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依恋研究进展_汤芙蓉
大学生成人依恋现状调查研究
最 早 考查 成人 依 恋 关 系 的是 H a z a n和 S h a v e r , 他
写, 当 场 回 收。 回收 有 效 问 卷 2 4 5 份 ,回 收 率 为
81 . 67% 。
们 认 为成人 恋爱 亲密 关系 与婴 儿及其 依 恋对象 关 系非 常相似 。于是将 婴儿 依恋理 论 推广 到成人 的亲 密关 系
1 . 2 研 究方 法
2 . 1 大学 生成 人依 恋现状 大学 生在依 恋 回避 和依恋 焦虑 维度 上 的平均分 分
别为 4 . 3 3和 3 . 8 0 。大学 生成 人 依 恋类 型 中迷恋 型 人
数( 3 6 . 7 %) 最多 , 其 次是 恐惧 型 ( 2 7 . 8 %) 、 冷 漠 型
成年期 父母 依 恋与 自尊存 在 相 关 关 系 ; 安 全 与 不安 全
避、 焦虑 分 量 表 的 仅 系 数 分 别 为 0 . 7 9 6、 0 . 7 0 9、 0 . 8 2 1 ; 回避 、 焦虑 分量 表与 总 量 表 的相 关 分别 为 0 . 7 4 4 、
0 . 8 0 7 , 具有 较 好 的 信 度 和 结 构 效 度 。E C R 主要 针 对
的得 分 高低把 成 人依 恋 分 为 安全 型 ( 低 回避 ——低 焦
虑) 、 恐惧 型 ( 高 回 避—— 高 焦 虑 ) 、 迷 恋型 ( 低 回
避— — 高焦 虑 ) 和冷漠 型 ( 高 回避— —低 焦虑 ) 4种 类
型 。该 量表 采用 7级计 分方 式 , 从 1—7分 别 为 “ 非 常 不 赞成 ” 、 “ 比较 不 赞 成 ”、 “ 有 点 不赞 成 ” 、 “ 不确定” 、 “ 有 点赞 成 ” 、 “比较 赞 成 ” 到“ 非 常赞成 ” 。总 量 表 回
成人依恋理论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进展
成人依恋理论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进展成人依恋理论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进展引言近年来,成人依恋理论逐渐被应用于心理学、社会学和心理治疗领域,成为临床护理中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成人依恋理论探讨了人际关系中的依恋需求、依恋模式和心理健康状况等方面,对于临床护理人员了解患者心理需求、提供有效的护理方案以及改善护患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成人依恋理论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进展,旨在提高临床护理质量,促进患者心理健康。
一、成人依恋理论的基本概念成人依恋理论由约翰·鲍威尔(John Bowlby)和玛丽·埃文斯(Mary Ainsworth)等心理学家提出。
它认为个体的依恋是追求安全感和满足情感需求的一种基本动机,对于个体的心理发展和幸福感具有重要影响。
成人依恋模式根据个体对待亲密关系的态度和偏好划分为安全型、回避型、焦虑型以及恐惧型等四种类型。
安全型成人依恋者能够寻求并维持亲密关系,回避型成人依恋者对亲密关系不感兴趣或回避,焦虑型成人依恋者过度关注亲密关系的稳定性,恐惧型成人依恋者则同时担心被抛弃和被依赖。
了解成人依恋模式有助于护理人员分析患者依恋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
二、临床护理中应用成人依恋理论1. 评估患者依恋模式通过采用成人依恋问卷或面谈等方式对患者进行依恋模式评估,可以较为准确地了解患者的亲密关系需求、期望以及心理健康状况。
评估结果可作为护理人员制定个性化护理计划的重要依据,有助于提高护理有效性。
2. 构建安全的护患关系护理人员可以通过提供支持和安全感来满足患者的依恋需求,进而建立安全的护患关系。
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可以保持亲密但不侵入性的私人空间,注重沟通和共情,倾听患者的需求和痛苦,增强患者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3. 心理教育和心理支持根据患者的依恋模式,护理人员可以针对不同的依恋需求,提供相应的心理教育和心理支持。
对于焦虑型和恐惧型成人依恋者,护理人员可以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等心理治疗方法,帮助他们处理负面情绪和依恋焦虑。
(论文)成人依恋:概念、测量及其研究进展
青春岁月你在与人交往时是会感觉到惬意,很容易与他人亲近,还是会担心别人是否喜欢自己,又或是会觉得不自在,甚至害怕别人的亲近?这些现象都可以用依恋来解释。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国外开始了对成人依恋的研究,并且已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国内对这个领域的研究虽然起步晚,但是也在不断地发展。
成人依恋究竟是什么?如何对成人依恋进行测量?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并且对国内外成人依恋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评价,同时对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思考。
一、成人依恋简介1、依恋的定义及发展人类依恋最早是由英国精神病学专家鲍比尔(Bowlby)开始研究的,他受早期“习性论”的影响,提出了“依恋”(attachment)这一概念。
他认为依恋是指婴儿对其主要照顾者(主要是母亲)所建立的亲密情感联接。
在Bowlby 研究的基础上,安斯沃斯(Aninsworth)采用“陌生情景技术”将依恋类型分为“安全型”、“回避型”和“矛盾型”。
尽管Aninsworth 只确认了三种类型,但近期对其工作的扩展研究发现了第四种类型“混乱型”,个体主要表现出不一致、矛盾、混乱的行为。
2、成人依恋的内涵Bowlby 等人指出个体婴儿期的依恋模式与成人后的行为之间是有延续性的。
依恋并不仅仅存在于个体的婴幼儿时期,而是贯穿人的一生,影响我们后半生如何与他人建立人际关系。
Shave 和Hazan 将成人依恋(adult attachment)这一概念引进心理学领域,标志着对依恋的研究拓展到成人时期。
目前对成人依恋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以发展心理学家和临床心理学家为主的发展和认知学派以及以人格和社会心理学家为主的人格和社会学派提出的定义。
发展和认知学派认为成人依恋是成人关于童年期与父母关系的记忆及心理表征;人格和社会学派则认为成人依恋是指个体与目前同伴的长久而持续的情感联系。
我国学者吴薇莉等人认为成人依恋是指成人对其童年早期依恋经验的回忆和再现,以及当前对童年经验的评价。
大学生成人依恋_社会支持与抑郁的关系
表 1 依恋关系 、社会支持和抑郁在依恋类型上的一元方差分析
依恋回避
依恋焦虑
总支持
客观支持
主观支持
利用度
抑郁
安全型 回避型 卷入型 恐惧型
3130 ±0174 3168 ±0178 3148 ±0185 3198 ±0164
3175 ±0178 3178 ±0168 4142 ±0180 4113 ±0174
96
著高于恐惧型和回避型 ,卷入型显著高于回避型 ( p < 0105) 。在客观支持因子得分上 ,安全型 > 恐惧型 > 卷入型 > 回避型 ,各个类型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差 异 。在主观支持因子得分上 ,安全型 > 卷入型 > 恐 惧型 > 回避型 ,且安全型显著高于恐惧型和回避型 ( p < 0105) 。在支持利用度因子得分上 ,安全型 > 卷 入型 > 恐惧型 > 回避型 ,且安全型和卷入型显著高 于回避型 ( p < 0105) 。在抑郁因子得分上 ,卷入型 > 恐惧型 > 回避型 > 安全型 ,且安全型显著低于卷入
7196 ±6162 11156 ±8183 13116 ±7153 13100 ±8156
F
13120
p
01000
21104 01000
9171 01000
3107 01028
6159 01000
7155 01000
16108 01000
结果显示 ,大学生依恋关系 、社会支持和抑郁在 依恋类型变量上都存在显著差异 。对依恋类型的 Scheffe 事后检验发现 ,在依恋回避因子得分上 ,恐惧 型 > 回避型 > 卷入型 > 安全型 ,且恐惧型和回避型 的得分显著高于卷入型和安全型 ( p < 0105) 。在依 恋焦虑因子得分上 ,卷入型 > 恐惧型 > 回避型 > 安 全型 ,且卷入型和恐惧型显著高于安全型 ,卷入型显 著高于回避型 ( p < 0105) 。在总社会支持因子得分 上 ,安全型 > 卷入型 > 恐惧型 > 回避型 ,且安全型显
成人依恋及其研究进展
早期依恋 的研究 大多局 限在 婴幼儿 领域 。依恋创 始人 B wb o ly阐明了依 恋 中的亲密 关 系的焦 虑缓 冲功 能 和身体保护 功能 以及人 际交 往经 验作 为 个 体一生 中情
后, 成人依 恋Biblioteka 渐成为依恋研究 的热 点 。 一
、
成 人 依 恋
式, 但婚恋依恋是最 主要 的形式 。
2 成人依 恋的类型理论 、 17 9 8年美 国心理学 家 MayAnw r r i ot s h用“ 陌生 情景 法” 划分 出婴儿 的三种 依恋 类型 : 全 型(scr ya a 安 eue t — l t
的多种功能 , 如性别联结 、 友谊 、 力感及共 享经历 与 目 能 标等 。最后 , 从依恋 双 方 的关 系 上来 看 主要有 三类 : 亲 子依恋 、 同伴 依恋和婚恋依 恋 。而 母婴依 恋 以亲子依 恋
为主 。成人依恋 则根 据不 同的 发展 阶段 有 不同依恋 形
是依恋过 程》, 得 依恋 的研究 拓展 到 了成 人 领 域 , 使 此
(他 人 是 值 得 信 赖 的 ” 和 消极 的 ( 他 人 是 不 可 靠 “ ) “
的”。 )
[ 作者 简介 ] 刘 明月 , , 女 湖北京 山人 , 中国地 质大学( 武汉 ) 应用心理学研究所 硕士研究生。
・
1 2・ 2
型模 型的基础上编制 。它是 自陈式 量表 , 7点量尺评 采 定成 人 自我描述 , 能对一般 的亲 密关 系、 情侣关 系 、 对 对 特 殊关系( 上述各 种关系 的复合 情况 ) 进行 定位 , 它也 能
成人依恋量表在中国的信度和效度
成人依恋量表在中国的信度和效度一、本文概述依恋理论,源自发展心理学,描述了人类个体与其主要照顾者之间形成的情感纽带。
这种纽带对于个体的情感发展、社会适应和人际关系建立具有深远影响。
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依恋理论逐渐扩展至成人领域,形成了成人依恋理论。
成人依恋量表,作为衡量成人依恋模式的重要工具,其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信度和效度问题逐渐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成人依恋量表》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信度和效度。
文章将对成人依恋理论进行简要介绍,明确其在心理学领域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接着,将重点介绍《成人依恋量表》的发展历程、理论基础和主要内容,以便读者对量表有全面的了解。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详细阐述量表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翻译、修订过程,以及样本选取、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
通过对研究结果的解读和讨论,文章将评估《成人依恋量表》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信度和效度,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该量表在中国的进一步应用提供参考。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深入了解《成人依恋量表》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适用性,为成人依恋研究提供有力的工具支持,同时也为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领域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文献综述依恋理论自 Bowlby(1969)提出以来,已成为心理学领域,特别是发展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理论之一。
依恋是个体在生命早期与主要抚养者(通常为母亲)形成的特殊情感联结,这种联结会影响个体的情感、行为和人际关系。
随着研究的深入,依恋理论已经从婴儿期扩展到了成人期,形成了成人依恋理论。
成人依恋是指个体在成人阶段对他人,特别是亲密伴侣的情感联结方式。
近年来,随着亲密关系研究的兴起,成人依恋的研究逐渐受到了国内学者的关注。
成人依恋量表作为评估成人依恋模式的重要工具,其在国内的应用和评估至关重要。
在此背景下,本研究旨在探讨《成人依恋量表》在中国的信度和效度,以期为后续的成人依恋研究提供科学、可靠的评估工具。
目前,国际上已有多款成人依恋量表,其中较为常见的有《成人依恋问卷》(AAQ)、《成人依恋量表》(AAS)、《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等。
依恋的研究进展
依恋的研究进展
依恋研究是近年来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被用于研究影响人们的依恋关系的各种内部和外部因素。
本文旨在介绍近年来依恋研究的一些重要进展,包括对依恋关系类型、影响依恋关系的内部和外部因素、对依恋关系发育阶段的研究以及识别失落感的研究方法等有关结论。
首先,研究者们已经针对依恋关系定义不同的依恋类型,包括安全性依恋、功能性依恋、分离性依恋和完全性依恋。
不同类型的依恋关系可以根据个体的内部状态(如性别、文化等)进行分类,并且也可以通过研究中提出的各种模型(例如分离-
交往模型,分离-安全性模型)来检测个体的依恋类型。
此外,研究人员还已经开发出了一些测量依恋关系影响因素的量表,包括依恋情结量表、依恋安全感量表、依恋满意度量表等。
这些量表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了解影响目标个体的依恋关系的各种内部和外部因素。
此外,研究者们还发现不同的依恋关系发育阶段,其中包括初始阶段、识别阶段、忠诚/考验阶段、恢复阶段和协作阶段等。
根据这些不同的阶段,研究者们可以研究不同阶段的依恋关系所受到的社会和关系影响,以了解不同发育阶段的依恋行为可能会导致的影响。
最后,研究者们也提出了识别失落感的研究方法,以量化失落感的强度,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了解失落感在影响依恋关系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总之,近年来在依恋研究领域取得了不少重要进展,包括定义不同的依恋关系类型、研究影响依恋关系的内部和外部因素、研究依恋发育阶段以及识别失落感等。
在未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将投入到依恋研究当中,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依恋对人类的重要意义。
成人依恋的研究综述
型 是 否认 或者 低估 早 期 依 恋 关 系影 响 :矛 盾 型是 对 过 去 经 历
理 解 混乱 。
固 的情 感 纽带 的倾 向 , 能 使个 体 在生 命 早期 与他 们 的照 顾 者 它 保 持 密 不 可分 的关 系 , 而 获 取 温饱 、 爱 等 一 切赖 以生 存 和 从 关
自我 和 他 人 都 是 积 极 的 观 点)先 占型具 有 焦 虑 和情 绪 化 的特 ;
2 纪7 O世 O年代 的研 究 发 现 ,母 亲 自身 的早 期 依 恋 体 验
会 影 响 他 们 照 看 孩 子 时 的敏 感 性 程 度 , 由 此 对 孩 子 的 依 恋 并 安 全 性 产 生影 响
态 , 成人关 系中渴望爱与支持 ; 在 自我 依 赖 型 , 是 把 自我 从 它 他人身上转移 开 . 以避免被亲近 。
2G oaeK pa , i(9 5 ̄成人依恋访谈量表( dl .erg , alnMa 18 ) n A ut At h e tnev w. A )对 成 人 依 恋 做 了 三种 分类 :安 全 tc m n t i A I a I re
维普资讯
2 0 年第 3期 06
沿 海 企 业 与 科 技
C OAS TAL ENT P S S ER RI E AND S I NCE & T HNOLOG CE EC Y
No32 0 .,0 6
( 第7 总 3期)
( u ua vlN .3 C m lt e o ) i y 7
和 社 会 功 能影 响 的 评 价 , 成 为 一 种 与 依 恋 相关 的 相对 稳 定 会 的 心 理 状 态 (teo id 。B wb (92 认 为 个体 在 童 年 时 s t f n ) o ly 18 ) a m
成人依恋的研究及其进展
1987年Hazan 和Shaver 把依恋的研究拓展到了成人领域后,成人依恋逐渐成为依恋研究的热点。
1.1依恋及成人依恋的含义成人依恋的定义要从最初的依恋(attachment )研究开始,John Bowlby 最早提出了“依恋”这个术语,他在二战期间发表“依恋与疏落”,详细阐述了早期依恋理论,并指出依恋关系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终生发展过程。
两维是指积极和消极,四类型是指安全型、迷恋型、淡漠型和恐惧型。
此模型是后来成人依恋类型测量的依据和基础。
1.3成人依恋及其相关研究随着成人依恋研究范围的扩展,研究者开始注重结合人们的生活探讨两者的关系,主要有成人依恋与主观幸福感、情绪调节、婚姻质量以及人格特质之间的研究,大学生的依恋关系与其社交焦虑的研究,依恋关系在不同辈份之间的稳定性等。
国内学者李同归等通过实证研究发现重新评价策略的使用是成人依恋关系影响个体主观幸福感的一个重要途径。
吴薇莉,刘协和AAS的在中国的信效度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AAS量表将成人依恋分为三个因子的理论构想。
但由于文化异,AAS在中国的应用还需要修改个别条目。
Horowitz1991年编制的关系问卷(RQ)在Hazan和Shaver 的三类型的基础上增添了恐惧型,问卷包括ABCD四个类型,要求受测者在7点量表上,判断每段描述在多大程度上符合自己的亲密人际关系,最后从四种类型中挑选出最适合的一种作为自己的依恋类型。
Brennan和Shaver(1997)编制的“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S)是在所有有名的自我报告类成人依恋量表基础上形成的,共36道题,两个因子: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
每个因子由18道题构成。
这个量表被证明具有较好的信度。
2006年北京大学李同归教授对其进行了中文版修订。
4研究不足和展望4.1关于成人依恋的分类和测量关于对成人依恋的研究最关键的是研究工具问题。
由于受到测量工具的限制,对依恋的测量既有类型的又有维度的,且没有标明采用某测量方法的标准,这样便常常使结果不一致,这是成人依恋研究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需要以后的研究在前人的基础上做更多的整合工作。
成人依恋研究述评
第3期NO.3宜宾学院学报J o u rn a l of Y ib in U n i ve r si t y M a r c h.20079l成人依恋研究述评朱海东(西南大学教育学院,重庆北碚400715)摘要:依恋形成于婴幼儿时期,持续人的整个一生.是人类长期生物进化的结果。
早期的依恋形式会通过内部工作模型彩响到成年后的依恋模式。
影响亲密关系的形成,人际社会功能的表达及人格功能。
成人依恋已逐步成为一个跨越心理学各领域的热门研究课题。
关键词:依恋;成人依恋;内部工作模型中图分类号:C9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365(2007)03-0091一03在我们生活中,常能看到这样一些人,他们与人相处非常容易,可以(二)成人依恋的内涵敞开心扉地与人交流,信任别人,并能从与他人的交往中体验到快乐;而现在普遍认为,依恋并不只在人的童年期产生重要作用,它作为一种有些人却害怕与人接近,与别人交往时会紧张、不安、不自在;还有这样一内在的机制,贯穿于个体一生的发展过程中。
Bowlby(1979)认为,尽管依些人,他们乐意与人接近,却总是会感觉别人不是真正的喜欢自己、想要恋行为在童年早期特别显著,但是在人类“从摇篮直到坟墓”的一生体验离开他。
这些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现象,可以用心理学里的“依恋”来解中都存在依恋。
在发展过程中,个体依恋序列的结构会发生变化:新的人释。
依恋贯穿于人的一生,影响着人的个性和生活质量。
在国外依恋研物会加进来,而有些人会被放弃。
究一直是个热点问题,这些年国内对这个领域的研究在不断地加强。
Borman和Sperling在1994年对成人依恋下了如下定义:“成人依恋一、成人依恋是个体一种的稳定的倾向,去靠近他主观认为能提供其满足生理、心理安(一)依恋的概念全的特定对象,维持和寻求接近的实质努力,而这种稳定的倾向是由依恋依恋(attachment)是一个人与另一个人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持久的情内部工作模式所调节,而这些基于个人在其人际世界中的认知一情感一感连接。
成人依恋及其研究进展
成人依恋及其研究进展成人依恋及其研究进展依恋理论是关于人际关系和情感发展的一种心理理论,最早由约翰·鲍尔比和玛丽·埃宾哈斯·埃宾哈斯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
依恋理论主张,早期的亲子关系经历对于个体的感情发展和人际关系具有重要影响,形成了一种内部工作模式,影响个体对亲密关系的期望和行为。
依恋关系最早在婴儿和幼儿时期得到研究,研究者通过观察婴儿与母亲之间的互动,发现了安全依恋和不安全依恋两种类型。
安全依恋的婴儿在母亲离开时会表现出一定的不安,但当母亲回来时会迅速恢复安全感;而不安全依恋类型的婴儿则表现出强烈的不安或避开母亲。
这些观察结果引发了研究者的思考,后续的研究也逐渐拓展到了成人依恋的领域。
成人依恋研究探索了个体在亲密关系中的依恋类型、依附风格以及这些依附风格对个体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的影响。
成人依恋的类型主要包括安全、回避和焦虑三种。
安全依恋类型的个体对亲密关系抱有积极的态度,能够自如地与伴侣进行情感沟通和情感表达。
回避型个体常常不愿意与伴侣建立过于亲密的关系,喜欢独立和独自解决问题。
焦虑型个体对亲密关系有着强烈的需求,但常常担心伴侣会离开自己或不愿意与自己建立深入的情感联系。
这些依恋类型与个体在早期亲子关系中经历的安全感和冲突有关,也与个体的人格特质和生活经历有关。
研究发现,成人依恋类型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影响。
安全依恋的个体往往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更愿意与伴侣分享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回避型个体常常面临更多的心理压力,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焦虑型个体则常常体验到恐慌和不安,往往对伴侣过分依赖,容易出现人际关系问题。
近年来,基于成人依恋理论的研究逐渐扩展到国际合作、文化差异和临床治疗等方向。
研究者通过不同文化背景的比较,发现不同文化的个体在依恋类型上存在一定差异。
例如,东方文化中的个体更偏向于回避和焦虑依恋类型,而西方文化中的个体更偏向于安全依恋类型。
成人依恋研究进展_汤芙蓉
1.成人依恋研究的提出依恋研究的先驱者Bowlby 认为依恋是人类从“摇篮到坟墓”所有经验中的一个重要成分,对于成人的情感生活具有重大的影响[1],“个体早期与父母的经验与他后来建立情感联系的能力之间有很强的因果联系”。
另一位依恋研究的杰出贡献者Ainsworth 认为对父母的依恋联结会持续一生,并会发展到对其他的亲近人群中[2]。
研究发现成人在处理与伴侣的亲密关系时也会出现类似亲子依恋的行为模式,如亲密维持、分离焦虑以及将对方作为“安全基地”等[3]。
由此研究者认为成人的亲密关系可以看作是依恋关系。
成人依恋是指成人对其童年依恋经历的回忆和再现,以及当前对此依恋经历的评价。
Hazan 和Shaver 认为成人依恋有着亲子依恋相似的类型,他们采用了Ainsworth 的三分法作为框架来组织成人依恋关系中情感和行为的差异。
即安全型、焦虑/矛盾型和回避型。
研究发现,运用三分法所得到的成人依恋分布结果与早期婴儿依恋的分布大致相同。
他们还认为成人依恋的个体差异源于在不同依恋史基础上形成了对亲密关系不同的期望与信念,或者说形成了一套“内部工作模式”。
依恋工作模式会对个体一生的亲密关系都会有一种导向和成形作用[4]。
2.成人依恋的测量及其类型2.1成人依恋的测量在亲子依恋关系中有明确的照顾者和被照顾者之分,而在成人依恋行为系统中依恋双方的角色是交互的,同时是依恋者也是接受照顾者,这种交互作用给测量带来了挑战。
另外成人的行为表达含义复杂,不易观察和分辨,所以在对成人依恋成人依恋研究进展汤芙蓉摘要:近年来依恋研究已经由亲子依恋拓展到成人依恋,本文系统概述了成人依恋的提出、成人依恋的测量手段和类型划分、现有两大研究取向(发展临床取向和社会人格取向)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最后探讨了该领域将来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成人依恋发展临床取向社会人格取向作者简介:汤芙蓉,四川南充人,四川警察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情侣成人依恋与亲密关系质量:归因的中介作用
以往国内外研究者进行了大量大学生成人依恋的研究ꎬ除了以上研究考察了大学生成人依恋类型 之外ꎬ还有研究探讨了归因在大学生成人依恋与人际信任������������、冲突解决������������和亲密关系质量������������之间关系的
作用ꎮ
① Bowlby J. Attachment and loss: Attachment. New York: Basic Books. (1969 / 1982) . ② Bartholomew K.ꎬ Horowitz L. M. Attachment styles among young adults: A test of a four ̄category model.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ꎬ 1991ꎬ 61(2) ꎬ 226-244. ③ 戴晓天:« 大学新生适应性与成人依恋的关系» ꎬ« 社会心理科学»2012 年第 6 期ꎬ第 76-81 页ꎮ ④ 卢莎、赵富才:« 大学生成人依恋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ꎬ«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2 年第 11 期ꎬ第 1750-1752 页ꎮ ⑤ 刘博娜、晏碧华:« 大学生依恋现状及其与归因方式、应对方式» ꎬ«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 年第 4 期ꎬ第 615- 617 页ꎮ ⑥ Bartholomew K.ꎬ Horowitz L. M. Attachment styles among young adults: A test of a four ̄category model.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ꎬ 1991ꎬ 61(2) ꎬ 226-244. ⑦ Brennanꎬ K. A.ꎬ Clarkꎬ C. L. Shaverꎬ P. R. Self ̄report measurement of adult attachment: a integrative overview. In Simpson JAꎬ Rholesꎬ W. S.ꎬ ed. Attachment theory and close relationships.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ꎬ 1998. ⑧ 谢安娜、杨蕴萍:« 大学新生学校适应与成人依恋的关系» ꎬ«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5 年第 2 期ꎬ第 339- 342 页ꎮ ⑨ 汤芙蓉、张夫均、刘衍玲:« 大学生成人依恋、社会支持与抑郁的关系» ꎬ«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9 年第 3 期ꎬ第 95- 99 页ꎮ ������������ 向叶敏、许智囉、郑莉君:« 大学生恋人依恋现状及与亲密关系质量的关系» ꎬ« 健康研究» 2015 年第 1 期ꎬ第 49- 53 页ꎮ ������������ 李同归、李楠欣、李敏:« 成人依恋与社会支持及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ꎬ« 中国临床康复»2006 年第 12 期ꎬ第 47-49 页ꎮ ������������ 刘庆明、杨印航、李红:« 大学生依恋类型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 ꎬ«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5 年第 12 期ꎬ第 1854-1858 页ꎮ ������������ 朱丽莎、祝卓宏:« 大学生依恋类型与合作心理的关系» ꎬ«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6 年第 2 期ꎬ第 148-150 页ꎮ ������������ Frederick G Lopezꎬ Barbara Gormley. Stability and change in adult attachment style over the first ̄year college transition: relations to self ̄confidenceꎬ copingꎬ distress patter
依恋研究进展-PPT课件
依恋研究进展:陈 琳
依恋的心理病理学研究
依恋的发展心理病理学研究
发展心理病理学是关注儿童正常发展和病理发展的关 系。发展心理病理学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儿童异常的 经验和精神病理的发展过程对儿童发展过程中面临的 重要问题的影响,了解正常发展过程的内在机制,同 时也为解决问题提供干预和指导。 研究者着重探讨了早期依恋在不同发展环境下的结果, 不安全依恋的类型,儿童环境中的高危因素和儿童适 应的模式转换。 不安全依恋的类型一直是发展心理病理学研究的主要 对象。
o A型儿童,易表现出攻击行为; o C型儿童,易表现为退缩行为; o D型儿童,常表现出A型和C型儿童的混合行为,常产生许多的 行为问题和心理障碍。
依恋研究进展:陈 琳
依恋的心理病理学研究
• 依恋的心理病理学研究最早是从1969年 英国精神病学家Bowlby对孤儿院儿童的 心理障碍的关注开始的。 • 许多学者对依恋的高危类型及与依恋有 关的精神症状进行了探讨,并得出了许 多有指导性意义的成果。
依恋研究进展:陈 琳
M.D.Ainsworth的陌生情境法(strange situation)测量依恋类型(1969) 安全基地行为(Security base behavior) 标准化测量程序:(12-18个月的婴儿)
一系列3分钟的压力逐渐递增的八个情节; 四个7点量表评价婴儿:
依恋研究进展:陈 琳
依恋的心理病理学研究
依恋与焦虑的关系。 依恋与抑郁的关系。 受虐个体依恋关系。 不良依恋的改变
成人婚恋依恋研究回顾与最新进展_
成人婚恋依恋研究回顾与最新进展∗朝阳瑞雪陈浩**乐国安(南开大学社会心理学系,天津 300071)摘 要: 本文对西方成人依恋的主要研究领域——成人婚恋依恋的理论发展、类型和维度及婚恋依恋和恋爱类型、婚恋伴侣选择及压力应对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总结。
最后探讨了目前婚恋依恋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国内的研究现状和未来研究的走向。
关键词:依恋 成人依恋 成人婚恋依恋一、引言:早期成人婚恋依恋理论依恋是个体在婴儿时期与主要教养者(一般为母亲)之间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情感联结,对儿童的个性发展和社会性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80年代后期,研究者把依恋理论从母婴之间扩展到成人领域。
其中婚恋依恋是成人依恋研究的主要方面,主要关注婚恋伴侣之间的依恋关系对成人社会功能各个方面的影响。
婚恋依恋理论为解释成人亲密关系的发展、维持和破裂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框架,同时也为研究人格发展、情绪控制和精神病理学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英国精神病学家Bowlby(1969)最早提出“依恋”的概念,并且指出依恋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生物根源,其生物功能在于保护弱小个体,心理功能在于提供安全感。
而个体在生命早期所建立的依恋关系会影响到个体成年后所建立人际关系的形态。
另一位依恋理论的早期研究者Ainsworth和同事通过“陌生情景法”(Strange Situation Procedure)观察到婴儿和教养者之间存在三种关系类型:安全型(secure)、回避型(avoidant)和焦虑矛盾型(anxious/ambivalent)(Aronson,Wilson,Akert,et al,2005)。
八十年代早期一些研究者开始把依恋理论作为框架去解释成年人孤独感和恋爱的本质。
Hazan和Shaver于1987年第一次提出成人婚恋关系中的情感联结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依恋关系,即成人婚恋依恋。
他们观察到母婴依恋和婚恋依恋之间的一系列相似性,从而认为母婴依恋与婚恋依恋的情感及行为动力为同一生物系统所控制,目标都是从生理和心理上接近依恋对象。
依恋研究的新进展——成人依恋
依恋研究的新进展——成人依恋依恋一直是西方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课题,新近成人依恋研究的兴起又为这块经典的研究领域增添了新的活力。
本文对近十几年来关于成人依恋的研究进行介绍和总结,并对国内关于成人依恋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以期对后续的研究提供参考。
标签:依恋成人依恋依恋类型AAI ECR 内部工作模式“依恋”是指婴儿与主要抚养者之间最初的社会性联结。
英国精神病学家Bowlby1969年首次提出依恋的概念,此后它就在发展心理学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
最初人们关注的是婴幼儿与母亲之间的依恋关系,随着依恋联结持续性和稳定性的发现,依恋研究逐渐拓展到了成人领域。
基于不同的角度,成人依恋发展出了两种研究取向:核心家庭取向和同伴-恋人取向[1]。
核心家庭取向认为,成人依恋是“成人关于童年期与父母关系的记忆和心理表征”,而同伴-恋人取向的研究则将其定义为“个体与目前同伴的持续和长久的情感联系”。
一、三种测量工具1、成人依恋访谈(AAI)AAI是核心家庭取向研究采用的访谈技术,是最早也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成人依恋测量方法。
AAI是半结构式访谈,访谈中主要针对成人童年的早期经验,以及这些经验对其个性的影响。
其把成人依恋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安全-自主型,不安全-冷漠型和不安全-专注型。
2、成人依恋类型和关系问卷。
发展临床取向和社会人格取向都有各自的自陈量表,然而人格派的自陈量表影响更大。
如Hazan和Shaver的成人依恋类型问卷(AAS)、Bartholomew和Horowitz的关系问卷(RQ)及关系测量问卷(RSQ)等。
这些问卷让被试报告其对自我和他人的看法,根据他们的看法是积极的还是消极进行划分。
3、亲密关系量表(ECR)以上测量工具是基于把成人依恋分为几个离散的类别,导致研究之间难以比较,而且采用迫选法,不能反映被试内心的真实想法。
对此,Brennan和Fraley等人从1998年开始,采用维度来研究成人依恋,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了一个标准的成人依恋量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 ECR)[2]。
依恋理论研究综述
依恋理论研究综述发展与教育心理学01级研究生田瑞琪010083摘要依恋理论从上世纪60年代兴起至今,一直是发展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该文介绍了涉及依恋的三个主要理论;介绍了依恋的研究阶段;综合了依恋的研究成果:早期依恋的发展阶段、类型、影响因素和跨文化研究,最近国外成人依恋在认知、情绪和行为三方面的研究进展;分别介绍了早期依恋和成人依恋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依恋理论研究阶段早期依恋的研究成果成人依恋的研究成果研究方法依恋(attachment),是指个人与某一特定个体的长久持续的强烈的情感关系。
有狭义和广义依恋之分,狭义依恋指母婴依恋,广义依恋除了母婴依恋之外,还包括儿童依恋、青少年依恋以及各种类型的成人依恋。
1.依恋理论1.1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理论非常重视人早期同父母形成的亲密关系,他们把依恋看成早期儿童对能够满足其生理需要,提供快乐与舒适的父母形成的一种情感关系。
在弗洛伊德看来,这种关系是在婴儿先天的自我关注或自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因为抚养者满足了婴儿的需要,特别是使婴儿吮吸的愿望得到满足,婴儿逐渐开始依恋那些抚养、照顾和保护他们的人。
相对与早期精神分析而言,新精神分析学派更强调人的社会性存在。
艾里克森认为,在以基本信任感的确立为发展任务的第一年,母亲因能提供营养及满足儿童的需要而在儿童生活中占有主要地位,成为儿童的依恋对象。
在此意义上,这种对母亲的依恋实质上是儿童对现实世界信任感的集中体现。
精神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依恋的情感内涵,触及了依恋的本质;从需要的意义上讨论了依恋的建立与发展,并以儿童需要的满足与否作为依恋确立、发展与转移的内在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把依恋的发生发展与特定阶段的基本任务相联系,对有关研究与教育实践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不过总的来说,精神分析的依恋理论过分强调儿童生理需要满足的意义,过分看中喂养与口腔经验在依恋形成中的决定作用,而忽视了其他交往经验与抚养方式对于依恋形成的影响,割裂了儿童早期经验的完整性。
成人依恋研究进展
成人依恋研究进展
汤芙蓉
【期刊名称】《社会心理科学》
【年(卷),期】2010(000)011
【摘要】近年来依恋研究已经由亲子依恋拓展到成人依恋,本文系统概述了成人依恋的提出、成人依恋的测量手段和类型划分、现有两大研究取向(发展临床取向和社会人格取向)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最后探讨了该领域将来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总页数】5页(P158-162)
【作者】汤芙蓉
【作者单位】四川警察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44.3
【相关文献】
1.癌症患者家庭照顾者成人依恋的研究进展 [J], 陈晓云;李玉丽;娄凤兰
2.癌症患者家庭照顾者成人依恋的研究进展 [J], 陈晓云;李玉丽;娄凤兰;
3.成人依恋及其研究进展 [J], 刘明月;郭兰
4.成人依恋对癌症患者影响的研究进展 [J], 郝玉平
5.大学生心理资本和成人依恋的现状及其关系研究 [J], 秦丹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成人依恋理论的研究
成人依恋理论的研究
肖君政;江光荣
【期刊名称】《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年(卷),期】2006(015)009
【摘要】成人依恋理论试图从早期的婴儿-父母依恋理论中找到某些有关成人依恋现象的答案,笔者就成人依恋理论的基础和主题做脉络性的综述。
【总页数】2页(P859-860)
【作者】肖君政;江光荣
【作者单位】430079,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430079,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
【相关文献】
1.成人依恋理论及其测量 [J], 鲁晓静;郭瞻予
2.成人依恋理论述评 [J], 黄晓娟;李明
3.成人依恋理论的临床意义及在学生管理中的应用 [J], 姚雪;王艳;薄海美;国新荣
4.成人依恋理论述评 [J], 黄晓娟;李明;
5.基于地方依恋理论的延吉市民延吉公园游憩行为研究 [J], 姜诗雨;成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成人依恋研究的提出依恋研究的先驱者Bowlby 认为依恋是人类从“摇篮到坟墓”所有经验中的一个重要成分,对于成人的情感生活具有重大的影响[1],“个体早期与父母的经验与他后来建立情感联系的能力之间有很强的因果联系”。
另一位依恋研究的杰出贡献者Ainsworth 认为对父母的依恋联结会持续一生,并会发展到对其他的亲近人群中[2]。
研究发现成人在处理与伴侣的亲密关系时也会出现类似亲子依恋的行为模式,如亲密维持、分离焦虑以及将对方作为“安全基地”等[3]。
由此研究者认为成人的亲密关系可以看作是依恋关系。
成人依恋是指成人对其童年依恋经历的回忆和再现,以及当前对此依恋经历的评价。
Hazan 和Shaver 认为成人依恋有着亲子依恋相似的类型,他们采用了Ainsworth 的三分法作为框架来组织成人依恋关系中情感和行为的差异。
即安全型、焦虑/矛盾型和回避型。
研究发现,运用三分法所得到的成人依恋分布结果与早期婴儿依恋的分布大致相同。
他们还认为成人依恋的个体差异源于在不同依恋史基础上形成了对亲密关系不同的期望与信念,或者说形成了一套“内部工作模式”。
依恋工作模式会对个体一生的亲密关系都会有一种导向和成形作用[4]。
2.成人依恋的测量及其类型2.1成人依恋的测量在亲子依恋关系中有明确的照顾者和被照顾者之分,而在成人依恋行为系统中依恋双方的角色是交互的,同时是依恋者也是接受照顾者,这种交互作用给测量带来了挑战。
另外成人的行为表达含义复杂,不易观察和分辨,所以在对成人依恋成人依恋研究进展汤芙蓉摘要:近年来依恋研究已经由亲子依恋拓展到成人依恋,本文系统概述了成人依恋的提出、成人依恋的测量手段和类型划分、现有两大研究取向(发展临床取向和社会人格取向)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最后探讨了该领域将来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成人依恋发展临床取向社会人格取向作者简介:汤芙蓉,四川南充人,四川警察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158的评估中更关注他是如何表达的,而很难观察到他有无依恋行为,因此会谈和自我报告的测量方式显得比较恰当,成人依恋的测量有三种方法:一是访谈法,如成人依恋访谈(AAI)、当前关系访谈(Current Relationship Interview,CRI)和依恋访谈(Attachment Interviews,AI);二是Q-分类评估,如成人依恋Q-分类(Adult Attachment Q-sort)以及婚姻Q-分类(Marital Q-sort);三是自评量表,如成人依恋问卷(Adult Attachment Question-naire,AAQ)、关系问卷(Relation Questionnaire,RQ)以及亲密关系体验—修订版(Experiences in Close Relation2ship-Revised,ECR-R)[5]。
2.2成人依恋的类型在成人依恋的分类上,早期的一些研究者大多直接利用Ainsworth的三分法模式(即:安全型、焦虑———矛盾型及回避型),后来的研究者有各自不同的划分观点,相互之间难以达成一致。
2.2.1Bowlby的依恋类型划分Bowlby在其著作中描述了儿童的依恋会转变成成人依恋模式,提出了三种不安全依恋类型,分别是:强迫给予照顾型,强迫寻求照顾型,强迫自我依赖型。
强迫给予照顾型是通过取悦和满足别人的需要来获得他人的接纳,他们常常因为需要关注而给予别人帮助。
强迫寻求关怀型来源于童年时代长期处于一种害怕丧失或被遗弃的状态,在这些个体的成人关系中会渴望爱与支持。
由于强烈地害怕被依恋对象遗弃,他们可能会表现出过度的依赖或信任。
强迫自我依赖型是强迫寻求照顾型的对立表现,是把自我从他人身边转移开,而不是与他人联结,他们对他人不信任,总是将他人推开以避免被亲近,这可以保护自己免受被遗弃的伤痛[6]。
2.2.2Bartholomeco和Horowitz的四类型模式Bartholomeco和Horowitz(1991)根据对自己及他人的表征是积极还是消极这两个维度,将成人婚恋依恋关系分为以下四类:安全型,认为自己是值得爱的,他人也是值得爱和信任的。
专注型,认为自己是不值得爱的和没有价值的,但是他人是可接受的。
这种类型的个体总是努力赢得他人的接纳,并以此支持消极的自我形象。
恐惧型,对自己和他人的态度都是消极的,这种类型的成人可能处于害怕他人的拒绝而避免与他人发生联系。
冷漠型,对个人的看法相对积极,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但是认为他人会拒绝自己,这种类型的成人会以避免与他人发生联系来作为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的手段。
后面三种类型属于不安全依恋类型[7]。
2.2.3Brennan的两维划分模式Brennan等人从情感和行为调节的角度认为婚恋依恋存在两个基本维度:焦虑程度(测量个体对可能与情侣的分离或者被情侣抛弃的担心程度),及回避程度(测量个体选择的与情侣的亲密程度及个体在心理和情感上的独立程度),在这两个维度上的得分高低决定了成人婚恋依恋的不同类型。
安全型—低回避、低焦虑;沉迷型—低回避、高焦虑;恐惧型—高回避、高焦虑;冷漠型—高回避、低焦虑。
3.成人依恋的已有研究成人依恋的研究存在两种不同的取向:以发展心理学家和临床心理学家为主的发展临床学取向(又称核心家庭取向);以人格和社会心理学家为主的社会人格心理学取向(又称同伴-恋人取向),它们在研究范围和测量范式上存在差异。
发展临床学取向主要从心理动力学和家庭系统的角度,将成人依恋定义为“成人关于童年期与父母关系的记忆和心理表征”,关注成人的养育行为对其子女的依恋模式的影响以及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
社会人格心理学取向将成人依恋定义为“个体与目前同伴的持续和长久的情感联系”,重点研究成人依恋在社会认知、情感调节、人际关系和个人适应等方面的影响作用。
发展临床学取向一般通过访谈、投射测验等需要深入加工编码的测量方式区分不同依恋类型的群体。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成人依恋访谈(AAI)。
社会人格心理学取向更偏好用简便的自我报告法划分依恋类型。
由于对访谈的深入编码分析可能揭示了个体潜意识和心理动力的内容,而自我报告只能涉及被试意识层面的观念和表征,这种测量方法的差异造成了两种取向区分的依恋类型之间并不存在明确的对应[8]。
1593.1发展临床学取向研究3.1.1亲子依恋研究父母的依恋模式会影响他们抚育孩子的方式、照顾孩子的敏感性和抚养孩子的胜任感。
从而影响孩子依恋模式的形成,使得子代和亲代具有相似或者相同的依恋模式,即依恋模式的代际传递性。
Van Ijzendoorn等在一项关于依恋的元分析研究中证实:AAI能够显著地预测由经典的“陌生情境”所观察到的父母和婴儿的依恋关系。
在18个相关研究中,包括845对亲子关系的元分析中,父母(据AAI测量)和孩子的依恋安全性之间有75%的对应性,证实了依恋模式的代际传递性的存在;他们还分析了10个研究中有关AAI测得的依恋类型与父母对儿童依恋信号需要的反应行为间的关系,元分析发现两者之间的相关较高[9]。
M eins提出了“将心比心”(mind-mindedness)的概念来解释依恋模式代际传递性的内在机制,并将其定义为:“父母把孩子看作有独立心理的个体的倾向,表现为使用心理特征的语言来描述孩子的倾向”。
倾向于“将心比心”的母亲对婴儿“正在进行的心理活动”非常敏感,并且希望改变自己的行为来对婴儿的信号做出反应。
研究发现它能够预测婴儿依恋的安全性[10]。
3.1.2临床心理病理研究许多临床心理病理实证研究已经发现并支持心理病理与不安全依恋的关系。
成人依恋类型与自杀行为、癔症、抑郁症、边缘性人格障碍、不良婚姻、进食障碍、物质依赖等有关系。
Kather-ine Berry等人对依恋模式和精神病之间的关系研究作了概述。
Dozier及其同事对精神分裂症以及其它形式的严重心理健康问题(包括精神情感紊乱、双向紊乱和抑郁)的依恋心理状态作了调查研究。
研究发现对比控制组,精神病患者不安全依恋达到显著水平,尤其是回避型依恋,并且精神分裂症对比情感障碍(包括双向紊乱和抑郁)有更高水平的不安全依恋。
但是由于回避型依恋包括两种信念:一是自我依赖(拒绝回避型);二是对于拒绝和被抛弃的恐惧(恐惧回避型)。
由于恐惧回避型对自我和他人都持有消极信念,因此相比拒绝回避型与精神病的联系更密切[11]。
很多研究发现成人依恋风格显示出对抑郁和非抑郁个体的区分作用。
Carnelley et al.发现抑郁与非抑郁大学生的区别在于他们的自我的心理表征而不是他们的关于他人的心理表征。
卷入型依恋和恐惧型依恋预示着消极的自我观,这两种依恋类型中有更多的抑郁个体。
Barbara Murphy也发现恐惧型依恋和卷入型依恋的成份之一自我批评对抑郁有强有力的预测性。
回避型依恋不包含自我批评的成份,与抑郁特质没有联系,尽管它包含有自我依赖和亲密回避[12]。
另外还有研究者探讨了依恋在临床干预中的作用。
Giacomo认为依恋为治疗关系提供了生物学基础,治疗关系可以被视为对安全基地的寻求,病人和治疗师通过共同的努力,一起来探索病人的依恋史及其有关的痛苦情感体验,由于治疗师对病人的言语及非言语信号的敏感反应,治疗师可以被视为代偿性的依恋对象。
3.2社会人格取向研究成人依恋模式对亲密关系有着重大影响,依恋安全感与影响婚恋质量的多种因素相关联,M ikulincer在综述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依恋安全感与下列影响婚恋质量的因素具有联系:(1)对婚恋关系持有积极信念和期待;(2)婚恋关系稳定性高;(3)在婚恋关系中感受到高水平的亲密、承诺、情感卷入;(4)婚恋满意感高;(5)在婚恋关系中采用积极的沟通和交往模式[13]。
现有研究表明安全依恋与婚恋满意感正相关,而非安全依恋与之负相关,例如,矛盾型依恋者在表述自己的爱之体验时,对伴侣既妒忌又强烈的受到伴侣的性吸引;逃避型依恋者则具有对亲密的恐惧感受;安全型依恋者无论是在恋爱、同居、结婚、离婚还是丧偶情境下,认为自己的爱情体验是愉快的、让人信任的。
研究发现依恋安全性与承诺密切相关。
在亲密关系中如果怀疑伴侣一方的承诺,这对个体将伴侣作为安全基地的获得性是一个威胁。
承诺是成人安全依恋的一个基本要求,安全依恋个体可以很好维持关系的稳定性[14]。
对关系冲突状况和冲突解决方式的研究发现,卷入型、恐惧型和愤怒—轻视型比回避型和安全型有更多的冲突伴侣关系。
回避型有最高比率的冷漠伴侣关系,其他几种类型之间没有差异[15]。
有效冲突解决的关键在于具备参与相互合作的意愿,通过共同协作以达到满足双方的需要。
安全依恋个体对自我和他人有积极的内部工作模160型,在冲突解决中更有可能采取这种交互形式的冲突解决方式[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