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喻山水高二语文教案
诸子喻山水
10.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 者,谓之神。
【释义】:所以战争没有固定的态势,水流没有固 定的形态。能根据敌情的变化而夺取胜利的,就 叫作用兵如神。
‚自然‛是一部能启人心智的奥妙无穷的大书。只要你 用心去读,就一定会从中获得丰富的人生感情和无穷的乐 趣:
读‚蓝天‛,我们可以读出她的纯美、天真、浪漫, 读出她的博大、深邃,蓝天犹如一面镜子,可以调整人的 心灵,使人脱俗净念;读‚白云‛,我们可以读出她那份 自由,那份悠闲,读出人生超脱的野趣,读出游子飘忽的 行踪,读出生命的流动,读出淡泊的情怀;读‚时雨‛, 我们可以读出春的缠绵,读出夏的潇洒,读出秋的苍凉, 读出冬的静穆,可以读出羁旅愁思,可以读出国势飘 摇……世间万事万物均有其特有的物态,都有不同的变化, 都启人联想,发人深省,令人感奋,给人教益。
7.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 言。……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 道也,不成章不达。‛ 《孟子〃尽心上》
【释义】所以看过大海的人,就难以被别的水吸引 了,在圣人门下学习的人,就难以被别的言论吸引 了。……流水这东西,不流满洼坑就不再向前流; 君子有志于道,不到相当程度就不可能通达。‛
【释义】上面如果不是有辽阔的天,就不能覆盖整个世界; 心胸如果没有大地那样宽广,就不能负载万物。泰山对土 石没有好恶之心所以能够形成它的高大;江海对细流不加 选择,所以能够形成它的富有。所以君子要像天地那样遍 覆毕载而使万物齐备,要像山海那样不立好恶、不择小助 而使国家富强。君主没有忿怒引起的毒害,臣民没有因积 怨造成的祸患,君主和臣下都归真返朴,把道作为归宿。 所以长远的利益积聚了,巨大的功业建立了,名望树立于 生前,恩德流传于后世,从而达到治理国家的最高境界。
【现代诠释】君王 要有宏大的气魄, 宽广的心胸,才能 使民富国强,才能 建立功业且德泽后 世,才能达到国家 大治。
高二语文上册《诸子喻山水》课件华东师大版
韩非与《韩非子》
韩非(约前280—前233),韩国的贵族,荀子的学生, 生活于战国末期。起初秦始皇读他的著作,十分佩服,邀他 来到秦国。他的同学李斯恐怕他被重用而动摇自己的地位, 将他陷害入狱,最后自杀于狱中。他的著作《韩非子》,是 先秦法家的代表作,共五十五篇。韩非是一个聪明、深刻的 人,对当时人情世故看得颇为透彻。他不相信人有美好感情, 也不相信人可以经教育感化而为善,只相信赏罚分明,以利 驱使人、以害禁制人。从文化思想来说,韩非鄙视一切属于 艺术、美感范围的东西,是一个彻底的功利主义者。 一部 《韩非子》,构筑了一整套极端专制主义的、严厉控制人的 方法和理论,但善于运用大量的譬喻和寓言故事来论证事理, 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说服力。“守株待兔”、“郑人买 履”、“滥竽充数”“自相矛盾”等,都是生动的寓言故事, 至今仍被广泛引用。
动善时 ( 行动 )
7. 下
以其善下之
( 处……下游 )
水之形避高而趋下 ( 低处 )
8. 厌
明主不厌人 ( 同“餍”,满足)
士不厌学 ( 厌倦 )
四.词类活用:
(一) 名词作动词:
1. 知者乐 ( 感到快乐 )
2. 仁者寿 ( 延年益寿 )
3. 动善时 ( 把握时机 )
4.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 ( 成王 )
8. 上下交朴
古义:都返朴归真,今义:
交往、朴素。
9. 以道为舍 古义:归宿,今义:舍弃。
10.海不辞水 古义:拒绝,今义:辞别。
11.明主不厌人 古义:满足,今义:讨厌。
12.何取于水也 古义:得到,今义:录取。
13.盈科而后进 今义:科学。
古义:坎、再往前流,
14.放乎四海 义:开放。
古义:到达,今
诸子喻山水沪教版高二上册语文教案
诸子喻山水沪教版高二上册语文教案《诸子喻山水》是一篇从先秦诸子著作中选取的有关章节组合而成的课文,以山水为中心,设喻说理,展现了诸子对大自然的摸索和感悟,包蕴了许多中国哲学思想中的人生真谛。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诸子喻山水沪教版高二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鉴戒与参考!《诸子喻山水》教案一教学目标领会诸子言论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二课文探究第一则孔子所强调是一种发奋图强、持之以恒的精神。
这是儒家精神的重要一端。
孔子本人就具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意志力。
《易经》上说“天行健,君子以发奋图强”,《荀子》上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坚持不懈,金石可镂。
”。
后来的《列子》上讲述的“愚公移山”的故事也是在强调人的韧性斗争。
这些思想与孔子的精神内核保持高度一致。
可见发奋图强的精神已成中华民族的共鸣。
这方面的说法还很多,《诗经》上说:“靡不有初,鲜克有终”,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成语里有“行百里者半九十”的说法。
西方人强调“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可能中国人的功利性心更重,更爱好看重结果。
第二则“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国民族精神当中很早就强调包容的意识。
从山水当中古人就得到了启示,这并非是韩非的发觉。
与韩非同时的李斯在《谏逐客书》里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意思与韩非完全一样。
《易经》上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也是强调包容性的一面。
韩非和别人略有不同的是,他更强调治国的一面,这和他的法家思想是一致的。
第三则《管子》应归入杂家,杂取了儒法道名诸家的思想。
《管子》中最着名的话是:“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物质与精神的关系论述得很明白,仍旧给本日的社会治理带来启示。
《管子》的这一则与韩非的有些重复,仍旧是有山水得到“包容”启发。
比起韩非来,《管子》又加了“士”这一层,不但治国,还讲了治学,在面上又得到了扩大。
山水影响心胸襟怀,影响禀气品行,实在是不小。
诸子喻山水
诸子喻山水教学目标1、领悟诸子言论中包含的人生哲理,学习古代先哲们以山水为喻所阐述的生命体验和人生哲理。
2、学习本文以山水设喻说理的形象化议论的技法。
3、积累文中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
教学过程一、引入1、文章是案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衣食,人生之所资;山水,性兮之所适”。
山水给予中国文人太多的灵感与情思,中国文人亦有太多的话语想对山水诉说,有太多的情感要对山水表达!山水于中国文人便产生了相见恨晚之情感,从此山水与中国文人便有了丝丝缕缕挥之不去的情结!2、学过的山水诗文《小石潭记》、《与朱元思书》、《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终南山》王维: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破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滁州西涧》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望天门山》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二、课文研读第一则1、了解孔子和《论语》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
诸子喻山水教案
诸子喻山川教课设计教课目的学习古代先哲们以山川为喻所论述的生命体验和人生真理。
学习本文以山川设喻说理的形象化谈论的技法。
累积文中常有文言实词和虚词。
说明:本文选用了孔子、孟子、韩非子、管子、老子、孙子等六位先哲们有关“为人”、“为事”的谈论资料,这些资料是独立的,但也有某种联系。
在说理方法上,把抽象转变为形象,他们都是以山川的物态、物性为依靠,把对人生的理解,对自我的认识,对社会责任感的探究形象地体现出来,这类灵巧的思想形式,无疑组成了教材教课的亮点;在内容方面,这几则资料拥有互阐性和互补性。
教课过程中,假如我们把它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组织教课,既能够化繁为简,防止交错内容的重复教课,又能让学生从整体上获取“为人”、“为事”的道理,较好地达成人文性教课目的。
诸子,作为刚跨入高二的学生来说,文字仍旧是一大阻碍。
频频朗读,借助工具书,达成本文常有实词虚词的累积,仍旧是教课中不行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
教课要点与难点要点:领悟各则资猜中寓含的道理。
难点:学习本文形象化谈论的方法。
说明:本文节选诸子,拥有丰富的文化、文学内涵,教师设计教课要考虑基础性课程特色和高二学生的实质认知水平,环绕教课目的,抓住要点,打破难点,切忌求广求深和八面玲珑,对诸子资猜中的真理商讨,能够鼓舞学生从文本出发而又能自作掩饰的多元解读,拓展学生思想空间,关于难点的打破,力争做到教师“举一”而学生“返三”,增添讲堂的思想容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课过程教课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企图导入新激发兴趣 1、同学们,相信你们大部分同学都有旅行的经历,请大家沟通一下,到过哪些名山大川,有什么感觉?大自然中的山川,不单能给我们带来美感也给我们带来灵感,今日让我们从诸子大家对山川的体悟中,学习为人为事的道理。
1、让学生自由讲话,教师作适合点拨。
要求:既要有详细的旅行景点,又要阐发自己的感觉。
假如感觉仅逗留在山奇水异的美感上,教师可适合的指引,最好是从山川中感悟到一些“为人”、“为事”的道理。
《诸子喻山水》高二
当堂练习答案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 老子:一说老聃, 伯阳。 老子:一说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楚国 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提倡“自然无为” 人,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提倡“自然无为” 代表作《老子》 又称《道德经》 代表作《老子》。(又称《道德经》) 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 :(约公元前369-),名 子休, 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 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 文学家。 时期著名思想家、 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庄子一生著书十 余万言,书名《庄子》 余万言,书名《庄子》。 这部文献是我国古代典 籍中的瑰宝。代表作《逍遥游》 籍中的瑰宝。代表作《逍遥游》 。学过的高中课文 秋水》 是《秋水》 。
Hale Waihona Puke 【中心3】治国、 中心 】治国、 治学上也应有兼 治学上也应有兼 容并包的宏大气 容并包的宏大气 这样, 度,这样,明主 才能聚集更多的 百姓, 百姓,士人才能 达到圣人的境界。 达到圣人的境界。
【原文4】子曰:“知者乐水,仁 原文4 子曰: 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 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 仁者寿 仁者寿。” 【释义】孔子说:“聪明的人 释义】孔子说: 喜欢水 (“智”)喜欢水,有仁德的人喜欢 聪明的人活跃,有仁德的人沉静。 山。聪明的人活跃,有仁德的人沉静。 聪明的人生活快乐, 聪明的人生活快乐,有仁德的人容易 长寿。 长寿。”
【1中心】孔子以“为山”为喻,从 中心】孔子以“为山”为喻, 正反两方面,说明事情的成败在于人 正反两方面,说明事情的成败在于人 的作为。做事中道而止,则前功尽弃; 的作为。做事中道而止,则前功尽弃; 努力进取,终将获得成功。关键不在 努力进取,终将获得成功。关键不在 于力量大小,而在意志是否坚定, 于力量大小,而在意志是否坚定,是 否持之以恒。 否持之以恒。 对此孟子也有类似的譬喻,“有 对此孟子也有类似的譬喻, 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韧( 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韧(仞), 而不得泉,犹为弃井也”。 而不得泉,犹为弃井也”
【高二】诸子喻山水教案
【高二】诸子喻山水教案目标1、学习古代先哲们以山水为喻所阐述的生命体验和人生哲理。
2、自学本文以山水设喻用笔的形象化议论的技法。
3、积累文中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
表明:本文选取了孔子、孟子、韩非子、管子、老子、孙子等六位先哲们有关“为人”、“为事”的议论材料,这些材料是独立的,但也有某种联系。
在说理方法上,把抽象转化为形象,他们都是以山水的物态、物性为依托,把对人生的理解,对自我的认识,对社会责任感的探索形象地呈现出来,这种灵动的思维形式,无疑构成了教材的亮点;在内容方面,这几则材料具有互阐性和互补性。
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把它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组织教学,既可以化繁为简,避免交叉内容的重复教学,又能让学生从整体上获得“为人”、“为事”的道理,较好地完成人文性教学目标。
诸子文章,作为刚跨入高二的学生来说,文字仍然是一大障碍。
反复诵读,借助工具书,完成本文常见实词虚词的积累,仍然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领会各则材料中寓含的道理。
2、难点:自学本文形象化议论的方法。
说明:本文摘录诸子文章,具备多样的文化、文学内涵,教师设计教学必须考量基础性课程特点和高二学生的实际心智水平,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把握住重点,突破难点,切勿谋广求浅和面面俱到,对诸子材料中的哲理研讨,可以引导学生从文本启程而又能够自圆其说的多元阐释,开拓学生思维空间,对于难点的突破,力求努力做到教师“握一”而学生“抵三”,减少课堂的思维容量,提高学生的独立自主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唤起兴趣1、同学们,坚信你们大多数同学都存有旅游的经历,恳请大家交流一下,至过哪些名山大川,存有什么体会?2、大自然中的山水,不仅能给我们带来美感也给我们带来灵感,今天让我们从诸子大家对山水的体悟中,学习为人为事的道理。
1、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适当点拨。
建议:既要存有具体内容的旅游景点,又必须阐释自己的体会。
14 诸子喻山水
分析:“浅水”变成了“金海”,“夕阳”起 到了重要作用;“小草”为什么能“装点世界”,依 靠的是自身的韧性。两者之间的共性是都有从“渺小” 到“博大”的变化;其不同点是前者依托的是外在的 因素,后者则是凭借自身的实力。一个人从“平凡” 到“伟大”也离不开外在的环境与自身的努力。
比 喻
循序而渐进 厚积而薄发
诸 子 说 水
三、作业: 熟悉课文注释、翻译;
背诵这四则。
诸 子 说 水
一、背诵检测: 二、课文分析:
老子简介:姓李名耳,一说老子即老聃。道教 创始人,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与孔子同 时代,出生略早于孔子,著有《道德经》(又名《老 子》)。其中“道”的观念,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 老子死后,他的思想被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庄子 (著有《南华经》又名《庄子》)进一步发展,老子 和庄子的思想成为后来道教哲学的主要思想,对中国 历史影响十分深远。
诸 子 说 水
四、迁移拓展: 2、自然是一部能启人心智的奥妙无穷的大书。只要
你用心去读,就一定会从中获得丰富的人生感悟和无 穷的乐趣。 日月星辰、山水草木、风雨雷电、鸟售 虫鱼、世间万物有其特有的物态,令人深思、教益。
练笔:请运用设喻说理的表现方式选取一 种事物谈感悟。 提示:须抓住物象特征合理展开联想、想 象,揭示出具有积极思想意义的感悟。
诸子喻山水
2007.9.12
诸子喻山水
一、导入:
水的自然物性和现象具有怎样的 象征意义?
①水滴石穿的坚韧毅志; ②甘居下游的谦下精神; ③纯洁透明的高洁品质; ④随流赋形的适应能力; ……
华东师大版语文高二上册-第五单元十四《诸子喻山水》教案
诸子喻山水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熟记课文中的名句,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理解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语法现象。
初步了解诸子的主要思想。
2、过程与方法:探究以山水为喻阐述道理的形象化的议论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先哲以山水为喻所阐述的人生哲理,引发自我从自然界获得启示与感悟。
二、教学重点:熟记课文中的名句,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理解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语法现象。
领会先哲以山水为喻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难点:探究以山水为喻阐述道理的形象化的议论方法。
四、教时安排:三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重点:通过反复诵读并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意。
导入:很多同学在暑假外出旅游,美丽的山水风景一定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谈谈你们的感受,如果没有外出,也没有关系,可以想象一下,当你看到巍巍高山,滔滔大江时,你会想到什么?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先秦诸子们从“山水”中读出了什么,有什么感悟?1、课题中“喻”——用……做比喻2、结合注释自读课文,圈画疑难词汇。
3、反复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重难点词汇。
为、虽、必、毒、辞、垂、交、舍、至、厌、知、乐、舍、盈、本、涸、声闻、耻、小、达、利、几、正、尤、莫、下、易、因、常等作业:整理重难点词汇并掌握。
完成学案课前预习部分。
第二课时:重点:领会每则短文所寓含的哲理,探究以山水为喻阐述道理的形象化的议论方法。
1、检查词汇掌握情况。
2、(8班)以《论语雍也》一则为突破口,讨论两大问题:(1)智者乐水(水具有怎样的物态性质?引发哪些联想?智者为何乐水?)(2)仁者乐山(山具有怎样的物态性质?引发哪些联想?仁者为何乐山?)从而对每则短文阐述的道理有深入的理解。
(3班)讨论各则短文所寓含的哲理,并尽量用简短的语言概括。
3、思考诸子以山水喻理的不同侧重点,从而对诸子的思想、学术主张、政治态度有初步理解。
完成学案33页研读课文自主探究一、二。
4、总结设喻说理的议论方法的特点:以山水的种种物象来比喻人生体验和感悟,从而将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深奥的哲理浅显化,给人以鲜明清晰的认知和生动形象的美感。
诸子喻山水沪教版高二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诸子喻山水沪教版高二上册语文教案设计主题:诸子喻山水年级:高二上册教材版本:沪教版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诸子喻山水,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思想。
2. 培养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和分析诸子喻山水的文化内涵。
2. 理解诸子喻山水中的修身养性思想。
3. 运用修辞手法分析和写作山水景色描写。
教学难点:1. 理解和分析诸子喻山水的抽象哲学思想。
2. 运用修辞手法进行写作山水描写。
教学准备:1. 教材《沪教版高二语文》第一册,诸子喻山水的篇章。
2. 展示PPT或黑板、粉笔、教学课件等教学工具。
3. 中英文词典、辞典、词组词典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师生问候,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2. 导入课题,激发学生对山水及其文化内涵的兴趣。
二、课文讲解与分析(30分钟)1. 通过讲解课文,介绍诸子喻山水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 分析诸子喻山水的文化内涵和修身养性思想。
3. 分析诸子喻山水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特色。
三、阅读理解与讨论(2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分组进行讨论。
2. 学生与小组成员一起交流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3. 各小组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
四、写作练习(30分钟)1. 引导学生进行山水景色的描写练习。
2. 给予学生具体的写作要求和提示。
3. 学生进行个别写作,并互相交流修改。
五、总结与展望(10分钟)1. 导出本节课的学习要点和收获。
2. 鼓励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
3. 展望下一节课的内容和学习目标。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进一步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中国古代山水文化的演变和发展。
2.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山水名画的欣赏和赏析。
3. 学生可以进行小组演讲,分享他们对山水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和小组交流的参与度和质量。
2. 学生的写作成果和表达能力。
3. 学生对课文文化内涵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诸子喻山水
特殊句式:
介词结构后置: 1.名成于前,德垂于后。 2.故大人寄形于天地。 3.仲尼亟称于水。 4.何取于水。 5.天下莫柔弱于水。 6.游于圣人之门。
特殊句式:
省略句: 1.江海不择()小助。(于) 2.水善利()万物。 (于) 3.上不天则下不遍覆()。 (之) 4.明主不厌()人。 (于) 5.未成()一篑。 (于) 6.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流) 7.游于圣人门者难为言()。 (吸引)
老子
相关作者简介
• 老子,原名李耳(约前571~前471),字伯阳,又称老聃 (dān),楚国相县(今安徽涡阳县)人。我国古代伟大的 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其被唐皇武后封 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 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 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 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老子的思想主张是" 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 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 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 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结语:
教师出示自创诗作《夏天到垦丁看海》
夏天到垦丁看海 夏天到垦丁看海 看浸淫在阳光的酒浆里 白得耀眼的灯塔 看吹绿珊瑚礁的风 和堆积在海天连接处的 灰色的云 夏天到垦丁看海 看风的故乡,云的流放地 在生命里的某一天 甚或只是几小时、几分钟 化做被蓝色垦丁蛊惑的 一阵孤独的风 和一朵自由的云 夏天到垦丁看海 腾出所有的心灵空间 重新灌装 高纯度的阳光 和海蓝
第二课时新课导入:
• 回忆学过的有关山水的课文。这些课文给 你留下什么印象? 《小石潭记》 “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凄神 寒骨,悄怆幽邃”。
诸子喻山水_教学设计_教案_3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学习孔子、孟子、韩非在以山为喻时所阐述的生命体验和人生哲理。
2.学习本文以山等设喻来阐述观点的形象化的议论方式。
3.识记一、二、三章节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 教学重点/难点领会每节短文中所蕴涵的哲理或作者要阐述的观点。
3. 教学用具课件4. 标签教学过程第一步:用关于山水的音乐和图片导入新课,可引导学生阐述对山水的感悟,教师加以提醒和引导。
第二步:提问学生,教师提醒和引导:说说对孔子、孟子、韩非、管仲的了解。
第三步:引导学生理解、分析、讨论1.学生读第一章。
注意生字的发音。
请学生翻译,注意关键的实词和虚词的解释。
让学生分析孔子以此为喻所说明的道理和目的。
2.学生读第二章。
注意“萌蘖、濯濯”的发音。
请学生翻译此段,注意“以、为、是”等实词和虚词的解释。
提醒学生注意重要句式:以其郊于大国也。
亦犹斧斤之于木也。
了解本段所说的人生哲理。
要求学生抓住“仁义”一词及孟子的思想主张便可容易理解。
3.学生读第三章。
请学生翻译此段,注意“治、至”等实词和虚词的解释。
然后分析、讨论本段所显示的哲理意味。
要抓住“治”的分析,区别韩非和管仲的不同侧重。
4.学生朗读第四节并进行简单翻译。
教师总结、纠错并指出重点文言字词的解释,理解所包含的深刻哲理。
道理:兼容并包。
目的:立国、治学要海纳百川。
(辞、厌)。
第四步:讨论、分析:课文中比喻手法的运用。
因为学生可能对“喻”的理解仅限于表面,所以必须提示,以澄清误解。
教师补充“喻”的理解:“设喻”?或“喻、感悟、理解”兼而有之?可以引导学生讨论解决。
总结:《诸子喻山》是借助对山的有关议论,展示了中国古代先哲们对山、对与山有关事物的思索和感悟,表达了他们由此而悟出的生命体验和人生哲理。
学习时要通过对文意的理解领悟这些深刻的内涵。
课后习题完成课后练习题。
诸子喻山水教案范文
诸子喻山水教案范文课程名称:诸子喻山水教案课时数:2课时适用对象:高中生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诸子喻山水作品的背景和特点;2.掌握几位重要诸子喻山水作品的内容和传世原貌;3.培养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课时:1.导入(10分钟)通过展示山水画的图片,向学生介绍中国山水画的基本特点,引发学生对山水画常见元素的思考。
2.展示诸子喻山水作品的图片(20分钟)通过展示《列子•说符》、《庄子•胠箧》等几位诸子的山水作品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作品中的意象,了解诸子喻山水的艺术表达方式。
同时,向学生介绍相关的文化背景和艺术特点。
3.知识讲解(20分钟)根据学生对作品的问题和疑惑,讲解有关《列子•说符》、《庄子•胠箧》等作品的背景和内容。
同时,向学生介绍其他诸子喻山水作品的重要性和特点,并展示相关作品的图片。
4.学生讨论(10分钟)分组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课堂所学,探讨中国古代诸子喻山水作品的意义和影响,并整理出讨论结果。
第二课时:1.学生分享(10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现场分享讨论结果,让学生彼此交流和补充。
2.艺术实践(30分钟)让学生通过观察真实山水景色或照片,以及学习课堂所讲述的诸子喻山水作品,进行素描或彩绘创作。
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创作表达对山水的理解和感受。
3.作品展示与评价(20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作品,并互相评价和欣赏。
引导学生从表现技法、意象构思和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评价。
4.教师总结(10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重点回顾学生在创作中的收获和成果,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
同时,教师对下节课内容进行预告。
教学方法:1.图片展示:通过展示山水画的图片,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分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3.艺术实践:通过实际创作,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体验诸子喻山水的艺术魅力。
4.作品展示与评价:通过展示和评价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14高二第一册课堂教学设计简表《诸子喻山水》
背
景
分
析
单主题
山水情思
教材版本
华师大试用本
教学时间
教学对象
高二
设计教师
刘和平
学
情
分
析
学生来源
民一中学
学习经验
生活经验
预习要求
背诵
态度倾向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
《论语子罕》以为山为喻,希望说明什么道理?
成败(做事、做学问)在于持之以恒。(积士成山、积羽沉舟、积腋成裘、李白铁杵磨成针的故事)
《孟子离娄下》
1、特殊句式:何取于水也。是之取尔
故事:孟母三迁、断机教子
《孟子尽心上》
以“登山、观海”为喻,阐述了为人、治学要立志高远,视野要开阔。(定位决定地位,眼界决定境界,思路决定出路。只要你迈步,路就会在脚下延伸;只要你启程,就会发现诱人的风景。)
《老子》
1、从“上善之水”引申到“上善之人”,因“上善之人”像水一样具有“不争”的美德,所以能做到没有过失。(逍遥游)
《韩非子大体》、《管子形势解》以山水为喻,说明什么道理?
君王(士)要有宽广的心胸、气魄;兼容并包的气度。(成语故事:楚弓楚得、管鲍之交)
《论语雍也》
虚云和尚
《论语子罕》(时间)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生命是以时间为单位的,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鲁迅)
1、熟记课训的名句,积累觉伯文言词语;
2、学习本文以山水为喻阐述道理的议论方法,领会其中的人生哲理。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华师大版高中语文高二语文上册《诸子喻山水》教案及教学反思
华师大版高中语文高二语文上册《诸子喻山水》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背景本教学内容是高二年级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部分。
本课程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以及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文学与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
课程内容包括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与分析,文学思想的理解,语言表现的把握等。
本次教学所涉及的文学作品是《诸子喻山水》。
《诸子喻山水》是一篇富有哲理、浅显易懂的散文,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儒家思想。
在文学阅读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阅读与理解,包括对作品结构的分析、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对寓意隐喻的探究。
同时,教师还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经验,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与认识。
教学内容课程目标通过学习《诸子喻山水》文学作品,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目标:1.理解作品的文学价值,掌握作品结构,深入阅读文学作品;2.学习文学作品的基本分析方法,掌握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构建方法;3.尝试对作品的意象进行深入探究,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4.培养学生人文关怀、人文素养教育;5.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写作等能力,使其成为具有文化品质的公民;教学内容包括:作品阅读、分析、解读,个人思考和合作探讨、课堂讲解等。
教学步骤第一步:整体阅读教师在授课前先让学生阅读本次课程所涉及的原文,即《诸子喻山水》一文。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整个文章的构思,并着重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和含义。
教师在课程安排中需安排适当的时间让学生应对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难点。
第二步:小组分析在小组分析阶段,教师按照不同的小组组成原则将同学分成数个小组,让学生进行小组探讨。
教师先带领学生分析作品的构思和沟通技巧,然后引导小组学生进行作品分析,分别讨论文章的主题、人物形象、寓意与象征等等。
第三步:班级互动讨论在班级互动阶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提出一些问题来让学生进行班级互动的讨论。
学生展现自己对文章的思考和看法,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分析,激发自己的对图像及意象的思考与感受。
诸子喻山水
指福与祸相互依存,可以互相转化。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 可以引出坏的结果。
【现代诠释】君王 要有宏大的气魄, 宽广的心胸,才能 使民富国强,才能 建立功业且德泽后 世,才能达到国家 大治。
•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国民族精神当 中很早就强调包容的意识。从山水当中古 人就得到了启示,这并非是韩非的发现。 与韩非同时的李斯在《谏逐客书》里说: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 细流,故能就其深”,意思与韩非完全一 样。《易经》上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 载物”,也是强调包容性的一面。韩非和 别人略有不同的是,他更强调治国的一面, 这和他的法家思想是一致的。
【现代诠释】孔子以“为山”为喻, 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事情的成败在于 人的作为。做事中道而止,则前功尽 弃;努力进取,终将获得成功。关键 不在于力量大小,而在意志是否坚定, 是否持之以恒。 对此孟子也有类似的譬喻,“有 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韧(仞), 而不得泉,犹为弃井也”。
• 孔子所强调是一种自强不息、持之以恒的精神。 这是儒家精神的重要一端。孔子本人就具有“知 其不可而为之”的意志力。《易经》上说“天行 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荀子》上说:“锲而 舍之 ,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后来的《列子》上讲述的“愚公移山”的故事也 是在强调人的韧性战斗。这些思想与孔子的精神 内核保持高度一致。可见自强不息的精神已成中 华民族的共识。这方面的说法还很多,《诗经》 上说:“靡不有初,鲜克有终”,魏征《谏太宗 十思疏》“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成语里 有“行百里者半九十”的说法。西方人强调“好 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可能中国人的功利性心 更重,更喜欢看重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诸子喻山水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代先哲们以山水为喻所阐述的生命体验和人生哲理。
2、学习本文以山水设喻说理的形象化议论的技法。
3、积累文中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
说明:
本文选取了孔子、孟子、韩非子、管子、老子、孙子等六位先哲们有关“为人”、“为事”的议论材料,这些材料是独立的,但也有某种联系。
在说理方法上,把抽象转化为形象,他们都是以山水的物态、物性为依托,把对人生的理解,对自我的认识,对社会责任感的探索形象地呈现出来,这种灵动的思维形式,无疑构成了教材教学的亮点;在内容方面,这几则材料具有互阐性和互补性。
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把它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组织教学,既可以化繁为简,避免交叉内容的重复教学,又能让学生从整体上获得“为人”、“为事”的道理,较好地完成人文性教学目标。
诸子文章,作为刚跨入高二的学生来说,文字仍然是一大障碍。
反复诵读,借助工具书,完成本文常见实词虚词的积累,仍然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领会各则材料中寓含的道理。
2、难点:学习本文形象化议论的方法。
说明:
本文节选诸子文章,具有丰富的文化、文学内涵,教师设计教学要考虑基础性课程特点和高二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围绕教学目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切忌求广求深和面面俱到,对诸子材料中的哲理研讨,可以鼓励学生从文本出发而又能自圆其说的多元解读,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对于难点的突破,力求做到教师“举一”而学生“返三”,增加课堂的思维容量,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过程
思路点拨
此文还可以采用比较法组织教学,选择两则喻山(或喻水)章节,从山(或水)的形象、寓意、说理特点上进行比较,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学、文化的层面研读。
练习举隅
1、请从文中选出最喜欢的章节,列举你喜欢的理由(三点以上)。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孔子、孟子、韩非子、管子、老子、孙子基本哲学思想。
3、中国传统文化,赋予了山水丰富的文化内涵,有人称作哲理山水、诗情山水等。
请任选几篇诗情山水的作品进行阅读,并与《诸子喻山水》比较表情达意上的异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