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中庸思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庸”是孔子思想的哲学基础——《论语》欣赏之一
“中庸”是孔子思想的哲学基础
一、孔子思想里有没有哲学
所谓哲学,就是对事物总的、根本的认识。

而对事物不同的认识决定不同的思想体系,换句话说,就是任何思想都有它的哲学基础,比如辩证法是老子思想的哲学基础,相对论是庄子思想的哲学基础,性本恶是荀子、韩非子思想的哲学基础,性本善是孟子思想的哲学基础,“空”是佛的哲学基础,实用主义是美国人的哲学基础,等等。

那么,孔子思想的哲学基础是什么呢?有观点认为,孔子思想里面没有哲学,王国维说:“孔子于《论语》二十篇中,无一语及于形而上学者,其所谓‘天’不过是通俗之语。

”(王国维《老子之学说》)黑格尔说:“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思辩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

”(〈哲学史讲演录〉)格鲁伯也认为孔子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家,他对形而上学问题完全没有理解,他甚至也不是道德哲学家,而只是一个道德说教者。

不错,孔子确实不是一个专业的哲学家,他与老子不同,老子《道德经》不谈具体的人和事,是高度的抽象,而孔子说得很具体,具体到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往往就事论事,但我们不能因此说孔子思想里没有哲学。

有一次,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哪一个聪明?”孔子回答说:“子张的聪明过了头,子夏不够聪明。

”子贡说:“那就是说子张比子夏聪明。

”孔子说:“不,聪明过了头和不够聪明一样。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论语-先进》)孔子的全部哲学就在这简短的对话中。

我们知道喝咖啡可以提神醒脑,但一杯没有效果,三杯又影响睡眠,两杯则恰到好处。

炒股票也一样,你从市场购入一支十元的股票,整天盯着股票行情看,等待升值,当升到十五元时还不出手,因为你的希望值是二十元,可是到十八元时开始回落,最后降到八元,只好割肉止损。

因此说,三杯不是最佳选择,二十元也不是最佳选择,最佳选择不是越多越好,不是在事物的顶端(特殊情况除外),而是在中间的某个点上,这就是孔子的“中庸之道”,孔子的哲学,“对立统一”在其中,“相反相成”在其中,“一分为二”在其中,“物极必反”也在其中。

孔子不是哲学家,他不研究哲学,但他用哲学。

二、中庸是孔子终身奉行的人生哲学
在《论语》中,孔子有一句终身奉行的格言,那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与人。

”——自己不想做的事,也不要让别人去做(《论语-公冶长》),这是众所周知的,孔子还有一个终身奉行的原则,人们未必了解。

一次,孔子对子贡说:“赐啊,你以为我知识渊博吗。

”子贡问:“难道不是吗?”孔子回答说:“不是的,我只是用一样东西贯穿始终。

”(子曰:“赐也,女以予多为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论语-卫灵公》)
这个“一以贯之”的东西是什么,孔子没有说明。

后来孔子在另外一个地方又说:“我什么都知道吗?不是的,如果农民问我问题,我肚子里也是空空的,答不出来,但是我会从事物的两头去考虑问题,(就
知道其中的奥秘了。

)”(子曰:“我有知乎?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

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论语-子罕》)“叩其两端”就是从事物的两头去考虑问题,找出它们中间的那个点,这是“中庸”的方法,由此可见,笔者认为,孔子这里所说的“一以贯之”的东西,不是别的,正是“中庸之道”。

《论语》多处记载孔子用“中庸”思想指导日常生活:
1、孔子对人温和而严厉,威严但不凶猛。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

《论语-述而》)这就是子夏所说的:“君子的形象有三种变化:远看他严肃,接近他又觉得温和,听他说起话又觉得严厉。

”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论语-子张》)
2、孔子不主张用密钓钓鱼,不射杀夜宿的鸟。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论语述而》)
3,孔子赞赏《诗经》快乐但不淫荡,哀愁但不悲伤。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八佾》)
4、孔子对鬼神的态度是“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
5、一个叫季文子的人做事十分谨慎,总是想了又想,考虑再三,再去做,即所谓的“三思而后行”,孔子听说后评论说:“两次就够了。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论语-公冶长》)
6、许多人以为:保持与一个人的关系最好的办法就是天天和他呆在一起,形影不离。

然而,孔子却认为:两个人经常在一起,难免生腻,也容易发生不愉快和摩擦,讨厌和反感,这就是他所说:“事君数,斯辱矣;事友数,斯疏矣。

”——跟君王来往太密切,就会遭受屈辱;跟朋友来往太密切,就会被疏远。

(《论语-为政》)因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无论君臣还是朋友,最好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近不远,若即若离,民间有谚语:“田园要经常去,朋友要淡淡走”,即所谓的“君子之交淡如水”也,这样的关系才可以长久。

7、孔子有一句家喻户晓的名言:“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这里的“质”指内在的品质,“文”指外在的礼仪,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如果内在的品质多于外在的礼仪(只注重内在修养,不注意外在礼仪),就显得粗野;外在的礼仪多于内在的品质(只注重外表的礼仪,不注重内在的修养)就会显得做作,最好两者都有,内外兼修,恰到好处,这才是君子的形象。

蔡尚思先生说:“‘温而厉,威而不猛’是他待人的中庸;‘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是他对事物的中庸;‘再,斯可矣’是他做事的中庸;‘师也过,商也不及’是他评价人的中庸;‘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他审美的中庸;“敬鬼神而远之”是他对鬼神的中庸。

”(〈孔子思想体系〉)
孔子既反对道家回归原始,也反对法家与时俱进,而主张恢复周代制度,则是他选择社会发展路线的中庸。

三、中庸是一道难题
总之,“中庸之道”,通俗地讲,就是不偏不倚,恰如其分,道理很简单,做起来却很难,像喝咖啡、炒股票这样的事还好掌握,因为有一个可以测量的数在那里,而像人际交往、君子形象等就难以掌握,因为它们不是可以用称称、用斗量的,很容易做过了头,或做不足。

最难的是异性之间交朋友——我是说单纯的朋友,彼此客套一点吗,显得做作,随便一点吗,又觉得尴尬,退后一点吗,觉得远了,向前一点吗,又觉得近了,分寸难以把握,有人认为异性朋友最佳的境界是“比友谊多一点,比爱情少
一点”,这实际上也是一种中庸,听起来似乎很美妙,问题是比友谊多一点,多多少?比爱情少一点,少多少?拿什么量,用什么称,所以异性之间保持单纯的友谊太难,要么发展为恋人,要么走不下去,走下去的,几乎是凤毛麟角。

即便是一些可以用数量的事,也不一定好把握,比如喝酒,俗话说:“无酒不成宴”,同学聚会,朋友谈心,喝少了郁闷,喝多了疯狂,有人认为,喝酒的最佳状态是喝到五六分,既助谈兴,又不醉人,问题是,喝到五六分,正是酒兴最浓的时候,也是最意气奋发的时候,几乎没有人能控制得住自己,许多人宴席开始的时候,象个谦谦君子,一直说不喝不喝,头摇得跟拨浪鼓似的,酒过三巡,便开怀喝,过了六巡就大喝,一个劲的喊“拿酒来!”,越喝越起劲,大家控制他,不给他酒,他就生气——满地找酒喝,结果就喝过了头。

因此,不要小看“中庸之道”,它是一道人生的大课题,也是一道大难题,孔子曾经把“中庸之道”看作比上刀山还要难,他说:“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 ——天下可以拿来跟人平分,爵位可以放弃不要,可以在刀刃上跳舞,中庸却不可能做到(《礼记-中庸》),为此,他经常发出这样的叹息:
1、“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如今很难找到奉行中庸之道的人了,不是狂就是狷,狂人太激进,狷人有所不足(《论语-子路》)。

2、“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我现在知道了,许多道理难以实行,是因为聪明人做过了头,愚笨的人做得不够(《礼记-中庸》)。

3、“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中庸之道是最高尚的品德,人们已经很久没有这种品德了(《论语-雍也》)。

四、中庸不是平庸
由于文字的局限性,人们把往往“中庸”理解为“平庸”、“保守”、“懦弱”。

庸者,用也,所谓中庸,就是“以中为用”——“允执其中”(《论语-尧曰》),跟“平庸”、“保守”、“懦弱”没有任何关系。

恰恰相反,由于“中庸”不仅需要人的智慧、毅力和道德修养,更需要忍耐精神、牺牲精神、妥协精神,因此,能按中庸之道做事的人,往往不是平庸之辈,而是真正的强者。

一次,子路问孔子什么叫做“强”,孔子回答说:“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

”——是南方式的强,还是北方式的强,还是你认为的那种强呢?用宽容柔和的精神去教育人,别人对我蛮横无理也不报复,这是南方式的强,品德高尚的人具有这种强;用兵器盾甲当枕席,死而后已,这是北方式的强,勇敢好斗的人具有这种强;高尚的人和顺而不随波逐流,这才是真正的强啊;保持中庸之道,不偏不倚,这才是真正的强啊。

(《礼记-中庸》)
平时,我们看见有些人穿着朴素,言语谨慎,唯唯诺诺,从不表现自己,看起来很“平庸”、“没个性”,结果却进步得很快,上升得很快。

实际上,他们不是平庸,不是没有个性,而是克制个性,磨合自己,把自己调整到最合适的状态,去适应社会,以求社会的接受和包容,这也是一种中庸的表现。

因此,在股市里,真正的赢家不是那些贪心的人,而是见好就收的人;在情场上,真正的情圣不是能轻易得到异性芳心的人,而是能和异性保持纯洁友谊的人;在酒桌上,真正的海量,不是喝得最多的人,而是能喝得适可而止的人;在
官场上,真正的胜者不是那些飞扬跋扈的人,而是谦卑低调的人。

五、中庸之道是对哲学的一大贡献
孔子的中庸思想主要记载在《论语》和《礼记-中庸》中,朱熹评价《礼记-中庸》时说:“忧深言切,虑远说详”、“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

”——思想深远,言恳意切,历代圣贤之书中,能够提纲挈领、启发奥妙道理的,没有什么能比得上“中庸之道”说得这样明白详尽(《中庸章句-序》)。

程颐认为中庸“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藏于密,其味无穷。

” 这都是在哲学的高度给予的评价。

毛泽东给张闻天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过犹不及’是两条战线斗争的方法,是重要思想方法之一。

一切哲学,一切思想,一切日常生活,都要作两条战线斗争,去肯定事物与概念的相对安定的质,“过”即是“左”的东西,“不及”即是右的东西。

依照现在我们的观点说来,“过”与“不及”乃指一定事物在时间与空间中运动,当其发展到一定状态时,应从量的关系上找出与确定其一定的质,这就是“中”或“中庸”,或“时中”。

说这个事物已经不是这种状态而进到别种状态了,这就是别一种质,就是“过”或“左”倾了。

说这个事物还停止在原来状态并无发展,这是老的事物,是概念停滞,是守旧顽固,是右倾,是“不及”。

……这个思想的确是孔子的一大发现,一大功绩,是哲学的重要范畴,值得很好地解释一番。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