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考研中国教育史复习重点汇总

合集下载

历年考研《中国教育史》讲义[背诵版]汇总

历年考研《中国教育史》讲义[背诵版]汇总

《中国教育史》讲义(背诵版)一、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1、学校萌芽的传说(1)时间与历史条件:我国的学校萌芽于原始社会末期或奴隶社会初期。

学校产生的历史条件是:由于青铜器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劳动生产有了剩余,贫富差别、脑力劳动分工初步出现,使一部分人得以脱离生产劳动专门办教育;社会事务日渐复杂,需要培养专门人员进行管理;---社会需要文字的产生为日益繁复的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的积累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同时也造成了产生学校的现实需要。

(二)原始学校的形态1、舜、虞时期:--萌芽--序;序是我国学校教育最初的形态,标志着我国教育的萌生。

2、夏朝:--雏形--序、校3、商朝--发展时期,较为完备---库、序、学2、西周的教育制度(1)“学在官府”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

主要体现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制规章、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用的礼器全都掌握在官府,普通百姓根本无缘接触到。

民间无学术,也就无学校教育可言,只有广义上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教育,而此类教育通常都是融合在生产和生活中进行的。

西周的政治体制是领主贵族制度,诸侯、大夫都有自己的世袭领地,政府的官职也多是世袭的,史称“世卿世禄”。

在这种体制下,培养统治阶级治国人才的学校教育,其对象必然以贵族子弟为主,即所谓“国子”,他们的教育自然由官方来安排。

学在官府具体表现为官师不分和政教合一。

官吏既负行政职责,也有教学的任务。

比如西周时国学的主持者称大司乐,负责祭祀和国家典礼,是国家最高礼乐官,同时兼管国学教育事务。

大司乐属下的一些官员,如师氏、保氏、大胥、小胥、乐师等就是国学的教师。

此时的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尚未分离,教育与政事合一。

国学既是施教的场所,又是国家举行重大礼仪活动的地方,如祭祀、乡射、献俘等活动都在国学进行。

各级乡学也是地方举行乡饮酒礼、乡射礼、士人议政、养老尊贤活动的场所。

政事活动本身也就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生在参与政事的过程中接受各种教育。

中国教育史考研知识点归纳

中国教育史考研知识点归纳

中国教育史考研知识点归纳中国教育史作为考研历史学科的重要内容之一,旨在帮助考生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教育思想以及教育发展的历程。

本文将对中国教育史的主要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概述,以帮助考生进行系统学习和复习。

一、夏商周教育夏商周时期是中国教育史的起点,这一时期的教育以家庭教育为主,主要传承祖训,培养子嗣在家族中继承家业。

贵族子弟则受到师傅的指导,学习礼仪、乐曲和书法等。

两周尚教,成为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里程碑。

孔子创办了儒家学派,提倡"教"的思想,主张以"诗、书、礼、乐"作为基础的教育,形成了后来的儒家教育传统;墨子则创办了墨家学派,主要强调实用主义的教育,注重工农商等实践知识的传授。

二、秦汉教育秦汉时期,以儒家教育为主导,实行了儒学统治,并正式推行文化教育。

设置国子监,选拔人才,为帝国培养官员、官吏和文人提供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同时,秦始皇也推行了独尊儒术的政策,将其他学派排斥在教育之外。

三、魏晋南北朝教育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荡和不断的战乱,学术氛围受到了一定的压抑。

但是,儒学仍然是当时最重要的教育思想,讲求文化修养、道德教育和礼制规范。

此外,佛教的传入也使得寺庙学堂逐渐形成,弥补了正式教育的不足。

四、隋唐教育隋唐时期,教育制度得以不断完善和发展。

隋朝创办国子学,唐朝更加发展了国子学,设置了门下省和国史馆等机构,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官学教育体系。

此外,私塾也逐渐兴起,为民间提供了教育机会。

五、宋元明清教育宋元明清时期,教育开始多元化,除了儒学,道学、佛学、法学等学派也逐渐兴起。

南宋创办了为后来国学的核心——书院,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明清时期将科举制度发扬光大,科举成为官员选拔的主要途径,书院也成为科举制度的重要辅助。

六、近现代教育近现代教育的发展与西方的思想和文化传入有着密切的联系。

清末时期,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帝国主义的影响,中国教育面临巨大挑战,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教育救国"的理念,推动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2023年教育硕士考研中国教育史必背重点

2023年教育硕士考研中国教育史必背重点

2023年教育硕士考研: 中国教育史必背重点(11) 下面请看2023年教育硕士考研: 中国教育史必背重点(11)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旳革命根据地教育1.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旳形成凯程2023全日制教育硕士保录班所有录取, 艺术生王天q同学成功录取到浙师大,她是经典旳英语微弱,跨专业考生,在凯程基本保录班成功将她送入浙师大, 更有大量旳考生考入全国各大师范学院,可以说,80%旳录取学生都是凯程学员。

全日制教育硕士由徐影团体负责教研, 试听课程在凯程网站有公布, 依托教育硕士资源, 凯程历年押题命中率100%, 实力决定凯程学员旳成功。

(1)苏维埃文化教育总方针: ①1931年11月,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宣布成立。

在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通过旳《宣言》, 明确提出了苏维埃政权旳教育方针: “工农劳苦群众, 不管男子和女子, 在社会、经济、政治和教育上, 完全享有同等旳权利和义务”;取消一切麻醉人民旳封建旳、宗教旳和国民党旳三民主义教育”;②1934年1月, 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旳工作汇报中, 更详细、明确地表述了苏区教育旳主线方针: “在于以共产主义旳精神来教育广大旳劳苦大众, 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 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络起来, 在于使广大旳劳苦群众都成为享有文明幸福旳人”;(2)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旳教育方针政策: ①“文化工作中旳统一战线”政策②“干部教育第一, 国民教育第二”旳政策③“实行生产劳动”旳教育政策4“民办公助”旳政策;(3)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方针:“无产阶级领导旳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旳文化”, 就是“民族旳科学旳大众旳文化”;2.干部教育(1)干部在职培训: 1931年之前重要以随营学校、教导队和短训班旳形式进行, 干部学校出现之后类别更丰富, 实行更规范, 多按系统、分层次进行;(2)干部学校教育: 著名旳有马克思共产主义大学、苏维埃大学、红军大学、中央农业学校、中央列宁师范学校、高尔基戏剧学校等;(3)“抗大”:①1936年在陕北瓦窑堡开办, 原名“西北抗日红军大学”, 1937年更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 迁延安。

教育学考研中国教育史经典笔记

教育学考研中国教育史经典笔记

教育学考研---中国教育史经典笔记一、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1.学校萌芽的传说(1)舜、虞时期:庠和成均;(2)夏朝:序和校;(3)商朝:大学、小学、庠、序、瞽宗(商代大学特有的名称)2.西周的教育制度(1)“学在官府”;(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教学内容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体,特别重视道德教育,以“明人伦”为核心,培养统治阶级所需的治术人才(2)国学和乡学:国学(大司乐负责)分大学和小学;大学考核制度:一年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力而不反(大成)乡学(大司徒负责)分闾塾、党庠、州(国学按年龄和程度划分)序、乡校等,学习内容为“乡三物”:“六德、六行、六艺”六德:知、仁、圣、义、忠、和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3)大学与小学:天子设大学称辟雍、东序、成均、瞽宗、上庠;诸侯设大学称“泮宫”;(4)家庭教育:7岁开始分男女进行教学;3.“六艺”教育(1)礼的作用:明确等级关系,强化等级制度,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2)乐的作用:是一切艺术教育的总称,包括德智体美多种教育因素;(3)礼乐的关系:“礼”是外在的道德行为规范,“乐”是内在的道德精神修养;(4)射御:军事技能训练;“五御”:一鸣和鸾,二逐水曲,三过君表,四舞交衢,五逐禽左》是西周的小学文字教学用书;“六书”:(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二、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1.私人讲学的兴起与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1)私学兴起的原因:政治下移、经济下移导致学术文化下移的趋势;官学衰败;士阶级的崛起,养士之风盛行;(2)私学兴起的意义:私学使学校从官府中解放出来,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教育垄断局面,使文化知识传播于民间;教育过程与政治活动有所分离,教师成为独立的职业;教育内容与社会生活发生了紧密的联系;扩大了教育对象,培养了各类人才;私学的发展在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方面有辉煌的成就,在中国教育史上有重要贡献,为百家争鸣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3)私学与官学的不同:1) 西周奴隶社会的官学是建立在土地国有的基础上;春秋时期的私学是建立在土地私有的个体经济基础上。

考研教育学复习:中国教育史知识点

考研教育学复习:中国教育史知识点

考研教育学复习:中国教育史知识点考研专业频道为大家提供考研教育学复习: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希望大家好好掌握下面的知识点。

考研教育学复习:中国教育史知识点一、近代教育的起步1.教会学校在中国的举办①英华学院:1818年马礼逊在马六甲创立,1843年前往香港,为第一所主要面向华人的近代学校;②马礼逊学堂:1839年布朗在澳门建立,为第一所在中国本土建立的近代学校;③教会学校的竞相设立:主要在开埠的港口,绝大多数为小学教育的程度,规模小设施差,主要面向贫民子弟,一般都设立天文、地理、数学等科目;2.洋务学堂的兴办(1)洋务学堂的举办、类别和特点:最初目的是为了培养洋务运动所需要的翻译,其主要类型包括①外国语(“方言”)学堂,②军事(“武备”)技术学堂3专门技术实业学堂;其特点为①培养目标为造就洋务运动需要的各种专门人才②在教育内容上以西文、西艺为主,开设自然科学的一般性课程以及各专业相关的科学技术课程,注重理解;③在教育方法上是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按照知识的难易程度循序渐进的安排课程4普遍设立了分年课程计划,确立了学年制度,采用班级授课制;(2)京师同文馆:1862年6月正式开学,是第一所洋务学堂,是我国最早的官办新式学校。

创立之初,是专修外国语的学校,初创时只有英文馆,1866年增加天文算学馆,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其特点为①在培养目标上不再是为封建统治阶级在就后备力量而是培养懂翻译、外事的洋务人才②在课程设置上以西文西艺为主,汉文经学贯穿始终③在教学组织上采用分年课程和班级授课制④在教学管理上以外国人为主,受列强的控制;其意义在于同文馆既有封建性又有殖民性,是清政府在教育上和外国资本主义结合的产物,是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育的开端,具有新的办学形式,而且使科学教育正式列入中国教育之中,教育向前迈了一步;(3)福建船政学堂:又称“求是堂艺局”或“福州船政学堂”,左宗棠等于1866年创立,1867年开始正式上课;是晚清政府为培养造船和航海技术人才而创办的学校,历时半个世纪,是洋务学堂中持续时间最久的一所,是近代中国海军人才的摇篮;3. 留学教育的起步:(1)幼童留美:始于1872年,最早提出建议的是容宏,1871年9月,曾国藩、李鸿章等在容宏“教育计划”的基础上上奏《选派幼童赴美肄业》,1872-1875年先后有4批留美幼童,由于诸多矛盾在1881年下半年分三批被撤回;(2)派遣留欧:1876年,魏瀚、陈兆翱随法国工程师日意格赴法,并留在法国学习,他们实际上是我国近代官派留欧的前导;1877年3月31日,中国近代第一批正式派遣的留欧学生出发赴欧;(3)留学教育的意义:1规模虽小,但它却是中国教育走向世界教育中最名副其实的一步,就引进西学而言,没有比这更彻底的途径了2传播了资产阶级奢华的政治学说和哲学思想,推动了社会进步和中国教育近代化;4.“中体西用”思想与张之洞的《劝学篇》:(1)“中体西用”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早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就有人(魏源、冯桂芬、薛福成、郑观应等)用“主辅”、“本末”、“体用”等来表述“中体西用”的概念,最早使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概念的人是沈寿康(1896年);但直到1898年春张之洞撰成《劝学篇》,“中体西用”才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2)张之洞与《劝学篇》:①《劝学篇》分内篇和外篇,内篇从中学发题,最注重的是纲常名教;外篇从中学发题,讲述西政西史西艺,尤重视西政和西艺;通篇主旨归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②中西学的关系:“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用偏废。

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分析

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分析

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分析一、古代教育1.古代教育的起源和特点:古代教育起源于家庭和社会,注重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培养,教育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教育方式以讲授和默写为主。

2.先秦时期教育:先秦时期的教育注重儒家思想的灌输,兴起了辅助教育的家塾和师徒制度,培养了许多杰出的文人、士人。

3.秦汉时期教育:秦始皇实行过焚书坑儒等措施,但汉代恢复了儒学的地位,建立了国子监和郡学,推行师生契约制,培养了大批的文人和官员。

4.魏晋南北朝时期教育:这一时期,由于战乱频繁,教育几近瘫痪,但在佛教的影响下兴起了僧官学,培养了一批佛学专才。

同时,士人开始注重私塾教育,培养了一批文化人。

5.唐宋时期教育:唐代开设了国子监、州学和私塾,并出现了科举考试的制度,培养了大批的进士和官员。

宋代继承了唐代的教育制度,并兴起了书院教育,培养了一批文化名人。

二、近代教育1.明清时期教育:明清时期兴起了私塾教育的黄粱梦,但国子监仍然是最高学府,科举考试仍然是最重要的选拔机制。

2.中国近代教育的嬗变: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开始面临外来的列强侵略和思想文化的冲击,清末的洋务运动和后来的戊戌变法都试图教育,建立现代教育体制。

3.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提出了新的学习观念和教育理念,主张民主、科学、自由的教育。

5.当代教育与发展:开放以后,中国教育出现了一系列与发展的新动向,包括选拔制度的、课程、教育投入的提高等。

以上是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的分析,包括古代教育和近代教育两个大的阶段,在每个阶段中还有相应的细分内容,例如各个朝代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机构等等。

复习时可以结合历史背景、教育思想、教育制度等进行记忆和梳理,以帮助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点。

333中国教育史重点(思维导图)

333中国教育史重点(思维导图)

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前进的、世界的、有 历史联系的
1936
⺠主的、大众的、科学的、创造的
1946
定义 特质
定义和特质
陶行知
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 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生活即教育
生活教育理论体系
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
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 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
社会即学校
三大基石
在劳力上劳心
行是知之始 有教先学、有学有教
重视医学教育
教育、研究、行政机构三者合为一体 科举制
考试程序、科目与方法
科举制度的建立
科举制与学校的关系
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制
优点
使选士和育士紧密结合
科举制的影响
使选拔人才较为客观公正 国家只重科举,忽略学校教育
缺点
科举制有极大的欺骗性
《颜氏家训》
科举束缚思想,败坏学⻛
整个士族阶层应该注重教育
第九章 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
创办京师大学堂
书院改办学堂
“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
改革科举制度
“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的颁布
第八章 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启动中国近代教育改革步伐,打破传统教育格局 思想层面启发,实践层面推动
冲击传统教育价值观,为新式教育推广扫清障碍 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专制传统,忠君尊孔 粗糙,没克服内在矛盾,引起排异 抑制维新思想,不利于思想启蒙
三舍法
监生历事
五教之目
为学之序
《白鹿洞书院揭示》与书院教育宗旨
修身之要 处世之要
书院培养目标
接物之要
书院功能
书院组织形式
书院教育特点
书院教学(4) 书院的规章制度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中国教育史是指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教育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史的知识点主要包括古代教育、封建社会教育、近代教育和现代教育等内容,下面是这些知识点的详细说明。

一、古代教育1.古代教育的起源:古代教育是从部落社会向农耕社会过渡时期开始的,最早的教育形式是家庭教育和宗教教育。

2.古代教育的特点:宗教性、尊师重道、传统性、寒门贵子等。

主要通过家庭教育、讲学和书院教育传授知识和教育学生。

3.古代教育的影响因素:宗教、家族、士人和社会习俗等因素都对古代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4.著名的古代教育家:孔子、荀子、墨子等。

二、封建社会教育1.封建社会教育的起源:封建社会教育起源于秦汉时期,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成熟于唐宋时期。

2.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封建社会教育的核心。

科举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通过考试选拔人才。

3.古代书院:古代书院是封建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精英培养的重要场所。

4.论语学派和道家学派:儒家学派主张“实践主义”,道家学派主张“养生之道”,影响了封建社会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

三、近代教育1.近代教育的起源:近代教育起源于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开始引进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

2.中西教育的冲突:明清时期,中西教育二者相互冲突,西学遭到保守派的排斥,但也逐渐深入中国社会。

3.近代学堂:近代学堂是近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设立了许多学堂来传授西方的科学知识和现代文化。

4.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推动近代教育变革的重要事件,推动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四、现代教育1.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的教育革命运动,主张科学、民主和自由的教育。

2.新教育法案:新教育法案是近代中国首次正式颁布的教育法律法规,规定了教育的普及和现代化方向。

3.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重要事件,推动了教育民主化和科学化的发展。

4.现代教育制度:现代教育制度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等,形成了中国现代教育的基本框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考研:中国教育史复习重点汇总1.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
答:原始社会教育表现出与以店阶级社会教育迥然不同的一些特点:①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

原始社会的集体生产与集体生活,决定了其教育也是集体的、公共的、社会性的活动,没有阶级的界限。

②教育不是专内的社会活动。

原始社会的教育尚未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它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来进行。

③教育以口耳相传和观察模仿为主要手段,因为原始社会文字尚未出现,也没有专门的教学场所和教师,当时教育手段极为简陋,主要是口耳相传、观察模仿。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大军,研究生就业问题近年来也成为热点话题。

官方发布的研究生总体就业率高达95%以上,但有的专业首次就业率甚至低至5.56%。

究竟什么才是真实的情况,也许永远也无法知道,但多几个渠道了解信息,或许能在作决定时提供帮助。

七成高校研究生就业率超95%
凯程考研以"专业、负责、创新、分享"的办学理念,突出"高命中率、强时效性、全面一条龙服务"的特色,成为考研学子选择专业课辅导的首选。

10年来已有千余位考生在凯程的帮助下顺利考取全国着名高校,引发业界强烈关注。

2.春秋战国私学的兴起有何意义?
答: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兴起,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划时代的革命:①它冲破了“正教合一”的枷锁,教育从政治活动中分离出来。

完成了学校教育独立化的过程。

②教师不再是官吏,而成为以教育人为谋生之道的专业化的教育工作者。

③扩大了教育对象,使受教育的范围由少数贵族扩大到广大平民,教育的社会基础更为广阔。

④有利于教育经验的积累和教育理论的形成,出现了以(学记)为代表的一批教育专着。

3.简述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

答:“有教无类”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教育对象,其基本含义是,不分华夷,无别贵贱,扩大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学力、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允许的人,都可有受教育的权力和机会。

这一教育主张顺应了社会历史进步潮流,打破了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

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符合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

4.评析孔子“学而优则仕”的教育主张。

答:“学而优则仕”是孔子的学生子夏提出来的,但它在理论上集中地概括了孔子的教育目的。

其基本含义是主张把官职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有官职的人应该是受:过教育并继续学习的人,受过教育的人应该得到一定的官职,教育就是要培养能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

“学而优则仕”教育目的论的提出,在当时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①反对不学而仕的世袭制,为平民开拓了从政的道路;②把学优与仕优联系起来,以学优保证仕优,有利于推行贤人治邦,改良社会政治。

但是,这一教育目的论对中国古代教育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①过于突出教育的政治功能,忽视了教育的经济功能,强化了中国“官本位”的传统观念;②以名利为诱饵,使中国知识分子从一入学读书始,就产生严重的功名意识,形成“两耳不闻窗外事,二心只读圣贤书”的传统观念。

5.孟子关于教育的作用有哪些论述?
答:盂子从“施仁政”的政治主张和“性善论”出发,高度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与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J他认为教育的社会作用是“得民心”。

“得民心”是“仁政”的关键,而教育是“得民心”的最有效措施。

他认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求放心”。

他指出每个人虽然先天具有四个善端,但在后天的环境里,由于外物的诱惑与自身努力的不够,可能会失掉或摒弃这些善端。

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找回散失的本性,保存和发扬天赋的善端。

6.颇之推关于旱期教育有哪些论述?
答:魏晋南北朝教育家颜之推极其重视早期教育,他认为家庭教育应从胎教开始,纵然做不到胎教,也要及早从幼儿教起。

他之所以极力倡导早期教育,主要是认为:①幼儿时期是教育的最佳时期。

他从幼儿期与成年期的教育效果比较中得出这样的结论:幼儿期心理单纯,精力旺盛,求知欲强。

是学习的最佳时期;②幼儿期心理尚未定型,可塑性很大;是教育的关键时期。

7.评述隋唐科举制度的产生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答:隋代为了强化中央集权制和选拔优秀人才补充官吏队伍,逐渐以分科举人取代了九品中正制度。

科举制度产生了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其主要特点是面向全社会公开考试,录取标准专凭试卷成绩,专重资才,而不是由地方察举。

唐承隋制,进一步从考试程序、科目和方法等方面完善了科学制度,使之在人才选拔以至国家政治生活中占居越来越重要地位。

隋唐科举制度的实行,对学校教育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

一方面,由于选才与育才标准的统一;科举制度促进了当时学校教育的发展:①由于通过科举可以取得功名,而进学读书又是参加科举的前提,这就引起社会各阶层对学校教育的重视;②科举考试主要是以儒家经典为内容,这对于学校教育教学内容的统一和标准的一致,也具有积极意义;③科举科目中有明法、明算、童子、武举等,促进了当时专科教育、英才儿童教育及文武兼备教育的发展。

另一方面,科举又使学校教育成为其附庸,对学校教育产生消极影响:①科举考试的内容局限于几部儒家经典,造成学校教育内容脱离社会现实,空疏无用;②科举考试的方法僵化、呆板。

又使得学校的教学重记诵不求义理,充满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恶习;③科举考试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件事紧密联系起来,使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等人生哲学支配了学校教育,使学校成为声利之场,严重影响着一般知识分子的思想。

8.评析韩愈《师说》关于教师的论述。

答:唐代教育家韩愈以继承和保卫儒家道统为己任,十分重视教师问题。

写下了着名的《师说》。

《师说》的基本精神就在于“存师卫道”。

它从师与道、道与业、师与生等各方面系统地论述了教师问题。

提出了卓越的见解。

其主要见解:①关于教师的作用与地位。

韩愈从“存师卫道”的角度阐述了教师的独特功能,他认为师是“传道”的,儒家的道统是封建社会的精神支往。

而道要靠教师来传递,传道须有师。

卫道必须先尊师,师与道是密切结合、不可分离的。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②关于教师的基本任务,韩愈作了经典性地表述,即“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他认为教师的三大任务为:传递儒家道统,传授古文六艺之业,解决学生在学习道与业过程中存在的困惑;③关于教师的资格。

韩愈认为教师的选择,不应受年龄、地位、资格等限制,主要是用道与业来衡量。

谁先有“道”,谁在术业上有专攻,谁就能成为教师;④关于师与生的关系。

韩愈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命题,含有“能者为师”和“教学相长”的意思,确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总之,韩愈的(师说)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系统,有创见地阐述了教师问题,是一份宝贵的历史遗产。

9.北宋的三次兴学运动有哪些主要内容?
答:北宋仁宗以后,为了振兴官学,改革科举,曾有“三次兴学”之举。

北宋第一次兴学,是范仲淹主持的庆历兴学。

兴学内容主要有三:①令州县立学;②改革科举考试内容,罢帖经墨义,着重策论;③改革大学。

北宋第二这兴学,是王安石主持的熙宁、元丰兴学,主要内容是:①改革大学,创立“三舍法”;②整顿地方学校;③颁定(三经新义);④设置专门学校;⑤改革科举制度。

北宋第三次兴学,是蔡京主持的崇宁兴学,其主要内容为扩充地方官学,续增州县学生,添置算学、书学、画学,使学制更为完备。

10.宋代书院制度的产生及其教学特点述评。

答:书院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它的名称始于唐代,但只是校刊、收藏经籍的场所。

书院作为一种教学机关,是从北宋开始的。

由于北宋初期官学荒废。

士子无求学场所,宋代理学的传扑也需要有其自身的场所,加之佛教祥林讲学制度的影响,作为教学组织的书院便应运而生。

宋代书院有私办、官办和私办公助等多种形式,初期组织比较简易,主持人亦是教学者,通常称为山长,亦有称洞主、院长、堂长。

书院的讲学多力求通义理,而不是参加科举,因而在教学上形成与官学不同的显着特点:①书院既是教学机关,也是学术研究机关。

教学与学术研究紧密结合,是书院最显着的特点;②书院建立了“讲会”制度,允许不同学术观点的学者互相讲学。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百家争鸣精神;③书院教学以学生自学力主,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问难论辩式,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自学能力;④书院师生朝夕相处,师生共同讨论,共同研究,感情深厚。

关于凯程:
凯程考研成立于2005年,国内首家全日制集训机构考研,一直致力于高端全日制辅导,由李海洋教授、张鑫教授、卢营教授、王洋教授、杨武金教授、张释然教授、索玉柱教授、方浩教授等一批高级考研教研队伍组成,为学员全程高质量授课、答疑、测试、督导、报考指
导、方法指导、联系导师、复试等全方位的考研服务。

凯程考研的宗旨: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凯程考研的价值观口号:凯旋归来,前程万里
信念:让每个学员都有好最好的归宿
使命:完善全新的教育模式,做中国最专业的考研辅导机构
激情:永不言弃,乐观向上
敬业:以专业的态度做非凡的事业
平衡:找到工作、生活、家庭的平衡点
服务:以学员的前途为已任,为学员提供高效、专业的服务,团队合作,为学员服务,为学员引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