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历史教学与创造思维的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历史教学与创造思维的培养
21世纪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在人才竞争中,首要的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竞争。
因此,“为创造而教学”将成为教师的重要目标。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这种创造思维品质,既有利于提高历史课堂效率,也将有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历史教学中怎样培养创造思维呢?
一、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知识的创新是通过有创新欲望和创新能力的人实现的。
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要使学生具有创造性人格。
1、使学生具有永不熄灭的创新欲望。
要不断创新,首先就要有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求。
有了不断创新的欲望,才能进行有意识、有意义的创新活动,也才可能达到创新的目的。
中国具有几千年辉煌灿烂的文化。
对于这些,中学生总是充满好奇,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如:“为什么既肯定元朝统一中国的积极意义,又赞扬文天祥的抗元斗争精神?”、“吴三桂不引清军入关,李自成会成为一个新封建政权的皇帝吗?”、“孙中山为什么要把大总统职位让给袁世凯呢?”、“假如林则徐没有去禁烟,中国近代史会怎样发展呢?还会有鸦片战争的发生吗?”、“林彪不叛国,他会成为毛泽东之后的中国领导人吗?”、“是不是正义的战争一定会取得胜利呢?”等等。
这些问题的提出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探索、一种创新,是一种对好奇心的满足。
有些问题在教师看来非常的幼稚,甚至是无意义的,但对学生来说却是一种探索、一种创新,是一种对好奇心的满足。
他们正是带着这种好奇心来认识这个世界的。
所以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多么无意义,教师都不要简单的禁止和否定。
如果学生的每一次探寻,遇到的都是教师的“不可能”、“无聊”的断语。
不仅剥夺了学生探索新知的乐趣,也会使他们变得谨小慎微,疏于思考。
他们的创新欲望就会慢慢萎缩,很难具有创新精神。
事实上,只有犯过“错误”,才能改正错误。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标新立异、创新欲望一定要加以保护。
2、使学生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
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活动是人们从事的主要活动。
既然是创新,就预示着风险。
而且,当创新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知识创新的难度只能是越来越高,失败的风险越来越大。
一次创新的成功也许是千百次创新活动受挫的结果;一个人创新活动的成功,也许是成千上万的人创新失败的结果。
面对创新路上的困难,人们只有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始终不一地坚持创新,才可能最终获得创新的硕果。
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应该是历史学科的优势。
人类历史上科学技术的重大发明很多都是经过科学家的艰苦劳动和无数次的失败才创造出来的。
另外,通过讲述无数革命先烈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在经历无数次探索和失败后,中国革命才取得成功等史实都能在学生心灵深处产生震撼,使他们心灵得到升华,逐步具有坚强意志品质。
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所谓发散性思维,就是围绕问题多方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的过程。
现行的历史教材,总的来讲比较重视科学性、逻辑性,而对培
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方面并没有足够的重视。
这就需要我们历史教师在教学中来弥补,通过开展“历史小论文”、“历史创作”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例如,一个学生在历史小论文中通过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展开多方面的联想。
首先“纵向联想”,指出文天祥视死如归的力量源泉来自“民族的浩然正气和炽热的爱国之心”。
接着展开“逆向联想”,痛斥当今社会上极少数只顾个人利益,而忘了国家利益的社会渣滓。
另外还展开“横向联想”,联想到今天的青年学生应该继承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不能辜负老一辈对我们的殷切期望,把建设祖国的历史重任肩负起来。
由一位历史人物的事迹,这位同学就展开了如此丰富的联想,充分体现了创造性思维发散性的特点。
如果经常开展这类活动,会极大地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重视学生的知识积累,扩大信息输入容量,加强思维“能源补给”
创造性思维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需要以丰富的知识为源泉,因而创造性思维更要加强“双基”教学,只有“双基”牢固,才能有更好的创造意识和思维。
同时,教师要针对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及创造个性,善于引进大量的课外知识,加强信息量的补充,使学生在丰富的信息中,活跃思维,诱发创新。
我在教学中,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我把其他学科如政治、语文、地理等学科的知识渗透到历史教学中。
学科纵向、横向系统的联结,推动了学生的思维
的迁移、融合、借鉴,加大了信息容量的输入。
我也把课外的一些知识信息通过短片、材料等形式提供给学生。
在长期的“能源补给”中,我发觉学生的思维有了明显的进步。
四、鼓励学生质疑,开发思路,挖掘潜在的创造意识
一切创造源于问题的发现解决。
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学生是否学会提出问题,是其是否学会学习的重要标志,也是他们创造思维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因此,老师在历史教学中首要的是激疑、导疑,把学生引向寻疑、思疑的轨道。
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调动起来。
在具体操作中,首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基础和教学所需而适当设疑,使学生的思维开动起来。
教学中,教师要勇于突破常规教学,以史实为依据,对已成定局的史实,运用悖逆法,设立新情境,启发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挖出教学中的隐性问题,交给学生猜测、推导、反证、启迪思维,使之得出富于创新的结论。
值得说明的是,教师绝不能对学生提出与教材相悖的观点横加指责,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相反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
假如学生走进误区,教师也要正确引导,要教育学生不但要从成功中获得经验,而且要从错误中吸取教训。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挖掘学生潜在的创造意识。
五、凭直觉、依靠灵感,培养创造思维
凭直觉思维,依靠灵感,可以创造性的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念,发展新理论,启迪新思想。
灵感“是人类创造性认识活动中一种最神妙的精神现象、一对最奇妙的飞跃之翅、一朵最美妙的创造之
花。
”(陶伯华、朱亚燕著《灵感学引论》)心理学认为:“灵感是创造性活动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功能达到高潮的心理状态。
”(刘奎林、杨春鼎著《思维科学导论》)历史科中,教师应大胆启发学生利用思维灵感这一特点,排除一切传统观念、常规思路的束缚。
如:中国近代史《时局图》注释说:肠代表德国,太阳代表日本,其他列强俄、法、美、英分别由熊、蛤蟆、鹰、虎等凶猛动物代表,这时,有学生积极思考后,质疑:认为“肠代表德国”中的“肠”应为“蛇”,因为“肠”显得软弱无力,而“蛇”具有“凶狠、狡诈、毒辣”的本性,更能充分显示德国侵占我国山东的凶恶本质。
有了这种大胆的猜测假设,学生智慧的大门一旦打开,就会产生象物理学家阿基米德解决“王冠之谜”一样的伟大理论或思想。
我们的教育目的就达到了。
教师是教育的组织者、领导者,在发展学生能力,培养创造型人才中起主导作用。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课堂中要启发他们思维,重视思维能力的训练。
但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无止境,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有许多。
在此只是谈谈我的一点感受,希望大家多多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