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电路欧姆定律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电路欧姆定律

安全与法制教育:

加强学生日常的安全教育,心理疏导及其食品安全教育,课间操楼道拥挤注意事项,周末及其节假日放学不要乘坐三无车辆。

一、教材分析

课标分析:知道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理解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教材地位: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是恒定电流一章的核心内容,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既是本章知识的高度总结,又是本章拓展的重要基础;通过学习,既能使学生从部分电路的认知上升到全电路规律的掌握,又能从静态电路的计算提高到对含电源电路的动态分析及推演。同时,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能够充分体现功和能的概念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是功能关系学习的好素材。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理解了静电力做功与电荷量、电势差的关系、了解了静电力做功与电能转化的知识,认识了如何从非静电力做功的角度描述电动势,并处理了部分电路欧姆定律的相关电路问题,已经具备了通过功能关系分析建立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并应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分析问题的知识与技能。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探究推导出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及其公式,知道电源的电动势等于内、外电路上电势降落之和。

2、理解路端电压与负载的关系,知道这种关系的公式表达,并能用来分析有关问题。

3、掌握电源断路和短路两种特殊情况下的特点。知道电源的电动势等于电源没有接入电路时两极间的电压。

4、了解路端电压与电流的U-I图像,认识E和r对U-I图像的影响。

5、熟练应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进行相关的电路分析和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及其公式的推导过程,体验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在电路中的具体应用,培养学生推理能力。

2、通过路端电压与负载的关系实验,培养学生利用实验探究物理规律的科学思路和方法。

3、了解路端电压与电流的U-I图像,培养学生利用图像方法分析电学问题的能力。

4、利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探究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加强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

3、通过实际问题分析,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推导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应用定律进行相关讨论是本节的重点,帮助学生理解电路中的能量转化关系是基础和关键。应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讨论路端电压与负载关系是本节难点。

认识闭合电路

问题1:最简单的闭合电路是

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问题2:根据部分电路欧姆定律,总结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内容、

必做:

1.课本63页“问题与练习”第1题

设计目的: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应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测量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基本思路。

2.课本63页“问题与练习”第2题

设计目的:联系生活,通过对袖珍小电筒所用干电池内阻的推算,进一步巩固对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应用和理解。 选做:

从电势角度分析、推导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设计目的: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多角度推导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更加深刻地理解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七、板书设计

§2-7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1.认识闭合电路

外电路 R 沿电流方向电势降落 内电路 r 沿电流方向电势“升中有降”

2.闭合电路中的能量转化

路路外ItU qU W == 内内内ItU qU W ==

ItE qE W ==非

内外非W W W += 内外U U E +=

3.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1)内容:闭合电路中的电流跟电源的电动势成正比,跟内、外电路的电阻之和成反比。 (2)公式:r

R E

I

+=

(3)适用条件:纯电阻电路 4.路端电压与负载的关系

R 增大时,I 减小,U 路增大 R 减小时,I 增大,U 路减小 当外电阻R 减小时,数据记录

r r

R E Ir E U +-

=-=路 5.U-I 图像

(1)外电路断开 U 路=E (测电源电动势) (2)外电路短路

r

E I =

短(易烧坏电源)

(3)E 影响图像的纵轴截距

(4)r 影响图像的斜率大小

I E

r =

6.例题

一种测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方法 八、课后反思

本节课在“和谐高效、思维对话”的理念下展开,旨在以“问题引领”形式,启发学生思维、发动集体力量,克服学习困难。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问题提出的必要性

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学生学习中普遍存在的困惑,能激发学生更深入地思考或理解,为解决下一问题做好铺垫,而不是学生已有知识的简单反应。

2.问题设定的指向性

设定的问题应该有明确的指向,并能够被学生理解,以便学生在思考或讨论中有明确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