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枢密韩太尉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宏辩〗雄辩。
〖秀伟〗 秀美,魁梧。
〖游〗 交往。
我见到了翰林学士欧阳公,聆听了他 的宏大而雄辩的议论,看见了他秀美而 俊伟的容貌。同他的门生贤士大夫交往, 这才知道天下的文章都聚集在这里。
才学谋略。 〖才略〗 超出,此处意为位居天下第一。 〖冠〗 发动、行动 → 作乱、侵犯。 〖发〗 在朝廷。〖入〗 〖则〗 就像。 〖出〗 〖未之见〗 在边境。 倒装句。未见之。没有见到您。
结构内容
第一部分:阐述自己的文学见解(文气 论)
1.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论点)
2.孟子的文章宽厚宏博有浩然之气(论据1)
3.司马迁文章疏荡奇气乃周览之果(论据 )
第二部分:讲述自己实践文学主张
1.开拓心胸志气,去国远游 2.游历名山大川,视野开阔 3.见到欧阳公,知天下文章
﹜
铺垫
4.尚欲见韩太尉——(点出主旨)
•
•
• •
•
ຫໍສະໝຸດ Baidu
干谒诗是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类似于现代的自荐信。一些文人为了 求得进身的机会,往往十分含蓄地写一些干谒诗,向达官贵人呈献诗文,展示自己的 才华与抱负,以求引荐 唐代诗人孟浩然,苦学多年,进京赶考,名落孙山。他给丞相张九龄写了一首五 言律诗《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期求得到援引推荐:“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 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诗 的前四句描写洞庭湖的景色。八月湖水,碧波荡漾,水天相接,混为一体;湖面之上, 雾气升腾,波浪翻滚,撼击岳阳。后四句转入抒情,言明心迹。想渡湖而无舟楫,圣 明时代却不能有所建树,心感愧耻;看着别人垂钓,多想一展自己的身手。诗歌委婉 地表达了希望为圣朝干一番事业的急切心情。 另一位唐代诗人朱庆余,在临考前给水部员外郎张籍写了一首七言绝句《近试上 张水部》探听虚实:“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 浅入时无?”洞房花烛夜后,早晨要拜见公婆,精心梳妆,羞问夫婿,眉毛画得深浅 合不合时宜?此诗借新婚之后的脉脉情事,把自己比喻成即将拜见公婆的新媳妇,把 张水部比喻成舅姑(公婆),探听虚实。比喻通俗贴切,别出心裁。 张籍看过,大为赏识,回诗一首《酬朱庆余》:“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 沉吟。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诗歌仍以比喻作答,把朱庆余比作“越 女”,把他的诗比作“菱歌”,用“一曲菱歌敌万金”表明对其才华的赏识。 从以上几首诗歌可以看出,我们的先人推荐自己时多么地羞羞答答。我国是一个 不喜张扬、崇尚含蓄的国度。中国人很看重面子,自己有才能,但不能显露,得“藏 在深山待人识”,得“千呼万唤始出来”。侯赢在信陵君几次盛邀之下勉强应邀,诸 葛亮在刘备三请之后方才出山。历史上虽有自我推荐的毛遂,有个别文人写诗文求谒 的故事,但为世人不屑,君子不齿。我是千里马,没有盛情之邀,自己跑出来,岂不 掉了价丢了面子。这种心理加上社会因素,古代的一些文人往往怀才不遇也就不足为 怪了。 唐人干谒诗是时代和历史相互作用的产物,一方面,士子们以之铺垫进身的台阶,因而 言词颇多限制,作起来往往竭尽才思,另一方面,由于阅读对象或为高官显贵、或为社会贤 达,干谒诗大多表现出含蓄的美学特征,作者也常以比体为之。行卷其实就是一种干谒行 为,行卷之诗,从宽泛的意义上说,都可以视为干谒诗
苏辙知识渊博,勤奋好学,著述丰硕。其 文受父兄影响颇深,他的散文内容丰富, “汪洋澹泊,深醇温粹”。议论文议古论今, 议论纵横指归于时事,不为空言。他的记叙 文写得纡徐曲折,绕有情致。苏轼称其记叙 文有一唱三叹之声。更突出的是他发展了韩 愈“气盛言宜”的观点,提出了独到的“文 气说”,强调生活体验对创作的重要性。其 散文以其独特的风貌卓然自成一家。世称 “苏文定公”。有《栾城集》传世。
阅读提示:苏辙的“文气论”
苏辙的文气论在我国文学批评史上有一定地位。 虽然“气”看似一种无影无形、玄妙非常的东西, 但在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学批评中,却有着十分重要 的意义。本文所说的“气”,大略是指人的胸襟气 度、识见情趣、学问阅历等。作者认为“文”不过 是“气”的一种表现形式,如果刻意学习写作技法, 决然写不出好文章来——为文之前必先养气,然而 “气可以养而致”,决不是与生俱来,一成不变的。 这些观点阐明了文章风格与人的气质修养之间的关 系,强调了后天实践的重要性,因而具有一定的积 极意义。
〖所乐〗乐意做的事。
〖益治〗进一步钻研。益:更加。
苏辙我还年轻,尚未通晓当官的事 务。先前来京都应试,不是为了谋取区 区的俸禄。偶然得到,也不是我所喜欢 的。然而有幸得到恩赐回家,等待朝廷 的选用,使我能悠闲几年,将进一步钻 研作文之道,并上学习从政的业务。大 尉如果认为我还可以指教,而屈尊给我 以教诲的话,就更使我感到荣幸了。
韩太尉简介
韩太尉,即韩琦,字稚 圭,相州安阳(今河南省安 阳市)人。北宋著名的军事 家、政治家。宋仁宗嘉佑元 年(1056年)封检校太傅, 充枢密使。神宗时作宰相, 封魏国公。勋望极高,与范 仲淹齐名,并称“韩范”。 枢密,枢密使,官名。太尉, 秦朝设的官,掌武事,汉沿 袭之。宋朝的枢密执兵政, 和汉朝的太尉相似,所以称 韩琦为太尉。
难点理解
1.阅读课文,首先要把握作者描写的 对象的特征。文章写太尉,太尉才略 冠天下体现在哪些方面?
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 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
2.作者为何迫切欲见太尉韩琦?
3.从作者对太尉的高度评价可以看 出其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德高望重的 太尉的仰慕之情。
背景介绍
这是苏辙写给韩琦的一封求见信。苏辙考中进 士之后,未得见身居要职、诗文并擅的韩琦,就写 了这封才气横溢的自荐信求见,希望得到韩琦的接 见和提携。当时韩琦身为宰相,敢言敢为,时称贤 相,威望极高,权重一时,为朝廷柱石。写这封请 谒书时,苏辙年方十九,涉世未深、名节未显,怎 样才能说动名满天下的韩琦呢?
太尉执事:我生性喜好写作,对此思考很 深。我以为文章是作者气质、性格的显现,然而 文章不是学了就能写好的,气质却可以通过加强 修养而得到。
〖善养〗善于修养。
〖宏博〗广大。 〖乎〗 于,在。
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 正气”现在看来,他的文章宽厚宏博, 充塞于天地之间,和他的气的大小相 称。
〖豪俊〗豪杰。
读准字音
溢( yì ) 嵩山(sōng ) 华山( huà ) 仓廪( lǐn )
汨没( gǔ ) 宫阙( què )
苑囿( yuàn yòu ) 翰林( hàn) 恃(shì ) 惮(dàn )
华之高( huà) 斗升之禄 ( dǒu )
翻译课文
〖生〗平生,生性。 〖好〗喜欢。
〖之〗指代“为文”,做文章的道理。 〖气〗精神、气质。 〖形〗表现。
〖奇气〗 奇异的气度。
太史公走遍天下,博览四海名山大 川,与燕、赵之间的豪士俊杰交游,所 以他的文章疏朗跌宕,颇有奇伟的气概。
〖充〗充满。 〖中〗 内心。 〖溢〗表现,流露。 〖貌〗外表。 〖动〗 流动。 〖见〗同“现”,显现。
这两位夫子,难道是常常拿着笔写作这样的文 章就成功的吗?这是因为他们的浩气充满在他们 的胸中,流露到他们的形貌之外,发而为之言语, 表现为文章,但自己并不曾觉察到。
太尉的雄才大略称冠天下,天下士民仰仗您而 平安无忧,四方各族惧怕您而不敢发难。您在朝 廷之内如同周公、召公辅佐君王,您在边域就如 同方叔、召虎那样御侮安边。然而苏辙我却还未 曾见到您啊。
〖且夫〗句首发语词,表示下文发议论。
〖何为〗何用,有什么用处。 〖以为〗 认为……而(感到遗憾)
况且,一个人从事学习,如果不立志 在远大的方面,即使学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呢? 我这一次到来,在山,看见了终南、嵩山、 华山的高峻;在水,看见了黄河的深广,在 人,看见了欧阳公;但是,我因为没有拜见 太尉而感到遗憾。
〖决然〗坚决的样子。
〖舍〗舍弃(百氏之书)。
〖去〗离开家乡。
诸子百家的书,虽然无所不读,然而都是 古人的陈迹,不能激发我的志气。我担心因 此而埋没了自己,所以毅然离开了故乡,去 寻求天下的奇闻壮观,以了解天地的广大。
〖想见〗想象。
〖慨然〗 感慨万端地。
〖且〗 而且。
我路过秦、汉故都,纵情观赏了终南 山、华山、嵩山的高峻,北望黄河的奔腾流泻, 深有感触地想起了古代的豪士俊杰。到了京都 汴京,瞻仰了天子宫殿的雄伟,以及国家粮仓、 府库、城池、苑囿的富庶和巨大,这才知道天 下的宏伟和壮丽。
行文思路
作者先阐述自己的文学见解,鲜明地提出 “养气为文”的观点。第二段联系个人实际, 叙述实践自己文学主张的情况,表明增广阅历 可养气的本意。说明自己求见之由是见识豪杰 以养气益文。先顿挫一笔,仍说为学之道,说 “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 ?” 表面上不提求谒, 实际上暗示韩琦就意味着 “博大”。接着用 “于山”、“于水”、“于人”之“已见”衬 托“犹以为未见太尉”,至此,在前文充分蓄 势的基础之上,把太尉摆在了名山大川、文坛 盟主之上,真是把敬仰之情说到极致,把诚恳 之态写到极致了。话说到这份上,韩琦又怎能
干谒诗: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闺意献张水部朱庆余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酬朱庆余 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
聪敏的苏辙没有屈心抑志、奉承阿谀,而是独从 作文之道入手,“更不作喁喁细语,一落笔便纯是一 片奇气” ( 金圣叹 ) ,一路跌宕蓄势,高蹈奇崛,巧妙 地把干谒求进之事纳入文学活动的范围,显得高雅拔 俗,这不能不让韩琦对这位初出茅庐的后生刮目相看。
阅读提示:本文写作特点
本文是一篇书信体散文。在封建社会,文 人上书社会名流表达拜见这种愿望的书信体散 文很多,但像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这样成 为名篇佳作的却寥寥无几。本文之所以能长久 为人传诵,有两个独特之处:一,作者不像一 般拜见者那样在文章中一味的降心辱志,卑词 厚谀,而是表现了一种高雅拔俗的姿态;二, 提出了激发志气、养气为文的文学见解,在中 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和价值。
〖生〗出生。 〖有〗同“又”,表余数。 〖其〗指代自己,译为“我” 〖与游〗结交、往来。 〖邻里乡党〗古时五家为邻,二十五家为 里,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
苏辙我出生已经十九年了。我住在家中时, 所交游的不过是乡间邻里的人,所见到的不过是 几百里之内的事物,没有高山旷野可供攀登观览 以开阔自己的胸襟。
苏 辙
上 枢 密 韩 太 尉 书
学习目标
1 .学习作者高远的志向 , 理解养气与 为文的关系。 2 .学习本文新奇的立意和巧妙的构 思,领略本文"注意在此,而立言在彼" 的精妙。
3 .反复诵读,体会本文疏荡的文气 和跌宕的文势。
作者简介
苏辙 (1039—1112) ,字子由, 自号栾城,有“小苏”之称,四川 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唐宋八 大家之一。苏辙博闻强记,勤奋好 学,少年时即显露出出众的才华。 嘉佑元年,苏辙与父、兄同至汴京, 颇得当时文坛盟主欧阳修的赏识, 次年与苏轼同榜考取进士,名动京 师。苏辙踏上仕途后,在对待王安 石新政等事当中,表现了卓越的政 治才能,但后来因其兄“乌台诗案” 的牵累而屡遭贬谪,晚年在贬官处 许州(今河南许昌)筑室定居,自号 颍滨遗老。“不复与人相见。终日 默坐,如是者几十年。”
第三部分:申述欲见韩琦的愿望(主旨)
1.于山已见终南、嵩、华之高 2.于水已见黄河之大且深 3.于人已见欧阳公宏辩秀伟 4.犹以为未见太尉
﹜
尽天下之大观 (对比)
第四部分:申述自己“生好为文”的初 衷,自明心志
全文以什么为线索?为什么?
全文以“气”为线索而展开。 首段论述文与气的关系,说明养气 为文的重要。其次论述增广阅历对养的 作用。最后点出求见太尉的原因,是为 了扩大交游,丰富阅历以养气。
〖贤人〗 指太尉。 〖光耀〗丰采、神采。 〖自壮〗自强,使自己得到提高。 〖尽〗穷尽,遍览 〖大观〗丰富多彩的景象,这里包括 山川名胜和贤人名流。
所以希望能够亲睹贤人的风采,即 使只听到您一句话也足以使自己志气壮 大。这样就可算是尽览天下的壮观,而 不会有什么遗憾了。
〖通〗 通晓,熟悉。
〖吏事〗为政做官之事。 〖有取〗 求取,谋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