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三十年战争

合集下载

经济瓶颈引发的大混战——三十年战争

经济瓶颈引发的大混战——三十年战争

经济瓶颈引发的大混战——三十年战争三十年战争(1618年—1648年),是由神圣罗马帝国的内战演变而成的一次大规模的欧洲国家混战,也是历史上第一次全欧洲大战。

地理大发现100年之后,西欧经济受制于供需疲软,达到天花板,在技术革命和制度转型之前,西欧这块经济蛋糕难以继续增大。

16世纪的宗教改革和宗教战争,使西欧告别千篇一律的中世纪封建统治,形成了不同的政治结构和经济结构,直接后果就是西欧各国的不均衡发展。

经济停滞和财富分配不均引发西欧各国争夺利益,终于爆发三十年战争,这场战争是欧洲各国利益矛盾以及宗教纠纷激化的产物,名义上它是宗教战争的高潮,实质上宗教彻底成为战争的幌子,是一场最不纯粹的宗教战争。

这场战争彻底改变了欧洲秩序,是西欧近代史的开端。

中国此时正是明亡清兴时期,1618年努尔哈赤誓师伐明,1644年崇祯自缢,明朝灭亡。

与三十年战争的时间基本吻合,十分巧合。

一德意志五十年“冷战”与宗教改革一样,三十年战争起始于德意志内乱,战场也在德意志。

我们先来看看德意志的情况。

1政治胜利,而非宗教胜利16世纪下半叶,当英法等国忙着处理国内的宗教战争时,德意志并没有卷入其中。

1555年《奥格斯堡条约》,在德意志天主教和路德教之间换来了来之不易的停战,一直持续到1618年。

《奥格斯堡条约》的指导原则是“诸侯决定领土范围内的宗教信仰”,天主教诸侯可以将天主教教义强加到所有臣民身上,路德教诸侯也是如此。

按照宗教的不同,德意志分成了南北两部分:南部天主教,北部路德教,从此德意志不再可能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

紫色是路德教,灰色是天主教但是,与英格兰、苏格兰和尼德兰的宗教战争结局不同,《奥格斯堡条约》是宗教妥协,而不是政治妥协。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它是诸侯为巩固自身权利的维稳措施,对整个德意志和单个诸侯国的政治体制没有造成影响。

所以,这个条约谈不上是路德教的胜利,而是诸侯的胜利。

与加尔文教奋力向天主教和封建传统发起猛烈攻击不同,路德教“自甘堕落”地倒向诸侯怀抱,丧失活力。

三十年战争的成因和结果

三十年战争的成因和结果

三十年战争的成因和结果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欧洲的宗教改革发展如火如荼。

由马丁·路德启发的基督教新教运动将德国带入了新教改革时代,在欧洲北部、中部和东部国家影响深远。

这不仅对欧洲社会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也促使了三十年战争的爆发。

一、三十年战争的起源三十年战争的根源在于宗教改革运动及其分裂作用。

教会宗教和宗教权力是欧洲基督教社会中的支配力量,在改革运动的一系列冲击下,欧洲社会各阶层和各界各派以不同的方式分裂和纷争。

新教徒在旧教徒的眼中成了异端,二者之间的敌视长期存在,并逐渐演化成战争。

但战争并非由此自然而然地爆发。

欧洲各国都在尝试通过外交协商来解决分歧,但双方的观念对立和领土的争夺最终导致了战争的爆发。

二、三十年战争的进程三十年战争发现于1618年,起此之前欧洲的各个国家通过交涉尽力地化解矛盾,但最终还是爆发了战争。

起初,波西米亚的新教协会组织了一个叫“罗兹诺夫协议”的反对哈布斯堡王朝的议会,控制了维也纳中央机构,领导人为协会会员弗雷德里希王子。

哈布斯堡王朝拒绝接受协议和议会的合法性,引发了波西米亚不满和抵抗,于是战争在波西米亚爆发了。

三甚至连续了三个时期,是最长、最残酷、最复杂的战争之一。

长达三十年的战争期间,欧洲和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战争对欧洲各国和人民产生了极具破坏性的影响。

从1618年至1648的三十年间,主要涉及九个战争地区,波西米亚、下奥地利、上奥地利、莱茵地区、东普鲁士、西普鲁士、丹麦、瑞典和法国,整个欧洲大陆三分之一的地区被卷进战争,十几个国家参战,约有八百万人死于战争及为时先后引起的饥荒和疾病。

三、三十年战争的影响三十年战争造成了欧洲深远的影响。

战争的结果是导致欧洲的在政治和宗教方面发生深刻的变化,重新建立了欧洲国家的权力和政治格局,奠定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基础,结束了16世纪以来欧洲中部政治和宗教的矛盾。

在三十年战争结束后,以后的百多年,欧洲总体上呈现了平衡发展的态势,稳定了欧洲整个政治局面。

30年战争

30年战争
第十六章
三十年战争
一,战争的起因 二,布拉格起义和三十年战争的开始 三,瓦伦斯坦反击丹麦入侵的斗斯特伐里亚和约
1,17世纪初年的德国仍然没有民族统一,分裂割 , 世纪初年的德国仍然没有民族统一 世纪初年的德国仍然没有民族统一, 据依然如故。 据依然如故。 • 北方诸侯多信路德教,如萨克森、黑森、勃兰登 北方诸侯多信路德教,如萨克森、黑森、 梅克伦堡、普鲁士、 堡、梅克伦堡、普鲁士、波美拉尼亚和荷尔斯坦 莱茵河上游的巴拉丁、符腾堡和巴登, 等。莱茵河上游的巴拉丁、符腾堡和巴登,则宗 卡尔文教。 卡尔文教。 • 天主教势力的大本营在南方的巴伐利亚和奥地利, 天主教势力的大本营在南方的巴伐利亚和奥地利, 同时在莱茵河下游的科隆、特里尔、 同时在莱茵河下游的科隆、特里尔、美茵兹三个 大主教区以及闵斯特主教区和尤利希公国也有很 大势力。 大势力。 • 德国皇室哈布斯堡家族控制着奥地利、捷克、士 德国皇室哈布斯堡家族控制着奥地利、捷克、 瓦本和阿尔萨斯一带,比任何诸侯的版图都大、 瓦本和阿尔萨斯一带,比任何诸侯的版图都大、 势力都强。它的旁支还控制着西班牙。德皇依靠 势力都强。它的旁支还控制着西班牙。 自己的实力,利用诸侯之间的矛盾, 自己的实力,利用诸侯之间的矛盾,积极推行中 央集权政策
• 2,“新教联盟”与 “天主教联盟”的 成立。 天主教联盟” 成立。 , 新教联盟” • 1608年5月14日,巴拉丁、符腾堡、巴登、黑森、 年 月 日 巴拉丁、符腾堡、巴登、黑森、 勃兰登堡等新教诸侯在法兰克尼亚的安豪森集会, 勃兰登堡等新教诸侯在法兰克尼亚的安豪森集会, 决定成立以巴拉丁选侯弗里德里希为首领的“ 决定成立以巴拉丁选侯弗里德里希为首领的“新 教联盟” 教联盟”,宣布互通情报和一方受到攻击时互相 支援。 支援。 • 对此,天主教方面迅速作出反应。1609年7月10 对此,天主教方面迅速作出反应。 年 月 天主教诸侯在慕尼黑召开会议, 日,天主教诸侯在慕尼黑召开会议,成立以巴伐 利亚公爵马克西米连为首的“天主教联盟” 利亚公爵马克西米连为首的“天主教联盟”。 • 两个军事集团的内部还有很大分歧:新教联盟中 两个军事集团的内部还有很大分歧: 有路德派和卡尔文派的矛盾, 有路德派和卡尔文派的矛盾,天主教联盟中有巴 伐利亚公爵与德国皇帝争夺领导权的斗争。 伐利亚公爵与德国皇帝争夺领导权的斗争。

三十年战争的血腥

三十年战争的血腥

三十年战争的血腥三十年战争,是欧洲历史上一场持续了30年的宗教和政治冲突,从1618年开始,一直持续到1648年结束。

这场战争给整个欧洲大陆带来了巨大破坏和人道主义危机,被普遍认为是欧洲历史上最为血腥和毁灭性的战争之一。

一、宗教与政治的交织三十年战争源于宗教和政治的矛盾交织。

当时,欧洲的宗教版图几乎完全被天主教占据,而新教的兴起对天主教的统治构成了巨大挑战。

斯德哥尔摩教会会议(Stockholm Church Congress)的爆发标志着战争的开始,德国的信仰问题成为了引爆点。

二、战火蔓延与各国参战三十年战争很快从信仰问题扩展到了政治争斗,并融合了国家扩张的动机。

神圣罗马帝国的各个边境国家被卷入战争,如瑞典、法国、西班牙等。

战争的规模迅速扩大,战线也逐渐拉长,成为一场波及整个欧洲大陆的战争。

各国军队不断征募、训练并参战,战场上的血腥场面让人战栗。

三、无辜百姓的苦难三十年战争给普通百姓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在战争期间,战场上的屠杀和掠夺无孔不入,整个欧洲大陆陷入了无尽的混乱和破坏。

城市和乡村被摧毁,庄稼被焚,人们流离失所、饥寒交迫。

无数无辜的妇女、儿童和老人在这场战争中丧生,他们的鲜血染红了整个欧洲大陆。

四、外交与和平的努力随着战争的延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战争所带来的破坏和痛苦,于是各方纷纷尝试通过外交途径寻求和平解决。

西法三十年和约(Treaty of Westphalia)的签订标志着战争的结束,各方通过谈判达成了停战和国界调整等共识,欧洲逐渐恢复了相对的和平。

五、三十年战争的遗产三十年战争结束后,欧洲大陆的政治、宗教和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革。

神圣罗马帝国的权威受到削弱,国家主权逐渐得到认可。

宗教改革的进程加速,新教在欧洲的地位逐渐提升。

此外,战争还为欧洲带来了深远的军事技术和战略理论上的革新。

六、反思与教训三十年战争虽然给欧洲大陆带来了巨大痛苦,但也提供了宝贵的反思和教训。

人们开始对战争的残酷性和毁灭性进行深刻思考,对和平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欧洲历史上的两次三十年战争——1618—16481733—17

欧洲历史上的两次三十年战争——1618—16481733—17

欧洲历史上的两次三十年战争——1618—1648 &1733—1763战端之起源1555年的“奥格斯堡和平”使德意志内部的宗教纷争得以暂时平息。

然而这一纸协定仅仅涉及新教路德派和罗马教会,却未曾考虑到加尔文派在德意志各邦迅速发展的事实。

三十年战争肇始自加尔文教徒争取权利的斗争,哈布斯堡王朝治下的波希米亚王国是战争的发源地。

波希米亚阶段(1618--1625)1617年波希米亚的议会选举斯蒂利亚的菲迪南为波希米亚的国王。

(身为哈布斯堡王朝王子的菲迪南在两年后当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世称菲迪南二世(1619--1637),这位帝国的未来皇帝是罗马天主教的狂热信徒。

)菲迪南的当选使波希米亚的加尔文教徒非常恐慌,他们害怕自己会失去原本就不很牢固的宗教权利。

而1618年5月布拉格的新教徒暴动,他们将国王的两个钦差从七层楼的窗户扔了出去,幸好楼下堆了厚厚的一堆牛粪两人只受了一点轻伤,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布拉格掷出窗外”事件。

事件发生后,波希米亚组成以图伦伯爵为首的政府,宣布脱离哈布斯堡王朝。

1619年,波希米亚议会选举新教同盟领袖巴拉丁选候腓特烈为国王(史称腓特烈五世)并向哈布斯堡王朝宣战。

菲迪南得到了天主教同盟的领袖巴伐利亚的马克西米利安一世(1573--1651)的支持。

由梯里(1559--1632)指挥的帝国军队和巴伐利亚王国军队侵入了波希米亚,1620年报11月在布拉格附近发生的白山会战中梯里取得了对波希米亚军队的决定性胜利,战败的腓特烈流亡荷兰。

菲迪南重新获得了波希米亚,而马可西米利安则得到了原属腓特烈的帝国选侯地位。

三十年战争的波希米亚篇章就此以皇帝和天主教同盟的胜利而告终。

丹麦阶段(1625--1629)丹麦之介入战争源于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四世(他也是丹麦的路德教徒的领袖)支持帝国的新教徒反对菲迪南二世。

当然克里斯蒂安作为帝国荷尔斯泰因公国的公爵的身份也是他于皇帝对立的原因之一。

关于三十年战争的历史书

关于三十年战争的历史书

关于三十年战争的历史书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三十年战争,又称为德国宗教战争或德国内战,是欧洲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战争。

这场战争发生在17世纪初,持续了整整三十年之久,波及了欧洲大部分国家,给欧洲大陆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变革。

三十年战争以宗教和政治冲突为起因,导致了欧洲各个势力之间的复杂纠葛,最终以《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结束。

三十年战争的背景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

在这一时期,欧洲的政治体系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和动荡,新教改革的影响日益扩大,教会的权威受到了挑战,各国内部和国际关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宗教和政治的关系也变得越发紧张,不同信仰的人民之间的矛盾逐渐升级,最终演变成了一场毁灭性的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各大势力都有自己的参与和动机。

天主教势力主要由神圣罗马帝国的哈布斯堡王朝和西班牙组成,他们试图维护天主教会的权威和统治地位。

而新教势力则主要由瑞典、丹麦、法国等国家组成,他们试图抵抗天主教势力的压迫,捍卫新教徒的权益。

三十年战争的爆发,首先是因为神圣罗马帝国内部的宗教冲突。

帝国内部有着各种不同的教派和信仰,而且教派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导致了各种冲突和战争的爆发。

这些内部冲突逐渐升级为国际性的宗教战争,波及了整个欧洲大陆。

在整个三十年战争期间,欧洲大陆上发生了无数次激烈的战斗和冲突。

战争的规模之大,造成的破坏之广泛,使得整个欧洲社会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农民和城市居民遭受了无辜的伤害,城市和乡村被焚毁,人口锐减,经济发展陷入停滞甚至倒退。

在战争的最后阶段,尽管双方都感到疲惫不堪,但战争依然持续,直到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的签订才结束了这场持续了三十年之久的宗教战争。

这一条约正式结束了战争,规定了各国之间的边界和领土归属,维护了欧洲的和平和稳定。

三十年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对欧洲各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场战争使得欧洲各国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张,加深了各国之间的仇恨和敌意,同时也加剧了各国内部的分裂和冲突。

17世纪欧洲的三十年战争

17世纪欧洲的三十年战争

第三部:雪地国王虎踞德意志德国境内的三十年战争进行到1630年已经经过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提利伯爵击败了波希米亚叛乱者和帕拉亭选帝侯,第二阶段提利和华伦施坦因合力击败了丹麦国王。

这样,欧洲大陆再也没有值得一提的新教势力能跟皇帝一争高下,似乎皇权统一德意志的日子也不远了。

这时,欧洲各个新教国家都把目光投向北方的瑞典,年轻的瑞典国王古斯塔夫·阿道夫扮演德意志新教救世主的时机已经成熟。

1.年轻的国王古斯塔夫的祖父是瑞典瓦萨王朝的创始者古斯塔夫一世。

在瓦萨王朝之前,北欧的三个国家,瑞典、丹麦、挪威,是一个统一的联合王国。

老古斯塔夫时代,三个国家分开,瑞典开始瓦萨王朝。

老古斯塔夫死后,他的三个儿子相继即位国王,分别是长子埃里克14世(1560-1568年在位),次子约翰三世(1568-1592年在位),和四子查理九世(1604-1611年在位)。

我们故事的主人公古斯塔夫·阿道夫,就是查理的儿子。

这中间还有一番周折。

老古斯塔夫一世信仰新教,瑞典也是一个新教国家。

但是他的长子和次子却倾向于天主教。

长子埃里克表面上还是新教徒,没有改宗,但是次子约翰在位时就改信旧教了。

约翰死后,马上即位的并不是他的弟弟查理,而是他的儿子西格蒙德当了12年国王。

西格蒙德也信旧教,而且有把瑞典改成旧教国家的意思,这让瑞典的臣民们非常担心。

正好12年1604年西格蒙德又当选了波兰国王,因此瑞典的贵族和议会强迫西格蒙德退位,专心去当波兰国王。

西格蒙德的继任瑞典国王就是王叔查理,也就是老古斯塔夫的四子和古斯塔夫·阿道夫的父亲。

西格蒙德的王位被叔叔夺去,自然心有不甘,时时不忘复辟,所以在查理和他的儿子古斯塔夫·阿道夫在位期间,波兰一直是瑞典的死敌。

查理的王太子,古斯塔夫·阿道夫从小就显露出过人的天赋。

这一方面得益于皇家良好的教育,另一方面,我认为也得益于血统。

瓦萨家族的历代瑞典国王大多是智商很高但是享寿不永的人物,而且几乎个个都爱冒险,尤其以古斯塔夫和后世的查理十二世为甚,在这个家族的血统中,就有智力早熟和疯狂的基因。

三十年战争有哪两大阵营

三十年战争有哪两大阵营

三十年战争有哪两大阵营三十年战争堪称历史上第一次全欧大战,三十年战争有著名的吕岑会战、罗克鲁瓦会战等战役,这场战争也被视为欧洲近代史的开始。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三十年战争有哪两大阵营,希望你喜欢。

三十年战争的两大阵营它们分别是欧洲的两个在各个方面都拥有强大影响力的强国集团。

这两个集团代表着两个王朝,即哈布斯堡王朝和另外一个专门为反抗哈布斯堡王朝而建立的王朝集团。

只不过这两大阵营的前一个是属于国家性质的王朝,而后一个则是由于人民对于王朝制度不满而自行组织的王朝。

三十年战争就是围绕着这两大阵营为了争夺权势以及自己的领土霸业而逐步展开的。

三十年战争的作用三十年战争,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是欧洲近代史的开始。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缔结,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被认为是近代国际关系的开端。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标志着近代意义上的国际社会得以形成,由它决定的国际法也真正产生。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所构建的国际秩序影响深远,一直延续到1815年维也纳会议所确立的维也纳体系。

三十年战争过程13世纪以后,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神圣罗马帝国皇权日益衰微,各邦诸侯割据称雄。

信奉新教(路德教、加尔文教)的诸侯和信奉旧教(天主教)的诸侯在宗教纠纷的掩饰下争夺地盘和反对皇帝专权,并分别组成“新教联盟”和“天主教联盟”。

哈布斯堡王朝极力限制新教活动,争取旧教诸侯重振帝国皇权,并得到罗马教皇、西班牙和波兰贵族的支持。

法国为称霸欧洲,力图使德意志保持分裂状态,支持新教诸侯反抗皇权;丹麦、瑞典早已觊觎北海和波罗的海的德意志领土和港湾;荷兰和英国则不愿帝国势力在北欧扩张,英国还企图削弱西班牙的势力。

因此,这些国家都支持新教联盟。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蒂亚斯企图在捷克(波希米亚)恢复天主教,指定斐迪南二世为捷克国王。

斐迪南二世下令禁止布拉格新教徒的宗教活动,拆毁其教堂,并宣布参加新教集会者为暴民。

1618年5月23日,武装群众冲进王宫,把皇帝的钦差从窗口抛入壕沟,史称“掷出窗外事件”,它成为三十年战争的开端。

三十年战争后的德意志经济与文化

三十年战争后的德意志经济与文化

①表格引自E.BruckmOIler u.P.C.Harnnann,Putzger historischer Weltatlas,Berlin:Comelsen Verlag 2001,pp99 ②表格引自同上,pp99.
154
巴伐里亚、法兰克尼亚和洛林。较轻的、人口损失有10—30%的地区,从西向东, 包括闵斯特、于利希~贝格、萨克森选侯领、西里西亚和波希米亚。不来梅、吕内 堡和威斯特伐里亚的人口损失也在10%左右。战争期间没有造成人口减少反而增 加人口的地区是北部的荷尔斯泰因、下萨克森,南部的瑞士、蒂罗尔和奥地利。
另一方面,对于战争中抛荒的耕地,大致说,德国的邦君领主主要采取了两种 鼓励垦荒的措施。一种,允许贵族兼并土地、建设庄园,特别在北部诸邦内实行; 另一种,鼓励垦荒、稳定农户,主要在南部的巴伐里亚、普法尔茨选侯领内落实。
具体说,德国北部的勃兰登堡、梅克伦堡、波美拉尼亚等许多领地邦国在三十 年战争中遭受了惨重的破坏。普通农民不仅命如危卵,难以生存,而且遭受各类 贵族的驱逐,失去土地。农户数目逐年下降。在战争后期,特别在战争结束以后, 大批农民又遭到无理由的强迫;他们被强迫耕种贵族以各种方式兼并的、以庄园 形式经营的荒芜土地。这个过程普遍得到邦君的支持。在邦君的授意下,邦国政 府颁布法令,支持贵族兼并无主土地,并允许他们在自己的庄园产业中役使农民。 典型的例子,如梅克伦堡在1645~1654年间、勃兰登堡在1651年颁布的“佣工令”。
一战争结束时的德意志经济 三十年战争爆发以前,大致从16世纪中期开始,德意志地区的经济状况开始 出现落后于大西洋沿岸各地的趋势;其主要表现在财富减少和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三十年战争爆发前夕,德意志两个财富集中区域的经济发展基本上已经衰落, 一个是南部城市区,另一是波罗的海商贸区。 在南部城市区域,经济发展衰退,及至停顿。以奥格斯堡的富格尔家族为例。 16世纪中期以后,富格尔家族不仅由于铁制武器的广泛使用导致其在东欧的铜矿 贸易迅速衰退终至停顿,不仅由于美洲白银的大量涌入欧洲而导致其在中欧的银 矿经营很快枯竭甚至停产,而且由于哈布斯堡在西班牙的皇帝和在奥地利的君主 双双破产而导致其整个的金融银行业逐渐衰落直至瘫痪。1 563年,已经宣布破产 的西班牙哈布斯堡政权欠了富格尔家族444余万佛罗琳;1574年,没有宣布破产

欧洲三十年战争对德国的影响

欧洲三十年战争对德国的影响

欧洲三十年战争对德国的影响三十年战争是由神圣罗马帝国的内战演变而成的全欧参与的一次大规模国际战争,那么你知道欧洲三十年战争对德国有哪些影响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欧洲三十年战争对德国的影响,希望能帮到你。

欧洲三十年战争对德国的影响1:令农奴制在德意志复活三十年战争似乎加深了德意志社会的分化和不平等,而这长期以来就是德意志社会的特征。

战争结束时,许多农民没有资本重新养殖牲畜和家禽,或重新添置在战争中毁掉的篱笆、谷仓、工具和建筑物。

很多人背上了令人绝望的债务,无法重新起家。

对于他们来说,重新耕种自己的土地让人看不到多少希望。

同时,工资又特别高,因为战争的伤亡造成劳动力短缺。

许多农民干脆卖掉世代继承的土地,其社会地位由自耕农沦为佃农。

在德意志东部的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在霍亨索伦家族(the Hohenzollern)的土地上,比如在勃兰登堡,农民的身份沦落甚至更为极端。

为了让贵族同意他们可以不经各社会等级允许而征税,霍亨索伦家族做出让步,即贵族可以将其土地上的农民视为农奴,实际上也就是他们的私人财产。

在西欧正在消亡的农奴制由于三十年战争的缘故,在德意志的许多地区又获得了生命力和合法性。

欧洲三十年战争对德国的影响2:对德意志的政治组织形态没有明显的影响乍一看,或许很难看出三十年战争对德意志的政治组织形态有什么影响。

战争开始时,神圣罗马帝国只不过是一个空壳。

帝国哈布斯堡家族皇帝的实际权力仅局限于他们的家族领地,例如奥地利和波希米亚。

在帝国境内的其他地方,数百个领主统治着他们各自的公爵领地、伯爵领地、主教辖区和城市,很少把皇帝放在眼里。

战争结束时,这里的情况并没有多少改变。

哈布斯堡家族依然享有帝王的尊贵,而各类领地实际上依旧是独立的实体。

的确,《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赋予这些领地的统治者实行他们自己的外交政策的权利,这在理论上使他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独立。

然而实际上,他们早就在奉行自己的外交政策了,不受皇帝约束。

三十年战争:揭秘欧洲军事史上的最残暴巅峰

三十年战争:揭秘欧洲军事史上的最残暴巅峰

三十年战争:揭秘欧洲军事史上的最残暴巅峰欧洲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的主战场在德国,战争期间德意志地区饱受摧残,人口锐减。

战前德国人口1600-1700万,战后降至1000-1100万,人口损失五六百万之巨(比例高达30%),绝大多数是平民,德国男性减少近半。

在之后的奥地利王室继承战,七年战争,普法战争甚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都不曾遭遇这样惨痛的人口灾难。

什么因素导致如此惊人的死亡规模?规模扩张与军费猛增现代早期的欧洲战争不再是封建骑士主导的小规模战争。

14世纪的步兵革命后,良好组织的农民步兵也可以战胜骑士。

相对于装备昂贵、训练周期长因而数量有限的骑士,步兵的长矛和防护甲胄价格低廉,而且培训简单,拥有几乎取之不尽的兵源。

从1450年到1600年,欧洲人口增长一倍,而军队人数则翻几番地增长(详见下表)。

到三十年战争期间,欧洲主要国家的总兵力之和达到一百万,其中来源于德国的士兵占近一半。

17世纪上半叶火药武器普及,加农炮机动性提高,轻便的滑膛枪取代了原来的火绳枪,长矛等传统兵器逐渐被淘汰。

火药武器尤其是加农炮的制造、维护、修理、消耗和运输等费用明显高于冷兵器。

意大利战争时期(1495-1559年)的城防堡垒令早期火炮的威力大减,后来发展成更复杂坚固的棱堡防御系统。

八十年战争(1568-1648年)初期,西班牙军队在尼德兰的荷兰省几乎寸步难行,就是因为这种城堡遍布荷兰。

三十年战争不乏著名的野战战役(白山战役、吕岑战役等),但是各国军队无不在功城(防)战投入更多精力和资源。

进攻武器和防御手段的互相竞争导致欧洲军费猛增。

16世纪中期以后美洲白银的涌入加剧了欧洲早已存在的通货膨胀,1500-1630年工业品价格涨了三倍,食品价格上涨五倍,通货膨胀更加刺激军费飙升。

西班牙腓力二世(1556-1598年)每个士兵的军费是查理五世(1516—1555年)时期的三倍。

欧洲王室政府的财政收入虽也持续增长,但无法应对战争期间军费(包括武器装备、军饷、补给、运输等)的暴涨。

17世纪欧洲的三十年战争

17世纪欧洲的三十年战争

17世纪欧洲的三十年战争17世纪欧洲的三十年战争德意志三十年战争中的绝代双雄-古斯塔夫?阿道夫和华伦施坦因第一部:大时代,欧洲历史的传奇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可以说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次全欧大战,单单从欧洲历史的角度看来,可以跟二十世纪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相提并论。

不仅德意志诸侯,而且欧洲各个主要强国都不同程度地直接或间接参与其中。

这是欧洲几百年来宗教和国际政治各种矛盾的总爆发。

正如瑞典国王古斯塔夫本人在给他的首相的信中所说:“各个小型的战争,在这里都汇集成一个全面的欧洲战争”。

要解释清楚古斯塔夫和华伦施坦因成为主角的这场战争,读者非得有一个对欧洲古代和近代历史的全景式了解不行。

在此,笔者不揣浅漏,从一个业余爱好者的角度,分几条线索概略地叙述这个大时代,以期给大家一个大致的轮廓。

为了增加趣味起见,也会引用一些野史和文学、影视、艺术作品,水平不到的地方,还请专精历史的方家不要见笑。

1.宗教背景自从公元330年古罗马帝国的君士坦丁大帝皈依基督教,并定基督教为国教以后,基督教就成为欧洲占统治地位的信仰。

尤其是欧洲分裂成各个王国以后,在欧洲大地上唯一超越国家之上的跨国权力,就是罗马天主教会了。

罗马天主教有一个严格完善的等级制度,教皇通过各国的主教和各级教士来保证人民的信仰纯正,并执行一些今天一般认为是世俗国家的职能,例如收税,有些地区的大主教本来就是诸侯。

教皇和各个世俗诸侯不可避免地具有矛盾,整部中世纪的神圣罗马帝国史,充满了诸侯、皇帝和教皇的矛盾和斗争。

大家都从中学历史课本里知道马丁。

路德的宗教改革,那是16世纪上半叶的事情了(马丁。

路德死于1546年)。

其实一些新教异端思想的发端,比那更早两三百年,在十字军东征的时代就开始了。

所以传统的天主教称为旧教,而异端的各派统称为新教。

新教有很多派系和学说,比马丁。

路德更早的新教是胡斯的思想。

胡斯的学说在波希米亚(今天的捷克)境内广为流传,而波希米亚是神圣罗马帝国境内的一个王国。

德意志三十年战争中的将军们

德意志三十年战争中的将军们

德意志三十年战争中的将军们--顾剑对於欧洲17世纪德意志三十年战争中的著名将领,我写长文介绍过古斯塔夫-阿道夫和华伦施泰因,另外还会写专文讲法国名将杜伦尼和孔代的传奇。

这里介绍一下战争中其他著名将军的生平和结局。

先说神圣罗马帝国方面的将领。

红衣主教,提利伯爵元帅Johann Tesrclaes, 1559-1632曾任帝国军队总司令,巴伐利亚为首的天主教联盟军队司令。

帝国方面和华伦施泰因地位不相上下的人物。

瓦隆人(Wallon),由天主教耶稣会修士养大,1585年在荷兰和西班牙的战争中,参与了安特卫普围城战。

1594年,参加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鲁道夫二世的军队,对土耳其作战。

1610年,提利接受巴伐利亚公爵马克西米利安任命,为巴伐利亚创建了一支精锐的军队,以雇佣兵为主,后来在三十年战争前期成为帝国的中坚力量。

1618年三十年战争爆发,出任天主教联盟军总司令,1620年白山战役的胜利者,波希米亚和帕拉亭(普法尔茨) 的征服者。

1626年在与丹麦国王的战争中,在吕特(Lutter)战役击碎了丹麦军主力,并于帝国军队总司令华伦施泰因合力,征服了包括丹麦本土在内的整个德意志北部。

1630年瑞典国王古斯塔夫-阿道夫介入德意志战争,华伦施泰因辞职以后,提利接任帝国军队总司令,并兼任巴伐利亚军队司令,与古斯塔夫交战。

1631年5月攻陷起义的马格德堡并实施大屠杀。

9月在布莱登菲尔德的决定性会战中被古斯塔夫击败。

1632年4月,提利为了阻止古斯塔夫渡过列克河(Lech)进军巴伐利亚本土,在列克河战役中受致命重伤,腿被炮弹削断而死。

骑兵元帅巴本海姆Gottfried Heinrich Pappenheim,1594-1632起初在提利手下担任巴伐利亚军队的骑兵统领,指挥胸甲骑兵(Cuirassiers)。

性格暴躁,勇猛绝伦,但是有勇无谋。

常常冲锋在队伍的最前面,屡次负伤。

1620年前后在三十年战争的第一阶段,在波希米亚作战,然后到莱茵河流域与新教方面的雇佣兵首领曼斯菲尔德(Mansfeld) 作战。

三十年战争的名词解释

三十年战争的名词解释

三十年战争的名词解释三十年战争是指从1618年爆发到1648年结束的欧洲历史上一场著名的战争。

这场战争起因于欧洲多国间的宗教冲突,最终演变为一场政治、宗教、经济等多因素交织的复杂冲突。

它不仅改变了欧洲的地缘政治格局,也对欧洲历史、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十年战争的起因是宗教改革,具体而言是新教改革与天主教改革之间的对立。

16世纪初,德国神职人员马丁·路德提出了新教的思想,这一思想影响了欧洲的许多地方。

然而,天主教会对新教改革的抵制和镇压激起了新教徒的反抗,形成了欧洲南北两大阵营。

这导致了宗教冲突的升级,为三十年战争的爆发奠定了基础。

在这场战争中,各种武力行动、外交斡旋、联盟组建、贸易封锁等手段被广泛运用。

战争的规模庞大,参战国家众多,对欧洲的发展和局势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三十年战争的战场主要位于中欧,涉及的国家包括德意志诸邦、法国、瑞典等。

这场战争可分为四个阶段:Bohemian阶段、Danish阶段、Swedish阶段和Swedish-French阶段。

在Bohemian阶段,波希米亚地区爆发了最早的冲突。

这场战争的导火索是波希米亚王位的继承问题,新教贵族推选了一位新教国王,引起了天主教阵营的反应。

随后,波希米亚王位之争演变为其他宗教和政治势力的角逐,使战争的燃点扩大。

Danish阶段是战争进一步蔓延的时期。

丹麦国王为了维护新教徒的利益,出兵支持波希米亚新教徒。

然而,丹麦的介入激起了天主教势力的反击,由此引发了更广泛的战争。

最终,丹麦被击败,这标志着战争进入新的阶段。

Swedish阶段是三十年战争中最为激烈和重要的阶段。

瑞典国王古斯塔夫·阿道夫二世在这一阶段加入战争,并很快取得了重大胜利。

他领导的瑞典军队战斗勇敢,在波尔特瓦的战役中击败了维也纳同盟,为瑞典在欧洲事务上的影响力奠定了基础。

此后,法国也加入了战争,因此这一阶段也被称为Swedish-French阶段。

三十年战争对欧洲造成了巨大破坏,给德意志地区带来了深重的人口和经济损失,尤其是在战争的后期。

近代国关史名词解释

近代国关史名词解释

近代国关史期末考试名词解释三十年战争是指发生在1618—1648年的以德意志为主要战场的一次席卷欧洲的战争。

它是欧洲国家间争夺领土、王位、霸权以及各种政治矛盾和宗教纠纷尖锐化的产物。

战争起因于德意志新教诸侯与天主教诸侯及皇帝之间在政治、经济以及宗教上的矛盾以及欧洲诸强争夺欧洲事务主导权的矛盾。

战争基本上以德意志新教诸侯和丹麦、瑞典、法国为一方,并得到英国、荷兰、俄国的支持;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德意志天主教诸侯和西班牙为另一方,并得到教皇和波兰的支持。

1618年,捷克反对哈布斯堡王朝的起义,是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线。

整个战争分为四个阶段:波希米亚阶段,丹麦阶段,瑞典阶段,法国—瑞典阶段。

最终法国取得决定性胜利。

1648年,双方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根据和约,法瑞扩大了势力,德意志诸侯享有内政、外交上的自主权,新旧教获得同等地位。

三十年战争和《威约》深刻改变了欧洲政治、社会、宗教格局,创立了一系列国际关系准则,是近代国际关系史的开端。

维也纳会议指1814年欧洲第六次反法同盟打败拿破仑一世后举行的一次国际会议,实质上是一次战胜国瓜分欧洲疆域,复辟封建王朝,镇压民族民主革命的反动会议。

1814年9月,打败拿破仑帝国的欧洲各国封建统治者在维也纳开会,会议由俄英奥普四大国操纵,以正统主义、补偿原则和均势原则的标准,重新建立了欧洲的国际秩序。

会议签署了《最后议定书》,通过建立瑞士永久中立国、建立尼德兰王国等对欧洲领土的处理,建立起一道防止法国称霸的堤坝;欧洲各国封建王朝纷纷复辟,旧统治秩序得以恢复;分割了法国的海外殖民地;建立德意志邦联;还规定了外交官员的级别以及禁贩黑奴等。

维也纳会议建立起一个在欧洲协调基础上的新的相对均势格局,即维也纳体系。

这次会议及体系都是反动的,它无视历史的进步和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竭力维护旧的封建秩序。

会议后30多年间,欧洲君主专制国家极力维护维也纳体系,革命势力不断与之搏斗,并最终取胜。

历史趣谈为何三十年战争使德国在欧洲国家中损失最严重

历史趣谈为何三十年战争使德国在欧洲国家中损失最严重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为何三十年战争使德国在欧洲国家中损失最严重
导语:三十年战争对于整个欧洲新的格局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说在这场战争中几乎整个欧洲的国家都参与其中,长达三十年的战争对于欧洲各国的影
三十年战争对于整个欧洲新的格局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说在这场战争中几乎整个欧洲的国家都参与其中,长达三十年的战争对于欧洲各国的影响极大。

在这些国家中又要数德国的影响最大,在后来的时候有人统计说道,在这场三十年的战争使德国损失过半。

由于三十年战争的主要战场是德国,因此可以说在这场长达三十年的战争中,德国的方方面面都是饱受摧残。

而对于统计出来的三十年战争使德国损失过半,则是根据以下方面得出的。

首先是由于德国是这场战争的主要场地,因此可以说这对于德国的人民来说是极为的残忍的,在战争期间,德国人民一直是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几乎每天都有大量的人口在死去,这使得德国的人口在以飞快的速度下降,在战争之前德国的人口数目大约是在1600-1700万之间,但是在战后已经是降到了1000万左右。

其次是由于德国被作为主战场,每天都有战事发生,因此就需要大量的军费来作为支出,进而加强对于战事的防御和抵抗,除此之外,军队的规模也是急需扩大,而士兵的来源,则是德国人士占了大多数。

这也就导致了德国经济的危机此起彼伏。

导致很多的工商农业在战争的影响无法发展和维持,使得德国的经济遭到严重的迫害。

最后就是德国在这场战事的影响下被四分五裂开来,国际力量大为下降,由原本的一个大国沦落为一个被四分五裂的国家。

因此可以说三十年战争德国损失惨重,甚至达到了损失过半的程度。

三十年战争有哪两大阵营
生活常识分享。

布拉格扔出窗外事件 欧洲三十年战争导火索

布拉格扔出窗外事件 欧洲三十年战争导火索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布拉格扔出窗外事件欧洲三十年战争导火索导语:1618年发生的“布拉格扔出窗外事件”(德文:PragerFenstersturz,英文:DefenestrationofPrague)成了三十年战争的发端。

三十年战争(1618―11618年发生的“布拉格扔出窗外事件”(德文:PragerFenstersturz,英文:DefenestrationofPrague)成了三十年战争的发端。

三十年战争(1618―1648)是以德意志为主要战场,欧洲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国际战争。

从17米高处扔出1618年5月23日,在布拉格参加捷克新教代表会议的代表冲进城堡,不管三七二十一,将两个哈布斯王朝的高官连同一个文书从布拉格城堡三层(距地面17米)的窗户扔了出去。

三人如果掉在石子路上谁也活不了,幸运的是,当时城市的卫生状况很差,即使在城堡的周围也堆了不少垃圾。

他们三人都掉到垃圾堆上,除了受到惊吓、被摔晕外,只有一人摔伤了腿。

这初听起来有点滑稽的“扔出窗外事件”,却有着严峻、残酷的历史背景,并产生了更为严峻、残酷的后果。

大的历史背景是,1555年签订《奥格斯堡和约》后,只经历了很短的一段相对平静时期。

之后,德意志新、旧教诸侯之间,诸侯同皇帝之间争斗不断。

新教诸侯再接再厉打算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地盘;皇帝与旧教诸侯则来个“反攻倒算”,正式的说法是“反宗教改革”。

教会系统除了吸取了一些教训,在内部进行改革消除最为臭名昭著的弊病外(如取消赎罪符买卖),还更加重用耶稣会,对一切反对天主教的人进行不择手段的报复。

“布拉格扔出窗外事件”的近因是,当时统治捷克(波西米亚)的信仰天主教的哈布斯堡王朝收紧了对信仰新教的当地民众的限制,引起了生活常识分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chlacht am Weißen Berg(白山战役)
腓特烈五世
蒂利伯爵,巴伐利亚与神 圣罗马帝国军队统帅
全欧反奥
丹麦出兵
1625 kam es zur Gründung der Haager Allianz zwischen England, den
Niederlanden und Dänemark. Ziel war es, gemeinsam eine Armee unter
„Westfälische Frieden“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兰斯会战
Ⅴ、战争影响
德意志分裂
其经济遭到极大破坏,战后诸侯国内部分裂,间接令神圣罗马帝国 变得名存实亡。
荷瑞独立
荷兰与瑞士的独立受到保障,而荷兰更成为新的海上霸主。
西班牙衰落
西班牙在战争中失利,失去了欧洲一等强国的地位。
法国兴起
法国得到了阿尔萨斯与洛林,并获得了欧洲霸主的地位。

von 1618。

1618年捷克反对哈布斯堡王朝
=

的起义,是三十年战争的导火

线。
掷出窗外事件 der Prager Fenstersturz
马蒂亚斯(Matthias) 斐迪南二世
Fernando II el Católico
Kriegsverlauf
一,捷克—普法尔茨阶段(1618——1623)
亚),Italien.
Religionskrieg
马克西米利安一世(Maximilian I)
是维特尔斯巴赫家族巴伐利亚公爵 (1597~1651)。为了对抗新教联 盟,他组织了天主教联盟(1609) 并担任领袖。


Der Auslöser des Krieges war
西
der Ständeaufstand in Böhmen
丹麦参战
1642年11月,瑞典军于布赖滕费尔德再度击败神圣罗马帝国军,但 此时丹麦王却嫉妒瑞典军的成果,并恐惧瑞典强大后,丹麦受其所制, 因此乘瑞典军攻进南德意志之际,向瑞典宣战。丹麦曾于1644年击败瑞 典与荷兰的联合舰队,但其后丹麦海军却被重新组建的瑞荷联合舰队全 歼。在经过三年(1643年-1645年)战争后,瑞典军成功从水陆两路进 逼丹麦,逼使丹麦停战求和。
Ab 1643 verhandelten die kriegführenden Parteien – das Reich, Frankreich und Schweden – in Münster und Osnabrück über einen möglichen Frieden, 1645 schloss Sachsen mit den Schweden den Waffenstillstand von Kötzschenbroda und schied aus dem Krieg aus. Die Verhandlungen und Kämpfe dauerten aber noch weitere drei Jahre an; erst 1648 wurde dann der „Westfälische Frieden“ 《威斯特发里亚和约》verkündet.
罗克鲁瓦战役
西班牙步兵大方阵
Böhmisch-pfälzischer Krieg
1618—1623
Ⅲ、过程
二,丹麦阶段(1623——1629) Dänisch-niedersächsischer Krieg
三,瑞典阶段(1630——1635) Schwedischer Krieg
四,全欧混战阶段(1635——1648)
Schwedisch-Französischer Krieg
瑞典兴起
瑞典取得了德意志波罗的海沿岸的大片土地,并因此成为了德意志 的诸侯,瑞典亦得到大量的赔款,并从此一跃成为北欧强国。
战术改变
战争中诸国开始实行征兵制,并建立了常备军与后勤系统,使军队 可以进行持久战。
Böhmisc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pfälzischer Krieg
捷克—普法尔茨阶段
Krieg in Böhmen
蔡新爱 胡艳 著
目录
Ⅰ.战争起因(Ursachen) Ⅱ.战争导火索与开始 Ⅲ.战争过程(Kriegsverlauf) Ⅳ.战争结束(Schluss) Ⅴ.战争影响(Einfluss)
Ⅰ、Vorgeschichte und Ursachen(战争起因)
Mächteverhältnisse in Europa(势力对比) Konfessionelle Gegensätze(宗教分歧) Verschärfung der Konfliktlage (矛盾激化)
Führung von Christian IV.zu unterhalten, mit der Norddeutschland gegen
den Kaiser gesichert werden sollte.
1625年,法国首相黎塞留提议英国、荷兰与丹麦结成反哈布斯堡联盟 ,丹麦负责出兵,而英国与荷兰则在幕后支持,由此战争的第二阶段 ——丹麦阶段正式展开。
黎塞留Richelieu
法国首相,虽然自身是天主教 的红衣主教,但为了法国的世 俗利益,与新教徒同盟进攻哈
布斯堡皇室。
Christian von BraunschweigWolfenbüttel
新教路德派的丹麦军队统帅,
丹麦王克里斯蒂安四世
瑞典出兵 瑞典在法国的资金援助下,于1630年7月出兵,在波美拉尼亚登陆,从 而开始了战争的第三阶段——瑞典阶段。
Verfall der politischen Ordnung im Reich(帝国衰微)
天主教同盟
der Katholischen Liga
(哈布斯堡王朝同盟)
Österreich, Spanien, 德意志天主教诸侯,
支持者: Polen(波兰贵族),
Papst(罗马教皇), Litauen(立陶宛王国)
1628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雇用声名显赫的波希米亚贵族华伦斯坦的 雇佣军,华伦斯坦不负其所望,于该年4月击败曼斯菲尔德,其后再击 败丹麦,并控制了萨克森。丹麦被迫于1629年5月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签定《吕贝克和约》,并保证不再插手日耳曼事务。战争第二阶段以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势力伸延到波罗的海告终。
VS
zuerst
宗 教 战 争
新教同盟
der Protestantischen Union
(反哈布斯堡王朝同盟)
Frankreich,Dänemark , Schweden,Niederlande,
德意志新教诸侯,
支持者:Grossbritannien,
Russland,Böhmisch(捷克), Siebenbürgen(特兰西瓦尼
1632年11 月16日,瑞 典国王古斯 塔夫二世于 吕岑会战阵
亡的情景
Albrecht von Wallenstein wurde auf Befehl (指令) des Kaisers 1634 in Eger ermordet. 1634年,阿尔伯莱 希特·华伦斯坦被神
圣罗马帝国皇帝怀疑 叛变,在2月18日,
吕岑 1632——三十年战争的高潮
● 1632年11月16日,三十年 战争中的吕岑会战爆发。瑞 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率领瑞 典与新教诸侯联军,在大雾 中与华伦斯坦率领的神圣罗 马帝国军队爆发决战。瑞典 军最终取得胜利,但古斯塔 夫二世在战争中阵亡。此役 ,帝国军队损失约6000人; 瑞军损失约3000人
皇帝公布了一个“公 开的人权剥夺令”,
2月25日,华伦斯坦
在卧室被几个苏格兰、
英格兰、爱尔兰士兵 刺死。
VS Albrecht Wallenstein
阿尔伯莱希特·华伦斯坦
Gustav II Adolf 古斯塔夫- 阿道夫
全欧混战
法国出兵
哈布斯堡皇室再次获胜使得法国大为震惊,此前,法国因为自身是 天主教国家,一直只是假手他国以削弱哈布斯堡皇室的实力,但当丹麦、 瑞典与神圣罗马帝国的新教诸侯均告失败后,法国终于直接出兵,与瑞 典联合对哈布斯堡王朝作战。从此战争进入第四阶段——全欧混战阶段。
法国获胜
1636年-1637年,西班牙出兵法国,与神圣罗马帝国由南北两路夹 攻,并且一度进逼至法国首都巴黎,但最后为法军所败。1638年8月法 国海军打败举世闻名的西班牙海军,1639年10月西班牙海军的主力更被 原来籍籍无名的荷兰海军歼灭。1643年5月,第四代孔代亲王与蒂雷纳 在罗克鲁瓦战役中共同击溃西班牙陆军的主力。
Ⅳ、战争结束
1645年3月,瑞典军在波希米亚大败神圣罗马帝国军, 而该年8月法军又于纳林根会战击溃神圣罗马帝国军,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德意志领土大部份被占领。1648 年,法瑞两国联军再在处斯马斯豪森会战及兰斯会战 完胜神圣罗马帝国军。但战至此时,双方都已元气大 伤,结果于该年10月双方达成和解协议,缔结了两个 和约——《奥斯纳布吕克条约》与《明斯特和约》, 合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至此三十年战争完全结 束。
大败皇帝 1632年11月,神圣罗马帝国与瑞典军进行吕岑会战 ,瑞典获胜,但同 时瑞典军的主帅古斯塔夫国王阵亡,从此瑞典军丧失进攻能力,而神圣 罗马帝国军统帅华伦斯坦退回波西米亚,后因被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所猜 忌,遭到其派刺客暗杀。
再度反攻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联合西班牙盟军,于1634年9月在纳德林根会战大败 瑞典军,迫使萨克森与勃兰登堡于1635年5月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签订 《布拉格合约》,战争第三阶段——瑞典阶段以哈布斯堡皇帝获胜而告 结束。
Krieg in der Kurpfalz(全面反奥)
1619年6月波希米亚起义军进兵至哈布斯堡王朝的首 都维也纳近郊,并与当时已继位为神圣罗马帝国皇 帝的斐迪南二世进行谈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