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塑的意义与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塑的意义与措

摘要: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指向独立思考的、否定不合理因素的、符合一定标准的、建立在事实依据基础上的思维。批判性思维是建立培养创新人才、建立创新型国家的基础。西方从上个世纪70年代,就逐渐重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但是我国对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相对落后。本文就针对中国学生批判性思维缺失重塑的意义进行分析,提出笔者自己的几点措施,旨在为中国教师的工作提供借鉴和经验。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重塑;学校教育;课堂教学

将批判性思维作为导向,对现有的知识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对学生的成长和社会进步都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对学生而言,批判性思维能够促进其生存和发展。因此,重塑批判性思维已经成了教师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批判性思维重塑的意义

首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够有利于学生在信息化时代的发展。21世纪是一个知识和信息都爆炸的时代,学生一打开手机或电脑,信息浩如烟海,如果学生缺乏批判性思维,就无法对信息进行筛选和理解;如果学生缺乏基础的是非判断和善恶评价,就难以抵制垃圾、消极的信息,甚至影响学生的三观。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能够有利于学生对信息进行筛选和判断,并对信息提出自己的见解,不会陷入“人云亦云”的深渊。

其次,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够有利于消除学生的盲从和迷信心理。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是一种理性的心理品质,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会在独立思考后敢于质疑权威,即使在极端的情况,也能保持一份沉着冷静。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够使学生在接受知识时保持警惕,及时地远离虚假知识,勇于指出伪科学。

1.

批判性思维重塑的措施

(一)改革教育评价逃离标准答案误区

批判性思维是创新思维发展的基础,也是提高人才质量、建设创新性国家的基本需要。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许多西方国家都把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作为教学目标之一。20世纪70年,美国的教育改革运动甚至将批判性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80年代,批判性已经成了教学改革的核心,近20年,批判性思维更是被美国看成主要培养目标[1]。随着工业的发展,我国也逐渐意识到人才的创新能力不足造成的困扰,如缺乏知识产权、世界知名的品牌较少、国家创新创业项目种类少等,使得国内逐渐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也逐渐开始探索在知识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培养。这就需要学校首先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育评价,一方面改革教师教学的评价体系,不能仅仅根据学生的成绩来评价教师的教学能力,另一方变改革学生学习的评价体系,不能仅仅根据学生的成绩、解答的规范性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单一的教师教育评价和学生评价会禁锢学生的想象力、形象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批判性思维也被阻碍在教育之外。因此国家和学校都应该制定更加丰富的考核标准,鼓励学生和教师用开放的态度接受评价,另一方面,不能对学生进行排名,升学考试不能仅仅将根据标准答案评价学生,多设置开放的题目,要求学生的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二)创建独立思考的教育文化改善盲从权威

批判性思维不能在随意的环境下就培养出来,教育教学总是存在于某种文化之中,学生能够在不同的文化中逐渐适应,不同的教育教学文化会对学生造成不同的影响,学生盲从权威正是因为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因此想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也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创建一种思维型教育文化。批判性思维在希望教育中属于一种心理机能,这种心理机能即需要个人自主的建构,也需要依靠良好的教育环境进行引导。为了重塑批判性思维,就需要创建一种独立思考的教育文化,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一个轻松的环境,鼓励和支持学生尝试批判地看待问题,并组织学生积极地参加批判性的讨论,使学生能够有独立思考的机会,也为创新思维提供一个空间。这种新型的教育文化需要师

生构建新型的民主型师生关系,完全消除学生盲目屈从教师权威的意识,并在教学过程中从单向输出转向教学相长,教师要用平等的身份看待学生,用包容的心态看待学生提出的问题,鼓励学生多提问、多提出自己的想法,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从而也为批判性思维的重塑提供一个自由、宽松的氛围。

(三)拓宽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结合

国外教学过程中,对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主要有三种途径:其一是在常规课程中穿插有关批判性思维的内容,这种途径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培养批判性思维,但是对教师的要求较高,需要每一学科的教师首先要具备批判性思维,并且要在学科与批判性思维之间找到融合点。第二是单独设置批判性思维课堂,通过专门的课程对学生进行系统性的训练,但是这需要国家提供教育资源支持,也需要额外培养具备批判性思维的专门教师,课程的增加也有可能会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3]。其三是通过隐性课程进行培养,创设有助于批判性思维发展的校园文化和思想活动,使学生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树立批判的意识,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但是这种效果作用并不明显,所需的培养时间较长。以上三种方式各有优点,也各有缺点。根据我国国情而言,我国存在教师数量不足、人文课程不被重视、校园文化缺乏有效指导等问题,适合选择第二种方法,即先培养教师的批判性思维,即教师自身首先要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与自己所教学科相结合,拓宽专业的知识,找到课程知识与批判性思维培养之间的桥梁,将学生的生活事件和情境相结合,逐渐帮助学生习得批判性思维能力,并将其灵活运用于生活中、未来的工作中。

三、结语

批判性思维无论对学生个人还是对国家的发展而言,都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批判性思维也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基础,批判性思维重在“破”,而创新性思维重在“建”,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也只有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一代,国家的发展和创新才会有源源不竭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缪四平.美国批判性思维运动对大学素质教育的启发[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03):99-105.

[2]肖薇薇.批判性思维缺失的教育反思与培养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5(01):25-29.

[3]朱叶秋.“翻转课堂”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PBL模式构建[J].高教探索,2016(01):89-9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