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可持续发展意识及其强化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领导干部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及其强化
詹颂生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两大战略之一,领导干部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研究设计者和组织实施者。显然,要正确制定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达到预期目标,关键的一条就是大力培育和强化领导干部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使维护和促进可持续发展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的统一认识和自觉行动。
一、可持续发展意识的主要内涵
可持续发展意识,是指人们在思想观念上对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规
(一)持续发展观念
持续发展观念,是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核心。它的基本要点是:第一,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只有这样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必需的,否则就无法满足人类的需要,但发展不应当危害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大气、水、土壤和生物本身,也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第二,“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我们应该给后代人的发展留下足够的资源空间和环境空间,任何时候都不应以牺牲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为代价,来换取目
(二)协调发展观念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相当复杂和庞大的系统工程,它包括生态、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三大子系统。这三个子系统必须相互协调,均衡发展,才能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协调发展观念的基本内涵和要求,就在于高度重视经济与生态、经济与社会以及社会与生态这三大协调发展关系。例如,在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方面,我们要注重自然资源的开发与补偿、开发与节约之间的均衡,经济的发展要建立在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
(三)生态价值观念
价值观念,在这里既指传统意义上的价值观念,又包括作为评价和选择决策方案依据的价值准则。决策是领导和管理工作的中心环节,价值准则是决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准确,恰当的价值准则,就无法确立正确的决策目标,更无法获得优化的决策方案。因此,树立生态价值观念,既要求我们重视生态因素和生态效益,还要求我们牢固确立生态价值在决策的价值准则中的重要地位。
以往,一般认为价值准则包括三类价值指标:技术价值,指技术上的先进性、适应性、可靠性、安全性等指标;经济价值,指成本、利润、销售额、产值等经济指标;社会价值,指对社会关系、生活方式、心理、道德等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也包括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影响。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由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提出且日益受到重视,人们开始把生态价值从社会价值中独立出来,作为第四大类价值指标。生态价值指标,主要反映决策对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影响程度。目前,生态价值不仅被单列为一类指标加以考虑,而且其地位日益突出和上升,往往成为决定决策目标和决策方案取舍的首要因素。此外,生态价值也是我们对决策实施结果进行评估的主要依据。发展应当是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全面发展。不能把发展仅理解为经济的增长或社会活动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都要求我们摈弃以往那种主要以经济指标(产量、产值、利润、增长率、人均收入、GNP等)来评价和衡量一个决策项目乃至一个企业、
部门和地区发展结果的做法,转向以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相统一为基本出发点,全面衡量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结果。
(四)环保优先观念
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影响和制约可持续发展的一对关键因素。不过,在这两者的关系上,却似乎存在着这样一个悖论:发展经济难免会带来环境污染;而要实施环保、治理污染又需要相当大的经济投入,需要以经济发展为前提。由此,不少人认为经济发展只能走“先发展后治理”或“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即经济发展应优先于环境保护。从历史上看,多数发达国家曾走过这条路子,包括我国在内的不少发展中国家,也在一定程度上重复着这条道路。然而,上述“悖论”是不能成立的。我们的结论是:发展经济应树立环保优先的观念和原则,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应当而且能够做到相互协调,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首先,发展经济并非必然导致环境污染。只要人类的生产活动遵循以下原则,就可以避免环境污染,尤其是恶性环境污染的发生:一是排入环境的废弃物不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二是从环境中获取可再生资源不超过它的再生增殖能力,从环境中获取不可再生资源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现代科技,特别是有利于保护环境的生产技术的发展,为我们达到上述目标提供了充分条件。其次,以往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以浪费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获取经济效益,其结果不仅损害了整体利益,而且仅就经济效益来说也是得不偿失的。我国科学家1996年的一项研究显示,我国每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当年GDP的4%,这意味着全社会每年要为环境污染付出上千亿元的代价。2再次,实行环保优先是使经济保持长期和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在发展经济中坚持环保优先,一方面,可避免或大幅度减少由环境污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提高经济活动的实际效益;另一方面,可有效改善投资环境,增加就业机会,为经济的长远发展创造条件。
二、系统学习--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的主要途径
毫无疑问,组织领导干部学习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方法,是培育和强化其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必由之路。然而,作为当代意义重大的新思想、新理论和新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既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也有其深厚而广泛的理论和技术基础。可持续发展,决不仅仅是经济学、社会学或生态学方面的理论,而是一个典型的综合性、跨学科的知识体系,涉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多个学科领域。有鉴于此,并联系干部在职教育的特点,我们应当着重开展系统而有针对性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方法的学习。
(一)学习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即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是可持续发展意识最主要的理论基础。在这方面,学习的重点内容包括:第一,可持续发展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认识这一背景,对于我们准确理解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其意义,是十分必要的。第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经典文献。一个重要理论或学科的正式形成,往往以若干经典文献的产生为标志。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经典文献,首推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于1987年发表的著名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这份报告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世界范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并首次给可持续发展概念下了准确、严格的定义。就其权威性而言,这是一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奠基之作。此外,1992年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的《21世纪议程》,作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纲领,也是一部有重大影响的经典之作。第三,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文献。1992年,我国由国家计委和科委牵头,开始制定《中国21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