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发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白细胞介素-1 (Interleukin-1, IL-1)
单核-巨噬细胞、内皮细胞、星状细胞、 肿瘤细胞产生 多肽,分子量小 不耐热( 70 C ,30 min灭活)
支持依据: ①微电泳法: 提纯IL-1 POAH
热敏神经元放电频率↓ 散热↓ T↑ 冷敏神经元放电频率↑ 产热↑
②IL-1给鼠、兔iv 小剂量 大剂量
巨噬细胞类:巨噬细胞,单核细胞,肝星 状细胞
肿瘤细胞类:白血病细胞、何杰金病瘤细 胞
其它:内皮细胞,淋巴细胞,神经胶质 细胞等
第一种方式 (在上皮细胞和内皮细胞) 发热激活物中的脂多糖(LPS) 血清中的LPS结合蛋白(LBP) 可溶性CD14 LPS--sCD14复合物 作用于受体 激活细胞 产生EP
四 发热经过(时相)
1.体温上升期 2.高温持续期 3.体温下降期
❖ 体温上升期 (Effervescence Period )
特点:产热,散热,产热散热,体温上升 表现: 畏寒、寒战、皮白、鸡皮
调定 点
调定 点
上升期
❖ 高热持续期(Persistent Febrile Period )
特点: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上平衡 表现:自觉酷热,皮干、口渴
发热 单相热 双相热
③ET引起的发热中,循环内也有大量IL-1
❖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
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分泌
小分子蛋白质 不耐热、70。C、30min
支持依据:
①TNF iv ② 一般剂量
大剂量 ③脑室内注射
发热,可被布洛芬阻断 单相热 双相热 发热,并伴有PGE↑
抑制炎症反应。 2.物理降温 高热危急时,可采用冰块、醇浴等降温。
本章重点
掌握发热、过热、发热激活物、外生致 热原、内生致热原的概念
掌握发热激活物的种类、EP的种类、发 热中枢调节介质种类
掌握发热发病的基本环节
熟悉产EP细胞种类
熟悉发热的时相及热代谢特点、熟悉发 热时物质代谢特点及机体机能变化特点
了解发热的处理原则
(三)中枢发热介质 1.正调节介质: (1)前列腺素E(PGE) (2)Na+/Ca2+比值增加 (3)环磷酸腺苷(cAMP) (4)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素(CRH) (5)一氧化氮(NO)
2.负调节介质: (1)精氨酸加压素(AVP) (2)黑素细胞刺激素(α—MSH)(最
强的解热物) (3)脂皮质蛋白—1(Lipcortin-1)
负调节中枢-腹中膈(VSA), 中杏仁核(MAN)等。
次级中枢:延髓、脊髓 整合作用
大脑皮层:
行为调节
T>37℃
调37定℃点
POAH
T<37℃
散热 产热
产热 散热
体温正常
调定点 学说
体温升高
(Elevated temperature)
生理性体温
体 温 升 高 病理性体温
(>0.5 C)
发热 (Fever) (体温=调定点)
第二种方式: (在单核细胞或巨噬细胞) LPS--LBP--mCD14复合物 激活细胞 LPS 跨膜蛋白(toll like receptor, TLR)
信息导入细胞内
激活核转录因子
启动细胞因子的基因表达 合成内生致热原
3. EP种类:(1)IL-1
(2)TNF (3)IFN
(4)IL-6
(5)其它
热限(febrile ceiling):
发热时体温升高被限制在一个特定范
围以下的现象称之。
三 发热机制
外致热原
体温↑(发热)
体内产物
产热↑
散热↓
产EP细胞 Eps
骨骼肌紧张、 寒战
皮肤血管收缩
运动神经
交感神经 调定点↑
体温调 节中枢:
PGE、Na+/Ca2+、 cAMP、 CRH、NO
AVP、α-MSH、Lipcortin-1

发热
感染性 发热
由病原微生 物引起
50-60%
非感染性 发热
由病原微生物 以外因素引起
(二)内生致热原( endgenous pyrogen ,EP) 1. 概念:产EP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
产生和释放的并能引起机体体温升高的物质。
是一组不耐热的具有致热活性的小分子蛋白质。
2. 产EP细胞:
鱼鳞病
热型:
① 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一天内波 动<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等。
② 弛张热:体温高达39℃以上,但一天以内波 动很大,达到2℃。常见于风湿热、败血症、脓毒 血症、肝脓肿等。
③间歇热:发热与无热交替出现,有隔日发热, 隔2日发热。主要见于疟疾(间日疟、三日疟), 也可见于肾盂肾炎。
调定点 调定点
持续期
❖ 体温下降期(Defervescence Period)
特点:散热,产热,产热散热,体温回降 表现:出汗多
调定 点
调定 点
下降期
五 发热时机体 代谢与功能的改变
(一)物质代谢的改变
特点:三大营养素分解代谢加强
1.糖代谢
糖分解代谢↑,糖元贮备↓ ,乳酸↑
2.脂肪代谢
脂肪分解↑ ,脂肪贮备↓,酮症、消瘦
心率过快心输出量 ,心脏负担加重
呼吸系统 (Respiratory System)
血温、酸性代谢产物 呼吸中枢 兴奋 呼吸加深加快 散热
消化系统 (Digestive System)
副交感抑制 消化液分泌↓ ,消化酶↓ 胃肠蠕动↓
食欲↓、腹胀、便秘
六 发热生物学意义及 处理原则
(一)生物学意义: 1.有利:提高机体抗病能力,热疗, 急性期反应等。 2.不利:高热和长期持续发热
体温
产EP 细胞
体温 调定点
EP

下丘脑体温 调节中枢
❖经血脑屏障直接进入
(Direct Entry through Blood-Brain Barrier)
❖通过刺激迷走神经
(Via Stimulation of Vagus Nerve)
❖通过下丘脑终板血管器
(Via Organum Vasculosum Laminae Terminalis, OVLT)
④不规则热:主要见于结核、风湿热、瘤性发 热等。
二 发热原因
(一)发热激活物
(Pyrogenic activator)
1.概念:能激活体内产EP细胞产生和释放 EP的物质。
2.种类:(Category)
发热激活物
外致热原
体内产物
细 菌
病 毒
真 菌
螺 旋 体
疟 原 虫
Ag
类尿 固酸
Ab 醇 盐

3.蛋白质代谢
蛋白质分解↑,负氮平衡
4.水、盐及维生素代谢
体温上升期:尿量 体温下降期:脱水
(二)生理功能改变
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
兴奋性
小儿热惊厥
源自文库
循环系统 (Circulatory System)
血温刺激窦房结
交感‐肾上腺髓 质系统兴奋
心率 ,心肌收缩力
心输出量
发热 fever
一 、概述 二、原因 三、发热的机制 四、发热的时相 五、发热时机体代谢与功能的改变 六、发热生物学意义及处理原则
一概述
正常体温
口腔:36.7℃~37.7℃
腋窝:36℃~37.4℃
直肠 :36.9℃~37.9℃
生理波动
性别差异
体温调节中枢:
正调节中枢-视前区下丘脑前部等 (preoptic anterior hypothalamus, POAH)
❖干扰素(Interferon, IFN)
白细胞产生
❖白细胞介素-6 (Interleukin-6, IL-6 )
单核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分泌
❖其他
白介素2(IL-2) 、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 ( MIP-1 )、睫状神经营养因子( CNTF )、IL-8、内皮 素等,尚缺乏系统研究
发热 激活物
过热(Hyperthermia) (体温 > 调定点)
概念
发热:由于致热原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 起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0.5 ゜C ) 体温升高=调定点水平体温不超过41゜C
过热 hyperthermia: 调节中枢受损、 散热降低、产热增加 调定点不上移 体温被动升高 体温升高>调定点水平 体温可超过41゜C
(四)合理选择解热措施 1、可针对下列三个 环节来采取措施解热。 ⑴干扰或阻止EP合成和释放; ⑵阻碍或对抗EP对体温调节中枢的作用; ⑶阻断中枢发热介质的合成。
临床上采用化学解热药和类固醇解热药(激素),比如: 水杨酸盐: ⑴作用于POAH区及其附近,以某种方式使中枢神经
元机能复原; ⑵阻断PGE的合成。 糖皮质激素: ⑴抑制EP细胞合成和释放EPs; ⑵抑制免疫反应;⑶
(二)处理原则:
(一)原发病的治疗
(二) 一般性发热不急于解热, 合理护理 对高热或持久发热的病人,要注意: 1、水盐代谢,补充水分,防止脱水; 2、保证充足易消化食物,包括维生素; 3、监护心血管功能,防休克的发生。
(三)下列情况应及时解热: 1、体温>40℃以上,症状明显; 2、心脏病患者; 3、妊娠妇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