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病原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病原探讨
发表时间:2011-11-24T14:07:54.173Z 来源:《医药前沿》2011年第19期供稿作者:邵惠训
[导读] 儿童最易发。病毒性呼吸道感染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是5岁以下婴幼儿死亡的主要病因。
邵惠训 (北京实验动物研究中心 100012)
【中图分类号】R5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1)19-0056-05
【关键词】呼吸道病毒流感病毒人类冠状病毒人类偏肺病毒人类博卡病毒
呼吸道感染是常见病、多发病。儿童最易发。病毒性呼吸道感染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是5岁以下婴幼儿死亡的主要病因。呼吸道感染分为上呼吸道感染和下呼吸道感染。目前尚有3成到4成呼吸道感染的病因不明,很可能也是由病毒引发,只是人们还没有发现而已。将来还会陆续发现新的呼吸道病毒和新的呼吸道传染病。
1 急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
1.1 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普通感冒,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URTI)
鼻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可引起上呼吸道感染,鼻病毒是主因。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等紧随其后,引起继发感染,使疾病加重。表现为鼻炎、咽炎和喉炎。临床症状有鼻塞、流鼻涕、打喷嚏、喉干、咽痛、低热、头痛和全身不适等。局部卡他症状重,全身中毒症状轻。原有慢性病人或体弱人群常继发支气管炎、肺炎和副鼻窦炎。少数人可并发心肌炎、肾炎和风湿热等。普通感冒一般预后良好,发病5~7天后痊愈。
1.2 急性病毒性下呼吸道感染(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LRTI)
表现为气管炎、支气管炎、细支气管炎和肺炎。临床症状有发热、头痛、声音嘶哑、咳嗽、咯痰、气喘和紫绀等。重者可出现口唇、指甲青紫。胸透或X光胸部摄片可见肺部阴影。本病发病率高,人群对呼吸道病毒普遍易感。小儿、老人、营养不良和患有慢性病者,更易患此病。以冬春季为发病高峰。病后仅对同种、同型病毒具有免疫力。因病毒种类、型别繁多,同一病人可多次发病。发病的诱因是受凉、淋雨和劳累等。全身或呼吸道局部抵抗力下降,原来存在于呼吸道黏膜上的病毒或外来病毒侵入呼吸道而感染。预后较差,病死率较高。
2 急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病原
2.1 人类呼吸道合胞病毒(human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hRSV)
1956年Morris首次从上呼吸道感染的黑猩猩鼻咽分泌物分离到病毒,1957年Chanock从肺炎患儿咽拭子分离到病毒。hRSV属于副黏病毒科(paramyxoviridae)肺炎病毒属。是有囊膜的单股负链RNA病毒,有2个血清型9个亚型。病毒直径为120~200nm,在细胞培养中能形成细胞融合病变。hRSV基因组编码两个表面糖蛋白:粘附蛋白(attachment protein,G)和融合蛋白(fusion protein,F)。病毒通过G蛋白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F蛋白介导细胞与病毒囊膜融合,抗G或抗F抗体能中和病毒感染性。
hRSV在世界各地的人群和动物中有广泛分布和传播,是婴幼儿,尤其6个月以下婴儿下呼道感染(喘息性肺炎、间质性肺炎和毛细支气管炎)的主要病毒病原。对早产儿危害更大。病毒通过飞沫传播,污染的手指将病毒接种到鼻黏膜和眼结膜也可引起感染。患儿感染病毒后,除发热、气促、痉挛性咳嗽外,最显著的症状是喘息,重症患儿鼻翼煽动、嗜睡、呼吸困难、发绀,甚至窒息死亡。有吸气性三凹征。病情易出现反复,可发展为支气管哮喘。也能引起肺外器官,如中枢神经系统、心脏和皮肤损害。hRSV与hPIV在人体内共存[1]。胸部听诊可闻到干湿罗音。可用人羊膜、Hela、Hep-2和KB等细胞分离病毒,用免疫荧光快速诊断技术(DIF)或ELISA检测病毒抗原、IgG和IgM抗体。可通过氧气面罩气雾吸入利巴韦林1.1g/d,或用三氮唑核苷(病毒唑,ribavirin)雾化治疗。也可用免疫球蛋白治疗。
2.2 流行性感冒甲型与乙型病毒(influenza virus A & B,IV)
1933年英国学者Smith首次用雪貂分离出流感病毒。属正黏病毒科(orthomyxoviridae)流感病毒属(influenza virus)。IV是一种单股负链RNA病毒,有囊膜、纤突,核衣壳螺旋对称。病毒直径为80~120nm。分为甲、乙、丙三型。甲型流感病毒基因组分为8个片段:PB2基因编码PB2聚合酶,PB1基因编码PB1聚合酶,PA基因编码PA聚合酶,HA基因编码血凝素(HA),NA基因编码神经氨酸酶(NA),M基因编码基质蛋白M1、M2,NS基因编码非结构蛋白NS1、NS2。3个聚合酶构成聚合酶复合体(ribonucleoprotein,RNP),有NP包裹,构成核衣壳。病毒囊膜与M1相连,M2插入M1,构成离子通道。病毒表面具有HA和NA抗原。HA有16个亚型,NA有9个亚型。甲型流感病毒表面抗原很容易变异,抗原漂移和抗原转换是甲型流感病毒发生变异的重要原因。
近百年来,甲型流感病毒经历了A0、A1、A2、A3和新A五次大变异。病毒一次次变异,给人类社会带来一次次灾难。包括人类流感病毒和动物流感病毒(禽流感病毒、猪流感病毒和马流感病毒)。禽类流感病毒具有庞大基因库,人类流感病毒新亚型大多由禽类流感病毒变异和基因重组而成。由于鸟类长距离迁徙,能将流感病毒新亚型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引起流感大规模流行。乙型流感病毒仅引起地区性流行。
由流感病毒引起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起病急,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持续时间长,病情严重。流感常沿着交通线传播,先集体后散居,先城市后农村。甲型流感病毒容易变异,人群对新亚型病毒缺乏免疫力,易引起流行或大流行。流感暴发流行与大气污染和气候剧烈变化有关,流感流行有周期性。在人类历史上,流感曾多次引起世界性大流行。
1918~1919年流感大流行,病原体为H1N1,称为西班牙流感。是由一种特殊的严重致死性病毒引起,主要袭击青壮年[2]。最早出现在美国堪萨斯州的芬斯顿兵营,随后传播到西班牙,病毒的毒力逐步增强。西班牙流感病毒很可能由人流感病毒与猪流感病毒基因重组而成[3、4],含有人流感病毒和猪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全球半数人群受到感染,夺去了4000万人生命。最近研究报道,这一瘟疫可能导致一亿人死亡。以当时全球人口20亿计,死亡人数占总人口5%,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瘟疫。
1997年香港发生了H5N1人禽流感暴发流行,并在全球蔓延,给人类健康带来严重威胁。2003年12月开始,在亚洲广袤地区发生了禽流感H5N1流行。禽流感病毒的血凝素中H5和H7两种亚型大部分具有高度致病性和致死性。即使是低致病性的H5和H7,在鸡群中传播几个月后,会变异成为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禽流感病毒侵袭人类后,多数伴有严重肺炎,心肾等多种脏器衰竭。病情险恶,病死率很高。全球的养禽事业也遭受到了沉重打击。在禽流感流行期间,世界各地捕杀了大量家禽。
2009年3月,甲型H1N1流感迅速在全球蔓延传播。甲型H1N1流感病毒含有猪流感、禽流感和人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主要由猪流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