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言文教学的一些思考

关于文言文教学的一些思考
关于文言文教学的一些思考

关于中学阶段文言文教学的思考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阶段教学的难点。学生对文言文往往没有正确的认识,甚至有的学生把文言文称作“第二外语”,这不能不说是文言文教学的一种悲哀。的确,就目前的社会状态而言,文言文已经失去了它所依存的语言环境。但文言文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而且现代汉语中的很多词语的用法依然保留着文言的痕迹,所以不论是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还是语言延续的角度,我们都不能放弃文言文,那么怎样才能在我们的语文教学过程中,集中高效地展开文言文教学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下面这四方面进行考虑。

一、明确文言文的价值

(一)文言文产生的原因。

1、古人生活比较简单,需要使用的字的数量比较少。尽量记载大事。后来要表达东西多了,就使用以前的字代替。当然也包括避讳。(通假字)

2、书写条件限制,必须简省文字。必须在有限的篇幅内表达最多的内用。(省略)

3、早先没有考虑到文字的传播,对已经共知的内容大部分省略了。(纪年的简省)

(二)文言之美。(可以结合“汉字之美”作专题介绍)

1、文言文是最经济、最实用的语言。在相同的内容下,文言最经济,比如电报、短信

2、文言文具有音韵的美、含蓄的美。可以用诗词,美文为例。

3、文言文离我们并不遥远。流传下来的成语、固定说法。有的特殊用法依然可以在现在生活中见到,比如有这样一个使动用法在现在使用的例子,外国人非常费解中文的足球报道说,往往标题为“中国队大胜某某队”时是中国队赢,而标题为“中国队大败某某队”时还是中国队赢!

(三)文言文并不难学。文言文大部分也是单句结构的,使用我们熟悉的单句结构的法则进行分析是能够了解并掌握的。

二、日常的综合性渗透

既然学生日常生活已经很少接触或接触不到文言文了,那么我们应该在平时注意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综合性的渗透,从而达到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创设文言学习的环境。比如要求学生按期阅读文言读本,从《新序》、《说苑》、《世说新语》等古籍中挑选短小有趣的故事(或成语故事的原文)作为积累,再比如在进行写作文的训练时可以适当穿插文言短文的阅读与翻译让文言文的阅读和其他的语文能力进行整合训练。示例:

1、翻译下面这篇短文

造屋

有一愚人,居于东市。见邻人居室华美,乃自思维:彼有居室如是。何我独元?乃寤寐思量:何处作基,何处立柱,何处架屋,何处安门,如何涂饰,如何安顿。如是五年,一砖未置,—木未备。其人抚膺叹曰:“建屋如是之难乎!吾殚思竭虑,竟不能成。”

2、学生读自己翻译的文章,讨论是否准确恰当。根据学生的翻译具体讲解文言文常识和翻译的注意事项。

3、总结这篇短文的寓意。

4、根据寓意查找学过的内容或知道的知识。

5、体现这种寓意的生活现象

向内:挖掘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

向外:家庭、社会、国家、世界文化

6、总结成篇

强调使用起承转合的结构进行文章的构架,因为起承转合不但是文章的结构,而且包含了思维层层发展的过程。

三、强调诵读的作用

以往的文言教学,教师往往侧重对文言文内容的讲解和练习的落实,很少重视诵读,尤其是学生个人的诵读,由于缺少了这个环节,使得学生在背诵某一篇文章时显得非常困难,因为它无法理解各句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没有建立语感上的联系。为什么要强调诵读呢?因为文言文是一种鲜活的语言。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都知道在普通的口语中需要着重表达的部分往往会通过加重语气来进行强调。现代的书面语中很难表现口语中的重音。文言文则通过对句式的改变把古人的语气固定在了文字里。宾前,状后,形后等等都可体现表述人所要强调的内容。我们通过诵读就可以了解说话人的语气和重音的变化,体会到古人当时的情绪起伏和感情波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文言文简直就是一种使用文字编码的录音机!在有的时候,文言文甚至就是一种使用文字编码的录像机!比如,《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说:“求,无乃尔是过欤。”我们甚至可以通过文字看到孔子紧皱的双眉,凌厉的眼神,气愤的神情。而不管是文言的录音作用还是录像功能,都是以“诵读还原”为基础的,因为文言文学要通过诵读来体会文意——从根源上说,这是由汉语音意结合特点所决定的。

四、让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有所得

这牵扯到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学什么的问题。过去的文言文教学重点在前面说过了即“对文言文内容的讲解和练习的落实”,讲解的大多是翻译,或者有的老师让学生一人一句地翻译;练习不外乎虚词、实词、特殊语言现象这类的词语练习,但这些却似乎并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因为这些都是零散的识记类的知识,很难转化为学生的能力。再加上以往文言文因为语言特殊的关系,大多是按照朝代进行单元划分,这也造成了文言文脱离文体教学的假象。其实文言文也是可以分文体的,而且在抒情与说理方面比现当代的作品更有价值。因为文言文篇幅比较短小,那么对作者的要求就相对较高,如果想在一篇短小的文字中进行完整的表情达意,就必须在结构与事例的选择上下功夫,如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文章短小,但结构严谨,说理流畅。而且古人提倡“文以载道”也就是通过文章来表述观点和传达思想,而我们大多数的选文中的观点和情思都对今天的学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换句话说,我们应该像我们平时讲解记叙文议论文那样去分析和讲解文言文,让学生在每一篇文言文中都能获得一些,写作上的技巧、思维上的方法、思想情操上的教育。这样一来学生看到了学习文言文的益处了。不过应该注意的是每篇文言文让学生在某一方面有收获就可以了,不要在一篇文字中面面俱到。

下面以高中语文第三册中的古文为例,看看不同的课文可以从哪些方面确立哪些习得的内容。

《六国论》对比论证的方法。

《游褒禅山记》由事及理的思维方式。可以引申鲁迅的《灯下漫笔》

《伶官传序》通过充分列举事例的方法为提出论点做好铺垫。

《石钟山记》知与行之间的关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项脊轩志》情真意切取诸生活。

《五人墓碑记》引申至《人生的境界》

《登泰山记》学习游览纪行的写法。

《病梅馆记》个性追求在生活中的广泛意义。

可能有的老师会说这些在我的教案上都有体现。的确,上面提的这些在我们授课时是都会有所涉及的,但不同之处在于,我们不能把这些内容仅仅固定在“这一课中”进行详细讲解,而应该把它们抽出来,通过我们的指导让学生认识到课本与写作能力、课本与阅读能力以及课本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从而达到使学生能够自主进行知识迁移的目的。

五、以往问题探因

怎样突破文言文难教难学是一个语文教学中一直存在的问题,在以往的经验交流中主要有三种经验:

1、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使文言课堂活跃起来。

2、要求学生注重积累文言知识。

3、要求学生课外阅读文言著作。

就这三种经验来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其各自均存在着不合理的因素。先说第一种“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使文言课堂活跃起来。”活跃课堂当然是有效的教学方式,但这种活跃不是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正常状态,即便是学生在课堂上被唤起了对文言的兴趣,当他面对不具备“活跃状态”的文本时,恐怕那一点点课堂上产生的热情早已荡然无存了。第二种第三种“要求学生”的方法,其实是把课堂上应该完成的文言教学任务完全寄托在学生自己的积累上,根本不能体现出课堂的作用,其效果往往是因学生而异。也就是说这三种经验(除了上面三种经验之外还有其他的一些有价值的经验)虽然具有一定价值,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文言文难教难学的问题。

那么为什么这么多的经验却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长期以来由于文言文没有被足够的重视,从而在教学中忽略了文言文和白话文之间的联系,进而产生了长期存在的文言与白话分化为两套教学系统的现象。二、教材按照体裁和朝代设置文言文单元,使得文化内容被割裂,文言知识缺乏系统,从而加大了学习的难度。而以往的文言文教学经验均是在上述教材设置基础上产生的教学策略,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因此上很难改变文言文难学难教的面貌。也就是说,文言文教学的问题固然需要一线教师积极参与,而教材建设却是起主导作用的关键所在。

六、理想教材的建设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中国融入世界进程的加剧,保持中国文化的特色已经成为了人们的广泛共识,因此文言文作为传承中华文化的主重要载体,日益受到了教育界的重视。这种观念上的转变,促使我们要重新审视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教材编制,并进而在教学方式上有所改变。

(一)、教学内容

构建文言与白话共存的语文知识阐释系统。在现代文教学中针对知识点进行文白互证。比如,人教社的教材在《雨巷》一课课后的补充材料中给出了以“丁香”为主题相关的古代诗词,很直观地向学生展示了新诗对古诗词中意象的沿袭,能够让学生看到文白之间的内在联系,就是很好的尝试。其实在其他形式的知识教学中我们也可以进一步应用文白互证的方法,比如在讲修辞地时候所举地例子中既举现代文的,也举文言文的例子;现代文中涉及的成语以文言文溯源形式作为补充资料或注释;讲文章结构的时候,并举的现代文和文言文的范文。当然,这种文白互证的方法目前来说大多只能依靠教师来完成,希望不远的将来教材能够充分提供这方面的支持。

(二)、教材编制

构建系统的文言文教学单元,编制由浅入深的单元内容。

在编制教材之前,我们先来看看文言文教学需要注意哪些方面的要求

知识内容方面:一般的古代常识、实词、虚词、词类活用,文言句式、完整文本阅读。

课堂效果方面:集中高效,建立文言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建立文言与白话文之间的联系。

情感教育方面:彰显文化内涵、弘扬传统美德、陶冶学生性情、培养审美趣味。

也就是说,把上述内容通过整合而形成的教学单元才是比较理想的文言文教材。在这里笔者构想了一种主题型单元与知识型单元并存的教材体系。

1、什么是主题型单元

以往的文言教材均是按照文体分类,这样一来本来同属文言内容的“诗、词、曲、文”被分隔成若干不同的部分。其实这些形式都是为传达人类情感,反映文化主题服务的,因此上笔者想通过构建以文化为主题的多种文体共存的单元样式,即通过不同文体所反映的相应共同点来确定单元主体内容。比如,以“赤壁”为主题的单元可以选择《赤壁》(杜牧)、《水调歌头·赤壁怀古》、《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资治通鉴》中的赤壁之战、《三国志》中的赤壁之战,甚至相关古代地里方面的文献资料。这样通过“赤壁”这个主题,可以串联起多种样式的文言材料,形成具有文化内涵的文本教学单元。通过这样的主题型单元,完成诵读,内容感知,主题探讨,整体分析等方面的教学内容。

2、什么是知识型单元

根据主题型单元的中的文本内容而设置的文化主题欣赏,文言知识专题学习性质的研究性学习。采取由浅到深的编排方式,便于学生自主阅读,强调学生应该了解掌握并掌握的文言文系统知识,最终使学生在“知与赏”两方面均有所得。

3、主题型单元与知识型单元的结合设想

以一册书为例,假设该册书中设置三个与文言文相关的单元,前两个文言文单元以主题形式出现,第三个单元以知识训练形式出现,在第一、二篇文章组织学生针对前两个单元主题的阐释文章的鉴赏(注重文化内涵与传承),第三篇文章系统讲解针对各单元内容进性比较阅读,第四篇文章以前两个单元中具体语句为例详细讲解文言语法知识。这样的“主题型单元与知识型单元”的结合,既可以通过多样的文本样式解决阅读单一的问题,又可以避免依靠课外积累低效耗时现象的发生。

(三)教学方式

把文言文作为常态文本教学,遵循“知、解、体、用”为原则的文本教学规律,创设文言文的教学与应用环境,鼓励学生进行文言文与白话文之间的探究性学习。例如诗歌的散文化翻译。鉴于这一方面已经有很多成功整体义理教学的案例,笔者就不再画蛇添足了。

最后要说的是上面的内容虽然是针对中学阶段文言文所出现的问题的解决方法的思考,但真正想解决文言文教学的问题,还需要考虑文言文教学体系在小学阶段的建设问题。

关于文言文教学的一点思考-4页word资料

关于文言文教学的一点思考 《季氏将伐颛臾》是粤教版必修四中的篇目,教参将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主要设定为“学习了解孔子的思想和政治主张,体现先贤治国思想”和积累文言知识。上课时,我按照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学生也配合学案研讨,完成教学任务比较顺利。但我总觉得这样的课堂缺乏了生机。通过平时和学生交流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学习古文都感觉味同嚼蜡,无论文章难易,都没有什么兴趣,作为教师也感觉到深深的挫败和无奈。就《季氏将伐颛臾》而言,要识记这篇课文的文言知识和理解孔子的仁政思想并不难,学生自己都可以解决学案中的大部分问题,上课时学生比较麻木机械,因为文言文对他们来说没有任何兴奋点。他们对于春秋末期这场即将开始的战争没有什么感觉,战或者不战对他们而言无关痛痒。 看到学生在课堂上显得没有多少兴趣,纯粹是为了记忆而积累,为了考试而学习,我便试图寻找到让学生喜欢文言文的教学方法。 在第二个班上课时,我决定在原有教学目标之外加上新的目标:体会一位师长对学生的爱护和期望。 以下是课堂片段实录: 师:孔子认为该不该讨伐颛臾呢?为什么? 生:孔子不同意讨伐颛臾,认为是“社稷之臣”。(我的学生都能找到第二段的这句话来回答,只是回答得不完整,需要教师补充。)师:孔子不赞成这件事,所以当他听到这个消息时,心情如何呢? (学生一听到要讨论孔子的心情时突然精神起来。) 生:不高兴,生气了。

师:哪里看得出孔子生气了? 生:对冉有直呼其名,还用了反问句。 师:对,孔子反问“何以伐为”?说明他很不赞成这件事。大家对于老师生气的细节都找得很准确,是不是平常有被老师这样批评过呢?(很多学生脸上露出了会心的笑容,特别是平时调皮的学生,课堂上死气沉沉的氛围一扫而空。)那听到老师批评自己,冉有这个学生有没有承认错误呢? 生:没有,他狡辩,推卸责任。说“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师:哦,冉有是不是和我们某些同学一样,犯了错误经常说:“不关我事”这样的话呢? 学生笑起来,看到学生精神饱满,我突然想到可以通过角色朗读来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理念。于是我临时调整了讲课内容,点拨学生根据谈话背景,人物身份来分角色朗读课文;并且强调孔子和冉有就只是师生关系,学生顿时很有兴趣尝试。 最先来尝试的两位同学朗读得并不好,但很有积极性。于是我范读了一次,让他们明确这是孔门师徒之间的对话,启发学生回忆平时自己和老师之间谈话的经历。并对一些语句在朗读时的具体处理方法做了详细讲解。如“求!无乃/尔是过与?”要读出孔子刚听到这个消息时的生气与震惊,语速应该比较急,“过”字要读出对冉有的责备,应该重读;“何以/伐为?”要体现出怒气,也要读得重些;“且/尔言/过矣”中“且”字可以稍微拖音,要读出老师教育学生时的语重深长,循循善诱。经过我的提示,学生按理类推,觉得“则将焉用彼相矣”也应该重读来体现孔子

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浅谈

解除束缚,让文言文“活”出精彩 ——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浅谈 沙西初中蒋瑞华 【摘要】初中教材中文言文占了三分之一的篇幅,所选的诗文都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学好这些诗文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至关重要。为了激发学生文言文阅读兴趣,让文言文“活”出精彩,我谈谈自己的肤浅见解。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精彩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着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古代社会以及更好的掌握现代汉语的作用。但绝大多数学生都怕学文言文,甚至讨厌文言文。我觉得这种现状的形成,好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学的乏味造成。因此,如何让初中学生“爱”上文言文,提高文言文的学习效果呢?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确立目标,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 上了几年的初中语文,发觉大多教师的文言文教学过程都是一种模式,即:文章作者介绍——朗读——疏通词句——课文内容及主题分析——练习。这种模式存在这样三个“中心意识”:1.以知识为中心,一味强调接受。2.以教师为中心,一味强调灌输。3.以诵记为中心,一味强调记忆。一堂课下来,教师讲得不亦乐乎,学生记个不停,课后教师再加一句,回去把这些内容背出,明天检查!不用担心学生掌握不了。但我们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知道这种教法远远达不到文言文教学的目的! 对文言文中的词、句字面意思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和重要目标之一,但并非仅此而已,学生还要对文章进行适当的鉴赏评析。大多数选入教材的文言文,有很强的文学性,其人物的思想性格、作者的人生态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以及课文的结构、语言、意境之美,对形成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修养、审美情趣是很有影响的。如,《愚公移山》、《陋室铭》、

文言文教学模式开题报告

《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开题报告 开题活动情况 1、开题时间:2013年10月22日 2、开题地点:茶店镇九年制学校九年级(3)班教室 3、参与人员:茶店镇九年制学校语文教研组全体成员 开题报告要点: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意义及目标;研究的基本方法与步骤;课题预期成果;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文言文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课题是微型课题,课题编号为:2013-3-082,该课题经过充分准备,于2013年10月22日正式开题,现将该课题报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课题的提出 中国文言文五彩斑斓,具有极为丰富的精神内涵,古诗文教学正是学生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在进入初中以后,语文学习中开始逐步增多文言文和古诗词鉴赏内容,但由于文言文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比较少,学生的阅读积淀有限,导致理解和掌握文言文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怎样切合言文教学内容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值得我们语文教师认真研究。 2、当前的研究状况 目前文言文教学实践的形式比较单一,基本上采用的是一篇课文加一个教师,很少有学生自主选择的学习内容,自然也就缺少学习的兴趣,不能改善学生的文言文阅读与鉴赏能力。当然,也有教师进行了一些教学实践相关探索,但未能系统地分析和总结。 3、理论依据及研究意义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并通过语文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构建新型而有效的文言文课堂教学模式是提升学生文言文鉴赏能力的最直接行为。本课题的实际价值就在于:它能推动我们对

教学活动的分析,推动教学研究方法的转型,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同时也给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方面提供可借鉴的操作方法和策略。 本课题的研究角度虽小,但要置身于传承中华经典文化的大背景下,以及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觉得提出这一课题还是很有意义的。 二、课题研究目标 1、分析当前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及效果,通过课堂教学实践与研究,提出构建新型文言文课堂教学模式的策略和方法。 2、依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展需要,研究并形成初中古诗文教学的评价方案。 3、通过初中文言文教学模式的研究,全面提高学生文言文素养,激发更多的学生自觉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的文化遗产,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 三、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在课题的研究上我们主要采取以下研究方法: 1、研读教材法:通读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及初三总复习资料,研读具体篇目,为文言文有效教学的研究做好材料积累。 2、文献研究法:通过对网络和图书馆相关资料的搜集和研读,了解文言文有效教学当中存在的案例问题和方法策略,明确研究方向和角度。 3、实时观察法:相互之间听评课、观察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从而获取相关信息,促进和改进教学策略。 4、经验总结法:教师通过学习、实验、总结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得失,形成本课题的教学策略和模式,撰写论文。 5、问卷调查法。用问卷的方法,调查分析文言文教学内容、学生厌学的原因,研究适宜的文言文课堂教学内容,探讨改变现状的有效教学内容。 6、个案研究法。借助课堂实录和教师的日志资料进行个案研究,了解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的教学效果。 7、经验总结法:运用科学方法,结合时间成果,总结经验形成的深层动因。

浅谈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几点策略

浅谈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几点策略 语文新课标在总目标中提出小学生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因此,人教版从五年制小语第九册开始在每册最后都安排了短小有趣的文言文。我反复阅读了课程标准要求,领会教材安排文言文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语言,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进一步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点基础。我认为小学文言文教学要坚持师生互动的原则,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解,解中练,练中拓。 一、读中悟,悟情入境。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教师要树立“朗读是第一位”的观念,通过流畅自如的范读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让学生初略地感悟到文言文的语言特点。?2、教师领读,学生跟读。教师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一要把朗读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指导学生用分节线划句子,以帮助学生读好句中的停顿。如《学弈》中:“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学生在反复跟读的过程中,准确把握节奏、轻重音、停顿、语气,掌握诵读文言文的方法。 3、熟读成诵,积累语言。教师引领学生自读互读,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渐渐形成文言语感。 二、悟中解,解文达意。 文言文与现代文在古文、词语、句式运用上存在差别,教师应引导学生对照注释,逐词逐句悟,适当点拨、讲解,让学生从整体上自悟文章的内容、思想。还要指导学生学会用不同的符号分类来批注不同的文言文特殊现象,如多义词、近义词,同义词、通假字等,同时提醒学生不要“对译”,而应意译。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可创造性地采用颠倒语序、增添语句、将古单音词变双音词等多种方法理解,只要解释清楚、通顺即可。从而培

养学生全面自悟文言语言的能力。如《矛与盾》最后一句“其人弗能应也”,学生通过初读、标注、诵读后掌握“弗”是“不”,“应”是“回答”的意思,如果“对译”的话连起来就是“那个人不能回答了”,从意译的角度学生可理解成“那个人无言以对”或“那个人哑口无言”或“那个人张口结舌说不出一句话来”等,使古文整体内容在表达上更准确、更清楚、更连贯。 三、悟中练,练说促思。 当学生能正确、流畅地读通课文之后,首先教师可设计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引领学生讨论完善注解,独立或相互合作地对文言文的每句话进行揣摩,整体了解大意,在学生头脑中换成今天的现代文。然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进行练说,说重点词、句的意思,并抓住关键之处展开思考、讨论,如教学《矛与盾》一文时,抓住“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让学生各抒己见,从而理解、感悟课文中所讲的道理,说话不能言过其实,互相抵触,使人觉得可笑。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讨论、交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从多角度发表自己的见解,进而领悟一些生活的哲理,办事要实事求是。 四、练中拓,拓展延伸。 学生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要适当增加阅读量,因此,教师可将教学内容向课外、向生活延伸,通过阅读推荐篇目、改写故事、排练现代课本剧、写读后感、收集相关资料等活动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学习文言文的最终目的,是能读懂文言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查阅工具书和认真读注释的好习惯,在阅读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文/荆立辉 摘要: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 的形成”。着重探讨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及如何解决相应问题,做出一些探讨,以激发学生 与文本对话的兴趣,从而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把这些作为文言文教学追求的理想境界。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主要问题;实施策略 文言文教学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教材中约占有四分之一的比例。但 是目前据笔者的了解情况看,对文言文的教学还停留在教师逐句解析、学生死记硬背的层 面上。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形式极为单一,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都有待提高。下面我 就从这三方面重点谈一下。 一、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形式比较单一 教师在教文言文时,多数都是先把重点字词标注好,然后在课堂上逐字逐句翻译给学生,学生只要记好重点字词的解释,然后连缀成句子,并且死记硬背出来,那么基本上就 已经初步完成教学。而学生在整个过程的参与形式只是两点:记笔记和背诵。至于学生有 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解都不曾被关注,而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方式也极为简单:背诵和 默写。这种教学方式既有别于传统的含咏玩味,又有别于现代的赏析品味,是把古文教学 狭窄为简单的知识再现。 二、文言文教学内容不够宽泛 事实上,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古代文化典籍浩如烟海,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随意撷取一 些简易而又有阅读价值的文言文作为课内教学的辅助教材,比如,《山海经》《世说新语》《论语》《朱子家训》等等,都可以从中挑出一些好文章来,教学生阅读。而不必仅局限 于课内教材上的二十多篇课文的反复记忆和背诵,这种“炒冷饭”的方式既不符合学生的 胃口,又不利于知识的巩固。 三、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有待提高 据了解,现在很多学生读不懂古文、不愿看传统经典文学作品,缺乏读写技能、不懂 中外传统文化和基本文史知识、缺乏人文素质的“传统文盲”并不少见。初中语文课本中 推荐的名著阅读《水浒传》《西游记》《朝花夕拾》就有很多学生读不懂,读不下去,还 有很多学生只能读这些名著的青少年版。究其原因,还是文言文底子薄,没有形成语感, 对一些基本的常识性的词语的掌握不够形成的。

(完整word版)对文言文教学的一点思考和建议

对文言文教学的一点思考和建议 现在的中学生大部分是不喜欢文言文的,这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学生们说:“语文我最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鲁迅文。”文言文被列为“最怕”之首,学生对文言文的畏惧和文言文学习的无助可见一斑。 在我们设计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学生对文言文存在以下看法:“我想学,可用不上。” “文言文,是应该学习的,那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传承,不能丢,假如连这都丢了,我们还剩下些什么,可是我曾努力去学过,但最终我放弃了。” “不是我不想学文言文,一是有点难,二是没用”,“我其实很喜欢文言文,也知道对自己有好处,可是我不会花时间去专门研究,老师教一点就学一点,碰到就学,碰不到就算了。”“学了没用,我不想学,但是考试要考。” 从许多的学生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出,现在的中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文言文的作用,可是社会发展趋势让这些都变得无用,最多也就是提高个人的人文素质,对于今后走入社会,这并不是一种能力,可学生仍然在学,试想,假如在中考、高考中去掉文言文这一块,还有学生会自愿、自觉的去学习文言文吗? 加上多少年来,我们的教学方法呆板,始终是一种基本模式:先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再读课文读准字音,然后开始逐词逐句的串讲,讲完后再作点所谓的“内容分析”,或者来个“中心归纳”。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忙着记笔记,课后再死记硬背,应对考试。连教师都对文言文教学提不起精神,感觉乏趣、乏味、乏力,缺失了现代文教学时的自信和洒脱,学生对文言文又怎能提得起兴趣呢?

白话文无法完全取代文言文,学生能够理性的看待文言文的地位和社会作用,学生害怕或没有兴趣学习文言文,教师教学文言文的积极性不高。这,就是当今文言文教与学的现状。 那么,应该如何改变这种不利的局面呢?首先,从教师的角度,我们自身要有所作为: 1、教师应该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文言修养,不断的积累有利于教学的材料。由于现在的中学教师工作较繁重,很少有时间重新学习,尤其在文言文这个离生活相对较遥远的科目上,教师在资料的积累上显得相对不足,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连续几年在教案上是只字未改,完全是以前的积累,这样是不利于教学的发展的。 2、教师要把文言文带进生活去感悟,将作品的思想感情尽量的与现代生活相融合。因为在中学语文文言作品所选篇目中所表现的更多是赞颂“真、善、美”,批判“假、恶、丑”的,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也应该可以找到与作品中相似的融合点的,这需要老师做一个有心人,在生活中找到了类似的融合点,就可以运用到教学中。在文言文教学中,学生不喜欢文言文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作品中的思想感情与现代不合拍无法引起感情的共鸣。假如教师能很好的把握这一点,可能学生会做得更好。 3、教师应当重视语言研究和语言积累(针对古汉语)。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要完成教学的任务,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就必须在语言文字方面下功夫,抓紧时间多积累、多学习、多研究。首先要在学习研究中加深自己对语言的热爱,提高对语言的鉴赏能力。只有如此,才能更好的指导学生学习。 4、在教学方法上,要真正剖析自我,走出误区,其实,在教学方法上,没有任何一种方法是可以普遍运用的,唯一正确的就是要坚持“因材施教”,努力的找到

文言文教学现状及应对策略探析

文言文教学现状及应对策略探析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下教学环境中,由于学生对诵读的冷漠化、教师教学的程式化、文言文课外阅读不够、文言文媒体教学广泛化等原因,导致文言文教学的效果不尽如人意。我们应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积极探索,勇于总结,就一定会在文言文教学上取得成绩,使文言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名副其实”。 标签:文言文教学;低效原因;有效方法 文言文是一笔极其丰厚的文化遗产的载体,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民族优秀文化,浸透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始终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老师教得疲惫不堪,学生学得索然无味。这除了因为学习文言文有一定的词语障碍和文言文文本本身叙事较简洁、客观,不够生动、感性外,还与我们教师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选择有很大的关系。在当下新课标指导下的教学实践中,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所以我们应尽力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在我们现在的文言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已成为语文教师不得不思索的一个问题。就这个问题,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在此总结下来,求教于同仁方家。 一、文言文教学低效的原因 文言文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有多个方面,就文言文本身来说,文言文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由于时代变迁,涉及的一些特定文化现象、专业术语已经成为现代人阅读的障碍,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才能阅读。有一些文章甚至过于艰深,如《离骚》、《滕王阁序》、《庄子·逍遥游》等,这些文章虽然都有较为详尽的注释,以方便学生的学习,但艰涩的语句很难让学生的兴趣坚持长久。除这些客观原因外,导致文言文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还有以下几点。 1.学生对文言文诵读的冷漠化 我国有诵读诗文的优良传统,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学习离不开诵读的方法,文言文学习更是如此。“朱熹读书法”介绍诵读的好处是“诵得熟,方能通晓;诵若不熟,亦无可思索”。特别是“若或急性迟钝,则多诵数遍,自然精熟,记得牢靠”。由此可见诵读在文言文学习中的重要,可是在现在的大多数文言文教学中,不少老师课前不布置学生预习、预读,上课一味追求落实到实字实句,句句串讲,释疑解难,明旨理脉,挤掉了学生诵读感悟的时间,课后也不采取有力措施,督促、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教师的“急功近利”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越来越少,仔细朗读体悟的时间越来越少。王开东老师在《非常语文课堂》中提到:“阅读所得不在于作者写出了多少,而在于读者悟出了多少;教育成果也不在于教师讲出了多少,而在于学生悟出了多少。这里的‘悟’应该是情境中的内化和建构,任何高明的教师都不能代替学生进行这个生成的过程。”[1]130文言文课堂上,我们想听到的是“抑扬顿挫”,我们想看的是思维火花精彩碰撞。 2.教师对文言文教学的程式化 中学教材中选取的文言文课文,从题材上来说,主要有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等形式。从体裁上来讲,则以古代散文为主。选文的丰富性为教学的多样化提供了可能,可是现行文言文教学中,一些教师的教学常常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

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及对策思考

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及对策思考 文言文承载着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丰富,一向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的文言文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学生缺少主动学习的兴趣。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文言文教学的困境显然有些尴尬。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那么如何进行改进文言文教学,陶冶学生情操,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笔者结合十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思考,在这里谈谈对文言文教学现状和教学对策进行的一些探索。 一、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剖析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几千年灿烂文化的记录载体,是古代汉语的一种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活水。但现代汉语是白话体,是趋于口语化的,因此文言文对学生来说接触的少,生疏感就多一些。文言文教学与现代汉语的教学方法手段也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加之升学考试的因素,教师认识不足,学生重视不够,文言文教学存在不少问题。 1.对文言文重视程度不够。初中语文教师普遍认为文言文无论教书内容还是考试分值都明显少于现代汉语,对文言文教学目标不明晰,根据升学考试指挥棒走,根据考试题型的要求去进行教学,文言文考试多一点,文言文教学时间就多一点,文言文训练也就多一点,考试分值少一点,则反

之。甚至有语文教师认为文言文实用价值低,只讲解语文课程标准中选录的有关古诗文篇目,很少更多涉及课外更多的大量优秀古文,以为学一点考试够用即可,导致学生普遍知识面狭窄,对文言文学习兴趣不浓,对古典文化学习积极性不高,使得初中文言文教学显得特别困窘局促被动。 2.教学方法简单,教学手段单一。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课程目标,要求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但受应试教育思想影响,对文言文教学围绕升学指挥棒,方法简单,教法僵化,程式单一,往往以讲代读、以练代读,教学过程无非是介绍作者、背景,再逐字逐句串讲翻译,然后进行枯燥地句式归纳、大意分析、主题归纳,死记硬背等,轻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忽视学生的诵读鉴赏与自主品悟,不注重理解,使得大量文质兼美古诗文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作用缺如,以致学生被动学习,学生只知其“一”,不知“反三”的情况较为普遍。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又怎能实现? 二、初中文言文教学对策 针对目前文言文教学现状,语文老师应该紧跟新课改的步伐,提高认识,改变对文言文教学的认知与态度,改进文言文教学方法与思路,培养学生对文言文感情,提高学生

如何有效进行文言文教学

如何有效进行文言文教学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初中文言文教学历来是颇有争议的一块领地,文言文教学和对文言文教学法的探讨也不尽人意。我们只要冷静地反思一下近几年来语文教学改革,不难发现这样一种不协调的现象:现代文教学是“热点”,而文言文教学则是教改热潮中的“冷点”。文言文教学成了目前语文教师最不愿深究、也难以探究的领域,公开课、评优课,很少有教师愿意选择文言课文来教学。文言课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作为传承中国文化,吸收民族文化精髓的有效途径,文言文教学理应引起语文教师的重视。这里谈谈目前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和应采取的策略谈些粗浅的看法。 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堪忧,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目标单一,即把教学目标只定位在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上,讲究“字字落实,句句过关”,唯恐有所遗漏,甚至“字斟句酌”,二是教法僵化。遵循一种固定的程式,介绍了作者、时代背景后,再开始逐词逐句的串讲,讲完后再作点所谓的“内容分析”,或者来个“中心归纳”。三是“从本到本”,缺少迁移。以读懂一篇课文为目的,认为课文讲完了,文中所有文言句子会翻译了,教学的目标也就达成了,造成了教师教了“一”,学生只知其“一”,却不知“反三”的结果。 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显而易见,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是不利于提高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的,也势必造成文言文教学的“少、慢、差、费”,学生学习情绪低落,觉得“学文言难,难于上青天”。

中职文言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中职文言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发表时间:2016-06-07T11:31:37.570Z 来源:《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5年第11期(上)作者:袁学均 [导读] 总结与反思使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对于教师教学质量和效率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雅安市名山区职业高级中学名山 625100) 【摘要】:由于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巨大差异,很多中职学生要完成大纲规定的要求,仍存在一定的差距,文言文的教学主要表现在:必须重视对字、词、句式的理解;必须重视归类比较;必须重视相关史实的链接和拓展;必须重视诵读和背诵。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中职教学 个研究和反思,最终找出最为是何的教学和方法,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诗词的鉴赏技能。反思过程中教师之间还要发挥团队的协作的力量,及时进行教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做到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总之,总结与反思使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对于教师教学质量和效率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学习文言文,对不少中职生来说,始终是很头疼的一件事。进入中职以后,学生的认知能力虽然有了一定的提高,但由于他们的基础不牢,由于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巨大差异,很多中职学生要完成大纲规定的要求,仍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在长期的中职语文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思考与探索,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兴趣,从而缩小这一差距,对提高中职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一、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言 在中职文言文教学中,我们要告诉学生,文言文不是一种文体,而是一种书面语言,是我国古代的书面语言。决不能把它与其它文体归类并列,混为一谈,文言文也包括各种文章体裁和文学样式,它的唯一区别对象就是现代文。其次,要让学生明白,古人绝不可能写出现代文,但现代人却可以写出文言文,只要他熟悉文言文固有的语汇和语法系统。再次,现代文是对文言文的继承和发展。文言文忠实地记录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文化,学习文言文就是继承和发展民族的优秀文化(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就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得到启迪,发现了“青蒿素”,从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学好文言文能够让我们更好地学习现代文。 二、文言文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中职学生在之前的学习生涯中已接触了相当数量的文言文,但总的来说,大多数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还是很茫然。他们不知道到底该学什么,不知道该怎样学。因此,在中职低年级,语文教师就应当引导学生弄清楚文言文学习的目标和要求,以便在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 中职文言文教学的目标和要求是什么呢?根据大纲,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以及中职生的实际情况,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是最核心的。第一、正确理解常见的文言字、词和特殊句式。 第二、能够忠实原文,完成直译。 第三、培养语感,增强学生对文言语言的感受能力。 第四、学习古人良好的个性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聪明睿智。 三、文言文的教学基本环节 和现代文的教学一样,文言文的教学也体现为一种课堂教学艺术,但由于语言形式的不同,文言文的教学与现代文的教学又有一定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必须重视对字、词、句式的理解;必须重视归类比较;必须重视相关史实的链接和拓展;必须重视诵读和背诵。尽管这些在现代文教学中在依然存在,但与文言文教学相比较,它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明显要少,学习要求也明显要低。 文言文的教学主要包括哪些基本环节呢?我认为应该有以些这些环节: (一)重视文学常识的积累 与现代文的教学一样,让学生了解、识记一些重要作家、作品的知识,即文学常识。这虽然不是很重要的内容,但既是常识,就应该知道。因此,无论如何,教师不能让学生这方面的知识成为空白,因为这也特别能够彰显学生的文化素养。在具体的教学中,有两点应该注意: 1.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对作家、作品知识进行归类比较。 2.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记忆”。“情景性”记忆和“趣味性”记忆对学生记忆枯燥、零散的知识至关重要。它不但能让学生记得快、记得准,而且记得牢,经久不忘。为了让学生记忆我国古典四大名著,我运用了谐音的方法,各取一字,组成“山西洪水”(“山”:《三国演义》,“西”;《西游记》,“洪”:《红楼梦》,“水”:《水浒传》)。这样,学生就很容易记忆了。 (二)字、词、句式的教学要死中有活 所谓“死”,就是对文言字、词的意思和用法,文言句式所涉及的基本语法现象要反复强调,并使之概念化、条理化、模式化。如常见虚词的用法、词类活用现象等。所谓“活”,就是在教学方法上,要立足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生动灵活,增强互动性,便于学生接受。比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句,由“……者,……也”构成,现代文则由“……是……”表述。我让学生将“张三是汽修3班的优秀学生”与“××者,汽修3班优秀学生也”作对比,学生就很容易理解文言文判断句和现代文判断句的差异,从而掌握文言判断句。 (三)翻译要忠实于原文,务求直译 中职生学习文言文,难度较大的就是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确实,翻译是文言文学习的一个难点。但是,只要方法得当,多读多练,就会变难为易。张企荣先生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并编写了一个翻译的口诀,现抄录如下: 通览全文,领会大意。逐字逐句,斟酌词义。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汉字通假,必须注意。 常用虚词,因句而异。特殊句式,慎重处理。 字词句篇,前后联系。忠实原文,务求直译。 这里举二个简单的例子谈一下,“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是韩愈《师说》中的一句话,其中的五个人名,不必翻译,“师”是意

关于文言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于文言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据笔者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来看,中学文言文教学走 进了一个怪圈:教师只向学生讲解翻译,学生只管记忆翻译和 名篇,没有互动,没有激情。而这种文言文教学模式既不能提 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也不能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当然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承担着授业、解惑任务的教师因为他们没有向学生讲解文言文的社会功能,学生不懂得自己为什么要学习这 些“之乎者也”,学它干什么,好象不学也可以。 其次,教师自己对文言文教学的思考力度不够,即不够重 视文言文教学,也未找出一套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案,致使 学生对那种老套的教学手段毫无兴趣,更谈不上自己去主动 的学。 最后,当然是我们教学的主体――学生自己重视不够,认 为文言文离现在太远了,现代人又不说文言文,学了没有益处。有时他们还问老师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 因此,要把文言文教学从怪圈中引出来,必须要从我们教 师自己做起,去解决学生思想方面的误区,去提高自身的教育 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一、向学生讲解文言文的社会功能,消除学生的思想误区

文言文的社会功能十分广泛,大至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文言文是研究历史的切实保证。利用文言文的工具研究历史,可以从中获取经验教训,更好地为现实服务,推进我们各项事业发展。其次,文言文的社会功能还表现在弘扬民族精神方面,它是民族精神支柱。孔子的“克已复礼”,孟子的“舍生取义”,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超越古今时空的精神正是通过文言文载体代代相传,至今仍在升腾激荡着我们的后生学子。最后,文言文是培养人们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工具。诵读文言文可以时时激越浓郁的情愫,产生对祖国、对中华民族的无限热爱,无限依恋,从而形成深刻的爱国主义情感,并随时化作重振河山,抗击入侵者的力量。 二、把握一个教学根本――诵读 诵读(朗读和背诵)是千百年来人们从学习文言文的实际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和好经验。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以说,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唯一正确途径,是学习文言文的一把钥匙,除此别无他法。 但应注意在诵读时应注意句读,注意去理解它的意思,注意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不是去死记硬背。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读来读去,通过口、眼、手三条渠道,字、词、句自然而然地进入大脑,课文的内容和意旨,随之融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三、体现一个教学宗旨――放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

科目:初中语文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 作者XX X义辉 作者单位下坠中学 联系 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探索文言文教学的出路,走出文言文教学的困境,是很值得中学语文教师研究的问题。学习文言文关键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学习文言文过程中的闪光点,尽量为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创造条件,化枯燥为形象,化无趣为有趣,化困难为容易,让师生都从学习文言文的苦恼中走出来。 关键词:文言文主观能动性兴趣诵读积累课外阅读 初中教材中文言文占了三分之一的篇幅,所选的诗文都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学好这些诗文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至关重要。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探索文言文教学的出路,走出文言文教学的困境,是很值得中学语文教师研究的问题。学习文言文关键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学习文言文过程中的闪光点,尽量为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创造条件,化枯燥为形象,化无趣为有趣,化困难为容易,让师生都从学习文言文的苦恼中走出来。 这些年来,尽管已有相当部分一线教师更新了教育理念,并在课堂教学上做了许多大胆的尝试和探索,但遗憾的是,直到现在,我们仍然未能走出文言文教学的困境。

一、文言文教学的困境 (一)教学分散,学了不用。 文言与现代语言之间差别较大,增加了学生认知理解的难度,学生由于陌生、模糊、畏惧、依赖而产生排斥、疏离、拒绝的心理距离;加上文言文在课文中所占比例较小,教师主要是采取分散教学的办法,即一般都是把文言文和白话文穿插起来进行教学。这样,初中阶段平均起来要学四至五篇白话文,才能学习一篇文言文;高中阶段平均起来要学二至三篇白话文,才能学习一篇文言文。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文言文教学是零星分散,时隐时现,分量并不很大,可是学习间隔长,平常又不常使用,容易遗忘。尤其是在文言文教学中,以读懂一篇课文为目的,不重视文言文语言知识规律的总结,不重视课外迁移。更为严重的是,根本不重视文言文的教学与现代文教学的联系,成了为教文言文而教文言文,没有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教法呆板、单一。 长期以来,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流行着一种以教师串讲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师讲文言文时,生怕学生听不懂,总是逐字逐句翻译,教师往往占据主体,一讲到底;学生则很少有机会自己读课文,做练习,他们只需一支笔、一双眼睛、两只耳朵。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教师讲得唇焦舌敝,费尽心机,教得吃力,学生则或笔忙于做笔记,或梦游爪哇国,或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被忽视了,学生成为了被动的接受者,学生的内因没有调动起来。

中学文言文教学的思考

中学文言文教学的思考 关于中学文言文教学的思考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阶段教学的难点。学生对文言文往往没有正确的认识,甚至有的学生把文言文称作“第二外语”,这不能不说是文言文教学的一种悲哀。的确,就目前的社会状态而言,文言文已经失去了它所依存的语言环境。但文言文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而且现代汉语中的很多词语的用法依然保留着文言的痕迹,所以不论是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还是语言延续的角度,我们都不能放弃文言文,那么怎样才能在我们的语文教学过程中,集中高效地展开文言文教学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下面这四方面进行考虑。 一、明确文言文的价值 (一)文言文产生的原因。 1、古人生活比较简单,需要使用的字的数量比较少。尽量记载大事。后来要表达东西多了,就使用以前的字代替。当然也包括避讳。(通假字) 2、书写条件限制,必须简省文字。必须在有限的篇幅内表达最多的内用。(省略) 3、早先没有考虑到文字的传播,对已经共知的内容大部分省略了。(纪年的简省) (二)文言之美。(可以结合“汉字之美”作专题介绍) 1、文言文是最经济、最实用的语言。在相同的内容下,文言最

经济,比如电报、短信 2、文言文具有音韵的美、含蓄的美。可以用诗词,美文为例。 3、文言文离我们并不遥远。流传下来的成语、固定说法。有的特殊用法依然可以在现在生活中见到,比如有这样一个使动用法在现在使用的例子,外国人非常费解中文的足球报道说,往往标题为“中国队大胜某某队”时是中国队赢,而标题为“中国队大败某某队”时还是中国队赢! (三)文言文并不难学。文言文大部分也是单句结构的,使用我们熟悉的单句结构的法则进行分析是能够了解并掌握的。 二、日常的综合性渗透 既然学生日常生活已经很少接触或接触不到文言文了,那么我们应该在平时注意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综合性的渗透,从而达到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创设文言学习的环境。比如要求学生按期阅读文言读本,从《新序》、《说苑》、《世说新语》等古籍中挑选短小有趣的故事(或成语故事的原文)作为积累,再比如在进行写作文的训练时可以适当穿插文言短文的阅读与翻译让文言文的阅读和其他的语文能力进行整合训练。示例: 1、翻译下面这篇短文 造屋 有一愚人,居于东市。见邻人居室华美,乃自思维:彼有居室如是。何我独元?乃寤寐思量:何处作基,何处立柱,何处架屋,何处安门,如何涂饰,如何安顿。如是五年,一砖未置,—木未备。其人抚

完整版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 结题报告 【课题名称】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负责人】任淑华(中学语文二级教师) 【所在单位】扶风县法门镇第一初级中学【参研人】任淑华 【课题申报】2014年10月我(七年级语文备课组)向学校语文教研组申报了《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校本教研课题,10月底获得教研组及学校批准立项研究。 【课题研究的背景】 1.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从根本上转变教学理念,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思想,进行有效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侧重在“讲”字上下功夫,一般采用“串讲法”。在讲授知识时,教师不厌其详,不厌其细。但是,我们参照课改的精神,站在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全面发展的高度,从学生未来的发展几个方面审视传统教学和文言文教学时,不难发现,这种方法施教的结果是“学会”而并非“会学”。不注重学生文言文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缺乏独立感知课文的实践活动,知识迁移能力差,所学知识不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导致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恶心理。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提出了这个课题并进行研究,

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改变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模式,开辟出一条新路,让老师教得有味,学生学得起劲,获得自己研读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广泛涉猎古文精粹,深入体味文言文的智慧和奥妙。提高文言文的教与学的能力。 【课题的界定】 著名语言文学家家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 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 作品中的语言”。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 汉语的源头。 兴趣是人才成长的起点,是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即对文言文学习怀有热情,能够认真对待,自觉进行相关学习。因此,要提升学生的学习文言文能力得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文言文兴趣是语文教学的关键环节,也是提高文言文学习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研究目标】 本课题是把“文言文学习兴趣的培养”作为研究的重点,从微观的角度把握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现状与需探寻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模式,适应新课标精神,贯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理念,发挥学生的主观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实现课堂教学效果最大帮助学生获得全面的语从而提高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化,

初中文言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开题报告

陕西省大荔县下寨初中 《初中文言文课堂有效性教学研究》开题报告 开题活动情况(开题时间、地点、参与人员等) 1、开题时间:2013年9月19日 2、开题地点:下寨中学多媒体教室 3、参与人员:王峰、雷红茹、任江莉、郭彩玲、王丽 开题报告要点: (背景和意义;目标;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本课题的主要内容、分工;基本方法、手段及途径;步骤;课题预期成果;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研究经费预算等) 《初中文言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课题是一般课题,课题立项号为:SJHYBKT2013024—13 该课题经过充分准备,于2013年9月19日正式开题,现将课题实施方案报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课题的提出 中国文言文内容五彩斑斓,绚烂多姿,博古通今,具有极为丰富的精神内涵。学生进入初中以后,语文学习中开始出现了文言文和古诗鉴赏内容,古诗文教学是学生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的文化遗产的途径之一。由于文言文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比较少,学生已有的阅读积淀有限,学生理解和掌握古诗文也就有一定的难度,语言理解的障碍,使学生在阅读时有种恐惧感,对古诗文阅读兴趣初中生普遍较低。又为了应对学业考试,大多数语文教师在教学古诗时只要求学生翻来覆去背诵必背篇目,教学文言文时则遵循“字字落实,句句对译,原意照搬”的原则,务必讲清每一个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务必理清每一种特殊句式的翻译及功能,以保证学生在中考取得好成绩,学生也只好死记硬背老师罗列的重点,根本谈不上提高文言解读能力和古诗鉴赏能力。又因为很多地区的学业考试中古诗文阅读材料一般来自课外,古诗文阅读的试题在考查学生文言知识积累和理解的同时,都有意识引导学生联系文本进行拓展和探究,目的是从古今联系的角度进一步考查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古诗鉴赏能力,力图引导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有益的营养,许多教师只好在课文教学之余进行反复的“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没有任何关联的所谓“拓展”阅读训练。这既无助于学生对文言语感的积累,也不能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阅读和鉴赏能力,相反,还加重了学生对古诗文学习的恐惧感。怎样切合言文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教学,值得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认真研究。

关于文言文教学的一点思考

关于文言文教学的一点思考 为何要学习文言文,它作用到底是什么?这是长久以来人们争论的焦点。只有正确的评价文言文的地位,才能更有力的说明,我们是否应该学习文言文,是否应该让学生喜欢文言文,以及文言文教学到底应该如何做。 近三十年来,对中国是否仍需要文言文教学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普遍都认同这一点:文言文“具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记录了浩瀚如烟海的文化典籍,本身就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继续这分遗产是继续整个文化的前提。”究竟,中国的文字来源于古汉语,中国文化建构思想道德的大厦,仍是建立在古文字的基础上的,文言文作为古汉语的书面语与当时的口语一起传承悠久的文化,现代的白话文,即使是白话文的书面语在很大程度上继续的是前代的口语、百姓语言,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继续了前代的文化、思想道德和情感,却在很大程度上无法理解、欣赏古文化的经典美,了解前代的主流意识。因为这些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靠前代书面语,也就是文言文来承载的。古文言文作为古汉语的一种书面语,它有许多基本的词汇及基本的语法特点,至今仍支撑着现代汉语的大厦,它有许多有生命的东西,仍活跃在现代汉语之中,它并不是不合时代的“僵死的语言”,只不过是以另一种形态隐藏于现代汉语之中。要想把握好汉语这门语言,兼顾学一些文言文将会更好理解中国的文字,了解中国的文化,因为文言文真正由白话文取代也只是自“五四”开始,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才开始被普遍取代,而且,学术界今天有大部分人赞同,关于文言文,有许多优秀的地方是白话文取代不了的,也认为完全由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并不意味着是一种进步。所以,基于以上种种原因,作为中国人,是应该学习文言文的,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也是有理由喜欢学习文言文的。 然而,现在的中学生大部分是不喜欢文言文的,这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学生们说:“语文我最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文言文被列为“最怕”之首,学生对文言文的畏惧和文言文学习的无助可见一斑。 在我们设计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大多数中学生是能够理性的看待文言文的地位和社会作用的,学生们都明白这是中华民族悠久、优秀文化的传承,不能够放弃,都在尽可能的去喜欢。但是,现实问题非常的严重,社会的发展趋势、现实生活人们都不再追求是否具有对古典美的审美能力,是否具有阅读、鉴赏、感悟悠久古文化的能力。社会不需要这样的人,社会的竞争需要去培养更能适应社会的人,在此,摘录几句学生的观点,毕竟学生的话最能说明问题:“我想学,可用不上。”“文言文,是应该学习的,那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传承,不能丢,假如连这都丢了,我们还剩下些什么,可是我曾努力去学过,但最终我放弃了。”“不是我不想学文言文,一是有点难,二是没用”,“我其实很喜欢文言文,也知道对自己有好处,可是我不会花时间去专门研究,老师教一点就学一点,碰到就学,碰不到就算了。”“学了没用,我不想学,但是考试要考。” 从许多的学生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出,现在的中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文言文的作用,可是社会发展趋势让这些都变得无用,最多也就是提高个人的人文素质,对于今后走入社会,这并不是一种能力,可学生仍然在学,试想,假如在中考、高考中去掉文言文这一块,还有学生会自愿、自觉的去学习文言文吗? 加上多少年来,我们的教学方法呆板,始终是一种基本模式:先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再读课文读准字音,然后开始逐词逐句的串讲,讲完后再作点所谓的“内容分析”,或者来个“中心归纳”。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忙着记笔记,课后再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