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悲剧原因

合集下载

论安娜_卡列尼娜的悲剧成因

论安娜_卡列尼娜的悲剧成因

论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成因【摘要】列夫〃托尔斯泰塑造的典型形象安娜〃卡列尼娜是世界文学画廊里独具魅力的妇女形象之一。

安娜追求真爱与上流社会的虚伪道德之间的冲突,传统观念对她精神上形成的桎梏,母爱和情爱不能两全所造成的矛盾痛苦,以及对渥伦斯基爱情的幻灭和自身的性格等等,作者多方位、多层次地描写了安娜以生命为代价的唯美爱情悲剧, 并揭示了这一悲剧形成的必然性,本文从两个方面分析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成因。

【关键词】安娜;悲剧;内因;外因在世界文学的巍巍群山中,能与与莎士比亚、歌德、雨果这几座高峰并肩而立的俄国作家当首推列夫·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是一位有思想的艺术家,也是一位博学的艺术大师。

他的作品展现的社会画面之广阔,蕴含的思想之丰饶,融会的艺术、语言、哲学、历史民俗乃至自然科学等各种知识之广博,常常令人望洋兴叹。

安娜·卡列尼娜是他的一部既美不胜收而又博大精深的巨著。

小说通过女主人公安娜的追求爱情悲剧,和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主人公安娜是一位资质优异、诚实聪慧、有文化教养、有高度人格尊严的女性。

如此一位美丽动人,有丰富内涵的女性,只不过是为了追求自己想要的幸福,最终却被落到卧轨自杀的悲惨结局,我们不能不为其悲剧命运扼腕叹息。

她的美,不是一般的美,而是光彩夺人,美艳绝伦的。

连对安娜一直怀有成见的列文在看到安娜的画像时,都为那画中妩媚动人的,活生生的袒肩露臂,含着笑意的嘴角,温柔美丽的眼睛所迷倒。

在交谈中,她的美貌聪慧和良好的教养,都深深打动了他,使他不由得在内心赞叹道:一个多么出色可爱,逗人怜惜的女人!这个活人身上带着一种新鲜的动人心魄的风度。

同她谈话是一种乐事,而倾听她的谈话更是一种乐事。

安娜的美不仅体现在外表,还体现在内在上。

比如她对朵丽的关切友爱对不幸的人怀有同情在追求爱情上,安娜也是一位诚实勇敢有高度人格尊严的女性当她一接受渥伦斯基的爱情后,就再也不能容忍自己原来的虚伪与欺骗的生活处境她勇敢地向丈夫挑明,与旧生活决裂甚至为了追求她心中真正的人的生活毅然抛弃了自己心爱的儿子,与渥伦斯基生活。

安娜的形象及其悲剧的原因

安娜的形象及其悲剧的原因

安娜的形象及其悲剧的原因人物形象: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主人公安娜是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贵妇形象,一个被虚伪道德所束缚和扼杀的悲剧人物。

1、安娜的感情强烈而真挚,有深刻丰富的内心世界。

当她还是少女时,就由姑母作主,嫁给比她大20岁的省长卡列宁。

卡列宁枯燥乏味,感情贫乏。

牢狱般的生活窒息了她生命中隐伏的爱情。

和渥伦斯基的相遇,唤起了她长期受压抑的处于沉睡状态的爱的激情。

她对爱情自由的执著追求,体现了贵族妇女个性解放的要求,具有反封建性质。

2、她对渥伦斯基的爱认真执著到疯狂和神经质的地步。

当渥伦斯基明显表现出对安娜的冷淡时:失去了一切的安娜绝望地想找回渥伦斯基最初的激情,找回那种不顾一切的爱,而渥伦斯基对安娜的“反常”越来越反感,安娜的感情受到极为惨重的打击,这使她对渥伦斯基的爱更加炽热真诚,发狂到了极点。

她的独特的个性是把爱当作生命,她想以死唤回爱的生,这是她的性格所决定的。

悲剧原因:她的悲剧是她的性格与社会环境发生冲突的必然结果。

内在因素:造成安娜爱情悲剧的内在因素是她独特的个性。

外在原因:是虚伪的上流社会和冷酷的官僚世界。

安娜之所以不能见容于上流社会,不是她爱上丈夫以外的男子,而是由于她竟然敢公开这种爱情。

这种行为本身就是对上流社会的一种挑战。

上流社会不能容忍安娜公开丈夫决裂和不“体面”的行为,对她进行了严厉的惩罚。

卡列宁为了折磨她,拒绝离婚,并且剥夺了她心爱的儿子。

在失去一切之后安娜生活中惟一的安慰便是渥伦斯基的爱情了。

爱情的破裂使安娜失去了生存的精神依据,上流社会通过渥伦斯基的手杀害了她。

安娜卡列尼娜悲剧原因

安娜卡列尼娜悲剧原因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的主人公,是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贵族妇女形象,是一个被虚伪道德所束缚的扼杀了的悲剧人物。

安娜的悲剧是她的个性与社会环境发生冲突的必然结果,以下将从四个方面分析安娜悲剧的原因首先,安娜的惨死是社会性的悲剧,与她的生存环境有关。

安娜处于一个农奴制受重大冲击,新兴资产阶级思想正在兴起的动荡时代。

当时的上流社会虚伪、放荡,允人们偷情但不能公开,因为公开会让贵族有失颜面。

接受新思想的安娜认为她与沃伦斯基的爱情是真正的爱情,他迫不及待想离婚想公开,可是当时卡列宁不允许、世俗不允许。

当沃伦斯基抛弃安娜后,上流社会所有人唾弃安娜,拒绝接受他,贵妇人对她施加恶言,无数双冷眼羞辱她,使安娜在这样一个环境中逐渐精神崩溃。

安娜萌发的新思想最终抵不过上流社会固有的旧思想,在新旧思想交锋失败后绝望自杀。

其次,虚幻的爱情是造成安娜悲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沃伦斯基与安娜一见钟情,安娜深爱他,为他抛夫弃子,为他承受四面八方的言语攻击,把所有的希望放在沃伦斯基身上。

可是沃伦斯基没回报给娜同等的爱,对他来说事业才是首位,安娜不过是个可以满足他情欲和上流社会虚荣心的女人,得到安娜后他的升官之路因此被阻,于是对安娜慢慢产生厌倦、厌恶。

安娜成了个被上流社会不容,又被爱人冷落的多余人。

再次,安娜自身的矛盾是造成安娜悲剧的直接原因。

作为贵族,安娜深受贵族思想的熏陶,贵族社会的道德规范深深刻在她的思想里;可她又受新思想的影响,想追求自由的爱情。

因此她一方面热烈追求自身爱情,一方面又内疚于自己行为的越轨,骂自己是个“堕落的女人”。

甚至人格分裂,恨卡列宁窒息了她的生命但又对他怀有负罪感;爱弗伦斯基但又将他看做诱使自己堕落的罪人。

内心新旧思想的矛盾至死都在折磨着她。

第四,卡列宁的自私冷漠导致安娜悲剧的一个外部原因。

卡列宁端着一副官僚架子,他主持的家是刻板而不是温暖的,他给了安娜地位富贵,却吝于爱情。

安娜悲剧原因浅析

安娜悲剧原因浅析

安娜悲剧原因浅析安娜是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主人公,她是一个美丽善良的贵族女子,集高贵典雅、情感真诚、外表美丽、内心丰富等优秀的品质于一身,并且还接受过资产阶级新思想的影响,可谓是秀外慧中的优秀的女子。

她大胆追求爱情,追求解放,追求幸福,但是,现实社会中各种矛盾却埋葬了她的理想,致使她最后十分痛苦,孤身一人躺在冰冷的铁轨上,绝望而又决绝的选择了死亡。

对于安娜的死亡,无数读者都觉得很是痛惜,但是悲痛之余,我们整理思路便可发现,安娜的悲剧是必然的,无法逃避的,下面简单谈一下造成安娜悲剧的原因。

安娜最后选择卧轨自杀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沃伦斯基的背叛。

沃伦斯基对安娜是一见钟情的,在火车上第一次见到安娜时便被安娜的高贵美丽所吸引,于是便展开了猛烈的追求,后来安娜与其相爱、成了他的情妇,并决定放弃自己的婚姻,抛弃自己最爱的儿子,离开贵族上流社会社交界,安娜放弃了一切,决定跟沃伦斯基在一起,但是,沃伦斯基在得到安娜的爱情之后便厌烦了这种生活,开始对安娜厌烦,开始在外面拈花惹草,这在把爱情看得至高无上、为了爱情抛弃一切的安娜看来,是多么痛心的事情啊,当她终于明白沃伦斯基的自私与虚荣以及对她的爱情之后,她便绝望了,她背叛了自己的丈夫,抛弃了自己的儿子,受到整个社交界的讽刺与不容,她全是为了他,但是,他到现在却并不能给安娜同等的爱情,相反,还表现出的厌弃以及在外胡作非为,这无疑给了安娜一剂致命的毒药,书中写道:“她想,‘我同弗伦斯基伯爵就没有这样开心过,尽管我们很想过这种开心的日子。

’安娜这是第一次明白她同他的关系,这一点她以前总是避免的。

‘他在我身上追求的是什么呀?与其说是爱情,不如说是满足他的虚荣心。

’她回想起他们结合初期他说过的话和他那副很想驯顺的猎狗似的神态。

现在一切都证实了她的看法。

‘是的,他流露出虚荣心得到满足的自豪。

当然也有爱情,但多半是取得胜利时的得意。

他原以得到我为荣。

今天都已过去了,没有什么值得得意的了……他爱我,但爱得怎么样?热情冷却了……’”安娜的死与沃伦斯基是无法脱离干系的,所以,以至于在安娜死后,他陷入懊悔不能自拔从而选择去参军。

安娜悲剧的原因

安娜悲剧的原因

《安娜卡列尼娜》安娜悲剧的原因一、社会环境的戕害当时俄国所处的时代环境,是造成安娜悲剧的社会根源。

十九世纪的俄国,正是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

贵族青年男女追求恋爱自由、婚姻自由的渴求,无法与强大的封建专制势力相抗衡,更无力承受来自传统的封建道德制度的致命打击。

当时的社会下,封建包办婚姻制度下形成的家庭才是“合法”家庭。

安娜在其姑母的包办下,嫁给了比她大二十岁的卡列宁,过着毫无爱情的婚姻生活,所以当她与伏伦斯基邂逅,重新唤醒了她对爱情的渴望,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她渴望对伏伦斯基双宿双飞,永远在一起,可是当时那个俄国社会,允许已婚的人偷偷摸摸、不清不楚地在一起,却不能接受离婚后名正言顺地在一起,而安娜无法忍受丈夫卡列宁,选择勇敢地出走,却成为千夫所指,被她所仅有的生活圈子所抛弃、所不容。

二、安娜自身矛盾的性格安娜的悲剧,根本原因当然是当时社会环境的强加与迫害,但是安娜自身性格上的弱点无疑加剧了外界因素对自己的伤害,从而导致了最终的悲剧。

在安娜多重的、复杂的性格因素中,武断和任性、激情与偏执等因素无疑都带有一种毁灭性的力量。

安娜这种极端性格恰恰很容易使人产生自杀倾向,这也就预示了她的悲剧命运。

安娜天生美貌,从小在受宠、溺爱的环境中长大,优越感很强。

贵族血统及优越的生活环境决定了安娜性格中带有自私、狭隘、固执己见的因素,而且,随着安娜爱情追求的进展,这些因素也逐渐膨胀、增加,力量日趋强大最终致使悲剧的发生。

三、没有爱情的婚姻卡列宁从小就是孤儿,从小就缺少父母之爱的他也养成了孤僻、固执的性格,最终在叔叔的帮助,才踏上了显要的仕途。

可以说他能取得后来的社会地位,能在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俄罗斯上流社会占据一席之地,靠的主要是自己的奋斗。

他害怕一不小心就会失去这个来之不易的幸福,便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身于事业上,这本身是无可厚非的。

尽管安娜的姑母将侄女嫁给他,更多地是出于金钱和利益的考虑,但拥有安娜这样的如花美眷,对从小缺乏家庭温馨的卡列宁来说,是可遇不可求的。

读后感 论文 浅析《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悲剧的原因

读后感 论文 浅析《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悲剧的原因

浅析《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悲剧的原因《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也是19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巨著之一。

本书通过女主人公安娜的追求爱情悲剧,和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先后描写了150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耐着性子读完了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很厚的一本书,简直可以说是磨练人耐性的一本书。

一种苍凉不觉涌上心头。

看完这本书仿佛随着书中的主人公走完了一个人生——一个平凡而又不凡的人生。

列夫托尔斯泰的文笔十分之细腻,以至于让我觉得有些情节和话语很繁琐,描写上流社会晚宴和沙龙情景,浓彩重墨,一点不逊于曹雪芹。

故事的情节安排得很是巧妙,前后呼应。

比如安娜第一次遇到弗朗斯基是在火车站,并且看到了一个卧轨自杀的女人,安娜表现出莫名的忧伤,因此弗朗斯基给那个自杀的女人家属给了些安葬费,从此两人倾慕彼此,故事的末尾则是安娜自己卧轨自杀,弗朗斯基奔去火车站见她最后一面,相逢和诀别都在火车站,此种笔触相当独到,使故事更具悲伤性。

安娜,弗朗斯基,亚历山德罗维奇,阿尔卡季奇,多莉,基季,莱温。

这七个人之间有着极为复杂的关系,安娜嫁给了亚历山德罗维奇,并且生下一子,后来遇到多莉妹妹基季的未婚夫弗朗斯基,两人相见恨晚,彼此一见倾心,坠入爱河。

后来经过安娜的调节,表哥表嫂和好如初,自己却因此陷入了尴尬境地。

阿尔卡季奇的好友莱温喜欢基季,而基季一直喜欢弗朗斯基,安娜的出现使得整个故事进入了另一种状态,基季因安娜“夺走了”她的未婚夫而憎恨她,莱温则因为弗朗斯基的出现被基季拒绝求婚而恨他,即便如此,安娜和弗朗斯基也没有放弃他们之间真挚而热烈的爱恋。

但是从道德观念出发,安娜这种抛夫“弃子”的做法确实不当,当然她没有抛弃自己的儿子,只是她的丈夫亚历山德罗维奇不愿成全她的母爱罢了。

这就是惩罚,以至于她的惨死也成了宗教惩罚的象征,对这种违背道德做法的惩罚。

分析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及其悲剧成因

分析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及其悲剧成因

分析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及其悲剧成因人物形象安娜是追求新生活、具有个性解放特点的贵族妇女形象。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富于激情,生机勃勃,不满封建婚姻,要求个性解放,追求真挚的爱情和幸福生活;二、真诚、坦率、高尚、勇敢,向上流社会挑战,反抗腐朽堕落的社会道德;三、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内心有矛盾,有负罪感。

悲剧成因一、没有爱情的婚姻为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安娜还是少女的时候,由姑母做主嫁给了比她大20岁的省长卡列宁。

卡列宁伪善自私,过于理性化而生命意识匮乏。

他的主要兴趣在官场,是一架“官僚机器”。

相反,安娜真诚、善良、富有激情、生命力强盛。

她与这样的丈夫在一起,不知爱情为何物,这种生活窒息了她的生命活力。

二、贵族上流社会的迫害社会已宣判了她这个胆敢破坏既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人不受法律保护;上流社会拒绝接受这个“坏女人”;作为一个母亲,她因“抛弃儿子”而遭到了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说她是为了“卑鄙的情欲”而不顾家庭责任。

凡是构成她幸福生活的东西,都遭到了严厉的抨击。

三、安娜自身的矛盾性格是导致她悲剧的深层原因弗洛伊德的理论来说,在安娜身上出现了双重的人格。

她的内心分裂为两个自我:一个是鲜活地迸发出青春活力、要独立、要自尊,要追求爱情与幸福的女性意识;一个是贵族宗法制道德体系下的贤妻良母的女性角色——卡列宁夫人。

我们可以将前者看成是安娜身上本我的体现,后者看作安娜的超我的代表。

本我与超我,双重人格的撕扯、搏斗,也就是中国古代所说的“天人交战”,使得她一直处在痛苦矛盾的挣扎与斗争中。

四、与渥伦斯基理念的不合断灭了安娜对爱情的追求安娜为了爱情牺牲了她所能牺牲的一切,渥伦斯基成了她唯一的希望和寄托。

而渥伦斯基,作为贵族上流社会的一分子,面对他和安娜之间的爱情给自己带来的羞辱、鄙视,潮水般的漫骂攻击,无疑也会感觉到尴尬并产生深深的负罪感和羞耻感。

这也如同一瓢凉水,浇熄了他与安娜之间的爱情火焰。

这使安娜的心灵受到了致命的打击,以致走上了卧轨自杀之路。

安娜悲剧命运的原因

安娜悲剧命运的原因

安娜悲剧命运的原因一:社会原因:《安娜·卡列尼娜》创作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当时俄国正处于历史变动时期,俄国文明受到了西方资本主义浪潮的猛烈冲击,在这社会大转型新旧思想交替时期,一切都混乱了,经过农奴制改革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在俄国迅速的形成,但封建统治仍然占优势,所以安娜的悲剧有一定的原因是受到当时的社会环境压迫而造成的。

(一)尖锐的矛盾冲突安娜受包办婚姻的毒害,在少女时就嫁给了比自己大20岁的大官僚卡列宁,过了八年没有爱情的婚姻生活,这使她饱受精神上的折磨,一次在莫斯科的火车站,她与近卫军军官伏伦斯基邂逅相遇,安娜可爱的表情中,那种特别温柔亲切的意味儿使伏伦斯基为之倾倒,也唤醒了安娜沉睡的爱情。

但腐朽的制度不能容许安娜沉浸在自己的爱情梦幻世界里,弱小的新兴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要求,与强大的贵族社会思想道德相碰撞,产生尖锐的矛盾冲突,使安娜以悲剧结束。

安娜的爱情在这种社会矛盾环境下是不能得以实现和跨越的,道德败坏的男人和妇女在贵族上流社会中过着虚伪腐朽的生活,但对于一个诚实的妇女来说,即使是她拥有一个正当的理由去爱上一个男人,也是根本无法得到社会与他人的认可和属于自己未来的幸福生活。

安娜一开始的抗争就注定会以失败而告终,因为她势单力薄,可是面对的确无法想像的压力和强大的敌人。

安娜的生活盘桓于放浪声色的贵族上流社会,人们逢场作戏,以世俗,地位,名誉,金钱为生活中心,虚伪堕落的享受糜烂的生活,没有真诚,没有信任,没有彼此间的坦然,没有安娜所适应的,她厌恶憎恨这些人的八面玲珑,不分善恶,憎恨这些虚伪的人,难以和她们产生共鸣,但是安娜毫不遮掩自己的憎恨,从不遮掩对伏伦斯基的爱,真诚的面对爱情,面对自己和身边所有人,反而成为了大家眼中的罪人,不可原谅的人,当人们得知安娜追求的并非是上流社会普遍具有的那种个人的虚荣心和情欲满足,而是一种对自由生活的渴望,她们并不能给予理解和帮助,更别说认同了。

安娜悲剧分析

安娜悲剧分析

1、没有爱情的婚姻是安娜悲剧的主要原因安娜与卡列宁的婚姻从外貌到内心都是极不协调的,安娜很美,而且还有气质,她态度闲雅大方,绰约自如,有同情的天性,有丰富的内心世界。

但是安娜在含苞未放之时,就遭到了摧残,17岁时在没有爱情,也不懂得爱情时嫁给了比她大20岁的卡列宁,她嫁给卡列宁是一个错误,她的外在内在的美与卡列宁不风雅的外貌和内心的枯燥、沉闷形成鲜明的对比。

但安娜主要讨厌卡列宁的卑劣的灵魂,他们在思想和性格上的对立、分歧必须会导致家庭的分裂,两人联系的纽带不是爱情,而是责任,卡列宁只要求安娜作妻子的责任,他把家庭也当作一部机器。

而没有爱情的生活是安娜不能忍受的痛苦,她认为卡列宁摧残了她的生命,她是一个活的女人,需要爱情而卡列宁没有想到过安娜需要爱情。

没有爱情的婚姻埋下了悲剧的种子。

2、不见容于上流社会的对真诚爱情的追求是安娜悲剧的根本原因把安娜逼向死亡的当然不是一个卡列宁,而是整个上流社会。

安娜虽然接受了伏伦斯基的爱,但她摆脱不了官僚统治的那个社会,上流社会像一条绳索捆住了她,她的死是一个社会性的悲剧。

因为当安娜公开表示了对爱情生活的追求时,就把自己摆到了一个与上流社会为敌的地位上去,成了众视所对的人。

上流社会之所以憎恨她,原因不在于她背叛了丈夫,而在于产生了真挚的爱情,爱上了伏伦斯基。

也可以说,安娜不见容于上流社会,不是由于她爱上了丈夫以外的别的男子,而是由于她竟然敢于公开这种爱情。

这是对贵族社会虚伪道德的挑战,也是社会交界的人指责安娜不道德的原因。

就这样,安娜失去了贵妇人的地位,失去了上流社会,更重要的是失去了儿子。

何况,爱情一旦幻灭,她的生存就完全失去了支柱,等待她的就只有死亡。

3、把幸福寄托在伏伦斯基身上是安娜悲剧的重要原因伏伦斯基心里是在爱安娜,但是,他从来没有真正地理解过安娜,比起安娜用整个生命爱他。

安娜是把自己的命运托付给伏伦斯基了。

她的寄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自己的悲剧,她一直处于矛盾的恐惧中,怕来自上流社会的反击,怕失去地位,更怕失去伏伦斯基的爱。

浅析安娜悲剧的原因.docx

浅析安娜悲剧的原因.docx

浅析安娜悲剧的原因摘要: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优美丰满的女性形象之一。

也是托尔斯泰作品人物中最受人关注的人物之一。

读了《安娜卡列尼娜》之后。

我们深深为她的悲剧命运而叹息。

她甚至比其它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更能强烈的震撼我的心灵。

她以自己的方式追求自由,追求爱情,她的爱情以悲剧而告终。

但她以内心体验的深刻和感情的强烈的真挚,以蓬勃的生命力和悲剧性的命运而扣人心弦。

安娜追求的真诚爱情与上流社会虚伪道德之间的猛烈冲突,自身的幸福观和传统道德感之间的激烈碰撞,理想爱情和现实社会之间的殊死搏杀,是造成安娜爱情悲剧的真正原因。

关键词:安娜、爱情、悲剧《安娜•卡列尼娜》的创作背景《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伟大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伟大著作。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于1828年俄历8月28日生于离图拉城不远的贵族庄园亚斯纳雅•波里亚纳。

1844年,托尔斯泰进入了喀山大学。

在此期间,他读了卢梭的很多著作,深受卢梭思想的影响。

后又从军,一边战斗一边读大量的书,并从事写作。

从这时起,他开始了文学创作生涯。

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托尔斯泰忙于进行农业改革,创作上的成就不多。

60年代和70年代,是托尔斯泰创作的鼎盛吋期。

这个吋期他创作了两部伟大的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 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尼娜》创作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1873—1877),当时俄国正处于历史变动时期,古老的俄国受到西欧资本主义浪潮的猛烈冲击。

作者在最初构思时,它的主题公局限于道德范围,意在谴责女主人公违反道德规范。

但牛活启示了托尔斯泰,使他对现实生活进行了深刻思索,提示出女主人公悲剧的社会原因,把小说的批判矛头指向了罪恶的社会。

小说主要由两条线索构成。

一条是写安娜卡列尼娜和伏伦斯基之间爱情婚姻的纠葛,展现了彼得堡上流社会、沙皇政府官场的生活;另一条写列文的精神探索以及他与吉提的家庭生活,展现了宗法制农村的甚或画面。

安娜生存的吋代和环境创就了她独特的魅力,也造成了她的悲剧。

安娜·卡列尼娜 悲剧成因整理

安娜·卡列尼娜  悲剧成因整理

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性成因《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著名作品,写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当时俄国社会经历了剧烈的变革。

农奴制改革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各种社会矛盾随之激化。

正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下他在这部作品中塑造的安娜形象具有了反抗意识,也让这部作品具有了深刻的批判现实主义意义。

在文中作者以史诗般的笔调描写了资本主义冲击下俄国社会生活和人的内心世界的骚动不安,展示了整个时代的风貌。

安娜·卡列尼娜乘坐着火车从彼得堡来到莫斯科,生机盎然、青春勃发地出现在渥伦斯基面前,惊鸿一瞥之间已经俘获了他的心;而最终,在爱情幻灭、绝望无助之际,安娜投身于火车轮下,用自己的死为这场悲剧划上了句号。

安娜的人生悲剧与爱情悲剧在铁路上开场,又在铁路上结束。

那么,是什么促成了这出悲剧的上演呢?其一、没有爱情的婚姻为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安娜与卡列宁的婚姻完全是由把她养大的姑母作主。

这一对新婚夫妇,一个是任人摆布、不谙世事的贵族少女,一个是沉浮于官场多年、久经风霜的政客。

两个人的人生经历迥然不同,性格差异更是巨大。

在年龄方面,两人成婚的时候,卡列宁已经快步入不惑之年,而安娜却还只有十七岁。

在外貌上,安娜美貌惊人,风姿绰约;而卡列宁却总是一副呆板冷漠的神情,长着一对刺眼的招风耳和一副“不风雅的外貌”。

两人无论从哪个地方看,都不相协调。

卡列宁从小就是孤儿, 从小就缺少父母之爱的他也养成了孤僻、固执的性格,最终在叔叔的帮助, 才踏上了显要的仕途。

可以说他能取得后来的社会地位,能在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俄罗斯上流社会占据一席之地,靠的主要是自己的奋斗。

他害怕一不小心就会失去这个来之不易的幸福, 便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身于事业上, 这本身是无可厚非的。

尽管安娜的姑母将侄女嫁给他,更多地是出于金钱和利益的考虑,但拥有安娜这样的如花美眷, 对从小缺乏家庭温馨的卡列宁来说,是可遇不可求的。

因此他就要竭力维护家庭的完满, 同样也是为了保护他得之不易的事业的成功。

从平行研究的角度分析《安娜·卡列尼娜》与《伤逝》的悲剧根源及其现实意义

从平行研究的角度分析《安娜·卡列尼娜》与《伤逝》的悲剧根源及其现实意义

从平行研究的角度分析《安娜·卡列尼娜》与《伤逝》的悲剧根源及其现实意义
安娜·卡列尼娜和伤逝是两部悲剧,它们都深刻描绘了主人公在社会压力和内心矛盾之间
的挣扎。

从平行研究的角度来看,安娜·卡列尼娜和伤逝的悲剧根源及其现实意义如下:
一、悲剧根源:
1、安娜·卡列尼娜: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根源在于她对家庭和社会规则的违背,以及她为了追求自由而不顾一切的决心。

安娜的父亲要求她嫁给叔叔,但安娜拒绝了这一要求,她
决心要追求自由,不顾一切地去追求自己的真爱。

2、伤逝:伤逝的悲剧根源在于主人公对社会规则和个人价值观的违背。

主人公爱上了一
个他不能接受的人,他不能接受社会对他们的规则,他也不能接受自己的内心,所以他不
得不放弃自己的爱情,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二、现实意义:
1、安娜·卡列尼娜: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揭示了社会规范对个人自由的压迫,以及个人追求自由的决心。

它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真爱,不要被社会规范所束缚,要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幸福。

2、伤逝:伤逝揭示了社会规范对个人爱情的压迫,以及个人心灵的矛盾。

它告诉我们,
我们应该勇敢地去爱,不要被社会规范所束缚,要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爱情。

浅析《安娜卡列尼娜》中造成安娜悲剧的原因

浅析《安娜卡列尼娜》中造成安娜悲剧的原因

浅析《安娜卡列尼娜》中造成安娜悲剧的原因作者:张晴来源:《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2014年第08期摘要:本文试从《安娜·卡列尼娜》的故事情节出发,围绕安娜内心中的理智与感情的激烈冲突同俄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尖锐矛盾的角度来分析造成安娜爱情悲剧的原因。

关键词:安娜;爱情悲剧;原因《安娜卡列尼娜》这部长篇巨著自问世以来,文学评论界就从未停止过对安娜这个悲剧形象的讨论,研究者虽然对这不名著的解读各有侧重,但无不对安娜寄予了深深的同情,对安娜形象及其命运悲剧的关注也早已跨越了国界。

安娜的悲剧诚然脱离不了当时的社会环境,但是也与其自身的性格因素有关,其悲剧正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此,我们主要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来探讨造成安娜爱情悲剧的原因。

一、对安娜悲剧故事的探讨(一)安娜悲剧故事的概述《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主要讲述了女主人公安娜追求爱情幸福,却在丈夫卡列宁的虚伪、情人渥伦斯基的冷漠和自私面前碰得头破血流,最终落得卧轨自杀、陈尸车站的悲剧下场。

小说中的安娜是一个内心世界极其丰富的女性,她不仅具有优雅的人格魅力,还有着崇高的人格追求,对真爱至死不渝,安娜将爱情等同于生命,也因为爱情最终选择了死亡。

安娜的悲剧在于当时的社会舆论和道德准则不允许她的追求,她本可以像当时的贵妇人一样,偷偷摸摸地当别人的情妇,以丧失个性的人格尊严来获得上流社会的默许,但这不是她想要的,她想光明正大的追求自己的爱情,甚至可以不惜一切代价,从一开始选择死亡就足以表明她对爱情的拳拳之心,而死而复生后,更加坚定了她对爱情的追求,她抛下了一切,毅然决然地跟着渥伦斯基离开了圣彼得堡,她唯一放心不下的只有自己的儿子阿廖沙,当她在此回到圣彼得堡时,周围的人对她只有指责、挑剔,这些她都不在乎,有渥伦斯基在她身边就已足矣,然而她所托非人,最终渥伦斯基也离开了她,失去爱情的她即便不选择自杀,也已经等同于死亡。

安娜卡列尼娜悲剧原因

安娜卡列尼娜悲剧原因

安娜卡列尼娜悲剧原因与阿历克塞结婚对安娜而言是一场灾难。

他们之间没有产生真正的爱情,安娜无法从阿历克塞身上得到精神与欲望的满足,她作为独立个体的强烈精神需求被抑制(这在文中表现为渥伦斯基在与安娜的初遇中看出她身上有被压抑的生命力),为了弥补这种缺失,她将所有的爱倾注于她的儿子谢廖沙身上。

在与渥伦斯基相遇之前,她向他人获取真正的精神满足的方式几乎只有抚养儿子并接受儿子的爱,这种情况与之后她将全部精神都投入对渥伦斯基的爱中其实是相似的:这是一种完全且偏执的爱,会使对方产生幸福但是同样也会产生压力——但作为幼儿的谢廖沙并不会产生压力,一是由于他会无意识地对安娜的爱进行完全的回报,因为安娜的世界只有他,而他的世界也只有安娜,彼此完全依赖的二人之间是没有隔阂的;二是由于年幼的谢廖沙心智尚不成熟,无法感受到安娜的爱其实是相当沉重的,没有进行“回报”的意识;三是幼儿亲近母亲的本能。

当安娜将全身情感都倾注于渥伦斯基时,渥伦斯基会感到自由被限制,会感到压力,因为他具有除爱情之外的情感需求。

他有虚荣心与事业心,当他对安娜的爱达到顶峰时他自认为前途已然不重要而抛弃了其他一切。

而当他对安娜的爱逐渐冷淡之后,就必须从其他事物上得到情感的弥补,但是同时期的安娜最主要的情感满足的途径就是他——安娜的世界只有他,但是他的世界不只有安娜。

这种根本的差异导致了安娜同样是对他人倾注完全的爱,但是遭遇却完全不同(当然,这不是唯一原因,而是根本原因),因为她托付爱的对象的精神需求是不同的。

这可以基本解释为什么安娜对两个子女态度天差地别:长子谢廖沙是她作为阿历克塞的可怜妻子时期唯一的精神满足来源;而与渥伦斯基相处时,次女安妮并不是什么重要的情感满足来源,渥伦斯基才是。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看出安娜其实具有一定的自私,尽管她的母性是强烈的,但是相比之下“个性”是更强烈的——需要注意的是,安娜的个性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在总体上不断增强的。

抛弃家庭(最主要是儿子)对她而言是个艰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核心的矛盾是母性与个性的矛盾,社会道德与个性的矛盾(这点之后再提),最终个性战胜了两个“敌人”。

试论林黛玉与安娜的爱情悲剧原因

试论林黛玉与安娜的爱情悲剧原因

试论林黛玉与安娜的爱情悲剧原因林黛玉与安娜都是文学中的经典人物,她们的爱情故事也都以悲剧告终。

以下将从两位女主角的性格、环境、爱情观等方面分析其爱情悲剧的原因。

一、性格上的原因1.林黛玉:林黛玉是一个多愁善感、敏感脆弱、内心脆弱的女孩。

她是一个感性、理想主义的人,对爱情有极高的期望和追求,却因现实与理想的差距而痛苦不堪。

她对自己和别人要求很高,情感上的强烈和纤细让她在爱情面前显得十分脆弱,往往难以承受失败和挫折,最终导致她的爱情悲剧。

2.安娜:安娜是一个高傲、孤独、复杂的女人,尽管她拥有美貌和财富,却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这主要源于她与世界的疏离感。

她总是拒绝与人沟通,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无法真正理解和接受爱情,因此她的婚姻最终走向了失败。

二、环境上的原因1.林黛玉:林黛玉生长在红楼大户人家,她的生活环境非常艳丽、丰富多彩,但同时也充满了虚伪和欺骗。

在这个环境中,她与宝玉走到了一起,尽管他们之间有着深厚的感情,但因为家族和社会的约束,他们无法在一起,迫使林黛玉在悲痛中失去了生命。

2.安娜:安娜的生活环境很复杂,她生活在一个富裕的、保守的阶级家庭中,这使得她对于人生的态度很消极,无法真正体验到外面的世界。

她的婚姻也是在这个环境中发生的,她所处的社会对于背叛和道德上的问题有着极高的敏感度,因此安娜在选择爱情和自由的时候必须承受极大的压力和折磨。

三、爱情观念上的原因1.林黛玉:林黛玉有着浪漫、理想化的爱情观,她希望爱情是完美和持久的,但是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在现实的生活面前也变得十分苍白,导致她的爱情悲剧。

2.安娜:安娜总是试图通过选择感情的方式来获得自由和快乐,但是她对自由的理解方式却是错误的。

她将爱情当作了一种救赎,试图通过与外面的世界获得真正的自由,但是这却使她更加沉迷于自己的生命当中,无法自拔。

综上所述,林黛玉和安娜之所以都遭遇了爱情的悲剧,主要是因为她们性格、环境和爱情观念等多个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产生了许多矛盾和冲突,使得她们的爱情从失败走向了悲剧。

《安娜

《安娜

《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的悲剧及形成原因:
安娜是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俄国优秀贵妇人的典型。

她对贵族的虚伪道德有所反抗,能大胆追求精神的解放和生活的幸福。

安娜的悲剧是她的性格与社会环境发生冲突的必然结果。

以及造成安娜爱情悲剧的内在因素是她独特的个性。

安娜是一个勇于追求个人幸福的妇女,是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贵族妇女形象,是一个被虚伪道德所束缚和扼杀了的悲剧人物。

原因:①安娜的惨死是个社会性的悲剧。

上流社会是肮脏的、腐败的、虚伪的。

安娜冲破上流社会的精神束缚,爱上渥伦斯基,是对上流社会虚伪道德和家庭秩序的挑战。

这是造成安娜悲剧的根本原因。

②安娜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花花公子渥伦斯基身上,是造成她悲剧命运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渥伦斯基从来没有真正理解过安娜,对安娜的精神世界并不很理解。

安娜为他牺牲了一切,而他舍不得功名,也舍不得上流社会。

他在安娜的悲剧中,扮演了一个不光彩的角色。

他在事实上成了彼得堡上流社会摧残安娜的一个工具。

浅薄的爱情和远比安娜低得多的智能,使他无法理解安娜对他的爱和她的极度痛苦和绝望的处境。

③安娜自身的矛盾,是造成安娜爱情悲剧的直接原因。

安娜在法律、道德、教会、舆论面前的脆弱地位,贵族的生活、教育留在她身上的精神束缚,跟她身上生长起来的对个人幸福的追求,构成安娜内心世界的矛盾。

这个矛盾使安娜既勇敢,又软弱,最后走上自绝的悲惨道路。

这一切,就正是安娜这种悲惨的、痛苦的、别人无法了解的,又绝对无法摆脱的精神状态的反映。

总之,我认为社会、
伏伦斯基以及安娜自身的矛盾是造成安娜爱情悲剧的三个主要原因。

安娜卡列尼娜社会原因分析

安娜卡列尼娜社会原因分析

安娜卡列尼娜社会原因分析《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部经典作品,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之一、小说中安娜的悲剧命运是由于当时俄国社会的诸多负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社会原因的角度分析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

首先,农奴制度的废除是安娜卡列尼娜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17世纪至19世纪初,俄国农民被剥夺了自由和权力,成为地主的奴隶。

这种剥夺了农民权利的制度导致了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农民们生活在贫困和无尽的劳动中。

然而,在小说中,农民阶级开始争取自由和权利,引发了社会的动荡。

这种社会的不稳定性使得人们的道德观念逐渐淡化,贞节观念的瓦解间接导致了安娜的不幸。

其次,俄国社会的封建传统也是安娜卡列尼娜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托尔斯泰笔下的俄国社会,男女婚姻是基于阶级地位和财富的结合。

安娜从一开始就因为婚姻不幸而被束缚。

她与亚历克谢·凯伦斯基结婚是基于社会地位和金钱,而不是真正的爱情。

婚姻的压力和不幸导致了她与华伦斯基的出轨,并最终陷入了无尽的痛苦。

这种封建传统的束缚剥夺了个人自由和幸福追求,推动了安娜走向悲剧。

此外,社会道德观念的缺失也是导致安娜悲剧的因素之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是一个道德观念相对淡薄的时代。

尽管当时俄国社会对于婚姻和家庭的道德要求仍然较高,但托尔斯泰描述的社会中,貌似正常的婚姻也暗含了欺骗和不忠。

安娜与华伦斯基的出轨行为被社会视为道德败坏,因此她成为了被社会所排斥和谴责的对象。

这种社会道德观念的缺失使得安娜在困境中无法得到社会支持和理解,最终导致她走向了绝望和自杀。

最后,文化和思想启蒙的缺乏是俄国社会存在的另一个问题,也是导致安娜悲剧的一个因素。

在小说中,托尔斯泰通过描写安娜对文学书籍的热爱和对自己的思考,展示了她对知识和智慧的追求。

然而,大多数俄国社会成员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和文化的熏陶,对于个人自由、幸福追求和人生意义的思考理解相对薄弱。

安娜卡列尼娜悲剧分析

安娜卡列尼娜悲剧分析

浅析安娜·卡列尼娜悲剧的原因《安娜·卡列尼娜》是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篇巨著,作品反映的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俄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提出了许多的问题。

其中,婚姻与家庭、生死以及伦理道德的问题,构成了整部作品的主线,从而勾绘出了这一时代俄国社会的一幅真实、凝重而又发人深思的画卷。

这个作品是以安娜一卡列宁一渥伦斯基为主要线索的,其中主要展示了女主人公安娜的爱情悲剧。

安娜是托尔斯泰笔下精心塑造的妇女形象。

聪慧、美丽的安娜由姑妈包办嫁给了当地一个比她大20岁的省长卡列宁。

这是反动官僚与地方贵族互相勾结的一桩交易,毫无爱情可言。

卡列宁是一台典型的官僚机器,为人自私、虚伪、刻板、冷酷,一心追逐名利,根本不懂爱情。

小说中的安娜已与卡列宁生活了八年,并生有一子。

安娜秀外慧中,极有教养,才貌品德均高于当时上流社会一般女子。

婚后她试图去爱丈夫,但发现两人的性格始终格格不入,无法对他产生爱情。

就是在这样一个极度渴望爱情的背景下,安娜遇见了青年军官渥伦斯基,一见钟情并且爱得十分执著。

她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不惜抛弃家庭,地位和名誉,但最终却以卧轨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其实,如此浪漫的爱情,在一开始就注定了是悲剧的结尾。

一、虚伪的宗教伦理观念是安娜悲剧爱情的催化剂安娜生活在19世纪70年代,这时正是俄国在政治、经济、思想观念上都发生着剧变的阶段,正是俄国社会大动荡的时代,“一切都混乱了”,“一切都翻了个身”。

随着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逐渐渗透,旧的思想意识和道德风尚受到广泛而强烈的挑战,西欧文化就大量涌入,两种文化的冲突、对立远远多于交流、对话。

西欧文化以理性为中心,尊重人的独立、价值和自由,强调个人的作用;俄国文化以宗教为中心,重视群体主义,安娜生活在这样一个全新的、令人不安的时代。

她接受了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她希望有一种实际的生活让自己感受到生活的意义,寻找的突破口就是争取爱的自由、被爱的权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安娜••卡列尼娜悲剧的原因
安娜是十九世纪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的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女主人公,她是列夫••托尔斯泰塑造的女性人物中最富有人性光辉和魅力的形象,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具有艺术魅力的艺术形象之一。

她高贵典雅、情感真诚、外表美丽、内心丰富、接受过资产阶级新思想的影响。

她勇敢地追求解放、追求爱情、追求幸福,然而最终绝望自杀,酿成悲剧。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浅析一下酿成安娜悲剧原因。

一、新思想与旧思想交锋的失败是导致安娜••卡列尼娜悲剧的
根本原因
安娜所处的那个时代是俄国社会变更动荡的时代。

旧的农奴制受到很大的冲击,新的资产阶级思想正在兴起。

在这样一个年代,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思想兴起,并广为传播,安娜作为一个长期生活在上流社会的贵妇人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冲击并萌发了新观念、新思想。

当时的上流社会到处都弥漫着腐化之气,虚伪、放荡无处不在,所有的人都过着一种糜烂的生活。

上流社会允许人们偷情骂俏,可以婚外偷情但唯一的一个要求就是不能公开,因为一公开就意味着是对社会地位与荣耀的挑战,这会让上流社会的贵族感觉有失颜面。

可安娜不接受这种虚伪的要求。

当她以为自己与渥伦斯基的爱情是真正的爱情的时候,她迫不及待地想离婚、想公开,她不想虚伪地婚外偷情。

她内心深处的新思想鼓励着她勇敢地去追逐自己的自由与幸福,勇敢地去与渥伦斯基相爱,哪怕放弃一切上流社会的享乐与荣耀也在所不惜。


就在安娜天真地以为自己能真正拥有爱情而不是婚外偷情的时候,世俗便否定了她,击碎了她的这个梦,毕竟旧思想太强大了。

她与渥伦斯基的爱情没有任何人认同。

卡列宁不同意离婚使得安娜无法光明正大地与渥伦斯基拥有主认可的婚姻。

因为如果旧思想同意了新思想的举动,那么新思想势必会对旧思想进行冲击最终瓦解旧思想,旧思想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与生存需要扼杀一切新思想。

安娜与渥伦斯基的爱情始终得不到上流社会的认同,这就意味着他们逃不脱婚外情的枷锁,这无形中为安娜的悲剧埋下了一颗隐患的炸弹。

当渥伦斯基抛弃安娜后,顿时上流社会中所有人都唾弃安娜,拒绝接受她,认为她有失颜面,贵妇人对她施加恶言,无数双冷眼羞辱她,安娜在这样一个环境中精神逐渐崩溃。

安娜萌发的新思想最终敌不过上流社会稳固的旧思想,于是她在新旧思想交锋失败后绝望地自杀,想摆脱这个已经容不下她的到处都是残酷虚伪的世界。

二、虚幻的爱情是导致安娜••卡列尼娜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
安娜与渥伦斯基的第一次相遇是在莫斯科的火车站,可以说这一次相遇,渥伦斯基对安娜是一见钟情,他被安娜的美貌与贵族气质所深深吸引,于是追求安娜成为渥伦斯基的第一件要事。

渥伦斯基对安娜接着使出了浑身解数,由于安娜是由姑妈包办婚姻嫁给的卡列宁,而他们之间根本不存在爱情,就在这样一个爱情被压抑住但渴望爱情的背景下,安娜的理智之门被冲垮了。

安娜狂热地以为渥伦斯基就是她的真爱,她爱他的年轻、仪表和风度以及对自己的温存、热情和驯服。

安娜对渥伦斯基产生了爱,可渥伦斯基却没有对安娜回以爱。

安娜对
于他,说到底只是一个漂亮迷人的、可以满足他情欲需要和上流社会虚荣心的女人。

他们之间不存在相同的兴趣和爱好,渥伦斯基的爱好是赛马、打猎、赌博,而安娜为了能够更好地与渥伦斯基在一起开始培养起她对赛马、打猎、赌博的兴趣。

两个人的爱情不存在一点相同的兴趣和爱好,这样的爱情注定是一场虚幻的、维持不了多长时间的爱情。

安娜疯狂着爱着渥伦斯基,为了他放弃了上流社会的一切,放弃了平静的生活,为了他承受着来自四面八方的言语攻击,承受着对爱子无尽的思念,承受着内心矛盾的痛苦折磨,她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渥伦斯基的身上,这样的结果只能是悲剧。

爱情是双方的,渥伦斯基一方爱的缺失注定了他们之间的爱肯定是虚幻的。

对他而言,爱是可有可无的,他的事业才是第一位的。

当他得到安娜之后他发现因为追求安娜,他失去了很多,他的升官之路因为安娜而被阻断时,他想放弃与安娜的关系,去追求功名,可他这时发现放弃异常之难,于是慢慢对安娜产生了厌倦、厌恶之感。

这时候,安娜对渥伦斯基已经爱到了极点,甚至到了一种自私的程度,她不愿渥伦斯基单独外出,猜疑嫉妒充斥了她那极度敏感而又脆弱的内心,并为此不断争执,以哀求“千万不要遗弃我”至此,安娜成为了一个被上流社会所不容,又被渥伦斯基所冷落的多余人,她的存在似乎已经是一个错误,于是她在莫斯科火车站亲眼目睹护路工人被碾成两段的场景成为了她最终结束自己悲剧生活的方式。

虚幻的爱情葬送了安娜的生命,同时也给后世敲响了警钟。

三、安娜自身的矛盾性是导致她悲剧的一个内部原因
安娜自身存在着极其剧烈的矛盾性。

在她与渥伦斯基进行过爱情的欢乐后,她却没有半点幸福的快乐,只有恐惧、厌恶,她变得羞愧难当,她呜咽着说:“上帝,饶恕我吧!”她觉得自己罪孽深重,除了请求原谅,没有别的方法。

和渥伦斯基在一起后,她夜里常常会被同一个噩梦惊醒,她梦见卡列宁和渥伦斯基一起对她滥施抚爱。

这明显地表明一方面安娜认为与渥伦斯基的爱是快乐的,另一个方面她却常常陷入无形的精神折磨中。

这种矛盾性还表现在其它一些方面。

当她怀孕后,渥伦斯基要安娜把真相告诉丈夫,但安娜不同意。

安娜怕伤害儿子对母亲的感情。

每次只要一想到和儿子见面,安娜就觉得对渥伦斯基的爱是一种极大的罪恶,这种矛盾性让她一直处于对儿子深深地内疚之中。

书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当安娜和丈夫从赛马场回来,丈夫在车上指责她今天的行为有失检点的时候,她针锋相对地回答说:“我爱他,我是他的情妇,我忍受不了你了,我憎恨你……随便你怎么处置吧!”这种大胆的反抗行为与意识,本是很正常,很勇敢的。

但在她回到回家的第二天,她却感到是那样害怕,“简直不能设想我怎么会说出那样荒唐而粗俗的话来。

”以前从来未有的恐惧感,一下子袭上了心头。

她竟然担心管家会把她赶出家门,担心她那可耻的行为将要传遍全世界。

当她与渥伦斯基出国度蜜月而感到无限快乐与幸福时,一种对立矛盾的情绪再一次向她袭来,她竟以为,丈夫所遭到的不幸,儿子的缺乏疼爱一切都是她自己造成的,因为她,一个家庭破碎。

于是在蜜月中,矛盾性让她始终处于快乐与痛苦之中。

其实这种
矛盾性的来源很简单,一方面来源于安娜的幼稚。

长期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而没有介入社会使安娜显得很单纯,做起事情来很幼稚,这种幼稚、单纯使她的勇敢、大胆无法坚定,每遇阻力,她的情绪便会一落千丈。

而另一方面来源于她的思想的两面性。

她的新潮思想与她的旧制度思想同存于她内心中,每当事情发生时,她的这两种思想便开始作斗争,故使她表现出快乐时突然很痛苦、享乐时突然很内疚的行为来。

正是由于安娜自身的这种矛盾性反复出现,于是一步步地推动她走向悲剧的道路。

四、卡列宁的自私是导致安娜••卡列尼娜悲剧的一个外部原因
卡列宁是一个事业型的男人,婚姻只是让他的生活形式上更完美一些的补充品,对于婚姻是否存在爱情她不关注,他的精力都在官场上。

他给了安娜荣华富贵、社会地位,却忽视了安娜作为一个女人极其需要的爱情。

于是当安娜“红杏出墙”时,他并不太在意,因为这在上流社会很寻常,男人们可以忍受妻子们婚外偷情,唯一的条件只是不公开。

可安娜却有悖于这一传统,她迫不及待地想公开、想离婚,于是卡列宁马上意识到了这是对他的挑衅,这会有损他的社会名誉,这会危及到他的利益。

因此,不管安娜如何做,卡列宁始终不同意离婚,到了后来甚至还不允许安娜见她的孩子,殊不知,他的自私使安娜长期处于一种被人唾弃、遭人鄙视的痛苦中,也使安娜陷入对儿子无尽的思念中。

赛马后回家的路上安娜原以为刺激卡列宁,然后在其到家之后会打她一顿或是责骂。

可回到家后卡列宁却只是睡觉而已,对她没有丝毫生气的意思。

因为卡列宁认为此刻安娜做什么无关他的事,
只要一切平静就好。

有时候,沉默比责骂杀伤力更大。

安娜就是在卡列宁的自私沉默中痛苦万分,内心不断遭受煎熬。

卡列宁的自私无处不在,但这也不能全怪他,长期生活于官场中使他无形中养成了这么一种冷漠、自私的性格。

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一个丈夫,卡列宁对妻子安娜的自私是促成她走向自杀之路的一个重要的外部原因。

“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这是列夫••托尔斯泰在这部作品中的开卷语。

安娜追求的是自己的幸福,可她面对的是整个上流社会。

当她不顾一切追求的爱情破灭时,她的希望也就破灭了。

于是她的精神也就崩溃了,最终只能选择自杀。

不论是外部原因还是内部原因或是其它原因,这一悲剧是必然的。

安娜的悲剧可以给我们今天的生活提供一些借鉴教训。

爱情是建立在双方互爱的基础上的,两个人的爱不能失衡,彼此不能苛求太多,因为爱是双方付出的,只有这样的爱情才能长久,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爱情,才能让彼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