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森林断想教学案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下森林断想教学案例

今天语文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地下森林断想教学案例。张抗抗的《地下森林断想》是一首对火山峡谷和地下森林的赞歌。地下森林断想教学案例具有教学课堂模块明显、思维启发过渡自然,问题设计精当的特点,能充分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一起来学习下!

地下森林断想教学案例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教学目标

1.品味充满激情生动形象的语言。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学习咏物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2.散文主题的探究和作者和时代的关系。

教学难点

发掘文中人文精神资源,体会深刻而普遍的哲理意蕴及独特的托物言志。

教学方法1.朗读法2.美点追踪法3.讨论点拨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镜泊湖地下森林又称火山口原始森林,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林木蔚然深秀,云烟缭绕,使人神志飘忽,不知天上地下。让我们随张杭杭走进地下森林……

张抗抗,杭州人。黑龙江一农场生活了8年。1972年发表第一篇小说《灯》。1975年出版长篇小说《分界线》。1977年入黑龙江艺术学校编剧班。1979年发表短篇小说《爱的权利》,1986年出版长篇小说《隐形伴侣》。

二、整体感知

1.听读,积累词语。积累“瘠薄、沉湎、孱弱、遮天蔽日、浩瀚无垠、山崩地裂”等词。

3.自读, 理清思路:

“断想”即“片段(断)感想”。但作者感受强烈,主题开掘得深,蕴含哲理,具有感动人心和启人深思的魅力。由于精心构思,描写细致生动,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因而成为作者的代表作,并成为当代散文名篇。

第一部分(1~2段):总起。点明地下森林的特点——奇特,表达作者的感受——惊讶。

连着发出三个疑问,表达惊奇、慨叹,也透出一种幽怨之感、不平之气。并暗示构思机巧:埋下伏笔,为展现地下森林形

成的历史作一铺垫,使下文思路的展开变得顺理成章。

写法上,欲抑先扬,开篇即生波澜,先写概貌概况,突出广袤盛大的特点,以此作反衬,显出森林生长在不受阳光照耀的黑暗幽谷的不同寻常。

第二部分(3~20段):描写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突出其艰辛的特点。

第一层(3~8段):写火山爆发。地貌面日全非,所有生命毁于—旦。

第二层(9~20段):写环境的恶劣和地下森林生长的艰辛。给人以沉重感、厚重感。

写法上是插叙,好像亲眼所见似的;却纯粹是发挥想象写成。且运用对比,火山爆发前后的地理景观恰成对比;阳光的无情和不公,与“长空的大风”“洁净的山泉”“山顶的鱼鳞松”对幽谷的友好相助,情感态度恰成对比;作者赞美“风”“山泉”“鱼鳞松”表达自然生命之歌的雄健旋律是合唱出来。

内容上真正描写地下森林仅19、20两段,写得也简略,作者着意是为突出地下森林的黑暗、艰辛、险恶的经历,以此映衬地下森林的生命力的神奇伟大,在极写这种经历之后顺势再现森林的壮观景象,劫后余生,庆幸之至,作者写来痛快淋漓,读者读来更觉新奇

第三部分(21~27段):描写亲见现时地下森林状貌。突出其自豪的特点,表达作者的景仰之情,并揭示深刻哲理。

既写所见地下森林面貌,色彩斑斓(22段)、涛声阵阵(23、25段)低矮地势(24段)又写作者的观览感受和受到启发后的深思,总的说来主观色彩、抒情色彩非常明显。

试用格言概括启迪: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经风雨怎见彩虹

3.析读,概括“品格”并作解释。

坚忍顽强,不怕艰难险阻,不怕黑暗,忍受漫长的生长过程的煎熬;

沉着谦逊,拥有无比丰富的财富,却与世无争,沉默寡言; 乐观豪迈,自信生命力的强大,终究能战胜一切困难,任何时候都不悲伤或消沉;

无私奉献,把伟岸的成材献给人类,用美丽的景色装点大自然;

板书:

寻觅【反问抑扬暗示】语言精美

地下森想象【毁灭生长】情景交融

林断想所见【色声状理】哲理深刻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局部品读和研读探究主题

一.品读语言的精美体会作者感情(涵咏品味,选择喜欢的句子。背诵、仿写)。

1.全文九个问句,各有什么意味?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第一、二、三问:“可是你,为什么长在这里?”“你从哪里飞来?……熬过那漫长的岁月?” 有疑而问,一改变陈述句的阅读的沉闷,提醒读者的阅读注意,另一方面也提示了地下森林的形成历史。展开后文行文顺序。

〓第四、五、六问:“阳光不喜欢峡谷,峡谷莫非不知道?阳光是公平的吗?峡谷莫非不明白?”无疑而问,强化对阳光不公平的怨恨情绪,因为上文就专门谈及阳光的偏私,“都说阳光是公平的,在这里却不,不!”这里已经否定了阳光的公平,那么再以反问的形式提出阳光的不公平,是换一种语式强化这种否定的情绪。

〓第七问:“它究竟在期待和希望着什么呢?”意义和作用同第一、二、三问句一样。

〓第八、九问:“你的歌是唱给…你的伙伴们听的吗?它们如今都到哪儿去了呢……”这是对经历劫难之后的地下森林的问话,不再有沉重之感,却有另一种动情的感觉,那就是回首往事,怀念艰苦岁月里的患难真情。这两问句是提示回味上文的内容。

2:文章有许多精彩的写景语句,值得认真品味,

〓“狂风呼啸,气浪灼人,沙石飞腾,岩浆横溢,霎时天昏地暗,山崩地裂,好像到了世界末日……”这是描写最初地质突变时的壮观景象,一句一景,语言简练,读来有厚重之感。〓“黑黝黝、光秃秃、阴森森、静悄悄”,“整整齐齐、密密麻

麻”,”,“莽莽群峰”“高高天庭”等迭字,都用得非常精心而细致,流畅而工稳,使语言有韵律和节奏感,突出景的意境,显示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力;

〓“森林是雄伟壮丽的,遮天蔽日,浩瀚无垠。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写得简练,形象感很强,对称句中的两个比喻,更具有美感。并且这种形象化的描述背后透露着巨大的感情力量。对称句还有“纯洁的白桦、挺拔的青杨、秀美的黄菠萝”,“墨绿的松、金色的唐棋、橘黄的杨、火红的枫”

3:语言含蓄隽永

〓“它懂得阳光虽然嫌弃它,时间却是公正的,为此它宁可付出几万年的代价。”

(阳光怎样“嫌弃”它?时间又怎样“公正”对待它?“几万年的代价”指什么?)

“嫌弃”表现在:“吝啬…装模作样…没有留意过…早已遗忘…也是斜视着…没有几丝暖意。”阳光通常被视为最公平的,但这里表现出轻忽、冷漠和不公正。时间是另一种态度:给予地下森林的生命从无到有的机会,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时间也拟人化了,表现出爱心。“代价”指:一、极言时间之长;

二、在漫长的岁月里,生命陷于困顿以至窒息,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所以称为“代价”。

〓“地下森林,我们古老的地球生命中新崛起的骄子,谢谢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