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 ( 第二幕第一场 ) 作业训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姆雷特 ( 第二幕第一场 ) 作业训练

(一)名词解释

(1)莎士比亚

(2)文艺复兴

(3)人文主义

答:

(1)莎士比亚 (1564 ~ 1616)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家, 人文主义文学杰出代表 , 他有三十七部剧作流传下来, 其中以《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亨利四世》以及被誉为四大悲剧的《哈姆雷》、《奥塞罗》、《李耳王》、《麦克白》最为著名, 这些作品都以情节的丰富性、语言的生动性而“超越时代”, 成为不可企及的戏剧典范。莎士比亚的创作标志着近代戏剧的成熟。

(2)文艺复兴:指新兴的资产阶级在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口号下所发起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革命运动。此运动十四世纪由意大利发源, 十五世纪波及全欧, 十六世纪在法国和西班牙取得巨大成就, 十七世纪初在英国达到高峰。它的核心内容是以人权反神权, 抬人贬神, 为资产阶级登场大造舆论。恩格斯指出:“这是一次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 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它带来科学、文化、思想的巨大飞跃。

(3)人文主义:文艺复兴时期, 资产阶级在反封建斗争中形成的思想体系。它的核心内容是抬人贬神, 即以人权反神权;以个性解放反禁欲主义;以理性、以知识反蒙昧主义;以现世主义反对来世主义。另外, 它力倡中央集权, 反对封建割据。以宣扬人文主义为内容的文学, 被称为人文主义文学, 它是欧洲资产阶级近代文学光辉的新起点, 取得辉煌成就。出现了但丁、薄伽丘、塞万提斯、拉伯雷、莎士比亚等一系列文学巨匠。

(二)怎样理解下面《哈姆雷特》中的两段名言警句?

(1)引文: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 多么高贵的理性, 多么伟大的力量, 多么优美的仪表, 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动上, 多么像一个天使! 在智慧上, 多么像一个天神, 宇宙的精华, 万物的灵长! 可在我看来, 不过是泥土捏成的生命, 人类再也不能使我产生任何兴趣了!

答:

精神危机使哈姆雷特对人类的看法由歌颂赞美一变而为厌恶、轻蔑。标志着他思想的巨大转折。

(2)引文:

我近来不知为丁什么缘故,一点兴致都提不起来, 什么游乐的事都懒得过问;在这样一种抑郁的心境之了, 仿佛浮载万物的大地, 这一座美好的框架, 只是一个不毛的荒谷, 这个覆盖众生的苍穹, 这一顶壮丽的怅幕, 这个点缀着金黄色火球的庄严的屋宇, 只是一大堆污浊痒气的集合。

……世界, 就是一座大监狱, 而丹麦, 又是其中最坏的一间。

答:

精神危机, 同样使哈姆雷特对世界也由歌颂赞美一变而为痛恨、诅咒。

(三)简答题

这篇《哈姆雷特》剧作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答:

首先,在广阔的背景上, 深揭时代本质。莎士比亚思想敏锐, 视野广阔, 它善于把哈姆雷特所置身的环境开得宽阔, 对各种矛盾挖得深透, 给我们描绘了整个时代波澜壮阔的生活图景, 揭示出历史的本质。

其次,从矛盾斗争的动态中, 展示人物性格。莎士比亚把哈姆雷特置身于广阔背景上 , 让各种社会势力永无休止地冲击主人公, 逼他思想, 催他行动, 使其性格不是静止的, 而是在矛盾斗争的动态中去形成、去发展, 使之每一步都有坚实的客观依据。

最后,丰富而生动的情节。莎士比亚是创造戏剧性情节的大师, 他擅用双条或多条线索的立体交叉展开剧情, 加大戏剧的容量。

(四)分析题

(1)试析哈姆雷特“生存还是毁灭”的独白。

答:

这一段脍炙人口的台词乃是整个悲剧的核心, 极富哲理性, 它展示了哈姆雷特的心灵煎熬。

“生存还是毁灭”这生死抉择,引起王子深沉的思索。生存, 即活下去, “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 具体地说, 也就是“忍受人世的鞭挝和讥讽, 压迫者的冷眼, 被轻蔑的爱情的惨剧, 法律的迁延, 官吏的横暴, 和微贱者费尽辛勤所换来的鄙视”。由此看来, 生存太难, 而毁灭反而容易得多, 只要抽刀一击便可自杀身死, 顷刻间万事皆休, 何尝不

是一种解脱。

然而, 作为思想家的哈姆雷特具有一般人达不到的深度, 他一旦将这思虑再向纵深开掘, 马上又出现新的问题:倘若如宗教所说, 灵魂不死呢? 那“活着”时的诸多苦难不依旧存在吗? 不还得照样“忍受”吗? 原来, 死不是苦难的结束, 而是苦难的延续, 如果生前不消灭世间的不义, 那死后的梦都得不到宁静。

这样通过激烈的思想斗争, 哈姆雷特坚定了信念, 最后选择的不是毁灭而是“活着”, 他要在忍受中揭露罪恶, 为父报仇, 重振朝纲, 直至完成“扭转乾坤的伟大事业”。

这段独白, 一针见血, 鞭挝社会罪恶, 指出时代特征以及英雄人物的历史使命, 更重要的是此段展示了主人公的思想骤变, 突出了他的哲人特点, 哈姆雷特从此摆脱“自杀”的念头, 开始了一系列的复仇行动。

(2)试析〈哈姆雷特〉的情节。

答:

为加大戏剧的容量, 莎士比亚善于多层次、多侧面、多线索、立体交叉地展开情节, 让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推动人物思想发展, 并由不同的道路通向高潮。

譬如, 王子的客观环境是什么? 朝臣昏聩, 助纣为虐;好友背叛, 充当爪牙;情人上当,成为工具;母后无知, 为虎作怅, 搞得哈姆雷特孤立无援, 奸王又步步进逼, 如何追查父亡真相, 怎样惩治杀人凶手, 还都悬而未决。与此同时, 哈姆雷特主观上又承受着“生存还是毁灭”的思想煎熬, 凡此种种, 构成或平行、或交差的情节线索, 使他从始至终都置身于现实风雨的考验中。

莎士比亚就让这些各种社会势力永无休止地冲击主人公, 逼他思想, 催他行动, 使其性格不是静止的, 而是在矛盾斗争的动态中去形成、去发展, 使之每一步都有坚实的客观依据。父死母嫁, 奸王篡位, 使他由快乐的王子一变而为忧郁的王子, 奸王迫害, 杀人灭口, 逼他由忧郁的王子再变而为行动的王子、复仇的王子。这样主人公哈姆雷特的命运与社会环境息息相关, 他的性格正为时代所铸成。使剧情紧张生动, 扣人心弦。

(3)试析〈哈姆雷特〉的语言。

答:

莎士比亚是驾驭语言的大师, 他的语言准确、生动、传神。

哈姆雷特, 社会正义的代表, 具有思想家的特征。他的语言尖锐锋利, 精彩绝伦, 他将人生哲理、社会不平, 浓缩到诗化的语句中, 高度概括, 具有巨大的思想含量和深刻的历史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