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铸剑》的文学解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铸剑》的文学解读

内容摘要:

本文主要针对鲁迅的小说《铸剑》进行解读。主要是从三个大的方面进行的。其一“小说概况”主要从小说的创作背景、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故事的溯源三方面来解读。其二“内容”则是对原小说的四个部分分别进行详细的内容分析。最后的“形象” 分析则从眉间尺、晏之敖和剑这三个形象入手着重探讨形象的象征意义以及和现实的联系。角度选取主要参考了一些学者对《铸剑》创作背景分析得出的结论。

、小说概况

《铸剑》一文是鲁迅的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作品。讲述的是一个复仇的故事,并且是鲁迅颇为得意的作品。他在《致徐懋庸》的信中,说过“《铸剑》的出典,现在完全忘记了,只记得原文大约二三百字,我是只给铺排,没有改动的。也许是见于唐宋类书或地理志上(那里的“三王冢”条下),不过简直没法查。”但是以现在的文献检索手段来审视的话,《铸剑》小说的原型应该是可以回溯到《搜神记》中的《三王墓》一文。原文如下:

楚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欲杀之。剑有雌雄。其妻重身当产,夫语妻曰:“吾为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往必杀我。汝若生子是男,大,告之曰: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於是即将雌剑,往见楚王。王大怒,使相之:

“剑有二,一雄一雌。雌来,雄不来。”王怒,即杀之。莫邪子名赤比,后壮,乃问其母曰:“吾父所在?”母曰:“汝父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杀之。去时嘱我

'语汝子,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于是子出户南望,不见有山,但视堂前松柱下,石砥之上,即以斧破其背,得剑。日夜思欲报楚王。王梦见一儿,眉间广尺,言:“欲报仇。”王即购之千金。儿闻之,亡去。入山行歌。客有逢者,谓:“子年少,何哭之甚悲耶?”曰:“吾干将、莫邪子也。楚王杀我父吾欲报之!”客曰:“闻王购子头千金,将子头与剑来,为子报之。”儿曰:“幸甚!即自刎,两手捧头及剑奉之,立僵。客曰:“不负子也。”于是尸乃仆。客持头往见楚王,王大喜。客曰:“此乃勇士头也。当于汤镬煮之。”王如其言。煮头三日三夕,不烂。头踔出汤中,踬目大怒。客曰:“此儿头不烂,愿王自往临视之,是必烂也。”王即临之。客以剑拟王,王头随坠汤中。客亦自拟己头,头复坠汤中。三首俱烂,不可识别。乃分其汤肉葬之,故通名

“三王墓”。今在汝南北宜春县界。1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鲁迅虽然只是看过一次原文小说,但是其改编还是很忠于原文的,只是在细节处略有改动,原文中干将造剑私藏雄剑这是犯错在先,而楚王杀他在后,在道德上没有站在一个很高的台阶上。但是在《铸剑》当中眉间尺的父亲则是全身心造剑但是因“王”的贪婪而送了命,这在立场上便有了一个转变即从有错变无错,复仇的正当性显着增强甚至是理直气壮了。

从鲁迅自身的创作社会条件来讲的的话,1926年10月,初到厦门的鲁迅并未与厦

大当局、现代评论派间生出大的矛盾。他一个人“被供在图书馆楼上的一间屋子里。白天还有馆员,订书匠,阅书的学生,夜九时后,一切星散,一所很大的洋楼里,除我以外,没有别人。我沉静下去了。寂静浓烈到如酒,令人微醺。望后窗外骨立的乱山中许

[晋]干宝.搜神记[M].中华书局,1979 年版,第128) 129页. 多白点,是丛冢;一粒深黄色火,是南普陀寺的琉璃灯。前面则海天微茫,黑絮一般的夜色简直似乎要扑到心坎里。我靠了石栏远眺,听得自己的心音,四海仿佛有无量悲哀,苦恼,零落,死灭,都杂入这寂静中,使它变成药酒,加色,加味,加香。

这时,我曾经想要写,但是不能写,无从写。也就是我所谓‘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2这种心境与其写《野草》时的“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却偏要向这些作绝望的抗战”的生命体验极为一致。可以说,初到厦门时期的他的生命体验依然是

“野草”时期心理场的延续,是亲历了新文化运动的散落,“成了游勇,布不成阵了” 的“彷徨”、忧愤、悲怆与抗争。3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解读和理解《铸剑》的话,其创作背景还有象征意义是一目了然的了。因此本文也将从这一角度出发来对《铸剑》一文进行解读。

二、内容

鲁迅的《铸剑》创作于1926年,当时正值鲁迅被排挤出北京,任职厦大。小说主要讲述的是一个复仇故事,共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讲述的是主人公“眉间尺”在成长为复仇者之前的情况。小说以“眉间尺”夜不能寐挑逗老鼠为发端,弓I出其母在暗处观察他的行为并将杀父之仇的仇恨意识灌输给他做结的。整个第一部分中,交代了眉间尺优柔寡断的人物性格、母亲隐忍坚定的复仇心理以及他父亲聪明睿智的远见卓识,为后文复仇者的成长和情节发展做足了铺垫。

第二部分则将重心放在了眉间尺出门寻仇并最终遇到晏之敖替其报仇上。这一部分中,眉间尺已经出门在外只身一人,没有母亲可以依靠他只能背负着家仇和利剑。但是在王城他首先见到的是麻木的城里人,之后是出门玩乐的王,而后又是无事生非的干瘪脸青年,小说中将眉间尺初入社会的心理过程描绘的细致入微。但是在这个见识社会险恶的过程之中眉间尺并没有成长反而他更为困惑和胆怯,直到遇见晏之敖解救他于困难之境并要替他报仇时他才真正成长起来并且毫不犹豫的献上了自己的宝剑和头颅。这看似荒诞、血腥的情节却给人以正气凛然的观感,自然而然的引出后文复仇的高潮中复仇者的成长。

第三部分是小说的高潮部分,以三唱《哈哈爱兮歌》将情节逐步推向最精彩的终极塵战。这时

小说的幻想色彩最为浓烈:会舞蹈、歌唱的小孩头颅,能够操控水火的黑衣人以及入水作战的王的

断头。小说在这里以一种荒诞离奇的方式呈现了一出另类的复仇剧,不论是主人公还是大反派都在

肉体死亡之后进行了精神之战,并且夹杂着正义被邪恶欺压并且最终正义仍旧战胜邪恶的“成功之路”总是曲折的真理。很显然在第三部分之中,英雄的结局和反派的结局一样都是走向最终的灭

亡,在同归于尽之后留下一个

“接下来会怎样”的悬念,因此接下来的部分要有一个自然的收尾。

第四部分可以看作是这篇小说的尾声部分。在沸水里煮的烂熟的三个头颅,麻木的看客无法分

清哪一个才是王的脑袋,而为了不错葬了王竟然荒谬的把三个头骨和一具无头尸葬在了一起。最后

文末再次出现了王的仪仗队,长长的车马队和长长的围观的群众,他们装着哀戚的颜色,同眉间尺

第一次看到他们时一样,带着伪装的表情麻木的、事不关己的注视着闹剧的结束。

总体上来说,整部小说的主线是讲述一个复仇母题下的故事。中间穿插着侠义之情

2《三闲集•怎么写》,《鲁迅全集》第4卷,第18 - 19页。

3龙永干,《<铸剑>创作时间考释及其他》J]. 鲁迅研究月刊,20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