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媒生物密度监测实施方案
病媒生物密度检测方法国标
编
丝
大 新红巨红乌瘤棕 黑 Nhomakorabea号家市光铜亮头伏陆尾尾头拉 厩夏元胫尾 尾其合备
蝇蝇绿绿绿金蝇原拉阿丽尔 伏丽厕厕别 黑他计注
蝇蝇蝇蝇 伏蝇丽蝇丽 蝇蝇蝇蝇麻 麻
蝇蝇蝇
蝇蝇
本旬(月)蝇类监测结果: 蝇密度:
比上旬(月)增减 _%,比去年同期增减_%
监测人:
审核人:
监测负责人:
表B.2 蝇类密度监测记录表(粘捕法)
距3m以上,每标准间放置一条。监测时间为上午9点至下 午3点(或者按照监测目的设定监测时间),记录粘捕到的 蝇数,同时记录温度、湿度和风速等气候数据。
密度计算
D= Nf/Ns×T D: 蝇类密度,单位为只每条时[只/(条.h)] Nf:粘捕蝇总数,单位为只 Ns:粘蝇带总数,单位为条 T:监测时间,单位为时(h)
D= Nf/Nt×T D: 蝇类密度,单位为只每笼时[只/(笼.h)] Nf:捕获蝇总数,单位为只 Nt:投放捕蝇笼数,单位为笼 T:监测时间,单位为时(h)
粘捕法
1)适用范围 适用于室内成蝇密度和种类的监测。
2)监测工具 粘蝇带(长400mm,宽35mm)。
3)操作步骤 监测时将粘蝇带挂置在离地面2.5m处,粘蝇带之间需相
监测人:
审核人:
监测负责人:
表B.3 蝇类密度监测记录表
__年__月__日 __省(市、自治区) __市__区(县) __街道(乡) 温度: _℃;温度:_%;风速: _m/s;气候__ 监测方法: __;监测时间: __;诱饵: __
监测单位
监测
监测
折合
阳性
蝇数
名称或地址 房间类型 房间数 标准间数 标准间数
监测房间类型:A,生产直接入口食品场所,如厨房、冷荤间、食品加工间等;B,餐厅、商场等
病媒生物密度控制水平评估实施方案
利川市病媒生物密度控制水平评估实施方案病媒生物密度控制水平是指通过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将鼠类、蚊虫、蝇类、蟑螂等的密度降低至标准规定的水平,使之达到不足以造成危害的程度。
开展病媒生物密度控制水平评估,对于推动本市病媒生物防制工作的深入开展、巩固除四害先进城区成果具有重要意义。
为做好本市病媒生物密度控制水平评估工作,推进日常病媒生物防制措施科学开展,保障市民身体健康,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评估依据(一)全国爱卫会关于印发《国家卫生城镇评审管理办法》和《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卫生县标准》《国家卫生乡镇标准》的通知(全爱卫发〔2021〕6号);(二) GB/T 27770-2011《病媒生物密度控制水平鼠类》;(三)GB/T 27771-2011《病媒生物密度控制水平蚊虫》;(四)GB/T 27772-2011《病媒生物密度控制水平蝇类》;(五)GB/T 27773-2011《病媒生物密度控制水平蜚蠊》;(六)GB/T 27775-2011《病媒生物密度控制水平城镇》。
二、评估内容和具体要求(一)年度工作计划根据全市统一工作安排和部署,结合辖区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年度工作计划,明确工作重点、责任分工和时间安排,有序推进各项工作落实。
(二)防制能力建设结合所辖区域面积、人口密度和公共环境等因素,组建能满足公共环境日常病媒生物防制需求的专业防制队伍。
根据疾控部门技术方案,定期组织队伍开展培训,确保队伍科学开展防制,提升防制技能水平。
(三)应急处置准备根据全市应急处置预案要求,建立应急响应机制,制定应急处置流程,组建应急处置队伍,定期开展应急处置培训和演练,储备必要的应急处置药品、器械和防护用品等物资,确保有能力做好辖区可能发生的病媒生物应急处置工作。
(四)孳生场所管理以居民区尤其是老旧小区、环卫设施、公园绿地、各类学校、农贸市场和建筑工地等公共环境为重点,组织专业防制人员排查各类病媒生物孳生场所和栖息场所,建立场所本底数据和管理台账,定期开展巡查和处置,有效控制病媒生物孳生。
病媒生物监测工作方案
病媒生物监测工作方案病媒生物监测工作方案1秦皇岛市病媒生物监测工作方案及实施方案病媒生物不仅可以直接通过叮咬和污染食物等方式影响或危害人类的正常生活,更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一系列的重要传染病。
病媒生物监测是疾病预防控制中一项重要的系统性基础工作,是长期需要开展的一项工作,根据国家对县级病媒生物监测绩效考核的要求,按照河北省疾控中心的工作要求,结合我市实际,为确保我市监测工作的科学、规范、统一,监测数据的真实、可信,特制定《秦皇岛市病媒生物监测方案及实施方案》。
对完成监测任务和保障暑期工作及减少病媒生物传染病具有重要意义。
为全市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提供技术服务。
一、监测目的(一)分析病媒生物种群密度的消长变化和当地传染性疾病的相关性,为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提供技术支撑。
(二)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病媒生物防制方案提供依据。
(三)掌握监测对象的种类、数量、分布及季节变化,为预测预报和处理应急事件积累基础数据。
二、监测定义病媒生物监测是指以科学的方法,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鼠类、蚊类、蝇类和蟑螂等病媒生物,对其种类、数量、分布和季节变化等资料进行分析,并对结果进行解释和反馈,为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制定、实施、评价和调整病媒生物控制策略提供依据。
三、监测系统组成和职责(一)监测系统监测系统由省卫生厅、地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组成。
(二)分工和职责1.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病媒生物监测与控制是一项长期的公共卫生任务,属政府行为,各级政府必须加大财政投入,提供病媒生物监测与控制所需经费。
省卫生厅领导全省病媒生物监测工作,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开展本辖区内的监测工作,并提供所需的专项监测经费,保证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
22.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依据《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要求,结合本省实际,制定全省监测方案,组织开展全省监测工作;负责协调各级监测点的工作,督促检查监测方案落实;按时收集、分析和反馈全省监测结果,进行技术指导和监测质量控制和考核工作。
病媒生物密度监测实施方案
病媒生物密度监测实施方案四害密度监测实施方案为有效控制四害密度,防止疾病传播,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参照全国四害密度监测办法(草案),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则1.四害密度监测网疾病控制中心为监测中心。
2.监测中心的具体工作由XXX服务处实施。
3.要求开展监测工作,监测结果填写在统一报表上(见附表)。
二、鼠密度监测1.监测点数量及分布:监测点不得少于11个,一、二、三区各3个,特殊环境5个。
2.监测次数:全年6次,即每两月一次,即2、4、6、8、10、12月监测。
3.监测时间:监测工作应在当月15日前完成,超过15日按缺测处理。
4.监测方法:统一使用中号铁夹板,居民区每个监测点布夹100个,特殊行业每个监测点布夹20个。
一律放在室内,只调查居民区平房和楼房的第一层,每一自然间放一夹,面积超过25平方米放二夹,晚放晨收。
放夹时要求房屋连片,各类房间(厨房、客厅、卧室等)同时放夹,避免随意选择。
同一地点半年内不再重复作业,诱饵统一使用生花生米。
5.结果判断:清晨查夹时,若夹已击发,但无任何鼠迹,视为无效夹,不计入布夹总数;若夹上有鼠毛、鼠尾、鼠爪等不危及鼠类生命的部分,定为未捕到鼠,夹上有鼠头或大片鼠皮,则定为捕到鼠,鼠夹均计入布夹总数。
若鼠夹捕到鼠后将鼠取下重新布入,再次捕到的鼠不计入捕到的鼠数之内,但一次捕鼠2只或3只,则应计入捕鼠总数。
三、蚊虫密度监测1.小区按地理位置的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各选择有代表性的卧室4间(平房或楼房的一、二楼),定人、定时、定工具监测成蚊密度。
以只/人工小时为密度单位。
2.监测次数:全年5次,即3、5、7、9、11月监测。
3.监测应在每月的4至7日完成。
时间统一定在日落后一小时开始,用三节电池的电筒照明,采用电动吸蚊器,每房捕捉15分钟。
并记录当时的温、湿度等气象数据。
四、苍蝇密度监测1.小区各设监测点一个,首次报表应记录描述周围小环境及附近1000米内的固定孳生地和特殊情况,以后如有变动须及时记载。
夏秋季病媒生物防治工作实施方案
夏秋季病媒生物防治工作实施方案夏秋季是病媒生物大量繁殖的季节,对于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传播至关重要。
为此,我们制定了以下夏秋季病媒生物防治工作实施方案。
一、监测工作:1.定期开展生态学调查,了解病媒生物的分布、数量和季节变化情况。
2.建立定点监测点,检测病媒生物种群密度和病原体感染率。
3.向居民宣传疾病的传播途径和防护知识,鼓励居民自主监测和报告病媒生物活动情况。
二、灭蚊治理:1.消灭蚊幼虫:定期巡查和清除水源,如花盆、水桶等容器的积水,消除蚊虫滋生的环境。
2.打击成蚊:开展灭蚊行动,采用物理方法(如电击、杀虫灯)和生物方法(如释放捕食性蜻蜓和蚯蚓)捕捉和杀灭成蚊。
3.宣传蚊虫防护知识:向居民宣传正确使用蚊虫灭杀剂和防蚊措施,如使用驱蚊剂、穿长袖长裤等。
三、灭鼠治理:1.消灭鼠洞:封堵建筑物和管道中的鼠洞,清理垃圾堆积和杂草丛生的地方,减少鼠类的藏匿地。
2.使用鼠类控制剂:使用环保的鼠类毒饵或捕鼠器进行鼠类防治,密切关注使用说明并注意安全。
四、灭蜱治理:1.户外防护:户外活动时穿上长袖长裤、戴防蜱帽,使用驱蜱剂,并避免进入高密度蜱虫区域。
2.检查宠物:检查宠物身上是否有蜱虫,避免蜱虫传播疾病。
3.环境清洁:定期清除草地、灌木丛和堆积的落叶,减少蜱虫滋生的机会。
五、宣传教育:1.制作宣传册和海报,向居民普及病媒生物防治知识,指导居民正确使用防护用品和防护方法。
2.开展公众宣传活动,如健康讲座、病媒生物防治知识竞赛等,提高居民的防病意识和防护能力。
3.与社区组织、学校、医院等合作,共同宣传和推广病媒生物防治知识,建立长效的卫生防疫宣传机制。
六、监督管理:1.建立健全病媒生物防治工作档案,记录每次工作的实施情况和效果,为后续工作提供参考和总结经验。
2.定期召开会议评估病媒生物防治工作的进展和成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纠正和改进。
3.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共同制定病媒生物防治工作的策略和计划。
综上所述,夏秋季病媒生物防治工作需要从监测、灭蚊、灭鼠、灭蜱、宣传教育和监督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施策,强化病媒生物的防控能力,减少疾病的传播风险。
某县病媒生物防制监测及干预措施效果观察项目实施方案 (2)
某县病媒生物防制监测及干预措施效果观察项目实施方案一. 项目背景某县是一个位于中国某省的农村县,面积较大,人口密度较高。
由于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原因,病媒生物的繁殖和传播较为严重,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很多困扰和健康威胁。
为了有效防控病媒生物,保障居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某县决定开展病媒生物防制监测及干预措施效果观察项目。
二. 项目目标1.对某县病媒生物的种类、数量进行监测和调查,了解其分布规律和孳生源,为制定精准防控策略提供数据支持。
2.通过实施一系列干预措施,有效减少病媒生物的数量和传播潜力,降低人们感染疾病的风险。
3.观察和评估不同干预措施对病媒生物种群的控制效果,为今后的防制工作提供经验和参考。
三. 项目内容1.病媒生物监测和调查–采集病媒生物标本,包括蚊子、蜱虫、跳蚤等。
–进行生物学鉴定和物种多样性分析,了解不同病媒生物的相关信息。
–病媒生物孳生源调查,包括水质监测、环境巡查等,找出病媒生物繁殖的主要场所。
2.干预措施实施–依据监测结果制定干预措施,针对不同种类的病媒生物制定相应的防控方案。
–开展病媒生物的灭幼治理,包括传统化学药剂灭杀和生物控制两种方法。
–采用物理防治措施,如设立防蚊网、安装蚊香等,减少病媒生物的进入和侵扰。
3.干预效果观察和评估–定期开展病媒生物监测和调查,对干预措施的后果进行评估。
–根据监测结果和评估数据,及时调整和优化干预措施,确保防制工作的高效进行。
–分析病媒生物的种群动态和传播潜力,预测发生疫情的可能性,提前做好预防准备。
四. 项目实施步骤1.制定项目计划和行动方案,明确各项工作的时间节点和责任人。
2.进行病媒生物监测和调查,采集标本并进行鉴定分析。
3.根据监测结果制定干预措施,制定详细的防控方案。
4.按照方案实施干预措施,并进行定期的监测和调查。
5.收集和整理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评估干预效果。
6.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和优化干预措施,进行第二轮干预。
7.持续开展监测和调查工作,建立长期可持续的病媒生物防制机制。
全市2024年病媒生物控制技术方案
全市2024年病媒生物控制技术方案为进一步巩固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成果,有效控制鼠、蚊、蝇、蜚蠊(蟑螂)等主要病媒生物密度,减少病媒生物危害,扎实推进国卫城镇巩固工作和建成区病媒生物控制水平达到C 级标准,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的坚持“治本为主、标本兼治、综合防制”方针和理念,理顺病媒生物预防控制工作机制,长效治理病媒生物孳生地,推动“三防”设施建设,常态化控制病媒生物密度,提升街道病媒生物防制工作能力。
二、实施范围(一)实施范围。
建成区范围内的所有机关、团体、学校、医疗机构、企事业单位、工商经营户、社区(村居)住户及外环境,均要开展病媒生物防制活动,并要抓好城乡结合部病媒生物防制工作。
(二)重点场所和重点部位。
重点场所:农贸市场、饭店宾馆、商场、超市、饮食店、副食品店、食品加工厂、酿造厂、屠宰场、粮库(站、店)、垃圾填埋场及焚烧场、垃圾中转站、粪便处理场、废旧品收购站(点)、医院、长途汽车站等。
重点部位:厨房、库房、建筑工地(包括拆迁工地、闲置地)、垃圾收集点、公园、地下停车场、绿地、河流湖泊沿岸、堤坝渠壁、铁路两侧、学校、单位院内、蓄水容器、住宅区等外环境。
三、基础调查(一)密度监测:各地按市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规定的方法进行定期监测,监测结果及时上报市疾控中心进行汇总分析,同时抄送一份给市爱卫办。
(二)抗性测定:按监测方案,市级进行抗性测定,每 3 年为一个监测周期,每年监测1 个虫种,测试药物为本地常用的卫生杀虫剂,种类不少于5 种。
(三)孳生地调查:由县区、管委会负责对辖区重点单位、重点部位进行全面调查并登记。
蚊虫孳生地主要为各种水体,包括河道、公园湖泊、排水系统、高层水箱及建筑工地及汽车修理、酿造厂、饮料厂等重点单位内部的各种水体与积水等;蝇类孳生地主要为公共厕所及其周边环境、粪便、垃圾堆(桶)、垃圾转运站、动物尸体、腐败杂物及臭水沟(塘)和卫生死角等;鼠类孳生地主要为建筑工地、社区、农贸市场外环境、公共绿化带等;蟑螂孳生地主要为宾馆饭店、餐馆、农贸市场、公共场所等。
病媒生物蟑螂密度监测实施方案
病媒⽣物蟑螂密度监测实施⽅案病媒⽣物蟑螂密度监测实施⽅案⼀、总则根据“国家卫⽣计⽣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印发全国病媒⽣物监测⽅案的通知”(国卫办疾控函〔2016〕215号)中《全国病媒⽣物监测⽅案》(以下简称《监测⽅案》)要求,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制定了《全国病媒⽣物监测实施⽅案》(以下简称《实施⽅案》。
(⼀)监测点的设置各省(⾃治区、直辖市)、地(市)、县(区)根据本地⽣态环境特点、传染病流⾏情况和卫⽣创建⼯作需求设置本地常规监测点。
在全国常规监测基础上,每个省份选择2~5个地级市(其中应包括1~2个国家卫⽣城市)作为国家级监测点,每个国家级监测点⾄少选2个县(区)开展监测⼯作。
现有国家级监测点原则上保持不变,⽬前尚⽆国家级监测点或监测点数量不够的省份,根据⽣态环境特点、传染病流⾏情况等因素提出增加和设⽴监测点的申请,经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评估后确定。
(⼆)监测类群与⽅法本⽅案对于国家级监测点、常规监测点的不同病媒⽣物⽣态学及抗药性监测⽅法提出如下要求(见表1-1)。
(三)监测频次、时间本⽅案对国家级监测点、常规监测点的不同病媒⽣物及抗药性监测频次、时间提出如下要求(见表1-2)。
(四)数据收集、上报与分析反馈各省按照《监测⽅案》和《实施⽅案》组织开展本辖区的病媒⽣物监测⼯作,各监测点负责调查、收集和整理辖区内的病媒⽣物监测数据,在每次监测⼯作结束后3个⼯作⽇内通过电⼦邮件将本监测点原始记录表和汇总表逐级上报并汇总,按表1-2的时间要求,将国家级监测点监测记录表和汇总表、常规监测点汇总表上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邮箱bmjiance@/doc/2f341e7f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a1c98e5.html )。
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下级单位监测数据完整性和科学性进⾏逐级审核,如发现问题,通过电话逐级通知数据报送单位。
数据报送单位在3个⼯作⽇内对数据核实或解释,并重新上报监测数据。
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
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1. 引言随着社会发展和人口增加,病媒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威胁日益严重。
为了及时掌握和预警各地病媒生物的分布情况和传播风险,全国范围内建立一套完善的病媒生物监测方案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2. 监测目标和内容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的目标是对全国各地的病媒生物进行监测,及时掌握其分布情况和传播风险,并提供有效的干预措施。
具体的监测内容包括:1. 病媒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监测各地不同种类病媒生物的数量和密度,如蚊子、苍蝇、蜱虫等。
2. 病媒生物的季节变化:监测病媒生物在不同季节的分布情况,以及其数量变化趋势。
3. 病媒生物的感染率:监测病媒生物携带疾病的感染率,如蚊子携带登革热病毒的感染率。
4. 病媒生物的分布范围:监测病媒生物在不同地区的分布范围,以及其扩散趋势。
5. 病媒生物的抗药性检测:监测病媒生物对常用药物的抗药性情况,以便及时调整防控策略。
3. 监测方法和技术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采用多种方法和技术进行监测,以保证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常用的监测方法和技术包括:1. 诱集法:使用特定的诱集剂,如二氧化碳、化学诱剂等,吸引病媒生物进入特定装置,再将装置取出进行采样和分析。
2. 水洗法:使用水洗瓶或网笼将病媒生物收集到一定程度后,用水洗涤并收集水样进行分析。
3. 人工饵法:在特定的装置中设置人工饵物,吸引病媒生物采食,再进行采样和分析。
4. 生物感应器:利用病媒生物的感应行为,设计和使用生物感应器进行监测和采样。
监测所用技术包括显微镜观察、分子生物学检测、生物化学分析等,以多种技术的结合来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效率。
4. 监测数据分析和应用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的数据采集和分析是及时掌握病媒生物分布情况和传播风险的重要环节。
采集到的数据将进行多维度的分析和处理,以形成全国范围内的监测结果和预警信息。
监测数据的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病媒生物的时空分布图:通过对监测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制作病媒生物的时空分布图,用于指导疾病防控工作。
病媒生物(四害)监测方案
病媒生物(四害)监测方案为科学、规范、统一地开展病媒生物监测,保证监测数据的真实、可信,确保“健康重庆”病媒生物防制工作的有效实施,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试行)、全国爱卫办《鼠、蚊、蝇、蟑螂密度监测方案》(试行)及重庆市爱卫办《健康重庆病媒生物防制行动方案》的有关要求,结合我镇具体实际,制定本监测方案。
一、监测目的(一)掌握监测对象的密度、分布,进行趋势分析,确定病媒生物孳生地,为预测预报和处理应急事件积累基础数据。
(二)为“健康酉阳”制定科学合理的病媒生物防制方案提供依据。
(三)分析病媒生物的密度变化和当地媒传疾病的相关性,为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提供技术支撑。
(四)评价病媒生物控制效果,为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二、监测范围辖区内宾馆饭店、餐馆、单位(机关、企业、学校等)食堂、医院、农贸市场、食品制售或商场、居民区、建筑工地、公共绿地、池塘、河两岸、公厕、垃圾中转站、码头、车站等场所内外环境。
三、监测内容和方法(一)鼠密度监测1、监测点的选择全镇按东(石堤)、西(金线)、南(杉岭)、北(二坪)、中(大溪)五个不同方位的村设置监测点,监测场所及数量为:(1)外环境:建筑工地(拆迁工地)400m延长线,单位或居民区院内500m延长线,河两岸300m延长线,码头、车站等场所外环境300m 延长线,共计2000m延长线。
(2)室内:餐馆10个、宾馆饭店2个、单位(机关、企业、学校等)食堂2个、农贸市场1个、商场超市2个。
2、监测时间7月、11月,每月上旬监测1次。
3、监测方法外环境:采用目测鼠迹法。
记录外环境2000m延长线范围内所观察到的鼠洞、鼠道、鼠粪等鼠迹数。
密度单位为:鼠迹数/1000m。
室内:采用粘鼠板法。
将粘鼠板放置于室内鼠类经常活动或易于栖息的场所,记录放置一夜后粘捕到的鼠数。
密度单位为:粘鼠板阳性率(%)。
每个餐馆布放2张粘鼠板,每个宾馆饭店、单位食堂、农贸市场、商场超市各布放10张粘鼠板,每次室内监测共在5类场所,布放100张粘鼠板。
病媒生物监测方案
病媒生物监测方案xx疾控中心病媒生物监测方案为了消除“四害”,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逐步提高县城品味,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积极配合爱国卫生运动,进一步做好我县病媒生物监测工作,确保监测工作科学规范、保质、保量按时完成,特制定此方案。
一、监测目的(一)掌握我县四种病媒生物的种类,数量,分布及季节变化,为预测防报处理应急事件积累基础数据。
(二)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病媒生物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三)根据监测资料的收集,分析病媒生物的长期变化和当地传染性疾病的联系,为病媒生物性疾病的预防控制提供技术支撑。
(四)为我县爱国卫生运动,消除“四害”制定消杀方案提供依据。
二、监测内容和方法(一)鼠密度监测1、外环境:采用目测鼠迹法。
记录外环境400米延长线范围内所观察的鼠洞、鼠道、鼠粪等鼠迹数。
密度单位为鼠迹数/100m。
环境类型以建筑工地,居民区和单位、河湖两岸,公共绿地等。
2、内环境鼠密度监测4次,采用粉迹法,时间是2、4、9、11月。
环境类型以农贸市场、饭店、宾馆、饮食店、食品加工、火车站和汽车站等。
(二)苍蝇密度监测1、室外。
采用目测法。
记录公测和垃圾中转站内外坏境以及居民楼楼道中视野范围内存的成蝇数,密度单位为成蝇数/视野。
2、室内。
采用粘蝇条法,将粘蝇条悬挂在室内,检查记录24/小时后粘捕到的蝇数,密度单位为粘捕蝇数/条。
全年5——9月,共5次。
环境类型以餐饮、单位食堂、农贸市场等为主,每次检测共在3类场所所悬挂10条粘蝇条。
(三)成蚊密度监测成蚊密度监测采用诱蚊灯法、每灯监测时间10小时,密度为只/小时。
全年监测4次,6——9月份。
环境类型以居民区、医院、农民、牲畜棚为主。
(四)蟑螂密度监测蟑螂密度监测采用粘蟑纸法,将粘蟑纸放置在蟑螂经常活动或藏匿的部位,检查记录放置24/小时后粘捕到的蟑螂数。
密度单位为粘捕只数/张。
环境类型以宾馆、医院、单位食堂、食品制售或商场为主,每次监测共6类场所布放60张粘蟑纸。
四害密度监测工作实施方案
四害密度监测工作实施方案为准确地把握蚊、蝇、蟑螂和鼠等病媒生物种群密度及其消长规律,为病媒疾病的流行病学分析和把握蚊、蝇、蟑螂和鼠等病媒生物的危害供给依据,特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如下:一、监测意义(一) 把握监测对象的种类、数量、分布及季节变化,为推测预报和处理应急大事积存根底数据。
(二) 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病媒生物防制方案供给依据。
(三) 分析病媒生物的长期变化和当地传染性疾病的相关性,为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预防把握供给技术支撑。
二、监测范围依据甲方要求填写三、常规监测频次1.成蚊密度:每月监测 2 次,两次监测间隔时间不得少于 7 天;2.蚊幼密度:每月监测 1 次;3.苍蝇密度:每月监测 1 次;4.蟑螂密度:每月监测 1 次;5.鼠类密度:每月监测 1 次;以上监测工程以月为统计单位,并在每月现场监测工作完毕后五个工作日内将监测数据及监测报告上报甲方。
四、监测方法1、成蚊密度监测:承受诱蚊灯光诱法。
每个监测点布放诱蚊灯2 盏,监测时间从当地日落 20 分钟后开头,诱集 6 小时以上,其次天,将集蚊盒从诱蚊灯中取出,对捕获蚊虫进展种类鉴定、计数,并将诱蚊灯监测数据结果填入附件一《成蚊诱蚊灯监测记录表》内。
成蚊密度计算:成蚊密度〔只/晚〕=捕获蚊虫数/灯数2、白纹伊蚊诱蚊诱卵指数监测:承受诱蚊诱卵器法。
每个监测点各布放 100 个诱蚊诱卵器,连续放置 4 天,第四天检查、收集诱到的成虫及蚊卵,将诱蚊诱卵器监测数据结果填入附件二《诱蚊诱卵器监测记录表》内。
诱蚊诱卵指数计算:诱蚊诱卵指数=阳性诱蚊诱卵器总数/回收诱蚊诱卵器总数×100%3、成蝇密度监测:承受笼诱法。
每个监测点布放 5 个诱蝇笼,在居民区和公园承受红糖食醋做诱饵、在餐饮和城中村承受隔夜鱼肠做诱饵,每次放置 6 个小时,上午 9-10 时布放,下午 3-4 时收回,收笼后,用药杀死捕获蝇类,同时对捕获蝇类进展种类鉴定、计数,并将诱蝇笼监测数据结果填入附件三《蝇类监测记录表》内。
病媒生物检测实施方案
病媒生物检测实施方案为了有效防控病媒生物传播的疾病,制定并实施病媒生物检测方案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病媒生物检测的实施方案进行详细介绍,以便各地区和单位能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实施。
一、病媒生物检测范围确定。
在制定病媒生物检测实施方案时,首先需要确定检测的范围。
一般来说,病媒生物检测的范围应包括常见的蚊子、苍蝇、跳蚤、蜱虫等,同时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也可以考虑其他可能传播疾病的昆虫和小动物。
二、病媒生物检测点确定。
确定病媒生物检测的点位是病媒生物检测工作的重要一环。
在确定检测点时,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人口密集程度、疾病传播的历史等因素,选择可能存在病媒生物滋生和传播的地点进行检测。
三、病媒生物检测方法选择。
病媒生物检测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生物学方法、化学方法、物理方法等。
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检测。
比如,可以利用黏虫纸、诱捕灯等生物学方法进行蚊子、苍蝇等昆虫的监测;也可以使用化学方法喷洒杀虫剂进行病媒生物的灭杀。
四、病媒生物检测频率确定。
病媒生物检测的频率应根据当地的疫情状况、气候特点、病媒生物的生物学特性等因素来确定。
一般来说,夏秋季节是病媒生物活跃的时期,可以适当增加检测频率,及时发现和处理病媒生物滋生地点。
五、病媒生物检测结果分析与应对措施。
对于病媒生物检测结果,应当进行科学分析,并及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如果检测结果显示病媒生物密度较高,应当立即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灭杀和防控,避免疾病传播的风险。
六、病媒生物检测记录与报告。
在实施病媒生物检测的过程中,需要做好详细的记录,并及时向相关部门上报检测结果。
这些记录和报告将为后续的疾病防控工作提供重要依据。
七、病媒生物检测人员培训与监督。
为了保证病媒生物检测工作的质量,需要对从业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提高其病媒生物检测能力。
同时,还需要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对病媒生物检测工作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
总之,病媒生物检测的实施方案是疾病防控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只有做好病媒生物检测工作,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传播。
病媒生物监测年度实施方案
病媒生物监测年度实施方案为了有效监测和控制病媒生物对人类健康和生产生活的威胁,制定病媒生物监测年度实施方案,是当前我国疾病防控工作的重要内容。
本实施方案旨在全面提升病媒生物监测工作水平,有效预防和控制病媒传播疾病的发生和流行,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社会稳定。
一、监测范围。
本方案的监测范围涵盖全国各地的城乡结合部和重点监测区域,重点监测对象包括蚊虫、啮齿类动物和其他可能传播疾病的生物。
同时,还要重点监测季节性疾病传播风险高的时段和区域。
二、监测目标。
本方案的监测目标是全面了解病媒生物的种类、数量、分布和传播疾病的风险情况,为疾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要及时监测和评估病媒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威胁程度,为政府决策提供支持。
三、监测内容。
1.病媒生物种类和数量的监测,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监测,全面了解各类病媒生物的分布和数量,包括蚊虫、跳蚤、苍蝇等。
2.病原体携带情况的监测,对病媒生物携带的病原体进行监测,及时发现携带疾病的病媒生物,为疾病的早期预警和防控提供数据支持。
3.环境因素监测,监测病媒生物活动的环境因素,包括温度、湿度、光照等,分析环境因素对病媒生物活动和传播疾病的影响。
四、监测方法。
1.野外调查,通过野外样本采集和实地调查,了解病媒生物的分布和数量情况。
2.室内监测,利用专业设备和技术,对病媒生物进行室内监测,了解其活动规律和数量变化。
3.数据分析,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绘制监测图表和报告,为疾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五、监测评估。
本方案要求建立健全的监测评估体系,对监测数据进行及时评估和分析,及时发布监测结果和预警信息,为疾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六、监测保障。
1.技术支持,加强病媒生物监测技术研究和应用,提高监测水平和效率。
2.人员培训,加强监测人员的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监测工作的专业性和准确性。
3.设备保障,加强监测设备的更新和维护,确保监测工作的正常进行。
七、监测成果应用。
本方案要求及时发布监测成果和预警信息,为政府决策和公众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指导疾病防控工作的开展。
病媒生物监测实施方案
病媒生物监测实施方案一、前言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与全球化的推进,病媒生物传播的疾病越来越受到重视。
为了及时监测、预警和控制病媒生物传播的疾病,需要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病媒生物监测实施方案。
二、目标1.了解病媒生物主要种类、分布情况及密度变化;2.实时监测病媒生物传播疾病的潜在风险;3.预警并及时采取控制措施,防止疫情暴发。
三、监测内容1.病媒生物种类和分布情况的调查:通过生物学采样、物种鉴定和统计分析等方法,了解病媒生物的种类、数量和分布情况。
2.病媒生物密度监测:通过定期采样和统计分析,掌握病媒生物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及时发现密度异常的趋势。
3.病媒生物传播疾病的监测:通过采集病媒生物的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确定是否携带疾病病原体,及时预警潜在的传播风险。
四、监测方法1.野外调查:选择不同类型的生境,如水域、草地、森林等,采集病媒生物标本,并进行种类鉴定和记录。
2.综合方式监测:利用昆虫诱集器和捕食昆虫等监测工具,监测病媒生物的数量和密度变化。
3.人工养殖监测:建立病媒生物养殖场,定期进行种群调查与密度监测。
4.定点监测:选择病媒生物密度高、传播风险大的区域进行定点监测,并建立样本库,进行实验室检测。
五、监测周期1.野外调查: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根据气候和季节变化,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调查。
2.综合方式监测:每月进行一次,持续监测一年,了解病媒生物的数量和密度变化。
3.人工养殖监测:每季度进行一次,持续监测一年,了解病媒生物在养殖环境中的生长和繁殖情况。
4.定点监测:根据疫情的变化和风险评估的结果,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监测。
六、监测结果分析与利用1.分析病媒生物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趋势,及时预警异常情况。
2.分析病媒生物传播疾病的潜在风险,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
3.利用监测结果进行科学研究,为病媒生物传播疾病的防控提供依据。
七、监测结果的发布与报告1.定期发布病媒生物监测结果,向相关部门和公众通报。
2.及时发布病媒生物传播疾病的潜在风险预警信息,提醒公众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四害密度监测工作实施方案
四害密度监测工作实施方案为准确地掌握蚊、蝇、蟑螂和鼠等病媒生物种群密度及其消长规律,为病媒疾病的流行病学分析和控制蚊、蝇、蟑螂和鼠等病媒生物的危害提供依据,特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如下:一、监测意义(一) 掌握监测对象的种类、数量、分布及季节变化,为预测预报和处理应急事件积累基础数据。
(二) 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病媒生物防制方案提供依据。
(三) 分析病媒生物的长期变化和当地传染性疾病的相关性,为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提供技术支撑。
二、监测范围根据甲方要求填写三、常规监测频次1.成蚊密度:每月监测2次,两次监测间隔时间不得少于7天;2.蚊幼密度:每月监测1次;3.苍蝇密度:每月监测1次;4.蟑螂密度:每月监测1次;5.鼠类密度:每月监测1次;以上监测项目以月为统计单位,并在每月现场监测工作结束后五个工作日内将监测数据及监测报告上报甲方。
四、监测方法1、成蚊密度监测:采用诱蚊灯光诱法。
每个监测点布放诱蚊灯2盏,监测时间从当地日落20分钟后开始,诱集6小时以上,第二天,将集蚊盒从诱蚊灯中取出,对捕获蚊虫进行种类鉴定、计数,并将诱蚊灯监测数据结果填入附件一《成蚊诱蚊灯监测记录表》内。
成蚊密度计算:成蚊密度(只/晚)=捕获蚊虫数/灯数2、白纹伊蚊诱蚊诱卵指数监测:采用诱蚊诱卵器法。
每个监测点各布放100个诱蚊诱卵器,连续放置4天,第四天检查、收集诱到的成虫及蚊卵,将诱蚊诱卵器监测数据结果填入附件二《诱蚊诱卵器监测记录表》内。
诱蚊诱卵指数计算:诱蚊诱卵指数=阳性诱蚊诱卵器总数/回收诱蚊诱卵器总数×100%3、成蝇密度监测:采用笼诱法。
每个监测点布放5个诱蝇笼,在居民区和公园采用红糖食醋做诱饵、在餐饮和城中村采用隔夜鱼肠做诱饵,每次放置6个小时,上午9-10时布放,下午3-4时收回,收笼后,用药杀死捕获蝇类,同时对捕获蝇类进行种类鉴定、计数,并将诱蝇笼监测数据结果填入附件三《蝇类监测记录表》内。
成蝇密度计算:成蝇密度(只/笼)=诱蝇总数/诱蝇笼总数4、蟑螂密度监测:采用粘捕法。
病媒生物工作方案
病媒生物工作方案概述病媒生物是指能够传播各种疾病的生物媒介物,包括蚊子、蜱虫、跳蚤等。
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病媒生物传播的疾病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为了有效防控病媒生物的传播,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病媒生物工作方案至关重要。
本文档将从监测、预防和控制等方面介绍病媒生物工作方案的具体内容。
一、监测工作1.1 病媒生物种类和分布调查首先,需要对本地区常见的病媒生物种类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和了解,包括蚊子、蜱虫、跳蚤等。
要掌握它们的分布情况、繁殖场所以及季节性变化等信息,以便在后续的预防和控制工作中有针对性地进行。
1.2 病媒生物密度监测在确定病媒生物种类和分布后,需要对其密度进行监测。
通过设置监测点,在不同季节和地区进行定期采集和监测工作,了解不同时间段和地点病媒生物密度的变化情况。
密度监测结果将为后续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1.3 病媒生物携带病原体调查除了病媒生物的监测,还需要对其携带的病原体进行调查。
通过采集病媒生物样本,检测其中是否存在疾病相关的病原体,确保能够及时掌握疾病的传播情况,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二、预防工作2.1 环境整治首要的预防工作是对病媒生物的繁殖场所进行整治。
根据病媒生物的特点,采取有效的措施清除和控制其繁殖地,如清理淤泥、修复下水道、消除积水点等。
同时,通过定期维护和检查,防止环境再次变为病媒生物的繁殖场所。
2.2 个人防护个人防护是预防病媒生物传播疾病的重要手段。
公众应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注意佩戴防护用具,如长袖衣物、长裤、蚊帐等,以降低病媒生物叮咬的机会。
此外,在野外活动时应注意防止蜱虫叮咬,避免野外长时间待在高激活杂草地或树丛中。
2.3 宣教工作宣传教育是预防工作的重要一环。
通过举办健康教育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向公众普及病媒生物传播的疾病知识,提高公众的意识和认知。
同时,还需要向公众传授个人防护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帮助人们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三、控制工作3.1 化学控制在病媒生物密度较高,并且疾病传播风险较大的地区,可以采取化学控制手段进行干预。
病媒生物监测实施方案
病媒生物监测实施方案病媒生物监测方案中心各科室:为科学、规范、统一地开展病媒生物监测,保证监测数据的真实、可靠,根据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全国爱卫办《鼠、蚊、蝇、蟑螂密度监测方案》(试行)及年初创卫办工作会议的相关要求,结合我县工作实际,制定本监测方案。
一、监测目的(一)掌握监测对象的密度、分布,进行趋势分析,确定病媒生物孳生地,为预测预报和处理应急事件积累基础数据。
(二)为“创立国家卫生县城”制定科学合理的病媒生物防制方案提供依据。
(三)分析病媒生物的密度变化和当地媒传疾病的相关性,为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提供技术支撑。
(四)评价病媒生物控制效果,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二、组织实施(一)疾控中心地病科负责组织实施,检验科协助实施。
技术负责人:技术组人员:(二)职责。
按《病媒生物监测方案》开展现场监测工作,并做好监测记录,收集相关监测资料及影像记录,做好监测分析总结,并上报爱卫办和创卫办。
三、监测范围(一)监测点的设立。
选定城区5个监测点为病媒生物监测点,由地病科负责、检验科协助开展监测工作。
(二)监测范围。
监测点辖区内宾馆饭店、招待所、餐馆、单位(机关、企业、学校等)食堂、医院、农贸市场、食品制售或商场、居民区、公共绿地、垃圾中转站、汽车站等场所内外环境。
四、监测内容和方法(一)鼠密度监测1.监测点的选择(1)外环境:公共绿地,垃圾中转站,单位或居民区院内,汽车站等场所外环境等环境延长线,共计 m延长线。
(2)室内:餐馆10个、宾馆饭店(或招待所)5个、商场超市5个、单位(机关、企业、学校等)食堂5个、农贸市场2个。
2.监测时间:2、4、6、8、10、12月,每月中旬各监测1次。
3.监测方法。
外环境:采用路径法。
记录外环境m延长线范围内所观察到的鼠洞、鼠道、鼠粪等鼠迹数。
密度单位为:处/km 。
室内:室内:目测鼠迹法。
目测法记录房间内所观察到的鼠洞、鼠道、鼠粪等鼠迹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害密度监测实施方案
为有效控制四害密度,防止疾病传播,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参照全国四害密度监测办法(草案),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则
(一)四害密度监测网疾病控制中心为监测中心
(二)监测中心的具体工作长庆石化服务处实施
(三)要求开展监测工作,监测结果填写在统一报表上(见附表),
二、鼠密度监测
(一)监测点数量及分布:监测点不得少于11个,一、二、三区各3个,特殊环境5个;
(二)监测次数:全年6次,即每两月一次,即2、4、6、8、10、12月监测。
(三)监测时间:监测工作应在当月15日前完成,超过15日按缺测处理。
(四)监测方法:统一使用中号铁夹板,居民区每个监测点布夹100个,特殊行业每个监测点布夹20个。
一律放在室内,只调查居民区平房和楼房的第一层,每一自然间放一夹,面积超过25平方米放二夹,晚放晨收。
放夹时要求房屋连片,各类房间(厨房、客厅、卧室等)同时放夹,避免随意选择。
同一地点半年内不再重复作业,诱饵统一使用生花生米。
(五)结果判断:清晨查夹时,若夹已击发,但无任何鼠迹,视为无效夹,不计入布夹总数;若夹上有鼠毛、鼠尾、鼠爪等不危及鼠
类生命的部分,定为未捕到鼠,夹上有鼠头或大片鼠皮,则定为捕到鼠,鼠夹均计入布夹总数。
若鼠夹捕到鼠后将鼠取下重新布入,再次捕到的鼠不计入捕到的鼠数之内,但一次捕鼠2只或3只,则应计入捕鼠总数。
三、蚊虫密度监测
(一)小区按地理位置的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各选择有代表性的卧室4间(平房或楼房的一、二楼),定人、定时、定工具监测成蚊密度。
以只/人工小时为密度单位。
(二)监测次数:全年5次,即3、5、7、9、11月监测。
(三)监测应在每月的4至7日完成。
时间统一定在日落后一小时开始,用三节电池的电筒照明,采用电动吸蚊器,每房捕捉15分钟。
并记录当时的温、湿度等气象数据。
四、苍蝇密度监测
(一)小区各设监测点一个,首次报表应记录描述周围小环境及附近1000米内的固定孳生地和特殊情况,以后如有变动须及时记载。
(二)监测次数同蚊虫密度监测。
(三)食堂内用2条粘蝇带,店外用1个诱蝇笼,空旷地带用2个诱蝇笼。
诱蝇笼高40厘米、直径25厘米;圆锥形蕊高35厘米、顶口直径2厘米。
诱饵用糖醋混合物(糖50克、醋50毫升)或腐鱼250克。
粘蝇纸25×25厘米。
(四)监测应在每月的4至7日完成。
监测时间从每日上午8时至次日上午8时。
(五)记录监测的温、湿度等气象数据。
如监测地区采取了杀灭
措施,应详细记录所采用的主要灭蝇措施、灭蝇时间、范围等。
五、蟑螂密度监测
(一)各区按东、西、南、北、中各设监测点一个,每个点监测居民户5户,饮食店2个,宾馆1个。
(二)监测次数同蚊虫密度监测。
(三)统一用蟑螂粘捕盒调查,每盒放2克新鲜面包为诱饵,居民户每户放2盒,饮食店每个放4盒,宾馆放5盒。
粘捕盒一律放在厨房、操作间蟑螂经常出没处,晚放晨收,连放两晚。
(四)每月上旬监测一次。
(五)粘捕到的蟑螂应分种属、性别和成若虫数登记在附表上,并计算密度指数(密度指数为虫数/盒夜)。
监测地区如采取了杀灭措施,应在备注中详细记录。
六、有关要求
(一)各部门应把四害密度监测工作作为创建卫生城市和除四害先进区,以及防止疾病传播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工作计划,切实加强领导,认真抓落实。
(二)各级要切实负起责任,选派具有一定专业水平、工作责任心强的人员从事四害密度监测。
监测人员要相对固定。
(三)要严格按照《方案》要求选点、监测,按时上报,做到监测方法规范、科学、数据准确,不得弄虚作假,确保监测质量。
(四)各部门要解决好监测工作所必须的经费,以保证监测工作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