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建文帝去向的历史语境研究_全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第19卷第2期 2010年4月JOU RNAL OF SICHUAN
Vol 119N o 12 Apr 12010UN IVERSITY FOR N AT IONALITIES n 历史#文化n
明建文帝去向的历史语境研究
全 伟
=摘 要>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在北平以/清君侧0之名举兵,通过/靖难之役0夺取了侄儿朱允炆的帝位,是为明成祖,而建文帝则下落不明。
历来关于建文帝的去向,史书记载各异。
有说/自焚0而死,有说出亡民间了。
自此成为了六百多来年的一桩谜案,使得后世的学者试图从现存史料的各个方面去探寻明建文帝的下落。
=关键词>建文帝;朱棣;靖难之役;自焚;出亡
=中图分类号>K248.1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824(2010)02-0029-04
作者简介:全 伟(1985-)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云南昆明,邮编:650223)
明朝的建文皇帝朱允炆,1398年登基。
1399年,燕王朱棣以/清君侧0之名举兵反抗。
四年后,朱棣夺取皇位,改元/永乐0,为明成祖。
建文帝从此下落不明。
对于建文帝的下落,历来的史书有不同的说法。
有的载建文帝/自焚0而死;
有的载建文帝从火中逃出,改扮僧人,在从亡诸臣护随之下,流落到了民间。
说法各有依据,难以论断。
关于明朝的历史,记载最为详细的是5明史6和5明实录6。
5明史6为清代的张廷玉等人所主编,
5明实录6系明朝时所修。
两者在对记载建文帝的下落一事上有很大的出入,不能达成一致,
或说自焚、或说出亡,
这就使得案件变得更加的复杂与神秘起来。
一、建文帝/自焚0说关于建文帝/自焚0一说,正史上是这样记载的:5明史#惠帝纪6曰:/
(建文)四年六月乙丑,燕兵犯金川门,左都督徐增寿谋内应,诛。
谷王及李景隆叛,纳燕兵,
都城陷,宫中火起,(建文)帝不知所终。
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
0[1]
5明太宗实录6曰:/上(成祖)望见宫中烟起,
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
中使出其尸于火
中,还向上,,壬申,备礼葬建文君,遣官致祭,辍朝三日。
0[2]5明史#方孝儒6中载:/乙丑,金川门启,燕兵入,帝自焚。
0[3]5明史#成祖本纪6中载:
/壬申,葬建文皇帝。
0[4]5明太宗实
录6称朱棣即位后曾对左右近臣说:/朕于宫中遍寻皇考宸翰不可得,
有言建文自焚时,并宝玺皆毁矣。
朕深恸之。
0[2]从以上资料记载可以看出,正史上都是持建文帝/自焚0而死的观点,然而正史上记载的可靠性值得怀疑。
5明太宗实录6是详细记录明成祖一朝的事情的。
众所周知,
明成祖朱棣是把自己的亲侄儿赶下台之后而当上皇帝的,这在正统的封建社会里是违反伦理道德的。
所以在编纂
5明太宗实录6的时候肯定会严禁把一些不利于他本人的事情按其实情写上的。
如果当时对外宣称建文帝没有死,那么这对做梦都想当上皇帝的朱棣是极为不利的。
因为当今皇帝没有死,
便不能有任何人借助任何理由来取而代之,否则就是谋反,众口唾弃的。
所以朱棣只得对外声称建文帝/自焚0而死,便是给了自己一个极好的登基理由。
之所以宣称建文帝是/自焚0而死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双月刊#1986年创刊)2010年4月
的,在当时应该是出于这样的政治目的:一是对外宣称/建文帝0死了之后,而国家不能一日无君,朱棣便可以太祖嫡子的身份和群臣的拥戴继承皇位;二是宣称建文帝死了之后,即使建文帝后来没死,外逃民间以纠集旧臣的力量进行复位,也可以把他定为/假冒之君0进行镇压。
这不能不说是朱棣政治上的高招。
5明史6虽是后来的清朝所编,但由于政治方面的原因,在建文帝之死一事上也出现了两个版本的说法。
一是在清康熙年间修5明史6定稿之际,举国上下都在风传大明朱三太子在各地出现,康熙帝心里清楚这个朱三太子就是明代末帝崇祯帝的儿子,却还是毫不留情的诬以/假冒之罪0而把他杀掉。
这样做既可以断绝那些明朝遗臣遗民的思明之念头,有助于消灭反清复明的力量,又可以巩固清政府入关不久后的统治地位。
所以清朝史官在修5明史6时,就把建文帝的归宿写成/阖宫自焚0而死,借此来说明失国的君主及其子孙后代是不可能隐伏于民间这一道理的,为朱三太子之/假冒0作佐证。
但是,到了乾隆皇帝在位的时候,因清朝的统治已经相当的巩固,所以在乾隆四十二年修改5明史6时,就根据事实,改为死于火中的是马皇后而不是建文帝本人。
从这我们可以更加有理由相信建文帝非/自焚0而死。
从朱棣这方面看,朱棣一登上帝位后,就对建文一朝的大臣实施了残酷的杀戮政策,这似乎又让后人从中看到了一些隐藏的事实真相。
对齐泰、黄子澄、方孝儒恨之入骨的朱棣,对他们实施了/灭十族0的做法,(古来只有/灭九族0之说,可见朱棣对他们是有多么大的怨恨)把朋友、门生也都牵连进去。
还创造了一个/瓜蔓抄0[5]的刑法,诛其族属,及妻女童幼,只要与建文帝有一丝关系的人都不能幸免遇难。
朱棣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既然建文帝已经死了,自己业已登上了皇位,那么完全可以放过建文朝的一些大臣,实施怀柔政策,以此来取得众多大臣们的支持与拥戴,毕竟自己不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
可是朱棣并没有这么做,是不是有朱棣清楚建文帝没有死这一真相的可能呢?笔者认为是有的。
史载燕王登位之初,遇到了极大的阻力,大批高层官员自杀殉难,如御史魏冕、大理丞邹瑾、都给事中龚泰、程颐后裔、汉西副使、撰修5明太祖实录6的程本立、翰林纂修周是修;大批高官外逃,据统计有463人集体逃亡,向朱棣称臣的文臣只有24人,更有甚者,忠于建文帝朱允炆的御史连楹竟效法古人,重演了历史上/荆轲刺秦王0的悲壮一幕。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大臣忠于建文帝,宁愿自杀或遭到残酷屠戮也不愿倒向朱棣的怀抱,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诸大臣知道建文帝并没有/自焚0。
从建文帝方面讲,他也没有自焚的必要。
虽然燕军攻入了南京城,但建文帝并没有到无路可走的地步,完全可以外逃,以纠集各地方的力量以图复位。
朱棣虽然夺取了皇位,但在儒家思想占绝对统治地位的中国,这种做法是/纂位0、/大逆不道0之举,是要受到广大群臣的唾弃和谩骂的,也是不得民心的。
所以朱棣的帝位在当时是不稳固的。
而建文帝虽说丢掉了皇位,但只要外逃出来,以正统的皇位继承人的身份号召各地的其他叔父亲王和驻守边疆的将士以对抗朱棣的燕军,还是很有战斗力和影响力的。
事实上,关于建文帝/自焚0之说,史书上的记载是不明确的:首先,建文帝的陵寝在哪里无人知晓。
史书上没有关于建文帝陵寝所在地的记载,后人也难以从中考证。
5明史#王景传6中载,明成祖询问礼部侍郎王景,葬建文帝应该用什么礼仪。
王景回答:/宜用天子礼。
0明成祖/从之0。
后来的成祖陵墓碑文上也说,对建文帝/备天子礼殓葬0。
但既然对建文帝实行了天子礼以安葬,而为何史书上却又只字不提陵寝的所在地呢?到了明崇祯末年的时候,有人上书,请祭祀建文帝,可崇祯帝很无奈的对群臣说:/建文无陵,从何处祭?0可见正史上记载的以天子礼葬建文帝,纯属无稽之谈。
其次,5明实录6中载,明成祖/备礼葬建文君,遣官致祭,辍朝三日。
0而辍朝三日则是朝廷对王公以下大臣丧葬事的礼制,明显的不能用作/天子礼0,这就与5明史6中的记载发生了冲突。
第三,在清乾隆四十二年修改5明史6时,对于以前记载建文帝/阖宫自焚0的说法进行了修改,/棣遣中使出后尸于火,诡言帝尸。
越八月壬申,用学士王景言,备礼葬之。
0这说明了建文帝实非被火烧死。
其四,朱棣派亲信大臣胡濙在国内查了14年,直到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胡濙才回到朝廷。
当他得知朱棣因亲征阿鲁台出至宣府(今河北省宜化市)时,立即驰赴宣府,赶到时己是深夜,/(永乐)帝已就寝,闻濙至,急起召入。
濙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出。
0[6]可见胡濙应该是查到了建文帝的下落,急着要第一时间告知给朱棣;同时又派郑和前后七次下西洋,大规模的行动不为贸易和其他的官方目的,
第19卷第2期全伟:明建文帝去向的历史语境研究其主要原因应该就是为寻访建文帝的下落。
以上种种皆可说明,明建文帝没有/自焚0而死。
二、建文帝/出亡0说
既然建文帝不是在宫中自焚而死,那其结果应该就是从南京城里外逃出来了。
关于这一说法,可从正史上的记载看出一二:5明史#恭闵帝本纪6记载:燕王入金川门的当天,/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
或云帝由地道出亡。
0[7]5明史#郑和传6说:/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
0[8]5明史#程济传6说:/金川门启,济亡去,或曰帝乃为僧出亡。
0[9]5明史#张紞传6说: /世传燕师入京,紞即自经死,严震直奉使至云南遇建文君,悲怆吞金死,考诸国史,非其实也。
0[10]5明史#牛景先传6说:/世相传有河西补锅匠之类,金川门启,帝亡去,济从之,莫知所终。
0[11]5明史#姚广孝传6中说:/问所欲言,广孝曰:-僧溥洽系久,愿赦之。
.溥洽者,建文帝主录僧也。
初,帝入南京,有言建文帝为僧遁去,溥洽知状,或言匿溥洽所。
帝乃以他事禁溥洽。
而命给事中胡濙等遍物色建文帝,久之不可得。
溥洽坐系十余年。
至是,帝以广孝言,即命出之。
0[12]5明史#胡濙传6中称:/惠帝之崩于火,或言遁去,诸旧臣多从者,帝疑之。
0[6]以上记载都涉及到了建文帝在城破时,宫中起火,去向不明。
对于出亡这样的记载,其可信度应该是有的。
5明史6系清代所修,两个朝代相隔的年数不是很久远,相关方面的资料还是比较充足的。
虽然朱棣登上帝位后对建文一朝的大量史料进行烧毁和纂改,与建文帝有牵连的人和物进行杀戮和破坏,但是要想把建文一朝的事情抹去的一干二净还是办不到的,多多少少会有一些当时的记录保存下来。
这就为清修史书提供了线索。
历代的官修史书大多都继承了/春秋笔法0,对尊者善、贤者善、亲者善,极力省去对其不利的一些事情,虽说有很多的记载是不能完全相信的,但清代所编5明史6已与当朝没有很大的利害关系了,它没有什么很多的地方可以忌讳的,对其前代一些不该记述的事件或记述不准确的事情让其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也是完全行得通的。
再有一种是后代编修史书的人对建文皇帝表示很大的同情和惋惜。
建文皇帝自失去帝位后,随之年号被取消,正统的继承人地位也得到了全盘否定,与之有关的人和物也受到了残酷的人身迫害和打压排斥。
建文的年号迟至1595年10月才被万历皇帝恢复。
到了1736年9月当乾隆帝(1736-1796年在位)封建文帝为/恭愍惠帝0时,他的皇帝地位才完全得到恢复。
这就使得当时的史书编修者更加的认真和好奇,要对明初这一重大事件的前因后果探出个究竟来,为其不失政却失位的悲情帝王讨回一个公道。
在这一思想的驱使和在编修史书的过程中,肯定会有大量关于建文帝的资料被发掘出来。
所以5明史6上记载建文帝的出亡是可靠的。
对建文帝出亡记载最为详细的莫不过于清代的谷应泰,他在5明史纪事本末#建文逊国6篇对建文帝出亡的记载是这样的:/建文四年夏六月乙五,帝知金川门失守,长吁,东西走,欲自杀。
翰林院编修程济曰:-不如出亡.。
少监王钺跪进曰:-昔高帝升遐时,有遗箧,曰:临大难,当发。
谨收藏奉先殿之左。
.群臣齐言:-急出之!.俄而弃一红箧至,四周俱以铁,二锁亦灌铁。
帝见而大勃,急命举火焚大内。
皇后马氏赴火死。
程济碎箧,得度碟三张,一名应文,一名应能,一名应贤。
架装、帽、鞋、剃刀俱备,白金十锭。
朱书箧内:-应文从鬼门出,余从水关御沟而行,薄慕,会于神乐观之西房。
.帝曰:-数也!.程济为帝祝发,吴王教授杨应能愿祝发随亡。
监察御史叶希贤毅然曰:-臣名贤,应贤无疑。
.亦祝发。
各易衣披煤。
在殿凡五六十人,痛哭扑地,俱矢随亡。
帝曰:-多人不能无生徉失,有等任事著名,势必穷话;有等妻子在任,心必萦系,宜各从便。
.御史甘凤韶曰:-愿以死报陛下!.帝麾诸臣,大勃,引去若干人。
九人从帝至鬼门,而一舟抽岸,为神乐观道士王昇,见帝,叩头称万岁,曰-臣因知陛下之来也。
畴昔高皇帝见梦,令臣至此耳!.乃乘舟至太平门,导至观,已薄暮矣。
俄而杨应能、叶希贤等十三人同至。
0[13]谷应泰的这个记载非常的生动逼真,让很多后来的学者甚至怀疑其中的真实性。
在这里,谷应泰对建文帝出亡的细节描述肯定是有夸张之处,但大体上应该也是有其事实依据性的。
后人由于没有很有力的证据来反驳,所以认为其记载还是有很大的真实性。
朱元璋是个极其聪明的人,看事情是看的比较远的。
当年他大肆杀戮开国功臣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给皇孙朱允炆继位后扫清障碍,怕年纪轻轻的皇帝镇不住这一班众多手握兵权和朝中大权的功臣。
既然朱元璋能看到这个方面,那他应该也能看到被他分封在各地的儿子会在他离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双月刊#1986年创刊)2010年4月
去后对侄儿当政肯定是会能造成严重地威胁的。
史载有一次朱元璋对朱允炆说到:/我把诸王分封到边疆护守,抵抗蒙元的残余势力;把朝中的其他一些大事也安排好,到时给你一个太平皇上当当。
0朱允炆听了之后,不但高兴不起来还反问祖父朱元璋:/虏不靖,诸王御之,诸王若不靖,谁去防御呢?!0[14]朱元璋听了后无言以对。
随后询问朱允炆该怎么办,朱允炆答道:/以德怀之,以礼制之,不可则削其地,又不可则废其人,又甚则举兵伐之。
0[14]朱元璋听后非常的满意。
试想以朱元璋之精明,况且又得到了皇孙的提醒,朱元璋对其分封的诸王日益膨胀的势力是不会视而不见的。
他肯定得在自己去世前给皇孙朱允炆安排条后路,以免在真正遇到诸王/若不靖0的时候,可以逃离出去,保全性命。
史载朱允炆是化装成僧人逃离出南京城,笔者认为是有可能的。
当年朱元璋就是从僧人做起继而当上皇帝的,他首先会想到,化装成僧人一般是很难被人认出来的,可以很容易的逃脱搜查人员的搜查。
再者在大明朝,寺院的地位是比较高的,而各地又有众多的寺院,只要有度牒的僧人能证明自己的身份,其吃、穿、住等等都是不用愁的。
从逃离的路线上看,朱元璋也是煞费苦心的。
他指定的路线是让朱允炆等人从/鬼门0出(鬼门即暗道),直达南京城外的河流,继而可以很轻易的乘船逃脱。
安排这样好的一个路线让人真得不佩服朱元璋的聪明,但后世的一些学者对此路线是颇持怀疑态度的。
幸好该路线的遗址在当代有了发现。
据5武当6杂志1998年第9期转载称5新民晚报6:/南京古城发现墙中墙,明朝皇帝朱允炆失踪悬案有新证。
0文中说,在小城墙外大城墙内发现一个宽1.7米,高2.5米的隧道。
有一些学者称这条隧道应该就是当年建文帝出亡时所用的。
建文皇帝逃离南京城之后最终会去向何方呢?关于这个问题应该是建文帝失踪之谜案中困扰后世学者们最大的难点了。
有的地方志记载说建文帝流落到了西南,曾在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建文帝准备结束在外飘泊的生活而决意东归时,他赋诗抒发了自己的心情:/牢落西南四十秋,萧萧白发已盈头。
乾冲有恨家何在?江汉无情水自流。
长乐宫中云气敬,朝元阁上雨声收。
新蒲细柳年年缘,野老吞声哭未休。
0;有的地方志说建文帝出亡后来到了云南地区,投奔了当时的沐氏家族,尔后在今天的云南省武定县狮子山正续禅寺出家,现在的寺中还存有一首诗这样写道:/僧为帝,帝亦为僧,数十载衣钵相传,正觉依然皇觉旧;叔负侄,侄不负叔,八千里芒鞋徒步,狮山更比燕山高。
0关于这样描写建文皇帝在西南隐遁的诗句还有很多,由于当时情形的特殊和年代的久远,我们已无从考证建文帝是否真正来到了今天的西南地区。
但通过以上种种的史料分析可以表明:明建文皇帝朱允炆非/自焚0而死,而是出亡了。
至于出亡后所到的具体区域和地点,还得寄希望于以后有更多的史料和考古资料来进一步证明!
参考文献
[1]明史#惠帝纪[Z].
[2]明太宗实录[Z].
[3]明史#方孝儒传[Z].
[4]明史#成祖本纪[Z].
[5]文翔凤.南极篇四库[A].四库禁毁书丛刊[Z].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6]明史#胡濙传[Z].
[7]明史#恭闵帝本纪[Z].
[8]明史#郑和传[Z].
[9]明史#程济传[Z].
[10]明史#张紞传[Z].
[11]明史#牛景先传[Z].
[12]明史#姚广孝传[Z].
[13]谷应泰:明史记事本末[M].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14]尹守衡.明史窃:卷三[Z].
[责任编辑:林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