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非正式制度对增长方式的影响_兼与中国的比较_杨怡爽

合集下载

中国与印度经济模式之比较

中国与印度经济模式之比较

中国与印度经济模式之比较随着世界上的中国热与印度热,越来越多人把目光聚集在亚洲大陆上的这两个大国。

不可否认的是中国与印度不但地理位置相邻,文化底蕴都很深厚,并且在近几十年都是世界经济发展中的明珠。

中国与印度的发展对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两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各有特色,差异很大。

标签:中国模式;印度模式;经济;差异;改革在当今世界的发展角逐中,中国与印度无疑是两匹黑马,其经济发展速度都走在世界前列。

以数据为例,在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GDP的增速除少数几年外,均高于8%,即便从2012年后在7.5%上下浮动,仍然属于世界前列。

而印度的实际GDP的增长速度在世界上仅次于中国,居世界第二位。

除此之外,中国和印度还有很多相似之处,如都是世界文明古国,都是人口大国,而且比邻而居。

由此,引发了许多人对中国发展模式与印度发展模式的对比。

但是,两国间的差异的根源到底是什么呢?在这里,我的观点是,印度崛起的原因是自然而然的和自由化的改革政策,而中国的发展则是由于政府宏观调控。

一、中国模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中国特色注意经济,走出了一条中国原创的经济道路。

在此前提下,中国尊重市场的基础作用,同时加以政府宏观调控,以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双剑合璧为我国经济发展铺好路,筑好基。

具体方式有市场经济为价值取向、以地方分权为行政运作、从农村分田单干起步、公有经济民营化、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等。

这种经济模式带有明显的优越性,是中国经济腾飞的动力与源泉。

二、印度模式印度的崛起主要发展西方发达国家的外包业务。

借此机会,印度迅速打造与培养出一批世界级的知识密集型产业。

这些产业的特点是高科技性和高服务性,他所覆盖的行业包括软件业、IT业或制药业。

虽然这些行业并不是政府主导型企业,但却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印度经济的支撑点。

三、中国模式与印度模式的对比比较中国与印度经济腾飞阶段的经济发展模式,其主要差异有:1.两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差异印度早期实行的是柴明达尔土地政策,这项政策虽然已被废除,但绝大多数农民劳作仍以租佃形式存在,并没有真正脱离土地的控制。

中印经济体制改革异同点比较分析

中印经济体制改革异同点比较分析
( 中南 民族大学经济学 院 , 湖北武 汉 4 3 0 0 7 4 )
t 摘 要】 中国 与印度 是国情相近的发展中 大国, 两国 经济发展道路有许多相同之处。 两国经济改革的目 标、 内容、 步伐与结果也有许多惊人相
似的地方 , 但两 国因经济改革 的力度 、 路 径等 方面的差异 。 导致两国经济转 轨过程 中形成不 同的经济 发展模式 。本 文将 印度 。 印度教 徒式 。 增 长模 式 与中国“ 赶超式 ” 增长模 式进 行比较 , 找 出异 同, 不仅 有利于分析两国经济发展模式 的成 因 , 而且对两国互相学 习、 相 互借 鉴大有裨益。
和印度在居民接受教育机会上的差异。如表( 1 ) 所示 , 印度呈现 出比中国
更为明显的、 接受过中等教育 的人才供给严 重不 足的问题 。再 从教 育成
果来看 , 2 0 0 2 年中国成 人的识字率男性为 9 5 %、 女性 为 8 7 %, 青年识字率
男性和女性均为 9 9 %, 但是 在 印度 , 相 应 的数 据 则 为 6 8 %、 4 5 %, 以及
国家
中 国
小学人学率
l I 6 %
中学入学率 高等教育
6 7 % l 3 %
印度
9 9 %
5 0 %
1 1 %
( 2 )印度的优势与中国的劣势 第一 , 印度的经济增长 中政府直接推动的因素比较少 , 因此经济增长 更多地表现为 一种“ 自然而然” 的增长过程 ; 而中国的经 济增长背后 , 最 大的推动者是各级政府 , 经 济增长具有极强 的攀 比效应和政绩效应 。 经济 增长往往受政府推动的影响很大 。
( 2 ) 两 国在改 革前都严格限制 私营 经济 , 大力发展公营经济 。

中印两国增长包容性_不合理趋同_问题_杨怡爽

中印两国增长包容性_不合理趋同_问题_杨怡爽

17. 77 38. 76
13. 79 37. 49
9. 90 35. 78
资料来源: Ravallion and Chen,China's ( uneven) progress against poverty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Volume 82, Issue 1,January 2007。
作者简介: 杨怡爽,女,云南财经大学印度洋研究中心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国际经济研究; 杨 洋,男,云南大学发展研究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经济研究。
32
取得的,得益于农村和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以及农 产品价格提高对农民生活的改善等,而近 20 年 来中国减贫的步伐已经放缓,减贫效果已逐渐被 农村人口的社会—经济脆弱性的急剧上升所削 弱,由于农村人口难以支付日益昂贵的医疗和教 育费用,农村贫困人口减少的速度逐渐放缓甚至 出现负增长,说明中国目前减少农村贫困问题的 难度在逐步加大。
中国 印度
区域 沿海 内陆 沿海与内陆之间 沿海 内陆 沿海与内陆之间
1980 ~ 1984 1. 46 0. 78 1. 74 1. 48 0. 72 1. 53
1985 ~ 1989 1. 44 0. 63 2. 50 1. 44 0. 78 0. 88
极化指数
14. 76
8. 94
10. 64
18. 12
2000 ~ 2004 4. 72 0. 47 9. 26 52. 81 3. 22 0. 41 11. 85 28. 96
资料来源: Barro - Lee database ( 2000) ,World Bank WDI 2006" National Statistical Agencies of China and India" ,转引 自 Basu( 2007) 。

【word】制度影响增长,什么影响制度?——基于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案例分析

【word】制度影响增长,什么影响制度?——基于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案例分析

制度影响增长,什么影响制度?——基于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案例分析【专稿】制度影响增长,什么影响制度?——基于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案例分析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尹晨,刘波摘要:非洲经济发展的案例验证了制度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而制度的发展和演进既是内生的,也是外生的,既受到殖民统治,制度引进和借鉴等外生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地理环境,气候,种族和语言多样性,制度传统等内生因素的影响.非洲经济发展的案例同时还说明促进经济增长的好的制度是外生借鉴与内生发展良性结合的结果.关键词:经济增长制度撒哈拉以南非洲一,引言虽然有一些例外,比如博茨瓦纳,毛里求斯,但2O世纪的6O年代到9O年代,非洲绝大部分国家经济增长缓慢.1965—1998年,全世界人均GDP平均年增长率是1.4,东亚和太平洋地区是5.7,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是1.3%,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只有一0.3.Barro(1993)在对这一段时间世界各国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中总结出了”非洲参数(AfricanDummy)”,即属于”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成为经济增长缓慢的国家的一个重要的特征.这一时期非洲经济的悲剧导致『.非洲人民生活水平较低,1997年世界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是66.7,东亚和太平洋地区是7O,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是69.5,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只有48.9.1997年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人均日均卡路里的摄入量只有拉美的7O,与北美和西欧的差距则更大.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的《2006年人类发展报告》指出,到2005年,大部分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发展仍然停滞不前,在人类发展属于低水平的31个国家中,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就占了28个;人类发展指数排名第一的挪威比排名最后的尼日尔人均富裕程度高4O倍,而人均预期寿命要高一倍.有很多学者从很多方面解释了非洲经济落后的因素,主要包括地理因素,政策因素和制度因素等几个方面.地理因素的解释主要包括:非洲国家大多处于热带,纬度比较低,大部分地区属于干旱,半干旱气候,水源供应不稳定,蒸发率高,热带土壤相对脆弱和贫瘠,植物过度呼吸,净光合作用比率较低,使得主要的农作物(如水稻,小麦,玉米)等产量比较低;非洲国家湿热的气候难以杀灭病菌,极易造成疟疾,黄热病等疾病流行,从而阻止人力资本和投资的流入;自然资源丰富但往往导致资源的诅咒(CurseofNaturalResources);非洲国家中内陆国家较多,缺乏便利的出海通道,同时距离欧美主要市场的距离遥远,阻碍了贸易的发展和技术的转移等(Bloom,1998;Gallup,1999;Acemoglu,2001;Sachs,2001). 政策因素的解释主要包括:撒哈拉以南tilth国家政府管制程度高,价格管制,准入限制几乎无所不在;普遍对外开放程度较低,关税及非关税壁垒较高使得进出口占GDP 比重较低,对外贸和外汇的管制程度比较高,汇率制度不够灵活;财政与货币政策频繁失误导致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财政赤字不断累积,本币持续贬值;金融体系发展滞后使得金融深度严重不足,储蓄较低,投资效率不高等(Easterly,1993;Fischer,1993;King,1993;Krugman,1995;Sachs,2001).制度因素的解释主要包括: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普遍实行中央集权体制,权力得不到有效的监督和制衡,政府经常干预甚至取代市场;产权制度缺失或不完善,国有部门庞大且效率低下,私有产权受到侵害的风险比较高;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苜时即使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但往往得不到有效的执行;腐败比较普遍和严重;政治不够稳定,内战,政变,种族冲突频发等(Shleifer,1993;Rodrick,2003;Acemoglu,2004;Glaes—er,2004).在所有的因素中,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认同制度因素是影响非洲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Easterly一】3一等(2003)研究了地理因素,政策因素等几大因素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发现其他因素都是通过制度来影响经济增长的,如果控制了制度因素,其他因素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就大大下降.Rodrick等(2003)通过研究发现,与贸易和地理因素等因素相比,制度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是最高的.Acemoglu等(2004)发现制度是最根本的促进或阻碍经济增长的因素,他们比较了非洲的博茨瓦纳与其他四个国家索马里,莱索托,加纳和科特迪瓦.这四个国家与博茨瓦纳都在撒哈拉以南,在自然资源禀赋,历史和种族等方面相似,而博茨瓦纳的经济增长一枝独秀,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有博茨瓦纳有”好的制度”.”好的制度”的特点包括产权制度比较完善并得到比较好的执行,经济增长的成果得到比较公平的分配,权力阶层得到比较好的监督和制约,宏观经济制度稳定而灵活等.制度影响经济增长,很自然地人们会提出下一个问题,什么影响制度呢?从非洲的案例分析来看,制度的形成和演变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既有内生性(Endogenous)的因素,也有外生性(Exogenous)的因素.二,影响非洲制度演进的外生因素影响非洲制度形成和演变的外生性因素主要是制度的输入.非洲的制度引进有的是非暴力的:比如20世纪80,9O年代对”华盛顿共识”的引进,当时许多非洲国家主动或被动地采纳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开出的与援助捆绑的基于”华盛顿共识”的一揽子制度,推行经济和金融自由化,市场化,私有化和经济对外开放,但后来甚至连开药方的人都承认,这些措施并未对非洲发展经济产生多大的效果;与此同时,一些非洲国家主动或被动地借鉴实行多党制和大选制度,2002年6月《纽约时报》刊发了一篇名为《非洲悄然迈上民主之路》的文章,对非洲的民主化进行了评价”虽然很多非洲人比以前更加自由,但同时也比以前更贫困.”而在2O世纪上半叶以前,非洲的制度引进则主要是与武力入侵相伴的殖民制度的建立,几乎没有哪个非洲国家没有遭受过英国,法国,德国等先发国家的殖民瓜分和殖民统治.殖民统治中断乃至颠覆l『原来非洲的部落酋长制度,建立了体系大体相同但深度有所区别的殖民制度.非洲的殖民制度一个共同的特点足代理制的”掠夺性殖民(Extractivecolonization)”,即殖民者在当地扶持少数特权阶层充当代理人,并通过代理人大肆掠夺当地的资源(甚至包括人口).在掠夺性殖民制度下,非洲形成了殖民依附型的高度扭曲的经济结构,至今都没有得到有效优化.谈到殖民统治的制度输入,殖民者给非洲带去的制度明显不同于他们给北美洲和澳洲带去的制度.殖民者在北美洲和澳洲很大程度上”克隆”了欧洲英国,法国等先发国家的制度,包括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的政治制度,对私有产权的保护等,以至于这些地方被称为”新欧洲(Neo—Europe)”.一些经济学家在分析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经济增长为什么会明显不同于非洲国家时认为,其制度优势是导致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原因(Sokoloff,2000;Acemoglu,2001).那么同样外生的殖民制度输入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异呢?从表面看,”新欧洲”的制度复制主要源于快速的和大规模的移民移居.在北美和澳洲,欧洲移民大量涌入使得移民的人口规模在较短时间内就超过了原住民,进而使得大规模和快速地引入和推行宗主国的制度成为可能.而在非洲,殖民移居的速度很慢,原住民一直占人口的大多数.那么,为什么殖民移居有差异呢?这就需要进一步分析其背后诸多的内生性因素了.三,影响非洲制度演进的内生因素延续上文,先分析影响非洲殖民移民进程的内生性因素.这些因素通过影响移民进程,进而影响殖民制度.首先是炎热,潮湿的气候以及与之密切联系的许多热带疾病,特别是疟疾.由于长期的进化发展,非洲原住民逐渐形成了对热带疾病的免疫力,而欧洲移民却大多缺乏对热带疾病的免疫力,因此早期欧洲移民在非洲感染热带疾病(尤其是疟疾)的比率以及染病后的死亡率都很高.Acemoglu(2001)曾举例一个典型的例子.英国最初将大量囚犯放逐到海外,主要的放逐地是其在北美洲的殖民地.但由于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1795年英国成立了专门委员会(BeauchampCommittee)来讨论囚徒流放的新的目的地.流放非洲的建议刚被提出就被委员会否决,否决的主要原因就是欧洲人在非洲染病及死亡的几率太高,出于人道考虑囚徒都不应被放逐到那里,于是澳洲成为新的主要的囚犯放逐地.热带气候和疾病大大阻滞了欧洲殖民者一14移居非洲的速度和程度.其次是地理因素.在北美洲,澳洲等新发现的大陆陆续被开发和殖民后,非洲依然为”黑暗大陆”达数世纪之久,到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结束时,非洲还只有沿海边缘地带和内地少数孤立地区为外人所知,甚至到1900年非洲尚有四分之一的内地未被勘探.主要原因是从地理上讲,非洲大陆难以进入.非洲缺乏象地中海,波罗的海或黑海那样的内海;南部非洲海岸线漫长但良港很少;撒哈拉大沙漠,尼罗河大沼泽,内陆的热带雨林以及许多急流和瀑布都成为阻碍殖民者进入和移居的屏障.欧洲殖民者不能大规模移居妨碍了大规模引入宗主国的制度,于是大多对非洲的殖民地实行代理制的掠夺殖民制度.就现代而言,热带气候和疾病,不少国家地处内陆没有出海口,地理环境复杂恶劣导致交通不发达等都阻碍了非洲国家与外部的交流.1998年,占世界总人口13.6Y oo的非洲,对外贸易额只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4,FDI流入额仅占世界总额的0.7,长期的封闭发展使得制度不易受到来自外部的冲击,或即便受到外部冲击内部的抵抗力也非常强劲.比如”华盛顿共识”在非洲的失败有其不适合非洲实际的原因,也有在非洲推行过程中严重扭嗌走样的因素.影响非洲制度演进的还有其他一些重要的内生性因素.比如种族和语言多样化.非洲国家本身就民族林立,殖民时期宗主国对殖民地的瓜分使得一个民族被分割到不同的殖民地,或将不同的民族划分到同一殖民地,更加剧了种族和语言的多样化.种族和语言多样化容易导致民族之间为争夺资源if激烈竞争.在非洲国家引入多党制后往往出现了一个国家有多少个民族就有多少个政党,而一个政党领导人得票率就与他所在民族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例相吻合的情况;多民族竞争往往会加剧代理人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的非合作博弈,产生政策制订者相互扯皮,拖后腿的现象,削弱政府的执政能力,使得政府行政效率下降,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足;多民族会带来更多的寻租者,使得寻租和腐败的可能性大大提高;而政治的竞争一旦采取非和平手段,则极易导致国家动荡甚至内乱和内战,并容易使得内乱长期存在和发展.而这些制度的缺陷都将严重阻碍经济的健康发展.前苏联Miklukho—MaklaiEthnologicalInstitute曾列出了世界上民族多样性和民族单一性最高的15个国家或地区,分别是坦桑尼亚(93),鸟干达(90),扎伊尔(90),喀麦隆(89),印度(89),南非(88),尼日利亚(87),象牙海岸(即现在的科特迪瓦)(86),中非(83),肯尼亚(83),利比里亚(83),赞比亚(82%),安哥拉(78),马里(78)和塞拉里昂(77).排名居前的国家中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占多数,而且这些非洲国家的大多政局不稳,公共产品如教育,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经济增长缓慢.影响制度的内生性因素还包括制度传统,即过去的制度.前文谈到博茨瓦纳的”好的制度”的一个特征是执政者权力得到有效制衡,而这很大程度上源于传统的部落制度和部落论坛(Kgotla)得到了’延续.l9世纪和2O世纪上半叶,由于博茨瓦纳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禀赋并不好,因此虽然英国将其并为殖民地,但殖民统治相当薄弱,部落制传统得以保留并延续至今.现在博茨瓦纳仍然设立酋长院作为议会的咨询机构,15名成员都是主要部落的酋长和副酋长.同时酋长的权力受到部落论坛的限制,部落论坛是部落全体男性成年成员参加的论坛,在会上与公共利益相关的问题都可以得到民主的讨论.这样的制度传统的延续有利于政治参与度提高和对执政者进行有效的约束.与之形成对照的是索马里.索马里人原来大多从事游牧业,资源的相对稀缺使游牧部落之间冲突不断,所以虽然索马里是一个种族高度单一的国家,种族,文化,语言高度同质,但部落之间缺乏合作机制.这样的制度传统不利于政治和社会稳定,导致战乱不断,经济萧条.在非洲的大多数国家,殖民时代的代理掠夺制度仍在广泛而深入的影响现在的制度.究其原因是长期的殖民制度造就了既得利益集团,使其在财富分配,人力资本和政治权力上占有优势,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优势,既得利益集团会采取各种方式(典型的是通过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固化原有的制度安排,利用积累的财富反对制度变更等,形成制度惯性.而这些往往是以牺牲经济增长作为代价的.四,结论2O世纪9O年代中期开始,非洲经济有一段持续增长的阶段.1997年至2008年,撒哈拉以南非洲GDP年均增长率为5.8,人均GDP年均增长率为3.7(安春英,2010).但不少学者认为这一期间非洲的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是由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坚挺,以及为开发利用非洲的大宗商品,外资大量流入所激发的.一15—2OO8年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衰退,大宗商品需求下降,外资逆转,非洲经济就重又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2009年经济平均增幅只有2左右,”资源诅咒”再次出现.进入2011年以来,不少非洲国家出现的政治动荡再次严重拖累了非洲经济增长.因此,只有非洲的制度发展演变成为”好的制度”,非洲的经济才能真正出现可持续的增长.但制度如何发展演变为”好的制度”呢?杨小凯(2000)认为好的制度主要是外生的,发展中国家应先完成比较难的制度模仿,即借鉴先发的市场经济国家的制度,制度的借鉴自然而然会推进技术的模仿和经济增长,制度借鉴的核心是宪政改革.而林毅夫(2003)认为最优的制度安排是内生的,最优的制度内生地决定于经济发展阶段及历史,文化等诸多因素.通过对非洲经济发展的案例分析,本文的结论是制度既是内生的,也是外生的,既受到外生的殖民统治,制度引进和借鉴的影响,也受到内生的地理因素,气候因素,种族和语言因素,制度传统等因素的影响.从非洲国家发展的教训来看,单纯依靠制度引进一定会失败;而从非洲经济增长的好的例外博茨瓦纳和毛里求斯的经验来看,制度可以引进,但成功的制度引进需要结合本地的实际,结合内生性的因素进行调整和变通,实现取长补短,良性互动.中国的制度建设也概莫能外.参考文献[1]Barro,R.J.,andJ.W.Lee.InternationalComparisonsofEducationalAttai nment[J].JournalofMonetaryEconomics,l993,32(3):363—94.[2]Bloom,D.,J.D.Sachs.Geography,Demography,andEconomicGrowthi nAfricaER].BrookingsPapersonEconomicActivity,1998,2:207—73.[3]Gallup,J.I.,J.D.Sachs,andA.Mellinger.GeographyandEconomicDevel opment[J].Interna—tionalRegionalScienceReview,1999,22(2):179232.[4]Acemoglu,D.,S.Johnson,J.A.Robinson.TheColonialOriginsofCompa rativeDevelopment:AnEmpiricalInvestigation[J].TheAmericanEconomicReview,2001,V o1.91, No.5:13691401.[5]Sachs,J.D.,andA.M.Warner.NaturalResourcesandeconomicDevelopm ent:TheCurseofNatu—ralResourcesEJ].EuropeanEconomicReview,2001,45:827838.[6]Fischer,S.TheRoleofMacroeconomicFactorsinGrowthEJ].Journalof MonetaryEconomics,l993,XXXII:485511.[7]King,R.G.,andR.Levine.Finance,Entrepreneurship,andGrowth:Theor yandEvidence[J].JournalofMonetaryEconomics,1993,XXXII:513—42.E8]Krugman,P.,andA.J.V enables.GlobalizationandtheInequalityofNatio ns[J]ofEconomics,1995,108:68卜716.[9]Rodrik,D.InSearchofProsperity:AnalyticNarrativeonEconomicGrowt h[M].PrincetonUniversityPress,2003.[10]Acemoglu,D.,S.JohnsonandJ.A.Robinson.InstitutionsastheFundame ntalCauseofLongrunGrowthR1.NBERWorkingPaperNo.10481,2004.[一11]Glaeser,E.I…Porta,F.Lopez—de—Silanes,A.Shleifer.DoInstitutio nsCauseGrowthrR].NBERWorkingPaperNo.1O568,IssuedinJune2004.[12]Alesina,A.,andE.Spolaore.OntheNumberandSizeofNations[J].Quart erlyJournalofEconom—ics,l997,109:1O27-56.[13]杨小凯.后发劣势[z].http:/,2000年[14]林毅夫.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一一与杨小凯教授商榷[J].经济学季刊,第2卷,第4期,2003年.[15]安春英.非洲经济增长与减贫发展的悖论一兼论非洲从贫困化增长到益贫式增长范式的转变[J].西亚非洲,2010年第3期,第2O26页.【作者声明】文责自负。

论非正式制度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论非正式制度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内容摘要【摘要】在人类行为的约束体系中,非正式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地位,即使在最发达的经济体系中,正式规则也只是决定行为选择的总体约束中的一小部分,人们行为选择的大部分行为空间是由非正式制度来约束的。

由此可见,非正式制度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甚大。

而且,理论上讲,非正式制度安排是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发展发挥着正式制度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文章从非正式制度的视角,论述它对经济发展产生重大作用与影响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非正式制度、制度、经济发展、作用、影响Abstract:ABSTRACTIn the restriction system of human behaviour ,informal institutions have a high social status ,even if in most developed economic system,formal institutions are only the part of overall constraints to decide the choice of behaviour,and the most part of it is restricted by informal institutions.It shows that informal institutions have the significant impact on economic development.Furthermore,theoretically ,the arrangement of informal institutions is the important part of the institutions,and it has the irreplaceable effect.This article from the view of informal institution,states the influence of enterprise's development and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of restrictions.Keywords:informal institutions ,institutions , economic development,effect,influence正文目录第一章引言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非正式经济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治理策略

非正式经济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治理策略

非正式经济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治理策略非正式经济,也被称为“灰色经济”或“地下经济”,指的是在法律监管范围之外进行的商业活动或就业形式。

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中,非正式经济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非正式经济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提出治理策略。

一、非正式经济对经济增长的影响1. 就业机会的提供非正式经济通常通过小规模企业或个体经营者提供就业机会,并为经济体系中较低层次的人群创造了就业机会。

这对于解决高失业率以及贫困问题具有积极意义。

2. 增加就业弹性相对于正规经济,非正式经济更加灵活,更容易适应经济的变化。

通过非正式经济,大多数人可以较快地找到工作并自主谋生。

这种灵活性可以吸纳失去正规工作的人,并在经济衰退时减缓社会的冲击。

3. 经济活动的推动非正式经济的快速增长可以推动经济活动,创造就业机会,增加消费和投资,提高经济增长率。

非正式经济的活跃度和创新精神有助于激发整个经济体系的活力,并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

二、非正式经济的挑战与问题1. 潜在风险及不稳定性非正式经济缺乏法律和监管的保护,使其面临着风险和不稳定因素。

这可能导致不公平竞争、违法活动、劳动权益缺乏保障以及质量和安全问题。

2. 市场效率低下非正式经济通常缺乏透明度和合规性,容易受到不公平的准入条件和监管缺失的限制。

这可能导致资源配置的失调,市场效率的低下以及正规经济的受损。

3. 政府税收的减少非正式经济的存在会导致政府无法收到应有的税收,进而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这对于经济发展和公共服务的提供构成了严重的挑战。

三、治理策略1. 加强法律和监管体系建立完善的法律和监管框架,确保非正式经济活动能够受到适当的监管和约束。

这将有助于减少非正式经济的不公平竞争和违法活动,提高市场秩序,增加资源的有效配置。

2. 促进金融包容和创新通过金融包容和创新,为非正式经济提供正规金融服务和渠道。

这将有助于改善非正式经济参与者的金融环境,增加其融资渠道,提高生产效率和竞争力。

中国和印度经济增长模式的比较

中国和印度经济增长模式的比较

中国和印度经济增长模式的比较当我们把目光投向近年的亚洲经济版图,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增长无疑是其中的一抹亮色。

中国与印度既是邻国,又是世界人口大国,两国国情有很多共同之处,经济增长的模式上也有种种相似以及诸多不同。

在过去的10多年中,中国和印度两国经济高速增长,目前已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两个国家,而这样快速的增长正在改变着世界经济的格局,并引起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从而引发了中国与印度热。

发生这一现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如果说印度崛起的原因是自然而然的和自由化的改革政策,那么中国经济增长则得益于政府深思熟虑的结果。

一、中国与印度崛起的世界意义中国与印度所在的亚洲曾经是非常富庶的地方,直到19世纪之前,中国比欧洲或者亚洲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强大,在1820年时,中国的GDP 比西欧及其衍生国家的总和还要高出将近30%。

在西方国家进行殖民扩张以前,印度是后来成为西方殖民地国家中唯一的工业品出口国,即使到了英国对印度进行殖民地统治以后的一段时间里,印度的工业规模仍然要比其他任何一个欧洲殖民地的工业规模都要大。

但是,随着西方对印度的殖民,以及对中国的殖民渗透,本来就已处在停滞状态的中印两国经济更是出现了历史性的大逆转。

在此后的100多年时间里,中国与印度,以及这两个大国所在的亚洲很快就成为世界上最为贫困的地区,而且大部分贫困人口恰好集中在中国与印度这两个人口规模极其巨大的国家里。

亚洲的复兴是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的,但是走出亚洲经济复兴第一步的并不是中国和印度,而是日本。

这是因为中国与印度在争得民族独立与解放之后,选择了被事实证明是缺乏效率的"计划经济体制",结果未能实现有效的经济增长,从而也就不能有效地解决多个世纪积累起来的贫困。

但是,当日本于20世纪70年代成功实现对欧洲的赶超,以及随之而来的东亚"四小龙"的经济起飞,给中国以巨大的冲击。

中国在经过审慎的思考以后,在1979年以后毅然决然地走上了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道路,从而创造了令世人震惊的中国经济奇迹。

印度发展模式对中国的启示

印度发展模式对中国的启示

印度发展模式及对中国的启示 印度是一个世界文明古国,又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大国,它经历了辉煌的古代文明、屈辱的殖民掠夺时代和独立自主的发展时期。

它是一个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国家,又是一个正在奋力追赶工业化、现代化的国家。

印度独立半个多世纪以来,经济发展走了一条既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道路,又不同于中国的道路。

一、印度经济现状概述印度经济在最近20年来展现出一种崛起的态势。

1978~2000年间,印度经济以6%的速度增长2002~2006年间,则以7.5%的速度增长,这使之成为四分之一世纪里世界上绩效最好的经济之一。

在过去20年里,中产阶级的规模已扩大了四倍(达到近2.5亿人),每年有1%的贫困人口越过了贫困线。

同时,人口增长从每年2.2%的历史增长率下降到今天的1.7%,这意味着增长已带来了巨大的人均收益,依照购买力平价,自1980年以来,从 1,178美元上升到3,051美元。

二、印度发展模式的变迁印度独立后的发展模式经历了从尼赫鲁模式向辛格模式的转换。

独立前的半个世纪,印度的经济是停滞的。

1900~1950年间,经济增长率平均每年为0.8%,恰好与人口增长率相当,这导致了人均收入无增长。

在独立后的头几十年里,经济增长加快,1950~1980年间,达到平均3.5%的年增长率。

但人口增长也加速。

人均收入的净效应体现为仅有1.3%的年平均增长率。

印度人悲叹此为“印度增长率”。

当然,这与印度教无关,而与贾瓦哈拉•尼赫鲁总理及其女儿英迪拉•甘地总理的费边式社会主义政策紧密相关,他们监管着印度最黯淡的经济年代。

父女俩以结合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最糟糕特性的混合经济束缚了印度人的动力。

他们的模式是内向型和进口替代式而非外向型和出口替代性的,这种模式使印度放弃了在二战结束后全球贸易带来的繁荣中的份额享有(1950~1980年间,发展中世界总体上的人均收入增长率近于3%,高出印度两倍以上)。

尼赫鲁创办了垄断性的公共部门,用世界上最严厉的价格和生产控制过度管制了私有企业,阻碍了外国投资,由此使印度失去了外国技术和外国竞争所带来的利益。

印度与中国的经济模式比较

印度与中国的经济模式比较

印度与中国的经济模式比较印度和中国是亚洲两个不同的国家,拥有不同的历史、文化和经济体系。

虽然这两个国家都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但它们的经济模式还是存在很大的差异。

本文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印度和中国的经济模式进行比较。

宏观方面比较中国在1978年实施经济改革以来,已经实现了40多年的快速经济发展。

如今,它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世界生产总值最高的国家之一。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中国采取了强劲的政府支持和市场导向的策略。

中国政府在宏观经济管理方面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包括鼓励外商投资、通过社会保障政策加强对公民的保障以及加强环保措施等。

此外,中国也进行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以更好地平衡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差异。

印度的经济模式比中国更多元化。

印度面临着缺乏国内市场、劳动力、公共基础设施等问题,这些问题使印度政府不得不更加依赖外资。

印度政府制定了吸引外资的政策,采取了比中国更开放、市场化和民主化的政策。

此外,印度还通过贫困和文盲问题等社会问题来实现经济增长,这使印度的经济增长更偏向于民生改善。

微观方面比较中国在90年代开始实行企业改革时,采用“国进民退”的方式,大量国有企业被剥离或者兼并,这使得中国的市场经济更加活跃。

中国还采取了出口驱动型的经济发展,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之一。

同时,中国银行业和股票市场的发展促进了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

印度采取的则是通过民间企业来推动经济发展。

印度拥有一个历史悠久的私人企业家家族,他们在民间经济方面有着深厚的底蕴。

印度政府鼓励私人投资和企业家创新,同时也采取了配套政策,如税收减免、营商环境优化等方式,进一步加强对私人经济的支持。

结论对比来看,中国和印度的经济模式都拥有自己的独特性。

中国的经济发展更多地依靠大型国有企业、政府和出口,而印度则更注重发展民间经济和优化国内营商环境。

两国有着各自优势,但都面临一些共同的问题,如基础设施建设、环保、资源利用等。

虽然两国在经济模式上存在一些差异,但随着全球化的趋势和两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两国在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合作将会愈加频繁。

印度与中国包容性增长比较研究[原创][经济学论坛

印度与中国包容性增长比较研究[原创][经济学论坛

印度与中国包容性增长比较研究[原创][经济学论坛印度与中国包容性增长比较研究周阳敏,高友才(阳民管理咨询机构,上海200120;郑州大学商学院,河南郑州450001)摘要:本文通过印度与中国的比较研究发现,印度“藏富于民”,而中国“藏富于国”,印度经济增长潜力远远大于中国,而印度经济增长动力既源于印度的包容性增长措施,又促进了印度的包容性增长,笔者给出了印度包容性增长经验给我们的启示,并给出了相关建议,包括改善收入分配比例,调整投资结构,降低通货膨胀,以及改善产品的出口结构等。

关键词:包容性增长;结构调整;印度;中国中图分类号: F061.2;文献表示码:A;文章编号:1003-4919(2012)01-0011-07【说明】: 本文作于2011年1月30日于郑州,第一次修改于2011年3月13日于郑州,本文发表于《企业活力》2012年第1期,版权属于《企业活力》杂志社,但发表时有细微删节,转载或引用以本文为准,谢谢,并注明来源于中国经济管理网:。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2011年3月3日中国新闻周刊封面文章大篇幅地报道了“别了,GDP崇拜”的重头文章,文章说告别唯GDP论已成全国共识,幸福指数成为政治导向,这是衡量人民基本福祉的现状和发展变化,评价、引导各级政府围绕改进人民福祉开展工作的科学指标体系。

贾庆林于2011年3月3日在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上提出要促进充分就业,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保持物价总体水平基本稳定,加强社会保障体系薄弱环节建设,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包容性”措施。

另一方面,2011年2月7日香港凤凰台报道,印度政府将本财政年度的国内生产总值(GDP)预期增长率从8.5%小幅上调至8.6%,本财年农业产值增幅将从上年同期的0.4%提高至5.4%。

同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调研显示,亚洲在2010年领导了全球的经济复苏,决策者的管理有效地应对了全球危机。

2011年亚洲地区将仍保持强劲增长,预计全年增长为7%,中国和印度将继续领导亚洲的经济增长。

中印经济发展比较与启示

中印经济发展比较与启示

潜力与前景
印度经济增长潜力较大,未来有望继续保 持快速增长。
中印两国贸易总量比较
贸易规模
中国与印度的贸易总量相对较小,但近年来呈增长趋势。
贸易结构
中印贸易以中间品为主,中国从印度进口原材料和初级产品, 向印度出口加工制成品。
贸易平衡
中国对印度存在贸易顺差,印度对中国的贸易逆差较大。
04
中印经济发展的启示与建 议
中印两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
01
02
03
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教 训
坚持改革开放,充分利 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 种资源,拓展经济发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空间;
发挥人口和劳动力资源 优势,积极承接国际产
业转移;
中印两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
注重技术创新和产 业升级,提高国际 竞争力;
印度经济发展的经 验教训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 略,实现经济发展 与环境保护的协调 。
中印两国经济发展趋势
01
中国将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 合作,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改革 。
02
印度经济发展趋势
03
印度将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力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中印两国经济发展趋势
印度将加强服务业发展,特别是在 业务流程外包和呼叫中心等领域。
VS
印度将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 ,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社会稳定和治安问题较为突出,影响投资环 境;
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创新机制有待完善。
中印两国经济发展的建议与措施
中国经济发展的建议与措施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转型升 级;
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人才培养,提 高核心竞争力;
中印两国经济发展的建议与措施
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地区差距;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印度经济发展的建议与措施

新兴经济体的增长模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新兴经济体的增长模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新兴经济体的增长模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新兴经济体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逐渐得到提升。

近年来,许多新兴经济体如中国、印度、巴西等快速发展,其经济增速甚至超过了许多发达国家。

那么,这些新兴经济体的增长模式是什么?又具有哪些影响因素呢?新兴经济体的增长模式新兴经济体的增长模式可以分为两类:出口导向型和内需导向型。

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是指这些经济体通过加大对外出口力度,从而实现经济快速增长。

这种模式通常伴随着外向型经济政策、劳动力成本优势以及外资投资等因素。

中国、印度、泰国、越南等国家都采用了这种增长模式。

比如,中国改革开放后大力吸引外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并推行出口退税、汇率稳定等政策,使得其外贸逐步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经济增速大规模提升。

内需导向型增长模式是指这些经济体通过刺激国内消费,从而实现经济快速增长。

这种模式通常伴随着国内市场需求增大、民生保障政策、经济结构调整等因素。

印度、印尼、菲律宾等国家使用了这种增长模式。

比如,印度政府推出了普惠医疗保险计划和农村就业计划等民生保障政策,提高了群众的消费能力,刺激内需进一步扩大,经济增长水平稳步提升。

不难看出,不论是出口导向型还是内需导向型增长模式,其中均有一定量的政策因素的推动。

影响因素影响新兴经济体增长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首先,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

这些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通常都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如交通、通讯、电力、水利等领域,这些基础设施投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当地的经济活动提供便利,也能够吸引更多的外资及跨国企业。

这些国家经常在这些项目上耗费大量财力,以创造更好的经济增长条件。

其次,政策因素的作用也不能被忽略。

出口导向型模式中,引进高科技、全球化生产模式和管理体系、加强信息交流等政策含义被广泛运用,能够刺激出口增长,提升经济增长水平。

内需导向型模式中,民生保障、医疗卫生、消费税降低等一系列举措都能够刺激民众的消费,进而推动国内经济活动的增长。

印度经济增长模式和结构调整研究

印度经济增长模式和结构调整研究

印度经济增长模式和结构调整研究作为一个快速崛起的经济体,印度的经济增长模式和结构调整备受关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印度的经济增长模式和结构调整的现状、挑战和前景。

一、印度的经济增长模式近年来,印度的经济增长模式主要由工业化和服务业两个方面构成。

其中,服务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根据印度政府发布的数据,截至2019年,服务业的占比达到了印度GDP的55%以上,而工业增加值的占比仅为27%。

可以看出,服务业已经成为印度经济的支柱产业。

服务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IT行业、通讯、金融和全球外包业务等。

印度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在全球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地位,成为了印度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除此之外,旅游、医疗等服务细分领域的成长也在不断地推动着印度经济的发展。

但是,服务业的增长也面临着挑战。

在全球经济环境不断动荡的情况下,印度服务业的增长受到了影响。

此外,印度政府在推进制造业和农业现代化方面的效果不佳,也使得印度经济受到了困扰。

二、印度的结构调整为了应对经济发展中遇到的挑战,印度政府积极采取结构调整措施。

首先,印度政府正在推进大力发展制造业。

印度制造业的增长潜力巨大,但是在过去几十年中一直未能得到充分的重视。

为了推进印度制造业的发展,政府采取了诸如大力推进外资进入、制定有利于制造业的政策、调整税收政策等一系列措施,以促进本地制造业的发展。

其次,印度政府积极发展农业。

印度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农业的发展一直未能与时俱进,使得行业依然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

为了推进农业现代化,印度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强农业科技、培养新型农民、优化农产品经营模式等,使得农业生产更高效、更可持续,从而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撑。

三、印度经济增长的前景虽然印度经济增长模式和结构调整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和阻力,但是总体来说,印度经济的前景仍然值得看好。

尤其是随着印度政府在结构调整和政策制定方面的持续投入,印度经济增长的势头将更加强劲。

中印两国增长包容性“不合理趋同”问题

中印两国增长包容性“不合理趋同”问题

中印两国增长包容性“不合理趋同”问题摘要:实现包容性增长对促进增长收益的合理分配与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性,本文在分析包容性增长长期价值的基础上,探讨从改革启动到金融危机之前,中国和印度两国包容性增长的“不合理趋同”及其差异性,并从制度层面研究了中印两国包容性增长差异以及“不合理趋同”产生的重要根源。

强调实现包容性增长对中国与印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关键词:包容性增长;不合理趋同;制度包容性增长的实现,即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得增长成果能以保证社会稳定的方式在各个阶层间合理分配,从而形成经济增长与减少贫困、社会进步与公平领域之间的内在均衡。

包容性增长的长期意义在于:包容性的增长模式不仅仅体现为就业与产出的增长,而更重要的是通过提高劳动力素质与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包括提供更好的教育、卫生、技能培训和社会保障等,为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增长质量的提高创造重要基础,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一、中国与印度包容性增长的“不合理趋同”中国与印度包容性增长的“不合理趋同”(Perverse Convergence)是指中印两国经济和社会目前共同出现的一些负面特征,[1]这些负面特征表现在贫困问题、收入不平等程度增加、地区间增长不平衡以及社会和政治治理的恶化等方面。

(一)贫困问题中印两国的持久的经济增长曾为世界减贫做出一定贡献。

然而,从两国早期的减贫效果来看,印度不如中国。

有学者认为,如果印度能保持东亚或者中国那样的高增长率的话,那么在一代人的时间里消除印度的结构性贫困是毋庸置疑的。

[2]根据阿马蒂亚·森和赛思等学者的结论,中国的经济增长之所以能够使大部分贫困人口摆脱困境,除了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之外,更重要的则在于改革乃至改革之前的制度基础,[3]促使其在农村领域基本实现了土地、教育、性别、医疗系统的平等。

与印度相比,中国的经济增长成果惠及了大部分人口,到目前为止,饥饿现象在中国已经成为一个褪色的记忆,然而在印度仍然是贫困人群需要面对的一个现实。

中印两国增长包容性“不合理趋同”问题

中印两国增长包容性“不合理趋同”问题

中印两国增长包容性“不合理趋同”问题
杨怡爽;杨洋
【期刊名称】《学术探索》
【年(卷),期】2014(000)006
【摘要】实现包容性增长对促进增长收益的合理分配与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性,本文在分析包容性增长长期价值的基础上,探讨从改革启动到金融危机之前,中国和印度两国包容性增长的“不合理趋同”及其差异性,并从制度层面研究了中印两国包容性增长差异以及“不合理趋同”产生的重要根源。

强调实现包容性增长对中国与印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总页数】6页(P32-37)
【作者】杨怡爽;杨洋
【作者单位】云南财经大学印度洋研究中心,云南昆明 650027;云南大学发展研究院,云南昆明 65009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822
【相关文献】
1.跨国并购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探究——基于中印两国的比较实证分析 [J], 孟可;刘祖军
2.中印两国关于1954年“中印协定”期满失效问题的外交交涉 [J], 朱广亮
3.中印包容性增长战略实施效果的比较研究 [J], 黄君洁;梁萧
4.中印包容性增长战略实施效果的比较研究 [J], 黄君洁;梁萧;
5.中印包容性增长战略实施效果的比较研究 [J], 黄君洁;梁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世界加工厂”与“世界办公室”——中印经济增长模式之比较

“世界加工厂”与“世界办公室”——中印经济增长模式之比较

的 财政 资 源 的再 分 配 和 转 移 支 付 ,
因此长期以来政府储蓄率 非常低 。 印度政府不可能像 中国政府那样通 过政府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 中国绝大多数地方政府的精力 主要是 围绕 “ 以经 济建设 为 中心 ” , 并且受 政 绩显 示机 制 的作 用, 竭力 促进经济高速增长并形成地方经济 以 来主 要 依 靠 国有 经济 为主 导 , 经济增 长的微观基 础缺 乏活 力和 增长的一种 “ 攀比” 效应。 中国经济 增长的特点是高速度,容易出现经 竞争力。 济过 热 ;近几 年 经济 增长 更表 现 为 受英 国殖 民主义因素的影响, “ 消费冷,投资热” 中央冷,地方 印度很早就建立起了私人企业经营 、“ 热” 印度经济表现为不紧不慢被称 制度 。尽管与中国一样也有大量的 。 但是相 比较 而言, 印度成 增长则具有显著的 “ 政府推动” 的特 之为 “ 印度教徒式” 的增长。 一些印 公营企 业, 点。 度学者指出,印度经济增长是一个 功 地 培育 出一 大批 目前 能够具 有 国 在经济增长中, 印度 政 府 的作 用 主要 不是 推 动, 而是管理, 尤其是19 91 年市场化经济改革以前更 是如此。与中国发挥政府 资源优势推动经济增长的 方式不一样,印度政府受 到各 党 派政 治力 量 的影 响,无法在短时间内形成 统一决策,从而集 中 限 有 的资 源 用于 促进 经 济发 展;另一方面,由于受到 民主和选举 制度的影响, 印度政府在经济发展 中的 作 用更 多地表 现为 对有 限
_
际竞争力的私营企业和公司,而且 这 些 公司 多数 以经营 尖 端的 信息 技 术为基 础 。例 如在 软件 方面 有 著名 的信息系统公 司(n o y ) I f s s 和维普 罗 公司( i r )在制药和生物技术方 W po; 面有 著名 的兰巴克西公司( a b x ) R n a y 和雷迪博士实验室( r r Lb ) D E as S 等。 而且 ,印度 私营企 业行业 公 司长 期发展 过 程 中还 培 育 出了一 批具 有 优秀的企业家精神的企业家,他们 熟悉 国 际商务 经验 , 具有较 强 的 国 际经营的能力,在 国际市场竞争中 逐 渐适 应 了全球 化 的竞 争环 境 , 从 而在 一 定程 度上 也提 升 了 印度 商业 经 营的 国际竞争 力 。据 20 年 瑞士 03 洛桑 国际开 发研 究 院 国 际竞争 力 年 度报 告 对于 主 要 国家经 济竞 争 力进行 排名 比较 , 尽管 中国总 体竞

印度经济发展的制度因素探析

印度经济发展的制度因素探析

印度经济发展的制度因素探析随着20世纪90年代印度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推行,印度经济焕发活力,关于印度经济奇迹增长背后的原因讨论颇多,从印度国内制度因素的角度出发,将其分为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二者相互渗透形成了印度社会的行为准则与特有的生活方式,从而影响印度经济发展模式。

同时,将印度与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进行比较,分析有利和限制中印经济增长的因素,通过分析印度历史变迁过程中经济增长与制度因素的关系,借鉴印度经济发展的优点,认为制度是经济快速增长的基础,合理的制度安排能推动社会进步与一国的经济持续增长。

标签:印度经济;发展;制度因素舒尔茨认为制度是“一种行为规则,这些规则涉及社会、政治及经济行为”,诺斯认为制度“是社会的博弈规则,并且提供特定的激励框架,从而形成各种政治、经济、社会组织,由正式规则与非正式规则组成”。

因此,社会的有序运行离不开完善的制度,一国制度同时为经济增长提供支持,在印度经济增长过程中,制度作为一种规则约束分为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

本文回顾了被殖民时期与现代印度三个阶段的经济发展模式,分析了正式与非正式制度的交替因素对印度经济的影响,最后比较中印各自制度框架下在21世纪的发展潜力。

一、殖民统治下的印度经济发展结构印度近代被殖民统治时期,英国所占时间最长,影响最为深远。

英国在对印度三百余年的统治中,给印度人民带来沉重灾难,深刻影响着印度的经济结构与制度模式。

首先,英国殖民统治促进了印度的经济增长与社会转型。

基础设施方面,印度地形多种多样,交通极为不便,英国殖民者在印度修建铁路,推动了地区间货物运输与信息交流,兴建水利设施刺激农业发展,为经济增长创造了便利条件[1];英国19世纪30年代在印度进行税制改革,主要包括降低税率,各土地按标准核定税率,确定土地私有制,从而刺激了生产积极性,经济作物产量大幅度增加;法律方面,英国殖民政府引入西方法律体系,逐步完善印度法治系统,为印度社会带来了民主、自由、平等的现代法治精神;在印度内部制度结构上,英国瓦解了其村社制度,打破原有的经济基础,使原有的农业经济体系开始瓦解,适应印度商品经济发展的新局面,从而促进商品流动。

印度经济发展的制度因素探析

印度经济发展的制度因素探析

印度经济发展的制度因素探析
邵晓春
【期刊名称】《学理论》
【年(卷),期】2017(000)002
【摘要】随着20世纪90年代印度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推行,印度经济焕发活力,关于印度经济奇迹增长背后的原因讨论颇多,从印度国内制度因素的角度出发,将其分为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二者相互渗透形成了印度社会的行为准则与特有的生活方式,从而影响印度经济发展模式.同时,将印度与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进行比较,分析有利和限制中印经济增长的因素,通过分析印度历史变迁过程中经济增长与制度因素的关系,借鉴印度经济发展的优点,认为制度是经济快速增长的基础,合理的制度安排能推动社会进步与一国的经济持续增长.
【总页数】3页(P75-77)
【作者】邵晓春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哲法学院,上海 20023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8
【相关文献】
1.网络经济发展中的制度因素与技术因素探析
2.论经济发展中的制度因素、制度绩效量度及制度竞争问题
3.经济发展中的制度因素——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理论与
西方制度经济学的比较研究4.浅析我国经济发展中非制度因素与制度因素的相互关系5.经济发展路径差异的非制度因素探析——以津、沪为分析中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印度产业开放的特征及其增长效应研究

印度产业开放的特征及其增长效应研究

印度产业开放的特征及其增长效应研究
杨先明;崔可琪
【期刊名称】《印度洋经济体研究》
【年(卷),期】2022()3
【摘要】印度产业结构模式、开放进程以及增长状况一直是研究印度必须关注的重点。

本文首先分析了印度产业开放的主要特征及形成原因,其次利用TVP-VAR 模型实证印度1987-2017年间三次产业开放对经济增长产生的时变影响,并实证分析了制约印度产业开放的增长效应持续性相关因素。

结果表明,印度产业开放选择形成了增长的异质性,即第三产业开放的增长效应大于第一产业开放和第二产业开放的增长效应。

第三产业开放产生了正向增长效应,第二产业开放的增长效应在30年的时间里始终为负,第一产业开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很小;同时,实证结果显示,近年来印度第三产业开放的正向增长效应正在弱化,第二产业开放的负增长效应依旧保持,第一产业开放的增长效应得到优化但影响依旧很小,依靠第三产业开放拉动经济增长的趋势在衰减;而劳动力流动壁垒、政府财政投入力度是可能的制约因素。

【总页数】23页(P130-150)
【作者】杨先明;崔可琪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经济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
【相关文献】
1.安徽省经济开放度对经济增长非线性效应的研究--基于经济开放度多维度度量指标
2.软件产业及其贸易的经济增长效应——基于美国、印度和中国的比较分析
3.中国金融开放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基于金融发展溢出效应的视角
4.中国体育产业投资的经济增长效应与门槛特征研究
5.产业结构升级、对外开放对经济增长及波动的影响效应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践 早 已 证 明,脱 离 两 国 的 文 化 语 境 来 谈 论 中 印制度差异是不现实的。格雷夫则较为广义地将制 度定义为“共同作 用 于 行 为 秩 序 的 社 会 因 素 结 合 在 一起的系统”(格 雷 夫,2006),这 个 定 义 将 制 度 视 作 规 范 、信 念 、规 则 和 组 织 构 成 的 复 合 系 统 。 在 这 样 作 为一整个系统的制 度 中,即 便 某 项 制 度 失 去 了 自 我 实施的性 质,依 旧 会 影 响 后 来 的 制 度 的 变 迁 方 向。 作 为 一 个 系 统 的 制 度 ,具 有 内 部 的 相 互 补 强 性 ,削 弱 其 中 一 项 ,其 他 的 规 则 又 会 增 强 ,使 人 为 修 改 制 度 的 努 力 失 效 。 因 此 ,即 便 是 某 些 制 度 已 经 失 灵 ,成 为 经 济增长的阻碍,但人 为 设 计 规 则 和 政 策 来 达 到 修 正 的 目 的 ,并 不 一 定 能 在 短 时 间 内 起 效 ,促 成 新 制 度 的 诞 生 ,尤 其 是 那 些 能 有 效 引 起 经 济 结 构 变 迁 的 制 度 。 因 此 ,作 为 系 统 重 要 构 成 部 分 的 非 正 式 制 度 ,或 曰 非 正式约束(诺斯,1994)是 相 对 于 正 式 规 则 的 “私 序” 制度(格雷夫,2006),“内 在”制 度 (柯 武 钢、史 漫 飞,
2000),对 于 中 国 和 印 度 的 增 长 方 式 和 差 异 起 着 关 键 的作用。
在作为一个“整 体 系 统”的 制 度 中,非 正 式 制 度 起着重要的作用,尤 其 是 在 中 国 和 印 度 这 样 有 着 悠 久历史和独特政治社会生态的国家中。它可能是缪 尔达尔所谴责的社 会 惯 性 或 无 纪 律 性 的 来 源,也 可 能是微观上支持市 场 的 制 度 的 来 源,但 不 可 否 认 的 是 ,在 中 国 和 印 度 ,非 正 式 制 度 和 正 式 制 度 不 仅 仅 是 互补,更可以被视 作 是 相 互 “嵌 合”在 一 起。 许 多 正 式制度的安排有效 或 是 失 效,全 在 于 它 们 是 否 能 与 作为非正式制度的“惯 例、道 德 准 则 和 社 会 规 范”是 否兼容。尽管中国和印度的非正式制度通常被认为 差异巨大,并且是 两 国 经 济、社 会、政 治 成 就 产 生 差 别的重要原因,但在 对 中 国 和 印 度 历 史 上 的 经 济 变 革和社会变革分别进行制度经济学意义的考察时,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 是 学 者 都 分 别 对 这 两 个 国 家 中 正 式 制 度 的 “缺 乏 ”和 “变 革 乏 力 ”做 出 过 类 似 的 结 论。比 如,中 国 的 漫 长 的 高 度 集 权 的、内 部 化 的、等 级 制 的 社 会 结 构 ,令 中 国 人 缺 乏 “外 部 ”的 概 念 ,从 而 极 少 借 助 正 式 制 度 来 规 范 人 际 交 往 (华 民 ,2006);另 一 方 面 ,由 于 “天 高 皇 帝 远 ”,高 度 中 央 集 权 的 政 府 无 法对地方进行直接 控 制,因 而 必 须 借 助 儒 学 理 念 和 广大的中间官僚阶 层 来 减 低 国 家 的 管 理 成 本,由 此
《经 济 学 动 态 》2013 年 第 5 期
印度的非正式制度对增长方式的影响*
———兼与中国的比较
杨怡爽
内容提要:本文在此只能列出对两国经济增长起到最重要作用的几项非正式制度因素:印度的宗教 和种姓,以及中国与印度之间在文化价值观同一性上的差别。印度相对于中国更受非正式制度影响,包 括宗教和种姓问题,都与其普选制和选举权平等的制度联系在一起。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之间的“配 合”程度,会对促进经济增长的“近因”或曰直接因素(即劳动力、资本、人力资本和生产率改进等)产生不 同的效果;中印两国在进行市场化改革和开放之前的非正式制度上的差异,也形成了路径依赖的效果,这 些差异在稍后的改革里被放大是两国经济增长路径出现分歧的原因之一。
一方 面,以 达 利 特 人 组 成 的 政 党 为 保 障 基 本 权 利 ,以 选 举 和 社 会 活 动 谋 求 下 层 阶 级 人 民 的 福 利 ,具 有 反 压 迫 和 社 会 进 步 的 性 质 ;另 一 方 面 ,种 姓 集 团 政 治化又加剧了种姓分化和对立。由于长年积聚的愤 怒 和 仇 恨 ,加 上 政 治 竞 争 和 经 济 利 益 的 针 对 ,使 得 高
当然,泛泛而谈“儒 家 伦 理”和 “婆 罗 门 伦 理”对 增 长 的 作 用 ,意 义 并 不 大 ,这 一 类 影 响 归 根 结 底 仅 仅 只是非正式制度对社会经济影响的皮毛层面。非正 式制度之所以起效 并 且 影 响 巨 大,是 因 为 它 和 正 式 制度一同决定了社 会 的 激 励 结 构 (诺 斯,1994):(1) 在正式制度的边界 之 外,非 正 式 制 度 影 响 了 产 权 和 交易费用如何界 定,作 为 道 德 规 范 或 一 种 self-re- inforce的机制,也 影 响 了 人 们 对 合 约 重 视 的 程 度; (2)相对于正式制 度 人 为 设 计 的、建 构 性 质 的 特 点, 非 正 式 制 度 更 具 备 哈 耶 克 所 强 调 的 “自 发 性 秩 序 ”的 特性,因此 它 必 然 影 响 了 正 式 制 度 的 形 成 和 变 革; (3)因为非正式制 度 隐 含 地 规 定 了 正 式 制 度 在 社 会 中运行所需的成本,因 此 它 影 响 了 正 式 制 度 运 作 的 效率。这就是为什么格雷夫会一再地强调非正式制 度起到的作用是不 可 忽 视 的;因 为 制 度 的 有 效 性 取 决 于 更 为 广 泛 的 背 景 和 制 度 细 节 (格 雷 夫 ,2006)
非正 式 制 度 对 经 济 增 长 真 正 起 到 关 键 作 用,在 于以下前面两点:
(1)非正式制度 决 定 了 中 印 两 国 不 同 的 社 会 构 成 ,从 而 影 响 了 正 式 制 度 的 形 成 与 变 革 的 过 程 ,也 影 响了整个社会资源被动员的效率。
(2)非正式制度 决 定 了 中 印 两 国 “由 上 而 下”推 行的制度变迁遭遇 的 阻 力,以 及 经 济 社 会 政 策 执 行 力度差异。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 、种 姓 制 度
在中 印 两 国 的 非 正 式 制 度 差 异 上,也 许 种 姓 问 题是最大的决定 性 因 素 之 一。 之 所 以 这 样 说,并 不 仅仅是因为种姓制 度 的 极 端 不 平 等 性、在 社 会 形 态 上的落后性或其“压 迫”性 质,而 是 因 为 种 姓 作 为 特 殊利益集团的社会 基 础,是 造 成 当 今 印 度 社 会 分 化 的 最 重 要 原 因 之 一 ;与 此 同 时 ,种 姓 制 度 职 业 上 的 歧 视和隔绝造成劳动 力 无 法 充 分 流 动,也 是 造 成 大 量 贫困人口无法受惠于经济增长的原因之一。
当 然 ,在 本 文 的 范 围 内 ,要 对 中 国 和 印 度 的 非 正 式制度进行一一列 举 和 对 照 是 不 可 能 的;在 此 只 能 列出本文认为对两国经济增长起到最重要的几项非 正 式 制 度 因 素 :印 度 的 宗 教 和 种 姓 ,以 及 中 国 与 印 度 之间在文化价值观同一性上的差别。 — 140 —
种 姓 (Caste)在 印 度 由 来 已 久 ,它 本 质 上 是 一 个 内婚制的血缘集团;种 姓 在 现 代 印 度 既 是 一 个 社 会 问 题 ,又 是 一 个 历 史 问 题 (尚 会 鹏 ,2001)除 了 大 家 耳 熟能详的四大阶层 划 分 之 外,实 际 上 还 存 在 着 多 达 上万 的 根 据 职 业 来 源、民 族 划 分 的 亚 种 姓 集 团 (Ja- ti)。种姓 并 不 局 限 于 印 度 教 社 会;研 究 表 明,即 便 是 在 改 信 伊 斯 兰 、佛 教 或 基 督 教 的 民 众 中 ,依 旧 存 在 着 种 姓 划 分 ,或 是 产 生 了 新 的 种 姓 ,如 穆 斯 林 中 的 武 士集团(库 尔 克、罗 特 蒙 特,2004)。从 历 史 上 来 看, 种姓最早作为固化 的 职 业 分 工 集 团 出 现,它 的 目 的 乃是促成种姓之间的分工合作而不是减弱社会群体 之间合作的趋势,这 种 趋 势 在 现 今 的 印 度 依 旧 可 以 观察到。例如,Lewis曾经发现,一个 村 庄 可 能 由 一 个占据统治地位的 种 姓 阶 层 主 宰,但 这 个 阶 层 必 须 得到来自 其 依 附 阶 层 的 支 持 (Lewis,1958)韦 伯 曾 经 认 为 ,种 姓 严 重 妨 碍 了 人 与 人 之 间 合 作 ,并 且 导 致 了印度社会 可 悲 的 凝 聚 力 (poor cohesion),从 而 妨 碍了印度产生如同欧洲在一致的基督教伦理下诞生 的公民社会(Weber,1958)。然而,这 仅 仅 是 一 种 抽 象 的 看 法 ;许 多 学 者 都 认 为 ,尽 管 印 度 在 建 国 之 初 的 宪法中就 废 除 了 种 姓 作 为 一 项 正 式 制 度 的 法 律 地 位,但在现实中,它 的 重 要 性 却 在 建 国 后 不 断 加 强, 种姓势力日益壮 大。 在 现 实 中,印 度 的 种 姓 制 度 正 在 变 得 “实 体 化 ”,也 就 是 说 ,种 姓 集 团 在 特 定 的 区 域 (一个地区或是一个 邦 内)组 合 成 为 更 大 的 集 团,和 其他的种姓集团对抗。印度的民主制度和选举制度 使得这种实体化的 过 程 有 了 进 一 步 的 舞 台,许 多 地 方 性 政 党 以 及 工 会 都 以 种 姓 为 基 础 ,种 姓 被 视 作 “政 治 动 员 的 无 穷 资 源 ”(欧 东 明 ,2003)。
* 杨怡爽,国开证券,邮政编码:100062,邮箱:26288659@qq.com。
— 139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