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标准操作程序
骨髓组织病理形态学检验
骨髓组织病理形态学检验骨髓组织病理形态学检验骨髓组织多采用骨髓活检针穿刺取得。
临床上多数采用改良一步法抽吸-活检技术,即在同一穿刺点先作抽吸物涂片,在同一皮肤进针点,于最初抽吸处旁边1~2厘米的另一方向再进针作活检。
下面是yjbys店铺为大家带来的骨髓组织病理形态学检验的知识,欢迎阅读。
一、标本采集骨髓组织多采用骨髓活检针穿刺取得。
临床上多数采用改良一步法抽吸-活检技术,即在同一穿刺点先作抽吸物涂片,在同一皮肤进针点,于最初抽吸处旁边1~2厘米的另一方向再进针作活检。
注意事项1、穿刺取材开始时不宜进针过深,否则不易取出骨髓组织。
2、骨髓活检针不宜吸取骨髓液供涂片,骨髓穿刺与活检同时进行时,穿刺部位应错开。
3、穿刺取材时为一小块大约0.5~1厘米的圆柱形骨髓组织。
取材后应立即置于固定液中保存。
二、正常参考范围正常骨髓活检切片中包括造血组织、骨质以及间质等三大类组织形态结构。
符合下列条件者,一般视为正常骨髓组织象:1、造血组织:造血组织通常占(40±9)%左右;造血细胞散在分布于网状纤维支架形态的网眼中。
幼红细胞岛或簇常定位于小梁间区内静脉窦壁四周,内层的幼红细胞往往比外层更为幼稚。
粒系细胞主要位于远离静脉窦之造血索状组织深部。
原粒及早幼粒细胞常单个地分布于骨小梁旁边,成熟时则定位于小梁间。
粒红比例大致为1.5:1~3.5:1。
巨核细胞一般聚集于静脉窦壁外,通常为8~15个每低倍视野。
淋巴细胞和单核常定位于造血主质小动脉的四周,通常无成簇、成团现象。
2、骨质:活检切片中的骨质有皮质骨与网状骨质两种构形。
至成年期,骨的改建主要在骨小梁内膜下皮质骨的.表面进行。
正常情况下骨小梁占(26±5)%。
成人一般情况下无骨内膜细胞、成骨细胞及破骨细胞的增生,无骨小梁的萎缩、变细和侵蚀破坏,无骨样组织和新生编织骨的形成。
3、骨髓间质:骨髓间质通常占30%左右。
切片中的脂肪细胞、血管系统、神经纤维、结缔组织间充质、网状纤维支架及网状-巨噬细胞实体共同构成造血组织周围的间质。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
3、淋巴细胞系统 原淋(Lymphoblast) 幼淋(prolymphocyte) 淋巴(lymphocyte) 大淋巴细胞 小淋巴细胞
嗜酸性杆状核粒细胞:细胞呈圆形,直径10~15um。胞核狭长,弯曲呈带状,两端钝圆。核染色质粗糙呈块状,染深紫红色。胞质中含特异性嗜酸性颗粒
嗜酸性分叶核粒细胞:胞体直径11~16um。胞核多分为近似对称的两叶。胞质中充满密集粗大、大小均匀的桔红色嗜酸性颗粒。
嗜碱性中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0~15um。胞核与上述细胞相似,但轮廓不清,染色质结构模糊。胞质内含数量不多、大小不一但较粗大、分布散乱的紫黑色特异性嗜碱性颗粒,颗粒也可覆盖在细胞核上。
骨髓穿刺的适应证 骨髓穿刺的禁忌证 骨髓穿刺检查的临床意义 骨髓穿刺部位的选择、注意事项
复习内容
禁忌症
严重出血倾向者
适应证
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分型、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 某些感染性疾病的辅助诊断 判断恶性疾病的骨髓转移 协助诊断某些代谢性疾病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的 注意事项
某些疾病骨髓中的病理变化呈局灶性改变,一次穿刺只能反映穿刺部位的骨髓功能或病理状况,不能反映骨髓的全面状况。
Obvious proliferation
10:1
Leukemia, hyperplastic anemia
Active proliferation
20:1
Normal BM, some anemia
Hypoplasia
50:1
some hypoplastic anemia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
增生极度低下100以上
再障、骨髓纤维化、取材失败等
骨髓细胞形态检查步骤: 1.涂片肉眼观察:制备好涂片在未染色及染色后都必须先用肉眼观察; 定标本的取材、涂片是否“合格”,涂膜面厚薄,有无脂肪珠及“骨髓小粒”。 (2)某些血液病患者未染色骨髓涂片特点可作为诊断参数指标; 如某些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人涂片膜面可见甚多或呈现一片脂肪珠。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则涂膜短,不易推成薄膜,色泽似红砖。
诊断。鉴别诊断(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淋巴瘤、肿瘤)
诊断。鉴别诊断(AML、CML、HCL、CNL等) 诊断。鉴别诊断。 诊断。 诊断。
鉴别诊断,除外血液病,骨髓液细菌培养等 支持诊断。鉴别诊断(MDS、白血病、再障),了解巨核系生成情
况 支持诊断。鉴别诊断(白血病、再障),了解BM增生粒系及其他细
胞生成 支持诊断、红系总数状态、鉴别诊断(MDS、M6、红血病、HB病)
五、骨髓活检检查 此项检查属于病理学范围不归细胞形态学检查,但近年来也广泛用于临床诊断。主张将骨穿涂片 与骨穿活检切片两种检查有机地相辅相成加以应用,更加全面地了解骨髓液细胞成分和骨髓组织 学病理改变。这样使临床血细胞学与血液病理学与人员互相渗透与配合,必将达到新的工作效应。
六、骨髓有核细胞增生度
四、骨髓液检查项目:
1.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查:骨髓穿刺液或活检标本涂片残液涂片,经瑞氏或姬姆萨染色形态及细胞化 学染色检查. 2.湿片相差镜检查活体死前染色如台盼壮大粕焦油蓝或中性红-真那绿染色. 3.有核细胞计数:正常值50-300*109/L. 4.骨髓液比积测定:置加双划酸盐混合坑凝剂的骨髓液于温氏(WINTROBE)比积管中离心 3000RPM/30分钟.观察脂肪血浆与细胞分层的体积正常值:最上脂肪层约3.2%,其次血浆层约45% 再次为有核细胞层约4-6%,最下层红细胞45%. 5.将骨髓小粒制成印片或放置福尔林液中固定作病理切片检查. 6.无菌操作抗凝骨髓液作细菌或细胞培养及染色体短期培养或作梯度离心细胞分离,作干细胞、单 克隆抗体免疫表型等检查。
最经典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
异型淋巴细胞I型:最多见,大于/等于淋巴细胞,圆/不规则形、浆深蓝、近核周淡染、无/少嗜天青颗粒、大小不等空泡。核圆/不规则、染色
质粗、无核仁。
.
异型淋巴细胞II型:胞体较大、不规则、常有伪造、似单核细胞、少颗粒、无空泡、、粗网状、无核仁
.
异型淋巴细胞III型:圆/不规则、小伪足、浆淡蓝/灰蓝、少颗粒、小空泡i、染色质细、可见核仁
无颗粒;核圆型或不规则,可扭曲折叠,染色质细松网状,核仁可见。
.
正常单核细胞:圆型,胞体较大,胞浆丰富,灰蓝,半透明如毛玻璃,可有伪足,含较多细小嗜青天颗粒;核扭曲
折叠,染色质疏松网状,无核仁。
.
淋巴细胞系统
.
原始淋巴细胞:细胞圆或椭圆,胞浆少,无颗粒,浅蓝或天蓝;核圆或椭圆,
染色质细,核仁1~2个。
B cell precursor
Stem Cell (HSC)
T/NK precursor
T cell NK cell
Plasma cells
RBC precursor Erythroblast
RBC
Common Myeloid Progenitor (CMP)
Megakaryocytic Megakaryocyte precursor
.
AML-M4原粒细胞圆形,边缘整齐,浆蓝,无颗粒,核类圆,染色质细;原单细胞类圆或不规则形,浆蓝无颗粒,核不规则有凸起凹陷扭曲,染色质
细网状。可见核仁
.
AML-M5原始单核细胞,胞体较大,类圆形,胞浆量较少,灰蓝色,无颗粒,胞核体积大,不规则,扭曲凹凸,染色质网状,核仁可见
.
AML-M6:
.
中幼红细胞
:瘤突消失、胞浆有“红”成分、染色质粗糙、无核仁
骨髓象检查的步骤与方法.pptx
第5页/共21页
1.有核细胞分类计数
• 在油浸镜下连续分数200个或500个有核细胞,按细胞的不同系列和不同的发育阶段分别计数。 分类计数时,巨核细胞、分裂象、退化细胞不计入。
第6页/共21页
2、观察细胞形态
在细胞计数分类同时应仔细观察各系列细胞的形态有无 异常,亦应注意成熟红细胞的形态有无异常,有无特殊异 常细胞出现,还需注意有无血液寄生虫。
第7页/共21页
• 3.结果计算 • (1)有核细胞的百分比(ANC)。白血病时,还要计算非红系细胞(NEC)百分比。 • (2)然后计算出各个细胞占有核细胞总数的百分数。再累计粒系和红系总数,计算粒红比例(G:E)。
骨髓增生程度分级(高倍镜)
第2页/共21页
3.观察巨核细胞
• 低倍镜下计数全部骨髓片膜的巨核细胞 总数。然后选择涂片厚薄均匀、染色良 好的区域在低倍镜下找到巨核细胞,移 至视野中央,转换成油镜判断巨核细胞 的分化程度,至少分类25个,同时注 意巨核细胞及血小板的形态有无异常。
第3页/共21页
4.注意有无异常细胞
第8页/共21页
第9页/共21页
第10页/共21页
第11页/共21页
第12页/共21页
第13页/共21页
第14页/共21页
第15页/共21页
第16页/共21页
第17页/共21页
第18页/共21页
第19页/共21页
感谢您的观看。
第21页/共21页
• 如恶性组织细胞病的异常组织细胞、转移癌细胞、 Gaucher细胞、Niemann-Pick细胞等。注意观察有无 散在或成堆分布的体积较大、形态特殊的异常细胞出现, 尤其应注意涂片尾部、边缘及骨髓小粒周围。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操作流程
骨髓细胞检验一、骨髓的取材骨髓取材方式主要有两种,即骨髓穿刺术及环钻术,后者又称骨髓活检。
特别适合用于“干抽”情况下且可看到造血组织的天然结构,能判断造血组织与脂肪组织的比例,有助于对再生障碍时病情严重程度的估计,也有助于骨髓纤维化、骨髓转移癌及MDS的诊断。
(一)骨髓穿刺部位1.胸骨穿刺在第二与第三肋骨之间的胸骨正中线上穿刺,穿刺针长度固定在1cm以下。
2.脊突穿刺第三、四腰椎脊突为穿刺点,在此处进行穿刺。
3.髂前上棘穿刺髂骨前上棘后约3cm处。
4.髂后上棘穿刺此处骨质较薄,容易穿刺,骨髓液较丰富,若作骨髓培养,须取5ml~10ml骨髓液。
(二)骨髓穿刺时应注意的问题骨髓穿刺一般由临床医生自行操作,检验人员也应了解以下有关问题:1.穿刺前必须向患者作耐心的解释,以尽量减少患者的恐惧心理。
2.穿刺术必须严格无菌操作,盛骨髓的玻片不能接触穿刺针头。
3.骨髓抽取量不宜过多,一般以少于0.2ml为最好。
抽量过多可导致外周血液稀释,失去诊断意义。
穿刺困难时,只要针芯有一小滴骨髓即可涂片,若需要作细菌培养或其他检查,也应先抽少量涂片,然后再抽所需量。
4.干抽的意义干抽是指多部位多次穿刺均抽不出骨髓。
可见于骨髓造血细胞异常增生,如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更易见骨髓纤维化症。
肯定干抽时可用环钻术取活检标本,同时将环钻针内沾有的骨髓液涂片。
5.骨髓液稀释此情况由于吸取骨髓液用力过大或穿刺针头刺入骨髓血窦所致,可见涂片上骨髓小粒及脂肪滴减少,各阶段细胞比例失调,中性粒细胞分叶核﹥杆状核,无巨核细胞、组织嗜碱细胞、网状细胞等。
6.穿刺部位的差异骨髓造血组织分布不均,且某些病变也可限于局部,因此穿刺部位的不同,其结果可有显著差异。
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特别是慢性再障,往往远心部位的髂骨最易首先受损,棘突次之,而胸骨则可再生良好。
即或是同一部位的髂骨也有灶性增生现象,可致两次穿刺结果不相同。
某些疾病诊断阳性率也因穿刺部位而异。
骨髓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查
实验十一骨髓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查Morphologic examination of bone marrow smear 试剂器材正常骨髓涂片、光学显微镜、香柏油、擦镜纸、镜头清洁液。
实验内容一、粒系细胞形态观察(一)粒系细胞形态的总特征1.胞体规则。
2.胞核有明显的变化规律(圆形→椭圆形→一侧偏平→肾形→杆状→分叶) 1.胞质中的颗粒也有明显的变化规律(无颗粒→非特异性颗粒出现→特异性颗粒出现→特异性颗粒增多、非特异性颗粒减少→特异性颗粒)。
(一)粒系各期细胞形态1.原始粒细胞: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0μm~18μm左右。
胞核大,呈圆形或椭圆形,可以有浅的凹陷。
有2至5个较小而清楚的核仁,染色质呈淡紫红色,细致均匀平坦,如一层薄纱。
胞质少,无颗粒或少量嗜天青颗粒(称副原粒),胞质均匀透明,染天蓝或深蓝色核周常无淡染区。
2.早幼粒细胞:较原粒细胞大,直径12μm~25μm左右。
外形与原粒细胞相似,平均直径可达15μm。
胞核较原粒细胞略小,圆形或椭圆形,随细胞发育逐渐出现凹陷,核内常染色质仍占优势,但异染色质在核周的凝集较原粒细胞明显,核仁常见。
胞质比原粒细胞丰富,胞质内开始出现一些紫红色非特异性嗜苯胺蓝颗粒,大小、形态不一,分布不均,可盖于核,染浅蓝色。
3.中性中幼粒细胞:比早幼粒细胞小,直径10μm~18μm左右。
外形呈圆形或椭圆形,有时外形较不规则。
胞核较早幼粒小,可有凹陷,核内常染色质相对减少,异染色质在核周凝集进一步增加,并逐渐向胞核中央发展,两种染色质的比例相近,核仁少见。
胞质更丰富,胞质内常出现很多特异性颗粒,可分为中性、嗜酸性和嗜碱性颗粒。
中性颗粒呈淡红色,非常细小、均匀而密集,如粉末状;嗜酸性颗粒较粗大,形如小珠,橘黄或土黄色,分布均匀,充满胞质;嗜碱性颗粒呈深紫蓝色,大小不规则,排列凌乱,常盖于核上,以致核形不易看出,胞膜也常常显得不完整。
胞质呈浅红色或浅蓝色,常被特异性颗粒掩盖了颜色。
骨髓活组织检查操作流程
骨髓活组织检查操作流程
骨髓活组织检查是一种常见的实验室检查方法,可用于检测骨髓内的细胞组成和结构。
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1. 预处理:检查前需确认患者已经签署知情同意书,并进行必要的准备,如收集患者个人信息、测量体温、血压和脉搏等。
2. 体位调整:患者需要采取适当的体位,一般为俯卧位,松弛肌肉,以保证检查的准确性。
3. 局部消毒:将骨髓穿刺部位进行局部消毒,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4. 局麻处理:为了减少患者的疼痛,通常会先进行局部麻醉注射。
5. 穿刺操作:在麻醉处理后,医生将针头插入骨髓腔中,通过抽吸少量骨髓进行检查。
6. 标本处理:将采集到的骨髓标本放置于载玻片上,用尤文涂片法或做细胞学检查。
也可进行骨髓涂片染色,染出骨髓中的各种细胞类型。
7. 结果分析:根据检测结果,医生可对患者的病情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8. 注意事项:操作前要认真检查患者的过敏史、出血倾向等,避免操作过程中出现意外情况。
术后要嘱患者卧床休息、多饮水等,并密切观察其身体状况变化。
骨髓穿刺术操作规范标准[详]
骨髓穿刺术操作规范骨髓穿刺术(bone marrow puncture)是采集骨髓液的一种常用诊断技术。
临床上骨髓穿刺液常用于血细胞形态学检查,也可用于造血干细胞培养、细胞遗传学分析及病原生物学检查等,以协助临床诊断、观察疗效和判断预后等。
【适应证】(1)各类血液病(如白血病、再障、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的诊断。
(2)某些传染病或寄生虫病需行骨髓细菌培养或寻找疟疾及黑热病等原虫者。
(3)网状内皮系统疾病及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
(4)恶性肿瘤可疑骨髓转移者。
(5)了解骨髓造血机能,有无造血抑制,指导抗癌药及免疫抑制药的使用。
【禁忌证】1、由于凝血因子缺乏而有严重出血者如血友病;2、穿刺部位皮肤有感染者;3、晚期妊娠者。
【准备工作】1、向患者及家属讲明穿刺的目的、必要性,签字同意后实施;2、查“凝血四项”,有严重凝血功能障碍者需输血浆或相应凝血因子纠正后再实施;3、过敏体质者,需行利多卡因皮试,阴性者方可实施;4、器械准备:骨髓穿刺包(弯盘1个、18号、16号或12号骨髓穿刺针1个、消毒碗1个、镊子1把、止血弯钳1把、消毒杯2个、纱布2块、干棉球数个、无菌洞巾)、无菌手套(2个)、5ml 注射器2个及20ml 注射器1个、2%利多卡因一支、载玻片10张、推片1个、持物钳、砂轮、碘酒酒精棉球。
【操作方法】向患者及家属讲明穿刺的目的、必要性,签字同意后实施;1、洗手:术者按7步洗手法认真清洗双手后,准备操作。
2、穿刺部位及体位选择 ①髂前上棘穿刺点:髂前上棘后1~2cm 处,该处骨面平坦,方突出的部位。
病人取侧卧位。
③胸骨穿刺点:胸骨柄、胸骨体相当于第1、2肋间隙的部位。
此处胸骨较薄,且其后有大血管和心房,穿刺时务必小心,以防穿透胸骨而发生意外。
但由于胸骨的骨髓液丰富,当其他部位穿刺失败时,仍需要进行胸骨穿刺。
病人取仰卧位。
④腰椎棘突穿刺点:腰椎棘突突出的部位。
病人取坐位或侧卧位。
5、2岁以下小儿选胫骨粗隆前下方。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测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测【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09)20-0259-011 方法及参考值1.1一般采用wright-Giemsa染色法,染色效果较好,细胞结构清晰。
1.2低倍镜观察 (1)取材、涂片、染色是否满意。
(2)有无体积巨大、形态和染色性异常的异常细胞。
(3)判断骨髓增生程度。
(4)巨核细胞计数。
(5)选择油镜观察区域,要求有核细胞较多,分布均匀,细胞形态清晰。
1.3油镜观察 (1)骨髓细胞构成,粒、红两系增生情况。
(2)观察有核细胞大小、形态、染色性有无异常,核浆发育是否平行,异常细胞形态和结构特征。
(3)对有核细胞进行分类计数,计算各阶段细胞的百分比,白细胞、有核红细胞各占的比率,计算粒细胞与红细胞的比例(粒/红比例)。
(4)粒系所占百分比及各阶段比例,是否有核左移或右移及形态异常改变。
(5)红系所占百分比及各阶段比例,观察成熟红细胞大小、形态、染色性改变,是否有巨幼变、类巨幼变及双核、多核、核分裂和核残余物等。
(6)观察巨核细胞形态、发育阶段、胞浆颗粒、分类及观察有无产血小板巨核细胞,血小板数量和形态,有无巨大异常、亚小型、小型、微型巨核细胞。
(7)其他非造血细胞的观察,一般都在涂片尾部或边缘处。
(8)有无血液寄生虫。
2 临床意义2.1粒/红比例改变 (1)粒/红比例增高:见于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各种类白血病反应,红细胞生成减低,如纯红再障。
(2)粒/红比例正常:见于正常骨髓、再障、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癌转移、淋巴细胞白血病、高雪病、尼曼-匹克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
(3)粒/红比例减低:见于粒细胞缺乏症、放射病早期、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脾功能亢进等。
2.2粒细胞系统改变 (1)粒细胞增多。
①以原始粒细胞增多为主:见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粒变、类白血病反应。
骨髓细胞学检查
骨髓细胞学检查骨髓细胞学检查应抽取骨髓少量制成薄片;采用骨髓小粒丰富、制片厚薄均匀的涂片,经瑞氏—姬姆萨混合染色后,于显微镜下检查细胞质和量的变化;试剂1)瑞氏染色液:瑞氏染粉18,置洁净干操的研钵内,加甘油,研磨片刻,使瑞氏染粉充分溶解,加甲醇约50ml,继续研磨片刻后,收集上层染液;残余部分再加甲醇50ml研磨:再收集上层染液,重复几次后,用甲醇冲洗研钵,倒入同一瓶内,最后加甲醇至500mi;开始几周应经常振摇染色液;染色液存放的时间越长,染色效果也越佳;此外,研磨时染粉内应先加甘油,、以免染粉在研磨过程中结成块,更易溶解;染粉未经研磨配成的染液不宜用作骨髓片染色;2)姬姆萨浓缩染液:将姬姆萨染粉3.8g放入纯甘油250ml中,置60℃水浴2小时,溶解后力口60℃预热的甲醇250m1混匀,于室温、棕色瓶内保存,配后数天即可使用,可长期保存;3)pH6.5磷酸盐缓冲液:磷酸二氢钾1.5g,磷酸氢二钠1.0g、加蒸馏水到5000ml;最后纠正pH6.5;4)姬姆萨稀释液:取姬姆萨溶液50m1,加pH6.5磷酸盐缓冲液到500ml,混匀;此液为姬姆萨应用液,可直接作涂片复染用;作瑞氏稀释液时,取此液10一20mL加蒸馏水至100ml,混匀即可;操作1.骨髓取材:取材部位有胸骨、棘突、髂骨前嵴或后嵴等;两岁以内小孩最好用胫骨,成人常取髂后上棘,此部位穿刺方便,病人也易接受.穿刺前要求严格消毒,杜绝细菌感染,除穿刺室紫外线消毒和皮肤消毒外,还应注意穿刺包和手套消毒时间有否过期;戴手套要熟练,避免手套接触来消毒物品;穿刺针进入髓腔时常有脱空感,吸取前针筒内应留有1m1左右的空隙,否则髓液很快进入针筒空隙而无法取出;针筒内若有水份也要用消毒纱布擦干,以免溶解细胞;吸液量一般控制在0.2m1左右;因吸量过多,易被外周血稀释;部分病人干抽或吸出量太少时,不要将针头立即拔出,可边抽边调节针头深浅,或边抽边缓慢外移针头,最后将针头内可能残留的髓液尽量推出、制片,以减少病人痛苦;2.涂片:选两块小粒较多、厚薄均匀的骨髓片,自然干燥后在较厚的头端髓膜上写上病人姓名、日期及“BM”标记;加瑞氏染色液8—12滴,用吸球吹吸并使其布满整张涂片,约半分钟后,加姬姆萨稀释液5-10滴,再用吸球吹吸气,使两液充分混匀,若有金黄色油膜出现,染色效果更佳;染色时间一般为10一20分钟,夏天可缩短些、冬天则可延长些;冲洗时应乎放玻片让流水缓慢冲洗;另外,因手拿玻片处可能会有染料残留,应更换手拿位置再予冲洗;染色太淡的涂片,可用姬姆萨稀释液复染3 分钟;着色太深时,可用瑞氏染液滴加于涂片上;立即冲洗即可;各实验室最好能摸索出自己的染色经验,尽量做到一次性染色成功;没有姬姆萨染液的单位,可用蒸馏水加少量天青或美蓝代替,但染色效果没有前者好;染好的涂片要自然干燥,切忌加热烘干,否则细胞退色而影响观察;3.染色选两块小粒较多、厚薄均匀的骨髓片,自然干燥后在较厚的头端髓膜上写上病人姓名、日期及“BM”标记;加瑞氏染色液8—12滴,用吸球吹吸并使其布满整张涂片,约半分钟后,加姬姆萨稀释液5-10滴,再用吸球吹吸气,使两液充分混匀,若有金黄色油膜出现,染色效果更佳;染色时间一般为10一20分钟,夏天可缩短些、冬天则可延长些;冲洗时应乎放玻片让流水缓慢冲洗;另外,因手拿玻片处可能会有染料残留,应更换手拿位置再予冲洗;染色太淡的涂片,可用姬姆萨稀释液复染3分钟;着色太深时,可用瑞氏染液滴加于涂片上;立即冲洗即可;各实验室最好能摸索出自己的染色经验,尽量做到一次性染色成功;没有姬姆萨染液的单位,可用蒸馏水加少量天青或美蓝代替,但染色效果没有前者好;染好的涂片要自然干燥,切忌加热烘干,否则细胞退色而影响观察;分析要点(1)骨髓片观察的内容:1)肉眼观察涂片有无骨髓小粒、脂肪滴制片、染色是否良好;2)低倍镜下观察骨髓增生情况主要分为5级,标本有否稀释,并计数全片的巨核细胞,了解有无特殊异常细胞;3)高倍镜下观察巨核细胞形态及巨核细胞分类计数一般被分类的巨核细胞应不少于25个,并进一步观察低倍镜下看到的可疑细胞;4)油镜下明确在低、高倍镜发现的异常或可疑细胞的性质,并作骨髓细胞分类和全面的细胞形态分析;骨髓细胞分类计数的正常范围较难制定;因为分析骨髓像是以骨髓细胞变化为基础,并结合临床表现和血像的综合性分析,不能只以单一的比例作为是否正常的标准;另外,个体差异、穿刺是否成功和分类部位等,都会影响细胞分类的结果;2正常骨髓主要指标及其分类原则:1.正常骨髓像主要指标:1 骨髓增生程度呈增生活跃;2 有核细胞量中等,小粒内细胞较丰富;3 涂片无脂肪滴,或在中老年者见少量脂肪滴;4 粒、红细胞比例约2—4:1,粒细胞可占50%,淋巴细胞约占20%小儿可高达40%,单核细胞、浆细胞、网状细胞一般<3%;5 巨核细胞在1.5×3cm2涂片上可找到20—100只;若小于20只,排除因标本稀释原因外,可结合临床考虑巨核细胞减少;产血小板巨核细胞应不少于总巨核细胞的1/3,成按血小板易见到;6 嗜酸性粒细胞小于5%;嗜碱性粒细胞<1%;7 原始细胞中,原故细胞和原红细胞均小于2%;8 偶尔可见内皮细胞、组织嗜碱细胞、组织嗜酸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和脂肪细胞等;2.观察骨照片应注意的事项:1 对介于上、下两阶段的同一系细胞,应按划下不划上的原则分类;对分类曲线出现不明原因的畸形分布时,介于上、下阶段的细胞可适当调整其阶段性;2 一般病人的骨髓片中,偶见或为疑似的原始单核细胞、原始淋巴细胞小儿除外及原始浆细胞,可不作报告或归于原始粒细胞中,以减少分类出现的混乱;3 骨髓细胞分类计数不应少于200个,否则分类误差太大,较难反映细胞的其实分布情况;4 书写报告时要对粒、红、巨三系细胞比例、形态变化分别描写,有特殊变化的情况,尤其对临床诊治有价值的细胞应另加说明;骨髓报告的结论应结合临床和其他实验室检验加以考虑,对尚不明确的结果只须描写看到的内容,不要任意下结论;5 骨髓片若出现下列情况,则提示标本全部或部分稀释;无骨髓小粒或有少量骨髓小粒,小粒内细胞丰富,但涂片有核细胞量减①少;②外周血中血小板量正常或增多,但涂片巨核细胞量减少;③成熟阶段粒细胞比例明显增高,而有核细胞量却减少;当怀疑骨髓有转移性肿瘤时,不管涂片是否稀释,应看完所有涂片,尤其要6注意涂片的头尾及两侧部位,是否有成堆排列的肿擅细胞;常见血液病骨髓像诊断要点:1缺铁性贫血IDA:成熟红细胞体积偏小,幼红细胞呈现核固缩和胞浆量少及着色偏蓝等核老、浆幼的核浆发育不平衡现象;外铁明性,含内铁细胞减少;此类贫血最常见,临床上常有胃病、痔疮和月经多等病史;2巨幼细胞性贫血MA:成熟红细胞体积偏大,可见巨大的红细胞,幼稚红细胞常呈核染色质疏松、浆量增多、着色偏红等核幼、浆老的核浆发育不平衡现象;且可找到巨大晚幼粒和杆状核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分叶也偏多;巨核细胞核分叶增多,但不出现多个小核的巨核细胞,巨核细胞浆内易见由核染色质脱落下来的核小体该类细胞约占巨核细胞20—30%;临床上常有胃肠手术、营养不良和妊娠等情况;外周血像常出现3系减少;3溶血性贫血HA:骨髓幼红细胞显着增生,其总比例常大于50%,但以中、晚幼红细胞增生为主,并可见球形红细胞、椭圆形红细胞等特殊形态的变化;此病临床资料对诊断尤为重要,病人常出现黄疽、尿胆原和间接胆红素增高,网织红细胞常大于5%;急性溶血时,外周血像可出现幼红细胞;抗人球蛋白试验和酸溶血试验常出现阳性;4再生障碍性贫血AA:骨髓小粒呈空架状,脂肪球增多;粒、红、巨三系细胞减少,其中以巨核细胞减少更为明显,成熟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高,网状细胞、浆细胞、嗜碱组织细胞常偏多;血像3系减少,但脾脏不肿大;5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红细胞可见多核、核碎裂及巨幼样变,成熟粒细胞分叶减少或增多,粒细胞脑浆颗粒减少或无或过大而多,核浆发育不平衡;易见多个小核的颗粒巨核细胞和微小型巨核细胞;此类病人外周血像易见幼稚红细胞和幼稚粒细胞,成熟单核细胞常增多;临床抗贫血治疗效果差;诊断MD3后,按骨髓和外周血像中原始细胞多少,有否环状铁粒幼红细胞可分为难治性贫血RA、难治性贫血伴环状铁粒幼红细胞增多RAS、伴原始细胞增多的难治性贫血RAEB、转化中原始细胞片增多的难治性贫血RABBT4型,至于授性粒单细胞性白血病CMMl已属白血病可不再列入MDS;RA:外周血原始细胞无或<1%,骨髓原始细胞<5%;RAS:同RA,但骨髓中环形铁粒幼细胞,为铁粒细胞的15%以上;RAEB:外周血原始细胞<5%,骨髓原始细胞5-20%;良AEBT:外周血原始细胞>5%,骨髓原始细胞20、30%;6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粒系极度增生,以晚幼粒细胞和杆状粒细胞增生为主,嗜碱性粒细胞易见;血片中白细胞增多并出现中、晚幼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比例增高;临床上出现乏力,巨脾等;碱性磷酸酶NAP 积分明显减低;7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LL:成熟淋巴细胞明显增多,其比例占50%以上;原始和幼稚的淋巴细胞少见,不出现异型淋巴细胞;其他各系细胞增生情况不一;血像白细胞增高,成熟淋巴细胞明显增多;发病年龄较大,常伴有乏力、脾脏肿大;8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区分是ALL还是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NLL,对临床用药和病人的预后有重要意义,因此,报告时应慎重;ANLL可分为M0、M1、M2、M3、M4、 M5、 M6和M7等亚型; M0为极低分化的髓性白血病,其诊断与M7一样要结合免疫标记和电镜、组化;ALL分L1、L2、L3 3亚型,其各亚型特点见表;与急非淋巴细胞相比,原始和幼稚淋巴细胞体积小,胞浆量少,较透明,无颗粒及奥氏小体,核染色质粗,排列致密,着色深紫红色,核仁小而少,组织化学染色的POX或SB阳性率<3%;此型白血病以儿童多见,预后较好;9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AGL:原始粒细胞、异常早幼粒细胞或中性中幼粒细胞显着增多;其白血病细胞浆较丰富,着色灰蓝,可见较粗大的非特异性颗粒单核细胞的颗粒常较细小,易见粗大奥氏小体;核染色质粗颗粒状,排列较规则;核仁清晰,数目1—4个;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又分为Ml、 M:包括M:.和M2b亚型、 M:包括M3n和M:b亚型3型; M,的骨馈原始粒细胞≥90%非红系分类,即NEC;M2l的骨髓原始粒细胞>30一<90%NEC,单核细胞<20%,早幼粒及其以下各阶段细胞>10%;M2b以异常中性中幼粒细胞增生为主,该类细胞核浆发育不平衡,可见核仁,数量>30%,原始或早幼阶段细胞也同时增多;M”的早幼粒细胞布满粗大的非特异性颗粒,该类细胞大小不一,核形态不规则,可见内、外浆;M3b的早幼粒细胞布满细小的非持异性颗粒,形态变化同M30;该类白血病细胞数量>30%NEC, POX或SB染色常强阳性;10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AMOL:该型的白血病细胞脑浆丰富,着色灰蓝,可有细小、散在颗粒,奥氏小体较细长,核形态不规则,有外折内切现象,核染色质呈细沙状,排列成疏松租网状,着色偏淡;核仁较大,数量少;根据白血病细胞分化程度,又可分为M5t和M5b型; M50的骨髓原始单核细胞>80%NEC,为未分化型; Msb的骨髓原始单核细胞<80%NEC,但原始和幼稚单核细胞>30%NEC,为部分分化型;与粒细胞区别的组织化学染色是非特异性脂酶NSE阳性,且受氟化钠NaF抑制,而粒细胞的NSE阴性或弱阳性且不受NaF抑制;11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红系增生活跃,幼红细胞形态正常,各期幼红细胞比值可有不同程度的增高, Hb>180 g/L,红细胞量>7×1012/L;皮肤和粘膜呈暗红色,脾肿大;12红白血病M6:骨髓中红系>50%,且伴有形态学的异常,骨髓中原始粒细胞或原始、幼稚单核细胞>30%NEC;若外周血中原始粒细胞或原始、幼稚单核细胞>5%,骨髓原始粒细胞或原幼单核细胞>20% NEC;单纯原始红细胞,早幼红细胞显着增多者;13巨核细胞白血病M7:骨髓原始巨核细胞>30%, 该类细胞为原粒或原淋细胞大小,胞浆丰富,常有伪足状突起;此型易与ALL混淆,诊断时要结合电镜组化和免疫标记测定;14粒细胞缺乏症:粒细胞显着减少,早期阶段,中性粒细胞可示“左移”现象;典型发作时,各阶段的中性粒细胞极度减少,但各阶段的红、巨两系细胞常无明显改变;临床上常伴有感染、高热等症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极度减少或消失;15粒细胞减少症:粒系统增生不良,成熟障碍,部分粒细胞可出现空泡、中毒性颗粒;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常在1—1.8×109/L之间;可由感染、化学或物理损伤、造血系统疾病、巨脾、胶原性疾病等所致;16原发性或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骨髓巨核细胞量明显增多,少数病人可正常或轻度减少;产血细胞;瘤细胞分布常为弥漫性的,可引起广泛的骨路破坏和骨髓功能抑制,故有核细胞量常偏少;临床上常有骨痛史,X 片示骨质虫蚀样改变;并免疫球蛋白测定异常,成熟红细胞在涂片上呈串钱状排列,血沉明显加快,部分病人尿中可检出本周蛋白;17急性粒、单核细胞性白血病AMML:此白血病同时含有原始或早幼粒细胞和原始或幼稚单核细胞;根据两系血小板巨核细胞比例减低,病人常出现脾肿大、血小板抗体增高、皮肤有出血点等;18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骨髓中可见淋巴细胞稍增多,有少量异形淋巴细胞;主要表现在血片中成熟淋巴细胞在40一90%之间,其中多数细胞为胞浆增多,并有空泡的异形淋巴细胞,该类细胞易误认为单核细胞或原始细胞,但其核的变化小于胞浆的变化,结合临床上有发热、脾肿大及以青少年多见等,可作出判断;19脾功能亢进:骨髓增生明显活跃,粒、红、巨3系均示明显增生,粒系成熟障碍,巨核细胞系的产血小板巨核细胞减少,晚幼红细胞比例偏高,外周血有两系或三系减少,脾脏肿大;20骨髓纤维化:骨髓有核细胞偏少,骨髓和血片中均可见到泪滴状红细胞,骨髓穿刺时常为干抽,临床上脾明显肿大,贫血,外周血易见幼稚红细胞和幼稚粒细胞;此病诊断应结合骨髓活检;21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AA:幼红细胞显着减少,常小于5%,但粒系和巨核细胞系无明显异常;外周血中单纯红细胞减少或血红蛋白降低,白细胞和血小板多正.常或略低,网织红细胞明显减低;此病常与免疫功能紊乱有关;22多发性骨髓瘤MM:原始浆细胞、幼稚浆细胞或成熟浆细胞明显增多,该类细胞为恶性的浆细胞,即骨髓瘤的白血病细胞比例不一,又分M4a、M4b、M4c、M4EO4型;m4a是以原始和早幼粒细胞为主,原始单核细胞加幼稚单核细胞>20%NEC; M4b以原始、幼稚单核细胞增生为主,原始.粒细胞和早幼粒细胞>20%NEC; M4c的原始细胞既具有粒系细胞特征又具有单核细胞特征的细胞>30%NEC,此型细胞形态较难识别,要结合免疫标记测定; M4EO除上述特征外,嗜酸性粒细胞占5—30%;23骨髓转移性肿瘤:以成堆出现的肿瘤细胞为特征,该类细胞核染色质疏松,有核仁,脑浆量多少不一,但胞界常不清;转移到骨髓的神经母细胞瘤,可见菊花状排列;此类病人的骨韶有核细胞量常明显减少或伴标本稀释,可找到坏死成分,个别病人涂片需找许多张才能发现堆集的肿瘤细胞;临床上常有骨痛、低热和消瘦等病史;24恶性组织细胞病:除可找到较多吞噬细胞、淋巴样、单核样组织细胞外,还可见到巨大的恶性组织细胞和多核巨组织细胞,该类细胞体积大可达30-40um,胞浆多,着色深蓝,核大,染色质粗、着色深紫红色,核仁大;血3系减少,持续高热,脾肿大; NAP积分减低;部分恶性组织细胞要与大恶性淋巴细胞瘤相鉴别;25其他不明原因发热的病人骨髓像:常以反应性骨髓像报告之;主要特征有粒细胞成熟障碍,毒性变;网状细胞增多,有时可见少量吞噬型网状细胞和淋巴样、单核样组织细胞;易见浆细胞、单核细胞;特殊情况下,可找到疟原虫或伤寒特征细胞等;此类病人常为各类微生物细菌、病毒、立克次体等感染或免疫系统疾病所致,控制病因后,骨髓像可自然好转;个别病人的发热可能是恶性淋巴瘤所致,但可找到淋巴母细胞或淋巴瘤细胞,但其诊断应结合病理活检再确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标准操作程序1.检验目的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主要用于观察骨髓涂片中细胞形态、数量等方面的变化,借以了解骨髓造血功能状况。
骨髓象检查对多数血液病及其他一些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2.检测原理(包括结果计算)瑞氏染料由酸性染料伊红和碱性染料亚甲蓝组成。
伊红通常为钠盐,有色部分为阴离子。
亚甲蓝(美蓝)为四甲基硫堇染料,有对醌型和邻醌型两种结构。
通常为氯盐,即氯化美蓝,有色部分为阳离子。
美蓝容易氧化为一、二、三甲基硫堇等次级染料(即天青)。
将适量伊红、美蓝溶解在甲醇中,即为瑞氏染料。
瑞氏染色既有物理的吸附作用,又有化学的亲和作用。
各种细胞成分化学性质不同,对各种染料的亲和力也不一样。
如血红蛋白、嗜酸性颗粒为碱性蛋白质,与酸性染料伊红结合,染粉红色,称为嗜酸性物质;细胞核蛋白、淋巴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胞质为酸性,与碱性染料美蓝或天青结合,染紫蓝色或蓝色,称为嗜碱性物质;中性颗粒呈等电状态与伊红和美蓝均可结合,染淡紫红色,称为嗜中性物质、原始红细胞、早幼红细胞胞质、核仁含较多酸性物质,染成较浓厚的蓝色;中幼红细胞既含酸性物质,又含碱性物质,染成红蓝色或灰红色;完全成熟红细胞,酸性物质彻底消失后,染成粉红色。
3.性能特征无。
4.标本要求(包括病人准备、容器、样本类型等)4.1 病人准备:了解病人是否对局麻药有过敏史。
凝血因子严重缺陷引起的出血性疾病,穿刺部位有炎症或有畸形,晚期妊娠妇女作骨髓穿刺时要慎重。
4.2 标本类型:骨髓。
4.3标本容器:洁净载玻片。
4.4 标本存放:4.4.1未检测标本的存放:放于细胞室未检测标本架上。
4.4.2已检测标本的存放:骨髓存片柜,保存10年以上。
4.5 标本运输:室温条件下运输。
4.6 标本拒收标准:参照《采集手册》。
5.仪器和试剂5.1试剂:5.1.1 瑞姬氏染色液:瑞氏染料0.5g、姬氏染料0.5g,加入500ml甲醇中,混匀溶解后备用。
5.1.2 pH6.5磷酸盐缓冲液:磷酸二氢钾0.3g、磷酸氢二钠0.2g,加入100ml蒸馏水中溶解。
5.2 试剂来源:自配试剂。
5.3仪器:普通光学显微镜。
6.环境和安全此试剂为体外诊断用,存在一定的刺激性和毒性;不要入口,避免和眼睛,皮肤或衣服接触,一旦接触,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受损害的部位15分钟,接触到眼睛或吞服,立即寻找医疗保护。
7.检测前准备涂片晾干后,在玻片头端贴上标签编号。
8.校准/定标无。
9.质量控制无。
10.标本检测10.1 骨髓涂片编号:收到骨髓涂片后,在骨髓检验申请单上编号;涂片晾干后,在玻片头端贴上标签编号,号码与骨髓检验申请单上的编号相同。
10.2 骨髓涂片染色:滴加瑞姬氏染液5~7 滴于涂片上,盖满整个片膜,静置约1-2s;滴加等量磷酸盐缓冲液于片膜上并与染液混匀,染色约10~15 min;用流水从涂片一侧缓缓冲掉染液(勿先倒去染液)冲洗,晾干后镜检。
10.3 骨髓涂片显微镜检查:10.3.1 低倍视野检查:(1)观察取材、涂片、染色情况:取材良好的标本可见骨髓小粒。
合格的涂片中细胞形态舒展、无变形。
染色较好的涂片中,红细胞呈粉红色,细胞的核染紫红色、胞质染色鲜艳,形态清晰可辨。
(2)判断骨髓增生程度:选择涂片膜厚薄适宜、细胞分布均匀的部位,根据红细胞和有核细胞的大致比例确定骨髓有核细胞的增生程度,一般分为五级。
(3)计数巨核细胞总数:用低倍镜计数涂片内部巨核细胞,部分体积较小的巨核细胞须在油镜下确认个数。
参考值:7~35 个/( 1.5cm×3 c m)。
不同血膜面积可换算后与参考值比较。
若需巨核细胞分类计数时,应在油镜下进行。
(4)异常细胞筛查:在涂片的边缘、尾部或骨髓小粒周围,观察有元细胞体积较大或成堆分布的异常细胞。
如巨大异常组织细胞、霍奇金细胞(Reed-Sterberg 细胞)、巨大多核骨髓瘤细胞、转移癌细胞、戈谢细胞、尼曼-匹克细胞等。
发现可疑细胞时应在油镜下确认。
(5)选择油镜检查区域:选择细胞分布均匀、无重叠、形态清晰的区域作为油镜检查区域,一般以体尾交界处为宜。
10.3.2 油镜视野检杳:(1)判断骨髓取材和涂片情况:取材良好的涂片见骨髓特有的细胞,如浆细胞、组织嗜碱细胞、吞噬细胞等;杆状核粒细胞比例常大于分叶核粒细胞。
有时可见到由造血细胞和骨髓基质细胞组成的造血岛。
若见镜下是条索状其间加有大量聚集血小板和有核细胞,表明骨髓涂片有凝固现象。
(2)细胞形态观察:在油镜检查区域内仔细观察各类骨髓有核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变化,在得出骨髓细胞学检查的初步印象后,进行有核细胞的分类计数。
(3)有核细胞分类计数:在油镜分类区域内,逐一分类计数200个或500个有核细胞,不包括有丝分裂细胞和破碎细胞。
可按细胞的系列、分化发育阶段分别记录,并计算出各自的百分率,包括粒细胞系、红细胞系、淋巴细胞系、单核细胞系和其他细胞的百分率。
疑为巨核细胞系统疾病时,可结合低倍镜检查分类计数各阶段巨核细胞的百分率。
(4)粒红比值(M: E)计算:分类计数后,将各阶段粒系细胞和幼红细胞百分率之和相除,即为M:E 值。
M:E 的参考值为(2-4):1。
(5)其他异常细胞及寄生虫检查:注意观察有无巨大异常细胞和转移的恶性肿瘤细胞及寄生虫,如疟原虫、黑热病原虫、组织胞浆菌等。
10.4 骨髓象检查的分析与报告骨髓细胞学可通过多种手段进行检查,但最简单、最实用的是光镜下的骨髓象检查。
一般首先用低倍镜浏览全片,观察取材、涂片、染色是否满意:判断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计数全片巨核细胞数:并注意在涂片的边缘、尾部有元胞体较大的异常细胞。
用油镜观察各种有核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及分布特点,得到骨髓象的初步印象后,计数200~500个有核细胞。
在骨髓象检查的同时,应检查血涂片,仔细观察血象变化。
上述步骤对作出正确的骨髓象检查结论是十分重要的。
10.4.1骨髓象报告的内容(1)骨髓取材、涂片、染色情况。
(2)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
(3)粒系细胞各阶段细胞形态、描述及比例计算。
(4)红系细胞各阶段细胞形态描述及比例计算,红细胞形态特点。
(5)计算粒红比。
(6)巨核细胞数反血小板各类巨核细胞形态描述及比例计算(必要时) ,血小板形态特点及数量估计。
(7)淋巴及单核系细胞形态描述及比例计算。
(8)其他骨髓细胞形态描述及比例计算。
(9)有无异常细胞及寄生虫。
(10)必要时对细胞化学染色特征进行描述。
10.4.2骨髓象的分析与结论根据上述骨髓检查结果及血象所见,结合患者临床表现,提出形态学诊断意见或建议。
诊断意见可分为以下几种:(1)肯定性诊断:若骨髓象、血象特征和临床表现均典型,对部分疾病可做出诊断,如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巨幼细胞性贫血、骨髓转移癌、戈谢病、尼曼-匹克病及海蓝组织细胞增生症等。
(2)支持性诊断:若骨髓象、血象有形态学改变,又缺乏一定的特异性,但可解释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其他的检查结果,可以做出支持或符合临床的诊断意见,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等,可建议作必要的补充检查。
(3)可疑性诊断: 若骨髓象有部分变化或出现少量异常细胞,临床表现又不典型,可能为某种疾病的早期或不典型病例,如难治性贫血等,应结合临床做进一步检查或动态观察。
(4)排除性诊断:若骨髓象、血象改变与临床表现不符合或相反,可以提出排除某些疾病的诊断或否定性意见,如临床怀疑为急性白血病,但骨髓中未见白血病细胞,则可排除白血病的诊断;如临床怀疑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其骨髓中血小板易见,巨核细胞无成熟障碍,可排除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可能性。
(5)正常骨髓象:对于一些原因不明的发热、轻度肝肿大或淋巴结肿大者,血象基本正常,骨髓细胞无数量和质量改变,可报告"骨髓象大致正常"。
(6)断意见时,可详细描述其形态特点,并提出进一步检查的意见供临床参考。
如骨髓中嗜酸粒细胞增多、浆细胞增多、单核细胞增多等,但又不能提出诊断意见时,可提示临床骨髓象显示某种细胞增多,请进一步检查确诊。
11.生物参考区间正常骨髓象应具备:11.1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活跃,M:E 比值约为(2-4):1;11.2各系各阶段有核细胞所占百分比主基本正常.粒系细胞约占有核细胞的40%~60% ,其中原粒细胞<2% ,早幼粒细胞<5% ,嗜酸性细胞<5% ,嗜碱性粒细胞< 1%;红系细胞约占20% 左右,其中原红细胞<1% ,早幼红细胞<5%;巨核细胞: 1.5cm×3cm骨髓片膜上巨核细胞7~35个,多为产血小板巨核细胞;淋巴细胞约占20% ,单核细胞<4% ,浆细胞<2% ;11.3各种血细胞形态无明显异常11.4无其他异常细胞及寄生虫。
12.危急值无。
13.临床意义13.1 确定诊断造血系统疾病:骨髓是人体的造血器官,造血组织出现病变可导致骨髓细胞出现质和量的异常,骨髓象检查对有些血液病具有决定性诊断意义,如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巨幼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组织细胞病、多发性骨髓瘤等,而且还可以进行分类、分明,指导治疗方案选择、观察疗放、判断预后等。
13.2 诊断某些类脂质沉积病:这类疾病都具有特征性细胞形态学改变,骨髓象检查也具有决定性诊断意义,如戈谢病、尼曼-匹克病、海蓝组织细胞增生症等,骨髓涂片中可见到吞噬细胞中蓄积类脂/质而形成特殊形态的戈谢细胞、尼曼-匹克细胞或海蓝组织细胞等。
13.3 诊断某些感染性疾病:骨髓中含有丰富的单核-吞噬细胞系统,能够捕捉侵入机体内的病原微生物。
如骨髓涂片查找疟原虫、黑热病原虫、弓形虫及真菌等,既可提高阳性率又可明确临床诊断。
13.4 诊断恶性肿瘤骨髓转移:骨髓是许多恶性肿瘤侵袭转移的好发部位,如肺癌、乳腺癌、胃癌、前列腺癌、恶性淋巴瘤、神经母细胞瘤、黑色素瘤等发生骨髓转移时,可在骨髓涂片中见到相应的肿瘤细胞。
有时,某些肿瘤的发现可能是最早在骨髓中找到了转移癌细胞。
13.5 协助诊断某些血液病及其相关疾病:这类疾病多数有骨髓细胞质和量的异常,但需结合其他临床资料才能作出诊断,如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白细胞减少症、粒细胞减少症、粒细胞缺乏症、骨髓增殖性疾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等。
13.6 协助鉴别诊断某些血液病及其相关疾病:临床上遇有发热、淋巴结、肝、脾肿大或骨痛时,骨髓检查有助于鉴别是否由造血系统疾病引起。
有些非血液系统疾病可有血液学改变,如白细胞显著增高的"类白血病反应",可通过骨髓象检查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鉴别等。
14.注意事项(干扰、潜在变异、超检测范围结果的处理等)14.1 涂片要新鲜,涂片挥干后染色,如有特殊情况,一般不应越过1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