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如何正确把握语文学科性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在教学中如何正确把握语文学科性质

专业:

姓名:

指导教师:

联系电话:

2016年月日

在教学中如何正确把握语文学科性质

论文大纲:

论文题目:在教学中如何正确把握语文学科性质

引言:论文目的,论文大要,研究方向,前人对此研究等等!

本论:一、什么是语文

二、关于工具性

1、外部语言——交际工具

2、内部语言——思维工具

三、关于人文性

四、学科的本质属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1、语文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个体的言语行为过程

2、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

五、在教学中如何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1、语文教师要具有创新开拓精神

2、以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

3、教师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理念

4、愚教于文

摘要: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强调语文是学习和工具的基础工具,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强调语文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内涵是语文固有的根基。本人认为语文的本质属性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本文将从语文的根本属性出发,论述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使学生既能得心应手驾驭祖国语言文字, 又能成为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人。

关键词:语文学科;工具性;人文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一、什么是语文

从语文学科的发展历史及叶圣陶先生对语文的名称的解释来看:

第一,“语文”一词是针对于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相脱节的古代、近代语文教育现象而言的,名称的用意是力求“国语”与“国文”、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统一。

第二、“语文”不单指语言或文学,还包括与之密切相关的文字、文章、文化等因素。

第三、叶圣陶先生之“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中的语言指的是人们说的或写得文章,他们不是作为语言学对象的静态符号系统,而是作文心理学对象的动态言语作品,即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结果。

所以,我们认为,语文是以语言(言语)为根本质的包含文字、文学、文章、文化等多元素构成的一个综合体。

二、关于工具性

(一)、外部语言——交际工具

语文的“工具性”指的是语文本身就是传递信息、交流感情的工具。如叶圣陶先生所言:“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学、物理、化学,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这不仅说明语文学科在普通教育阶段的基础学科群体中的特殊地位,也说明了语文学科所独有的学习与工作的基础工具的特性。

(二)、内部语言——思维工具

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就是要培养思想感情和人格,教育人正确看待自己,协调自己与他人、家庭、集体、国家乃至与自然的关系。正确理解个人所承担的责任,并不断追求个人道德和精神上的完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充分挖掘课文隐含的人文价值,努力创设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氛围,引导学生在张扬个性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人文个性和人文精神,力求使每一位学生达到心灵纯洁、身心健康、智慧发展的人生完满。

三、关于人文性

我们承认语文学科具有突出的工具性,同时也必须强调语文学科具有强烈的人文性。这里的人文性指的是社会规范与人的尊严、价值、个性、理想、信念、品德、情操的统一, 通常它也包含了我们常说的社会性、思想性、情感性等含义 , 其基本宗旨是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和健全的心理品质, 使学生学会做人。语文是负载文化的交际工具,文化内涵是语文的固有根基。从语文学科的本质看,语文是表达情意,信息交流的基本工具,而人们的情感、意愿的表达、信息的交流内容又是及其丰富多彩的。无论是口头语言,还是书面语言都是情感、意志知识等多种因素载体。在中国古人看来,“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说明了语言不但有自然代码的性质,而且有文化代码的性质,不但有鲜明的工具属性,而且有鲜明的人文属性。

四、学科的本质属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长期以来,学者在语文学科“具性”和“人文性”的争论中发表了自己的不同观点。工具论论学者从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出发,论证语文是进行思维、交流和学习知识、储存知识具,将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定义为工具性。人文论学者认为语文的本质属性是人文性,人为语文化的载体,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和全的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的人文的素养。这两种观点都只是侧重语文的一个方面去论述,工具论者把语文作为是学习的工具,就忽略了语文的其他重要的功能;人文性论者侧重去证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就把语文学科最基本的目的和功能就被忽视在外。

语文学科在教学生掌握语文这一工具时时刻刻都离不开对使用这一工具的人的关注。尽管工具性与人文性二者是相对独立的两个领悟,但在语文学科内部,二者却是相互沟通,彼此互补而融为一体的。因此说,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

1、语文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个体的言语行为过程。

言语行为及其结果是个人的生命、意志的提现,是个人的观念、要求、

愿望、判断、想象的提现,即使仅仅是表述客观的事实、规律和真理,也无

法避开表达者的认知和态度。就整体而言,言语是人类文化心理结构的外化,是人类的生命之声、心灵之声。因此,学生在学习、掌握和运用语文时,总

是既掌握语文知识,训练读写语文能力,同时又受到人文因素的充实和熏陶。而人文知识在充实人的精神,陶冶人的灵性时,又潜在的提高了人的认识水平,转化为人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

2、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

从国家的培养目标可以看出,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

作为中小学重要的教学课程,语文学科的教学不仅仅是停留在语言文字或者

段落句读上,更重要的是育人问题,培养素质问题。语文教学就是教书育人,就是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伴随着认知教育、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人格培养。《教育法》也明确指出,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

五、在教学中如何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是从人的社会需要出发的, 反映教育者的社会本位思想;人文性

是从人的发展需要出发的 , 体现了教育者的人文本位思想。对于工具性、人文性, 孰主孰次、孰先孰后、孰重孰轻、谁包含谁、谁带动谁、谁制约谁等, 即二者的关系问题则看法不一。《语文课程标准》回避了这个问题, 仅仅提出“统一”的观点, 比较模糊。这其实说明在对语文课程性质关系的

认识问题上, 还存在一定的空白。对此, 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1.教师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理念。

教师通过不断更新教育理念, 达到不断调整知识结构, 博采书本之长、

博采改革之长、博采同仁之长, 与时俱进, 适应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在语文教学活动的安排中, 语文工具性源于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等问题, 主张以“工具的掌握”来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语文人文性缘于学生语文素养的缺失, 本身强调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的

重要作用。二者不是对立的、互不相干的, 而是统一的, 统一在语文素养

的目标中。工具性、人文性二者不是谁统一谁、谁统领谁, 而主要是谁来

实施统一、谁来促成统一。这里, 语文教师的语文教育理念就显得特别重要。通过调整教育理念, 能够很好地实现二者的结合, 合理调整教育布局, 整合并最大化利用教育资源, 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新课程理念, 努力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语文教师要具有创新开拓精神

正确把握“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内在的统一”,需要语文教育工作

者有创新开拓的精神, 广阔的创新空间。“天高任鸟飞, 海阔凭鱼跃”, 语文课程的教学实践, 将尽展语文教育工作者高超的教学技艺和卓越的教学

才华。具有教学风格的教师 , 将表现出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不拘泥于某种特定的教育框架, 根据自身的状况和特定的教育状况开拓性地投身

语文教育的创新和改革之中, 走自己的创新之路, 做一位站得高、看得远的教师。创新教育的重大任务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让学生充分在课堂上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增强素质, 全面发挥语文课程的功能, 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