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事:纪念闻一多先生
闻一多传简介事迹100字
《闻一多传简介事迹》同学们,今天咱们来认识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他叫闻一多。
闻一多先生是一位很有学问的人。
他在文学上有很高的造诣,写了好多精彩的作品。
他特别热爱祖国。
在国家面临困难的时候,闻一多先生勇敢地站了出来。
他用他的笔,像一把锐利的剑,批判那些不好的现象,呼吁大家团结起来,为国家的未来而努力。
还记得那时候,社会很混乱,人们的生活很艰难。
闻一多先生一点儿也不害怕那些坏人的威胁,他大声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有一次,他在公开场合演讲,痛斥那些伤害国家的行为。
台下的听众都被他的勇气和正义所感动。
他的诗歌也充满了力量。
比如《死水》,用生动的语言揭示了社会的黑暗,让人们觉醒。
闻一多先生为了国家,为了真理,不惜付出一切。
同学们,我们要向闻一多先生学习,热爱我们的祖国,勇敢地追求真理!《闻一多传简介事迹》同学们,咱们继续来了解闻一多先生。
闻一多先生是个很执着的人。
他一直都在追求美好的东西,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不放弃。
他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有研究。
为了弄清楚古代的诗词和文章,他整天埋头在书堆里,认真地研究,仔细地琢磨。
有一回,他为了弄明白一首古诗的意思,查阅了好多好多的资料,还向好多专家请教。
他不仅自己研究,还把他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他讲课特别生动,同学们都爱听。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闻一多先生还积极参加各种爱国运动。
他组织学生一起,为了国家的尊严和人民的幸福而奋斗。
有一次,他带着学生们上街游行,高喊着爱国的口号。
尽管面临着危险,他也没有退缩。
闻一多先生就是这样,用自己的行动,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闻一多传简介事迹》同学们,咱们再来深入了解闻一多先生的故事。
闻一多先生特别注重教育。
他觉得教育能让更多的人变得有知识、有思想。
他在学校里对学生特别关心。
如果有学生学习上遇到困难,他会耐心地辅导;要是学生生活上有了烦恼,他也会像个知心朋友一样,倾听他们的心声,给他们出主意。
有个学生家里很穷,交不起学费,都准备退学了。
闻一多先生知道后,自己拿出钱来帮助这个学生,让他能继续上学。
闻一多小故事
闻一多小故事
闻一多(1910年- 1946年)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文学家、学者和诗人。
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以下是一个简短的关于闻一多的小故事:
在20世纪初,闻一多出生在一个文学世家。
由于早逝的父亲,他由母亲抚养成人。
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时,闻一多展露出卓越的文学天赋,成为当时学界的佼佼者。
1933年,他考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成为中国学者赴美留学的代表之一。
在美国,他不仅深造文学,还接触了西方的哲学和社会理论。
然而,他的留学生活并不平静。
由于反感当时国内政局的动荡,他曾多次写信表达对祖国的关切和思念。
同时,他在异国他乡也陷入了思想和情感的矛盾之中。
最终,闻一多于1946年返回中国。
然而,由于当时国内政治的复杂局势,他在重庆不久后就被捕入狱,最终于1946年在南昌被处决。
闻一多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卓越的文学才华和对祖国的忠诚让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人物。
他的诗歌作品和学术贡献仍然在中国文学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
闻一多红色故事800字
闻一多红色故事800字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诗人、学者、民盟盟员、民主战士。
以下是我整理的关于闻一多的红色故事,希望能够给您一些启发。
红色故事一:潜心学术挥斥方遒闻一多出生在一个书香家庭,他的祖父是清朝的官员,父亲是一名诗人兼画家。
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下,闻一多自幼便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他天资聪颖,特别用功,很小就显示出了在文学方面的天赋。
闻一多曾考入清华大学,后因不满学校的封建管理,愤然离校。
这段时间里,他曾用“多”的笔名在校刊上发表了大量的进步文章,宣传新思想,抨击封建礼教。
这段时间的闻一多,正如他的名字一样,充满着热情与斗志。
红色故事二:英勇斗士烽鼓不息在抗日战争时期,闻一多不畏强敌,坚持斗争。
他经常在公开场合痛斥国民党的腐败和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因此成为了日军的眼中钉。
然而,闻一多并没有退缩,他带领着学生们进行抗日宣传,组织义演等活动,积极为抗战贡献力量。
在昆明期间,闻一多还创办了一所名为“南屏高级中学”的学校,为当地穷苦家庭的子女提供教育机会。
他还亲自编写教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红色故事三:献身民主舍生取义闻一多一生经历了许多磨难和挫折,但他始终坚定地站在了民主的立场上。
在抗战胜利后,他积极投身于反对内战、争取民主的斗争中。
他组织了“闻一多委员会”,起草了《告全国人民书》,谴责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的罪行。
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在参加记者招待会回来的路上被暗杀。
他的去世让全国人民都感到非常悲痛和震惊。
毛泽东同志专门写了文章悼念闻一多,称他是“英勇的民主战士”。
闻一多的红色故事不仅仅是他个人的奋斗历程,更是一段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缩影。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坚持正义、追求真理的人才能永垂不朽。
闻一多的精神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为理想而奋斗!。
闻一多的事迹材料_初中作文素材_
闻一多的事迹材料闻一多是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新月派代表诗人,1948年8月,闻一多的遗著《闻一多全集》出版。
下面是小编跟大家分享的闻一多事迹,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闻一多的人物故事1.人物经历1930年秋,闻一多受聘于国立青岛大学,任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
当时的青岛是一个殖民统治影响相当严重的海滨名城,日本人在此气焰嚣张,为非作歹。
曾有青岛大学学生在海滩上无端被日本浪人打得遍体鳞伤,日本浪人反把学生送到警察局扣押。
警察一面向日本人谄笑,一面打电话指责校方放纵学生。
闻一多闻而大怒,一面大声疾呼:“中国!中国!你难道亡国了吗?”一面找校长评理。
在闻一多和学生们的强烈抗议下,警方不得不释放学生。
1932年,南京国民党政府和山东地方势力的争权夺利斗争延伸到青岛大学内部,派系纷争,风潮迭起,闻一多受到不少攻击与诽谤,被迫辞职。
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
当时的中文系主任为朱自清,闻、朱两位诗人兼学者,开始论学共事,并且成为挚友。
除任清华教授外,闻一多还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艺专等校兼课,学术上也从的研究上溯到先秦两汉诗歌的研究,重点开拓了《诗经》与《楚辞校朴》的研究领域。
抗日战争爆发后赴西南联大任教授,积极参加爱国民主斗争。
1938年9月28日,日军飞机第一次空袭昆明,闻一多在空袭中头部受伤。
为了安全,他一家于1940年底搬到北郊的大普吉镇,遂后又搬到陈家营。
就是这时,华罗庚的住所被日机炸毁。
闻一多听说后,立刻把华一家接到自己的房子同住。
闻一多租住的是二楼正面和一侧屋。
华罗庚一家来后,闻一多在正面最大的一间房子中间挂上一块布,一分为二。
这样,闻家八口与华家六口便开始了朝夕相处的“隔帘而居”生活,不但闻与华成为忘年之交,连孩子们也成了好朋友。
后来,华罗庚还写了首诗记载这段共同的生活:挂布分屋共容膝,岂止两家共坎坷;布东考古布西算,专业不同心同仇。
关于闻一多的小故事五则
关于闻⼀多的⼩故事五则
原来,将近⼗年以前,即1912年,⼗四岁的闻⼀多考上清华学校(清华⼤学前⾝)时,⽗母为他订了婚,对象名⾼孝贞,她1903年出⽣在⼀个官宦家庭,和闻家还是远房姨表亲。
闻⼀多考取清华后,⾼孝贞的⽗亲认为这孩⼦有出息,便主动提出要将⼥⼉嫁给他。
亲上加亲,⼜是门当户对,闻⼀多的⽗母欣然同意,便订下了娃娃亲。
当时,闻⼀多埋头学习,并积极从事校内的各种⽂学艺术活动,对此事并⽆多⼤考虑。
现在快毕业了,问题来了:清华是留美预备学校,学⽣毕业后可以公费贸学美国五年!⽗母怕他店铺,就拴不住了;即便回来了,也是⼆⼗七⼋岁了,太⼤了,⽽且要让⾼家的⼩姐在闺中等四五年,也不好交代。
因此多次来信,催闻⼀多回去结婚。
闻⼀多据理⼒争,⽆济于事,这对闻⼀多是个极⼤的打击。
他在题为《⼗⼀年⼀⽉⼆⽇作》的诗中充分表现出这种痛苦的⼼情:“……你那被爱蜜饯了的肥⼼,⼈们讲,/本是为了滋养那些嬉笑的花⼉的,如今却长满了愁苦底荆棘--/他的根已将你的⼼越捆越紧,越缠越密。
/……⽣活对你偏是那样地凶残;/你看!⼜是⼀个新年--好可怕的新年!/张着⽛戟齿巨的⼤嘴招呼你上前;/你退既不能,进⼜⽩⽩地往死嘴⾥钻!”诗⼈甚⾄想到了死:“那也对啊!--死!你要来就快来,/快来断送了这⽆边的痛苦!……”“⼗⼀年”指的是民国⼗⼀年,即1922年,这年1⽉2⽇,可能是他被迫回家结婚的⽇⼦。
他以这⼀天为题写诗,⼤概是让⾃⼰牢牢记住这痛苦的⼀天吧!。
闻一多的事迹
闻一多的事迹闻一多的事迹篇一:闻一多事迹闻一多事迹1.由狂放归于沉静 1912年,年仅13岁的闻一多从湖北乡间一户富有人家来到北京清华学校,开头接触到西方文化。
1922年他赴美留学专攻美术。
从考入清华到1925年留美归来这十余年间,闻一多基本是沉醉在艺术与文学之间,对政治只是偶有所涉。
在回国近两年的时间里,闻一多耳闻目睹的都是阴谋、战斗、屠杀,面对民族的巨大灾难,他再也难抑悲愤,发表了《贡献》、《罪过》、《收回》、《你指着太阳起誓》、《心跳》、《一句话》等布满爱国激情和痛挞社会现实的诗歌。
但火山喷发之后,他又备感无奈,最终走了一条文人的传统老路,躲进书斋,钻入故纸堆,成了对世事过问无多仅求独善其身的冷静学者。
2.由“自由学者”转为斗士抗日战斗的爆发,使闻一多等学院派学识分子的境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在从北京到昆明的大转移中,闻一多参加了历时两个多月、横跨湘黔滇三省共三千余华里的步行团。
对社会下层生活的真实了解,埋下了他思想变化的契机。
同时他本人的生活水平急剧下降,快速贫困化,使他洞察问题的角度发生了极为重要的变化。
闻一多的变化,是从1943年春蒋介石的《中国之命运》一书在昆明发售开头的。
蒋介石在这本书中公开宣扬一个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的专制主义。
他不仅反对共产主义,连自由主义也不能容忍,认为二者都是“文化侵略最大的危机和民族精神最大的隐患”。
这是一向信仰民主自由的人民所难以接受的。
闻一多这样写道:“《中国之命运》一书的出版,在我个人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
我简直被那里面的义和团精神吓一跳,我们的英明的领袖原来是这样想法的吗?五四给我的影响太深,《中国之命运》公开向五四挑战,我是无论如何受不了的。
” 不久,闻一多偶然读到了延安诗人田间的几首诗,深为其中的战斗精神所震惊,马上写了《时代的鼓手——读田间的诗》一文公开发表,在大后方引起了一阵波动。
随后他又写了一系列针对现实的杂文,开头呐喊。
同时他急迫地阅读各种左倾书籍,具体了解共产党的各种状况。
写关于闻一多先生的事迹 300字
写关于闻一多先生的事迹 300字第一篇闻一多,1899年出生于湖北浠水县的一个书香之家,1912年考入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正在清华就读的闻一多手书岳飞的《满江红》,贴在学校饭厅门口,毅然投身于这一伟大斗争。
随后他还利用自己的绘画特长,创作了学生街头演讲的画作,反映当时学生们的爱国热情。
1922年7月,闻一多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学画三年,却在那里找到了他的诗人之笔,先后出版了《红烛》《死水》等诗集。
就是在那里,他创作出著名的组诗《七子之歌》,将中国当时被列强掠去的 7 处失地,比作远离母亲的7个孩子。
1932年,闻一多回到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闻一多到昆明西南联大任教,他选择从北平步行到昆明,这一走就是68天。
由于行程紧凑,时间紧迫,闻一多经常来不及刮胡子,时间一长,留起的胡子还有了特殊的意义——留须明志,直到抗战胜利他才把胡子剪掉。
第二篇1925年5月回国后,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并从事《晨报》副刊《诗镌》的编辑工作。
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在颓废中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标志着他在新诗方面所取得的进步和成就。
[17]从武汉大学开始,闻一多开始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他从唐诗开始,继而上溯,由汉魏六朝诗到《楚辞》、《诗经》,由《庄子》而《周易》,由古代神话而史前文学,同时对古文字学、音韵学、民俗学也下了惊人的功夫,涉猎之广,研究之深,成果之丰,郭沫若叹为不仅前无古人,恐怕还要后无来者。
1930年秋,闻一多受聘于国立青岛大学,任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
第三篇1937年7月,全国抗战爆发,闻一多随校迁往昆明,任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合并后的西南联合大学教授。
面对严酷的现实,他毅然抛弃文化救亡的幻想,积极投身到抗日救亡和争民主、反独裁的斗争中。
1945年12月1日,昆明发生国民党当局镇压学生爱国运动的一二一惨案,闻一多亲自为死难烈士书写挽词:“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闻一多的名人事迹故事
闻一多的名人事迹故事闻一多,20世纪中国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教育家、思想家,他的名字常被人们记住,而他的人生也注定不凡。
接下来,我将与您分享关于闻一多的名人事迹故事。
闻一多的家庭背景闻一多于1899年2月13日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他的家庭背景十分显赫,他的祖父早期曾任清朝的武举人,从事过许多重要的政府职务,而他的父亲则是一位受过良好教育的商人。
虽然如此,闻一多却并没有因此而变得自豪和骄傲,相反,他非常谦虚和低调,对人特别友善。
闻一多的求学之路闻一多在上海法商学院主修外语,这也是他非常喜欢语言和文学的原因之一。
在他大学期间,他愿意与当时的一些名人交往,并广泛涉猎各种学术领域。
他一直非常努力和勤奋,在学校期间就已经掌握了10多种语言,其中包括英语、日语、俄语、法语等。
在1922年,闻一多毕业后得到了一份国家教育部的研究工作。
他成为了教育部的官员和教师。
在那个时代,许多知识分子都憧憬着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做出贡献。
而闻一多也如此。
他意识到了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并积极地参与研究和翻译工作。
他经常与外国文学作品相处,从而提高了自己的语言和文学水平。
闻一多翻译文学作品闻一多把自己的生命倾注在文学创作和翻译中。
他是中国第一位翻译十分重要的外国文学作品的人物之一。
他将许多经典世界文学作品,如莎士比亚和埃德加·爱伦·坡的作品翻译成中文,为中国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闻一多的文学成就闻一多为中国文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作品清新、有趣、深刻。
他从30年代开始,在全国性的刊物和报纸上发布他的文学作品,如《白玉苦草》、《沙堆》、《南柯记》、《世界文学新论》等。
闻一多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他深受人们的喜爱和尊重。
他的才华被广泛传播,且得到了大量的荣誉和奖励。
闻一多的人生晚年闻一多的一生非常坎坷,晚年生活阴影密布。
1949年后,闻一多多次遭到政治迫害,十多年流落异乡,并一度被推上了媒体。
然而,他的心灵如此开放和真诚,他对人如此尊重和怜悯,使得他的理念体现在他的作品中,让他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中的一位伟大人物。
闻一多的爱国事迹素材800字
闻一多的爱国事迹素材800字闻一多的爱国事迹范文一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颗“星”,这颗“星”在我们心中闪闪发光。
上周老师带领我们目睹了邓稼先、闻一多、贝多芬等许多名人的风采,我最喜欢的是闻一多先生。
在李公朴被害以后,许多人都力劝他避一避,有些知情的朋友也告诉他,黑名单上李公朴后面的一位就是闻一多,可闻一多却没有听劝便走上了演讲,发表了他最后一次演讲。
他的举动深扣了我的心弦。
想起那些汉奸、走狗,我对他们的厌恶、鄙夷、憎恨油然而生。
闻一多不愧是卓越的诗人,优秀的学者,他身上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他是做了再说、做了也不说;有时是说了就做做到言行一致。
想想现在的我们,是说了再做、说了也不做和闻一多先生我们是多么的渺小。
有时为了自己的虚荣心,去向别人炫耀自己的“功绩”,可到头来却什么也没有做,想想真可笑。
闻一多先生为革命献出了生命,相信假如再给他一次选择,我相信他还会选择这条路,他用生死来证实了他的“言”与“行”一致,这种精神十分伟大,甚至超越了生命意义的极限,这是多么无私的人格啊!为了国家人民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作为他的好朋友的杨振宁说他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都不为过。
看看闻一多先生,再看看自己真是觉得自己十分可悲,今天有优异的条件与学习环境,自己却不珍惜,我现在才醒悟真是为时已晚。
哎,现在只有抓住一分一秒努力学习,才能弥补自己以前所浪费的时间吧。
其实像闻一多先生那样的人也有很多像刘胡兰、赵一曼、李大钊等等革命烈士身上的高尚品质都值得我们学习,只要我们努力学习、长大后为国家做出贡献,也算人生有意义了。
闻一多先生你是卓越的学者,无畏的革命家,爱国的志士,你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更是我心中最耀眼的“明星”。
闻一多的爱国事迹范文二闻一多先生,出生于湖北省黄岗市浠水县,毕业于清华大学,是中国近代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也是一位新月派的诗人和作家。
在抗战爆发之前,闻一多先生是一位造诣颇深的文学家,在研究文学时可以做到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凝结而成很多卓越的著作,为文学史上留下了不朽的功勋,而这个时期他也只是“只做不说”或“先做后说”。
闻一多的名人事迹故事
闻一多的名人事迹故事闻一多是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闻一多的名人事迹故事吧!闻一多爱国故事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市蕲水县(今浠水县)下巴河镇的一个书香门第。
他家学渊源,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五岁时即进入私塾学习,十岁到武昌就读于两湖师范附属高等小学。
1912年,闻一多十三岁时,便以鄂籍复试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即清华大学前身)。
清华是美丽的,但恰恰是令中国人感到耻辱的庚子赔款办的。
民族的遭遇和命运,似乎已注定了他要承受这种煎熬。
在这样的煎熬里,闻一多将自己沉浸在中国的古诗词中,在那里找到了心灵的呼应和慰藉。
他在读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诗句时种下了关心百姓疾苦的思想种子;他在品味屈原的冤郁绝望中,感受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责任和豪情。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时,远离城中心的清华园还处于平静之中。
但是这个平静第二天就被打破了。
5月5日清晨,悬挂在食堂门口墙上的一幅手书的岳飞的《满江红》,吸引了清华师生的眼睛。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手抄这首诗激励清华师生的正是闻一多。
数日后,他与其他同学一起,从清华园徒步入城,发表街头演说,宣传反帝爱国思想。
那年5月17日,他在家书中写道:“国家育养学生,岁糜巨万,一旦有事,学生尚不出力,更待谁人?今遇此事,犹不能牺牲,岂足以谈爱国?”这时的闻一多年仅21岁,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与个人的一切相比,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
最后一次的讲演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的枪声,拉开了全民族抗战的帷幕。
一直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闻一多,其人生历程也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抗日战争中后期,国民党统治的大后方笼罩在一片“可怕的冷静”中。
闻一多爱国事迹(十篇)800字1秘书
闻一多爱国事迹(十篇)800字闻一多爱国事迹800字篇1闻一多,本名闻家骅,字友三,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人,他是中国近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我眼中的闻一多,是一个从小就酷爱读书、刻苦学习、成绩优异的人。
他五岁入私塾读启蒙,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学前班,十岁到武昌就读于小学。
十三岁的时候他就以复试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在清华度过了十年的学子生涯。
由此可见,闻一多后来之所以能成为一代诗人,这绝非偶然,这跟他从小就酷爱读书、刻苦学习的经历是分不开的。
我眼中的闻一多,是一位爱国诗人。
1919年五四运动时,闻一多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成为“五·四”运动中的开荒者之一,并代表清华学校出席全国学联大会。
1937年抗战开始,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决不剃去胡子,以此明志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
1943年后,他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
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更是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
他曾出版了诗集——《红烛》和《《死水》,在这两部诗集中,在他尖锐的文笔下,都深切表达了他的爱国主义激情。
由此可见,闻一名是一位爱国诗人也就足可见一斑了。
我眼中的闻一多,是一位视死如归的勇士。
1976年7月11日,著名教育家李公朴在昆明被特务暗杀,在李公朴的追悼大会上,主持人为了闻一多的安全,没有安排他发言。
但闻一多毫无畏惧,慷慨激昂地发表了《最后一次演讲》,他说:“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精神,我们随时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读到闻一多先生的这一句话,我不禁暗暗地替他捏了一把汗,一股钦佩之情油然而生。
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他明明知道这样做的后果是相当危险的,最后的结果可能就像李公朴先生一样会被国民党杀害,但是他不怕,他视死如归,他跟我们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一样,身上有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境界。
闻一多先生悼词100字
他是卓越的学者,他是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他是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
他是一团火,照明了古代;歌舞和竞赛,有力猛如虎。
他是一团火,照亮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补充:A、事迹简介:1、闻一多,著名诗人,学者和爱国民主战士,在30年代,它引发出了自己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在这以后,他沉迷于古典文学,废寝忘食地学习,并出版了多部古典文学著作;后来,他又以激奋的讲说鼓舞人民,投入到爱国民主运动,最后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2、几年辛苦,凝结《唐诗杂论》;十年艰辛汇成《楚辞校补》。
——为学者的他。
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为革命家的他。
3、闻一多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学者,诗人和民主战士。
1930年至1932年,他在拯救中华民族的文化中,沥尽心血,从各方面学习,在革命史上,他以他的言行对敌人临危不惧,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鼓动了中华千百万人民站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4、闻一多,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一个有探索知识的努力的人,一个为国为民说出愤怒的人。
他是一个知识的攀登者,还是一个我们心中永远的英雄。
B、颁奖词1、他就像一支《红烛》,燃烧了自己却留下无价的光明;他开创了格律体的新诗流派,让诗界这一滩《死水》又重新沸腾;他的《最后一次讲演》,让《冬夜草儿评论》颇高;他——闻一多,无愧于他的一生!2、他,是中华民族学者的典范,革命者的代表.他,精忠报国,为祖国沥尽心血,历经沧桑.他,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他,十年艰辛,一部著作<<楚辞校补>>赫然而出.他,做了,做的是那么一丝不苟,潜心贯注,迥乎不同.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他更是祖国的骄傲.3、废寝忘食,“一日不梳头”;潜心贯注,“何妨一下楼”。
写《唐诗杂论》,如群蚁排衙;数《楚辞校补》,成人之所叹;说慷慨愤词,似锦囊妙计;鼓壮志人心,实气冲斗牛。
关于名人故事:纪念闻一多先生
名人故事:纪念闻一多先生关于名人故事:纪念闻一多先生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一定或多或少都了解过一些名人故事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名人故事:纪念闻一多先生的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物简介闻一多(1899~1946),原名亦多,字友三,亦字友山,湖北蕲水人。
著名学者,新月派代表诗人,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民主战士。
其诗沉郁奇丽,具有强烈而深沉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
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面亦成就非凡,郭沫若叹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生平简介闻一多(1899~1946),原名亦多,字友三,亦字友山,家族排行叫家骅。
后改名多,“五·四”以后又改名一多。
著名诗人、学者,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
清光绪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二日(1899年11月24日),闻一多生于湖北省黄冈市蕲水县(今浠水县)下巴河镇的一个书香门第。
家学渊源,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五岁入私塾启蒙,十岁到武昌就读于两湖师范附属高等小学。
1912年十三岁时以复试鄂藉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大学前身),在清华度过了十年学子生涯。
其间,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兴趣广泛,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
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并任《清华周刊》、《新华学报》的编辑和校内编辑部的负责人。
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把闻一多推入校园运动的潮流。
他激清难捺,手书岳飞《满江红》,贴于学校饭厅门前,之后,毅然投身于这一伟大斗争中,发表演说,创作新诗,成为“五·四”新文艺园中的拓荒者之一。
并作为清华学生代表赴上海参加全国学生联合会成立大会。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
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
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关于闻一多的故事大全
关于闻一多的故事大全关于闻一多的故事大全导读:闻一多先生是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之一,是坚定的民主革命战士,他以短暂的一生,一拍震山河的豪气,谱写了一首“最完美、最伟大”的史诗。
他是一个天生的诗人,一个民主的斗士。
本店铺给大家整理了关于闻一多的故事大全,希望大家喜欢。
故事一闻一多是湖北省浠水县人。
他在私塾读书时,由于手不释卷,废寝忘食,还得了一个“书痴”的雅号呢!有一次,闻一多在室外看书,一条大蜈蚣沿着天井边缘爬到他的脚边,又爬到他的鞋上,眼看就要咬着脚了。
从旁经过的嫂子看到这种情景便惊叫起来:“蜈蚣咬你的脚啦!”闻一多以为是开玩笑,毫不在意,仍埋头读书。
幸亏侄儿眼疾手快,抓过一把笤帚把蜈蚣扫到了地上,接着又狠狠踩了两脚。
这一下可惹恼了闻一多。
他“呼”地站起来,责怪侄儿不该“胡打乱闹,扰乱他读书”。
家里人看到他那认真的样子,都哈哈大笑起来,指着那条被踩死的毒虫说:“要不是这小鬼,你的脚早肿起来了!”闻一多低头一看,恍然大悟,他不好意思地自我解嘲说:“一条小虫,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说着,又捧著书钻进屋里读去了。
【感悟】这个故事从侧面反映了闻一多读书时的专注。
故事二闻一多教子的故事曾经跟闻一多先生一起到少数民族地区进行采风的马学良先生曾经回忆起和闻一多教育子女时的“脚皮”事件。
那时每天记录完毕以后,回到宿营地,稻草铺在地上,闻一多先生老叫马学良同他一起整理文献。
他们点着蜡烛,整理完才睡觉。
闻一多先生总是支着一只脚,挑脚上的水泡。
挑完了,他把挑下来的脚皮,用一个小袋子装进去。
马学良很不解,从水泡上挑下来的脚皮可谓登不得大雅之堂,一般人避之而惟恐不及,可为什么闻先生却视之如珍宝呢?后来,马学良才知道闻一多先生这些脚皮的用处:等到它们集到满满一袋的时候,就将他们寄给自己的夫人和孩子。
为的是让孩子们记住闻先生所受的苦。
这苦既是国难当头的颠沛流离的生活中所受的非人的煎熬,也是一个真正学者所必须具备的“板凳要坐十年冷,灯红酒绿奈我何”的优良素质。
闻一多的事例
闻一多的事例关于闻一多的事例闻一多,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小编整理的闻一多的事例,供参考!闻一多的家风故事躬心似水笔耕世业闻一多出生于书香世家。
父亲闻廷政是清末秀才,长于诗词曲赋。
闻氏家族几代同堂,家里办有私塾,家中子弟除学习《三字金》》《四书》等传统教材外,还学习国文、历史、博物、修身等新课程。
“清白乃躬心似水,笔耕世业是家风”,闻家家训要求闻家子弟清白做人,朴实做事,心地善良,利用科学文化知识报效国家。
闻一多从读私塾起就养成了刻苦学习的习惯,一捧起书本就如痴如醉,废寝忘食。
他热爱祖国文化,尤其与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
即便是在新婚蜜月中,他也整天不出门,不是看书就是读诗、研究诗。
在清华学校读书时,闻一多每逢暑假回家,他都把侄子们找到一起,教他们背诗作诗。
谁作得好,还给谁发奖品,奖品是他自己用的笔、梳子之类的小物件。
闻一多在抗日战争时期为生计所迫挂牌治印据闻一多次子闻立雕回忆,闻一多提倡“诗化吾家庭也”,只要有时间,就教妻子和孩子们学诗,用诗歌感染和熏陶家庭成员。
闻一多讲诗歌出神入化,生动传情,不仅把自己融化到诗情诗景中,“而且把孩子们和夫人,有时甚至连做饭的赵妈,都吸引进去了。
”至今一提起那些难忘的日日夜夜,闻一多的子女们就会倍感温馨,沉醉在无比幸福的漩涡之中。
勤俭持家立德修身上世纪40年代,在昆明联大当教授的闻一多先生,薪水不足以养家,妻子多病,家里孩子多,生活难以维持。
他不得不雕刻印章以补贴家用。
久而久之,手指头起了大疙瘩,眼睛也花了。
有一段时间,家里饭桌上只有一锅豆渣炖白菜,偶尔吃到一点豆腐,大家都兴高采烈地称它做“白肉”。
在昆明的那些年,闻一多先生一家不仅吃得苦,住得也很差。
有一段时间,一家八口挤在普通农舍的楼上。
晚上,小孩们打地铺,白天卷起铺盖,腾出地方吃饭和读书写字。
闻一多在西南联大有一次,一位朋友来看望闻一多,看到他们家的居住条件这样艰苦,不禁为之动情。
闻一多却念起了杜甫的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土尽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冗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闻一多感慨地说:“教了好多年的杜甫诗,只有亲身体验之后,才能领会到杜甫的心境和胸怀。
纪念闻一多的作文
纪念闻一多的作文您知道闻一多先生吗?那可是一位超级厉害又特别有个性的人物呢!闻一多先生就像一颗璀璨的星星,在中国的历史天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他首先是一位伟大的学者,那学问做得是相当的精深。
他沉浸在古代文化的研究里,就像一个在神秘宝藏中探寻的冒险家。
一头扎进那些古老的典籍中,什么唐诗啊,楚辞啊,他都研究得透透的。
他在学术的海洋里畅游,那股子专注劲儿,就好像外界的一切喧嚣都与他无关似的。
他从那些古老的文字里,挖掘出了无数被岁月掩埋的珍宝,然后把这些珍宝一一展示给世人看,让我们看到了我们祖先文化的博大精深。
可他又不仅仅是个“书呆子”式的学者。
闻一多先生还是一位英勇无畏的民主战士。
那时候的社会啊,黑暗得像个无底洞。
可闻先生不怕,他就像一个勇士,挺身而出,用他那洪亮的声音,为民主呐喊,为自由高呼。
他的演讲,就像一把把利剑,直直地刺向那些黑暗势力。
我都能想象得到,他站在台上,慷慨激昂,眼睛里燃烧着愤怒的火焰,那气势,简直能把那些反动派吓得瑟瑟发抖。
他面对危险,眉头都不皱一下。
那些坏蛋们威胁他,可他就像一棵坚定的大树,根基稳稳地扎在大地上,任你狂风怎么吹,就是不倒。
他用自己的生命,去抗争那个不公平的世界,去追求他心中美好的民主和自由。
您说,这样的人,能不让人敬佩吗?他的精神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路。
当我们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想要偷懒的时候,想想闻一多先生在学术研究上的刻苦,就会觉得自己这点小困难算什么呢。
当我们面对生活中的一些不公平现象,想要默默忍受的时候,闻一多先生那勇敢抗争的身影就会出现在我们脑海里,激励我们也要像他一样勇敢地站出来说“不”。
闻一多先生虽然已经离我们远去了,但他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永远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不断地向着光明、向着正义前行。
他就像一个永远不会熄灭的火种,在我们心灵的深处燃烧着,让我们也充满力量,去做一个有担当、有勇气、有学识的人。
闻一多的事迹100字
《闻一多的事迹》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讲闻一多先生的故事。
闻一多先生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
他很爱读书,总是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
他上学的时候,学习特别刻苦。
别的同学玩耍的时候,他在教室里认真看书、做笔记。
就算遇到很难的问题,他也不放弃,一直努力思考,直到弄明白为止。
闻一多先生不仅学习好,还很有正义感。
有一次,他看到有人欺负弱小的同学,立刻站出来制止,保护了被欺负的同学。
他还很爱国呢!在那个时候,国家面临很多困难,闻一多先生就用他的笔,写出一篇篇充满力量的文章,呼吁大家团结起来,为国家的强大而努力。
他的演讲特别精彩,声音洪亮,充满激情。
每次演讲,都能让很多人受到鼓舞,大家都决定要为国家做更多的事情。
小朋友们,闻一多先生是不是很厉害呀?《闻一多的事迹》小朋友们,咱们接着来讲闻一多先生的故事。
闻一多先生很喜欢研究古代的文化。
他常常为了弄清楚一个古代的文字或者一句话,翻阅很多很多的书籍。
有一回,为了搞清楚一个古代诗词里的意思,他在图书馆里待了一整天,忘记了吃饭和休息。
他还勇敢地反对那些不好的事情。
哪怕有人威胁他,他也不害怕,坚持说出自己的想法。
闻一多先生写的诗也很棒。
他用诗歌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记得有一次,他的一首诗在学校里被朗诵,大家听了都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小朋友们,我们要向闻一多先生学习哟!《闻一多的事迹》小朋友们,咱们再来讲讲闻一多先生。
闻一多先生总是穿着朴素的衣服,但是他的眼睛里却有着坚定的光芒。
他在课堂上给学生们讲课的时候,特别认真,每一个知识点都讲得清清楚楚。
学生们都特别喜欢听他讲课。
有一次,他为了让大家明白一个历史故事,还亲自扮演里面的角色,把大家逗得哈哈大笑,同时也记住了这个故事。
他为了保护我们国家的文化遗产,付出了很多努力。
当国家遇到危险的时候,闻一多先生毫不犹豫地站出来,大声呼喊,让更多的人团结起来。
小朋友们,闻一多先生是我们的榜样,我们要记住他的精神!。
闻一多颁奖词事例加感情
闻一多颁奖词事例加感情
今天我非常荣幸地颁发这个奖项给一位非常优秀的人——闻一多。
闻一多先生是一位杰出的人物。
他是一位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和教育家,同时也是一位爱国主义者和民主斗士。
他的诗歌充满了对人民的热爱和对祖国的崇敬,他的文学作品让人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和希望,他的教育理念更是影响了几代人的成长和思考。
闻一多先生的一生是充满挑战和荣誉的。
他在年轻时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一直身处于革命的火线上,他正是在这样的斗争中才发掘了自己的艺术天赋并开始创作了许多深受人们喜爱的诗歌和文学作品。
他还在革命战争中担任过重要的军事和政治职务,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然而,闻一多先生的生命并不长,他在年仅31岁的时候被暗杀身亡。
他的离世让许多人深感悲伤和难过。
虽然他已经离我们而去,但是他留下了大量的精彩作品和深厚的思想遗产,他的故事也一直在唤起人们的怀念和敬仰。
今天我颁发的这个奖项,是为了表达对闻一多先生的崇高敬意和对他所做出巨大贡献的认可。
他的一生充满了挑战和荣誉,但是他始终保持着一颗忘我奉献、坚毅不拔的心,不断地为人民和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了解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和思想,更好地传承他的思想遗产,让我们一起铭记这位伟大的人物。
同时,我也相信,只要我们心怀敬意和想象力,就能够像闻一多先生一样,用自己的生命为人民和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让我们一起努力奋斗,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闻一多追悼会上的演讲作文
闻一多追悼会上的演讲作文今儿个咱们这儿有个大人物——闻一多先生,他走了,走得那么突然,就像一阵风一样。
我听说了,大家都说他是个了不起的人,是个诗人,也是个爱国者。
今天,在这个追悼会上,我想跟大家说说他的一些事情,讲讲他的故事。
我得说,闻一多先生真是个有才华的人。
他写诗的时候,那才叫一个厉害,每一句都像是经过精雕细琢的,读起来让人回味无穷。
我记得有一次,他在一首诗里写道:“我是一只小小鸟,想要飞得高高的。
”那时候,我就觉得,这小伙子不简单,将来肯定能做出大事情来。
再说,闻一多先生也是个有骨气的人。
记得有一次,日本鬼子来中国烧杀抢掠,老百姓们苦不堪言。
闻一多先生却挺身而出,他说:“我要用我的笔,去唤醒那些沉睡的人们!”说着,他就拿起笔来,写下了一篇篇激昂的文章,号召大家要团结起来,抵抗外敌。
结果,这篇文章传遍了全国,让更多的人觉醒了。
闻一多先生还是个有爱心的人。
他关心着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总是想着怎么能够帮助他们。
记得有一次,他看到村里的老人生活困难,就带头捐款捐物,帮助这些老人改善生活。
他说:“我们都是一家人,应该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这话说得真好,让我心里暖洋洋的。
说起来,闻一多先生真是个了不起的人啊!他用自己的才华和勇气,为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的离去,让我们感到无比的痛心和惋惜。
但是,我们要记住他的精神,把他的爱传递给每一个人,让我们的社会更加美好。
我想对闻一多先生说:你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你的精神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
我们会像你一样,用自己的方式去爱这个国家,去爱这个人民。
愿你在天堂安息,我们会继续前行,为了更好的未来而努力!谢谢大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人故事:纪念闻一多先生人物简介闻一多(1899~1946),原名亦多,字友三,亦字友山,湖北蕲水人。
著名学者,新月派代表诗人,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民主战士。
其诗沉郁奇丽,具有强烈而深沉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
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面亦成就非凡,郭沫若叹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生平简介闻一多(1899~1946),原名亦多,字友三,亦字友山,家族排行叫家骅。
后改名多,五四以后又改名一多。
著名诗人、学者,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
清光绪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二日(1899年11月24日),闻一多生于湖北省黄冈市蕲水县(今浠水县)下巴河镇的一个书香门第。
家学渊源,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五岁入私塾启蒙,十岁到武昌就读于两湖师范附属高等小学。
1912年十三岁时以复试鄂藉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大学前身),在清华度过了十年学子生涯。
其间,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兴趣广泛,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
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并任《清华周刊》、《新华学报》的编辑和校内编辑部的负责人。
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把闻一多推入校园运动的潮流。
他激清难捺,手书岳飞《满江红》,贴于学校饭厅门前,之后,毅然投身于这一伟大斗争中,发表演说,创作新诗,成为五四新文艺园中的拓荒者之一。
并作为清华学生代表赴上海参加全国学生联合会成立大会。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
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
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1922年7月,他赴美国留学,先后在芝加哥美术学院、珂泉科罗拉多大学和纽约艺术学院进行学习,在专攻美术且成绩突出时,他更表现出对文学的极大兴趣,特别是对诗歌的酷爱。
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
1923年9月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把反帝爱国的主题和唯美主义的形式典范地结合在一起。
1925年5月回国后,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并从事《晨报》副刊《诗镌》的编辑工作。
后又历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更名为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任文学院首任院长并设计校徽)、青岛大学、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政治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曾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长、青岛大学文学院长。
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在颓废中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标志着他在新诗方面所取得的进步和成就。
从武汉大学开始,闻一多开始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他从唐诗开始,继而上溯,由汉魏六朝诗到《楚辞》、《诗经》,由《庄子》而《周易》,由古代神话而史前文学,同时对古文字学、音韵学、民俗学也下了惊人的功夫,涉猎之广,研究之深,成果之丰,郭沫若叹为不仅前无古人,恐怕还要后无来者。
1932年秋,他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国文学系教授,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
1937年抗战爆发后,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大学迁往湖南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他到临大任教。
1938年2月,闻一多参加临大学生湘黔滇旅行团,一路跋山涉水步行3500华里,采集民谣、民歌,创造出许多描绘祖国壮丽山河风景画。
临大迁到昆明后改为西南联合大学,闻一多继续在联大任教。
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
抗战后期,昆明的民主运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日益高涨。
1943年以后,闻一多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领导下,积极投身于反对国民党政权的独裁统治、争取人民民主的斗争的洪流。
1944年他加入中国民主同盟,被选为民盟云南省支部执行委员,积极参加由中共地下党和民盟同志所组织的西南文化研究会,谈学术、议时政、研究斗争策略;并认真阅读马列主义和毛泽东著作,以及《新华日报》和《群众》杂志等革命书刊,使自己的政治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1945年,在中国民主同盟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民盟中央执行委员,后又担任云南支部宣传委员兼《民主周刊》社社长。
同年12月1日,国民党特务制造了镇压进步学生的一二一惨案,闻一多满怀悲愤,撰文揭露真相,挟击黑暗,呼唤民主,亲自为死难烈士出殡。
他同广大进步学生一起,组织了众多的争自由、反独裁、反内战的活动,起草和修改了大量的杂文、宣言、通电、抗议书等文稿,言辞激烈,旗帜鲜明,因而被国民党特务列入暗杀黑名单,悬赏40万元买其人头。
但闻一多无所畏惧,继续从事各种进步活动。
1946年西南联大开始分批北上,为了工作需要,他坚决留在昆明。
在白色恐怖下,1946年7月11日,民盟中央委员李公朴惨遭暗杀,闻一多的处境十分危险,但他置生死于度外。
7月15日,他义无反顾地前往参加李公朴先生的追悼会,面对国民党特务,他拍案而起,慷慨激昂地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悲愤地表示为了民族要象李先生一样,前足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的坚定决心。
追悼会后,又出席了民盟在《民主周刊》社为李公朴被暗杀事件举行的记者招待会。
当天下午在回家途中即遭到国民党特务杀害,时年不满48周岁。
21日,西南联大校友会召开一多先生追悼会,朱自清出席并讲了话。
他一开头便愤激地说:闻一多先生在昆明惨遭暗杀,激起全国的悲愤。
这是民主主义运动的大损失,又是中国学术的大损失。
接着,他详细地叙说了闻一多在学术上的巨大贡献。
首先告诉人们,闻一多是中国抗战前唯一的爱国新诗人,也是创造诗的新格律的人,他创造自己的诗的语言,并且创造自己的散文的语言。
又详尽地介绍闻一多对神话、《楚辞》、《周易》、《诗经》等各方面研究的成就。
他突出强调闻一多在学术上的伟大功绩,目的就在告诉人们国民党反动派残杀了一个多么有价值的学者,摧残了中国学术界不可多得的人才!激起了人们对敌人更大的愤恨。
最后他悲愤地说: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常跟我们说要活到80岁,现在还不满48岁,竟惨死在那卑鄙恶毒的枪下!有个学生曾瞻仰他的遗体,见他遍身血迹,双手抱头,全身痉挛。
唉!他是不甘心的,我们也是不甘心的!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闻一多的全部遗著整理出版,这是对敌斗争的一种方法。
他在给学生王瑶写信说:一多先生之死,令人悲愤。
其遗稿拟由研究所同人合力编成,设法付印。
后编成《闻一多全集》四卷。
朱自清曾写诗歌颂闻一多: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
你是一团火,照明了古代;歌舞和竞赛,有力猛如虎。
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1949年8月,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这样说道:我们中国人民是有骨气的。
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个人民主主义者的人们,在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了起来。
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闻一多是近现代中西文化大交汇、大碰撞中成长起来的一位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大家,他首先以独具特色的诗人闻名于世。
闻一多诗作的数量并不算多,但却以感情深厚、艺术精美见长。
他的诗在内容上的突出特点,就是具有极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表现出深沉、热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并从爱国爱民的真情出发,表现出对黑暗现实的厌恶,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美好未来的憧憬。
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他的全部诗作,成为他诗歌创作的基调。
早在清华学生时代所作的《李白之死》《红荷之魂》等诗中,成功地运用中国传统的诗歌题材和形象词汇歌唱他心中的理想与爱情。
留美时期写下的《太阳吟》《洗衣歌》《孤雁》《忆菊》等名篇,表现了他对帝国主义文明的鄙视和对祖国的思念。
回国初期的诗作《祈祷》《爱国心》《一句话》《我是中国人》《七子之歌》等,用炽热的情感,完整的意象,和谐的音律,表现了诗人的民族自豪感。
《死水》时期的诗较之往昔之作题材更广泛,思想更深沉,进一步接触到了中国社会现实。
《春光》《静夜》《荒村》等诗充满了对处于军阀混战中灾难深重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唁词纪念三月十八日的惨剧》《天安门》《欺负着了》等诗则直接把笔锋指向了北洋军阀的暴行。
在《发现》这首诗中,诗人面对着军阀混战,列强侵略,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现实感到困惑与不安,他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但总问不出消息。
闻一多的这些诗篇发展了屈原、杜甫创作中爱国主义传统,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以及社会批判的性质。
《七子之歌》是闻一多先生1925年三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的一首组诗,共有七首。
分别是《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和《旅顺,大连》。
其中《澳门》、《香港》、《台湾》三首诗选入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
在新诗形式上闻一多既善于吸收西方诗歌音节体式的长处,又注意保留中国古典诗歌的格律的传统,提出了一套创造新格律诗的理论,主张新诗应具有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辞藻)、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闻一多的诗,是他的艺术主张的实践。
他的大多数诗作,犹如一张张重彩的油画,他不仅喜用浓重的笔触描绘形象,渲染气氛,尤擅于在大胆的想像、新奇的比喻中变幻种种不同的情调色彩,再配上和谐的音节、整饬的诗句这些优美的艺术形式的框架,使他的诗成为一幅完整的艺术品。
但有时由于刻意雕琢,便失去素朴与自然美的光华。
闻一多所倡导的新格律诗理论和独树一帜的诗歌创作影响了为数众多的诗人,并形成了以他为代表的新格律诗派,在新诗发展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页。
闻一多的成就并不限于新诗创作与提倡新格律诗理论,他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和古代文化研究方面所取得的创造性的重大成就,引起了学术思想界更为强烈而普遍的震动。
应该说,闻一多在中国现代学术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在中国古代文学及古代文化研究领域的开拓性贡献。
后来他走出书斋,投身民主运动,能够具有那样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同样是和他在新诗创作及古代文学研究方面的卓越成就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