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消息队列中间件的设计与实现

一种消息队列中间件的设计与实现
一种消息队列中间件的设计与实现

消息中间件及WebSphere MQ入门

消息中间件概述 消息队列技术是分布式应用间交换信息的一种技术。消息队列可驻留在存或磁盘上,队列存储消息直到它们被应用程序读走。通过消息队列,应用程序可独立地执行--它们不需要知道彼此的位置、或在继续执行前不需要等待接收程序接收此消息。 在分布式计算环境中,为了集成分布式应用,开发者需要对异构网络环境下的分布式应用提供有效的通信手段。为了管理需要共享的信息,对应用提供公共的信息交换机制是重要的。 设计分布式应用的方法主要有:远程过程调用(PRC)--分布式计算环境(DCE)的基础标准成分之一;对象事务监控(OTM)--基于CORBA的面向对象工业标准与事务处理(TP)监控技术的组合;消息队列(MessageQueue)--构造分布式应用的松耦合方法。 (a) 分布计算环境/远程过程调用(DCE/RPC) RPC是DCE的成分,是一个由开放软件基金会(OSF)发布的应用集成的软件标准。RPC模仿一个程序用函数引用来引用另一程序的传统程序设计方法,此引用是过程调用的形式,一旦被调用,程序的控制则转向被调用程序。 在RPC实现时,被调用过程可在本地或远地的另一系统中驻留并在执行。当被调用程序完成处理输入数据,结果放在过程调用的返回变量中返回到调用程序。RPC完成后程序控制则立即返回到调用程序。因此RPC模仿子程序的调用/返回结构,它仅提供了Client(调用程序)和Server(被调用过程)间的同步数据交换。 (b) 对象事务监控(OTM)

基于CORBA的面向对象工业标准与事务处理(TP)监控技术的组合,在CORBA 规中定义了:使用面向对象技术和方法的体系结构;公共的Client/Server程序设计接口;多平台间传输和翻译数据的指导方针;开发分布式应用接口的语言(IDL)等,并为构造分布的Client/Server应用提供了广泛及一致的模式。(c) 消息队列(Message Queue) 消息队列为构造以同步或异步方式实现的分布式应用提供了松耦合方法。消息队列的API调用被嵌入到新的或现存的应用中,通过消息发送到存或基于磁盘的队列或从它读出而提供信息交换。消息队列可用在应用中以执行多种功能,比如要求服务、交换信息或异步处理等。 中间件是一种独立的系统软件或服务程序,分布式应用系统借助这种软件在不同的技术之间共享资源,管理计算资源和网络通讯。它在计算机系统中是一个关键软件,它能实现应用的互连和互操作性,能保证系统的安全、可靠、高效的运行。中间件位于用户应用和操作系统及网络软件之间,它为应用提供了公用的通信手段,并且独立于网络和操作系统。中间件为开发者提供了公用于所有环境的应用程序接口,当应用程序中嵌入其函数调用,它便可利用其运行的特定操作系统和网络环境的功能,为应用执行通信功能。 如果没有消息中间件完成信息交换,应用开发者为了传输数据,必须要学会如何用网络和操作系统软件的功能,编写相应的应用程序来发送和接收信息,且交换信息没有标准方法,每个应用必须进行特定的编程从而和多平台、不同环境下的一个或多个应用通信。例如,为了实现网络上不同主机系统间的通信,将要求具备在网络上如何交换信息的知识(比如用TCP/IP的socket程序设计);为了

C#下消息中间件开发示例

C#下使用消息中间件ActiveMQ和https://www.360docs.net/doc/855855640.html,框架开发示例 1. 消息中间件简介 1.1 消息中间件定义 中间件(middleware)是基础软件的一大类,属于可复用的软件范畴。中间件在操作系统软件,网络和数据库之上,应用软件之下,总的作用是为处于自己上层的应用软件提供运行于开发的环境,帮助用户灵活、高效的开发和集成复杂的应用软件。 中间件是一种独立的系统软件或服务程序,分布式应用软件借助这种软件在不同的技术之间共享资源,中间件定位于客户机服务器的操作系统之上,管理计算机资源和网络通信。 因而中间件是指一类软件,是基于分布式处理的软件,最突出的特点是其网络通信功能。也可认为中间件是位于平台和应用之间的通用服务,这些服务具有标准的程序接口和协议。针对不同的操作系统和硬件平台,可以有符合接口和协议的多种实现。 中间件可分为六类: 1) 终端仿真/屏幕转换 2) 数据访问中间件(UDA) 3) 远程过程调用中间件(RPC) 4) 消息中间件(MOM) 5) 交易中间件(TPM) 6) 对象中间件 消息中间件是指利用高效可靠的消息传递机制进行平台无关的数据交流,并基于数据通信来进行分布式系统的集成。通过提供消息传递和消息排队模型,它可以在分布式环境下扩展进程间的通信。 消息中间件可以即支持同步方式,又支持异步方式。异步中间件比同步中间件具有更强的容错性,在系统故障时可以保证消息的正常传输。异步中间件技术又分为两类:广播方式和发布/订阅方式。由于发布/订阅方式可以指定哪种类型的用户可以接受哪种类型的消息,更加有针对性,事实上已成为异步中间件的非正式标准。 面向消息的中间件(Message Oriented Middleware,MOM),提供了以松散耦合的灵活方式集成应用程序的一种机制。它们提供了基于存储和转发的应用程序之间的异步数据发送,即应用程序彼此不直接通信,而是与作为中介的MOM通信。MOM提供了有保证的消息发送(至少是在尽可能地做到这一点),应用程序开发人员无需了解远程过程调用(PRC)和网络/通信协议的细节。 消息中间件利用高效可靠的消息传递机制进行平台无关的数据交流,并基于数据通信来进行分布式系统的集成。通过提供消息传递和消息排队模型,它可以在分布式环境下扩展进程间的通信。

队列研究的设计、实施及方法学问题

【摘要】队列研究在循证医学的证据等级中为ⅱ级证据,仅次于随机对照试验,是临床医疗防治措施评价的重要证据来源之一。近年来开始在传统医学疗法评价中得到应用。本文较为系统地介绍了队列研究的基本概念、原理、设计类型、实施步骤以及在中医药领域运用的关键方法学问题,旨在为中医药的临床研究拓宽思路,为新方法的引用提供借鉴。 【关键词】队列研究; 循证医学; 评价研究 1 队列研究的历史和概念 队列(cohort)是指具有共同经历、暴露或特征的一群人或研究组。该词起源于拉丁文cohors,字面意思是指封闭的场所中的人群,古罗马时期列队的士兵单位即构成一个队列。队列研究(cohort study)最早用于研究与疾病发生相关的病因或危险因素,将一群研究对象按是否暴露于某因素分成暴露组和非暴露组,随访适当长的时间,比较两组之间所研究疾病或结局发生率的差异,以研究这个(些)暴露因素与疾病或结局之间的关系。暴露是一个流行病学概念,是指人群处于某一场景之中接近或接触致病因子,致使其对人体产生有害影响;暴露因素既包括危险因素和致病因素,如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也同时包括保护性因素,如疫苗接种。暴露的概念已经从传统意义上的外界因素,扩大到机体内在的某种特征。队列研究中的暴露通常是指当前的暴露状态、既往暴露、将来可能的暴露或不暴露以及暴露程度不同的暴露。 20世纪80年代,人们开始将队列研究用于研究医疗防治措施,此时,暴露指具有预防保健或治疗作用的医疗措施,暴露因素成为有益的保护因素,研究的目的也从疾病发生转为治疗结局的评价。治疗性队列研究是将特定患病人群根据其是否接受某种(类)治疗措施或接受不同类别的治疗措施分为不同的亚组,然后追踪观察一定时间,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结局事件的发生率(如病死率)或治愈率的差异。队列研究也可用于预防性措施或方案的评价。因此,近年来队列研究在国家级中医药防治效果评价研究中开始受到重视并得到采用。 2 队列研究的方法学原理 队列研究属于流行病学观察性研究,其基本原理是基于事物的因果关联,即假设疾病的发生必定有其原因,而这种原因可以是病因,也可以是增加疾病发生概率的危险因素。队列研究是由因到果的研究,大多是前瞻性的。它与回顾性研究的最大区别是“因”在前,而“果”在后。 在开展前瞻性队列研究前,所研究的暴露因素已经存在,研究者知道每个研究对象的暴露情况,必须随访一段足够的时间(通常为数年),观察疾病发生或结局的出现。而在开始回顾性队列研究前,暴露因素和结果都已经发生,研究目的是比较结果在暴露和非暴露两组人群的发生概率,如对癌症病例的调查就可以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 由于治疗与结局之间也属于因果关联的一种类型,因此,人们也把队列研究用于治疗措施的效果评价。此时,暴露是指接受的治疗措施,而结局是观察评价的效果。 2.1 队列研究的应用范畴 2.1.1 研究综合防治措施或方案的作用 由于传统医学防治疾病的模式与西方医学的对抗模式有很大不同,主要体现在整体调节和辨证论治,传统医学往往采用包括药物与非药物在内的多种治疗措施,因此,它起效的作用决不是单一措施的作用,获得的效果也是综合的总体疗效。采用经典的随机对照试验评价则面临方法学和伦理学的挑战,比如,肿瘤的中医药辅助治疗。 由于受到医学伦理学的限制,在不能使用随机对照试验的情况下,可以用队列研究来评估干预措施的疗效。例如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中国称为非典型肺炎)暴发期间,不可能使用随机对照试验评估中药对此急性传染病的预防效果,因此有研究运用前瞻性队列研究在香港的11所医院对中药预防sars的效果进行了观察。预防组1 063名医护工作者服用中药2周,对照组36 111名医护工作者未服用中

中间件知识

中间件知识 1,常见应用系统开发构架: 传统的两层结构: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用于处理人机交互。目前最主流的两种表示层是Windows桌面和IE浏览器方式。它主要责任是处理用户请求,例如鼠标点击、输入、HTTP请求等,实际部分业务逻辑。数据层(Data source Layer):处理数据库、消息系统、事务系统。实际部分业务逻辑。 经典的三层结构: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用于处理人机交互。目前最主流的两种表示层是Windows桌面和IE浏览器方式。它主要的责任是处理用户请求,例如鼠标点击、输入、HTTP请求等。业务层(Business Layer):模拟了企业中的实际活动,也可以认为是企业活动的模型。数据层(Data source Layer):处理数据库、消息系统、事务系统。 通用的四层结构: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用于处理人机交互。目前最主流的两种表示层是Windows桌面和IE浏览器方式。它主要的责任是处理用户请求,例如鼠标点击、输入、HTTP请求等。业务层(Business Layer):模拟了企业中的实际活动,也可以认为是企业活动的模型。数据层(Data source Layer):处理数据库、消息系统、事务系统。安全层(Security Layer):管理系统身份验证、授证、日志等。 主要产品:应用中间件、平台中间件、工作流中间件、数据传输中间件等。 2,什么是中间件 中间件(middleware):是基础软件的一大类,属于可复用软件的范畴。顾名思义,中间件处于操作系统软件与用户的应用软件的中间。中间件在操作系统、网络和数据库之上,应用软件的下层,总的作用是为处于自己上层的应用软件提供运行与开发的环境,帮助用户灵活、高效地开发和集成复杂的应用软件。 在众多关于中间件的定义中,比较普遍被接受的是IDC表述的:中间件是一种独立的系统软件或服务程序,分布式应用软件借助这种软件在不同的技术之间共享资源,中间件位于客户机服务器的操作系统之上,管理计算资源和网络通信。 IDC对中间件的定义,中间件是一类软件,而非一种软件;中间件不仅仅实现互连,还要实现应用之间的互操作;中间件是基于分布式处理的软件,最突出的特点是其网络通信功能。3,为什么要中间件 Internet及WWW的出现,使计算机的应用范围更为广阔,许多应用程序需在网络环境的异构平台上运行。这一切都对新一代的软件开发提出了新的需求。在这种分布异构环境中,通常存在多种硬件系统平台(如PC,工作站,小型机等),在这些硬件平台上又存在各种各样的系统软件(如不同的操作系统、数据库、语言编译器等),以及多种风格各异的用户界面,这些硬件系统平台还可能采用不同的网络协议和网络体系结构连接。如何把这些系统集成起来并开发新的应用是一个非常现实而困难的问题。 4,中间件的主要作用 为解决分布异构问题,人们提出了中间件(middleware)的概念。中间件是位于平台(硬件和操作系统)和应用之间的通用服务,如图1所示,这些服务具有标准的程序接口和协议。针对不同的操作系统和硬件平台,它们可以有符合接口和协议规范的多种实现。 5,数据库中间件(DM,Database Middleware) 数据库中间件在所有的中间件中是应用最广泛,技术最成熟的一种。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ODBC,ODBC是一种基于数据库的中间件标准,它允许应用程序和本地或者异地的数据库进行通信,并提供了一系列的应用程序接口API,当然,在多数情况下这些API都是隐藏在

消息中间件原理与实现

消息中间件原理与实现 10748206桂勇哲 10748210 胡栋梁 10712059 穆斌 摘要: 现今,越来越多的企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数据集成和系统整合,CORBA、DCOM、RMI等RPC中间件技术也应运而生,但由于采用RPC同步处理技术,在性能、健壮性、可扩展性上都存在着诸多缺点。而基于消息的异步处理模型采用非阻塞的调用特性,发送者将消息发送给消息服务器,消息服务器在合适的时候再将消息转发给接收者;发送和接收是异步的,发送者无需等待,二者的生命周期也可以不必相同,而且发送者可以将消息间接传给多个接收者,大大提高了程序的性能、可扩展性及健壮性,这使得异步处理模型在分布式应用上比起同步处理模型更具有吸引力。 本文首先介绍了消息中间件的原理,然后实现消息中间件的一些最重要的功能,并说明了实现方法,以及相应功能的应用,最后介绍消息中间件还可以添加哪些重要性质,以更好的进行消息服务,保证消息的一致异步有效的技术。 关键字:消息中间件,实现,点对点,发布/订阅,持久消息 一、中间件简介 1.1 中间件的定义 中间件(middleware)是基础软件的一大类,属于可复用的软件范畴。中间件在操作系统软件,网络和数据库之上,应用软件之下,总的作用是为处于自己上层的应用软件提供运行于开发的环境,帮助用户灵活、高效的开发和集成复杂的应用软件。 中间件是位于平台(硬件和操作系统)和应用之间的通用服务,这些服务具有标准的程序接口和协议。针对不同的操作系统和硬件平台,它们可以有符合接口和协议规范的多种实现。 也许很难给中间件一个严格的定义,但中间件应具有如下的一些特点: 满足大量应用的需要 运行于多种硬件和OS平台 支持分布计算,提供跨网络、硬件和OS平台的透明性的应用或服务的交互 支持标准的协议 支持标准的接口

企业消息中间件技术规范

企业消息中间件技术规范

目录 1.消息中间件概述 (3) 1.1 支持的规范和技术 (3) 1.2 消息传输 (4) 1.3 应用管理 (8) 1.4 系统配置 (9) 1.5 安全与可靠性保障 (12)

1.消息中间件概述 消息中间件是一款标准、安全、高效、集成并具备丰富功能的医用级消息中间件,基于医用消息中间件,为省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区域医疗数据中心、医院信息平台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支撑。 消息中间件主要用于医疗领域在应用程序之间传递消息,使这些消息可以在不同的网络协议、不同的计算机系统和不同的应用软件之间传递。消息中间件通过内部的可靠队列传输机制,使数据可以快速、可靠地送达接送方,在传输期间能够应对网络故障、主机宕机等各种意外情况,做到断点续传,保证数据“一次传递、可靠达到”。 1.1 支持的规范和技术 ?支持国标消息中间件软件产品技术规范(GB/T 28168-2011); ?具备良好的跨平台能力,应用编程接口(API)支持各种运行平台,如HP-UX、IBM AIX、SUN SOLARIS、WINDOWS 、Digital UNIX、 SGI、TRU UNIX、Linux等,支持64位操作系统,并且在各平台上的 API接口一致; ?支持多种通讯链路和网络环境,如以太网、SDH、DDN、X.25、帧中继FR、拨号网络、卫星网络等,能根据网络环境对传输效率提供优化; ?支持树形拓扑结构和网状拓扑结构的网络环境; ?持多种网络协议,如TCP/IP、NETBIOS、SNA等; ?支持C、C++、C#、JAVA开发语言,提供动态库、OCX、JAVA三种API模式;支持PB、VB、VC、Delphi等开发工具。

消息中间件在数据交换中的应用研究及其面临的挑战

消息中间件在数据交换中的应用研究及其面临的挑战 摘要:简要介绍了消息中间件在数据交换数据交换中的应用,论述了消息中间件所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传输消息大小不受限制;同时支持Windows 2000/nt/98/ME等多种操作系统,并能通过配置充分发挥不同操作系统的性能;实现消息队列操作的回滚与提交,使消息进行多级回执;以COM形式提供MQ Clinent API。关键词:数据交换消息中间件消息队列 COM 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推陈出新,带来了信息化发展的新浪潮,人们感受到了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所带来的好处,于是对电子化、信息化应用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信息技术以其强大的渗透力,深入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商业金融等领域,电子数据交换作为一种新的商务手段正在被广泛使用。数据交换EDI(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是一种计算机应用技术,根据事先达成的协议,将信息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格式化处理,并把这些格式化的数据,通过计算机通信网络在其计算机系统之间进行交换和自动处理。作为计算机通信技术的一部分,EDI可以应用于制造业、运输业、零售业以及卫生保健和政府部门等各种经济部门之中。消息队列中间件MOM(Message-Oriented Middleware)是一种特定的中间件,它利用高效可靠的消息传递机制进行平台无关的数据交流,并基于数据通信来进行分布式系统的集成。1 数据交换的研究与应用现状1.1 国际发展现状及趋势西方发达国家已普遍采用EDI。据统计,1992年底世界上使用EDI的企业超过10万家,95年达到40万家。美国早在60年代初期,就在公路、铁路、海运和空运中应用EDI,而且每年还以100%的速度增长;西欧各国已将EDI应用于汽车、化工、电子、运输、保险、分销零售业中;日本已在销售、贸易、运输、和制造业中广泛使用EDI;新加坡声称95%的贸易用EDI实现。据悉,美国政府及欧洲共同体大部分国家的海关宣布,从1992年起,采用EDI方式办理海关业务,如不采用EDI方式,其手续将被推迟办理,或不再选为贸易伙伴。1996年,亚洲六个国家和地区(中国、日本、印度、马来西亚、菲律宾和中国台湾省)达成协议,将共同开发EDI系统,以便使这些国家和地区在进出口过程中能够实时地采集进出口数据,有效对客户进行管理,减少报关错误。这无疑会加快亚洲国家的EDI建设进程。在欧洲,一些大公司,包括超市连锁公司,已经开始对不开通EDI的供应商实行制裁措施(价格、处理时间、付款方式上实行歧视政策)。新加坡贸易发展局宣布:从1999年1月1日起,所有进出口贸易都必须用EDI方式申报。香港地区从2000年开始全面关闭进出口报关柜台,所有的进出口报关必须通过EDI方式。EDI的发展趋势:(1)应用EDI的行业会增多;(2)EDI 与其他信息传送技术和系统的一体化;(3)EDI技术将受Internet的冲击。1.2 国内发展现状我国也早已经开始重视和普及EDI技术,“八五”抓基础、抓试点;“九五”建立起中国贸易网(China Trade Network),尽快实现与国际贸易网的大联通,全面推行EDI。近几年来,国内方正、中软、启宏科技、南通等软件公司在数据交换平台方面都已经快速发展。方正数码公司2002年提出了面向信息资源整合的跨地域、跨部门应用技术框架,为横跨多个政府机构的服务、监管职能的业务实现和同一机构内多个部门不同业务系统之间的数据整合提供了进行有效转换和交流的安全信息交换平台——方正易畅InfoHub。方正易畅InfoHub安全信息交换平台在信息系统中为终端节点提供安全可靠的消息传输。它采用基于XML技术的消息结构进行信息的表达,存储及传输。而作为封装在消息结构中的消息内容可以是XML格式的信息,EDI格式的信息,或者是采用用户自己定义的格式的信息。由中软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与河南省国家税务局联合开发出《行政管理与监控考核系统》填补了国家办公软件的空白。中软股份在此基础之上建立系统框架,并通过技术框架与功能框架完美结合,使功能不断扩充与完善,完成了《行政管理与监控考核系统》。该系统已经在驻马店市国税局得到了全面的推广与实施,为提升税务行业行政管理水平和质量做出了贡

中间件消息通信技术概要

中间件消息通信技术概要 一、中间件 中间件,就是介于应用系统与系统软件之间的一类软件,它使用系统软件所提供的基础功能,衔接于应用系统的不同部分,能够达到资源共享和功能共享的目的。 消息中间件,是中间件众多产品分类中一个重要部分。它能够适用于任何需要进行网络通信的系统,负责建立网络通信的通道,进行数据或文件发送。消息中间件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可以实现跨平台操作,为不同操作系统上的应用软件集成提供服务。 二、几种通信技术的比较 1、CPI-C CPI-C是一种同步对话通信模式。参加通信的一方发起一次对话,同时控制信息流动。数据既可以由发送者传递到接受者,也可以反向流动。 参加通信的两个程序需要跟踪对话的状态,如果异常发生导致连接中断,则需要发送方重建并恢复这次通话。通信双方既可以处于主从地位,也可以处于对等地位。也就是说,CPI-C既支持客户端-服务器环境,也支持对等通信方式。 虽然CPI-C在一般情况下是一种同步通信类型,但是在一定环境中,如CIC S,可以通过“临时数据队列”实现一定程度的异步。 TCP/IP,SNA都支持CPI-C。 由于需要应用程序参与错误的检测与恢复,CPI-C的编程接口相当复杂。

2、RPC RPC,即远程过程调用,也是一种同步,对话方式的类型。一个调用程序向服务器提成申请,该调用被负责通信的转接器发往远端系统。调用者与被调用者关系是固定的,很难实现对等通信。 与CPI-C一样,通信错误需要应用程序自己维护。另外在申请服务得到响应之前,服务申请者被阻隔,这不仅是应用的瓶颈所在,更有可能遭受拒绝式服务攻击。 3、MQI(Message Queue Interface) 消息队列接口为程序提供了一种异步通信方式。一个程序以一个队列作为中转与另一个程序相互通信,这个队列向对于该程序而言既可以是本地,也可以是远程。当程序A与程序B进行通信时,A只需要将消息放入一条与B相通信的队列即可,至于消息何时,以何种协议,何种方式到达程序B与A没有关系。底层的通信细节被接口所覆盖,甚至通信错误的恢复也由队列管理器代劳了,应用程序自身感受不到通信的发生。 由于通信方式和使用的协议无关,因而可以使用各种标准协议,比如TCP/I P,SNA或者其他局域网协议。 当程序A向B发送消息的时候,程序B不需要处于运行状态,消息队列负责了消息的转达。而且一个程序可以通过不同的队列与多个程序进行通信。

中间件期末考试题

一.选择 1.开放系统互操作面临的异构型不包括:(D) A.不同的数据库系统 B.不同的开发工具 C.不同的操作系统 D.不同的软件开发企业 2.以下哪个模块不属于X OPen DTP模型的基本组成部分(C) A.应用程序(AP) B.资源管理器(RM) C.命名服务器(NS) D.事务管理器(TM) 3.下列属于消息访问中间件的是(C) A.SOAP (Web Service 中使用的通信服务协议) B.ORB(对象中间件) C.JMS(Java消息服务) D.ODBC(数据库访问中间件) 4.Web Service 中使用的通信服务协议是(B) A.GIOP(通用ORB互通协议) B.SOAP C.WSDL(服务说明语言) D.IIOP(互联网ORB互通协议) 5.在window平台中,COM进程内组建的文件格式一般是(D) B.exe(外) D.dll(内) 6.ORB通过使用(B )在网络环境中找到分布式对象 A.IP地址 B.IOR C.对象名称 D.GUID 7.windows平台下,COM组件发布时一般把组建相关信息写到(B) A.环境变量 B.注册表 C.同一个文件夹的配置文件 D.命名服务器 8.分布式事务的特征不包括(C) A.隔离性 B.原子性 C.传递性 D.持久性 9.CORBA平台一般使用(D)描述分布式对象的对外服务接口 A.WSDL B.HTML C.IOR D.IDL 10.在分布式对象访问的桩/框架结构中,负责替分布式对象完成底层通信相关工作的是(D) A.客户端桩 B.构建的接口 C.分布式对象自身 D.服务器端框架(Skeleton) 11.下列那种对象不支持分布式对象的实现(C) A.EJB B.CORBA C.JDBC D.DCOM 12.所有COM组件必须要实现的接口是(A) A.IUnknown B.IDispatch C.ClassFactory https://www.360docs.net/doc/855855640.html,omCoClass 13.J2EE中,(D)接口用于网络中定位组件和其他资源 A.JMS B.JDBC C.JTA D.JNDI 14.OMA组织定义ORB之间的互通协议为(A ) A.GIOP/IIOP B.HTTP C.TCP D.IP 15.下列属于数据库访问中间件的是(C) A.ORB B.DCOM

消息中间件及WebSphere MQ入门

消息中间件及WebSphere MQ入门 文档选项 打印本页 将此页作为电子邮件发送 级别:初级 娄丽军, 软件部售前工程师 2003 年 11 月 01 日 消息队列技术是分布式应用间交换信息的一种技术。消息队列可驻留在内存或磁盘上,队列存储消息直到它们被应用程序读走。通过消息队列,应用程序可独立地执行--它们不需要知道彼此的位置、或在继续执行前不需要等待接收程序接收此消息。 消息中间件概述 消息队列技术是分布式应用间交换信息的一种技术。消息队列可驻留在内存或磁盘上,队列存储消息直到它们被应用程序读走。通过消息队列,应用程序可独立地执行--它们不需要知道彼此的位置、或在继续执行前不需要等待接收程序接收此消息。 在分布式计算环境中,为了集成分布式应用,开发者需要对异构网络环境下的分布式应用提供有效的通信手段。为了管理需要共享的信息,对应用提供公共的信息交换机制是重要的。设计分布式应用的方法主要有:远程过程调用(PRC)--分布式计算环境(DCE)的基础标准成分之一;对象事务监控(OTM)--基于CORBA的面向对象工业标准与事务处理(TP)监控技术的组合;消息队列(MessageQueue)--构造分布式应用的松耦合方法。 (a) 分布计算环境/远程过程调用 (DCE/RPC) RPC是DCE的成分,是一个由开放软件基金会(OSF)发布的应用集成的软件标准。RPC模仿一个程序用函数引用来引用另一程序的传统程序设计方法,此引用是过程调用的形式,一旦被调用,程序的控制则转向被调用程序。 在RPC实现时,被调用过程可在本地或远地的另一系统中驻留并在执行。当被调用程序完成处理输入数据,结果放在过程调用的返回变量中返回到调用程序。RPC完成后程序控制则立即返回到调用程序。因此RPC模仿子程序的调用/返回结构,它仅提供了Client(调用程序)和Server(被调用过程)间的同步数据交换。 (b) 对象事务监控 (OTM) 基于CORBA的面向对象工业标准与事务处理(TP)监控技术的组合,在CORBA规范中定义了:使用面向对象技术和方法的体系结构;公共的Client/Server程序设计接口;多平台间传输和翻译数据的指导方针;开发分布式应用接口的语言(IDL)等,并为构造分布的Client/Server应用提供了广泛及一致的模式。 (c) 消息队列 (Message Queue) 消息队列为构造以同步或异步方式实现的分布式应用提供了松耦合方法。消息队列的API调用被嵌入到新的或现存的应用中,通过消息发送到内存或基于磁盘的队列或从它读出而提供信息交换。消息队列可用在应用中以执行多种功能,比如要求服务、交换信息或异步处理等。中间件是一种独立的系统软件或服务程序,分布式应用系统借助这种软件在不同的技术之间共享资源,管理计算资源和网络通讯。它在计算机系统中是一个关键软件,它能实现应用的

队列研究设计要点.doc

队列研究设计要点 研究对象:暴露组与对照组人群,选择时要考虑除了暴露因素以外,其他因素要尽量均衡。 研究因素:除了暴露因素以外,还会有混杂因素,注意必须设计进去加以分析。所研究的因素,可以是分类资料,也可以是计量资料。 效应指标:结局的发生,结局可以是一因多果的。有一类特殊的效应指标,包括结局和到达结局所经历的时间两维信息,要采用生存分析和COX回归的方法。 科学性原则:对照、均衡(依靠三大标准) 病例对照研究设计要点 研究对象:病例组一般采用确诊的新发病例。对照对象必须来自于产生病例的总体。 研究因素:怀疑与所研究疾病有可能发生联系的因素。多数情况下是多因素,可以是分类资料,也可以是计量资料。 效应指标:分组依据,病例的概念是广义的,病例要有明确可靠诊断。明确纳入、排除标准。 科学性原则:对照、均衡(依靠三大标准) 诊断性研究设计要点 确定金标准:确定有可靠的金标准 选择研究对象:包括病例、需要鉴别的人群 盲法、独立和同步比较诊断试验和“金标准”结果 ROC分析:评价诊断价值,寻找诊断临界点。 随机对照试验设计要点 研究对象:随机分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是保证研究对象同质性的重要手段。 研究因素:不同的干预方法,应详细介绍干预方法和对照方法的具体细节。 效应指标:效应指标可以有多种选择,需根据专业目的灵活恰当采用。近期、远期;计量资料、计数资料。 科学性原则:如何实现这些原则(随机、对照、盲法、均衡评价),具体如何操作,应要重点进行设计。 预后研究设计关键点 研究对象:分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是保证研究对象同质性的重要手段。 研究因素:不同的影响预后的因素(包括自然形成的干预方法)。 效应指标:效应指标可以有多种选择,需根据专业目的灵活恰当采用。重点关注失访、与时间相结合的结局指标。 科学性原则:对照、均衡(依靠三大标准)。 定性研究设计要点 常用德尔菲专家法:有数据、有过程。在医学研究中,一般不单独使用,常作为一个研究项目的组成部分出现。 关注研究过程,重点理解好定性研究的报告规范 卫生经济评价的设计要点 在临床研究中,不要套用管理领域的卫生经济学评价方法,需要与临床作用结合起来评价。 临床研究领域常用成本效果和成本效用分析。 成本的计算有很多停留于理论阶段,实际处理有难度时,可以采用组间均衡的原则进行处理。 研究对象的可比性是直接关系到临床研究中卫生经济学评价结果好坏的关键。 数据挖掘研究设计要点 数据采集:信息真实性,可靠性,代表性 数据预处理:规范整齐的数据是最大的问题,事先确定标准,或者事后按标准进行数据清理。 数据挖掘:不只是描述,需要借助数据挖掘工具。也不仅是统计,统计是验证假设,数据挖掘是发现规律。 分析工具:用好工具是开展此类研究的关键。 6、简述队列研究的特点。 答:定群调查又称队列研究或前瞻性研究,常在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的基础上,推测某病与某个危险因素有关联。为了进一步验证这种关联关系,选择两组人群进行追踪调查,其中一组人群处在这个危险因素影响中,另一组人群除了不处在这个危险因素影响中,其他方面尽可能与前一组人群相同。通过研究两组人群发病率的差异来判定危险因素与发病有无关联关系以及关联程度的大小。 9、简述设立对照应注意的问题? 答:1.组间应具有可比性 2.以人为试验对象的研究,组间对比时应考虑受试者心理因素的影响。3.对照组与试验组的例数应尽量相当。4.自身前后对照应注意评价指标是否随时间的先后而变化。.受试对象的病理强度应适当 14、简述混杂因素的控制方法 答:(1)配对:是一种常用的避免混杂因素的重要方法。常用的变量有性别、年龄、病情等。配对时应注意:①配对项目不应过多,因素越多越难找到合适的对照组。 ②不能将研究因素进行配对。 (2)分层分析:也是一种常用的避免混杂因素的重要方法。分层是指分层抽样选择研究对象,或将研究结果分层分析研究资料。 (3)随机化:严格的随机化方法能够消除各种影响因素在组间的分布差异,使研究结果具有可比性。在临床试验中最为常用 (4)限制:即对试验组与对照组人员的条件加以某种控制。在科学研究进行组间比较时,除了研究因素在组间不同外,其它因素均应完全一样。通过对某些因素的限定,以增强样本的代表性。 15、简述提高试验效率的方法 答:(一)选择患病率高的人群作为受试对象:患病率高,阳性预测值高,诊断出的病人数多,试验效率提高(二)联合试验: 1、平行(并联)试验 同时进行几种诊断目的相同的诊断试验,只要其中一个试验结果为阳性即判断为阳性。平行试验提高灵敏度及阴性预测值,减少漏诊率,但却增加了误诊率,降低特异度。 当漏掉一个病人后果严重或再进行筛检费人力物力时,要尽量减少漏诊率,可采用此方法。 2、系列(串联)试验 进行一系列诊断目的相同诊断试验,只有所有试验结果都为阳性时判断为阳性。系列试验可提高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减少误诊率,但增加漏诊率,降低灵敏度。当误

消息中间件

消息中间件DotNetMQ 原文出处: https://www.360docs.net/doc/855855640.html,/Articles/193611/DotNetMQ-A-Complete-Message-Queue-System-f or-NET#WhyNewMessBroker 介绍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介绍一个新的、独立的开源消息队列系统,该系统是创建在c#和.NET framework 3.5。DotNetMQ message broker,有几个功能,包括保证交付,路由、负载平衡、服务器图……等等。我将首先解释消息的概念和message brokers。然后我将检查DotNetMQ 是什么以及如何使用它。 什么是消息 消息传递是一种异步通信方式在相同或不同的机器上运行的应用程序的可靠传递。项目通过发送数据包的数据消息传达给对方。 消息可以是一个字符串,一个字节数组,一个对象……等等。通常情况下,发送者(生产商)计划创建一个消息并将消息队列和接收机(消费者)计划从队列中获取消息和处理它 发送方和接收方的程序不需要同时运行,因为消息是一个异步的过程。这就是所谓的松散耦合的沟通。 另一方面,Web服务方法调用(远程方法调用)是一种紧耦合和同步通信(可用应用程序必须运行和有效期间完整的通讯;如果脱机或Web服务方法调用期间发生错误,客户端应用程序变得异常) 图- 1:简单的两个应用程序消息传递 在上面的图中,两个应用程序通过消息队列以松散耦合的方式进行通信。如果接收方使用消息慢于发送方生成它,消息的数量将会在队列里增加。同时,接收方可以离线当发送方还在发送消息。在这种情况下,接收方在线时会接收到消息(当它加入队列时) 消息队列通常提供消息代理。Message Broker是一个独立的应用程序(服务),其他应用程序

基于面向消息中间件的SOA系统集成技术探索

基于MOM-面向消息中间件的SOA系统集成技术探索 一、什么是MOM? MOM是Message-Oriented Middleware(面向消息的中间件)的缩写,MOM 的作用就是利用高效可靠的消息传递机制进行平台无关的数据交流,并基于数据通信来进行分布式系统的集成,通过提供消息传递和消息排队模型,它可以在分布式环境下扩展进程间的通信,并支持多通讯协议、语言、应用程序、硬件和软件平台。目前流行的MOM产品有IBM的WebSphere MQ和基于JMS标准的系列中间件等。 二、MOM特点 MOM是一个基础架构,在基于MOM的通信环境中,通常是异步地发送和接受消息,它将应用抽象地划分为发送者和接收者,它们之间无需彼此了解,MOM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将消息转发到它们的目的地。下图就是MOM的简单模型图: 从上图可以看出,为了支持消息传递的异步模型,MOM位于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使用消息队列临时存储调用,并允许客户端和服务器分别在不同的时候运行,消息的目标端也不需要立即处理消息,并且客户端和服务器的程序之间不需要彼此知道对方的存在,它们之间不需要考虑它们之间的网络通讯复杂性。 MOM不同于普通的通讯系统的地方在于,通讯的接收和发送两端必须同时运行,并且消息必须即时处理。 三、MOM原理 MOM要实现高效可靠的消息传递机制,必须实现以下三大功能: ●实现消息的异步发送和接收,实现发布/订阅模式 ●实现消息的持久化,保证消息可靠性传输 ●优化网络传输,支持断点续传

要实现以上三大功能,需要实现消息队列,消息队列为构造以同步或异步方式实现的分布式应用提供了松耦合的方式,队列是消息的安全存放的位置,队列存储消息直到它被应用程序处理,这样的工作机制,能够保证在各种网络环境下能够可靠的传递。 在消息队列的应用上,各个不同的MOM产品应用上有所不同,例如,JMS 标准的MOM和IBM Websphere MQ实现上就有所区别。 从上图,可以看出IBM WebSphere MQ的结构和JMS结构在队列的应用上略有不同,IBM WebSphere MQ在客户机上存在有传输队列,而JMS在客户机方面不存在任何队列,所以说JMS相对于MQ而言,只是规范了消息的存取,而没有规范消息数据的传输,因为JMS客户机并不拥有存放数据的队列,所以所有发送的操作都要由应用程序来控制,JMS服务器本身不代理传输,也不保证数据在远程队列间的传输可靠性。IBM MQ通过通道与传输队列和远程队列来保证队列间的传输可靠性,IBM MQ支持客户端的断网续传,而客户端的应用程序不用做任何工作,但是,这种方式需要客户端本地安装MQ的客户端。 四、MOM通讯模式 MOM主要存在3工作模式:点对点模式、发布/订阅模式以及消息队列模式,其中,点对点模式和发布/订阅模式统称为消息传递模式。 点对点模式(Point-to-Point) 点对点模式用于消息生产者和消息消费者之间点到点的通信,是一种程序到程序的直接通信模式。消息生产者将消息发送到由某个名字标识的特定消费者,点对点消息允许客户端通过队列这个虚拟通道来同步和异步发送、接收消息,传

AFC系统通信中间件的研究与设计

学校代号10536 学号0810803550 分类号TP391 密级公开 硕士学位论文 AFC系统通信中间件的研究与设计 学位申请人姓名张良春 培养单位长沙理工大学 导师姓名及职称龙鹏飞教授 学科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 研究方向人工智能及应用 论文提交日期2011年3月

学校代号:10536 学号:0810803550 密级:公开 长沙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FC系统通信中间件的研究与设计 学位申请人姓名张良春 导师姓名及职称龙鹏飞教授 培养单位长沙理工大学 专业名称计算机应用技术 论文提交日期2011年3月 论文答辩日期2011年5月 答辩委员会主席车生兵教授

Research and Design of Communication Middleware on AFC System by Zhang Liangchun B.E.( Hunan City University) 2008 A thesis submitted in partial satisfaction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Engineering in Computer Application Technology in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Supervisor Professor Long Pengfei March, 2011

长沙理工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长沙理工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保密□,在_____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

消息中间件在数据交换中的应用.

消息中间件在数据交换中的应用 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推陈出新,带来了消息化发展的新浪潮,人们感受到了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所带来的好处,于是对电子化、信息化应用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信息技术以其强大的渗透力,深入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商业金融等领域,电子数据交换作为一种新的商务手段正在被广泛使用。 数据交换EDI(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是一种计算机应用技术,根据事先达成的协议,将信息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格式化处理,并把这些格式化的数据,通过计算机通信网络在其计算机系统之间进行交换和自动处理。作为计算机通信技术的一部分,EDI可以应用于制造业、运输业、零售业以及卫生保健和政府部门等各种经济部门之中。 消息队列中间件MOM(Message-Oriented Middleware)是一种特定的中间件,它利用高效可靠的消息传递机制进行平台无关的数据交换,并基于数据通信来进行分布式系统的集成。 1 数据交换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1.1 国际发展现状及趋势 西方发达国家已普遍采用EDI。据统计,1992年底世界上使用EDI的企业超过10万家,95年达到40万家。美国早在60年代初期,就在公路、铁路、海运和空运中应用EDI,而且每年还以100%的速度增长;西欧各国已将EDI应用于汽车、化工、电子、运输、保险、分销零售业中;日本已在销售、贸易、运输、和制造业中广泛使用EDI;新加坡声称95%的贸易用EDI实现。据悉,美国政府及欧洲共同体大部分国家的海关宣布,从1992年起,采用 EDI 方式输海关业务,如不采用EDI方式,其手续将被推迟办理,或不再选为贸易伙伴。 1996年,亚洲六个国家和地区(中国、日本、印度、马来西亚、菲律宾和中国台湾省)达成协议,将共同开发EDI系统,以便使这些国家和地区在进出口过程中能够实时采集进出口数据,有效对客户进行管理,减少报关错误。这无疑会加快亚洲国家的EDI建设进程。 在欧洲,一些大公司,包括超市连锁公司,已经开始对不开通EDI的供应商实行制裁措施(价格、处理时间、付款方式上实行岐视政策)。 新加坡贸易发展局宣布:从1999年1月1日起,所有进出口贸易都必须用EDI方式申报。 香港地区从2000年开始全面关闭进出口报关柜台,所有的进出口报关必须通过EDI方式。 EDI的发展趋势: (1)应用EDI的行业会增多; (2)EDI与其他信息传送技术和系统的一体化; (3)EDI技术将受Internet的冲击。 1.2 国内发展现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