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后期的杂剧与散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三)进步:反映商人社会活动及生活理想的杂剧 • 无名氏的《来生债》:站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价值观的立场 来抨击金钱的罪恶: • “这钱呵使作的仁者无仁,恩者无恩,费千百才买的居 邻,这钱呵动佳人有意郎君俊,糊突尽九烈三真,这钱呵 将嫡亲的昆仲绝了情分”。 • 写出了金钱的力量对封建伦常秩序的严重破坏。 • 秦简夫的《东堂老》:正面写商人的形象,对他们通过辛 勤劳动积聚财富的谋生方式给予高度评价,成为文学史上 引人注目的作品。
《倩女离魂》的价值
• 《倩女离魂》是郑光祖的代表作,唐人陈玄祐传奇《离魂 记》改编。 • 王文举、张倩女 • 离魂:王文举“有玷风化”——张倩女“我本真情” • 病体: • 在艺术描写方面,《倩女离魂》具有浓厚的抒情气息,笔 墨细腻但并不感纤巧,文词精美却不显雕琢。 • 《倩女离魂》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受到《西厢记》的启发, 而又对《牡丹亭》有较大的影响。在这两大名剧之间,它 似乎有一种过渡的作用。
散曲的分类:
• 散曲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类: • 1.小令一般用单支曲子写成,另外还有“带过曲”、“集 曲”、“重头”、“换头”等特殊形式,都是根据一定的 规则将数只曲子联结而成。 • 2.套数又称“散套”,是用同宫调的两支以上曲子写成, 和杂剧中的套曲相似。
散曲与词的不同
• 在格律形式方面,散曲同词有若干重要的不同。一是韵脚 较密,很多曲牌是句句押韵,而且不能转韵,显得节奏繁 促;二是韵部的区分和诗词不同,它是按当时北方的实际 的口语划分的,而诗词的韵部和已发生变化的口语的情况 已有所脱离;三是韵脚可以平仄通协;四是对仗的变化较 多,除了最通常的两句相对,还有三句对,以及四句之间 两两相对;五是句式变化较大,比起词更显得参差不齐; 第六,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可以添加衬字,字数从一字 到十数字不等。(“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 珰珰一粒铜豌豆”,只有“我是一粒铜豌豆”七字为曲谱 所规定的,其余都是衬字。《南吕一枝花· 不伏老》) • 总括起来说,散曲的格律特点是:在规定的格律中,它也 比词来得富于变化;在规定的格律之外,它又允许较大程 度的自由发挥。
元后期的杂剧与散曲
第一章 元后期杂剧
• 一、元杂剧的发展与衰落 • 二、元杂剧的代表作家 • 三、郑光祖的元杂剧创作
元杂剧的发展与衰落
• (一)背景: • 元统一全国后,南方城市经济发达,北方杂剧作家纷纷漫 游或迁居南方,南方籍文人也纷纷染指杂剧创作。大致到 大德末年以后,杂剧创作活动的中心逐渐由大都转移到杭 州。由此到元末是元杂剧的后期阶段。 • (二)元杂剧衰落及原因:元后期杂剧创作已呈现衰退状 态 • A.方言、音乐、民俗文化 • B.最重要的作都是流寓江浙一带的北方人,南方人并无佳作 • C.“三纲五常”、程朱理学
元剧的发展情况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代表作家
• 元杂剧的发展以大德(1300年前后)为界大致经 历了前后两个阶段。前期的创作中心在大都(今 北京),后期的创作中心在杭州。前期的主要作 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这是元 杂剧创作的黄金时期;后期的主要作家有郑光祖、 宫天挺、秦简夫等,这一时期的杂剧创作已走向 衰落。
郑光祖的杂剧
• 郑光祖,字德辉,平阳襄陵(今山西临汾附近) 人,生卒年不详。《录鬼簿》说他“以儒补杭州 路吏,为人方直,不妄与人交”,“名香天下, 声振闺阁,伶伦辈称郑老先生”。周德清《中原 音韵》把他与关汉卿、白朴、马致远并列,后人 称为“元曲四大家”。剧作见于著录的有十八种, 今存八种: 《倩女离魂》、《王粲登楼》、 《梅香》、《周公摄政》、《三战吕布》、 《智勇定齐》、《伊尹耕莘》、《老君堂》。
第二章 散曲
• 第一节 散曲的兴起和特点 • 从音乐意义来说,散曲是元代流行的歌曲;从文学意义来 说,它是一种具有独特语言风格的抒情诗。 • 在以前的文艺类型中,散曲和词的关系最密切,体制也最 接近,都属于有固定格律的长短句形式。元曲曲牌出于唐 宋词牌的有七十五种之多。散曲=“词余”。但有差异: • 第一,豪放派——文字;第二,婉约派——音律、填词 • 金人入土中原到元统一全国:北曲(杂剧中的唱词、独立 的抒情乐歌),以元好问成就最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