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湾湿地保护与开发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依托莲花湖湿地资源,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的研究》方案

铁岭市新城区实验中学、实验小学《依托莲花湖湿地资源

开发校本课程研究》课题组程雅萍(执笔)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

湿地被人们称为“地球之肾”。铁岭市新城区实验中学、实验小学所在区域的莲花湖湿地是我国重要的人工湿地,对铁岭市的资源、环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05年,慈溪市与全球环境基金会(GEF)达成了建世界级湿地保护区意向,正式投入35万美元第一期项目开发基金;2006年初,慈溪市沿海湿地保护区“生态走廊”工程经过生态规划研究,全面启动。2006年11月1日,在宁波市第二届中国旅游投资洽谈会上,四灶浦湿地休闲农业旅游综合开发正式签约,总投资3亿元,项目占地约1000亩,整个景区以农业观光、休闲垂钓、餐饮住宿等活动为主要功能,建成森林公园区、水上游乐区、绿色生态农庄区、假日度假区及其它服务的假日度假场所。同月,由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开发投资建设的慈溪风电场项目一期工程正式投入建设,占地60余亩,将成为与杭州湾大桥遥相呼应的另一道风景。随着大桥建设的全面竣工,杭州湾湿地上,诸如海盐博物馆、盐浴中心、生存训练营、青少年夏令营基地等将相继呈现……不出几年,杭州湾南岸将现世界级湿地公园,那时芦苇咸草、珍稀候鸟、潮起潮落……将进一步推进慈溪市生态市创建工作的进程。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行动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必修课的形式被纳入到新的学校课程体系。它是一门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紧密贴近学生自身生活与社会生活,由学生自主实践和探索,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全新课程。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别是发挥地区、学校自身优势,因地制宜,设置具有地方特色、又不乏时代特征的课程便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之一。

然而新生事物的出现,机遇与挑战共存。从学校层面上看,如何从课程角度开发、规划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如何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好地体现学校

特色,与校本课程开发相结合,研究不够。从教师层面上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课程标准,只有指导纲要,没有教材,没有教参,没有专职教师。在规定的课时内,如何管理和指导主题实践活动全过程,如何对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方法的指导,让教师步履为艰。从课程设置角度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四个领域如何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综合性学习相结合,许多学校教师认识模糊,感到难以整合,无所适从。尤其是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由于缺乏可以借鉴的经验,在不断的摸索中艰难前行。

杭州湾跨海大桥前沿的海滨农村小学积极应对新形势,充分挖掘“红色资源”、“大桥文化”、“湿地文化”资源,扎实开展富有地方特色和时代风貌的综合实践活动,进行颇有实效的尝试,形成在慈溪市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教育实践品牌。从地方特点、学校特色、适应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出发,以学生自主发展为目标,对构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了初步的探索。

(三)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有“天然水库”、“天然物种库”、“地球之肾”的美称。湿地是濒危鸟类、候鸟以及多种野生动物的繁殖栖息地,调节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绵”,还可以发挥减轻环境污染的功效,向人类提供了多种多样的物产。湿地生态系统、多样的动植物群为教育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对象、材料和试验基地。

保护湿地,开发湿地,是世界各国科学家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杭州市西湖区留下镇中心小学开展了“西溪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活动,注重在文化内涵上的挖掘开发,开展学科综合实践开发,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江苏沙家浜、山东微山湖、上海崇明东滩等不少学校因地制宜,开设“走进湿地”等实践活动,为我们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经验。我们也将在他们成功的基础上,立足杭州湾湿地,开展杭州湾湿地特色的考察研究活动,宣传保护开发杭州湾湿地,为杭州湾湿地的建设做出一份力量。同时通过活动,唤起青少年主动了解和认识杭州湾湿地的浓厚兴趣,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精神品质。

综上所述,崇寿镇中心小学距离杭州湾滩涂仅3公里路程,学区部分学生就生活在杭州湾湿地,根据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设置以“杭州湾湿地保护与开发

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索”研究课题,将更加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湿地、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培养学生收集收集、分析、整理信息,解决问题及欣赏、创造、实践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培养热爱大自然,创建和谐生活的品质。“杭州湾湿地的保护与开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研究课题将更体现学生主体性、合作性、创新性,体现活动的开放性、特色性。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

(一)研究内容:

1、认识湿地

通过科普讲座、课堂教学、举办竞赛、湿地观察等形式,开展湿地保护教育活动,让学生充分了解湿地、了解湿地的功能、保护湿地的重要性。同时认识我们身边的杭州湾湿地。建设杭州湾湿地网站,并向学生开放。

2、探究湿地

成立杭州湾湿地植被、生态、鸟类、鱼类、湿地文化等综合实践活动小组,确定好课题,主动地去了解、探索湿地。

3、宣传湿地

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使湿地保护深入到全校、整个社区,营造一个良好的湿地保护的社会氛围。

4、创新发展

以湿地保护为主题,通过开展湿地征文、保护画(漫画)的创作、摄影比赛、标本制作、板报设计等活动,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预期目标:

通过实地考察湿地景观,引发与湿地保护相关的课题实践活动,初步掌握科学考察、调查、实践研究基本方法;唤起青少年主动了解和认识新事物的浓厚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锻炼独立生活能力,树立团结协作精神,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精神品质。

三、研究过程

(一)研究准备

针对农村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现状,我校课题组老师充分认识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转变思想观念是前提条件,找准切入点,充分挖掘杭州湾湿地课程资源是开展的基础,制订杭州湾湿地保护与开发综合实践活动方案是实施的保证。因此,我们多次商讨,边实验边改进,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准备。

1、走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教师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主体。由于这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国内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又没有固定的教材和参考资料,也没有成功的案例可供参考。所以,我们在课题实施之前首先做好师资培训工作:对课题组教师进行新课程理念的通识培训,举行综合实践活动专题讲座,让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有初步的认识,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目标、内容、实施方式等有个初步的了解,对课程有个比较完整的理解;组织部分骨干教师到杭州西溪湿地的留下镇中心小学、德清下诸湖湿地的二都小学、绍兴镜湖的东浦小学等地实地考察“走进湿地”综合实践活动开展情况,丰富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感性体验;对涉及学科教师进行一般的教科研方法培训,提高教师自身的研究能力;采取教师自愿报名与学校指定相结合的办法,建立学生课题指导教师队伍。

2、成立课程实验组织机构

经过前期三个月的摸索,为了保证杭州湾湿地保护与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验研究的有效开展,与学校整体工作和谐推进,我们发现,学校必须成立专门的综合实践课程实施组织与管理机构。成立了以副校长倪仁国同志为组长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以慈溪市联创办、林业局、环保局、水利局专家,学校周边社区热心教育的企业能人、村镇干部、老教师、老干部为“社区专家指导小组”,以子课题指导教师组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小组”。这样,学校初步形成了教学、教研活动正常开展的秩序,加快了课程实施研究的进度。

3、开发杭州湾湿地特色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重要的一点便是要体现地域性原则,要以当地的乡土特点和条件为基本准则和要求,突出乡土资源的特殊性。

杭州湾湿地是狭义指宁波/慈溪GEF湿地中心。该中心分为自然湿地和工程湿地两大部分。自然湿地位于杭州湾跨海大桥西侧,总面积约43.5平方公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