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与世界-第八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末民初时期,魏记风筝享有很高赞誉。清末,慈禧太后曾派太监来津向魏元泰定制风 筝,曾任中华民国大总统的黎元洪亲自购买他的风筝,清末皇帝溥仪在津居住时,也曾 派人购买魏记风筝。1914年,魏元泰的十一件作品被当时的北洋政府农商部选送美国旧 金山,参加在那里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地区万国博览会并获得奖牌,为国家争得了荣誉, 这也是中国风筝艺人第一次将中国的风筝放飞到世界的天空。 如今,风筝魏经历了100多年的发展经久不衰,在魏元泰第二代传人魏慎行,第三代传人 魏永昌、魏永珍,第四代传人魏国秋的继承和不断创新下,风筝魏的风筝已经达到了 1000多个品种。近几年,风筝魏的风筝多次出访美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 成为天津与世界各国民间文化交流的信使和纽带。 飞机的发明者美国莱特兄弟的后代也因风筝而与风筝魏结缘。莱特兄弟的后代,长子曾 孙凯瑞莱特来到天津。据他讲,莱特兄弟在二十年前得到了一架风筝魏的风筝。他把他 长辈的飞机的模型图纸、一切原料都给我们,给我们组合了一个飞机模型风筝,他说期 望我们两家永远地友好往来,希望我们两国人民友好往来。
风筝魏-代表作
《天女散花》 原为佛教故事:天女散花以试菩萨和声闻弟子的道行,花至菩萨身上即落去,至弟 子身上便不落。后多形容抛洒东西或大雪纷飞的样子。
Leabharlann Baidu
杨柳青年画
中国民间年画、门神,俗称喜画,人们盛行于室内贴年画,户上贴门神,以祝愿新年吉 庆,驱凶迎祥,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每值岁末, 城乡家家户户张贴年画、门神以及对联等,焕然一新,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此种习俗 至今在中国广大农村依然流行。在中国历史上,四川绵竹年画、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 江苏桃花坞的木版年画在全国最为著名,被誉为中国“四大年画”。 杨柳青年画,全称“杨柳青木板年画”,属于木版印绘制品,是著名的中国民间木版年 画之一,与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南桃北柳”。
风筝魏
风筝,古称“纸鸢”或“纸鹞”,最早起源于中国,至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 相传,中国古人曾利用风筝进行测量、传信,甚至试图利用风筝载人飞翔。五代时 期,太监李邺于皇宫中制作纸鸢,在头部放置一枚竹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 “风筝”也因此而得名。最初,风筝只是宫廷贵族的玩具,宋元以后,风筝逐渐普 及于民间,明清时期更是广为流传。 天津是中国著名的风筝之乡,天津风筝由原产于中国的毛竹、绢、纸、矿物颜料等 天然材料加工而成,制作技术历史悠久,工艺精湛。我们在清代的杨柳青年画《十 美图放风筝》中便可看到,在当时,天津就已经有串灯、盘鹰、唐僧取经、蝴蝶等 十种风筝了。 清末民初年间,天津的风筝作坊和风筝艺人数不胜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以 朱竹轩为代表的几位天津文人对风筝进行了研究改进。改进之一是用丝线代替纸捻, 这样风筝就显得美观漂亮了。第二个改进是用翎毛管衔接骨架,把风筝的身躯、翅 膀、头连接起来,这样在不放飞时可以拆下来存放。第三个改进的办法就是风筝的 头都是用模子扣的,很有立体感。 天津风筝种类繁多,但以软翅为主。软翅风筝仅 在翅膀上沿有骨架支撑,下面是软性的布或绢等材料,适合制作禽鸟或者昆虫,如 鹰、蝴蝶、燕子、仙鹤、凤凰、蜻蜓等等。
杨柳青年画产生于中国明代崇祯年间,继承了宋、元绘画的传统,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画、 工艺美术、戏剧舞台的形式,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创立了鲜明活泼、 喜气吉祥、富有感人题材的独特风格。
杨柳青年画产生于元末明初,当时有一名长于雕刻的民间艺人避难来到杨柳青镇,逢年 过节就刻些门神、灶王出卖,镇上的人争相模仿。到了明永乐年间,大运河重新疏通, 南方精致的纸张、水彩运到了杨柳青,使这里的绘画艺术得到了极大发展。 清代光绪以前是杨柳青年画发展的鼎盛时期。那时,天津杨柳青镇及其附近村庄,大都 从事年画作坊生产,可谓是“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年画因以产地得名。 康乾时 期,杨柳青年画的风格严谨,背景简洁,注重人物神情的刻画。嘉庆、道光年间,杨柳 青年画的风格渐趋活泼,画面热闹、色彩丰富,背景也各式各样。[1] 解放后,杨柳青年画重见天日,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周恩来总理曾到杨柳青画社视察, 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解放后曾多次举办杨柳青年画评选活动,涌现出许多的优秀作品。 随着政府对年画的扶持和民间艺人对乡土艺术感情之深,杨柳青年画发展迅猛,其知名 度也日益提高,杨柳青的年画作坊蓬勃发展起来。
天津砖刻
天津砖刻为民间工艺,明清时代逐渐兴盛,道光年间回族刻砖艺人马顺清,将天津砖刻 发展为独立于建筑之外的行业。马顺清的砖刻,构图整体性强,刀法简明稳健,豪放朴 实。他开创的“堆贴法”,即在砖面上加贴一小块砖,以扩大空间,使作品有更强的层 次感,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有花鸟、风景、人物、故事等,从而确立了天津砖雕的艺 术风格。著名的天津石家大院砖刻即为其代表作品。 广东会馆和大悲院仍留有刘凤鸣的真迹。大悲院的天王殿还能看到《九狮图》的原貌。 而广东会馆正厅山墙墙面上方有一组《菱形牡丹》砖雕。而更为惹眼的是《菱形牡丹》 砖雕下方的《正龙戏火珠》。所谓正龙,是说龙头为正面雕刻,腾于空中,龙身在行云、 云片、团云之中。整幅作品栩栩如生,呼之欲出。[1]
风筝魏
民国年间,天津风筝最为杰出的一个代表人物就是魏元泰 。魏元泰生于1872年,由于家 境贫困,年少辍学,十六岁到北门内蒋记“天福斋” 扎彩铺当学徒,学得了一手扎风筝 的好手艺。学徒期满后,由父亲给他张罗开了一间扎彩铺,起名“魏记长清斋扎彩铺”, 从此他就以做风筝为业。
魏元泰还有一手没有流传下来的绝活,外间少有人知道。 风筝魏的革新里还有一个绝活 叫蒲绷。就是拿蒲草做成弓弦,搁在风筝上发出声响。这个绝活只有他能做,没能传下 来。
1893年,天津地毯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即获得金质奖章;1903年,又在美国路易 斯城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1965年,天津地毯曾在莱比锡国际博览会上获奖。
天津剪纸
天津剪纸既不同于江南剪纸纤细秀丽的精工刻剪,也有别于北方剪纸的淳朴、豪放、 粗犷有力。而是更偏重于写实,人物比例匀称,线和面的衔接过渡比较柔和,并借 鉴和吸收了年画、瓷器、木雕等艺术中的图案设计方法,以求得饱满丰盛的艺术效 果。 剪纸:按其用途可分为“窗花”、“吊钱儿”、“喜花”、“饭花”、“供花”和 刺绣的“花样”等。
从“五子登科”到“五子夺莲”,又是一次情感愿望的飞跃,后者的期望值再次提升。 因“莲”与“连”、“籽”与“子”都属同音双关,“连生贵子”、“连中三元”则又 顺理成章与之链接。所以说,“五子夺莲”的“莲”除有“连生贵子”含义,还有“连 中三元”意蕴。 综上所述,“五子夺莲”图,确实图中寓图,画外有画,是对“五子登科、五福临门” 与“连生贵子、连中三元”四幅祥瑞图和这四句祝颂语的高度浓缩。誉为杨柳青木版年 画的代表作,当之无愧!
杨柳青年画-代表作
《莲年有余》 莲(连)年有鱼(余)。 莲与连谐音;鱼与余谐音。
杨柳青年画-代表作
“五”在古代书面语言中意含“多数”之意。诸如“五福临门、五子登科”等祝颂词语。 民间则把“五福”演绎为“福、禄、寿、喜、财”,并撰联吟诵;在祈求“五福”的同 时,还希冀“五子登科”即多子多孙,鹏程万里,代代繁衍,兴旺发达。 五子登科本为中国民间谚语,最初来源于民间故事,话说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有个叫 窦禹钧的人,他的五个儿子都品学兼优,先后登科及第,故称“五子登科”。《三字经》 有:“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句子来歌颂他,教导儿童要好好念书,父 亲也要教子有方。
泥人张-由来
"泥人张"是北方流传的一派民间彩塑,它创始于清代末年。"泥人张"创始人叫张明山, 生于天津,家境贫寒,从小跟父亲以捏泥人为业,养家糊口。张明山心灵手巧,富 于想象,时常在集市上观察各行各业的人,在戏院里看多种角色,偷偷地在袖口里 捏制。他捏制出来的泥人居然个个逼真酷似,一时传为佳话。18岁即得艺名“泥人 张”。 1915年,张明山创作的《编织女工》彩塑作品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一等奖,张玉 亭的作品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荣誉奖,后经张玉亭、张景祜、张铭、张乃英等四 代人的传承,“泥人张”成为中国北方泥塑艺术的代表。 “泥人”所用材料是含沙量低、无杂质的纯净胶泥,经风化、打浆、过滤、脱水, 加以棉絮反复砸揉而成为“熟泥”,其特点是粘合性强。辅助材料还有木材、竹藤、 铅丝、纸张、绢花等。塑造好的作品应避免阳光直射或置于炉火周围,正确的晾干 方法应是自然风干。 “泥人”彻底干燥后要入窑烘烧,温度要达700℃左右,出窑后经打磨、整理即可着 色。彩塑的用色,比过去有了很大的进步。过去的颜料为水粉色,覆盖力差,容易 爆裂、脱落、褪色,不能长久保存。随着科技的发展,如今使用丙烯色,尽管价格 较贵,但优点很多,覆盖力强、不爆裂、不脱落、不易褪色,干后不溶于水,因此 可以用水冲洗,一件完整的作品一般需要30天左右。
泥人张-代表作
《钟馗嫁妹》 传说,钟馗原为英俊书生,赶考途中误入鬼窟,被鬼怪戏弄,面貌被变丑,并因为 面貌丑陋而落榜,钟馗因此而亡。其一同乡好友考中后为其仗义支言,终于被追授 予钟南山进士,钟馗之妹也嫁于这一好友。钟馗嫁妹,表现的就是这一故事中钟馗 为妹妹送嫁的场景。 但作者在鬼怪的形象前又根据当时天津的风俗,加上了似人似鬼的仪仗队,而这些 形象的原形正是当时社会上真实的贪官恶吏。作者以此表达了对当时黑暗社会的不 满。作为较早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俄罗斯、扎伊尔等国家先后将这套作品出版为 本国邮票。
风筝魏-代表作
《麻姑献寿》
麻姑又称寿仙娘娘、虚寂冲应真人,汉族民间信仰的女神,属于道教人物。据《神 仙传》记载,其为女性,修道于牟州东南姑馀山(今山东莱州市),中国东汉时应 仙人王方平之召降于蔡经家,年十八九,貌美,自谓“已见东海三次变为桑田”。 故古时以麻姑喻高寿。又流传有三月三日西王母寿辰,麻姑于绛珠河边以灵芝酿酒 祝寿的故事。过去汉族民间为女性祝寿多赠麻姑像,取名麻姑献寿。
泥人张-代表作
《和合二仙》
张明山的《和合二仙》取材于神话传说中的寒山、拾得(即和合二仙)。民间取和 谐、合好古训之意。作者没有着重用鲜艳的色彩达到这一效果,而着重在塑造上- 除了把二仙的面部刻划得欢笑外,作者更着重在衣纹上的处理,使衣纹在笑、蟾在 笑、手捧的牡丹在笑,加上淡雅的色彩,展示给人们的是一个欢快、吉祥的场面。
天津地毯
天津地毯工业起源于清朝晚期,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天津地毯长期以来是天津 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经过多年的技术改革,并逐步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点。 天津地毯在国内外均获得过奖项,使其在国际市场上有一定的声誉。
19世纪60年代后,天津海禁开放,天津成通商港口,天津地毯业逐渐兴旺。[2] 第一 次世界大战之后,一些外国的资本家,在天津租界开办洋行经营地毯出口业务,使 天津并很快成为全国最重要的地毯生产和出口基地。20世纪30年代是天津地毯工业 达到辉煌的时期,出口量占全国第一。据“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调查:1916年天 津有地毯厂和作坊13家,织机398架,到1929年已发展到303家,织机2749架,工 人11568人。为此,西方掀起了中国地毯热,对天津地毯的需求量剧增,使天津享 有“地毯城”之美誉。
天津与世界
第八课 地方工艺 绚丽多彩 制作人:刘松月
泥人张-概述
天津的泥人张彩塑是一种深得百姓厚爱的汉族民间艺术品,经流传、发展至 今已有180年的历史。期间,经过创始,直到世界认可。形象生动,色彩丰 富令人万分喜爱。[1] “泥人张”的彩塑,把传统的捏泥人提高到圆塑艺术的水平,又装饰以色彩、 道具,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它是继元代刘元之后,我国又一个泥塑艺术的高 峰,其作品艺术精美,影响远及世界各地,在我国汉族民间手工艺史上占有 重要的地位。 “泥人张”彩塑创作题材广泛,或反映民间习俗,或取材于民间故事、舞台 戏剧,或直接取材于《水浒》、《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古典文学名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