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姆勒奔驰公司与克莱斯勒公司合并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案例分析 戴姆勒

案例分析 戴姆勒

案例分析戴姆勒—奔驰与克莱斯勒的战略联盟1.戴姆勒—奔驰公司和克莱斯勒公司合并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归根结底,戴姆勒—奔驰公司和克莱斯勒公司合并主要是受到了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推动着国际竞争的发展,使世界各国经济连成一体,国内市场竞争,或者在本案例中的大洲市场竞争,拓展为全球市场竞争,由于在汽车行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高科技的应用,劳动生产率的大大提高,世界汽车行业市场上早已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比如全球每年的轿车产量为6000万辆,而销量只有4000万辆)。

因此汽车行业的决策者们意识到如果要在21世纪的汽车行业中站稳脚跟并求得进一步的发展,必须现在就着手扩展生存空间,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否则将被全球化的浪潮彻底淹没。

也就是说,在激烈的行业竞争和全球化背景下,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实力的最佳途径就是与国际范围内的强势企业强强联手,优势互补,提高生产技术和效率的同时又能扩大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汽车行业供大于求,在有限的销售量下想要更大地占据市场份额,就得考虑在大批量生产中降低成本以获取更多利润。

而克莱斯勒和奔驰公司同为行业巨人,如果能将双方的技术经验进行交流合作,必然能够以相对最低的成本达到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的效果。

●合并可以为双方节约渠道成本,节约开发成本,并且通过此可以让合并后的汽车公司拥有更为庞大规模以对抗目前世界上以日本丰田,德国大众,美国通用三大汽车巨头对市场份额的侵蚀,奔驰公司与美国克莱斯勒公司的兼并让两家公司互惠互利。

●从产品线来看,奔驰公司和克莱斯勒公司均为世界著名的汽车制造公司,戴姆勒-奔驰的拳头产品为优质高价的豪华车,主要市场在欧洲和北美,美国克莱斯勒公司的产品几乎全部集中于大众车,与戴姆勒-奔驰在产品和市场范围上正好互补,不会产生不必要的内部竞争。

●在占有市场份额方面来看,奔驰公司的主要阵地局限于欧洲,一直试图大规模打开北美市场,而克莱斯勒公司一直集中于北美市场,这样对公司发展和未来存在着一定的风险,通过合作,奔驰公司可以利用克莱斯勒在美国成熟而庞大的销售网络行销自己旗下汽车,无需独立建立复杂而又成本高昂的渠道市场与售后市场,还可以依靠克莱斯勒在美国本土成熟的零配件供应商以及生产流水线生产其奔驰品牌汽车以及相关零配件。

兼并:戴姆勒奔驰合并讲解

兼并:戴姆勒奔驰合并讲解

戴姆勒——奔驰公司和克莱斯勒公司的合并1998年5月7日,世界汽车工业史上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行动,德国的戴姆勒——奔驰汽车公司与美国的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宣布合并。

消息既出,举世震惊,有人称这次合并看上去就像汽车天堂里一桩美满的婚姻,人们对于合并后所能产生的协同效应满怀期待。

然而。

合并后戴姆勒——克莱斯勒却陷入了窘境,企业文化和管理风格的冲突十分剧烈,原克莱斯勒的业务每况愈下,迄今还未出现令人满意的结果。

一、合并过程戴姆勒——奔驰公司和克莱斯勒公司的合并不仅是汽车行业,也是整个世界工业史上最大的行动。

巨型的合并计划从萌芽到瓜熟蒂落,前后只用了不到4个月时间。

戴姆勒——奔驰汽车公司和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合并之后的新公司称为戴姆勒——克莱斯勒汽车公司。

合并通过股票互换的方式进行。

通过对双方上市资本、股价赢利比及各自赢利状况的评估,戴姆勒——奔驰公司的股东占有新公司股份的57%,克莱斯勒公司的股东则占有43%。

两家公司合并所牵动的市场资本高达920亿美元。

合并之后,戴姆勒——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的实力咄咄逼人,令世界各大汽车巨头生畏。

以市场资本额排序,戴姆勒——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名列第二,仅排在丰田之后;以销售额排序,名列第三,年销售额为l 330亿美元(2 300亿马克),次于美国两大汽车商通用和福特;以销售量排序,戴姆勒——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年产量为400万辆,列第五位,排在通用(880万辆)、福特(700万辆)、丰田(480万辆)和大众(430万辆)之后。

二、合并背景奔驰公司和克莱斯勒公司者是当今世界举足轻重的汽车“巨人”。

奔驰公司是德国最大的工业集团,总部设在德国南部的斯图加特。

1997年销售额达到1 240亿马克,拥有员工30万人。

长期以来,奔驰公司的业绩一直非常优秀,尽管世界金融市场一度动荡不定,德国马克也曾因大幅升值而影响出口,但奔驰公司生产的汽车一直在世界汽车市场上保持强劲的势头。

克莱斯勒公司是美国仅次于通用和福特的第三大汽车制造商,总部设在底特律。

奔驰-克莱斯勒合并案例

奔驰-克莱斯勒合并案例

从“戴姆勒-奔驰”与“克莱斯勒”合并案例看收益法在企业并购中的运用前言此文通过收益法在西方企业并购评估中的运用,揭示了企业价值的内涵,指出企业的产品价值、企业的资产价值和企业价值是三个不同的概念,有着不同的涵义,不可同一而论,在评估实践中应正确予以把握。

关于收益法的使用众说纷纭,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然而,收益法作为评估基本途径之一,其科学性毋庸置疑,在持续经营假设前提下,收益法是最能体现资本未来获利能力的一种评估途径,对此,我们应持理性的态度,客观、公正地对待。

此文所举案例涉及欧美两个地区,其法律环境及评估理论、方法和标准,以及公众的承受能力与我国均有差异,作者撰写此文旨在介绍一种思路,一种评估理念,以促进我国评估实践的发展和完善。

企业并购过程中对目标企业的评估非常重要,不仅关系到目标企业是否符合并购企业发展战略,而且直接影响并购的成本。

任何交易总是希望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收益,因此对目标企业的评估是企业并购中的核心问题。

目前国际上通行的评估方法有三种:成本法、市场法和收益法,西方企业并购评估的主流方法是运用收益法。

我国资产评估业是随着企业之间的产权变动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产生,并逐步发展起来的,评估理论和基本方法主要是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已有的理论和方法。

由于受市场条件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收益法并没有在评估实践中被广泛使用,实践中更多采用成本法。

近年来我国评估行业中收益法实践有了一定发展,部分满足了资本市场、产权市场的合理需求,但由于这种方法本身需要运用评估假设和主观判断,使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由这种方法所引发的问题引起了广泛的争论,甚至受到误解和指责。

本文拟从企业价值的角度结合“戴姆斯-奔驰”与“克莱斯勒”合并案例,谈谈西方企业并购评估中收益法的运用,旨在说明收益法是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客观要求的一种评估方法,我们应当采取科学的态度,理性地看待我国收益法评估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戴姆勒克莱斯勒案例

戴姆勒克莱斯勒案例
这桩曾被广泛喻为“天MBA教材上必然会出现的莎 士比亚戏悲剧。
戴姆勒以工程卓越和产品优秀而著称,公司的品牌形象是它的豪华车。 但过于集中在豪华车市场,缺少中低端产品,也面临着一些豪华车的 竞争对手,比如:宝马、凌志、无限。戴姆勒公司销售的车辆比克莱 斯勒少,但收入却高得多。
二、案例背景分析
1、两家公司的战略与产品线:
他们都想做强自己的传统项目以及借助对方来拓展新的轿 车领域,同时解决生产能力过剩问题;同时他们只有切诺 基吉普车与梅赛德斯M级运动概念车直接竞争外,两个公 司的产品几乎不存在重叠。且戴姆勒有克莱斯勒欠缺的高 级轿车,克莱斯勒则有戴姆勒亟欲发展的小型车。
所以,戴姆勒和克莱斯勒他们的战略与产品线是匹配的。
过于集中在豪华车市场缺少销量高的低端产品过于集中在欧洲市场需要拓展新市场豪华车市场的竞争以及缺少制造和销售中低端车的经验三案例问题诊断决策者仅仅看到了两家公司表面上的优势例如产品战略地理位臵而忽略了影响这些表面优势发挥的内在因素
“强强”联手的悲剧
——戴姆勒-克莱斯勒合并案例报告
一、案例背景简介
1998年5月,欧洲最大的产业公司戴姆勒-奔驰与美国第三大汽车生产 企业克莱斯勒合并。戴姆勒集团董事长于尔根·施伦普1998年1月12日 只身来到克莱斯勒公司董事长罗伯特·伊顿的办公室,17分钟后敲定 了一桩360亿美元的天价合并,也是商业史上最重要的一次跨文化合 并实验。
德国人的作风严谨、死板,注重形式;
美国人则讲究效率,更具灵活性,决策过程快。
德国高层管理人员可能依赖50页的报告来讨论和做决策,而美国人却喜欢一 对一的沟通; 德国上司一般都会接受他们下属的建议,然而美国上司有可能会把它下属的 报告放置一阵,从而令德国下属沮丧; 克莱斯勒的设计师和管理人员将这个合并视为被戴姆勒所兼并,从而在思想 上他们已经有所抵触情绪 ……

案例

案例

一、贴现现金流量法--确定估价模型及估 贴现现金流量法
价过程
• • 1、在确定换股比例的估 价过程中,采用了单独估 单独估 价法。即在各自独立 价法 (stand-alone)经营的基础 上进行价值评估,不考虑 戴姆勒-奔驰和克莱斯勒合 并所产生的预期整合效应 及合并费用。原因在于: (1)戴姆勒-奔驰和克莱斯 勒在五个方面的整合效果 的贡献相当。(2)与戴姆勒 -奔驰和克莱斯勒公司的企 业价值(分别为1020.71亿 马克和8037.9亿马克)相比, 整合效果非常小。 2.从历史数据出发,同时 考虑未来发展与竞争环境 所导致的风险和机会两方 面的因素,构造了两阶段 两阶段 估价模型。第一阶段从 估价模型 1998年到2000年,第二阶 段是2001年及以后年份。
戴姆勒奔驰/克莱斯勒合并折现率 戴姆勒奔驰 克莱斯勒合并折现率 第一阶段(1998~2000) 第二阶段(2001及以 第一阶段( ) 第二阶段( 及以 后年) 后年) 6.5% 3.5% 10.0% 3.5% 6.5% 0.0% 6.5% 6.5% 3.5% 10.0% 3.5% 6.5% 1.0% 5.5%
• 第二阶段
• 如果戴姆勒奔驰公司换股股东不足90%,则: • 每1股戴姆勒奔驰公司的股票换1股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 的股票。 • 如果戴姆勒奔驰公司申请换股的股东达到90%,则: • 每1股戴姆勒奔驰公司的股票换1.005股戴姆勒-克莱斯勒 公司的股票。
• 与估价的计算结果相比,最终的换股比例 在一定程度上对戴姆勒奔驰股东更有利。 但如果这样的换股比例能够吸引至少90% 的戴姆勒奔驰股东接受换股,则采用联合 经营法将增强合并后的公司股票吸引力, 从而使原克莱斯勒股东受益。
• 第一阶段
• 如果戴姆勒奔驰公司换股股东不足90%,则: • 每1股戴姆勒奔驰公司的股票换1股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 的股票; • 每1股克莱斯勒公司的股票换0.6235股戴姆勒-克莱斯勒公 司的股票。 • 如果戴姆勒奔驰公司申请换股的股东达到90%,则: • 每1股戴姆勒奔驰公司的股票换1.005股戴姆勒-克莱斯勒 公司的股票; • 每1股克莱斯勒公司的股票换0.6235股戴姆勒-克莱斯勒公 司的股票。

冲突管理事例

冲突管理事例

“戴姆勒—奔驰”与“克莱斯勒”合并案案例分析:1998年5月发生了一桩对后来的世界汽车发展格局产生重大影响的跨国并购案——“戴姆勒—奔驰”与“克莱斯勒”合并案。

这是一家德国公司和一家美国公司的合并,而且两家公司都是拥有长期发展历史的老牌公司。

戴姆勒奔驰汽车公司是一个世纪以来德国工业的象征。

从1894年它生产第一辆汽车到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的重建,戴姆勒奔驰汽车公司成了高质高效、坚如磐石、稳如泰山的同义词,成为世界上赫赫有名的制造高级豪华轿车的顶尖级汽车公司。

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则是世界上利润最高、效率最好的汽车制造厂家。

两家合并之时,人人看好,这场合并当时被称为汽车强手的新典型,人人都认为是天作之合,两家公司之间可以取长补短,必然大有作为。

但是合并后由于欧美的文化差异,两个公司在管理方法和管理作风上截然不同。

首先在开发、生产、市场和销售的战略上都有所不同。

其次两家企业的领导作风更是有天壤之别,德国戴姆勒公司等级森严,决策过程复杂,工作作风严谨古板;而美国克莱斯勒则提倡多功能的团队精神,公司职员喜欢自由着装、自由讨论。

最后则是企业营销理念的不同。

美国人喜欢尽快推出价廉而实用的新产品,有时宁可牺牲一点产品质量;而德国人对质量极其重视,即使耽误新产品问世也在所不惜。

由于双方对自身的文化都有一种优越感,迥然不同的营销理念和民族心态,影响了双方人员的交流与合作,更破坏了合并后可能发挥的协同效应。

戴姆勒和克莱斯勒公司于1998年11月完成了并购。

因360亿美元的标额而带给世界极大的震撼,这个被寄予厚望的强强联合,却在十年之后,终因克莱斯勒多年的亏损, 戴-克公司于2007年把克莱斯勒卖掉了。

问题一:戴姆勒和克莱斯勒公司并购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联系案例,结合课本分析导致文化冲突的诱因。

答:并购失败的主要原因:两大企业在文化差异上所造成的管理冲突——文化冲突。

导致文化冲突的诱因:种族优越感;管理方式不当;沟通误会;文化态度(每点联系案例补充说明)。

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的合并:世界新秩序演示教学

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的合并:世界新秩序演示教学
遇到的第一桩头痛事就是如何应付不愿俯首听命的人事换血使克莱斯勒经理人员。 心存不满的多名克莱斯勒高级经理在合并后相继离去。一些人抱怨说,他们的戴姆勒 同事没有民主,说一不二。在德国人泽策出任克莱斯勒CEO之前,有三名美国籍克莱 斯勒CEO遭解职或离职。任期最短的仅一年。今年8月,克莱斯勒的美国籍销售/营销 经理被德国经理替代。
伊顿和施伦普 的国际视野
Logo
伊顿:
侧重于通过跨国并购合 作,实现资源互补,形成规 模经济。
低估了组织文化的冲突 的潜在威胁,没有制定出合 并后如何整合组织文化冲突 以进行统一管理的后备方案 。
施伦普:
侧重于产品在国际市场 上如何竞争,即产品的全球 的全球竞争策略,强调产品 在竞争市场上的地位。
同样是低估了组织文化的 冲突的威胁。
有助于形成合 力,进攻亚洲 等新兴市场
售后网络、资 源互通,降低 售后成本费用
有助于提升售 后服务的赢利 能力,形成新 的利润增长点
评价:双方在现有资源在战略上是匹配的,整合后有助于形成合力,互通互 助,提升综合实力,值得期待!
Logo
---基于双方整合支持活动能力的评估
财务资源与能力、无形资产
项是吉普车和
的谈判能力,
微型面包车,
降低材料采购
并期望获得更
成本
高的工程技术,
以进入运动概 可以降低物流
念车市场;而
成本
戴姆勒公司恰
好在工程技术
方面有其独特
的优势。
丰富产品线, 产品几乎不存 在重叠
形成规模经济, 降低制造成本
市场互通,通 过各自渠道网 络,便于双方 进入对方市场
降低销售成本
3
3
3
4
4

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合并案例分析

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合并案例分析

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合并案例分析背景在合并之时,戴姆勒销售的车辆比克莱斯勒少,但收入却高得多。

1997年,戴姆勒全球范围内的30万员工生产了71.5万辆轿车和41.7万辆卡车和商用车。

除此之外,戴姆勒还生产飞机、火车和直升机,其收入的2/3来自德国之外。

克莱斯勒在1993年亏损25亿美元之后,克莱斯勒迅速扭亏为蠃,1994年盈利37亿,利润率超过7%,远高于它的两个竞争对手。

克莱斯勒从1994年起每年盈利都在几十亿美元以上。

1995年,它的利润率为3.8%,好于福特,比通用稍低;1996和1997年,克莱斯勒的利润率又是最高的。

两个公司在产品线上互补,克莱斯勒将合并视为克服欧洲一些贸易壁垒的机会。

但是,汽车工业合并的主要原因是技术(其固定成本非常之高)和生产能力过剩(据估计为20%),只有那些具有规模经济的公司才能生存下去。

这些使得戴姆勒-克莱斯勒合并成为一种竞争需要,而非形成竞争优势或战略优势。

合并前景20世纪80年代,日本汽车工业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国际化扩张阶段,1980年,日本汽车产量达到1104万辆,甚至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和出口国。

而在1988年韩国汽车产量突破100万辆,1995年达到240万辆,1997年达到280万辆,一跃成为世界汽车第五大生产国。

在随后的五年时间里,年均增长率基本保持在15%左右,1995年达254万辆。

韩国汽车业也形成了以现代、起亚、大宇、双龙四公司鼎足的市场格局,韩国也一跃成为世界汽车生产大国。

戴姆勒—奔驰是欧洲最大的产业公司,而克莱斯勒则是美国第三大汽车生产企业。

两家公司都面临着极高固定成本和生产能力过剩的问题。

据当时的预测,21世纪只有大约6至7个大型汽车生产产业能够生存下去,所以此时,戴姆勒-----克莱斯勒的合并成为了一种竞争需要。

克莱斯勒是由于其微型面包车和吉普车畅销而著名。

它的基本市场主要集中在本国(德国)以及北美自由贸易区市场,在北美自由贸易区外没有知名度。

戴姆勒和克莱斯勒公司并购案分析报告

戴姆勒和克莱斯勒公司并购案分析报告

戴姆勒和克莱斯勒公司并购案分析报告一、并购的背景和动机戴姆勒和克莱斯勒公司并购案的背景是两家公司在汽车行业中的竞争激烈。

两家公司都是全球领先的汽车制造商,但在产品结构、市场份额和地理覆盖方面存在差异。

此次并购的主要动机是通过整合两家公司的资源,实现规模效应,提高市场竞争力。

二、并购案的影响1.经济效益:通过并购,两家公司可以实现成本的降低和资源的共享,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水平。

整合后的公司将能够更好地应对市场竞争和变化,提高盈利能力。

2.技术创新:两家公司在汽车技术和工程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研发能力。

通过合并,可以共享技术和专利,加快产品创新和开发的速度,提高产品品质和竞争力。

3.市场份额:合并后的公司将拥有更大的市场份额,增加了在全球市场上与其他竞争对手竞争的能力。

这将有助于提高销售收入,进一步巩固市场地位。

4.地理覆盖:戴姆勒和克莱斯勒公司在全球市场上的地理分布有一定的重叠,但也存在一些差异。

合并后的公司将能够更好地利用各自的地理优势,扩大市场覆盖范围,进一步增加销售和市场份额。

三、成功的因素和挑战1.收购整合能力:并购过程中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整合能力。

戴姆勒和克莱斯勒公司在整合方面都有一定的经验和能力,但整合过程中仍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2.组织文化差异:两家公司的组织文化和管理风格存在差异,这可能会导致合并后的公司在文化融合和员工管理方面遇到困难。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将对整合的成功与否产生重要影响。

3.法律和监管风险:并购过程中可能涉及到一系列的法律和监管风险。

包括反垄断法和竞争法的适用、环境和安全标准的符合性等。

两家公司需要充分了解并遵守相关法律和规定,以避免可能产生的法律风险。

四、市场前景和发展策略1.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创新能力,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

2.加强品牌营销和市场推广,提升品牌价值和认知度。

3.加大在新兴市场的投资和开发,抓住全球市场增长的机会。

4.加强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措施,符合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最新戴姆勒奔驰公司与克莱斯勒公司合并案例分析

最新戴姆勒奔驰公司与克莱斯勒公司合并案例分析

二、合并过程
1、选取合并方式及估值模型:
企业兼并通常都是通过以下方式:a.现金收购;b.换股(其中包括新设合并 和吸收合并)c.现金及换股组合。换股与现金收购比较,可以避免大规模融资, 方便更好地进行经营整合。戴姆勒奔驰与克莱斯勒的合并便是采用这种换股方式 进行。至于如何确定合并双方换股比例,需先选取符合双方企业价值原理的估价 模型。一般来说,企业价值有内在价值、账面价值、清算价值和市场价值。戴姆 勒奔驰和克莱斯勒在合并过程中分别聘用了不同的投资银行作为自身的财务顾问, 以便合理定立双方的股票价值和换股比例。在合并报告中,财务顾问否定了账面 价值的计算方法,他们认为净资产账面价值对于连续经营的公司来说,并不能反 映企业的内在价值。虽然戴姆勒奔驰及克莱斯勒为上市公司,但股票市场上的价 格受股票有短期波动的特性, 故不能合理决定公司的内在价值;而根据德国的习惯和通行法,在评估公司价值 时,不采用股票市场价格作为制定换股比例的基准,所以财务顾问亦否决了市值 计价的方法。当然清算价值法也被否定,因为戴姆勒奔驰和克莱斯勒两家公司的 收益价值都高于清算价值。合并报告最终采纳收益现值法分别为两家公司进行估 值,计算时亦以各自独立经营为基础,因为戴姆勒奔驰和克莱斯勒在多个方面的 整合效果的贡献相当。
长 的 时 间 隧 道,袅
勒奔驰公司与克莱斯勒公司合并案例
案例分析框架:
一、企业历史背景 二、合并过程 三、合并后分析 四、与同行业的主要企业比 较 五、合并后问题
一、企业历史背景介绍:
戴姆勒奔驰公司
建立于1926年,由两间德国公司戴姆勒(Daimler)及奔驰(Benz)合并组成, 早于1958年戴姆勒奔驰已进行并购活动,收购了AutoUnionAudi(于1966年出售予 大众汽车(Volkswagen))1970年代,它的梅塞德斯(Mercedes)品牌汽车迅速增 长,销售扩至世界各地。在1980年代,戴姆勒奔驰分散业务,购入航天、重型卡车、 消费及工业电机公司,虽然业务保持分散,但销售则放缓,航天业务的亏损使1995 年的戴姆勒奔驰出的赤字;同年,它与ABBAseaBrownBoveri成立合营公司Adtranz) 世界第一火车建造商(之后于1999年收购全部股权,于2001年售予Bombardier),施 伦普(Sehrempp)成为公司主席。戴姆勒奔驰在1998时已是欧洲最大的工业集团, 业务包括轿车、商用车辆、航天科技及有关服务,戴姆勒奔驰最著名的产品就是梅塞 德斯·奔驰(Mercedes一Benz)品牌系列生产的高级轿车。截止1998年5月的一年, 戴姆勒奔驰在美国的销售增加了67%,主要是民用多功能车(SUV),但它们在戴 姆勒奔驰的110万辆汽车生产中实在毫不显眼,它们只占美国市场的百分之一。

国际企业战略联盟案例

国际企业战略联盟案例

戴姆勒—奔驰与克莱斯勒的战略联盟案例分析08级旅游管理本科5班12号高丹妹2010年4月7日,雷诺-日产联盟与德国戴姆勒集团官方对外宣布两家正式建立大战略联盟,两大汽车巨头将在一系列实质性的项目上进行广泛的战略合作,将以经验共享的形式寻求合作利益最大化的快速实现,而双方在资本运作上也以交叉持股的形式进行合作。

全球汽车业界两大巨头的战略结盟无疑是在尚处于经融危机阵痛中的车市投入了一枚重磅炸弹,强势挤入全球汽车行业前三位的汽车联盟,仅次于不久之前组合的大众铃木联盟和丰田集团,随着雷诺-日产和戴姆勒联盟的形成,全球汽车行业格局将很可能迎来一次大规模的重新洗牌。

戴姆勒—奔驰公司和克莱斯勒公司的战略联盟是为了实现优势互补、提高竞争力及扩大国际市场的共同目标而制定的双边或多边的长期或短期的合作协议,两公司合并的主要原因在我看来有以下3点:1、经济全球化的推动。

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让两家企业明显感觉到21世纪汽车行业的竞争压力,这迫使他们不得不走上强强联合的道路。

2、扩大市场占有份额是两大企业联合的另一重要原因。

面对汽车市场供大于求的现状,通过借助彼此的现有市场,利用生产和销售领域的互补优势以进一步拓宽自己的市场。

3、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力。

通过两公司的合并来实现大规模生产,创造规模效应。

在采购、营销、技术协作以及零部件互换方面开展协作,降低营销成本、方便研究与技术开发、发展生产并促进销售,赚取更多的利润,提高竞争力。

而关于这次战略合作的内容,则主要在于5个方面,包括有在动力总成领域,商用车领域,零件采购领域以及奔驰S级mart和雷诺Twingo两款车型的平台合作。

双方的合作范围相当全面,形式上也采取了多种合作方式,包括股权互换,技术共享,共同研发等等,形式的多样性进一步降低了合作的风险,雷诺-日产与戴姆勒集团的战略联盟实力坚强,可谓看点多多,且让我们初步简析其前景到底如何。

受经融危机波及,无论是戴姆勒集团还是雷诺-日产联盟,近一两年的日子都不太好过,2008年戴姆勒集团收入959亿欧元,同比下降3.5%,净利润14亿欧元,下降65%,而到了2009年戴姆勒集团更是净亏损26.64亿欧元,同时营业收入也下降20%为789亿欧元;反观雷诺-日产联盟,其业绩更是惨不忍睹,2008年净利润直接下降79%,仅为5.71亿欧元,去年则更是爆亏30亿欧元,营业收入也随着同比下降10.8%,看来即使是曾经一手将徘徊在“死亡线”边缘的日产拉回正轨的“业界神人”卡洛斯戈恩,面对日益严峻的全球车市也再难延续“神奇”,效仿当年拯救日产时的合作策略,在这个时候寻求一个坚强的臂膀共度难关无疑是最好的选择,而这一次戈恩的“最佳拍档”换成了来自德国的汽车巨头戴姆勒奔驰集团,而戴姆勒集团在并购克莱斯勒战略完败后,一直心有不甘,加之大形势的发展趋势,两者的全面合作可谓是一拍即合。

戴姆勒-奔驰并购克莱斯勒案例分析

戴姆勒-奔驰并购克莱斯勒案例分析
贴现现金流量 法 两家公 司 的合并是整体合并 . 两家公 司的经营比较稳健 . 其 未来收 益 具 有 可 预测 性 , 故 在最 后 的决 策 中采取
了贴现现金流量 法 --------------------------------------------------------------
三,换股比例的确定
。l970年 8月 2日, 美 国 注册会计师协
在戴姆勒一 奔驰公司和克莱斯勒公司合并
----------
会会计方法委员会(APB)发布 了关 于公
的 过程中, 戴姆勒一 奔驰公司的财务顾问
司合并指导意见的意见 16和关于台并中 和克莱斯勒 公司的财务顾问一致认为应尽
产 生商誉的意见 17, 在 意见 16中阐述 可能地采用联合经 营法核算。
--------------------------------------------------------------
合并过程
--------------------------------------------------------------
一,核算方法的选择
--------------------------------------------------------------------- ----
这标志着在经历了九年的“婚姻”后,德国和美国两大汽车公司的 合并正式宣告破裂。
权力更迭 2000年时克莱斯勒公 司的高级管理层已全
部是德国人的身影
合并 失败原因
文化冲突
这是间隔着大西洋的两 种极端不同的企业文化, 德国人的严谨务实和美 国人的自由奔放发生了
激烈的碰撞
------------------------------------------

戴姆勒—奔驰与克莱斯勒合并案例

戴姆勒—奔驰与克莱斯勒合并案例

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戴姆勒—奔驰并购克莱斯勒案例分析班级:姓名:学号:引言跨国并购是指跨国兼并和跨国收购的总称,是指一国企业(又称并购企业)为了达到某种目标,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支付手段,将另一国企业(又称并购企业)的所有资产或足以行使运营活动的股份收买下来,从而对另一国企业的经营管理实施实际的或完全的控制行为。

跨国公司的国际并购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企业,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市场和两个以上政府控制下的法律制度,其中“一国跨国性企业”是并购发出企业或并购企业,“另一国企业”是他国被并购企业,也称目标企业。

这里所说的渠道,包括并购的跨国性企业直接向目标企业投资,或通过目标国所在地的子公司进行并购两种形式,这里所指的支付手段,包括支付现金、从金融机构贷款、以股换股和发行债券等形式。

而跨国公司的国内并购是指某一跨国性企业在其国内以某种形式并购本国企业。

1998年5月发生的戴姆勒—奔驰与克莱斯勒合并案,是一桩对后来的世界汽车发展格局产生重大影响的跨国并购案。

这是一家德国公司和一家美国公司的合并,而且两家公司都是拥有长期发展历史的老牌跨国公司,两家公司合并后的整合及其协同效应受到了人们极大的关注。

戴姆勒和克莱斯勒公司于1998年11月完成了并购。

但经历了将近10年的“联姻”之后,终因克莱斯勒多年的亏损, 戴-克公司于2007年把克莱斯勒卖掉了。

现在克莱斯勒又回到美国人的手中, 并且是成为私人控股的公司。

通过本次案例分析,我们可以学到关于横向一体化的优势并且得到关于企业文化合并的重要性的相关启示。

一、并购背景戴姆勒—奔驰在1996年仅次于福特和通用汽车公司,为全球第三大汽车公司,当时公司总资产为657亿美元,总营业额706亿美元。

1997年落后于丰田,为全球第四大汽车公司。

但是其跨国指数1996年仅为41.9%,再考虑其在欧盟地区的经营,其地域经营的局限性十分明显,在众多汽车集团中也明显处于中下游水平。

戴姆勒—奔驰看到了在全球化浪潮中自己所处的不利地位(总体实力不敌福特、通用,海外发展又远逊于大众、宝马、本田等竞争对手)。

企业并购案例分析-奔驰

企业并购案例分析-奔驰

企业并购案例分析-戴姆勒一奔驰汽车公司与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合并1999年5月7日,世界汽车工业史上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行动:德国的戴姆勒一奔驰汽车公司与美国的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宣布合并。既出世界舆论哗然,汽车行业内部更是如同经历了一场地震。权威人士预言,全球汽车工业将随着奔驰与克莱斯勒的合并掀起新一轮调整浪潮,出现白热化的局面,并最终形成全球汽车产业的崭新结构。1.合并背景及原因奔驰公司和克莱斯勒公司均是当今世界举足轻重的汽车"巨人"。奔驰公司是德国最大的工业集团,总部设在德国南部的斯图加特。长期以来,奔驰公司的业绩一直非常优秀,尽管世界金融市场一度动荡不定,德国马克也曾因大幅升值而影响出口,但奔驰公司生产的汽车一直在世界汽车市场上保持强劲的势头。克莱斯勒公司是美国仅次于通用和福特的第三大汽车制造商,总部设在底特律。该公司是多元化企业,除了汽车之外,还生产和经营汽车配件、电子产品等。据美国《财富》杂志统计,克莱斯勒公司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一直在美国500家最大公司中排名前10位,让人刮目相看。那么,为什么这样两大汽车巨人会在世纪之交选择"强强联合"呢?首先,经济全球化趋势正日益增强。汽车行业的决策者们非常清醒地认识到,如果要在下一个世纪在行业内部站稳脚跟并求得进一步发展,必须着手扩展生存空间,增强竞争力,只有"强中更强",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中稳住阵脚。同时,汽车行业市场上早已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以轿车来说,全球每年的产量为6000万辆,而销量只有4000万辆。在有限的销售量下,各大汽车公司不得不考虑如何占据尽可能大的世界市场份额。走企业联合的道路则似乎成了汽车行业的大趋势。两家公司的合并还有它们自身独特的原因。首先,双方可以形成优势互补的局面。奔驰公司是德国最大的工业集团,而克莱斯勒则是美国第三大汽车制造商,两者都是盈利企业,具有雄厚的财力,"强强联合"的前景十分看好。双方在生产和销售领域互补的态势显得最为明显。在市场分销上,克莱斯勒的销售额93%集中在北美地区,在其他地区的份额只占7%。尽管克莱斯勒在美国三大汽车公司中一直保持最高的利润,但如果北美市场一旦不景气,将会影响公司的前程。因此合并正好可以使其摆脱对北美市场的依赖性,打进奔驰公司业已占有的地盘。而奔驰公司也一直试图大规模打进北美市场。目前,奔驰公司在北美市场的销售份额只占总销售额的21%,大部分仍然局限于欧洲。而与克莱斯勒的联合正好满足它对北美市场的要求。从产品线来看,两家公司各有自身的优势,双方产品重合的情形极少。克莱斯勒的强项是小型汽车、越野吉普车和微型箱式汽车;奔驰以生产豪华小汽车闻名。双方产品惟一重合的是奔驰M级越野车和克莱斯勒的。c吉普",但M级越野车在奔驰系列中所占的比重不大。降低生产成本、增强竞争力是两家公司合并的另一个重要考虑。合并之后,双方将在采购、营销、技术协作以及零部件互换方面开展协作,从而达到降低营销成本、方便研究与技术开发、发展生产和促进销售的目的。2.合并过程戴姆勒一奔驰公司和克莱斯勒公司的合并不仅是汽车行业,也是整个世界工业史上最大的行动。巨型的合并计划从萌芽到瓜熟蒂落,前后只用了不到4个月时间。1999年1月12日,美国底特律市举行汽车博览会。戴姆勒一奔驰公司总裁于尔根.施伦普亲自出马为奔驰公司的产品助阵。借此机会,他拜访了位于底特律的克莱斯勒汽车公司总部,向克莱斯勒公司的总裁罗伯特·伊顿提出了双方合并的设想。施伦普根本没有想到,伊顿与他一拍即合。双方接下一来进行了10余次的秘密会谈。在谈判的过程中经历过许多的障碍。在许多重大问题上双方僵持不下的时候,其中一方一言不合匆匆走人也是常有的事。最初是关于未来的公司领导人的问题,施伦普和伊顿在处理这个问题的时候都表现得很豁达。他们表示不会让这一问题阻碍一项于双方都有利可图的交易。两人同意合并的头三年将共同任公司董事长。三年后,比施伦普大5岁、现年58岁的伊顿将退出,由施伦普一人掌管。最大的难题是合并之后新公司的法律结构问题。奔驰汽车公司是一家德国股份公司,而克莱斯勒公司则根据美国法律经营。双方曾经讨论在第三国荷兰组成新公司,但由于税收问题的障碍而不得不放弃。最后双方商定,新公司将保留德国特色的股份公司形式,并在新公司中保留奔驰公司一直采用的共同决定机制。这就是说,有工人代表参加新公司的监事会,他们在有关公司的重大问题上有参与决定的权利。这一切对于美国人来说,都是完全新鲜的事物。双方都能认识到合并会给两者带来的好处,善于从长远的角度看问题,因此虽然面临众多阻碍,谈判还是不断地取得进展。5月4日,谈判结束了。在经过一系列准备之后,宣布仪式于7日举行。这一石破天惊的合并终于问世。3.合并之后合并消息一经公布即获如潮的好评。德国前总理科尔获知消息后立即发表讲话,祝贺两家公司合并:德国社民党候选人施罗德称这次合并是"非常成熟的企业行动";德国交通部长魏斯曼说,这一合并是德国汽车工业有竞争力的表现;美国的政治家和经济界人士都对这起合并道尽了溢美之词。而股民更是对这起合并充满信心。合并的消息公布之后,纽约和法兰克福股票交易市场上两家公司的股票行情立即大幅看涨。克莱斯勒公司的股票价格当天就飙升了17.8%,上涨了7.375美元,以48.81美元报收。奔驰公司的殷票价格同日也猛增了8%,以每股192.40马克收盘。合并在汽车业内部产生的冲击亦是空前强烈。面对两个汽车巨人的联手,与德美同为汽车大国的日本被震惊了。日本三菱汽车公司董事横滨大造说,这项合并让日本的汽车商们"大梦初醒"般地注意到:北美和欧洲的汽车业已经十分迅速地实现了它们业务的全球化。"合并就像一次地震,将会加剧汽车行业通过建立跨国合作企业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日本最大的汽车制造公司丰田公司总裁奥田硕说,他预料在这次合并之后,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将会加剧,丰田公司必须作出反应以迎接"紧迫的挑战"。戴姆勒一奔驰汽车公司和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合并之后的新公司称为戴姆勒一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合并通过股票互换的方式进行。通过对双方上市资本、股价盈利比以及各自盈利状况的评估,戴姆勒一奔驰公司的股东占有新公司股份的57%,克莱斯勒公司的股东则占有43%。两家公司合并所牵动的市场资本高达920亿美元。合并之后,戴姆勒一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的实力咄咄逼人,令世界各大汽车巨头生畏。以市场资本额排序,戴姆勒一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名列第二,仅排在丰田之后;以销售额排序,名列第三,年销售额为1330亿美元(2300亿马克),次于美国两大汽车商通用和福特;以销售量排序,戴姆勒一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年产量为400万辆,列第五位,排在通用(880万辆)、福特(700万辆)、丰田(480万辆)和大众(430万辆)之后。戴姆勒和克莱斯勒的合并带来的直接收益是能够为公司节省大量的开支。由于两家公司今后将联合采购,共同分担研究和开发任务,戴姆勒一克莱斯勒汽车公司仅在合并后的第二年就可以节省14亿美元的开支。尽管合并之后的戴姆勒一克莱斯勒公司遇到了诸如文化融合、工资制度的不统一等各种问题,并且继续面临激烈行业竞争以及全球经济疲软,但该公司通过业务整合十分成功地保持了其世界汽车行业的强大领导力。

戴姆勒和克莱斯勒公司并购案分析报告

戴姆勒和克莱斯勒公司并购案分析报告

戴姆勒和克莱斯勒公司并购案分析报告1 引言戴姆勒和克莱斯勒公司于1998年11月完成了并购。

但经历了将近10年的“联姻”之后,终因克莱斯勒多年的亏损, 戴-克公司于2007年把克莱斯勒卖掉了。

现在克莱斯勒又回到美国人的手中, 并且是成为私人控股的公司。

本文从不同产品线匹配的角度对该并购案的战略类型、管理层的国际视野、整合两家公司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失败原因进行分析与探讨,为中国汽车业走向国际化,成功进行跨国合作,做出合适的战略决策提供借鉴,这是本次分析报告的实践意义。

当然,通过本次案例分析,本人可以学到关于战略计划过程和制定过程,如何分析国内外环境以及主要战略和政策类型等相关理论知识。

1.1 研究背景世界汽车工业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并购、结盟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几乎所有的跨国汽车巨头的成长史都是一部并购/结盟史。

例如美国的福特、通用、克莱斯勒等汽车公司,他们都是经历了大小几十次甚至上百次的并购才从美国200多家汽车公司中生存下来,成为世界汽车市场的主要竞争者。

到了20世纪90年代的中后期,世界汽车工业的增量开始减缓,主要的消费市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萎缩,各厂商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

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汽车公司合并之风,正在全球陆续吹起,无论是新兴科技,还是传统产业,似乎都难抵「大者恒大」的合并风潮。

合并虽有可能带来更多的市场,但也因此迈向更大的挑战,汽车业巨人戴姆勒克莱斯勒就是跨国并购的一个典型案例。

1998年5月,欧洲最大的工业公司戴姆勒奔驰公司和美国第三大汽车制造商克莱斯勒进行了世界工业史上最大的兼并案。

他们之间互补的产品线,不同的市场势力分布,协同平台低成本的可能性,都给当时大多数投资人和社会公众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

但是新婚的蜜月期实在太短,2 年不到的时间内,克莱斯勒非但没有从合并中获得好处,反而于2000年夏天,在美国市场份额自90年代以来首次跌至14%以下。

2000年下半年克莱斯勒出现了惊人的18亿美元的亏损。

奔驰公司资本运营分析

奔驰公司资本运营分析

具体的运作:
由于净资产账面价值不能决定持续经 营公司的内在价值,而受股票数量、 市场交易情况、投机性等众多因素的 影响,股票市场价格具有短期波动性, 因此在评估方法的选择上,账面价值 法、市场价格法等均被否定,最终决 定采用收益法分别对两家公司进行评 估,并以此为基础确定换股比例。
评估过程
确定未来年度净收益。原则上以各自独 立经营为基础分别进行价值评估,不考 虑双方因合并产生的预期整合效应和合 并费用。原因在于:一是双方规模、实 力相当,对合并后企业的贡献基本相同; 二是与两家企业的价值相比,整合效果 较小,可以忽略不计。在具体方法上, 则从历史数据出发,考虑未来企业发展 与竞争环境,分析双方存在的发展机会 和风险,以此为基础构成两阶段分别为1020.71亿马 克、803.79亿马克。再加上非经营性资产的价值,得出两 个公司的实际价值分别为:奔驰公司1100.10亿马克,克 莱斯勒804.39亿马克(不出售库存股票)或822.72亿马克(出 售库存股票)。
非经营性资产评估。运用收益法折现的价值仅仅反映了企 业经营性资产持续经营的价值,要得到企业完整的价值还 需要考虑非经营资产。这些可单独出售的非经营性资产并 不影响企业持续经营价值,应单独评估,评估的方法是计 算资产在市场上出售后扣除费用的净收益。
#2022
确定每股价值
1998年,戴姆勒——奔驰公司和克莱斯勒公司宣布斥资近千亿 美元实现“同等地位者之间的合并”时,被称赞为“天作之合” 的联姻。合并后公司股票价格暴涨到3位数。
但短暂的蜜月过后,“充满大西羊两岸之间的文化冲突和种种问 题”就暴露出来了。克莱斯勒很多优秀人才陆续离开,其中包括 20世纪90年代初该公司鼎盛时期的总裁以及十多位高级经理。
到2000年,合并后的公司出现巨额亏损,股票价格大幅度下跌。 原戴姆勒——奔驰公司老板施伦普决定“以德国方式”使合并 后的公司提高生产的经营效益,扭转越来越困难的严峻局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