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季氏第十六
国学宝典《论语》:季氏第十六原文翻译
【导语】有益的交友有三种,有害的交友有三种。
同正直的⼈交友,同诚信的⼈交友,同见闻⼴博的⼈交友,这是有益的。
同惯于⾛邪道的⼈交朋友,同善于阿谀奉承的⼈交朋友,同惯于花⾔巧语的⼈交朋友,这是有害的。
下⾯是分享的国学宝典《论语》:季⽒第⼗六原⽂翻译。
欢迎阅读参考! 季⽒第⼗六【原⽂】 季⽒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季⽒将有事于颛臾。
”孔⼦⽈:“求,⽆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也。
何以伐为?”冉有⽈:“夫⼦欲之,吾⼆⾂者皆不欲也。
”孔⼦⽈:“求,周任有⾔⽈:‘陈⼒就列,不能者⽌。
’危⽽不持,颠⽽不扶,则将焉⽤彼相矣?且尔⾔过矣,虎兕出于柙,龟⽟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今夫颛臾固⽽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孙忧。
”孔⼦⽈:“求,君⼦疾夫舍⽈欲之⽽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患不均,不患贫⽽患不安。
盖均⽆贫,和⽆寡,安⽆倾。
夫如是,故远⼈不服则修⽂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远⼈不服⽽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不能守也,⽽谋动⼲⼽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在萧墙之内也。
” 孔⼦⽈:“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天⼦出;天下⽆道,则礼乐征伐⾃诸侯出。
⾃诸侯出,盖⼗世希不失矣;⾃⼤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夫;天下有道,则庶⼈不议。
” 孔⼦⽈:“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孙微矣。
” 孔⼦⽈:“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有便佞,损矣。
” 孔⼦⽈:“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乐节礼乐、乐道⼈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 孔⼦⽈:“侍于君⼦有三愆:⾔未及之⽽⾔谓之躁,⾔及之⽽不⾔谓之隐,未见颜⾊⽽⾔谓之瞽。
” 孔⼦⽈:“君⼦有三戒:少之时,⾎⽓未定,戒之在⾊;及其壮也,⾎⽓⽅刚,戒之在⽃;及其⽼也,⾎⽓既衰,戒之在得。
国学经典:论语(四)论语第十六至第二十篇译文
国学经典:论语(四)论语第十六至第二十篇译文论语季氏篇第十六1、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且尔言过矣。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译文】季氏将要讨伐颛臾。
冉有、子路去见孔子说:季氏快要攻打颛臾了。
孔子说:冉求,这不就是你的过错吗?颛臾从前是周天子让它主持东蒙的祭祀的,而且已经在鲁国的疆域之内,是国家的臣属啊,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冉有说:季孙大夫想去攻打,我们两个人都不愿意。
孔子说:冉求,周任有句话说:尽自己的力量去负担你的职务,实在做不好就辞职。
有了危险不去扶助,跌倒了不去搀扶,那还用辅助的人干什么呢?而且你说的话错了。
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玉器在匣子里毁坏了,这是谁的过错呢? 冉有说:现在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费邑很近。
现在不把它夺取过来,将来一定会成为子孙的忧患。
孔子说:冉求,君子痛恨那种不肯实说自己想要那样做而又一定要找出理由来为之辩解的作法。
我听说,对于诸侯和大夫,不怕贫穷,而怕财富不均;不怕人口少,而怕不安定。
由于财富均了,也就没有所谓贫穷;大家和睦,就不会感到人少;安定了,也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了。
因为这样,所以如果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用仁、义、礼、乐招徕他们;已经来了,就让他们安心住下去。
《论语》季氏篇第十六: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论语》季⽒篇第⼗六:虎兕出于柙,龟⽟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原⽂】16.1 季⽒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季⽒将有事于颛臾。
"孔⼦⽈:“求!⽆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王,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也。
何以伐为?''季⽒准备攻打颛臾。
冉有、⼦路去拜见孔⼦,说:“季⽒准备对颛臾⽤兵了。
”孔⼦说:“冉求!难道不是你的过错吗?颛臾,以前先王让它主持东蒙⼭的祭祀,⽽且它在鲁国的疆域之内,是国家的⾂属,为什么要攻打它呢?”陈⼒就列(陈,陈列,这⾥冉有⽈:“夫⼦欲之,吾⼆⾂者皆不欲也。
"孔⼦⽈:“求!周任有⾔⽈。
陈⼒就列(是施展的意思。
就,⾛向,这⾥是担任的意思。
列,位,职务。
指能贡献才⼒的,就担任相应的官职。
),不能者⽌。
'危⽽不持,颠⽽不扶,则将焉⽤彼相矣?且尔⾔过矣。
虎兕出于柙,龟⽟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说:“季孙⼤夫想去攻打,我们两⼈都不同意。
”孔⼦说:“冉求!周任说过:‘根据⾃⼰的才⼒去担任职务,不能胜任的就辞职不⼲。
’盲⼈遇到了危险不去扶持,跌倒了不去搀扶,那还⽤辅助的⼈⼲什么呢?⽽且你的话说错了。
⽼虎、犀⽜从笼⼦⾥跑出来,龟甲和美⽟在匣⼦⾥被毁坏了,是谁的过错呢?”冉有⽈:“今夫颛臾,固⽽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孙忧。
"孔⼦⽈:“求!君⼦疾夫舍⽈欲之⽽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患不均,不患贫⽽患不安(10)。
冉有说:“现在颛臾,城墙坚固,⽽且离季⽒的采⾢费地很近。
现在不攻占它,将来⼀定会成为⼦孙的祸患。
”孔⼦说:“冉求!君⼦痛恨那些不说⾃⼰想那样做却⼀定要另找借⼝的⼈。
我听说,对于诸侯和⼤夫,不怕贫穷⽽怕财富不均;不怕⼈⼝少⽽怕不安定。
盖均⽆贫,和⽆寡,安⽆倾。
夫如是,故远⼈不服,则修⽂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远⼈不服,⽽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不能守也;⽽谋动⼲⼽于邦内。
季氏第十六逐句讲解
季氏第十六逐句讲解《季氏第十六逐句讲解》篇一《论语》中的《季氏第十六》可真是一块难啃的骨头,但也是充满智慧的宝藏。
咱们就一句句来唠唠。
“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你看啊,这季氏,就像个调皮捣蛋又有点贪心的小孩子,看着颛臾这块小蛋糕就想据为己有。
冉有和季路呢,来跟孔子通报这个事儿,就像是两个有点心虚的小弟来给老大打小报告。
也许他们心里也觉得季氏这么做不太地道,但又不敢违抗。
我就想啊,这时候的孔子心里肯定是一万只草泥马奔腾而过。
“有事”?这词儿用得可真委婉,不就是要去攻打人家嘛。
这就好比现在有些人,想要占别人便宜,还不说得那么直白,找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
孔子听了就说:“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孔子这一顿质问,就像老师抓到学生犯错一样。
他直接指出冉有的责任,感觉就像在说“你小子,是不是你出的馊主意啊?”孔子强调颛臾的地位,说它是先王定下来的,在国家的范围里,就像家里的一份子,你怎么能随便攻打呢?我觉得孔子这时候的态度超级坚决,他的眼神可能就像两把锐利的剑,直直地刺向冉有和季路。
冉有还狡辩呢,说:“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这就有点甩锅的意思了,就像现在有些员工,老板的决策出了问题,他们就说“这都是老板要做的,我们可不想”。
孔子哪能吃这一套啊,他立马反驳:“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这一串话就像连珠炮一样。
孔子用周任的话来说事儿,意思是你在这个位置上就得干这个位置该干的事儿。
就好比你是守门员,球进了,你不能说“我不想让球进,是前锋太厉害”。
而且他还用虎兕和龟玉的比喻,虎兕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玉在盒子里毁坏了,那是谁的责任呢?肯定是看守的人的责任啊。
这时候我仿佛看到冉有和季路脸涨得通红,就像两个做错事被抓现行的小孩。
不学礼无以立
不学礼无以立
【出处】
不学礼,无以立。
出自《论语·季氏篇第十六》
【释义】
学礼则品节详明,而德性坚定,故能立。
礼教恭俭庄敬,此乃立身之本。
有礼则安,无礼则危。
故不学礼,无以立身。
【启示】
文明礼仪,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好的。
让我们一起记住“不学礼,无以立”。
“不学礼,无以立”只有简单的六个字,却含义深刻。
孔子说:“做人要有礼,没有礼,怎么来做人啊!”夫子的确是夫子,两千五百年前的老师就是这样教书育人,很是敬佩不已。
礼是作为一个健全人所必须的素质,一个人如果连这一点也不能做好,尽管道貌岸然,也只是个有缺陷的人。
论语《季氏-第十六-共十四章》原文及解读
论语《季氏-第十六-共十四章》原文及解读(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论语《季氏-第十六-共十四章》原文及解读【导语】:季氏第十六共十四章 16.1 季氏将伐颛臾。
九思原文及翻译
九思原文及翻译
《九思》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词作者:
孔子(战国)
原文: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
视思明,
听思聪,
色思温,
貌思恭,
言思忠,
事思敬,
疑思问,
忿思难,
见得思义。
九思是汉语词语,出自《论语·季氏篇第十六》,其中记载着孔子“君子有九思”,具体指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翻译:
孔子说:「君子有九种要用心思考的事:看要看得明确,不可以有丝毫模糊。
听要听得清楚,不能够含混。
脸色要温和,不可以显得严厉难看。
容貌要谦虚恭敬有礼,不可以骄傲、轻忽他人。
言
语要忠厚诚恳,没有虚假。
做事要认真负责,不可以懈怠懒惰。
有疑惑要想办法求教,不可以得过且过,混过日子。
生气的时候要想到后果灾难,不可以意气用事。
遇见可以取得的利益时,要想想是不是合乎义理?」
赏析:
孔子所谈的“君子有九思”,把人的言行举止的各个方面都考虑到了,他要求自己和学生们一言一行都要认真思考和自我反省,这里包括个人道德修养的各种规范,如温、良、恭、俭、让、忠、孝、仁、义、礼、智等等,所有这些,是孔子关于道德修养学说的组成部分。
论语·季氏篇第十六[原文翻译解析]
论语:季氏篇第十六-----[翻译译文全文原文]季氏篇第十六【本篇引语】本篇包括14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生而知之”;“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本篇主要谈论的问题包括孔子及其学生的政治活动、与人相处和结交时注意的原则、君子的三戒、三畏和九思等。
【原文】 16·1 季氏将伐颛臾(1)。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2)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3),且在城邦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4)有言曰:…陈力就列(5),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6)矣?且尔言过矣,虎兕(7)出于柙(8),龟玉毁于椟(9)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10)。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11)。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12)之内也。
”【注释】 (1)颛臾:音zhuānyú,鲁国的附属国,在今山东省费县西。
(2)有事:指有军事行动,用兵作战。
(3)东蒙主:东蒙,蒙山。
主,主持祭祀的人。
(4)周任:人名,周代史官。
(5)陈力就列:陈力,发挥能力,按才力担任适当的职务。
(6)相:搀扶盲人的人叫相,这里是辅助的意思。
(7)兕:音sì。
雌性犀牛。
(8)柙:音xiá,用以关押野兽的木笼。
(9)椟:音dú,匣子。
不学礼无以立的故事
“不学礼,无以立”这句话出自《论语·季氏篇第十六》。
它的意思是:如果一个人不学习礼仪,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
故事背景是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颜渊曾经问孔子:“为什么仁者很多,但是只有少数人能成为贤人?”孔子回答说:“因为仁者知道追求道义,而贤人则懂得遵守礼仪。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必须遵守的一种规范和准则。
它不仅体现了一个人的修养和素质,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因此,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和遵守礼仪,才能在社会中立足并取得成功。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意思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意思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意思是: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信的人交朋友,与知识广博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
谅:信实,诚实。
这句话是出自先秦孔子《论语·季氏篇》第十六章,全文是,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白话文意思是孔子说:“有益的交友有三种,有害的交友有三种。
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诚信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这是有益的。
同惯于走邪道的人交朋友,同善于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惯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
”扩展资料《论语·季氏篇》此章说明孔子的择友标准是正直、宽容、见多识广。
要交好的、志同道合的朋友,做起事来事半功倍。
同时也是告诫我们在交友时的原则,多交优质益友,免交损友。
损友就是谄媚拍马的朋友,两面派的朋友,还有那些夸夸其谈的朋友。
在《论语》中交友之道曾多次提及,人生不可无友,在开篇《学而》里就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把交朋好友看作是一件快乐的事,同时也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事。
在《学而篇》里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意思是,与朋友交往,说话要讲诚信。
明确告诉我们要结交讲诚信的人,言行一致,信守诺言。
交友就得交这样的。
交友的原则有两个,一是“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学而》)意思是,不害怕他人不了解自己,而是害怕自己不了解他人。
二是“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卫灵公》)意思是,对自己责备要多而对他人责备要少就能避免他人的怨恨了。
本章是告诫我们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
正直的朋友,帮助你成就仁德,直者能正言直谏,“以友辅仁”。
谅,诚信。
诚信的朋友是你的依靠,谅者能忠信不欺,“信则人任焉”。
见闻广博的朋友,讨论学问帮助你获取知识和智慧,多闻者能识政治之要。
论语16季氏篇及翻译
16季氏篇及翻译作者:佚名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有便佞,损矣。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论语》中英文版第十六章季氏篇1
《论语》中英文版第十六章季氏篇1《论语》中英文版《论语》第十六章季氏篇季氏篇第十六(共十四节)第十六章季氏篇(1)季氏將伐顓臾。
冉有、季路見於孔子曰:“季氏將有事於顓臾。
”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
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於費。
今不取,後世必為子孫憂。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
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
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
既來之,則安之。
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
而謀動干戈於邦內。
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The head of the Ji family was going to attack Zhuan Yu.Ran You andJi Lu had an interview with Confucius,and said,"Our chief,Ji, is going to commence operations against Zhuan Yu."Confucius said, "Qiu,is it not you who are in fault here?Now,in regard to Zhuan Yu,long ago,a former king appointed its ruler to preside over the sacrifices to the eastern Mang;moreover,it is in the midst of the territory of our state;and its ruler is a minister in direct connection with the sovereign-What has your chief to do with attacking it?"Ran You said,"Our master wishes the thing;neither of us two ministers wishes it."Confucius said,"Qiu,there are the words of Zhou Ren,'When he can put forth his ability,he takes his place in the ranks of office;when he finds himself unable to do so,he retires from it.How can he be used as a guide to a blind man,who does not support him when tottering,nor raise him up when fallen?'And further,you speak wrongly.When a tiger or rhinoceros escapes from his cage; when a tortoise or piece of jade is injured in its repository-whose is the fault?"Ran You said,"But at present,Zhuan Yu is strong and near to Fei;if our chief do not now take it,it will hereafter be a sorrow to his descendants."Confucius said."Qiu,the superior man hates those declining to say'I want such and such a thing,' and framing explanations for their conduct.I have heard that rulers of states and chiefs of families are not troubled lest their people should be few,but are troubled lest they should not keep their several places;that they are not troubled with fears of poverty,but are troubled with fears of a want of contented repose among the people in their several places.For when the people keep their several places,there will be no poverty;when harmony prevails,there will be no scarcity of people;and when there is such a contented repose,there will be no rebellious upsettings.So it is.Therefore,if remoter people are not submissive,all the influences of civil culture and virtue are to be cultivated to attract them to be so;and when they have been so attracted,they must be made contented and tranquil.Now,here are you,You and Qiu, assisting your chief.Remoter people are not submissive,and,with your help,he cannot attract them to him.In his own territory there are divisions and downfalls,leavings and separations,and,with your help,he cannot preserve it.And yet he is planning these hostile movements within the state.I am afraid that the sorrow of the Ji Sun family will not be on account of Zhuan Yu,but will be found within the screen of their own court."【原文】季氏将伐颛臾①。
《论语·季氏第十六》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
?论语·季氏第十六?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本篇史料价值很高,内容涉及孔子的政治思想、教育思想、天命思想、道德修养思想等。
【原文】16.1季氏将伐颛〔zhuān〕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城邦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那么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sì)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dú)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那么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那么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译文】季氏要去讨伐颛臾。
冉有、子路来见孔子说:“季氏对颛臾将有战事发生。
〞孔子说:“冉求,这难道不是你的过错吗?颛臾,过去的先王让它做东蒙山的主祭者,而且就在鲁国境内,是国家的重要臣属。
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冉有说:“是季氏想这样做,我们两人都不想这样做。
〞孔子说:“冉求,周任有句话说:‘尽自己的能力担任职务,如果不能胜任,就辞职不干。
’别人遇到危险你不护持,别人跌倒你不伸手搀扶,那还用你做助手干什么?况且你说的话就是不对,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美玉在盒子里毁坏,是谁的过错呢?〞冉有说:“现在的颛臾,城墙巩固而且接近季氏的封地费城,现在不去占领,一定会给子孙后代留下忧患。
〞孔子说:“冉求,君子很讨厌不肯说自己贪得无厌,反而强词夺理为自己辩护的人。
我听说,一个国家不怕少就怕不平均,不怕贫困就怕不安定。
《论语》全译季氏篇第十六
(1)五世:指鲁国宣公、成公、襄公、昭公、定公五世。
(2)逮:及。
(3)四世:指季孙氏文子、武子、平子、桓子四世。
(4)三桓:鲁国伸孙、叔孙、季孙都出于鲁桓公,所以叫三桓。
「译文」
孔子说:“鲁国失去国家政权已经有五代了,政权落在大夫之手已经四代了,所以三 桓的子孙也衰微了。”
「评析」
三桓掌握了国家政权,这是春秋末期的一种政治变革,对此,孔子表示不满。本章里 孔子对当时社会政治形势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和态度。孔子的观点是,社会政治变革就是 “天下无道”,这还是基于他的“礼治”的思想,希望变为“天下有道”的政治局面。
「注释」
(1)颛臾:音zhuānyú,鲁国的附属国,在今山东省费县西。
(2)有事:指有军事行动,用兵作战。
(3)东蒙主:东蒙,蒙山。主,主持祭祀的人。
(4)周任:人名,周代史官。
(5)陈力就列:陈力,发挥能力,按才力担任适当的职务。
(6)相:搀扶盲人的人叫相,这里是辅助的意思。
(7)兕:音sì。雌性犀牛。
【原文】
16-1 季氏将伐颛臾( 1)。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 2)于颛臾。”孔 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3),且在城邦之中矣,是 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 周任( 4)有言曰:‘陈力就列( 5),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 ( 6)矣?且尔言过矣,虎兕( 7)出于柙( 8),龟玉毁于椟( 9)中,是谁之过与?”冉 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10)。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 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不患寡而患不均, 不患贫而患不安 ( 11)。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 相夫子,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 12)之内也。”
论语—季氏第十六翻译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论语—季氏第十六本篇包括14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生而知之”;“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本篇主要谈论的问题包括孔子及其学生的政治活动、与人相处和结交时注意的原则、君子的三戒、三畏和九思等。
【原文】16-1季氏将伐颛臾(1)。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2)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3),且在城邦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4)有言曰:‘陈力就列(5),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6)矣?且尔言过矣,虎兕(7)出于柙(8),龟玉毁于椟(9)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10)。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11)。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12)之内也。
”「注释」(1)颛臾:音zhuānyú,鲁国的附属国,在今山东省费县西。
(2)有事:指有军事行动,用兵作战。
(3)东蒙主:东蒙,蒙山。
主,主持祭祀的人。
(4)周任:人名,周代史官。
(5)陈力就列:陈力,发挥能力,按才力担任适当的职务。
(6)相:搀扶盲人的人叫相,这里是辅助的意思。
(7)兕:音sì。
雌性犀牛。
(8)柙:音xiá,用以关押野兽的木笼。
人患寡而患不均翻译
人患寡而患不均翻译
应是不患寡而患不均翻译。
意思是:不怕财富不多而怕分配不均匀。
不患寡而患不均是指孔子提出的税收思想之一。
孔子在《论语·季氏》第十六篇中指出:“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意即不论有国的诸侯或封地的大夫,不应担心人少,只需担心财富分
配不均;不要担心财富不多,而只需提防境内不安宁;财富分配均平,便无所谓
贫穷;人民和睦相处,便不觉得人少;境内安宁就没有亡国的危险。
孔子九思全文解读
孔子九思全文解读
《孔子九思》源自《论语·季氏篇第十六》,是孔子关于个人修身养性、行为处事的教诲。
孔子提出的“君子有九思”包括了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不同方面,要求人们在言行举止中不断自我反省,体现出高尚的道德修养。
对孔子九思的全文解读:
1.视思明:看到事物要能够洞察其本质,不被表象所迷惑,要有清晰的判断力和辨识力。
2.听思聪:听到信息要能够理解其真义,分辨是非,不被虚假信息所误导,体现出行事的明智。
3.色思温:指人在情绪表现上要温和,脸色和神态要反映出内心的平和与温暖,不要轻易表现出愤怒或不满。
4. 貌思恭:外表和仪态要体现出恭敬的态度,无论对待任何人,都应该保持礼貌和尊重。
5.言思忠:说话要真诚,要忠实于自己的内心和信念,不说谎,不欺骗,保持诚信。
6.事思敬:对待工作的事情要敬业,要认真负责,对待每一件事情都要尽力而为,体现出对事物的敬重。
7.疑思问:遇到疑难问题要主动求教,不要隐藏疑问,要勇于向他人请教,以便获得解答和帮助。
8.忿思难:在愤怒时要想一想后果,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因为一时的冲动而带来不必要的困难和后患。
9.见得思义:在获得一些利益时要思考是否符合道义,是否应得,不要贪图不义之财,要保持正直的品行。
孔子九思不仅仅是对个人行为的规范,更是一种生活哲学。
在当今社会,这些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教导我们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要理智、诚实、有责任心,并且在社会交往中要有恭敬和礼仪。
这些品质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和谐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16《论语·季氏》中的成语解读及应用示例
成语解释及示例
大动干戈(dà dòng gān gē) ➢ 干、戈:古代的两种兵器。原指进行战争。现 多比喻大张声势做某件不必要做的事情。 ➢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三十五回:“(多九 公道)刚才唐兄说国王必是暂缓吉期,那知全 出乎意料之外,并且大动干戈,用兵征剿。”
成语解释
季孙之忧(jìsūn zhī yōu) ➢ 季孙:春秋时鲁国大夫。谓忧患将发生在内部, 而不在外部。
成语解释及示例
陈力就列(chén lìjiù liè) ➢ 陈力:贡献才力。就列:担任职位或官职。谓 根据自己的才力就任相应的官职。 ➢ 《旧唐书·王忠嗣传》:“仙客爰自方隅,骤 登廊庙,显招物议,独善其身,盖才有不同, 昧于陈力就列。”
成语解释及示例
危而不持(wēi ér bù chí) ➢ 原意是瞎子站不稳而不加以搀扶。后用“危而 不持”表示国家危亡而不加扶持。 ➢ 《晋书·周浚传》:“馥位为征镇,握兵方隅, 召而不入,危而不持,亦天下之罪人也。”
➢ 过庭之训
成语解释பைடு நூலகம்示例
过庭之训(guò tíng zhī xùn) ➢ 指父亲的教诲。 ➢ 《后汉书·李膺传》:“荀爽恐其名高致祸, 欲令屈节以乱世,为书贻曰:‘久废过庭,不 闻善诱。’”
章节
1601 1601
1601 1601 1601 1601 1601 1601
季氏篇各章节对应成语一览表
血气方刚(xuè qìfāng gāng) ➢ 血气:精力。刚:强壮。形容青壮年精力强盛。 《三国演义》六二回:“吾闻泠苍、邓贤乃蜀 中名将,血气方刚。恐老将军近他不得……” ➢ 亦作“血气方盛”。汉·杨终《戒卫尉马廖 书》:“黄门郎年幼,血气方盛,既无长君退 让之风,而要结轻狡无行之客。”
不患贫而患不安的翻译
不患贫而患不安的翻译
译:不担忧人民贫穷,只担忧境内不安定。
出处:《论语·季氏第十六篇》
原文: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翻译:
无论是诸侯或者大夫,不担心财富不多,只是担心财富分配不均匀;不担忧人民贫穷,只担忧境内不安定。
若是财富平均,便无所谓贫穷;境内和平团结,便不会觉得人少;境内平安,国家便不会倾危。
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再修仁义礼乐的政教来招徕他们。
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
扩展资料:
赏析解读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此句反映出孔子的反战思想。
他不主张通过军事手段解决国际、国内的问题,而希望采用礼、义、仁、乐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是孔子的一贯思想。
孔子提出了“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朱熹对此句的解释是:“均,谓各得其分;安,谓上下相安。
”这种思想对后代人的影响很大,甚至成为人们的社会心理。
就今天而言,这种思想有消极的一面,但是其仍有适应现代社会的一面,现代社会的稳定实际上也是要靠一定的均衡,如果贫富差距过于悬殊,社会便有可能分崩离析。
且“不患寡而患不均”也符合社会主义的公平和正义的思想。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里的”均“,不是简单平均,而是各得其分,是在公正的分配制度下得到自己应得的份额。
简单理解”均“为平均当然会导致消极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季氏篇第十六
本篇主要谈论的问题包括孔子及其学生的政治活动、与人相处和结交时注意的原则、君子的三戒、三畏和九思等。
其中著名的文句有:“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生而知之”;“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第一则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孔子曰:“求!
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1、颛臾:音zhuān yú,鲁国的附属国,在今山东省费县西。
2、有事:指有军事行动,用兵作战。
3、与:通假字,欤。
语气词,吗。
4、东蒙主:东蒙,蒙山。
主,主持祭祀的人。
5、为:语气词,呢。
6、周任:人名,周代史官。
7、陈力就列:陈力,发挥能力,按才力担任适当的职务。
8、危而不持,颠而不扶:有了危险不去扶助,跌倒了不去搀扶。
9、相:搀扶盲人的人叫相,这里是辅助的意思。
10、兕:音sì。
雌性犀牛。
11、柙:音xiá,用以关押野兽的木笼。
12、椟:音dú,匣子。
13、费:季氏的采邑。
14、贫、寡:可能有错误,应为寡、贫。
15、萧墙:照壁屏风。
指宫廷之内。
季氏将要讨伐颛臾。
冉有、子路去见孔子说:“季氏快要攻打颛臾了。
”孔子说:“冉求,这不就是你的过错吗?颛臾从前是周天子让它主持东蒙的祭祀的,而且已经在鲁国的疆域之内,是国家的臣属啊,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冉有说:“季
孙大夫想去攻打,我们两个人都不愿意。
”孔子说:“冉求,周任有句话说:
“现在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费邑很近。
现在不把它夺取过来,将来一定会成为子孙的
忧患。
”孔子说:
就不会感到人少;安定了,也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了。
因为这样,所以如果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用仁、义、礼、乐招徕他们;已经来了,就让他们安心住下去。
现在,仲由和冉求你们两个人辅助季氏,远方的人不归服,而不能招来他们;国内民心离散,你们不能保全,反而策划在国内使用武力。
我只怕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而是在自己的内部呢!”
评价:这一章又反映出孔子的反战思想。
他不主张通过军事手段解决国际、国内的问题,而希望采用礼、义、仁、乐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是孔子的一贯思想。
此外,这一章里孔子还提出了“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
朱熹对此句的解释是:“均,谓各得其分;安,谓上下相安。
”这种思想对后代人的影响很大,甚至成为人们的社会心理。
就今天而言,这种思想有消极的一面,基本不适宜现代社会,这是应该指出的。
第二则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不失矣。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
孔子说:“天下有道的时候,制作礼乐和出兵打仗都由天子作主决定;天下无道
家政权就不会落在大夫手中。
天下有道,老百姓也就不会议论国家政治了。
”评价:“天下无道”指什么?一是周天子的大权落入诸侯手中,二是诸侯国家的大权落入大夫和家臣手中,三是老百姓议论政事。
对于这种情况,孔子极感不满,认为这种政权很快就会垮台。
他希望回到“天下有道”的那种时代去,政权就会稳定,百姓也相安无事。
第三则
1、五世:指鲁国宣公、成公、襄公、昭公、定公五世。
2、逮:及。
3、四世:指季孙氏文子、武子、平子、桓子四世。
4、三桓:鲁国伸孙、叔孙、季孙都出于鲁桓公,所以叫三桓。
孔子说:“鲁国失去国家政权已经有五代了,政权落在大夫之手已经四代了,所以三桓的子孙也衰微了。
”
评价:三桓掌握了国家政权,这是春秋末期的一种政治变革,对此,孔子表示不满。
本章里孔子对当时社会政治形势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和态度。
孔子的观点是,社会政治变革就是“天下无道”,这还是基于他的“礼治”的思想,希望变为“天下有道”的政治局面。
第四则
1、谅:诚信。
2、便辟:惯于走邪道。
3、善柔:善于和颜悦色骗人。
4、便佞:惯于花言巧语。
孔子说:“有益的交友有三种,有害的交友有三种。
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诚信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这是有益的。
同惯于走邪道的人交朋友,同善于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惯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
”
1、节礼乐:孔子主张用礼乐来节制人。
2、骄乐:骄纵不知节制的乐。
3、佚:同“逸”。
4、晏乐:沉溺于宴饮取乐。
孔子说:“有益的快乐有三种,有害的喜好有三种。
以礼乐调节自己为快乐,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为快乐,以有许多贤德之友为快乐,这是有益的。
喜好骄傲,喜欢闲游,喜欢大吃大喝,这就是有害的。
”
第六则
1、愆:音qiān,过失。
2、瞽:音gǔ,盲人。
孔子说:“侍奉在君子旁边陪他说话,要注意避免犯三种过失:还没有问到你的时候就说话,这是急躁;已经问到你的时候你却不说,这叫隐瞒;不看君子的脸色而贸然说话;这是瞎眼睛。
”
评价:以上这几章,主要讲的是社会交往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交朋友要结交那些正直、诚信、见闻广博的人,而不要结交那些逢迎谄媚、花言巧语的人,要用礼乐调节自己,多多地称道别人的好处,与君子交往要注意不急躁、不隐瞒等等,这些对我们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第七则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事情应引以为戒:年少的时候,血气未定,要戒除对女色的迷恋;等到身体成熟了,血气方刚,要戒除与人争斗;等到老年,血气已经衰弱了,要戒除贪得无厌。
”
评价:这是孔子对人从少年到老年这一生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作出的忠告。
这对今天的人们还是很有必要注意的。
孔子说:
”
第九则
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
孔子说:“生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人;经过学习以后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人;
下等的人了。
”
评价:孔子虽说有“生而知之者”,但他不承认自己是这种人,也没有见到这种。
他说自己是经过学习之后才知道的。
他希望人们勤奋好学,不要等遇到困难再去学习。
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就是讲的这个道理。
至于遇到困难还不去学习,就不足为训了。
第十则
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
孔子说:
思考是否听清楚;自己的脸色,要思考是否温和,容貌要思考是否庄重;言谈的时候,要思考是否忠诚;办事要思考是否谨慎严肃;遇到疑问,要思考是否应该向别人询问;忿怒时,要思考是否有后患,获取财利时,要思考是否合乎义的准则。
”
评价:本章通过孔子所谈的“君子有九思”,把人的言行举止的各个方面都考虑到了,他要求自己和学生们一言一行都要认真思考和自我反省,这里包括个人道德修养的各种规范,如温、良、恭、俭、让、忠、孝、仁、义、礼、智等等,所有这些,是孔子关于道德修养学说的组成部分。
第十一则
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
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
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
孔子说:“看到善良的行为,就担心达不到,看到不善良的行动,就好像把手伸到开水中一样赶快避开。
我见到过这样的人,也听到过这样的话。
以隐居避世来保全自己的志向,依照义而贯彻自己的主张。
我听到过这种话,却没有见到过这样的人。
”
第十二则
今称之。
其斯之谓与?
叔齐饿死在首阳山下,百姓们到现在还在称颂他们。
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第十三则
又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礼乎?’对曰:‘未也’。
’鲤退而学礼。
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
闻诗,闻礼,又闻君
1、陈亢:亢,音gāng,即陈子禽。
2、异闻:这里指不同于对其他学生所讲的内容。
3、远:音yuàn,不亲近,不偏爱。
陈亢问伯鱼:“你在老师那里听到过什么特别的教诲吗?”伯鱼回答说:“没有呀。
有一次他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诗》了吗?’我
回答说:‘没有。
’他说:’我回去就学《诗》。
又有一天,他又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礼了吗?’我回答
说:‘没有。
’他说:’我回去就学礼。
我就听到过这两件事。
”陈亢回去高兴地说:“我提一个问题,得到三方面的收获,听了关
”
第十四则
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
国人则称她为寡小君,外国人也称她也为君夫人。
评价:这套称号是周礼的内容之一。
这是为了维护等级名分制度,以达到“名正言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