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看山不喜平——记叙文的情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似看山不喜平——记叙文的情节

教学目标:

1.通过系统学习,掌握记叙文情节特点;

2.学习掌握情节曲折的写法;

3.在训练中提升解题能力。

重点:积累复习语文基础知识。

难点:通过启发性练习,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课程导入】

分析小说《猎狮》的情节特点。

伊丽薇娜的弟弟佛来特伴着她的丈夫巴布尔去非洲打猎。不久,她在家里接获弟弟的电报:“巴布尔猎狮身死——佛来特”。伊丽薇娜蜚不自胜,回电给弟弟:“运其尸回家。”三周后从非洲运回一个大包裹,里面是一具狮尸。她又赶发一个电报:“狮收到。弟误,请寄巴布尔尸。”很快,又收到非洲回电:“无误。巴布尔在狮腹内。”

分析:

事件叙述有波澜就是要求作文要有起伏、有曲折和变化。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的曲折变化一方面是由生活在本身决定的。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人的经历和事件的经过都不是单一平淡、直线发展的,而是错综复杂,充满矛盾和对立的。文章要再现生活,就应根据实际情况,写得迂回曲折、富于变化,才能更好地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使文章内容丰富。另一方面也是引人入胜的需要。平铺直叙、一览无余的文章难免单调、乏味,人们更爱欣赏“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文章有张有弛、有动有静、跌宕起伏、波澜曲折才会引起阅读兴趣。永远的紧张会把人疲劳死,永远的松弛也会使人生闷。然而有些生活底子很厚的人为什么写出来的东西仍然一平如水呢?原因就在于他用笔均匀,没有运用一些写作技巧,如利用事件本身的曲折性,利用记叙顺序、详写略写交错运用以及巧设悬念、欲扬先抑等。

【设置悬念法】

所谓“悬念”,是引起读者急切期待心理的一种表现手法。设置悬念,就是暂时不把情节发展的“底”让读者知道,使读者产生强烈的期待心理,从而吸引读者往下看。

巧设悬念,可以使文章兴波澜,生变化。铺陈得当,释悬精妙,会产生一种虽峰回路转,却终于恍然大悟或释然长叹的感觉。在写作中常犯的毛病是由于匆忙揭开谜底而弄巧成拙,起不到设悬的效果,而且大部分学生运用的只限于倒叙设悬,行文套路相似,如出一辙。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原来,这里有一个“巧设悬念”的“巧”字要引起大家的注意。所谓“巧”,首先是叙写的结果要在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即合乎情理;其次,“巧”体现在叙写的内容要与悬念紧密相关,要能丝丝入扣,不枝不蔓;再次,是叙写的过程中,要把与悬念有关的内容写充实,然后才接触悬念点,即运用蓄势;还有就是叙写的过程中,要把与悬念有关的内容写充实,然后才接触悬念点,即运用蓄势,最好能使结局突转,产生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此外,设悬方式要多样,行文结构,物件,情境,声、色等都可以设悬。

悬念大师希区柯克对悬念的经典诠释:“如果你要表现一群人围着一张桌子玩牌,然后突然一声爆炸,那么你便只能拍到一个十分呆板的炸后一惊的场面。另一方面,虽然你是表现这同一场面,

但是在打牌开始之前,先表现桌子下面的定时炸弹,那么你就造成了悬念,并牵动观众的心。”如果作者能在记叙类作文中巧妙地设计出扣人心弦的悬念,就可以使读者产生追根究底的阅读冲动,收到“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神奇的构思效果。

如“先闻其声后见其人”,先写结局后叙过程,先写问题(事件)暂后交代为什么(背景介绍),或者借助间接描写,或“犹抱琵琶半遮面”,等等,就会让读者产生一种非看下去不可的强烈冲动,从而获得引人入胜的效果。

构成文章悬念的技巧一般为“起悬――垫悬――释悬”。

示例:

只借一美元

一位富豪走进一家银行,来到贷款部前,举止得体地坐下来。

“先生,您有什么事需要我们服务吗?”贷款部经理一边打量着来者,一边热情地问道。

“我想借点钱!”富豪回答。

“可以,您想借多少呢?”

“一美元。”

“一美元?只借一美元?”贷款部经理惊诧地看着他。

“是的,我只需要借一美元。可以吗?”

“当然,只要有担保,借多少都是可以的。”经理彬彬有礼地说。

(续写,尽量实现情节的突转。)

···········

“好吧。”那人从皮包里取出一沓股票、债券放在桌上:“这些票据做担保可以吗?”

经理清点之后说:“先生,总共50万美元,做担保足够了。不过……先生,您真的只借一美元吗?

“是的。”富豪不动声色地回答。

经理干脆地说:“好吧,请办理手续。年息6%,只要您付出6%的利息,一年后我们便把这50万美元的股票、债券都还给您。”

“谢谢!”富豪办完手续后,从容离去。

一直在一旁观望的银行行长怎么也不明白,一个拥有50万美元的人,怎么会跑到银行来借一美元呢?于是,他追了上去,大惑不解地问这位富豪:“对不起,先生,我想问您一个问题。这实在弄不懂,您拥有50万美元的家当,为什么还要借一美元呢?”

“好吧,我可以把实情告诉你,我到这里来办事,需要一段时间,随身携带这些有价票据很不安全。这曾到过几家金库,想租他们的保险箱,但租金都很昂贵。我知道贵行的保安很好,所以就将这些票据以担保的形式寄存在贵行。况且借款利息很便宜,一年只要支付6美分……”

行长恍然大悟:有头脑又有金钱的人是幸运的,他们能用头脑支配金钱;而只有金钱没有头脑的人则是不幸的,因为他们的头脑被金钱所支配。

经商斗智,善谋者胜。

为下列短文设计一个结尾:

又要迟到了!又要面对老师那严厉的目光,当然,“交待”迟到的原因是必不可少的。闹钟坏了?不行,太老套了;自行车出毛病了?不行,中午放学时被他遇上准会“露馅”;上学途中匆匆忙忙扭伤了脚?……脚步不知不觉慢了下来,做出一瘸一拐的样子,不行!上次小明用这一招,一眼被他识穿……

我好像已经听到了老师的责问,已经看见了同学们那一双双暗笑的眼。唉,都怪自己贪睡,这下可好?

【情节突转法】

记叙事件时,顺着一个方向铺陈渲染,把读者的注意力和情感愿望吸引到这个方向发展的一种可能性上去,层层推向高潮;达到顶点时,笔锋陡然一转,通过另一种结局的突然揭晓,掀起波澜,使读者对事件意义的理解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南宋词人姜夔在说到写文章时曾有这样的话:“波澜开合,如在江湖中,一波未平,一波已作。”此话极其形象地说明了文章要曲折多姿。莫泊桑的小说《项链》,以项链为线索展开情节: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发现项链是假的——前一矛盾的解决预示新的冲突,直至最后发展到高潮。开头写主人公玛蒂尔德由于对奢华的追求而想借项链,这是一波;借到项链后陶醉于“幸福的云雾里”,又是一波;丢失项链,再一波;赔项链,还债务,最后发现项链是假的,行文波澜起伏,不断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牛耶?鼠耶?

送礼的人都走了,牛书记像往常一样,兴奋地欣赏着礼品。

“嘿嘿,这是什么?”他怀着极大的兴趣拿起纸筒展开,啊,是一幅国画!牛书记高兴极了!因为他姓牛,而画的又是一头“孺子牛”,赞誉之意,跃然纸上。

不过,作画者似乎功底不够,把牛画得有点像鼠,突然……

一只猫窜了出来,直扑那幅国画……

情节突转法示例:

爱让我抬起头

不要为面子而丢失了心灵深处最真实的东西。——题记

进入重点中学,时间才漫过几天,腾飞就失落了。

他选择了沉默。不,是他只能选择沉默。

像往常一样,同学们三五成群地奔向校门口迎接父母,而他却一直低头不语举步徘徊。他胆怯地看看校门口,然后深深吸了一口气,就开始向餐厅奔跑。

“喂!那位是叫你的吧!”一位同学对他说。他的心紧张起来,慢慢抬起头。

只见,一位身着西服的中年男子正向他招手,那个人的身边是一辆黑色的轿车,阳光下显得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