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孤独、苦闷的心情。
感悟诗人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离别这种情感自古有之,与友人分别时或是表达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或是表白自己的心志,这种种的离情别绪都凝聚在这字字凝练的古诗中。
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哪些送别诗?2、今天我们在学习一首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板书课题,齐读。
3、学习古诗,应从题目入手,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总结:辛渐既是王昌龄的同乡又是他的好友,辛渐即将回到家乡,王昌龄在芙蓉楼为他送行,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
二、初读古诗1、自由读三遍,读准字音,句子读通顺。
2、指名读,齐读。
3、读诗不仅读准确,读通顺,还要读出节奏,把诗读好是有一定的技巧的,每行有几个字?这叫七言绝句,王昌龄最擅长写七绝诗,他被称为“七绝圣手”这首诗是他的七绝名作之一。
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这样读:(出示划好节奏的古诗)泛读,自读,指名读,齐读。
三、理解感悟学习前两句1、理解后我们会读得更好。
请大家默读前两行,看看都写到了哪几种景物?(雨:什么时候下起了什么样的雨?江:江面上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山:在作者眼里楚山什么样的?诗中还暗含着两个人物)2、请大家结合注释,发挥你的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引导把诗意说完整)3、把你的想象带入诗中读前两句。
4、前两行有一对表示时间的词语:“夜和平明”,王昌龄一共写了两首,这首是天亮时在芙蓉楼送别辛渐时所作,另外一首描绘的是是前一天夜里两人在芙蓉楼里饮酒话别时的.情景。
(出示第一首诗)指名读师:窗外秋雨绵绵,芙蓉楼内二人相对而坐,饮酒道别,这此情此景,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凄凉,忧愁)。
师:这种情感凝聚在诗中的哪个字中?(孤)带着这种感觉,再读前两行。
师:王昌龄才华横溢,官至县蔚,后来因事被贬滴岭南,在北返长安时在江宁县任职,在江宁数年,又遭人诋毁,再次被贬为龙标县蔚,尨标镇在非常偏僻,曾有许多的官员被贬于此地。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方案设计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方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熟练朗诵并背诵《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帮助学生学习诗歌中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歌的意境。
(2)体会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复杂情感。
2、教学难点(1)领会“一片冰心在玉壶”的深刻含义。
(2)掌握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
2、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字词含义和诗句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重点词句和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人送别友人的场景,增强对诗歌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关于送别的音乐,如《送别》,营造出离别的氛围。
(2)提问学生:“同学们,在生活中你们有没有经历过送别?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引导学生回忆并分享自己的送别经历,从而引出课题《芙蓉楼送辛渐》。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诗人王昌龄的生平,重点突出他在边塞诗和送别诗方面的成就。
(2)讲述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王昌龄被贬江宁丞时,辛渐是他的好友,此次辛渐要前往洛阳,王昌龄在芙蓉楼为他送行,写下了这首诗。
3、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读音和节奏错误。
(3)指名学生朗读诗歌,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评价。
4、理解诗意(1)结合注释,让学生分组讨论诗句的意思,教师巡视并参与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问。
(2)每组选派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补充和总结。
诗句“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的意思是: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
这句诗描绘了一幅烟雨迷蒙的江景图,烘托出了离别的凄凉氛围。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优秀6篇)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优秀6篇)芙蓉楼送辛渐教案篇一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整首诗的意境和其中包含的情感。
(3)欣赏并感受送别诗的不同风格2、过程与方法学习运用联想的方法体会古诗意境的方法3、情感态与价值观度体会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激发学生从小立志做品质高洁的人。
二、教学重点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三、教学难点从“楚山”孤峙,“一片冰心在玉壶“中体会到诗人表现出来的坚强品质。
四、课前交流今天看到这么多的同学与我一同学习,感到非常高兴。
你们班一共有多少同学?……差不多是我们班的2倍了,真好,我喜欢大班上课热烈的气氛。
哦,忘了自我介绍,我姓郑,郑成功的郑。
名玉琴,玉是美玉的玉,琴是古琴的琴。
你能介绍一下自己吗?真好,我宣布,从现在开始,我又结识了()位新朋友。
你们愿意与我交朋友吗?好,那就请朋友们与我一同进入这“古韵流香“的课堂吧。
五、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看到“古韵“二字,你能联想到哪些词语?说得没错,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在人类文明史上流香溢彩,举世闻名。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感受一下古诗的迷人魅力。
(二)读诗题(出示2:课题)我们一起来来读诗题:芙蓉楼送辛渐师:读诗先读题,你从诗题中了解到哪些信息?或者,引发了哪些疑问呢?预设:1、地点2、送别诗3、送辛渐师板书课题疑:1芙蓉楼在哪里2辛渐和王昌龄是什么关系?辛渐要去哪里?(注释)点击相关链接,提供给学生学习资料那王昌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读诗人(三)读诗人(出示3:诗人)教师导语:那么王昌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诗人先请同学们把自己预习所得交流一下吧学生交流关于王昌龄的资料师:同学出示资料用一句话说说从这段文字中了解到关于王昌龄的哪些信息1,一生坎坷2很重感情3广交朋友4才华横溢(四)品读诗文,入境入情。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第1篇】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一、初读诗文,初步感知⒈自读,读准确,读流利。
⒉借助注释想想诗句的大体意思。
⒊多种形式朗读。
二、自主交流,理解诗意⒈自主理解字义:寒雨:寒冷的雨。
连江:满江。
吴:三国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
平明:清晨。
客:指辛渐。
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的山为楚山。
孤:独自,孤单一人。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
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在玉之中。
比喻人清廉正直。
冰心:比喻心的纯洁。
⒉交流诗句之意:昨夜,秋雨绵绵洒满吴地江天。
清晨送走友人只留下孤独的楚山。
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向你问起我,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中的冰一样纯洁。
三、品读诗文,赏析感悟⒈品读前两句诗⑴请大家默读前两行,看看都写到了哪几种景物?(雨:什么时候下起了什么样的雨?江:江面上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山:在作者眼里楚山什么样的?诗中还暗含着两个人物)⑵“连”“入”两个动词写“寒雨”表现一种怎样的气氛?(“连”“入”两个动词写“寒雨”的绵绵不断和无声无息,渲染出离别时的暗淡气氛。
)“楚山孤”表达作者怎样是情感?(表达诗人离开朋友时的强烈的凄冷孤寂感。
)⑶前两行有一对表示时间的词语:“夜和平明”,王昌龄一共写了两首,这首是天亮时在芙蓉楼送别辛渐时所作,另外一首描绘的是是前一天夜里两人在芙蓉楼里饮酒话别时的情景。
(出示第一首诗)师:窗外秋雨绵绵,芙蓉楼内二人相对而坐,饮酒道别,这此情此景,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凄凉,忧愁)。
这种情感凝聚在诗中的哪个字中?(孤)带着这种感觉,再读前两行。
师:王昌龄才华横溢,官至县蔚,后来因事被贬滴岭南,在北返长安时在江宁县任职,在江宁数年,又遭人诋毁,再次被贬为龙标县蔚,龙标镇非常偏僻,曾有许多的官员被贬于此地。
他一生生壮志未酬,与好友分别,心中怎能不孤单,苦闷呢?⒉品读后两句诗⑴读一读这两句诗,说说你的感受。
芙蓉楼送辛渐语文教案优秀5篇
芙蓉楼送辛渐语文教案优秀5篇芙蓉楼送辛渐语文教案篇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积累送别诗。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3、抓住“冰心”“玉壶”感悟诗人高尚品格。
教学重点: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教学难点:抓住“冰心”“玉壶”感悟诗人高尚品格。
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
1、对诗游戏。
(送别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导入课题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步入古诗的殿堂,跟随着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来欣赏他写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3、理解诗题。
4、背景介绍。
二、整体诵读,品评朗读。
1、初读古诗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诗,注意读正确,读流利。
(1)指读正音。
(2)指导读出节奏美;指读、男女生共读。
师:我们知道,古诗具有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大家试着能不能读出节奏来。
指名读一读《芙蓉楼送辛渐》,其他同学注意听,他在读时是怎么停顿的,有没有读出节奏与韵律。
2、师范读,读出韵脚音调。
3、生试读,指读。
4、齐读古诗。
三、感悟诗歌内容。
1、自读自悟。
学生结合注释仔细地读一读,和同桌交流哪些字眼让你看到了送别时的情景。
2、同桌交流。
3、课堂交流。
(1)“寒雨”看出送别时的天气下着雨。
(2)“夜”“平明”可以看出送别的时间。
(3)“楚山孤”可以看出诗人送别好友时的孤寂心情。
四、走进诗人感悟品格。
1、教学三、四两句,感受诗人高洁的情怀。
(1)师:芙蓉楼一别之后,辛渐即将回到洛阳,见到家乡的亲友,猜想一下,王昌龄的家乡可能会有哪些亲友?(年迈的双亲、结发妻子、兄弟姐妹、友人)这些亲友见到辛渐后可能会问些什么?(他为什么不回来?是否吃饱穿暖?他究竟犯了什么错?为什么屡遭贬谪?)师:这些王昌龄都想到了,但是他只让辛渐告诉家人“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究竟是为什么?(2)播放动画通过了解了诗人的经历,请再读读这一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是从哪些字词体会到的?(板书冰心、玉壶)“冰心”是什么意思?诗人想用它说明什么?“玉壶”是什么样子的呢?(里里外外晶莹剔透,洁白无瑕)由此可见,诗人以冰心玉壶自喻就是要表明自己的信念。
2024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技能:1、会认5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方法: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体会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情感态度:体会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搜集王昌龄的诗歌,或者关于送别的诗歌。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同学们,你记得哪些诗人关于王昌龄的诗歌你记得多少能背一下吗2朋友之间的离别让人难忘,你又明白那些关于送别的诗歌3揭题:这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由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写的关于送别的诗歌。
板题——读题二、学习古诗:1自由读诗,看看谁是第一个有快又通顺的读完本诗的人。
2指名读,纠正不正确发音。
3再读,要求:连贯。
4赛读,(分小组进行)。
5你把诗歌读的这么好,可你明白里面的意思吗(1)学生说自己认为的诗意,教师进行辅导,鼓励学生大胆的说,不要害怕说错。
(2)学生看图,听教师描述诗的意境。
(3)播放配乐FLASH,师范读(出示朗读记号),学生边听边体会意境。
(4)生自由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师巡视指导。
6朋友之间的离别让人难忘,来吧,让我们走进作者,体会他的情感,体会那份伤感。
(1)生自由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师巡视指导。
(2)指名想象画面读诗,师生共评(3)播放配乐FLASH,指名配乐读。
7要是能背下来哪就好了,你能吗(1)试背——互背(2)指名背——齐背。
(3)学生个人诵读展示。
(配乐)(4)群众诵读(配乐)。
三、总结。
板书:(古诗全文)知识链接:王昌龄(~约756),唐代诗人。
字少伯。
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任秘书省校书郎。
曾与孟浩然交游,“二人数年同笔砚”(孟浩然《送王昌龄之岭南》)。
开元二十二年,王昌龄又应博学宏词科登第,授□水(今河南巩县东北)县尉。
开元二十七年,因事被贬谪岭南,途经襄阳时,孟浩然有诗送他(《送王昌龄之岭南》)。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优选7篇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优选7篇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又到了老师开始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
要知道教案课件写的越是充分,老师的教学质量相对也会提高,好的教案课件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呢?这篇文章是我从网络上认真搜寻到的“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不得作为商业盈利目的!芙蓉楼送辛渐教案(篇1)1、了解本诗基本内容及其寓意;2、感悟并品味诗人热烈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3、背诵这首诗。
1、诗的寓意2、诗的风格1、布置预习: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粗通本诗,并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初步感悟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风格。
2、教学方法:诵读,感悟,讨论。
3、教学时间:2教时4、拟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第1课时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设想:1、由温习李白诗歌《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诗导入。
2、由背诵李白诗歌竞赛导入。
二、诵读全诗,整体感知1、释题:“蜀道难”,古乐府旧题。
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初年,从诗的内容来看,很可能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
2、范读全诗(或师范读,或指名范读)要求:读出感情,读出思想,读出气势。
3、自渎并讨论全诗基本内容提问一:全诗三节,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讨论,交流)明确:第一节,道蜀道来历,状蜀道高峻——感叹蜀道的高峻难行。
第二节,写景物凄清,状山水险恶——感叹蜀道的艰险可畏。
第三节,摩剑阁之险要,想杀人之惨景——叹战祸之烈,有申戒之意。
三、研读全诗,重点感悟1、提问二:奠定全诗抒情基调的诗句是什么?(讨论)明确:“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这是一个感叹句,也是贯穿全诗的主旨句。
它奠定了全诗的抒情基调,含有丰富的咏叹意味。
它在诗中先后出现三次: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
诗人的思想、情感尽在“三叹”之中。
2、提问三:作者写《蜀道难》,有无深刻的寓意?(讨论,交流)明确:关于本诗寓意,历来解释纷纭,莫衷一是。
一说:剑南节度使严武加害房琯、杜甫,这首诗系为担心房、杜安危而作。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1. 了解诗人王昌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掌握《芙蓉楼送辛渐》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3. 了解唐诗的基本格律和韵律。
1.2 能力目标1. 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芙蓉楼送辛渐》。
2. 能够分析和评价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风格。
3. 能够运用诗歌的表现手法进行创作。
1.3 情感目标1. 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 培养对诗人情感的共鸣和理解。
3. 培养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的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歌背景介绍1. 王昌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芙蓉楼送辛渐》的创作背景和动机。
2.2 诗歌内容解析1. 逐句解析《芙蓉楼送辛渐》的诗意。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3 诗歌艺术特色分析1. 分析《芙蓉楼送辛渐》的韵律和格律。
2. 探讨诗歌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1. 引入王昌龄和《芙蓉楼送辛渐》的背景介绍。
2.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3.2 朗读和背诵1. 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芙蓉楼送辛渐》。
2. 鼓励学生背诵诗歌,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3.3 解析和分析1. 分组讨论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各组汇报并展开讨论。
3.4 创作练习1. 指导学生运用诗歌的表现手法进行创作。
2.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作品并进行评价。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知识掌握1. 测试学生对《芙蓉楼送辛渐》的诗意和艺术特色的理解。
2. 评估学生对唐诗基本格律和韵律的掌握。
4.2 能力运用1. 评估学生对《芙蓉楼送辛渐》的朗读和背诵能力。
2. 评价学生对诗歌主题思想和艺术风格的分析能力。
4.3 情感态度1. 观察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程度。
2. 评估学生对诗人情感的共鸣和理解。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文本资源1. 王昌龄的生平介绍。
2. 《芙蓉楼送辛渐》的全文。
5.2 多媒体资源1. 与《芙蓉楼送辛渐》相关的音频或视频资料。
2. 有关唐诗的图片或插图。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第1篇】《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诗意,抓住“孤”揣摩作者内心情感,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气节的决心。
教学重难点:走进诗人内心,揣摩情感变化。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大屏幕《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你读出了什么?《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别董大》高适《赠汪伦》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2.汇总离别诗里的名句,读,你读出来什么?自古离别多惆怅,有辛酸,有无奈,有思念,有嘱托……有这样一位诗人,他也提笔写下了一首离别诗,他一改以往离别时悲怅的笔调,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中去品味个中滋味。
3.老师板书芙蓉,强调写法,“”芙蓉”即木芙蓉,一种植物,本是荷花的别称,李白的诗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里指的解释即为荷花,不过宋代以后,很少有人将荷花唤作芙蓉了。
4.生齐读课题,出示全诗。
用一句话说题目的意思。
谁送谁?哪儿送?芙蓉楼在哪儿?二、初步感知诗歌,熟读诗歌,把握韵律。
1.提示“壶”,部首:士2.自由读诗3遍。
读准字音,诗句读通顺。
抽生读,师点评。
A:(微笑)嗯,读得好!字字落实,比如“平明”的“两个后鼻韵”,她读准了,再比如“夜入吴”“如相问”的“如”翘舌音的,她也读准了,读得真好!谁再来读一读?不但读得字字落实,而且要读出古诗特有的那种味道。
尤其是前后鼻韵读得好。
B:送你四个字,声情并茂。
他不但用嘴巴在读,更用眼神在读,用表情在读,更用整个生命在读,真好!我们一起来读,怎么读呢,听清楚要求,每一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面三个字冯老师来读,明白吗?好,准备。
题目和作者也由冯老师来读。
把头抬起来,深深吸上一口气。
交换读3.这首诗,我们反反复复读了好几遍,读诗不但要读出它的节奏和味道,更要关注和体会它带给我们的那一份情绪和那一种感觉。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的背景和意义。
2. 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表达的情感。
教学内容:1. 介绍王昌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朗读《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猜测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 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 解析诗歌的背景和意象,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
第二章:诗文解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表达的情感。
2.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解析诗中的意象,如芙蓉楼、寒雨、苍山、白日等。
2. 分析诗中的情感,如离别之情、友情之情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如芙蓉楼、寒雨等,并解释其象征意义。
2. 分析诗中的情感,让学生理解诗人对离别和友情的表达。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第三章:诗歌手法分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2.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诗中的表现手法,如对比、寓情于景等。
2. 解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表现手法,如对比、寓情于景等,并解释其效果。
2. 解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解释其意义。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手法的理解和感受。
第四章:诗歌应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学会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2.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创作自己的诗歌。
2. 培养学生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运用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2.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并互相评价和交流。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教学目标:1. 让学生总结《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的主题和意义。
2. 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欣赏诗歌。
教学内容:1. 总结诗的主题和意义,强调诗歌对离别和友情的表达。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稿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稿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稿第【1】篇〗《芙蓉楼送辛渐》精品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芙、蓉”等6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单”,会写“芙、蓉”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三首》,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读懂诗意,感悟诗情,读出画面,体会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难点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2.积累古诗。
教学策略1.字词教学用学过的方法认识本课6个生字,重点指导多音字“单”的读音,注意不要读错“芙”的声调,指导“雁、壶”的书写,如“壶”字不要多笔少画。
2.阅读理解以读促悟,悟中想象,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自品自悟”的学习方式,通过自主阅读、合理想象、补白情境、充分朗读等方式,感悟诗人表达的意境,体会诗句中蕴含的深意及诗人高尚纯洁的精神品格。
3.表达运用学习作者借物抒怀、借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准备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3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芙、蓉、洛”3个生字,会写“芙、蓉、洛、壶”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芙蓉楼送辛渐》,背诵并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体会诗意,感悟诗情,读出画面。
感受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激发学生从小立志做品质高洁的人的决心。
教学过程板块一激趣导入,渐入诗境1.激趣导入。
(1)出示课题:《古诗三首》。
(2)师引导:我们学过很多古诗,你记得最熟的是哪首古诗?可以背诵给大家听听吗?(3)生交流,师适时点评。
(4)师导入: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尤其是唐诗,是古典文学中的璀璨明珠。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三首古诗,看看这些诗又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诗中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情怀,带给了我们怎样的感受。
2.生自由朗读课文,在不懂的地方标注自己的疑问。
【设计意图】新课标将兴趣的培养贯穿始终,古诗的教学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尤为重视。
因此,教学时,从学生熟悉的诗句入手,让学生不畏惧,乐纳新。
同时,通过老师的简要点评,向学生传达古诗句之所以有着无穷的魅力,是因为其中有情有理、有韵有味的理念,同时也紧扣本课教学重难点“体会诗意,领会诗情”。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与反思第1篇】《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积累送别诗。
能正确默写名句。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3、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
播放古典音乐,教师配乐讲述,引入课题。
导语: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瑰丽的文化遗产,它就像一颗闪亮的明珠,散发出熠熠的光辉。
本学期我们一起轻叩诗歌的大门,感受了《诗经·采薇》中远征战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诗圣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的喜悦心情;宋代词人辛弃疾那忘怀于大自然中所得到的快乐……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步入古诗的殿堂,跟随着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来欣赏他写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二、知诗人。
(出示王昌龄像)师:这位就是诗人王昌龄,课前大家查阅过了他的相关资料,你们都了解到了些什么?(课件出示诗人简介)三、释题。
师:学习古诗,应从题目入手。
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芙蓉楼”是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
“送”是送别的意思。
“辛渐”是诗人的一位朋友。
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与朋友分别时,诗人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来读课题。
三、整体诵读,品评朗读。
过渡:辛渐既是王昌龄的同乡又是他的好友,辛渐即将回到家乡,王昌龄在芙蓉楼为他送行,这首诗描写的就是诗人在芙蓉楼送别好友的情景。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
1、初读古诗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诗,注意读正确,读流利。
(1)指导读得正确。
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其他同学注意听,听他有没有把每个字的读音都读准了。
(2)指导读出节奏美。
师:我们知道,古诗具有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大家试着读读看能不能读出节奏来。
指名读一读《芙蓉楼送辛渐》,其他同学注意听,他在读时是怎么停顿的,有没有读出节奏与韵律。
2024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第【1】篇〗《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3、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过程方法: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诗意,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贬谪而改变气节的决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对朋友的离别之情及诗人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思,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学习古诗的方法,掌握了朗读技巧。
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我让学生课前搜集了有关作者的资料及古诗背景资料。
教学中要引导在自主学习,读懂古诗的基础上,理解古诗,体味古诗的意境,激发学生探究古诗的欲望,丰富学生的积累。
前置性作业:1.搜集:关于作者的资料或古诗背景资料;积累关于送别的古诗。
2.能借助工具书,读通诗句,画出古诗的节奏。
3.能结合注释或插图,初步理解古诗的大意。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
1.引导谈话:2.播放歌曲《芙蓉楼送辛渐》,引入课题。
[设计意图:好的导入就像唱戏的开台锣鼓,未开场先叫座,它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烘托良好的课堂气氛。
]3.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边读边想课题是什么意思4.学生自由交流。
5.学生交流作者资料、诗人的经历。
[设计意图:了解古诗作者资料、诗人经历,既便于学生准确把握诗中情感,又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二、初读诗文,初步感知⒈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古诗,注意读正确,读流利。
2.指名学生朗读古诗,点评。
3.谁再来读一读指名朗读,教师点评。
4.请大家自由练读,边读边画出古诗的节奏。
5.谁还想读一读师评。
6.老师配乐进行范读。
《芙蓉楼送辛渐》 教案教学设计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
能够分析并欣赏王昌龄的写作技巧和意境。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背景。
学会通过诗歌描绘画面,提高想象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意,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了解古代送别文化的内涵,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诗歌的字词理解、句子翻译和意境分析。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2 教学难点古代诗歌的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的分析。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学材料《芙蓉楼送辛渐》全文。
王昌龄的生平介绍资料。
与送别文化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2 教学环境教室环境布置,创造舒适的学习氛围。
准备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图片或视频资料。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展示芙蓉楼的图片,引起学生对诗歌主题的兴趣。
简要介绍王昌龄的生平背景,为学生理解诗歌提供背景信息。
4.2 朗读与理解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分组讨论,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
4.3 分析与欣赏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欣赏诗歌的意境,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象。
4.4 应用与拓展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诗歌中的送别场景。
引导学生思考古代送别文化的意义,与现代送别方式进行对比。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角色扮演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5.2 作业与测验检查学生完成的诗歌背诵和分析作业。
通过测验或考试,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5.3 学生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诗歌朗读比赛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读比赛,鼓励他们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评价学生的朗读技巧和表达能力。
6.2 诗歌创作练习引导学生以《芙蓉楼送辛渐》为灵感,创作自己的送别诗。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教案与反思第1篇】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一、初读诗文,初步感知⒈自读,读准确,读流利。
⒉借助注释想想诗句的大体意思。
⒊多种形式朗读。
二、自主交流,理解诗意⒈自主理解字义:寒雨:寒冷的雨。
连江:满江。
吴:三国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
平明:清晨。
客:指辛渐。
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的山为楚山。
孤:独自,孤单一人。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
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在玉之中。
比喻人清廉正直。
冰心:比喻心的纯洁。
⒉交流诗句之意:昨夜,秋雨绵绵洒满吴地江天。
清晨送走友人只留下孤独的楚山。
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向你问起我,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中的冰一样纯洁。
三、品读诗文,赏析感悟⒈品读前两句诗⑴请大家默读前两行,看看都写到了哪几种景物?(雨:什么时候下起了什么样的雨?江:江面上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山:在作者眼里楚山什么样的?诗中还暗含着两个人物)⑵“连”“入”两个动词写“寒雨”表现一种怎样的气氛?(“连”“入”两个动词写“寒雨”的绵绵不断和无声无息,渲染出离别时的暗淡气氛。
)“楚山孤”表达作者怎样是情感?(表达诗人离开朋友时的强烈的凄冷孤寂感。
)⑶前两行有一对表示时间的词语:“夜和平明”,王昌龄一共写了两首,这首是天亮时在芙蓉楼送别辛渐时所作,另外一首描绘的是是前一天夜里两人在芙蓉楼里饮酒话别时的情景。
(出示第一首诗)师:窗外秋雨绵绵,芙蓉楼内二人相对而坐,饮酒道别,这此情此景,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凄凉,忧愁)。
这种情感凝聚在诗中的哪个字中?(孤)带着这种感觉,再读前两行。
师:王昌龄才华横溢,官至县蔚,后来因事被贬滴岭南,在北返长安时在江宁县任职,在江宁数年,又遭人诋毁,再次被贬为龙标县蔚,龙标镇非常偏僻,曾有许多的官员被贬于此地。
他一生生壮志未酬,与好友分别,心中怎能不孤单,苦闷呢?⒉品读后两句诗⑴读一读这两句诗,说说你的感受。
古诗《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
古诗《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古诗《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古诗《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书读背诵古诗。
2了解诗句的大体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熟读背诵古诗,了解古诗的大体内容。
一、激趣导入。
1、我们在过去三年里,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积累了不少古诗词,在不断的积累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每一首诗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感或深刻的道理。
大家还记得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请同学背诵,说说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今天我们再学习一个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体会一下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板书课题,请同学朗读。
二、创设情境,了解古诗。
1、简介作者及书写古诗的时代背景。
2、教师范读古诗。
3、自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同位互读,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5、用卡片检查生字认读:吴孤洛壶6、检查指导朗读读古诗,边读边想:诗句中哪一句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
三、指导自学过渡:这些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让我们一起来深入的了解诗句。
1.请同学们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
板书:读(划停顿,熟读)解字词(借助注释、查工具书)解诗句(串词串句)解全诗(串句连诗)朗读(体会感情,有语气朗读)2.小组学习。
3.学习汇报。
(按学法汇报)“寒雨连江夜入吴,”一场冷雨连着一江秋水的寒意在夜间悄悄地来到吴地。
“平明送客楚山孤”,清晨送别友人,只留下楚山的孤影,我的心也像楚山那样孤寂。
“洛阳亲友如相问,”到了洛阳,如果有亲友问起我的景况,就请转告他们。
“一片冰心在玉壶。
”就说我的内心依然纯洁无瑕,就像玉壶里的冰一样晶莹透亮,没有受到功名利禄等世情的玷污。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优秀范文三篇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优秀范文三篇我们九年的学习生涯都离不开古诗词,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关于《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优秀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优秀范文一教学技能:1、会认5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方法: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体会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情感态度:体会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搜集王昌龄的诗歌,或者关于送别的诗歌。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同学们,你记得哪些诗人?关于王昌龄的诗歌你记得多少?能背一下吗?2朋友之间的离别让人难忘,你又知道那些关于送别的诗歌?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由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写的关于送别的诗歌。
板题——读题二、学习古诗:1自由读诗,看看谁是第一个有快又通顺的读完本诗的人。
2指名读,纠正不正确发音。
3再读,要求:连贯。
4赛读,(分小组进行)。
5你把诗歌读的这么好,可你知道里面的意思吗?(1)学生说自己认为的诗意,教师进行辅导,鼓励学生大胆的说,不要害怕说错。
(2)学生看图,听教师描述诗的意境。
(3)播放配乐FLASH,师范读(出示朗读记号),学生边听边体会意境。
(4)生自由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师巡视指导。
6朋友之间的离别让人难忘,来吧,让我们走进作者,体会他的情感,体会那份伤感。
(1)生自由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师巡视指导。
(2)指名想象画面读诗,师生共评(3)播放配乐FLASH,指名配乐读。
7要是能背下来哪就好了,你能吗?(1)试背——互背(2)指名背——齐背。
(3)学生个人诵读展示。
(配乐)(4)集体诵读(配乐)。
三、总结。
板书:(古诗全文)知识链接:王昌龄(?~约756),唐代诗人。
字少伯。
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任秘书省校书郎。
曾与孟浩然交游,“二人数年同笔砚”(孟浩然《送王昌龄之岭南》)。
开元二十二年,王昌龄又应博学宏词科登第,授□水(今河南巩县东北)县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本文是关于王昌龄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芙蓉楼送辛渐》由王昌龄创作,全诗表达自己开郎胸怀和坚强性格。
教材简析
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
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今南京市)丞任,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
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
这诗原题共两首,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
语感强调了个人经验,个人感悟,个人语言修养。
语感从何而来,古诗词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教材,因为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诵读,教师范读,材料补充,教师引导补白等多种手段,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生个性化理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正确、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积累送别诗。
2.过程与方法
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教学重点
能通过不同方式的读,理解体会诗意,感悟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教学难点
能在不断的补白及小练笔的过程中感悟作者内心,理解人物品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播放歌曲《相见时难别亦难》)
1.谈话:相见时难别亦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自古以来就是
最永恒、最凄美的话题,多少文人墨客曾一度泼墨挥毫,成就了一篇篇美文佳作,唐代被称为“七绝圣手”的大文豪王昌龄也不例外,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请同学们自读课题,并说说通过诗题你知道了什么?
(设计意图:课堂伊始,播放此曲,一方面是对送别诗的一个课外积累,同时是为整堂课渲染一种气氛,使学生初步感受那种离愁别绪,为感悟作者的情感奠定基础,以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目的。
)
2.学生谈感受。
资料补充:辛渐是王昌龄的同乡,这次是要送好友辛渐回他们的故乡去,这一送就是一百多里啊!
(设计意图:在此处做资料的补充,可以帮助学生走进作者内心,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及那种难舍难分。
)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打开课本,请同学们自由读诗。
(点拨:注意读诗要强调字与字之间的停顿,读出它的节奏来。
)
2.指名朗读,教师点评,并进行范读。
指导读法:我们读古诗文,光有节奏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能读出自己的体会与感受来。
(再次练习朗读)
3.借助注释,结合你自己的感受,谈谈你的脑海中留下了什么影响和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诵读,加之注释及课前的相关资料的补充,使学生脑海中形成一定的画面,拉近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初步感悟诗歌的空灵之美。
)
三、精读古诗,重点品悟(学习前两句)
师:同学们对诗的理解和感受谈的都字斟句酌,你是从什么地方感受到的呢?
(借学生的回答随机点拨总结。
)
1.学习体会“寒”感悟“孤”。
(课件出示古诗的前两句)
(1)自然的“寒”与楚山的“孤”。
师:“一场秋雨一场寒”这场趁着夜色潜入吴地的雨的确带点寒意,就连那楚山看起来都是那样孤零零的,让我们一起读出这场雨的寒意与楚山的孤寂——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民送客楚山孤。
(齐读)
(2)离别的“寒”内心的“孤”。
(点拨:除秋雨自然的寒意之外,还有什么是令作者感到寒意与孤独的?)学生谈体会。
师:是啊,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中,也沁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啊,这场雨使作者平添了几份孤独!该怎样读出那种寒意呢?(指导激情诵读前两句。
)
总结:除此之外,你知道作者还会为什么感到寒心吗?这里还暗含着同学们所不了解的一些历史背景。
(课件出示补充资料:王昌龄曾在朝廷为官,为人刚正不阿,为官清廉,却屡遭奸佞小人诋毁诬陷,两次贬官,开元二十七年,被贬为江宁丞,开元二十九年,又被贬到非常偏僻的龙标作县尉,但始终不肯向恶势力屈服,顽强斗争,直到最后“安史之乱”时被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终年不到六十岁,他一生壮志未酬,这首诗是他第二次遭贬时所作。
)
随机提问:你认为这个寒,我们还能怎么理解?(学生谈体会)(3)对世态心寒,更觉孤立无援。
引导谈话:世态的炎凉,朝廷的不公,仕途的坎坷,使他更觉寒心啊,朋友的离去更让他觉得孤立无援,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两句,一起去感受作者那种复杂的内心。
(齐读)
(设计意图:此环节重在引导学生通过找含义深刻的字切入,品读感悟,从最初的含糊的印象到对作者复杂的内心的深入理解,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梯度的引导过程,同时在此基础上进行朗读指导,可谓水到渠成。
)
四、走进作者内心,感悟人物品质(学习后两句)。
1.小练笔,走进作者内心。
(1)(播放雨声的音效及古诗后两句,创设情境,补白)过渡:面对这苍茫的烟雨,孤峙的楚山,聆听着窗外传来的这淅淅沥沥的夜雨声,诗人思绪万千,辗转反侧,无法入眠,那个无眠之夜,他在想:“————。
”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通过一个情境的创设,再次拉近学生与当时环境、文本、作者之间的距离,以小练笔的形式,引导学生切身体会作者内心,能与作者对话,同时也为感悟人物品质奠定基础。
)
(2)指名发言。
(3)情境创设,引导激情朗诵古诗后两句。
师:于是,在那长亭外,瑟瑟秋风中,我们听到了这样一句话(生):“————”。
(师)那是他对家人如冰心玉壶般一览无余的爱啊!
师:在那古道边,萋萋芳草地上,我们听到了同样一句话(生):”————。
”(师)那是他对朋友如冰心玉壶般纯真的情啊!
师:在那一叶小舟上,茫茫沧海边,我们也听到了那句话(生):————。
”(师)那是他对朝廷如冰心玉壶般清澈见底的忠心啊!
(设计意图:此环节仍然采用教师创设情境激情引导的方式,描
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想象与朗读的欲望,而且这一个个脑海中不断变换的场景,和朗读后老师及时的补充,也会使学生明白,作者那种对家人,对朋友,对朝廷矢志不渝的爱无论何时何地都未曾改变。
与此同时对“冰心”、“玉壶”这两个抽象的词语也已经形象化,学生对此已经有了个性化的理解。
因此,此时的朗读,已经化为了学生情到深处的一种自然、真实的流露。
)
2.感悟人物品质。
(1)师:没有了对亲人的竹报平安,也没有了封封家书中字斟句酌的牵挂,千言万语化作临别时的一句叮咛:“————。
”学生再次激情补白。
(古诗后两句。
)
(2)引导:望着朋友远去的背影,王昌龄决绝的转身,再也没有回头,难道是他不想回家吗?(想)可是他能回家吗?
(3)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总结:是的,他要让那些恶势力知道,即使遭遇再多的坎坷与磨难,他都不会屈服,自己依然冰清玉洁,保持着自己的信念。
(设计意图: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想要回家但又不能回去的内心,从而体会他刚正不阿,不畏强暴,不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此环节是本课的一个点睛之笔。
)
五、课后拓展
如果你是王昌龄的家人或朋友,听到辛渐的一番描述,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可以以书信的形式,也可用诗歌的形式。
六、板书设计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