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肝损伤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
药物性肝损伤基层诊疗指南

THANKS
感谢观看
患者的自我保护
遵医嘱服药
患者应严格按照医生的处方和建议使用药物,不随意更改药物剂量 或疗程。
了解药物副作用
患者应了解所服药物可能的副作用,特别是肝损伤的风险,以便在 出现相关症状时及时就医。
避免自行用药和滥用药物
患者应避免自行购买和使用非处方药,尤其是那些具有肝毒性的药 物。同时,避免滥用药物,如滥用抗生素、解热镇痛药等。
少数患者可能伴有肾损害 、血液系统损害等肝外表 现。
实验室检查
肝功能检查
药物性肝损伤患者肝功能检查常 表现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升高,部分患者可伴有胆
红素升高。
血清学检查
检测药物特异性抗体或自身抗体 有助于诊断药物性肝损伤的原因
。
病毒学检查
排除病毒性肝炎等其他肝损害原 因。
患者需充分休息,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避 免刺激性食物。
补充维生素与矿物质
根据患者病情,适当补充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 物质。
3
密切监测肝功能
定期检测患者的肝功能指标,如血清谷丙转氨酶 (ALT)、谷草转氨酶(AST)等,以及凝血功 能、胆红素等。
特效药物治疗
抗炎保肝药物
如甘草酸制剂、水飞蓟素等,具有抗炎、保肝作用,可减 轻肝脏炎症损伤。
免疫抑制剂
对于免疫介导的药物性肝损伤,可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糖皮 质激素进行治疗,但需注意其副作用及适应症。
解毒剂
针对某些特定药物引起的肝损伤,可使用特异性解毒剂, 如N-乙酰半胱氨酸(NAC)用于对乙酰氨基酚中毒引起 的肝损伤。
药物性肝损

熊去氧胆酸、牛磺熊去氧胆酸、腺苷蛋氨酸
病例资料
入院诊断
结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药物性肝病学组提出的《药物性肝损伤 诊治指南》,考虑到患者起病前曾有明确的肝损伤药物(白藓皮) 使用史,结合相关实验室检查,排除其他肝病,药物性肝损伤因果 关系评估为10 分。综上,入院诊断:药物性肝损伤,急性肝细胞 损伤型,RUCAM评分:10 分。
病例资料
讨论
目前指南建议在肝窦阻塞综合征/肝小静脉闭塞症的早期应用低 分子肝素等抗凝治疗有一定效果。低分子肝素在妊娠期肝内胆汁 淤积症的患者中多有应用,在病毒性肝炎患者出现胆汁淤积时也 可应用低分子肝素。研究认为,肝炎肝损伤常存在肝脏组织微循 环障碍,肝窦内可见红细胞聚集的现象,个别的窦腔内可见血栓 形成;毛细胆管内可见胆管扩张,胆管内胆汁淤积。应用低分子 肝素后能够减轻肝细胞肿胀,通畅肝血窦管腔,减轻毛细胆管胆 汁淤积。虽然目前的指南并未推荐在药物性肝损伤中使用低分子 肝素,但基于低分子肝素能够改善肝脏微循环、促进肝细胞代谢 和再生的作用,在凝血功能正常的药物性肝损伤存在胆汁淤积的 情况下应用低分子肝素是否适宜,仍需进行大样本的前瞻性试验 研究。
3 药物性肝损伤类型与程度评估 4 药物性肝损伤的治疗原则及药物选择 5 药物选择的合理性
1
药物性肝损伤1例报告及治疗体会
病例资料
基本情况
患者女性,86岁,因“尿黄1周” 以“肝功能异常”收入院。1 周前患者 自觉小便颜色加深,无纳差、乏力、恶心、呕吐、腹胀等不适,大 便颜色正常。 查体:生命体征平稳,神志清,精神可,皮肤及巩膜轻度黄染,肝 掌及蜘蛛痣阴性,心肺听诊无异常。腹部查体未见阳性体征,双下 肢无水肿。既往“冠心病”病史10 余年,“皮肤湿疹”病史5年,间断应 用中药治疗,曾因服用含有首乌藤的中药致肝功能异常,后治愈。 起病前10d患者应用含有白藓皮的中药治疗湿疹。既往否认乙型肝炎、 丙型肝炎等慢病肝病史,否认长期大量饮酒及不洁饮食史。
2020年药物性肝损伤基层治疗指南

2020年药物性肝损伤基层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一、概述(一)定义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DILi),是指由各类处方或非处方的化学药物、生物制剂以及传统中药、天然药、保健品、膳食补充剂(TCM-N M-HP-DS)及其代谢产物乃至辅料等所诱发的肝损伤,亦称药物性肝病。
在药物使用过程中,因药物本身和/或其代谢产物导致,或由于特殊体质对药物的超敏感性或耐受性降低导致DILi发生,是最常见和最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ADR)之一,临床上可表现为急性或慢性肝病。
引起DILi的常见药物包括:非笛体抗炎药(N S AIDs)、抗感染药物(含抗结核药物)、抗肿瘤药物、中枢神经系统用药、心血管系统用药、代谢性疾病用药、激素类药物、某些生物制剂和TCM-NM-H P-DS等。
对乙酰氨基酚(APAP)是引起急性肝衰竭最主要的原因[1,2]。
我国报道较多的TCM-NM-HP-DS有:何首乌、含阰咯双浣生物碱的植物土三七[3,4,5],治疗骨质疏松、关节炎、白瘾风、银屑病、湿疹、座疮等疾病的某些复方制剂[6]。
导致妊娠期DILi常见的药物有:抗高血压药物(如甲基多巴和阱苯达嗓)、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药物(如丙基硫氧瞪唗)、抗菌药物(尤其是四环素)和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等[7]。
常见药物见表1。
3.妊娠期DILI的治疗,除停用肝损伤药物外,还应关注妊娠结局的改善,预防早产,加强胎儿监护,把握终止妊娠时机。
4.目前国内推荐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N-乙酰半胱氨酸(NAC)治疗早期ALF,但NAC对中、重度DILI的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NAC可清除多种自由基,临床越早应用效果越好。
NAC是2004年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用来治疗APAP引起的固有型DILI的唯一解毒药物。
不建议NAC用千儿童非APAP所致药物性ALF的洽疗,尤其是0~2岁的患儿[6]。
药物性肝损伤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及列线图模型的建立

·其他肝病·DOI:10.12449/JCH240320药物性肝损伤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及列线图模型的建立王诗美1a,靳帅2,李俊儒1a,王娜1b,陈岩1a,崔莹1a,马明明1b,胡晓丽1a1 哈尔滨工业大学附属黑龙江省医院 a.感染科, b.药学部,哈尔滨 1500362 贵州医科大学大健康学院,贵阳 550025通信作者:胡晓丽,********************(ORCID:0000-0002-4615-1299)摘要:目的 探讨药物性肝损伤(DILI)患者临床转归的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并进行内部验证。
方法 回顾性分析哈尔滨工业大学附属黑龙江省医院2017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188例DILI患者的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数据,根据患者临床转归分为结局良好组(n=146)和不良结局组(n=42)。
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
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DILI患者临床转归相关的独立影响因素。
R Studio 4.1.2软件构建列线图模型,通过校准曲线、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 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DCA)对模型进行内部验证。
结果 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肝活检诊断DILI、PLT、ChE、Alb、PTA、IgM和IgG与DILI患者不良结局相关(P值均<0.05)。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肝活检诊断DILI(OR= 0.072,95%CI:0.022~0.213,P<0.001)、临床分型(OR=0.463,95%CI:0.213~0.926,P=0.039)、ALT(OR=0.999,95%CI:0.998~1.000,P=0.025)、PTA(OR=0.973,95%CI:0.952~0.993,P=0.011)和IgM(OR=1.456,95%CI:1.082~2.021,P= 0.015)是DILI患者临床转归的独立影响因素。
中国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2023 年版

中国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2023 年版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标题:中国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2023年版)——临床实践的关键指导****摘要:**中国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2023年版)是针对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DILI)的最新权威指导文件,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DILI的识别、诊断和治疗能力。
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

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概述药物性肝损伤是指药物与肝脏之间的代谢反应导致肝脏损伤,其中包括肝脏细胞的坏死、肝酶的释放和其他严重的病理反应。
随着使用药物数量的增加,药物性肝损伤成为临床治疗的一大难题。
因此,在临床工作中,提高对药物性肝损伤的认识和预防是至关重要的。
病因药物性肝损伤的病因十分复杂,大致可分为以下两大类:直接肝毒性药物这种药物直接会对肝细胞产生直接损害,例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异烟肼和利福平等抗结核药物;•4-氨基邻苯二甲酸(PAM);•苯丙氨酸、磺胺类药物,阿司匹林等止痛药等。
免疫性肝损伤药物免疫性肝损伤药物可以诱发由机体免疫系统介导的肝脏细胞自身免疫性损伤反应,例如:•抗生素如氯霉素、氯哌灵、甲氧苄啶、青霉素、四环素和磺胺等;•解热镇痛药;诊断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表现和其他肝病相似,通常是:•肝区疼痛;•乏力和全身不适感;•皮肤黄疸;•黄疸期间神经系统和胆道系统功能的障碍;•肝功能指标的异常,如转氨酶、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移酶(GGT)和总胆红素等水平的升高;•血清及尿中食欲增强素的增高。
如果患者出现上述症状,应该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
医生应该注意通过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和反复检查,进一步确认患者是否存在药物性肝损伤。
对于患者来说,若出现不同寻常的症状,应尽早就医,以便及时得到到技术支持和治疗。
治疗对药物性肝损伤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停止疑似药物的使用停用药物是药物性肝损伤治疗的第一步。
对于患者,如果他们正在使用任何疑似诱发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应该在医师的指导下立即停止使用。
如果疑似药物无法确定,应立即放弃其他可能的影响因素,如酒精摄入或其他化学性物质的接触。
对症治疗对症治疗是药物性肝损伤诊治的重要环节,能够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常包括:•给予肝保护药物,如乙酰半胱氨酸 (NAC)、左旋多巴、腺嘌呤、N-乙酰半胱氨酸等;•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补充;•输液补充体液,补充营养。
【基层常见疾病诊疗指南】2019药物性肝损伤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

【基层常见疾病诊疗指南】2019药物性肝损伤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在药物使用过程中,因药物本身和/或其代谢产物导致,或由于特殊体质对药物的超敏感性或耐受性降低所导致的肝脏损伤称为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亦称药物性肝病,是最常见和最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ADR)之一。
临床上可表现为各种急慢性肝病,轻者停药后自行恢复,重者危及生命。
目前明确引起DILI的药物超过1 000种,DILI占非病毒性肝病的20%~50%,暴发性肝衰竭的13%~30%,发达国家患病率为1/10万~20/10万[1,2]。
国内尚未有全国性的流行病学调查[3,4]。
根据我国一项多中心大型回顾性研究报告,我国普通人群DILI的年发病率为23.80/10万,高于西方国家的报告[5]。
我国急性DILI 的诊断病例逐年上升,传统中草药和膳食添加以及抗结核药是我国DILI 的主要原因[5,6]。
DILI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
(一)定义DILI是指由各类处方或非处方的化学药物、生物制剂及传统中药、天然药、保健品、膳食添加剂(TCM-NM-HP-DS)及其代谢产物乃至辅料等所诱发的肝损伤。
引起DILI的常见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抗感染药物(含抗结核药物)、抗肿瘤药物、中枢神经系统用药、心血管系统用药、代谢性疾病用药、激素类药物、某些生物制剂和TCM-NM-HP-DS等是引起DILI的常见药物。
对乙酰氨基酚是引起急性肝衰竭最主要的原因[7,8]。
我国报道较多的引起DILI的中药有:何首乌,含吡咯双烷生物碱的植物土三七等[9,10,11],治疗骨质疏松、关节炎、白癜风、银屑病、湿疹、痤疮等疾病的某些复方制剂[12]。
导致妊娠期DILI常见的药物有:甲基多巴、肼苯达嗪、抗菌药物、丙基硫氧嘧啶(PTU)及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等[13]。
(二)分类1.按病程分类:可分为急性和慢性[14]。
药物性肝损伤基层诊疗指南

06
肝移植:对于严重肝损伤,考虑 肝移植治疗
特殊治疗
01 药物治疗:使用保肝药物, 如甘草酸制剂、水飞蓟素等
02 营养支持:提供充足的营养, 如蛋白质、维生素等
03 肝移植:对于严重肝损伤患 者,可以考虑肝移植
04 辅助治疗:如中医治疗、心 理治疗等,以减轻患者痛苦, 提高生活质量
合理用药
遵循医嘱:严格按 照医生处方用药, 避免自行调整剂量 或停药
定期监测
● 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了解肝脏健康状况 ● 定期进行药物浓度监测,了解药物在体内的代谢情况 ● 定期进行肝组织活检,了解肝脏病理变化 ● 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了解肝脏形态和功能变化 ● 定期进行病毒学检查,了解病毒感染情况 ● 定期进行免疫学检查,了解免疫功能变化 ● 定期进行遗传学检查,了解遗传变异情况 ● 定期进行营养学检查,了解营养状况变化 ● 定期进行心理评估,了解心理状态变化 ● 定期进行生活方式评估,了解生活习惯变化 ● 定期进行环境评估,了解环境污染情况
演讲人
目录
01. 药物性肝损伤概述 02. 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 03. 药物性肝损伤的治疗 04. 药物性肝损伤的预防
药物性肝损伤的定义
药物性肝损伤是 指由药物或其代 谢产物引起的肝 脏损伤。
药物性肝损伤是药 物不良反应的一种, 可表现为急性或慢 性肝损伤。
药物性肝损伤的严 重程度不一,轻者 可表现为肝功能异 常,重者可导致肝 衰竭甚至死亡。
皮肤瘙痒:皮 肤出现瘙痒、 皮疹等过敏反 应
全身症状:乏 力、低热、关 节疼痛等
病史采集
询问患者是否有药物过 敏史
了解患者近期服用的药 物种类和剂量
询问患者是否有其他疾 病史,如肝炎、糖尿病
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物性肝损伤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一、概述(一)定义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是指由各类处方或非处方的化学药物、生物制剂以及传统中药、天然药、保健品、膳食补充剂(TCM-NM-HP-DS)及其代谢产物乃至辅料等所诱发的肝损伤,亦称药物性肝病。
在药物使用过程中,因药物本身和/或其代谢产物导致,或由于特殊体质对药物的超敏感性或耐受性降低导致DILI发生,是最常见和最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ADR)之一,临床上可表现为急性或慢性肝病。
引起DILI的常见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抗感染药物(含抗结核药物)、抗肿瘤药物、中枢神经系统用药、心血管系统用药、代谢性疾病用药、激素类药物、某些生物制剂和TCM-NM-HP-DS等。
对乙酰氨基酚(APAP)是引起急性肝衰竭最主要的原因。
我国报道较多的TCM-NM-HP-DS有:何首乌、含吡咯双烷生物碱的植物土三七,治疗骨质疏松、关节炎、白癜风、银屑病、湿疹、痤疮等疾病的某些复方制剂。
导致妊娠期DILI常见的药物有:抗高血压药物(如甲基多巴和肼苯达嗪)、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药物(如丙基硫氧嘧啶)、抗菌药物(尤其是四环素)和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等。
常见药物见表1。
表1 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常见药物(二)流行病学DILI占非病毒性肝病的20%~50%,暴发性肝衰竭的13%~30%,发达国家患病率为1/10万~20/10万。
目前报告的DILI病例主要来源于住院或门诊患者。
我国近期一项多中心大型回顾性研究报告,普通人群DILI的年发病率为23.80/10万,高于西方国家。
我国急性DILI诊断病例逐年上升,急性DILI患者约占急性肝损伤住院患者的20%,传统中草药和膳食补充剂以及抗结核药是我国DILI的主要原因。
DILI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
(三)分类1.DILI按病程可分为急性和慢性。
急性DILI指DILI发生6个月内,肝功能恢复正常,无明显影像学和组织学肝功能损伤证据。
慢性DILI指DILI 发生6个月后,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及总胆红素(TBil)仍持续异常,或存在门静脉高压或慢性肝损伤的影像学和组织学证据。
DILI绝大多数为急性。
2.DILI按受损靶细胞可分为肝细胞损伤型、胆汁淤积型、混合型和肝血管损伤型。
其中前3种类型可根据R值划分,R值=血清[ALT实测值/ALT的正常值上限(ULN)]/(ALP实测值/ALP的ULN)。
(1)肝细胞损伤型:占DILI的90%。
血清生化特征为ALT≥3倍ULN且R值≥5,临床表现类似急性病毒性肝炎,常于停药1~2个月恢复正常,少数并发肝衰竭者死亡率高达90%,组织学以肝细胞坏死以及汇管区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
APAP和异烟肼为代表性药物。
(2)胆汁淤积型:血清生化学特征为ALP≥2倍ULN且R值≤2,临床表现为黄疸和瘙痒,组织学以毛细胆管型胆汁淤积为特征。
雌激素和雄激素为代表性药物。
(3)混合型:血清生化特征为ALT≥3倍ULN,ALP≥2倍ULN且2<R值<5,常有黄疸,组织学改变以毛细胆管胆汁淤积伴肝细胞坏死和汇管区炎症细胞浸润为特征。
诱导此型肝损伤的药物较多,别嘌呤醇、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硫唑嘌呤为代表性药物。
(4)肝血管损伤型:此型相对少见,且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临床类型包括肝窦阻塞综合征/肝小静脉闭塞病(SOS/VOD)、紫癜性肝病(PH)、巴德-吉亚里综合征(BCS)、特发性门静脉高压症(IPH)等。
导致血管性肝损伤的药物包括含有吡咯里西啶生物碱的草药、某些化疗药物、激素、避孕药、免疫抑制剂和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等。
3.DILI按发病机制还可分为固有型和特异质型。
固有型DILI具有可预测性,与药物剂量密切相关,潜伏期短,个体差异不显著,临床已较少见,因收益明显大于风险的药物才能批准上市;特异质型DILI具有不可预测性,潜伏期几天至几周不等,个体差异显著,通常与药物剂量无相关性,临床表现多样化,动物实验难以复制,临床较常见。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一)病因导致DILI的药物可分为可预测性和不可预测性两类:可预测性药物是指一旦使用该药物绝大多数人出现肝损伤,呈剂量依赖性,并与用药时间相关,代表性药物有APAP、胺碘酮、环磷酰胺、环孢素、甲氨蝶呤等;不可预测性药物是指肝损伤程度与该药物剂量和疗程无关,常发生在一些过敏或代谢特异体质的患者,由机体免疫介导,临床上出现类似急、慢性肝炎或自身免疫性肝病的临床表现。
大多数药物是不可预测的。
(二)危险因素DILI危险因素包括高龄、女性、妊娠、饮酒、联合使用药物、合并慢性肝病、合并艾滋病等。
高龄因素对DILI发病率的影响可能源于老年人服用更多药物,增加了特定药物的易感性;且高龄因素会对DILI表型产生影响。
女性是某些特定药物相关DILI的危险因素,如米诺环素和呋喃妥因,且女性更易发生急性肝损伤。
虽然国际医学科学组织理事会(the Council for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of Medical Sciences,CIOMS)的Roussel Ucloof因果关系评估法(the Roussel Uclaf Causality Assessment Method,RUCAM)评估量表将妊娠作为危险因素,但目前支持孕妇更易发生DILI的证据有限;更重要的是要区分妊娠期DILI和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
慢性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可被认为是抗HIV和抗结核治疗相关DILI 的危险因素。
药物相关风险因素包括药物剂量、肝脏药物代谢、亲脂性、药物相互作用、特殊化学成分、线粒体危害、肝胆转运抑制等。
(三)发病机制DILI发病机制复杂,是多种机制先后或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药物的直接肝毒性和特异质性肝毒性作用。
药物的直接肝毒性指摄入人体内的药物和/或其代谢产物对肝脏产生的直接损伤,常呈剂量依赖性和可预测性,药物的直接肝毒性可进一步引起其他免疫和炎症反应的肝损伤机制。
特异质性肝毒性指因个体药物代谢异常、药物介导免疫损伤或个体遗传差异等因素,导致个体DILI的易感性增加。
1.药物代谢异常机制:药物在肝脏需经肝药酶特别是细胞色素P450(CYP450)酶系的代谢,CYP450酶系对药物的代谢有双重性,当解毒被抑制或增强药物毒性被诱导时都可引起肝脏损伤。
药物经CYP450酶系代谢后,与还原型谷胱甘肽、葡萄糖醛酸等蛋白或氨基酸结合,进一步促进其排泄,当还原型谷胱甘肽、葡萄糖醛酸等不足时会产生肝毒性。
2.遗传因素在药物性肝损伤中的作用:基因的差异可使个体间肝药酶的活性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最终表现为药物代谢的多态性。
CYP酶系是由众多P450酶组成的代谢酶系统,该系统中的不同酶由不同的基因编码。
若某一种P450酶基因发生突变,则可使其表达的酶蛋白活性异常,对药物的代谢能力下降,如异烟肼慢代谢型者出现肝损伤的几率就明显高于快代谢型者。
当编码谷胱甘肽合成酶的基因变异时,谷胱甘肽合成减少,进而可使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在体内蓄积。
此外,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基因多态性可能导致人体更易对药物引起适应性免疫反应。
3.药物介导免疫损伤机制:在少数特异性个体中,药物及其代谢物可能作为半抗原与肝内的特异性蛋白结合形成抗原,或在CYP450的作用下生成CYP450-药物加合物,使CYP450酶的活性丧失,或激活针对CYP450的免疫反应,通过细胞毒作用损伤肝细胞和胆管上皮细胞。
此外,CYP450-药物加合物还可被抗原提呈细胞上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MHC-Ⅱ)类分子所识别并与T细胞受体(TCR)、CD4分子相互作用激活T细胞。
被激发的Th1反应通过释放干扰素γ(IFN-γ)等细胞因子激活库普弗细胞,产生炎症因子TNFα和IL-1并促进CD8+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前体细胞向CTL转化,通过直接杀伤及启动凋亡机制损伤肝细胞和胆管上皮细胞。
被激发的Th2反应通过释放IL-4、IL-5诱导B细胞活化,产生抗体并促进嗜酸细胞向汇管区聚集。
嗜酸细胞释放过氧化物酶、嗜酸细胞源性神经毒素、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等损伤胆管上皮细胞。
CYP450-药物加合物介导的免疫反应还可激活NK及NKT细胞,通过介导抗体依赖细胞毒(ADCC)以及直接接触杀伤方式损伤肝细胞和胆管上皮细胞。
三、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与转诊(一)临床表现急性DILI潜伏期差异很大,1 d到数月皆可,一般1~4周。
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仅有血清ALT、AST、ALP及γ-谷氨酰转肽酶(GGT)等肝脏生化指标不同程度的升高;部分患者有乏力、食欲减退、厌油、肝区胀痛及上腹不适等消化道症状;淤胆明显者可有全身皮肤黄染、大便颜色变浅和瘙痒等;少数患者可有发热、皮疹、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关节酸痛等过敏表现,还可能伴有其他肝外器官损伤的表现;病情严重者可出现急性肝衰竭(ALF)或亚急性肝衰竭(SALF)。
慢性DILI表现为慢性肝炎、肝纤维化、代偿性和失代偿性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病(AIH)样DILI、慢性肝内胆汁淤积和胆管消失综合征(VBDS)等;少数患者还可出现SOS/VOD及肝脏肿瘤等,SOS可呈急性,并有腹水、黄疸、肝脏肿大等表现。
(二)诊断1.DILI诊断是排除性诊断,全面、细致地追溯可疑用药史和除外其他肝损伤的病因对诊断至关重要。
RUCAM量表可用于评估药物诱发的肝损伤的因果关系,指导对疑似DILI患者进行系统和客观评估。
据RUCAM量表评分结果将药物与肝损伤的因果相关性分为5级:>8分为极可能,6~8分为很可能,3~5分为可能,1~2分为不太可能,≤0分可排除。
2.DILI诊断的基本条件:(1)有药物暴露史。
(2)排除其他原因或疾病所致的肝功能损伤。
(3)可能有危险因素和药物说明书含有肝毒性信息。
(4)肝脏损伤在相应的潜伏期,通常1~4周。
(5)停药后,肝功能指标有所改善。
(6)偶尔再次给药,迅速激发肝损伤。
其中(1)(2)是诊断DILI的必要条件,(3)~(6)是非必要条件。
3.DILI严重程度分级:目前国际上通常将急性DILI的严重程度分为1~5级,中华医学会参与制定的《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中将DILI分为0~5级。
0级(无肝损伤):患者对暴露药物可耐受,无肝毒性反应。
1级(轻度肝损伤):血清ALT和/或ALP水平呈可恢复性升高,TBil<2.5倍ULN(2.5 mg/dl或42.75 μmol/L),且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5。
多数患者可适应。
可有或无乏力、虚弱、恶心、厌食、右上腹痛、黄疸、瘙痒、皮疹或体重减轻等症状。
2级(中度肝损伤):血清ALT和/或ALP水平升高,TBil≥2.5倍ULN,或虽无TBil升高但INR≥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