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考研中国教育史复习重点汇总

合集下载

历年考研《中国教育史》讲义[背诵版]汇总

历年考研《中国教育史》讲义[背诵版]汇总

《中国教育史》讲义(背诵版)一、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1、学校萌芽的传说(1)时间与历史条件:我国的学校萌芽于原始社会末期或奴隶社会初期。

学校产生的历史条件是:由于青铜器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劳动生产有了剩余,贫富差别、脑力劳动分工初步出现,使一部分人得以脱离生产劳动专门办教育;社会事务日渐复杂,需要培养专门人员进行管理;---社会需要文字的产生为日益繁复的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的积累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同时也造成了产生学校的现实需要。

(二)原始学校的形态1、舜、虞时期:--萌芽--序;序是我国学校教育最初的形态,标志着我国教育的萌生。

2、夏朝:--雏形--序、校3、商朝--发展时期,较为完备---库、序、学2、西周的教育制度(1)“学在官府”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

主要体现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制规章、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用的礼器全都掌握在官府,普通百姓根本无缘接触到。

民间无学术,也就无学校教育可言,只有广义上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教育,而此类教育通常都是融合在生产和生活中进行的。

西周的政治体制是领主贵族制度,诸侯、大夫都有自己的世袭领地,政府的官职也多是世袭的,史称“世卿世禄”。

在这种体制下,培养统治阶级治国人才的学校教育,其对象必然以贵族子弟为主,即所谓“国子”,他们的教育自然由官方来安排。

学在官府具体表现为官师不分和政教合一。

官吏既负行政职责,也有教学的任务。

比如西周时国学的主持者称大司乐,负责祭祀和国家典礼,是国家最高礼乐官,同时兼管国学教育事务。

大司乐属下的一些官员,如师氏、保氏、大胥、小胥、乐师等就是国学的教师。

此时的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尚未分离,教育与政事合一。

国学既是施教的场所,又是国家举行重大礼仪活动的地方,如祭祀、乡射、献俘等活动都在国学进行。

各级乡学也是地方举行乡饮酒礼、乡射礼、士人议政、养老尊贤活动的场所。

政事活动本身也就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生在参与政事的过程中接受各种教育。

中国教育史考研知识点归纳

中国教育史考研知识点归纳

中国教育史考研知识点归纳中国教育史作为考研历史学科的重要内容之一,旨在帮助考生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教育思想以及教育发展的历程。

本文将对中国教育史的主要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概述,以帮助考生进行系统学习和复习。

一、夏商周教育夏商周时期是中国教育史的起点,这一时期的教育以家庭教育为主,主要传承祖训,培养子嗣在家族中继承家业。

贵族子弟则受到师傅的指导,学习礼仪、乐曲和书法等。

两周尚教,成为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里程碑。

孔子创办了儒家学派,提倡"教"的思想,主张以"诗、书、礼、乐"作为基础的教育,形成了后来的儒家教育传统;墨子则创办了墨家学派,主要强调实用主义的教育,注重工农商等实践知识的传授。

二、秦汉教育秦汉时期,以儒家教育为主导,实行了儒学统治,并正式推行文化教育。

设置国子监,选拔人才,为帝国培养官员、官吏和文人提供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同时,秦始皇也推行了独尊儒术的政策,将其他学派排斥在教育之外。

三、魏晋南北朝教育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荡和不断的战乱,学术氛围受到了一定的压抑。

但是,儒学仍然是当时最重要的教育思想,讲求文化修养、道德教育和礼制规范。

此外,佛教的传入也使得寺庙学堂逐渐形成,弥补了正式教育的不足。

四、隋唐教育隋唐时期,教育制度得以不断完善和发展。

隋朝创办国子学,唐朝更加发展了国子学,设置了门下省和国史馆等机构,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官学教育体系。

此外,私塾也逐渐兴起,为民间提供了教育机会。

五、宋元明清教育宋元明清时期,教育开始多元化,除了儒学,道学、佛学、法学等学派也逐渐兴起。

南宋创办了为后来国学的核心——书院,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明清时期将科举制度发扬光大,科举成为官员选拔的主要途径,书院也成为科举制度的重要辅助。

六、近现代教育近现代教育的发展与西方的思想和文化传入有着密切的联系。

清末时期,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帝国主义的影响,中国教育面临巨大挑战,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教育救国"的理念,推动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2023年教育硕士考研中国教育史必背重点

2023年教育硕士考研中国教育史必背重点

2023年教育硕士考研: 中国教育史必背重点(11) 下面请看2023年教育硕士考研: 中国教育史必背重点(11)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旳革命根据地教育1.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旳形成凯程2023全日制教育硕士保录班所有录取, 艺术生王天q同学成功录取到浙师大,她是经典旳英语微弱,跨专业考生,在凯程基本保录班成功将她送入浙师大, 更有大量旳考生考入全国各大师范学院,可以说,80%旳录取学生都是凯程学员。

全日制教育硕士由徐影团体负责教研, 试听课程在凯程网站有公布, 依托教育硕士资源, 凯程历年押题命中率100%, 实力决定凯程学员旳成功。

(1)苏维埃文化教育总方针: ①1931年11月,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宣布成立。

在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通过旳《宣言》, 明确提出了苏维埃政权旳教育方针: “工农劳苦群众, 不管男子和女子, 在社会、经济、政治和教育上, 完全享有同等旳权利和义务”;取消一切麻醉人民旳封建旳、宗教旳和国民党旳三民主义教育”;②1934年1月, 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旳工作汇报中, 更详细、明确地表述了苏区教育旳主线方针: “在于以共产主义旳精神来教育广大旳劳苦大众, 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 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络起来, 在于使广大旳劳苦群众都成为享有文明幸福旳人”;(2)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旳教育方针政策: ①“文化工作中旳统一战线”政策②“干部教育第一, 国民教育第二”旳政策③“实行生产劳动”旳教育政策4“民办公助”旳政策;(3)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方针:“无产阶级领导旳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旳文化”, 就是“民族旳科学旳大众旳文化”;2.干部教育(1)干部在职培训: 1931年之前重要以随营学校、教导队和短训班旳形式进行, 干部学校出现之后类别更丰富, 实行更规范, 多按系统、分层次进行;(2)干部学校教育: 著名旳有马克思共产主义大学、苏维埃大学、红军大学、中央农业学校、中央列宁师范学校、高尔基戏剧学校等;(3)“抗大”:①1936年在陕北瓦窑堡开办, 原名“西北抗日红军大学”, 1937年更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 迁延安。

教育学考研中国教育史经典笔记

教育学考研中国教育史经典笔记

教育学考研---中国教育史经典笔记一、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1.学校萌芽的传说(1)舜、虞时期:庠和成均;(2)夏朝:序和校;(3)商朝:大学、小学、庠、序、瞽宗(商代大学特有的名称)2.西周的教育制度(1)“学在官府”;(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教学内容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体,特别重视道德教育,以“明人伦”为核心,培养统治阶级所需的治术人才(2)国学和乡学:国学(大司乐负责)分大学和小学;大学考核制度:一年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力而不反(大成)乡学(大司徒负责)分闾塾、党庠、州(国学按年龄和程度划分)序、乡校等,学习内容为“乡三物”:“六德、六行、六艺”六德:知、仁、圣、义、忠、和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3)大学与小学:天子设大学称辟雍、东序、成均、瞽宗、上庠;诸侯设大学称“泮宫”;(4)家庭教育:7岁开始分男女进行教学;3.“六艺”教育(1)礼的作用:明确等级关系,强化等级制度,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2)乐的作用:是一切艺术教育的总称,包括德智体美多种教育因素;(3)礼乐的关系:“礼”是外在的道德行为规范,“乐”是内在的道德精神修养;(4)射御:军事技能训练;“五御”:一鸣和鸾,二逐水曲,三过君表,四舞交衢,五逐禽左》是西周的小学文字教学用书;“六书”:(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二、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1.私人讲学的兴起与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1)私学兴起的原因:政治下移、经济下移导致学术文化下移的趋势;官学衰败;士阶级的崛起,养士之风盛行;(2)私学兴起的意义:私学使学校从官府中解放出来,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教育垄断局面,使文化知识传播于民间;教育过程与政治活动有所分离,教师成为独立的职业;教育内容与社会生活发生了紧密的联系;扩大了教育对象,培养了各类人才;私学的发展在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方面有辉煌的成就,在中国教育史上有重要贡献,为百家争鸣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3)私学与官学的不同:1) 西周奴隶社会的官学是建立在土地国有的基础上;春秋时期的私学是建立在土地私有的个体经济基础上。

考研教育学复习:中国教育史知识点

考研教育学复习:中国教育史知识点

考研教育学复习:中国教育史知识点考研专业频道为大家提供考研教育学复习: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希望大家好好掌握下面的知识点。

考研教育学复习:中国教育史知识点一、近代教育的起步1.教会学校在中国的举办①英华学院:1818年马礼逊在马六甲创立,1843年前往香港,为第一所主要面向华人的近代学校;②马礼逊学堂:1839年布朗在澳门建立,为第一所在中国本土建立的近代学校;③教会学校的竞相设立:主要在开埠的港口,绝大多数为小学教育的程度,规模小设施差,主要面向贫民子弟,一般都设立天文、地理、数学等科目;2.洋务学堂的兴办(1)洋务学堂的举办、类别和特点:最初目的是为了培养洋务运动所需要的翻译,其主要类型包括①外国语(“方言”)学堂,②军事(“武备”)技术学堂3专门技术实业学堂;其特点为①培养目标为造就洋务运动需要的各种专门人才②在教育内容上以西文、西艺为主,开设自然科学的一般性课程以及各专业相关的科学技术课程,注重理解;③在教育方法上是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按照知识的难易程度循序渐进的安排课程4普遍设立了分年课程计划,确立了学年制度,采用班级授课制;(2)京师同文馆:1862年6月正式开学,是第一所洋务学堂,是我国最早的官办新式学校。

创立之初,是专修外国语的学校,初创时只有英文馆,1866年增加天文算学馆,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其特点为①在培养目标上不再是为封建统治阶级在就后备力量而是培养懂翻译、外事的洋务人才②在课程设置上以西文西艺为主,汉文经学贯穿始终③在教学组织上采用分年课程和班级授课制④在教学管理上以外国人为主,受列强的控制;其意义在于同文馆既有封建性又有殖民性,是清政府在教育上和外国资本主义结合的产物,是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育的开端,具有新的办学形式,而且使科学教育正式列入中国教育之中,教育向前迈了一步;(3)福建船政学堂:又称“求是堂艺局”或“福州船政学堂”,左宗棠等于1866年创立,1867年开始正式上课;是晚清政府为培养造船和航海技术人才而创办的学校,历时半个世纪,是洋务学堂中持续时间最久的一所,是近代中国海军人才的摇篮;3. 留学教育的起步:(1)幼童留美:始于1872年,最早提出建议的是容宏,1871年9月,曾国藩、李鸿章等在容宏“教育计划”的基础上上奏《选派幼童赴美肄业》,1872-1875年先后有4批留美幼童,由于诸多矛盾在1881年下半年分三批被撤回;(2)派遣留欧:1876年,魏瀚、陈兆翱随法国工程师日意格赴法,并留在法国学习,他们实际上是我国近代官派留欧的前导;1877年3月31日,中国近代第一批正式派遣的留欧学生出发赴欧;(3)留学教育的意义:1规模虽小,但它却是中国教育走向世界教育中最名副其实的一步,就引进西学而言,没有比这更彻底的途径了2传播了资产阶级奢华的政治学说和哲学思想,推动了社会进步和中国教育近代化;4.“中体西用”思想与张之洞的《劝学篇》:(1)“中体西用”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早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就有人(魏源、冯桂芬、薛福成、郑观应等)用“主辅”、“本末”、“体用”等来表述“中体西用”的概念,最早使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概念的人是沈寿康(1896年);但直到1898年春张之洞撰成《劝学篇》,“中体西用”才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2)张之洞与《劝学篇》:①《劝学篇》分内篇和外篇,内篇从中学发题,最注重的是纲常名教;外篇从中学发题,讲述西政西史西艺,尤重视西政和西艺;通篇主旨归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②中西学的关系:“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用偏废。

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分析

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分析

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分析一、古代教育1.古代教育的起源和特点:古代教育起源于家庭和社会,注重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培养,教育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教育方式以讲授和默写为主。

2.先秦时期教育:先秦时期的教育注重儒家思想的灌输,兴起了辅助教育的家塾和师徒制度,培养了许多杰出的文人、士人。

3.秦汉时期教育:秦始皇实行过焚书坑儒等措施,但汉代恢复了儒学的地位,建立了国子监和郡学,推行师生契约制,培养了大批的文人和官员。

4.魏晋南北朝时期教育:这一时期,由于战乱频繁,教育几近瘫痪,但在佛教的影响下兴起了僧官学,培养了一批佛学专才。

同时,士人开始注重私塾教育,培养了一批文化人。

5.唐宋时期教育:唐代开设了国子监、州学和私塾,并出现了科举考试的制度,培养了大批的进士和官员。

宋代继承了唐代的教育制度,并兴起了书院教育,培养了一批文化名人。

二、近代教育1.明清时期教育:明清时期兴起了私塾教育的黄粱梦,但国子监仍然是最高学府,科举考试仍然是最重要的选拔机制。

2.中国近代教育的嬗变: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开始面临外来的列强侵略和思想文化的冲击,清末的洋务运动和后来的戊戌变法都试图教育,建立现代教育体制。

3.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提出了新的学习观念和教育理念,主张民主、科学、自由的教育。

5.当代教育与发展:开放以后,中国教育出现了一系列与发展的新动向,包括选拔制度的、课程、教育投入的提高等。

以上是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的分析,包括古代教育和近代教育两个大的阶段,在每个阶段中还有相应的细分内容,例如各个朝代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机构等等。

复习时可以结合历史背景、教育思想、教育制度等进行记忆和梳理,以帮助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点。

333中国教育史重点(思维导图)

333中国教育史重点(思维导图)

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前进的、世界的、有 历史联系的
1936
⺠主的、大众的、科学的、创造的
1946
定义 特质
定义和特质
陶行知
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 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生活即教育
生活教育理论体系
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
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 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
社会即学校
三大基石
在劳力上劳心
行是知之始 有教先学、有学有教
重视医学教育
教育、研究、行政机构三者合为一体 科举制
考试程序、科目与方法
科举制度的建立
科举制与学校的关系
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制
优点
使选士和育士紧密结合
科举制的影响
使选拔人才较为客观公正 国家只重科举,忽略学校教育
缺点
科举制有极大的欺骗性
《颜氏家训》
科举束缚思想,败坏学⻛
整个士族阶层应该注重教育
第九章 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
创办京师大学堂
书院改办学堂
“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
改革科举制度
“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的颁布
第八章 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启动中国近代教育改革步伐,打破传统教育格局 思想层面启发,实践层面推动
冲击传统教育价值观,为新式教育推广扫清障碍 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专制传统,忠君尊孔 粗糙,没克服内在矛盾,引起排异 抑制维新思想,不利于思想启蒙
三舍法
监生历事
五教之目
为学之序
《白鹿洞书院揭示》与书院教育宗旨
修身之要 处世之要
书院培养目标
接物之要
书院功能
书院组织形式
书院教育特点
书院教学(4) 书院的规章制度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中国教育史是指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教育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史的知识点主要包括古代教育、封建社会教育、近代教育和现代教育等内容,下面是这些知识点的详细说明。

一、古代教育1.古代教育的起源:古代教育是从部落社会向农耕社会过渡时期开始的,最早的教育形式是家庭教育和宗教教育。

2.古代教育的特点:宗教性、尊师重道、传统性、寒门贵子等。

主要通过家庭教育、讲学和书院教育传授知识和教育学生。

3.古代教育的影响因素:宗教、家族、士人和社会习俗等因素都对古代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4.著名的古代教育家:孔子、荀子、墨子等。

二、封建社会教育1.封建社会教育的起源:封建社会教育起源于秦汉时期,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成熟于唐宋时期。

2.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封建社会教育的核心。

科举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通过考试选拔人才。

3.古代书院:古代书院是封建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精英培养的重要场所。

4.论语学派和道家学派:儒家学派主张“实践主义”,道家学派主张“养生之道”,影响了封建社会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

三、近代教育1.近代教育的起源:近代教育起源于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开始引进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

2.中西教育的冲突:明清时期,中西教育二者相互冲突,西学遭到保守派的排斥,但也逐渐深入中国社会。

3.近代学堂:近代学堂是近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设立了许多学堂来传授西方的科学知识和现代文化。

4.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推动近代教育变革的重要事件,推动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四、现代教育1.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的教育革命运动,主张科学、民主和自由的教育。

2.新教育法案:新教育法案是近代中国首次正式颁布的教育法律法规,规定了教育的普及和现代化方向。

3.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重要事件,推动了教育民主化和科学化的发展。

4.现代教育制度:现代教育制度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等,形成了中国现代教育的基本框架。

考研教育学《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笔记(代表性的知识点)

考研教育学《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笔记(代表性的知识点)

考研教育学《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笔记(代表性的知识点)《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笔记(代表性的知识点)一、有关常识:1、四书、五经:四书为儒家主要经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为儒家经书《诗》、《书》、《礼》、《易》、《春秋》。

2、西周形成“学在官府”,“官守学业”的局面,政教一体,官师合一,以“明人伦”为教育宗旨,培养治术人才。

3、春秋时期齐国创建的著名高等学府“稷下学宫”,实行教学、研究与咨议相结合。

其学则《弟子职》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

4、《史籀篇》是著录于史册的最早的蒙学教材。

5、中国近代的留学教育始于1872年,最早提出建议的是容闳。

6、1877年,在华基督教传教士于上海举行了第一次传教士大会,各教派联合组成了“学校教科书委员会”,负责为教会学校编写、出版教科书,并规定以宣扬基督教为编写的“最重要”原则。

1890年,在华基督教传教士又在上海举行了第二次大会,并进一步明确议订传教士利用教育作为侵略工具的重点。

这次大会将“学校教科书委员会”改组为“中华教育会”。

7、古代官学名称:商代:序、庠、学、瞽宗西周:国学(辟雍、泮宫)和乡学(塾、庠、序、校)汉代:太学(鸿都门学、宫邸学、邸第学)、地方官学(郡国学)隋唐:儒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专科学校(律学、算学、书学、崇玄学、医学、兽医学、天文学、音乐学、工艺学)、地方官学(府学、州学、县学)宋元明清:中央官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武学、画学、回回国子学、四译馆、俄罗斯学堂)、地方官学(府学、州学、军学、监学、县学、社学、卫学)。

(社学:古代地方官学的一种。

元代首创,各县村庄一般50家为一社,每社立学校一所。

择通晓经书者为师,利用农闲空隙时间,使子弟入学。

明承元制,农村普设社学。

)古代私学名称:高等私学(精舍、精庐),初等私学(书馆、学馆,村学、村塾、冬学,坐馆、教馆、家塾、私塾、义学、义塾)8、墨、道、法家的教育思想:墨家的教育内容以“兼爱”的基本思想为主,同时重视文史知识的学习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的学习,也重视武艺和自然科学技术的教育,大大突破了儒家教学内容的范畴,但忽视礼乐教育与美育在陶冶道德品质和审美力方面所产生的作用。

吉林省考研教育学复习资料教育学史重点内容解析

吉林省考研教育学复习资料教育学史重点内容解析

吉林省考研教育学复习资料教育学史重点内容解析教育学史,作为教育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的是教育思想的演进和教育制度的发展历程。

考研教育学中,教育学史是一个必考的内容,对于考生来说,了解和掌握教育学史的重点内容非常重要。

本文将从古代教育思想、近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思想三个方面,对吉林省考研教育学复习资料中教育学史的重点内容进行解析。

一、古代教育思想古代教育思想源远流长,包括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和西方古代教育思想两个方面。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儒家教育思想、道家教育思想和墨家教育思想等。

其中,儒家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教育强调“仁爱”、“孝道”等价值观念,注重培养人的品德。

西方古代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希腊罗马教育思想和基督教教育思想等。

希腊罗马教育思想注重身体的健康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基督教教育思想则注重信仰和灵魂的教育。

二、近代教育思想近代教育思想是指18世纪开始至20世纪初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启蒙思想、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和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等。

启蒙思想强调理性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和批判能力。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注重将教育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则强调个体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尊严,主张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三、现代教育思想现代教育思想是指20世纪中叶以来出现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行为主义教育思想、认知主义教育思想和建构主义教育思想等。

行为主义教育思想强调学习的行为和条件反射,提倡外部刺激和奖惩机制的运用。

认知主义教育思想关注学习者内部的认知过程,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意义性。

建构主义教育思想则注重学习者的自主建构和社会互动,主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综上所述,教育学史的重点内容主要涵盖了古代教育思想、近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思想三个方面。

在复习过程中,考生应该重点关注各个时期的教育思想的核心观点和主要代表人物,理解不同教育思想对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影响。

中教史考研知识点归纳

中教史考研知识点归纳

中教史考研知识点归纳中国教育史是研究中国教育发展历史、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变迁的学科。

考研中,中教史的知识点归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古代教育制度- 先秦时期的教育:包括周代的官学、私学,以及儒家、墨家等学派的教育思想。

- 秦汉时期的教育: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太学、郡国学校以及选拔官员的制度。

-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的教育: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度的萌芽与形成。

- 宋元明清的教育:科举制度的完善与发展,书院的兴起与衰落。

教育思想- 儒家教育思想: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学者的教育观点。

- 道家教育思想:老子、庄子的自然主义教育观。

- 墨家教育思想: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

- 法家教育思想:韩非子的法治思想对教育的影响。

教育制度的变革- 科举制度的演变:从隋唐的科举制度到明清的八股文考试。

- 近代教育制度的变革:晚清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对教育制度的改革。

- 民国时期的教育改革:新文化运动对教育的影响,国民教育制度的建立。

现代教育思想与实践- 五四运动与教育革新:民主与科学思想对教育的影响。

- 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 改革开放后的教育改革:教育体制的多元化,素质教育的提出。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教育与政治的关系:不同历史时期教育与政治的相互作用。

-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教育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

教育法规与政策- 古代教育法规:如《学记》等对教育的规范。

- 近代教育法规:如《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

- 当代教育政策:如“双减”政策、高考改革等。

结束语:通过对中国教育史的考研知识点归纳,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教育的发展是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紧密相连的。

了解这些知识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教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以及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育史考试复习重要知识点总结

教育史考试复习重要知识点总结

教育史考试复习重要知识点总结一、古代教育史1.原始社会的教育:教育起源的多种学说、原始社会的教育形式与内容。

2.古代东方文明的教育: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代中国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

3.古希腊与古罗马的教育:斯巴达与雅典的教育制度、智者的出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古罗马的教育继承与发展。

二、中世纪教育史1.基督教教育:基督教对中世纪教育的影响、教会学校的发展。

2.世俗教育:封建王权对教育的控制、骑士教育、行会教育等。

3.大学的出现与发展:中世纪大学的兴起、特点与影响。

三、近现代教育史1.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兴起、宗教改革对教育的影响。

2.欧美国家的教育改革:法国、英国、德国、美国等国的教育制度变革、教育思想与实践的发展。

3.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发展: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制度建立、教育改革与教育思想的形成。

四、现代教育思想与流派1.现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杜威、陶行知、布鲁纳、皮亚杰等现代教育家的理论与实践。

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等心理学流派在教育中的应用。

3.教育社会学与教育经济学的兴起: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关系研究,以及教育公平、教育资源配置等问题的探讨。

五、当代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1.国际教育改革动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的教育政策与倡议、全球教育治理。

2.信息化教育的发展: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在线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等。

3.教育创新与教育质量提升:创新型人才培养、教育评价体系改革、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

六、中国教育史1.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科举制度的演变、书院制度、私塾教育等。

2.近代中国教育的变革: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等时期的教育改革。

3.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与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体系的建立、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改革与发展。

以上是教育史考试复习的重要知识点总结,考生可以根据这些知识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和准备。

教育学考研:中国教育史复习重点汇总

教育学考研:中国教育史复习重点汇总

教育学考研:中国教育史复习重点汇总1.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答:原始社会教育表现出与以店阶级社会教育迥然不同的一些特点:①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

原始社会的集体生产与集体生活,决定了其教育也是集体的、公共的、社会性的活动,没有阶级的界限。

②教育不是专内的社会活动。

原始社会的教育尚未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它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来进行。

③教育以口耳相传和观察模仿为主要手段,因为原始社会文字尚未出现,也没有专门的教学场所和教师,当时教育手段极为简陋,主要是口耳相传、观察模仿。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大军,研究生就业问题近年来也成为热点话题。

官方发布的研究生总体就业率高达95%以上,但有的专业首次就业率甚至低至5.56%。

究竟什么才是真实的情况,也许永远也无法知道,但多几个渠道了解信息,或许能在作决定时提供帮助。

七成高校研究生就业率超95%凯程考研以"专业、负责、创新、分享"的办学理念,突出"高命中率、强时效性、全面一条龙服务"的特色,成为考研学子选择专业课辅导的首选。

10年来已有千余位考生在凯程的帮助下顺利考取全国著名高校,引发业界强烈关注。

2.春秋战国私学的兴起有何意义?答: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兴起,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划时代的革命:①它冲破了“正教合一”的枷锁,教育从政治活动中分离出来。

完成了学校教育独立化的过程。

②教师不再是官吏,而成为以教育人为谋生之道的专业化的教育工作者。

③扩大了教育对象,使受教育的范围由少数贵族扩大到广大平民,教育的社会基础更为广阔。

④有利于教育经验的积累和教育理论的形成,出现了以(学记)为代表的一批教育专著。

3.简述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

答:“有教无类”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教育对象,其基本含义是,不分华夷,无别贵贱,扩大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学力、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允许的人,都可有受教育的权力和机会。

中国教育史考研复习资料

中国教育史考研复习资料

中国教育史考研复习资料中国教育史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变迁。

考研复习资料的整理,可以帮助考生系统地掌握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和重要事件。

古代教育中国古代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那时的教育主要依附于宗教仪式和家族传承。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孔子等思想家开始传授道德和文化知识。

秦汉时期,国家开始设立太学,教育逐渐成为国家事务的一部分。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确立,使得教育与选拔官员的制度紧密联系起来。

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始于隋唐,盛于宋元,延续至明清。

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考试内容主要包括儒家经典、诗词、策论等。

科举制度的实施,促进了教育的普及和文化的发展。

宋代教育宋代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教育制度更加完善,书院教育兴起,士人阶层的地位得到提升。

宋明理学的发展,对教育内容和方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宋代也是中国科技和文化极为繁荣的时期,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更加密切。

明清教育明清时期,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教育内容更加丰富。

私塾和官学并存,教育逐渐普及到社会各个阶层。

同时,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开始对中国教育产生影响。

近代教育改革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教育也面临着改革。

清末的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都试图通过教育改革来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民国时期,教育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设立新式学堂、推广国民教育等。

现代教育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教育制度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建立了以普及教育为目标的教育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教育公平问题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总结中国教育史是一个不断演变和发展的过程,它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紧密相连。

了解中国教育史,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有助于我们认识到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中国教育史第一二三章知识点

中国教育史第一二三章知识点

中国教育史第一二三章知识点第一章:中国教育史的起源1.中国教育的起源:早期的中国教育始于原始社会时期,主要是通过家庭传授知识和技能,以及部落长老传授道德规范和社会价值观念。

2.古代先秦教育:先秦时期,教育主要通过私塾、家庭和师友相传来进行。

教育内容注重道德伦理、礼仪习俗和文化知识,强调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实践。

3.秦汉时期的教育:秦朝实行教育制度统一,推行儒家教育,并设立官方学校来培养人才。

汉朝时期,封建贵族开始设立私塾,培养士人,并逐渐发展出以科举制度为主导的官方教育。

第二章:中国教育的发展与变革1.唐宋时期的教育:唐朝时期,科举制度的使得科举成为官方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进一步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宋朝时期,封建文化达到巅峰,程朱理学成为主流,推动了国子监等学堂的发展。

2.元明清时期的教育:元朝时期,西学东渐,对传统儒学的影响逐渐显现。

明代开始出现了民间教育的兴起,同时官方教育也得以发展。

清朝时期,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封建主义教育制度逐渐形成。

3.近代以来的教育变革:19世纪中叶,中国开始接触西方的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尝试对中国教育产生了一定影响。

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促进了中国教育的继续现代化。

第三章: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1.新中国教育的创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进行了教育体制,废除了科举制度,建立了新的教育体系。

普及教育成为国家的重要任务。

2.教育普及和素质教育:新中国大力普及教育,推行义务教育,在农村地区兴办农村小学、部队办学等。

1980年代开始,素质教育成为重要议题,教育内容开始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新中国成立后,高等教育得到快速发展。

1952年建立了中国科学院,1959年设立了第一所独立学院,中国人民大学。

开放以后,高等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民办高校和国际合作办学逐渐兴起。

4.现代化教育体系的建设:21世纪以来,中国教育进一步推进现代化建设。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中国教育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记录了中国教育发展的历程,深入研究中国教育的过去对于理解现在和展望未来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中国教育史的复习资料,帮助大家回顾和巩固相关知识。

一、古代教育古代中国的教育可以追溯到早期的部落社会。

在这个阶段,教育主要通过家庭和社会的传统文化进行。

随着社会的发展,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主流,儒家教育开始兴起。

孔子被尊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倡“仁爱”、“礼仪”等价值观念,并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在古代,士人教育成为社会精英的象征,科举制度也逐渐形成。

二、封建社会的教育封建社会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统治阶级的子弟,维护封建统治的稳定。

官学成为封建社会中的主要教育机构,它们培养了大量的士人,为封建社会提供了稳定的统治力量。

此外,宗教教育也在封建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佛教、道教等宗教机构成为教育的中心。

三、近代教育近代中国的教育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

在清朝末年,西方的近代教育开始传入中国,西方教育思想和制度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康有为、梁启超等教育家提出了许多教育改革的理念,他们主张“教育救国”,呼吁改革传统教育制度,推动中国教育的现代化。

新式学堂、私塾等新型教育机构开始兴起,为中国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现代教育20世纪初,中国的教育进入了现代化的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被视为国家建设的重要任务,大力推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新中国建立了全民教育制度,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普及了教育资源。

此外,高等教育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大学和科研机构在国家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教育改革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教育体制改革、课程改革、教育评价改革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相继实施,为中国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同时,教育国际化也成为中国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国际交流与合作为中国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

《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

《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
中国教育史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纪录,对于考生而言,掌握中国教育史的要点是备考的重要内容之一、下面是《中国教育史》的复习要点。

一、古代教育
1.诞生于战国时期的两个特点教育思想:儒家和墨家
2.格致教育和家庭教育在古代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3.受到重视的古代教育内容有经学、文学、音乐、书法等
二、封建时期教育
1.通过科举制度推动儒学的流行
2.私塾教育和义务教育的出现及其特点
3.寺庙教育的兴起及其作用
4.科举制度的影响和局限
三、近代教育
1.近代教育的起源:西方教育传入中国和教育的推动
2.中国的近代教育思想和代表人物:康有为、章太炎、梁启超等
3.晚清教育制度的演变和特点
4.清末教育的几个重要事件:戊戌变法、康梁变法、戊戌政变等
5.新教育的兴起和代表人物:严复、黄炎培、陈独秀等
四、现代教育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制度和方针政策: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终身教育等
2.教育思想和教育规划:德育为先、素质教育、科学发展观等
3.教育和发展:教育产业化、大众化、国际化等
4.教育困境和问题:教育公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
五、后现代教育
1.后现代主义对教育的冲击和改变
2.教育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发展
3.技术的应用和数字化教育的兴起
4.跨文化教育和国际教育的发展趋势
以上是《中国教育史》的复习要点,希望能够对你的备考有所帮助。

尽量详细地掌握这些要点,加上课堂笔记和相关教材的复习,相信你一定能够顺利备考,并取得好成绩。

中 国教育史知识点

中 国教育史知识点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中国教育的发展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和智慧。

从古代的私塾教育到现代的多元化教育体系,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重要的贡献。

古代教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当时的教育主要是为贵族子弟服务,目的是培养统治阶层的人才。

“六艺”是当时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礼,指的是各种礼仪规范;乐,涵盖音乐、舞蹈等艺术修养;射,是射箭技术;御,为驾驭马车的技能;书,即书法和文字知识;数,则是数学和天文历法等。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孔子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教育。

他的教育思想强调道德教育和个人修养,提倡“仁”“礼”,注重启发式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其弟子整理的《论语》,成为了后世教育的重要经典。

秦汉时期,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教育内容也主要以儒家经典为主。

太学的设立,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创立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科举考试为平民子弟提供了通过读书进入仕途的机会,促进了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同时,这一时期的教育也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

宋元明清时期,书院逐渐兴起,成为重要的教育机构。

书院注重学术研究和自由讲学,培养了许多学者和思想家。

明清时期,八股文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形式,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近代以来,中国教育面临着巨大的变革。

鸦片战争后,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逐渐传入中国。

洋务运动时期,开始创办新式学堂,培养实用人才。

戊戌变法期间,主张改革科举制度,兴办新式教育。

民国时期,教育改革不断推进。

“五四运动”后,倡导民主与科学,教育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

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教育家,如蔡元培、陶行知等。

蔡元培提出“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主张学术自由。

陶行知提倡“生活教育”,强调教育与生活相结合。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综合考研笔记—中国教育史高分笔记

教育综合考研笔记—中国教育史高分笔记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一章 西周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
第一章
1、“学在官府”√ (含义,原因,特点) 2、家庭教育 (未考过,简单复习) 3、大学与小学、国学与乡学 (未考过,简单复习) 4、六艺√ ①内容
②特征 5、补充超纲内容,时间紧张可以不看:六艺教育的当代诠释,对现代教育启示√
1、“学在官府”(名词解释):10河南,10江苏,13、15浙江、15山东 ①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奴隶主贵族为了管理需要,制定法纪规章,由文字记录并汇集成 专书,由官员掌握,这是“学术官守”的历史现象。 ②原因:由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制度制约,表现:其一,唯官有书,而民无书。其二,唯官 有器,而民无器。其三,唯官有学,而民无学。这就是“学在官府”。 ③特点:“学在官府”,政教一体,官师合一,以六艺为主要内容,以明人伦为教育宗旨,培养治术人才 2、家庭教育(未考过,了解) 西周贵族子弟的训练过程是先经家庭教育后再进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内容是:基本的生活技能和习惯 的教育,进而教以初步的礼仪规则,确立初级的数的观念、方位观念和时间观念。在男尊女卑思想支配 下,要求男治外事,女理内事。从7岁开始进行男女有别的教育,男女儿童的教育开始分途。女子受女德的 教育,为将来成为贤妻良母作准备。特点是明显的计划性和重男轻女。 3、大学与小学、国学与乡学:(未考过,了解) 国学是指设立在天子或诸侯国都城内的学校,主要为贵族子弟设立,分为小学和大学两级。小学教育首先 强调的是德行教育,内容是德、行、艺、仪等关于贵族道德行为准则和社会生活知识技能的基本训练;大 学教育强调学大艺、履大节,以礼乐为重,教学已有计划性,表现为定时定地进行教学活动,天子所设大 学称为辟雍,诸侯所设大学称为泮宫。乡学是指设立在王都郊外六乡行政区中的学校,主要为下级奴隶主 和平民设立。乡学只有小学一级,经考核选拔的优秀学生可进入国学中的大学学习。 4、六艺(内容+特征=名词解释) 11天津,12华东,12南京,12中山简,13云南,15中央民族 (1)内容:所谓“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是西周时期主要的教育内容。礼,即道德规 范和礼仪;乐,艺术教育包括诗歌,音乐等;射,即射箭的技术训练;御,即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训练; 书,文字书写;数,算法。 (2)特征:①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②既注重传统文化,也注重实用技能;③既重视文事, 也重视武备;④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体现了文武兼备,诸育兼顾的特点。 5、补充超纲,可以不看:六艺教育的当代诠释(对当今教育改革启示)11南京简

考研教育史知识点总结

考研教育史知识点总结

考研教育史知识点总结考研是许多大学毕业生追求的梦想,而其中的教育史是考研政治科目中的重要一环。

了解教育史的知识点对于备考考研非常重要,下面我将对教育史的一些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帮助大家更好地备考。

一、中国近代教育史近代中国的教育历史可以追溯到1840年鸦片战争后。

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开始与西方列强接触,引进了现代教育观念。

这一时期的教育改革主要集中在义务教育、国际大学和女子教育等方面。

义务教育方面,中国开启了一系列的学堂改革。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田汉和张謇的改革,他们提出了养学校法、办农学校等一系列重要举措。

此外,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言论》也提出了早期普及教育的观点。

国际大学方面,1895年,田汉创办了田汉学堂(后来改名为南洋公学),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第一面旗帜。

随后,中国大学堂、顾炎武书院、京师大学堂等也相继建立。

女子教育方面,近代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大突破是女子教育的兴起。

清末民初,许多进步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为女子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如严复创办的女子师范学堂、曹成相创办的小学堂等。

二、西方教育思想的传入近代中国教育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西方教育思想的传入与融合。

在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教育改革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中国的教育思想也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最早传入中国的西方教育思想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的耶稣会传教士。

他们在中国传播了许多西方科学和教育知识,为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更加显著。

以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言论》为代表,中国教育家开始提出改革中国传统教育制度的观点。

他们积极借鉴西方教育经验,推动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三、中国现代教育制度近代中国的教育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在清末民初,中国开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推行现代化的学制、课程设置和考试制度。

学制方面,中国教育制度最早采用的是中国古代的“课程制”,即根据季节安排具体课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考研:中国教育史复习重点汇总1.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
答:原始社会教育表现出与以店阶级社会教育迥然不同的一些特点:①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

原始社会的集体生产与集体生活,决定了其教育也是集体的、公共的、社会性的活动,没有阶级的界限。

②教育不是专内的社会活动。

原始社会的教育尚未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它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来进行。

③教育以口耳相传和观察模仿为主要手段,因为原始社会文字尚未出现,也没有专门的教学场所和教师,当时教育手段极为简陋,主要是口耳相传、观察模仿。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大军,研究生就业问题近年来也成为热点话题。

官方发布的研究生总体就业率高达95%以上,但有的专业首次就业率甚至低至5.56%。

究竟什么才是真实的情况,也许永远也无法知道,但多几个渠道了解信息,或许能在作决定时提供帮助。

七成高校研究生就业率超95%
凯程考研以"专业、负责、创新、分享"的办学理念,突出"高命中率、强时效性、全面一条龙服务"的特色,成为考研学子选择专业课辅导的首选。

10年来已有千余位考生在凯程的帮助下顺利考取全国着名高校,引发业界强烈关注。

2.春秋战国私学的兴起有何意义?
答: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兴起,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划时代的革命:①它冲破了“正教合一”的枷锁,教育从政治活动中分离出来。

完成了学校教育独立化的过程。

②教师不再是官吏,而成为以教育人为谋生之道的专业化的教育工作者。

③扩大了教育对象,使受教育的范围由少数贵族扩大到广大平民,教育的社会基础更为广阔。

④有利于教育经验的积累和教育理论的形成,出现了以(学记)为代表的一批教育专着。

3.简述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

答:“有教无类”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教育对象,其基本含义是,不分华夷,无别贵贱,扩大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学力、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允许的人,都可有受教育的权力和机会。

这一教育主张顺应了社会历史进步潮流,打破了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

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符合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

4.评析孔子“学而优则仕”的教育主张。

答:“学而优则仕”是孔子的学生子夏提出来的,但它在理论上集中地概括了孔子的教育目的。

其基本含义是主张把官职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有官职的人应该是受:过教育并继续学习的人,受过教育的人应该得到一定的官职,教育就是要培养能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

“学而优则仕”教育目的论的提出,在当时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①反对不学而仕的世袭制,为平民开拓了从政的道路;②把学优与仕优联系起来,以学优保证仕优,有利于推行贤人治邦,改良社会政治。

但是,这一教育目的论对中国古代教育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①过于突出教育的政治功能,忽视了教育的经济功能,强化了中国“官本位”的传统观念;②以名利为诱饵,使中国知识分子从一入学读书始,就产生严重的功名意识,形成“两耳不闻窗外事,二心只读圣贤书”的传统观念。

5.孟子关于教育的作用有哪些论述?
答:盂子从“施仁政”的政治主张和“性善论”出发,高度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与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J他认为教育的社会作用是“得民心”。

“得民心”是“仁政”的关键,而教育是“得民心”的最有效措施。

他认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求放心”。

他指出每个人虽然先天具有四个善端,但在后天的环境里,由于外物的诱惑与自身努力的不够,可能会失掉或摒弃这些善端。

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找回散失的本性,保存和发扬天赋的善端。

6.颇之推关于旱期教育有哪些论述?
答:魏晋南北朝教育家颜之推极其重视早期教育,他认为家庭教育应从胎教开始,纵然做不到胎教,也要及早从幼儿教起。

他之所以极力倡导早期教育,主要是认为:①幼儿时期是教育的最佳时期。

他从幼儿期与成年期的教育效果比较中得出这样的结论:幼儿期心理单纯,精力旺盛,求知欲强。

是学习的最佳时期;②幼儿期心理尚未定型,可塑性很大;是教育的关键时期。

7.评述隋唐科举制度的产生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答:隋代为了强化中央集权制和选拔优秀人才补充官吏队伍,逐渐以分科举人取代了九品中正制度。

科举制度产生了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其主要特点是面向全社会公开考试,录取标准专凭试卷成绩,专重资才,而不是由地方察举。

唐承隋制,进一步从考试程序、科目和方法等方面完善了科学制度,使之在人才选拔以至国家政治生活中占居越来越重要地位。

隋唐科举制度的实行,对学校教育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

一方面,由于选才与育才标准的统一;科举制度促进了当时学校教育的发展:①由于通过科举可以取得功名,而进学读书又是参加科举的前提,这就引起社会各阶层对学校教育的重视;②科举考试主要是以儒家经典为内容,这对于学校教育教学内容的统一和标准的一致,也具有积极意义;③科举科目中有明法、明算、童子、武举等,促进了当时专科教育、英才儿童教育及文武兼备教育的发展。

另一方面,科举又使学校教育成为其附庸,对学校教育产生消极影响:①科举考试的内容局限于几部儒家经典,造成学校教育内容脱离社会现实,空疏无用;②科举考试的方法僵化、呆板。

又使得学校的教学重记诵不求义理,充满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恶习;③科举考试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件事紧密联系起来,使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等人生哲学支配了学校教育,使学校成为声利之场,严重影响着一般知识分子的思想。

8.评析韩愈《师说》关于教师的论述。

答:唐代教育家韩愈以继承和保卫儒家道统为己任,十分重视教师问题。

写下了着名的《师说》。

《师说》的基本精神就在于“存师卫道”。

它从师与道、道与业、师与生等各方面系统地论述了教师问题。

提出了卓越的见解。

其主要见解:①关于教师的作用与地位。

韩愈从“存师卫道”的角度阐述了教师的独特功能,他认为师是“传道”的,儒家的道统是封建社会的精神支往。

而道要靠教师来传递,传道须有师。

卫道必须先尊师,师与道是密切结合、不可分离的。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②关于教师的基本任务,韩愈作了经典性地表述,即“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他认为教师的三大任务为:传递儒家道统,传授古文六艺之业,解决学生在学习道与业过程中存在的困惑;③关于教师的资格。

韩愈认为教师的选择,不应受年龄、地位、资格等限制,主要是用道与业来衡量。

谁先有“道”,谁在术业上有专攻,谁就能成为教师;④关于师与生的关系。

韩愈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命题,含有“能者为师”和“教学相长”的意思,确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总之,韩愈的(师说)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系统,有创见地阐述了教师问题,是一份宝贵的历史遗产。

9.北宋的三次兴学运动有哪些主要内容?
答:北宋仁宗以后,为了振兴官学,改革科举,曾有“三次兴学”之举。

北宋第一次兴学,是范仲淹主持的庆历兴学。

兴学内容主要有三:①令州县立学;②改革科举考试内容,罢帖经墨义,着重策论;③改革大学。

北宋第二这兴学,是王安石主持的熙宁、元丰兴学,主要内容是:①改革大学,创立“三舍法”;②整顿地方学校;③颁定(三经新义);④设置专门学校;⑤改革科举制度。

北宋第三次兴学,是蔡京主持的崇宁兴学,其主要内容为扩充地方官学,续增州县学生,添置算学、书学、画学,使学制更为完备。

10.宋代书院制度的产生及其教学特点述评。

答:书院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它的名称始于唐代,但只是校刊、收藏经籍的场所。

书院作为一种教学机关,是从北宋开始的。

由于北宋初期官学荒废。

士子无求学场所,宋代理学的传扑也需要有其自身的场所,加之佛教祥林讲学制度的影响,作为教学组织的书院便应运而生。

宋代书院有私办、官办和私办公助等多种形式,初期组织比较简易,主持人亦是教学者,通常称为山长,亦有称洞主、院长、堂长。

书院的讲学多力求通义理,而不是参加科举,因而在教学上形成与官学不同的显着特点:①书院既是教学机关,也是学术研究机关。

教学与学术研究紧密结合,是书院最显着的特点;②书院建立了“讲会”制度,允许不同学术观点的学者互相讲学。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百家争鸣精神;③书院教学以学生自学力主,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问难论辩式,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自学能力;④书院师生朝夕相处,师生共同讨论,共同研究,感情深厚。

关于凯程:
凯程考研成立于2005年,国内首家全日制集训机构考研,一直致力于高端全日制辅导,由李海洋教授、张鑫教授、卢营教授、王洋教授、杨武金教授、张释然教授、索玉柱教授、方浩教授等一批高级考研教研队伍组成,为学员全程高质量授课、答疑、测试、督导、报考指
导、方法指导、联系导师、复试等全方位的考研服务。

凯程考研的宗旨: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凯程考研的价值观口号:凯旋归来,前程万里
信念:让每个学员都有好最好的归宿
使命:完善全新的教育模式,做中国最专业的考研辅导机构
激情:永不言弃,乐观向上
敬业:以专业的态度做非凡的事业
平衡:找到工作、生活、家庭的平衡点
服务:以学员的前途为已任,为学员提供高效、专业的服务,团队合作,为学员服务,为学员引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