划目标分解为许多细小的部分,成为日常建设中那种容易理解的“琐事”,使城市建设变成一个“有计划的、沿着预定方向走向明确目标的、一系列逐步进行”的演变过程。
对于规划目标的设想,也应该从“最终目标”为起点逐步分解成若干个层次或阶段,使之与实际情况相接近,这是一个与实施过程方向相反的思考过程。
这样做将可以保证,随着分散过程的逐步展开,城市实际发展情况与城市的发展计划越来越接近,直至完全相符。
沙里宁把下图“双向思考过程”称为“动态设计”。
“有机疏散”论的影响:
二战之后,西方许多大城市纷纷以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为指导,调整城市发展战略,形成了健康、有序的发展模式。
其中最著名的是大伦敦规划和大巴黎规划。
“有机疏散”理论与“城市田园”相比具有明显的可操作性,对欧美各国建设新城,改建旧城,改善大城市功能与空间结构问题,以至大城市向城郊疏散扩展的过程有重要影响,尤其是通过卫星城建设来疏散、重组特大城市的功能和空间,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1945年完成的大伦敦规划对以伦敦为核心的大都市圈作了通盘的空间秩序安排,以疏散为目标,在大伦敦都市圈内计划了10多个新镇以接受伦敦市区外溢人口,减少市区压力以利战后重建。
而人口得以疏散关键在于这些新镇分解了伦敦市区的功能,提供了就业机会。
后来,伦敦政府换了许多届,但这个规划没有变,建成了一系列的新城。
70年代以后,有些发达国家城市过度地疏散、扩展,又产生了能源消耗增多和旧城中心衰退等新问题。
城市规划的未来还将并不断探讨。
小结:伊利尔·沙里宁“有机疏散”理论具有明显的个性特征。
他认为城市混乱、拥挤、恶化仅是城市危机的表象,其实质是文化的衰退和功利主义的盛行。
城市作为一个有机体,其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其中必然存在着两种趋向——生长与衰败。
应该从重组城市功能入手,实行城市的有机疏散,才可能实现城市健康、持续生长,保持城市的活力。
“有机疏散”理论把城市规划视为与城市发展相伴相随的过程,通过逐步实施“有机疏散’
来消解城市矛盾的思想,在20世纪盛行功利主义倾向时显得过于“阳春白雪”,这也许是对这一理论广泛实践的制约。
参考文献
[1]周国艳,于力.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概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1.
[2]张京祥.西方城市规划史纲.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5.
[3]王其钧.城市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1.
[4]魏薇.20世纪欧洲城市设计思想和理论的演变[A].华中建筑,2005年23卷6
期起止页码:112-115
[5]张剑涛.简析当代西方城市设计理论[A].城市规划学刊,2005年2期起止页码:
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