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粒载药系统的制备及其性能的研究

合集下载

中空二氧化硅纳米粒的制备及其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空二氧化硅纳米粒的制备及其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空二氧化硅纳米粒的制备及其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的开题报告1. 研究背景纳米粒作为一种新型的药物载体,在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研究。

其中,中空二氧化硅纳米粒(Hollow silica nanoparticles,HSN)具有高的稳定性、较大的比表面积、可调控的孔径大小、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等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特别是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

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制备中空二氧化硅纳米粒,并探究其在药物载体中的应用。

3. 研究内容3.1 制备中空二氧化硅纳米粒将硅烷(SiH4)和乙烯基乙二醇(EG)作为前体,在适宜条件下,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中空二氧化硅纳米粒。

同时,通过在溶胶的过程中添加氨水(NH3)等碱性物质,并采用控制温度和反应时间等手段,在溶胶过程中构建出中空结构。

3.2 中空二氧化硅纳米粒的表征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动态光散射仪(DLS)等手段对制备的中空二氧化硅纳米粒进行形貌、粒径、表面电荷和半径等方面的表征,以验证其制备成功,并确定其生物相容性。

3.3 中空二氧化硅纳米粒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将小分子药物如氟达拉滨等药物,通过物理吸附和化学结合等方式,载入中空二氧化硅纳米粒中,制备出药物-纳米粒复合物。

并通过溶解度测定、释放动力学研究以及细胞内毒性实验等方法,探究药物在中空二氧化硅纳米粒中的包藏和控制释放,以及药物-纳米粒复合物的生物毒性和治疗效果。

4. 研究意义本研究可以为药物载体的设计和研究提供新思路,突破传统药物载体的局限性。

同时,中空二氧化硅纳米粒具有可控的孔径结构,在药物的包藏和释放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聚丙烯酸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应用研究概述

聚丙烯酸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应用研究概述

聚丙烯酸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应用研究概述聚丙烯酸纳米粒子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潜力的纳米材料。

本文将就聚丙烯酸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特性及其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进行概述。

一、聚丙烯酸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聚丙烯酸纳米粒子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制备,下面将介绍两种常见的制备方法:1. 原位聚合法:这种方法是将丙烯酸单体与适量的交联剂和引发剂溶解在水中,然后通过加热、超声或辐射等方式引发聚合反应,形成聚丙烯酸纳米粒子。

该方法制备的聚丙烯酸纳米粒子具有较好的分散性和稳定性,适用于制备纳米固体乳液或纳米凝胶等。

2. 聚乙二醇包覆法:这种方法是将聚丙烯酸制备成纳米颗粒后,通过表面包覆聚乙二醇(PEG)来提高其分散性和生物相容性。

首先,通过乳液聚合或微乳液聚合的方法得到聚丙烯酸纳米粒子,然后利用聚乙二醇与其表面发生化学反应或物理吸附的方式将聚乙二醇包覆在纳米粒子表面。

二、聚丙烯酸纳米粒子的特性聚丙烯酸纳米粒子具有许多独特的特性,使其在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以下是聚丙烯酸纳米粒子的主要特性:1. 尺寸可调控:聚丙烯酸纳米粒子的尺寸可以根据制备方法进行调控,一般在10-200纳米之间。

不同尺寸的纳米粒子在药物传递、生物标记、催化等领域具有不同的应用潜力。

2. 超高比表面积:纳米粒子相较于传统材料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这使得聚丙烯酸纳米粒子具有更高的载药量和催化活性,适用于制备高效的药物传递系统和催化剂。

3. 生物相容性:由于聚丙烯酸纳米粒子可通过表面包覆等方式提高其生物相容性,使其在生物医学领域中应用广泛。

例如,聚丙烯酸纳米粒子可用于制备纳米药物载体、生物传感器和组织工程等。

4. 表面功能化:聚丙烯酸纳米粒子的表面可通过改性实现功能化,例如引入特定的官能团,使其具有特殊的性质和功能。

这使得聚丙烯酸纳米粒子在生物检测、化妆品、环境治理等领域中展现出广泛应用前景。

三、聚丙烯酸纳米粒子的应用研究概述1. 药物传递系统:聚丙烯酸纳米粒子可用作药物的载体,通过控制纳米粒子表面的功能化官能团、尺寸和形态等参数,实现药物的靶向输送、缓释和增强疗效。

壳聚糖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在药物递送中的应用潜力探讨

壳聚糖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在药物递送中的应用潜力探讨

壳聚糖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在药物递送中的应用潜力探讨引言:药物递送系统是一种能够将药物精确释放到靶位点的技术,可以提高药物疗效,并减少不良反应。

壳聚糖纳米颗粒作为一种新兴的药物递送载体,在医药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探讨壳聚糖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以及其在药物递送中的应用潜力。

一、壳聚糖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壳聚糖具有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和多功能修饰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药物递送系统中。

制备壳聚糖纳米颗粒一般有三种方法:离子凝胶法、乳化法和共沉淀法。

离子凝胶法是将壳聚糖和药物通过化学或物理作用相互结合,制备成纳米颗粒。

该方法简单易行,能够保持药物的活性,但颗粒大小分布较宽。

乳化法是利用乳化剂将壳聚糖和药物悬浮于油相中,经过乳化、沉淀和去溶剂等步骤制备纳米颗粒。

这种方法能够控制颗粒大小,但药物的活性易受到乳化过程的影响。

共沉淀法通过化学反应使壳聚糖溶解于溶液中,再加入药物后通过化学交联或沉淀使壳聚糖形成纳米颗粒。

该方法制备的颗粒大小均一,但药物的稳定性需考虑。

二、壳聚糖纳米颗粒在药物递送中的应用壳聚糖纳米颗粒具有较高的稳定性、生物可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药物递送载体。

其应用潜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肿瘤治疗壳聚糖纳米颗粒在肿瘤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

通过修饰纳米颗粒表面的靶向配体,可以使药物精准地释放到肿瘤细胞内,提高治疗效果。

此外,由于壳聚糖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纳米颗粒可以在体内稳定循环,并逐渐降解释放药物,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2. 注射给药壳聚糖纳米颗粒可以通过静脉注射等方式给药,有效地提高药物在体内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

由于壳聚糖纳米颗粒具有较小的颗粒大小和较大的比表面积,可以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渗透性,加快药物的吸收速度。

3. 控释系统壳聚糖纳米颗粒可以根据不同药物的需求,设计成不同的控释系统。

包括静态控释系统、动态控释系统和受刺激控释系统等。

这些控释系统能够根据体内环境的变化,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和释放时间,增加药物在体内的停留时间,从而提高药物疗效。

新型载药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应用

新型载药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应用

新型载药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应用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药物治疗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于高效、低毒的治疗需求。

因此,新型的药物载体——纳米颗粒逐渐成为了研究热点。

利用纳米颗粒作为药物载体,具有药物负载量高、治疗效果稳定持久、低毒副作用等优势。

本文将介绍新型载药纳米颗粒的制备和应用。

一、纳米颗粒的制备纳米颗粒是一种尺寸在1-100纳米范围内的粒子,其中药物可以被装载在这些纳米颗粒的载体中,以达到治疗目的。

纳米颗粒的制备可以通过物理、化学、生物方法等多种方式实现。

1. 物理方法物理方法包括溶剂沉淀、超声辐照、喷雾干燥、微乳液等等。

其中,微乳液制备法是效果比较好的一种方式。

微乳液是一种均相混合物,是由表面活性剂、油和水三者组成。

在微乳液制备纳米颗粒时,药物和载体分别在水相和油相中分别被溶解和分散,然后进行乳化反应,使用更换水相、降低界面张力等方法可以控制纳米颗粒的粒径及其分散性。

2. 化学方法化学方法包括溶胶凝胶法、热化学反应法、混合系统热还原法等等。

其中,化学沉淀法是较为常用的一种化学方法。

在溶液中存在基础离子和阴离子时,加入反应剂,通过形成沉淀来制备纳米颗粒载体。

实验中,可以通过改变溶液pH值、控制配位原子离子浓度、调节反应温度等来控制纳米颗粒尺寸及分散性。

3. 生物方法生物方法主要包括微生物和植物细胞原生质体等方法。

这些方法利用生物自身的自组装功能,制备纳米颗粒。

例如磷脂结构的蜜蜂毒素,可以通过蜜蜂毒素在水-有机相的交界处自组装形成纳米颗粒。

二、纳米颗粒药物载体的应用1. 肿瘤治疗纳米药物载体适用于肿瘤治疗,可减少药物在正常组织中的积累,增强肿瘤细胞内部的药物浓度。

例如,将氧氮化钼纳米颗粒作为药物载体,可在癌细胞内部释放其药效成分,达到治疗的目的。

2. 细胞标记和成像纳米颗粒作为细胞标记和成像的载体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通过纳米颗粒可以更清晰地看到细胞的结构、轮廓等信息,有助于深入了解生命活动过程。

载药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体外释放研究

载药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体外释放研究

载药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体外释放研究1. 引言随着医学和药物科学的不断进步,利用纳米技术来提升药物传递系统已成为一个热门领域。

载药纳米颗粒是一种能够包裹药物并将其精确传递到特定部位的纳米材料。

本文将探讨载药纳米颗粒的制备过程以及体外释放特性。

2. 载药纳米颗粒的制备2.1 材料选择制备载药纳米颗粒的第一步是选择适当的材料。

常用的载体材料包括聚合物、金属、无机材料等。

这些材料都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和药物包裹能力。

2.2 制备方法载药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方法包括溶剂挥发法、乳化法、共沉淀法等。

这些方法可根据药物的特性和需求进行选择。

2.3 表征技术制备完毕后,需要对载药纳米颗粒进行表征。

常用的表征技术包括动态光散射、透射电子显微镜等。

这些技术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载药纳米颗粒的粒径、形状以及稳定性。

3. 载药纳米颗粒的体外释放3.1 体外释放试验为了评估药物在载药纳米颗粒中的释放性能,需要进行体外释放试验。

将载药纳米颗粒置于适当的释放介质中,并通过取样分析来研究药物的释放速率和动力学。

3.2 影响因素载药纳米颗粒的体外释放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载药纳米颗粒的性质、药物的性质、载药量以及环境因素等。

了解这些因素对体外释放的影响,有助于优化载药纳米颗粒的设计和性能。

4. 应用前景和展望载药纳米颗粒作为一种先进的药物传递系统,在医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精确控制药物的包裹和释放行为,可以提高药物的疗效,并减少副作用。

未来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优化载药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改进药物的包裹和释放特性,以实现更精准的治疗效果。

5. 结论本文介绍了载药纳米颗粒的制备过程以及体外释放的研究。

载药纳米颗粒作为一种具有潜力的药物传递系统,可以在药物治疗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深入研究载药纳米颗粒的制备和释放特性,有助于改进现有的治疗方式,为临床医学带来更大的突破和进展。

注:本文采用学术论文的格式进行写作,以符合题目要求。

聚合物纳米粒子的制备、表征以及作为药物载体的初步应用

聚合物纳米粒子的制备、表征以及作为药物载体的初步应用

聚合物纳米粒子的制备、表征以及作为药物载体的初步应用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聚合物纳米粒子的制备技术、表征方法,以及它们作为药物载体的初步应用。

随着纳米科技的快速发展,聚合物纳米粒子作为一种新型的纳米材料,已经在生物医药、药物递送、生物成像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本文将首先概述聚合物纳米粒子的基本特性,包括其尺寸、形貌、表面性质等,然后详细介绍其制备方法,包括乳液聚合法、溶剂挥发法、自组装法等。

接着,本文将阐述聚合物纳米粒子的表征技术,如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动态光散射(DLS)、原子力显微镜(AFM)等,并讨论这些技术在聚合物纳米粒子表征中的应用。

本文将初步探讨聚合物纳米粒子作为药物载体的可行性,包括其在药物包封、药物释放、细胞摄取和生物相容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未来聚合物纳米粒子在药物递送领域的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聚合物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聚合物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乳液聚合法、微乳液聚合法、纳米沉淀法、自组装法等。

这些方法的选择主要依赖于所需的纳米粒子尺寸、形态、稳定性以及功能化需求。

乳液聚合法是一种常用的制备聚合物纳米粒子的方法。

该方法通常在含有乳化剂的水相中进行,将单体分散在水相中形成乳液,然后通过引发剂引发单体聚合,最终得到聚合物纳米粒子。

通过调整乳化剂的类型和浓度、单体浓度、引发剂种类和浓度等因素,可以控制纳米粒子的尺寸和形态。

微乳液聚合法是乳液聚合法的改进,其中单体和引发剂在表面活性剂形成的微乳液滴中进行聚合。

这种方法可以获得尺寸更小、分布更均匀的纳米粒子。

通过调整微乳液的组成和聚合条件,可以实现对纳米粒子尺寸和形态的精确控制。

纳米沉淀法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制备聚合物纳米粒子的方法。

该方法通常是将聚合物溶解在良溶剂中,然后逐渐加入不良溶剂或改变溶液pH值,使聚合物从溶液中沉淀出来形成纳米粒子。

通过控制沉淀条件和后续处理,可以得到不同尺寸和形态的纳米粒子。

新型载药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应用研究

新型载药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应用研究

新型载药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应用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医学治疗的要求越来越高。

为了更好地治疗疾病,一种新型的药物递送系统——载药纳米粒子应运而生。

载药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应用研究已成为当前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

一、什么是载药纳米粒子载药纳米粒子是由聚合物、陶瓷、金属或生物材料等多种材料制成的微米或纳米级别的颗粒,内部装载有药物。

载药纳米粒子在体内可以释放出纳米尺度的药物,从而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因此成为当今前沿的药物递送系统。

载药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应用研究也成为众多科研工作者关注的热门课题。

二、载药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载药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主要分为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三种。

1.物理法物理法是利用聚合物的物理性质将药物吸附在纳米粒子表面。

其中最常用的物理方法是油水复合法,即将两相溶液经过超声、搅拌等方法使之混合均匀,形成药物载荷的纳米粒子。

油水复合法具有简单、易操作等特点,因此在实际制备中应用广泛。

2.化学法化学法是利用化学反应将药物与载体材料结合形成纳米粒子。

其中包括普通溶剂沉淀法、反相微乳液法、电化学沉积法等。

这些方法具有制备高纯度、高可控性、粒径大小可调等特点,但它也有其缺点,例如反应物之间的互作用可能导致纳米粒子药物释放速度难以控制。

3.生物法生物法是通过生物技术手段,如外泌体分离法、自组装法等将药物包裹在纳米粒子内。

这种方法不需要使用溶剂,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没有任何危害,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三、载药纳米粒子的应用研究1.肿瘤治疗载药纳米粒子将药物输送到肿瘤局部,既能够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又能够减轻药物对身体的副作用。

例如,通过向靶向纳米粒子中加入癌症药物,可使药物在体内快速聚集在癌症病灶周围,从而提高药物的治愈率。

2.心脑血管治疗纳米粒子还可用于心脑血管治疗。

例如,将降压药、血管扩张剂等药物负载到纳米粒子中,可使药物更好地作用于血管内膜,并减轻副作用。

3.口腔治疗纳米药物递送系统还可用于口腔治疗。

纳米颗粒药物给药系统概述

纳米颗粒药物给药系统概述

纳米颗粒药物给药系统概述随着纳米技术的快速发展,纳米颗粒药物给药系统成为药物制剂领域的研究热点。

纳米颗粒药物给药系统是利用纳米颗粒作为载体,将药物封装在纳米颗粒内,通过不同的途径将药物溶解、推送或释放到目标组织或器官,以实现药物的精确控制释放和提高药效的一种新型给药系统。

一、纳米颗粒药物给药系统的特点1. 优异的载药性能:纳米颗粒药物给药系统具有高度可调性和可定制性,可以根据药物的性质和目标组织的特点设计纳米颗粒的尺寸、表面性质和药物的释放速率,从而实现对药物的高效载药。

2. 提高生物利用度:纳米颗粒药物给药系统可以避免药物在消化道被降解和代谢的过程,提高药物在体内的稳定性,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3. 靶向传递:通过合理设计纳米颗粒的表面性质,可以实现药物在体内的靶向传递。

例如,通过表面修饰纳米颗粒,可以识别并结合特定的受体或细胞,实现药物的靶向释放,减少对非靶向组织或器官的毒副作用。

4. 增强药效:纳米颗粒药物给药系统可以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稳定性,延长药物在体内的半衰期,从而增强药效。

此外,纳米颗粒给药还能减少药物的剂量和次数,降低患者的用药负担。

二、纳米颗粒药物给药系统的制备方法1. 简单溶剂沉淀法:将药物和载体溶解在溶剂中,加入反溶剂使体系溶剂浓度突然下降,药物在载体中形成纳米颗粒。

2. 超临界流体技术:利用超临界CO2或氨气等流体作为载体,将药物通过相溶、蒸发、喷雾等方法制备成纳米颗粒。

3. 电化学法:利用电化学原理,在电极表面或电解液中控制性地析出纳米颗粒,并在载体上封装药物。

4. 能量湿法:以高速剪断、高压超声、激光等能量作为驱动力,使药物和载体均匀混合,并在湿法条件下制备纳米颗粒。

5. 自组装法:利用药物和载体的相互作用力,通过自组装形成纳米颗粒。

常用的自组装方法有微乳液法、共价交联法、胶束法等。

三、纳米颗粒药物给药系统的应用领域1. 肿瘤治疗:纳米颗粒药物给药系统可以通过靶向传递药物到肿瘤组织,提高药物的局部浓度,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

药物制剂中纳米载药系统的制备与应用研究

药物制剂中纳米载药系统的制备与应用研究

药物制剂中纳米载药系统的制备与应用研究药物制剂的研究与应用一直是医药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纳米载药系统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日益受到关注。

本文将围绕纳米载药系统的制备和应用展开综述,以期对该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深入探讨。

一、纳米载药系统的概述1.1 纳米载药系统的定义纳米载药系统是指将药物通过纳米技术将其包裹在纳米级的载体中,以提高药物的稳定性、溶解度和靶向性,并实现药物的持续释放。

1.2 纳米载药系统的分类根据载体的性质和制备方法的不同,纳米载药系统可以分为无机纳米载药系统和有机纳米载药系统。

无机纳米载药系统主要包括金属纳米粒子、纳米孔材料等;有机纳米载药系统则包括聚合物纳米颗粒、脂质体等。

二、纳米载药系统的制备方法2.1 化学法制备纳米载药系统化学法制备纳米载药系统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调节反应条件、选择合适的材料和表面修饰,可以得到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稳定性的纳米载药系统。

2.2 物理法制备纳米载药系统物理法制备纳米载药系统主要包括溶剂挥发法、超声法和凝胶法等。

这些方法不需要使用有机溶剂和高温,具有简单、高效的特点。

三、纳米载药系统的应用研究3.1 靶向性药物传递系统纳米载药系统可以通过表面修饰增加其对特定细胞或组织的识别和结合能力,实现靶向性药物传递。

这种靶向性药物传递系统在癌症治疗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3.2 控释性药物传递系统纳米载药系统可以通过控制释放速率,实现药物的持续释放。

这种控释性药物传递系统在治疗慢性疾病和减少药物副作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3.3 药物稳定性提升系统纳米载药系统可以通过包裹药物,提高其稳定性,延长其有效期。

这种药物稳定性提升系统在药物贮存和运输中具有重要作用。

四、纳米载药系统的挑战与展望4.1 纳米载药系统的生物相容性问题纳米载药系统的生物相容性一直是制约其应用的重要因素之一。

研究人员需要进一步探索纳米载药系统与生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以提高其生物相容性。

载药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与药物释放性能研究技巧

载药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与药物释放性能研究技巧

载药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与药物释放性能研究技巧载药纳米粒子作为一种新型的药物传递系统,具有药物负载能力强、生物相容性好、靶向性高等优点,因此在药物制备和传递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介绍载药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和药物释放性能研究技巧。

一、载药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1. 化学合成法:利用化学反应将药物与纳米材料共价结合,制备载药纳米粒子。

化学合成法具有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单的优点,适用于制备各种类型的载药纳米粒子。

2. 生物法:利用生物体(如细菌、藻类)自身合成的纳米颗粒,通过修饰或包覆的方式实现药物负载。

生物法制备的载药纳米粒子具有生物可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好的特点。

3. 物理法:包括喷雾干燥法、超声波法、搅拌法等。

物理法制备的载药纳米粒子操作简单、过程可控,适用于制备高稳定性、均匀分布的纳米粒子。

二、药物释放性能研究技巧1. 药物释放机制研究:通过对载药纳米粒子中药物的释放规律进行研究,可以了解到药物在载药纳米粒子体内的行为和释放机制。

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

2. 药物释放动力学研究:研究载药纳米粒子中药物的释放速率和动力学特性,可以预测药物的释放行为和持续时间。

研究方法包括荧光光谱法、UV-Vis分光光度计、高效液相色谱等。

3. 影响药物释放性能的因素研究:了解不同因素对载药纳米粒子药物释放性能的影响,可为进一步优化载药纳米粒子设计提供参考。

常见的影响因素包括载药纳米粒子的粒径、表面性质、包覆材料等。

4. 载药纳米粒子的稳定性研究:稳定性是评价载药纳米粒子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影响药物的负荷量和释放效果。

研究载药纳米粒子的稳定性,可使用动态光散射技术、表面电位分析仪等。

5. 载药纳米粒子在体内的行为研究:了解载药纳米粒子在人体内的分布、代谢、排泄等行为,有助于评估其生物相容性和药效。

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全身显像技术、荧光显微镜观察等。

总结:载药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与药物释放性能研究技巧对于药物传递系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ZIF-8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应用研究

ZIF-8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应用研究

ZIF-8纳⽶颗粒的制备及应⽤研究1 引⾔⾦属有机框架材料(Metal-Organic Frameworks, MOFS)是由⾦属离⼦或⾦属簇与多齿有机配体⾃组装形成的多孔、结晶材料。

这种⽆机-有机杂化材料兼具⽆机材料和有机材料的优异性能,不仅具有⾼的⽐表⾯积、可调的尺⼨和孔隙率,⽽且载药率⾼、表⾯易修饰,因此被⼴泛应⽤于催化、⽓体捕获、传感器、药物递送等领域。

沸⽯咪唑酯⾻架材料(ZIF-8)是由锌离⼦(Zn2+)与2-甲基咪唑(2-MiM)配位⽽成的⼀类⾦属-有机框架,表现出良好的⽣物相容性和酸性环境敏感性,在⽣理条件下保持稳定⽽在酸性条件下解体,是药物运输和缓释的理想载体。

最近,ZIF-8及其复合材料在⽣物成像、药物缓释、⽣物⼤分⼦的保护,以及光热治疗和光动⼒治疗中的应⽤受到⽇益⼴泛的关注。

事实上,纳⽶材料的尺⼨对其性能⾄关重要,微⼩的尺⼨变化即可对材料的性能产⽣决定性的影响。

因⽽ZIF-8纳⽶颗粒的性能调控研究对其应⽤具有重要价值,相关研究也成为研究者们关注的热点。

ZIF-8的粒径等性能对于相应的⽣物医学应⽤⾮常关键,⽽如何实现ZIF-8功能性的精准调控将是实现其⽣物医学应⽤的重要挑战,基于此,本⽂将介绍ZIF-8的形成过程和机理,在此基础上详述了ZIF-8的粒径调控⽅法以及ZIF-8及其复合材料在⽣物⼤分⼦输运、肿瘤治疗中的应⽤,为ZIF-8的制备、粒径调控和⽣物应⽤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2 ZIF-8纳⽶颗粒的制备ZIF-8纳⽶颗粒是由锌离⼦与2-甲基咪唑配位形成的多孔结晶材料,其合成⽅法有三种:溶剂热合成法、微波辅助法和微流控法。

⽬前,溶剂热法是合成ZIF-8应⽤最⼴的⽅法,该⽅法操作便捷,但是反应时间长、耗能⾼,且易造成溶剂浪费。

与经典的溶剂热法相⽐,在微波辅助法合成中,微波辐射提供的能量直接与反应物相互作⽤,从⽽进⾏更为⾼效的合成。

微流控技术通过电⼦芯⽚精准控制微尺度流体,可精确控制反应过程中的流速、投料⽐、温度等参数,使得反应过程中的传热和传质易于控制。

纳米粒子自组装制备及其在药物载体中的应用研究

纳米粒子自组装制备及其在药物载体中的应用研究

纳米粒子自组装制备及其在药物载体中的应用研究自组装技术是一种非常热门的研究领域,其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尤其在药物载体方面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本文将对纳米粒子自组装制备及其在药物载体中的应用研究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纳米粒子自组装制备技术纳米粒子的自组装制备技术是目前纳米科技研究中的一个热门领域。

它是指在一定条件和环境下,纳米粒子自行组装成规则的空间结构。

它可以完成粒子之间的自聚集和自排列,从而形成一定的有序结构。

纳米粒子自组装制备技术可以通过化学合成、物理制备和生物制备等不同途径实现。

纳米粒子的自组装制备技术的优点主要是:1. 可以获得有序的自组装结构,具有更高的结构稳定性;2. 能够控制粒子的大小、形状和结构,从而调控粒子的性质;3. 可以制备出具有特殊功能的纳米材料,例如超疏水材料、特殊响应材料等。

二、在药物载体中的应用在药物普及现代化的过程中,纳米材料是最前沿的载体,其中纳米粒子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纳米粒子具有纳米尺度的尺寸,可改变药物的溶解度、渗透性和稳定性等性质,并且可以在药物输送过程中加强对药物的保护作用,从而提高药效和减少副作用。

近年来,纳米粒子自组装制备技术在药物载体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大量的研究表明,纳米粒子在制作高效药物载体方面具有独特的优点,其制备过程对药物不仅能够提供很好的保护,还能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增加药效以及减轻副作用等问题。

因此,纳米粒子载体技术对于药物研究和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纳米粒子自组装制备技术在药物载体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多功能药物载体的制备纳米粒子自组装技术可以制备出多功能药物载体。

这种类型的药物载体不仅可以同时承载多种药物,还能实现药物分子之间的可控聚集,并在给药后分别释放出不同的药物分子。

2. 特殊响应药物载体的制备响应式纳米载体是一种新型的纳米药物载体,可以对外界的刺激(如酸、碱、光、热等)产生特殊的响应。

这样的响应使得药物能够更加准确地靶向到病变部位,从而提高了药物的有效性并减轻了副作用。

姜黄素二聚体载药纳米粒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姜黄素二聚体载药纳米粒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第51卷第9期2020年9月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Science and Technology)V ol.51No.9Sep.2020姜黄素二聚体载药纳米粒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纳川1,刘珍宝2,杜沛芳1,侯姣姣1,刘艳飞1(1.中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湖南长沙,410083;2.中南大学湘雅药学院,湖南长沙,410013)摘要:为了提高抗肿瘤药物姜黄素载药效率,以姜黄素为单元合成新型姜黄素二聚体(CUR2-TK),并以聚乙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EG-PLGA)为载体,通过单乳液溶剂挥发法,制备姜黄素二聚体缓释纳米粒,研究不同药物CUR2-TK与聚合物PEG-PLGA的质量比(m(CUR2-TK):m(PEG-PLGA))等对纳米粒性能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姜黄素二聚体构建的载药纳米粒具备极高的载药效率,在m(CUR2-TK):m(PEG-PLGA)为3:1时,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达到(61.9±2.9)%和(80.1±3.8)%,且纳米粒形貌规整均一,粒径可控在50~100nm之间,释药时间达4d以上。

关键词:姜黄素二聚体;聚乙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纳米粒;药物传递体系中图分类号:O6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7207(2020)09-2389-07Preparation and properties of curcumin dimer loadednanoparticlesWEN Nachuan1,LIU Zhenbao2,DU Peifang1,HOU Jiaojiao1,LIU Yanfei1(1.School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Central South University,Changsha410083,China;2.Xiangya Schoo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Central South University,Changsha410013,China)Abstract:In order to improve the drug loading efficiency of antitumor drug curcumin,a new curcumin dimer(CUR2-TK)was synthesized using curcumin as a unit,and polyethylene glycol-polylactic acid-glycolic acid copolymer(PEG-PLGA)used as a carrier,curcumin dimer loaded sustained-release nanoparticles were prepared by a single emulsion solvent volatilization method,and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such as themass ratio of different drugs to polymer(m(CUR2-TK):m(PEG-PLGA))on the performance of nanoparticles were studi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rug-loaded nanoparticles constructed by curcumin dimer have extremely high drug-loading efficiency.Under the condition of m(CUR2-TK):m(PEG-PLGA)=3:1,the drug load and entrapment efficiency reaches(61.9±2.9)%and(80.1±3.8)%,respectively,and the nanoparticles are uniform in appearance DOI:10.11817/j.issn.1672-7207.2020.09.003收稿日期:2020−04−01;修回日期:2020−06−05基金项目(Foundation item):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20JJ4680);湖南省研究生自主探索创新项目(CX20190184);湖湘青年英才项目(2018RS3005);中南大学升华育英计划项目(CX20190242)(Project(2020JJ4680)supported by the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Hunan Province;Project(CX20190184)supported by the Graduate Independent Exploration and Innovation of Hunan Province;Project(2018RS3005)supported by Huxiang Youth Talent;Project(CX20190242)supported by the Sublimation Education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通信作者:刘艳飞,博士,副教授,从事药物化学与药物制剂研究;E-mail:*************.cn第51卷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and the particle size can be controlled between 50and 100nm.The drug release of the nanoparticles is up to 4d.Key words:curcumin dimer;PEG-PLGA;nanoparticles;drug delivery system姜黄素(CUR)是一种从姜黄中分离出来的植物化学物质,因其对膀胱癌、肺癌、乳腺癌、宫颈癌、卵巢癌等具有抗肿瘤效果[1−3],以及对正常组织细胞具有低毒性,近年来引起了人们极大的研究兴趣并被广泛用于癌症治疗[4]。

药物制剂中纳米颗粒的体外释放行为研究

药物制剂中纳米颗粒的体外释放行为研究

药物制剂中纳米颗粒的体外释放行为研究近年来,纳米技术的发展为药物制剂领域带来了许多新的可能性。

纳米颗粒作为一种优秀的载药系统,广泛应用于药物的传输和释放。

本文将探讨药物制剂中纳米颗粒的体外释放行为,并阐明其研究意义及应用前景。

一、简介纳米颗粒是一种尺寸在1到100纳米之间的微粒,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特殊的表面活性,能够增加药物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

在药物制剂中,纳米颗粒通常由聚合物、脂质或无机材料构成,通过载药和控释技术实现药物的稳定输送和靶向释放。

二、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多种多样,包括溶剂沉淀法、乳化法、凝胶法和纳米乳液法等。

这些方法在纳米颗粒的形貌、尺寸和结构控制方面各具特点。

制备过程中的物理化学条件如溶液浓度、温度和搅拌速率等对纳米颗粒的性质和释放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三、纳米颗粒的体外释放行为体外释放研究是评价纳米颗粒载药系统的关键步骤之一。

通过模拟生物体外环境,如血液或模拟消化液等,研究纳米颗粒中药物的释放行为,可以评估其释放速率、动力学特征和控释机制。

1. 释放速率纳米颗粒的释放速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颗粒尺寸、表面修饰、载药量和载药方式等。

一般来说,纳米颗粒的尺寸越小,释放速率越快。

此外,表面修饰可通过改变颗粒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影响药物的释放速率和持续时间。

2. 动力学特征纳米颗粒中药物的释放动力学通常用经验公式或数学模型来描述。

常见的模型包括零级、一级和二级动力学模型。

理解药物在纳米颗粒中的释放动力学特征,可为合理设计纳米颗粒载药系统提供理论依据。

3. 控释机制纳米颗粒的载药和控释机制复杂多样。

常见的控释机制包括扩散控释、溶解控释、解聚控释和受限控释等。

通过深入研究纳米颗粒的控释机制,可以指导药物的持续释放和靶向输送。

四、应用前景药物制剂中纳米颗粒的体外释放行为研究对于理解药物载药系统的性能和优化药物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纳米颗粒作为一种有效的载药系统,在癌症治疗、药物靶向输送和基因治疗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纳米药物制剂的制备与性能分析

纳米药物制剂的制备与性能分析

纳米药物制剂的制备与性能分析随着纳米科技的飞速发展,纳米药物制剂在药物研究与应用领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重点探讨纳米药物制剂的制备方法以及对其性能的分析。

一、纳米药物制剂的制备方法1. 脂质体制备法脂质体是一种由磷脂双分子层组成的微胶囊结构,可以用于载药和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制备脂质体的方法包括溶剂沉淀法、薄膜分散法等。

2. 纳米乳液制备法纳米乳液是由药物和乳化剂组成的乳液,乳化剂可以有效稳定药物,并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制备纳米乳液的方法包括超声法、高压均化法等。

3. 纳米颗粒制备法纳米颗粒是由药物和聚合物或其他材料组成的微粒子,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药物负载能力。

制备纳米颗粒的方法包括凝胶法、共沉淀法等。

二、纳米药物制剂的性能分析1. 粒径和分布分析纳米药物制剂的粒径和分布对其稳定性和溶解性都有重要影响。

可以使用动态光散射仪(DLS)或扫描电镜(SEM)等设备来测定粒径和分布。

2. 药物包封率和载药量分析药物包封率和载药量是评价纳米药物制剂的关键指标。

可以使用荧光分析法或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等方法来测定药物的包封率和载药量。

3. 稳定性评估纳米药物制剂在制备和储存过程中需要具备良好的稳定性。

可以通过测定制剂的溶解度、药物释放动力学或稳定性指标的变化来评估其稳定性。

4. 体外释放动力学研究纳米药物制剂的体外释放动力学研究有助于了解药物在制剂中的释放行为。

可以使用离体释放法或者体内模型来研究纳米药物制剂的体外释放。

5. 生物活性评估纳米药物制剂的生物活性评估是了解制剂在体内药效的重要手段。

可以通过细胞毒性实验、药物疗效实验等方法来评估纳米药物制剂的生物活性。

结论纳米药物制剂的制备与性能分析是纳米技术在药物领域的重要应用之一。

通过合适的制备方法和全面的性能分析,可以优化纳米药物制剂的制备工艺,提高其稳定性和疗效。

未来,随着纳米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纳米药物制剂将成为新药研发和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

脂质体载药纳米粒的研究与制备结题报告 徐晟

脂质体载药纳米粒的研究与制备结题报告 徐晟

脂质体载药纳米粒的研究与制备摘要:目的:应用单因素考察法优化茶多酚柔性脂质体的制备工艺参数,筛选出最佳处方。

方法:本研究采用逆想蒸发法制备包裹茶多酚的脂质体,以卵磷脂(EPC)和胆固醇(CH)作为膜材,以胆酸钠作为柔软剂,采用逆向薄膜蒸发法制备茶多酚柔性脂质体,并用离心法测其包封率。

以脂质体的包封率为考察指标,采用单因素考察脂质体膜材料中水油相之比,卵磷脂(EPC)与胆酸钠的质量比,超声时间对茶多酚柔性脂质体包封率的影响,并优化处方,得到最优结果并进行验证。

结果与结论:确定最佳工艺条件为:卵磷脂与胆酸钠比例为8:1,水相与油相比为1:4,超声时间为2分钟。

单因素考察用于茶多酚柔性脂质体处方的优化筛选是可行的,具有很好的预测性,此处方工艺稳定,重现性好,能制得较高包封率的茶多酚柔性脂质体。

关键词:脂质体茶多酚柔性逆相蒸发1.绪论1.1前言 茶多酚(tea polyphenol, TP) ,是茶叶中所含的一类多羟基酚类化合物的总称,大多属缩合单宁,因其大部分溶解于水,所以又称为水溶性单宁,是茶叶的主要有效成分,占茶叶干质量的20%~30%[1]。

茶多酚具有清除自由基、抗衰老、抗肿瘤、抗辐射、降血脂、降血压等药理功能,还有消炎利尿、解酒等功效[2]。

但茶多酚脂溶性较差,生物利用度低,易被氧化,从而限制了它在医药和食品等行业中应用。

[3]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是一种相对较新的微胶囊化技术,具有有效防止被包裹药物氧化、提高稳定性、提高生物利用度、使被包裹药物具有靶向性、天然无毒、生物可降解、无免疫抑制作用等优点[4-5]。

本试验利用脂质体将茶多酚进行包覆,采用逆相蒸发法制备茶多酚脂质体,研究得出其最佳工艺配方。

1.2脂质体的概述脂质体是人工制备的由磷脂双分子定向排列而成的微型囊泡(vesicles),脂质体的组成:类脂质(磷脂)及附加剂。

1.1.1磷脂类:包括天然磷脂和合成磷脂二类。

磷脂的结构特点为一个磷酸基和一个季铵盐基组成的亲水性基团,以及由两个较长的烃基组成的亲脂性基团。

新型载药纳米微粒的制备和药效评价

新型载药纳米微粒的制备和药效评价

新型载药纳米微粒的制备和药效评价纳米技术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其中新型载药纳米微粒的制备和药效评价是一个热门话题。

新型载药纳米微粒是将药物通过纳米化技术制成的粒径在10-100 nm之间的微粒,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和药效,可被用于治疗多种疾病。

本文将从纳米微粒的制备、药效评价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新型载药纳米微粒制备技术1. 脂质体制备技术脂质体是一种由两层脂质分子组成的微粒,其大小在100 nm 以下。

基于脂质体的制备技术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方法,其制备工艺和工艺流程相对简单。

制备过程中,将药物溶解于一种或多种适宜的溶剂中,加入所需的脂质,经过适宜的乳化和稳定剂,形成纳米粒子。

该技术制得的纳米粒子,能够大幅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目标靶向效应,提高药效,减少毒副作用。

2. 聚合物制备技术聚合物是一种能够通过非共价键相互连接而形成的高分子化合物。

聚合物制备技术是一种相对成熟的制备方法,其制备工艺即可分散剂相分散法、单体反应法、二氧化硅制备法、拉伸制备法等,其中分散剂相分散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方法。

该技术制备的纳米微粒,可通过改变表面性质和结构,较好地控制化学反应、纳米粒子大小和药物释放行为等方面。

3. 聚电解质制备技术聚电解质是一种可以在水溶液中形成水溶性高分子化合物的物质。

聚电解质制备技术,是将适宜的聚电解质添加至药物解液中,利用静电吸着、化学反应及其他技术将药物纳入其中。

该技术制备的纳米微粒,表面电荷分散得较好,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组织可穿透性。

二、新型载药纳米微粒药效评价技术1. 体内药代动力学评价技术药代动力学,特别是药物吸收、代谢、分布和排泄过程,是评价新型载药纳米微粒药效的重要指标之一。

一般的药代动力学指标包括生物利用度(BA)、药物消除半衰期(T1/2)、最高药物浓度(Cmax)和曲线下面积(AUC)。

这些指标可以说明药物在体内的处理过程和药效,可以根据这些指标来确定纳米粒子的制剂工艺和体内应用剂型。

纳米载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纳米载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制 备 、 处 理 以及 应 用 等 方 面进 行 了介 绍 系统 ; 备 ; 处 理 纳 纳 制 后
中 图分 类 号 :Q4 0 6 R 4 T 6 . ;95
文 献 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6 9 12 1 )4—0 8 0 10 —4 3 (00 1 0 2— 2
综述报告
纳米 载 药 系统 的研 究进 展
吉顺莉 , 张春燕 , 戈延茹
( 江苏大 学 药学院 , 江苏 镇 江 2 2 l ) 10 3
2年 1第 期 0 第 卷 l 1 9 4 0
摘 要 : 米 粒 是 现代 药荆 学研 究 的 热点 , 体积 微 , 、 纳 其 J 结构 特 殊 , 医药 领 域 中显 示 出特 殊 的优 势 。 、 在 该文 根 据 近年 来 文献 , 对纳 米 粒 的特 点 、
统 分 布 集 中 的肝 、 等靶 部 位 和连 接 有 配 基 、 体 、 底 物 所 在 的 脾 抗 酶
用于制备某些 高分子材料的纳米粒 。 l m n Al an等 用本法制备 了载 e 抗 精 神 病 药 svxpn aoei e的 聚乳 酸 ( L 纳 米 粒 , 封 率 达 9 % 。 P A) 包 5 该
1 2 增 加 药物 的 吸 收 .
聚合物的非溶剂 , 聚合 物 材 料 因 溶 解 度 下 降 可 沉淀 出来 , 药物 包 将 裹形 成 纳 米 粒 。 用 的非 溶 剂 为水 。 常
高压乳匀法 : 早期应用 于脂 肪乳 等制备 , 其分散过程集合 了涡
旋 、 化 、 切 、 撞 和 强 烈 混 合 等 多种 作 用 , 制 备过 程 中 可完 成 空 剪 碰 在 灭 菌 , 满足 大 规 模 生 产 的要 求 。 a ae等 I 亲水 性 药 物 盐酸 普 能 Ntl hi 将 萘洛 尔 采 用 此法 成 功 制 得 了高 包封 率 P G L A纳 米 粒 。 超 临 界 流 体 技 术 : 聚合 物 或 药 物 溶 解 在 超 临 界 液体 中 , 该 将 当 液 体 通 过 微 小 孔 径 的喷 嘴减 压 雾 化 时 , 着 超 临 界 液 体 的迅 速 汽 随 化, 即析 出 固体 纳 米 粒 。 法 常用 于相 对 分 子 质 量 在 1 0 该 000以下 的 聚 乳 酸 纳 米粒 的制 备 , 不适 合 于 相对 分 子 质 量 更 大 的 聚 乳 酸 , 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纳米粒载药系统的制备及其性能的研究生物制药1201 颜飞飞U201212613摘要:载药纳米微粒是纳米技术与现代医药学结合的产物, 是一种新型的药物输送载体。

它缓释药物、延长药物作用时间, 透过生物屏障靶向输送药物, 建立新的给药途径等等, 在药物控释方面显示出其他输送体系无法比拟的优势。

近年来载药纳米微粒在临床各个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势头强劲, 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本文综述了载药纳米微粒在临床各领域应用的研究成果, 并对其发展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一.纳米载药系统的特点1.提高药物的靶向性和缓释性载药纳米粒可作为异物而被巨噬细胞吞噬,到达网状内皮系统分布集中的肝、脾等靶部位和连接有配基、抗体、酶底物所在的靶部位。

到达靶部位的载药纳米粒,可由载体材料的种类或配比不同而具有不同的释药速率。

通过调整载体材料种类或配比,可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从而制备出具有靶向性和缓释特性的载药纳米粒。

如肿瘤血管对纳米粒有较高的通透性,因此可用纳米载体携带药物靶向作用于肿瘤组织。

2.改变药物的给药途径纳米载药系统可以改变药物的给药途径,使药物的给药途径和给药方式多样化。

利用聚合物纳米颗粒作为药物载体包裹药物,可以保护肽类、蛋白质或反义核酸等药物不被酶解或水解,使药物可以口服,并可减少用药剂量和次数。

3.增加药物的吸收,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延长药物作用的时间纳米粒高度分散,表面积巨大,这有利于增加药物与吸收部位生物膜接触面积,纳米粒的特殊表面性能使其在小肠中的滞留时间大大延长,药物负载于纳米载体上可形成较高的局部浓度,明显增加和提高药物的吸收与生物利用度。

而对于眼部疾病的治疗,一般滴眼剂药物代谢快、需反复多次给药,且增加并发症发生的几率,而纳米载药系统的长效作用有效地解决这一难题。

4.增加生物膜的通透性与一般药物的跨膜转运机制不同,纳米粒可以通过内吞等机制进入细胞,因此载药纳米粒可以增加药物对生物膜的透过性,有利于药物透皮吸收与细胞内药效发挥,使其通过某些生理屏障( 如血脑屏障) ,到达重要的靶位点,从而治疗某些特殊部位的病变。

5.提高药物的稳定性药物经过载体的包裹形成了较为封闭的环境,可以增强药物对外界因素的稳定性。

而且纳米载药系统还可以增加药物的生物稳定性,使药物在到达作用部位前保持其结构的完整性,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活性。

6.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载药纳米粒的靶向性在增加局部药物浓度的同时降低了全身其他部位的药物浓度,其缓释性还可以减小血药浓度的波动,其高生物利用度又可以减少给药剂量,从而大大降低了药物的全身性毒副作用二.纳米载药的制备1.制备方法乳化聚合法: 适用于液体聚合物单体,常见的如氰基丙烯酸烷基酯( ACA) 和甲基丙烯酸甲酯( MMA) 类,分别在OH-和γ -射线催化下发生分子间聚合,形成聚氰基丙烯酸烷基酯( PACA) 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PMMA) 。

这种方法在药学领域应用已不多。

天然高分子固化法: 将天然高分子材料用加热、胶凝、脱水、聚合等方法固化,必要时还需加交联剂,具有较好的生物降解性和相容性,但存在制备困难、成本高、质量无法控制、不能大规模生产等缺点。

乳化-溶剂挥发法: 是将聚合物溶解在有机溶剂中,药物溶解或分散在该有机溶剂中,再将此溶液滴加到水相中进行乳化,形成O /W 型乳剂,所用乳化剂或表面活性剂有明胶、聚乙烯醇( PVA)等,形成稳定的乳液后蒸发除去有机溶剂。

此法适合制备亲脂性药物的纳米粒。

复乳( W /O /W) 法可用于制备载有水溶性药物的纳米粒。

Sanchez 等[ 5 ] 用复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得α -干扰素的PLGA纳米粒,平均粒径280 nm。

上述两法均需高速均质器或超声乳化装置,这些方法在实验室规模上的制备尚可行,但对于规模化的生产,应采用低耗能的乳化装置。

乳化-溶剂扩散法: 是溶剂挥发法的改进。

将与水混溶的溶剂和与水不溶性有机溶剂混合作为油相,当油相与水相接触时,与水混溶的溶剂自动扩散进入水相,在两相间产生界面紊流,界面能降低,界面骚动,形成更小的纳米级乳滴,接着再固化、分离,即得纳米粒。

随着与水混溶的溶剂比例的增加,粒径则显著降低。

盐析法: 一些高分子材料在某些盐类存在时会产生盐析,故可用于制备某些高分子材料的纳米粒。

Allemann 等[6 ]用本法制备了载抗精神病药savoxepine 的聚乳酸( PLA) 纳米粒,包封率达95%。

该法制备工艺简单,避免了有机溶剂残留,产率高,易于规模化生产。

纳米沉淀法: 将药物和聚合物溶于适当的溶剂中,加入另一种聚合物的非溶剂,聚合物材料因溶解度下降可沉淀出来,将药物包裹形成纳米粒。

常用的非溶剂为水。

高压乳匀法: 早期应用于脂肪乳等制备,其分散过程集合了涡旋、空化、剪切、碰撞和强烈混合等多种作用,在制备过程中可完成灭菌,能满足大规模生产的要求。

Nathalie等[7 ]将亲水性药物盐酸普萘洛尔采用此法成功制得了高包封率PLGA 纳米粒。

超临界流体技术: 将聚合物或药物溶解在超临界液体中,当该液体通过微小孔径的喷嘴减压雾化时,随着超临界液体的迅速汽化,即析出固体纳米粒[ 8 ]。

该法常用于相对分子质量在10 000 以下的聚乳酸纳米粒的制备,但不适合于相对分子质量更大的聚乳酸,因为大多数药物和载体材料在超临界液体中不溶解。

此法使用对环境无害的溶剂,并且有利于制备出无有机溶剂残留的粒子,故越来越引人注目,但超临界技术比较复杂,工艺条件控制难度大。

机械粉碎法: 主要包括高能球磨法、超声喷雾法、高能振动磨加湿法、超音速气流、胶体磨法、微射流设备法等。

所有机械粉碎要达到纳米级都比较困难,对设备要求较高,还需注意与设备的长时间接触对设备的腐蚀可能造成制品的污染。

此法可用于大生产。

三.部分研究成果摘要如下:1.载阿霉素壳聚糖纳米粒(1) 通过对一系列影响壳聚糖纳米粒粒径因素的研究,确定了以离子交联法制备粒径较小壳聚糖纳米粒的最佳条件。

在最佳条件下制得的纳米粒粒径最小,体积平均粒径为183nm,粒径分布较集中,可满足纳米粒载药体系的要求。

经TEM观察,粒子成球性好。

红外光谱研究显示,壳聚糖分子的氨基与TPP的磷酸基之间有较强的静电结合作用。

(2) 采用先使阿霉素与TPP形成复合物,再将其包封于壳聚糖纳米粒中的方法可使阿霉素包封率大幅度提高。

确定了制备高包封率载阿霉素壳聚糖纳米粒的最佳条件。

在优化条件下制备的壳聚糖载阿霉素纳米粒,阿霉素包封率为82.73%,载药量17.2%,纳米粒体积平均粒径为193nm,粒子成球性好,粒径分布均匀。

纳米粒表面电位值为+52.1mV,粒度稳定性好,长时间放置粒径无变化。

(3) 载阿霉素壳聚糖纳米粒的体外释放研究表明:阿霉素的体外释放呈三段模式,先是初期的快速释放,接着是一近匀速释放,最后是缓慢和持续的长时间释放。

按Higuchi方程能较好地描述壳聚糖纳米粒的体外释放曲线,纳米粒具有良好的缓释作用。

阿霉素用量、壳聚糖脱乙酰度及分子量对纳米粒阿霉素释放速度有影响。

(4) 用四唑盐(MTT)比色法研究了载阿霉素壳聚糖纳米粒的体外抑瘤活性,与阿霉素注射剂相比,载阿霉素壳聚糖纳米粒可提高阿霉素的生物利用度。

——《抗癌药物纳米粒载体系统的制备及其性能的研究》蒋新宇2.胰岛素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1)目的探索可生物降解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 coglycolicacid) ,PLGA]纳米粒作为大分子蛋白质类口服给药系统的可能性。

(2)方法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了胰岛素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INS PLGA NPs) ;光子相关光谱法测定了平均粒径;HPLC法测定了胰岛素的包封率;放射免疫法研究了纳米粒的载药方式;考察了INS PLGA NPs的体外释放特性;评价了口服给予纳米粒对糖尿病大鼠降血糖作用。

(3)结果以1%poloxamer 188为乳化剂制备的纳米粒,平均粒径为14 9 6nm ,多分散度为0 0 9,包封率为4 2 8% ;同时抗体捕捉实验发现纳米粒主要以吸附方式载药;胰岛素的体外释放分为两相;以10u·kg- 1 的剂量给予该纳米粒,4h后血糖浓度显著降低(P <0 0 5 ) ,10h血糖降至最低,药理相对生物利用度(10 3± 0 8) %。

(4)结论PLGA NPs可能成为大分子蛋白质药物口服给药的新型载体。

——《胰岛素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的制备及口服药效学研究》潘妍3.胰岛素肠溶PLGA纳米粒(1)目的制备肠溶胰岛素PLGA纳米粒,并对其理化性质、体外释药以及在正常大鼠体内的降血糖效果进行研究。

(2)方法采用改良的乳化溶剂扩散法分别制备了胰岛素PLGA纳米粒和肠溶胰岛素纳米粒(PLGA HP55 NP、PLGA HP50 NP)。

通过激光粒度测定仪测定粒径大小,系统考察了肠溶材料HP55的用量及类型对纳米粒性质的影响,以及各种纳米粒在人工胃液、人工肠液中的释药行为和其在正常大鼠体内的降血糖作用,并与PLGA HP50 NP进行了比较。

(3)结果制得的最终处方的肠溶纳米粒(PLGA HP55)的粒径为(169±16)nm,胰岛素的载药量为(3.17±0.24)%。

肠溶纳米粒在人工胃液中的释药速率明显低于PLGA纳米粒。

PLGA纳米粒和肠溶PLGA HP50、PLGA HP55纳米粒均能显著降低正常大鼠的血糖浓度,其在正常大鼠体内24 h相对于皮下注射给药的相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5.46±0.7)%、(6.31±0.64)%和(8.72±0.5)%。

(4)结论胰岛素肠溶纳米粒可以有效抑制胰岛素在人工胃液中的释放,与PLGA纳米粒相比显著降低正常大鼠的血糖浓度。

其中PLGA HP55纳米粒的降糖作用显著高于PLGA HP50纳米粒。

pH值高的纳米粒有望成为胰岛素口服给药的有效载体。

——《胰岛素肠溶PLGA纳米粒的制备及体内外性质的评价》陶安进4.5-氟尿嘧啶PLGA纳米粒(1)目的:以生物可降解材料乳酸-乙醇酸共聚物(PLGA)制备5-氟尿嘧啶(5-FU)纳米粒,并对其进行体内外释药研究。

(2)方法: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结合高压均质法制备5-FU-PLGA纳米粒。

用透射电镜观察纳米粒的形态,并对5-FU-PL-GA纳米粒的粒径及其分布、载药量、包封率和体内外释药进行了研究。

(3)结果:制得的5-FU-PLGA纳米粒为类球形实体粒子,平均粒径为85.4 nm,载药量为10.6%,包封率为52.7%,体外释药符合Higuchi方程:Q=5.851 6t1/2+8.735(r=0.9923)。

5-FU水溶液组在体内半衰期(t1/2)仅为0.36 h,tmax为0.26 h,AUC为18.15μg.h/mL,而同剂量的5-FU-PLGA纳米粒在体内t1/2为2.35 h,tmax为1.13 h,AUC为41.09μg.h/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