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的命名和分类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不管酶的催化反应是正反应还是逆反应,都 用同一个名称。当只有一个方向的反应能够 被证实,或只有一个方向的反应有生化重要 性时,自然以此方向为命名。 NAD+和NADH相互转化的所有反应中 (DH2+NAD+ D+ NADH+H+) 都命名为:DH2:: NAD+氧化还原酶
同工酶,指能催化同一种化学反应,但其酶蛋 白本身的分子结构组成却有所不同的一组酶。 它是研究细胞分化及形态遗传的分子学基础中 的重要研究内容。 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可以分为三大类, 如CuZn-SOD, Mn-SOD和Fe-SOD 另外,乳酸脱氢酶(LDH)也有5种同工酶, 催化同一种反应 同工酶的命名,在系统或习惯命名中,都是一 样的。
微生物细胞产生的酶分类 结构酶:在细胞的生长过程中出于其自身需要而表达, 诱导酶:加入相应的诱导剂后才会表达,诱导剂一般是 该酶所催化反应的底物或产物。 一般而言,野生型微生物需要经过遗传改造后,才能变 为高产酶的菌株。其方法包括 ① 物理诱变育种 ② 化学诱变育种 ③ 基因工程构建
优良菌种的条件 ① 繁殖快、产酶量高、酶的性质符合使用要求,而且最 好能产生分泌到胞外的酶,产生的酶容易分离纯化 ② 菌种不易变异退化,产酶性能稳定,不易受噬菌体的 感染侵袭 ③ 易于培养,能够利用廉价的原料进行酶的生产,并且 发酵周期短。 ④ 菌种不是致病菌,在系统发育上与病原体无关,不产 生有毒物质和其他生理活性物质 ⑤ 不产或尽量少产蛋白酶
(五)、酶的活力和活力单位
酶的活力:指酶催化特定底物转化成产物的速率。 酶的活力常常是制订酶制剂价格的最重要的参考指标 影响酶的活力因素,包括环境条件、底物性质、酶本 身因素等因素 酶活力单位:指单位时间、单位质量酶蛋白所催化的 底物反应或产物生成的物质的量(或质量) 单位质量生物催化剂
三、酶化学本质、来源和生产
酶 工 程(一)
酶工程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概述 酶的命名和分类 酶的化学本质、来源和生产 酶催化反应机理及反应动力学 酶的固定化和固定化酶反应器 酶工程的应用 酶工程的研究进展
一 酶和酶工程的概述
(一)、 酶的概念 (二)、 对酶的认识和研究历程 (三)、 酶工程的概念
(一)、 酶的概念
(三)、 酶工程的概念
酶工程:工业上有目的地设计一定的反应器 和反应条件,利用酶的催化功能,在常温常 压下催化化学反应,生产人类需要的产品或 服务于其它目的的一门应用技术。广义地讲 还包括酶的生产、分离和纯化。 国际酶工程学会(1971年)定义:是研究和开 发酶的生产、酶的分离纯化、酶的固定化、 酶及固定化酶的反应器、酶与固定化酶的应 用等的工程科学。
二 酶的命名和分类
(一)、习惯命名法 (二)、国际系统分类法 (三)、国际系统命名法 (四)、同工酶 (五)、酶的活力和活力单位
(一)、习惯命名
惯用名 常依据酶所作用的底物和反应类型命名。 原则: (1)根据作用底物:如淀粉酶、蔗糖酶、蛋白酶等。 (2)根据反应性质:如水解酶、脱氢酶、转氨酶等。 (3)二者结合:如乳酸脱氢酶、谷丙转氨酶等。 (4)再加上酶的来源、特性:如木瓜蛋白酶、胃蛋白 酶、酸性磷酸酯酶、碱性磷酸酯酶等。
细胞破碎的方法: 动物细胞比较容易破碎,通过一般的研磨器、 匀浆器、捣碎机等可达到目的 细菌细胞壁较厚,破碎需要用超声波、细菌磨、 溶菌酶、某些化学溶剂(如甲苯、去氧胆酸 纳)或冻融等处理 破碎后的分离方法:过滤、沉降等
酶的分离纯化
① 盐析法:eg(NH4)SO4、Nacl,Na2SO4、使
E↓析出之后需超盐处 ② 有机溶剂沉淀法:用30~60%的乙醇、丙酮、 异丙醇等,保持低温-10~-15℃ ③ 等电沉淀法:调节到PI使之絮聚、沉降。 ④ 层析法:亲和层析,离子交换层析,凝胶过滤 曾析,吸附层析等
如 EC1.1.1.27 为乳酸:NAD+氧化还原酶 EC1.1.1.37 为苹果酸:NAD +氧化还原酶 EC1.1.1.1 为乙醇:NAD +氧化还原酶
(三)、国际系统命名法
要求确切表明底物的化学本质及酶的催化性质。 原则如下: 1 酶的系统命名有两部分构成:底物名称(底 物1:底物2) +反应名称 如果底物2为水,可略去不写 醇脱氢酶为醇:NAD+氧化还原酶 L—乳酸:NAD+ 氧化还原 酶。
酶的保存:低温、干燥、避光、避氧。
四、酶催化反应机理及反应动力学
(一)酶催化反应的特点 (二)酶催化反应的机理 (三)酶催化反应的速率理论 (四)酶促反应动力学
(一)酶催化反应的特点
1. 2.
反应条件温和:常温、常压、接近中性的pH值 催化效率高。以分子比表示,酶催化比非催化的反 应速度高108-1020倍,比其他催化反应高107- 1013。
(二)、国际系统分类法
根据反应性质分为六大类 1、氧化还原酶类:催化氧化还原反应,涉及H 和电子的转移。如脱氢酶类。
2、转移酶类:催化分子间功能基团的转移。如 转氨酶类。
3.水解酶类:催化水解反应。如蛋白酶、淀粉 酶、脂肪酶、蔗糖酶等。
4.裂合酶类:催化非水解地除去底物分子中的 基团及其逆反应的酶。如醛缩酶脱氨酶 脱羧 酶
(二)酶的来源和生产
1 酶的来源 1)直接从动植物获得,即从生物体中分离和提 纯 不足:生产周期长,来源有限,还要受一些自 然条件的限制。 2)化学合成方法 不足:一般只适用于短肽的生产
3) 工业微生物发酵,即通过液体深层发酵或 固态发酵,是工业上酶的主要来源。 其优点如下: ① 微生物种类繁多,制备出的酶种类齐全 ② 微生物繁殖快,生产周期长 ③ 微生物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应变能力,可以 通过适应、诱导、诱变以及基因工程等方法 培育出新的高产酶的菌株。
3)在实现目的的情况,可直接用整个细胞作为 生物催化剂 ① 细胞内目标酶的活性很高,可以满足工业过 程对酶活的要求 ② 胞内酶的催化作用必须依赖于辅酶,可以利 用细胞内的辅酶再生系统 ③ 所需要的生物转化过程需要细胞内几种酶的 共同参与
4)酶的分离提纯的步骤 在此过程中,保持酶的活性是最为关键的。因此,全部操作必 须在低温下进行,一般在0~5℃间,还要防止重金属失活、 防止-SH被氧化,不能过度搅拌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些常用微生物及它们所产生的酶
2. 酶的生产
影响酶生产的主要因素 1)培养基设计:设计好供微生物生长、繁殖、代谢和合成代谢产物 的营养物质和原料。其中诱导酶的生产,需要加入诱导剂 2)发酵方式的选择: ① 固体发酵:又称为表面培养或曲式培养,以麸皮、米糠等为基本 原料,加入适量的无机盐和水作为培养基进行产酶微生物菌种培 养的一种培养技术。 特点:设备简单、便于推广,特别适合于霉菌, 缺点: 发酵条件不易控制,物料利用不完全,劳动强度大,容易 染菌等。 ② 液体深层发酵:又称浸没式培养,利用液体培养基,在发酵罐内 进行的一种搅拌式通气培养方式,发酵过程需要一定的设备和技 术条件,动力消耗也较大,但是原料的利用率和酶的产量都较高。 目前,工业上主要采用液体深层发酵技术生产酶,但是在酒曲培养、 食品工业及一些用于饲料添加剂的酶生产中,仍在应用固态发酵 技术。
酶的催化活力与辅酶、 辅基及金属离子有关。 辅助因子分为辅酶和辅基 辅酶:与酶蛋白松弛结合, 可以通过透析或其他方 法将其从全酶中除去, 如NADH,ATP及各种 维生素 辅基:以共价键和酶蛋白质 结合,不易透析除去, 如Ca2+、Co2+、Zn2+、 Mg2+等金属离子
4.
5. 6.
5.异构酶类:催化同分异构体的相互转变。
6、合成酶:与ATP 分解相偶联,并由二种物 质合成一种物质。如天冬酰胺合成酶 丙酮酸 羧化酶
在每一大类酶中,又根据底物中被作用的基 团或键的特点分为若干亚类,然后再把属于 某一亚类、亚亚类的酶按顺序排好,这样把 已知的酶分门别类地排成一个表,叫做酶表。 类 亚类 亚亚类 序号
举例1:H2O2→H2O+O2 (ⅰ)Fe2+催化 化105mol/sE的催化能力高1010倍 10-5mol/s (ⅱ)H2O2E催
举例2:已知催化反应最快的是碳酸酐酶。 CO2+H2O → H2CO3 每个E分子每秒可催化6×105个CO2分子与 水碱H2CO3比非酶催化快107倍。
3. ①
② ③
3)发酵条件控制 营养条件 环境条件,注意溶氧浓度、温度、pH值 特别注意剪气力对蛋白质的影响,因为在高剪 切力下,蛋白质容易失活。 注意发酵的泡沫,因为蛋白质是表面活性剂, 大量的蛋白质积累在发酵液中使得在鼓泡条 件下很容易形成泡沫,影响发酵正常操作。 因此应该考虑除泡装置,并添加消泡剂。
3. 酶的分离和提纯
1)酶的用途及对酶纯度的要求: 科学研究——需要最高的纯度,必要时需要结晶 医用——需要很高的纯度,避免不良反应 食品工业——在安全性的基础上,纯度可低一些 工业用——在达到一定酶活性的基础上,对纯度 要求不高
2)酶的分离提纯在酶生产中投入成本很大 ① 蛋白酶的浓度很低,而分离提纯的费用往往 随着产物初始浓度的下降呈指数式上升。 ② 细胞破碎液或发酵液存在大量与目标酶蛋白 性质类似、分子量接近。 ③ 酶对环境条件敏感,环境中的蛋白酶容易作 用于目标酶,使其失活。
按现代观点,酶工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① 酶的大量生产和分离纯化及它们在细胞外的应用 ② 新颖酶的发现、研究和应用 ③ 酶的固定化技术和固定化酶反应器 ④ 基因工程技术应用于酶制剂的生产与遗传修饰酶的研究 ⑤ 酶分子改造与化学修饰以及酶结构与功能之间关系的研究 ⑥ 有机介质中酶的反应 ⑦ 酶的抑制剂、激活剂的开发及应用研究 ⑧ 抗体酶、核酸酶的研究 ⑨ 模拟酶、合成酶以及酶分子的人工设计、合成的研究
(一)酶的化学本质 (二)酶的来源和生产
(一)酶的化学本质
除了核酸酶之外,酶都是具有催化功能的蛋白 质。 1 蛋白质的性质
2、酶的化学组成
1 按组成成分 (1)单纯酶:其活性仅仅取决于蛋白质结构,如脲酶、蛋白酶、 淀粉酶、脂肪酶及核糖核酸酶。 (2)结合酶:只有结合非蛋白组分后(辅助因子)后才表现出活 性 全酶=酶蛋白+辅助因子 2、按酶分子大小 (1)单体酶:一般有有1条多肽链组成,几乎都是水解E, Mr=13000~35000,不含四级结构,如溶解酶,胰蛋白酶等 (2)寡聚酶:由几个亚基通过非共价键结合,Mr=35000~数百 万,具有四级结构,如磷酸化酶a和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 (3)多酶复合体:由几种酶嵌合而成的复合体,靠共价键连接 Mr﹥几百万。 (4)核酶 少数RNA 具有自我拼接加工的催化活性。
酶的作用专一性。通常把酶作用的物质称为该酶的底物 (substrate)。一种酶只作用于一种或一类底物。 反应专一性(键专一性):这些酶的专一性较低,能够催 化具有相同化学键或基团的底物进行某种类型的反应。如 酯酶 底物专一性:只能催化特定底物发生特定的反应。如脲酶 只能催化尿素,而且只能是水解反应 立体化学专一性:表现为对底物的构象有特殊的要求。如 L-乳酸脱氢酶只能催化L-乳酸的氧化,而对D-乳酸则不 起作用。
酶是生物催化剂,主要是蛋白质,也有核 酸,能在比较温和的条件下高效率的起催化 作用,使生物体内的各种物质处于不断的新 陈代谢中。 生物体内→新陈代谢→各种化学反应→条 件温和(37℃,近中性),速度快,有条不 紊。
(二)、 对酶的认识和研究历程
人们对酶的认识起源于生产实践,人类几千年前,都开始制 作发酵及食品。 1833 年,Pagon Persoz 从麦芽中得到一种能水解淀粉的物 质——淀粉酶。 1878 年,Kühne 将这类生物催化剂统称为“酶”(Enzyme) 1887年,Buechner兄弟发现不含酵母细胞的酵母提取液也 能使糖生成酒精,证实了发酵与细胞活力无关,并表明了酶 能以溶解的、有活性的状态从破碎的细胞中分离出来。 1926 年,Sumner 从刀豆中提取脲酶,得到结晶,证明是蛋 白质。后来,先后获得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的结晶 1969 年人工合成牛胰核糖核酸酶。 1983 年,发现核酸的催化功能——1989 获诺贝尔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